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毕业论文评审意见 (精选6篇)正文

《毕业论文评审意见 (精选6篇)》

时间: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毕业论文评审意见(精选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论文评审意见 篇1

从论文的资料能够看出,作者占有资料丰富,讨论了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及其运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借鉴**相关法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xx有必须的新意。

论文评审意见 篇2

1建立评审专家邀请流程

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在撤稿事件中指出,论文作者在投稿的同时,推荐一名并不存在的审稿人,并署自己或合作者的邮箱(也有人推荐真实存在的同行专家,但提供他人的邮箱)。这样一来,“运动员”自己就成了“裁判员”,从而得到“理想的评审意见”。邀请作者推荐的同行专家评审稿件是基于科研诚信和尊重学术道德的行为,是对科学家的信任和尊重。但是作为一种审稿制度,确实存在不严谨的地方。笔者所在的期刊,同行评审专家主要来自编委和编委推荐,但在作者投稿时要求推荐2~3名专家,一方面可以此了解作者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准确锁定专业对口的评审专家;另一方面则可以发现更多的同行专家。初审通过的稿件,责任编辑通常从审稿专家库中随机选择2~3名专业对口的专家评审,而不会选择该作者推荐的专家,避免出现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样的同行评议造假行为。对于作者推荐的专家,如果是比较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或者是编辑部熟悉的专家,邀请的流程就比较简单,一般由编辑部主任或者责任编辑发送电子邮件邀请,通过电话联系核实信息;如果作者推荐的是“陌生人”,编辑部首先通过数据平台,如comKI的“学者圈”“学者成果库”了解专家的研究领域、学术成就和动态,核实身份信息后再纳入审稿专家库。“学者圈”“学者成果库”等信息资源的出现,为了解专家的学术成就提供了条件,在确认邀请为评审专家前,编辑部应按照规范的流程核实专家身份信息。

2评估评审专家的审稿行为

评审专家牺牲业余时间审稿是值得尊重的劳动,但在实际工作中,也会有作者反映评审专家提出了不客观的意见,或者指责评审专家故意拖延审稿时间。编辑部应动态评估评审专家的审稿行为,并及时辞聘那些已经对审稿失去热情的专家。本刊编辑部每6个月对同行评议流程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审稿数量、拒审稿件数量、审稿时间、按时审稿比例等量化指标对专家的审稿行为进行评估,以及时发现那些敷衍审稿或者经常延迟审稿的评审行为。还可以通过控制送审稿件的节奏和数量,使一定数量的评审专家保持活跃审稿状态,提高审稿质量。相对于爱思维尔(Elsevier)出版公司、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团等旗下的学术期刊在全球拥有二三千人的同行评议专家,国内学术期刊的评审专家队伍规模则要小得多。本刊是一份地方性预防医学期刊,几年前评审专家才100多人,而且90%以上是省内专家,有的和作者是上下级关系,有的是师生,有的是同事,彼此间比较熟悉,在评审稿件时常常手下留情,影响同行评议质量,难以达到评审目的。经过辞聘和扩充,目前本刊评审专家已增至350多人,省外专家比例扩大到35%以上,省内作者的稿件请外省专家评审,省外的投稿请本省专家评审,不仅提高了同行评议的公平性,而且促进了地区间学术交流。

3归类量化评价评审意见

对于同一篇稿件,评审专家通常会给出比较接近的评价,并根据稿件质量为编辑部提交评审意见,同时给作者提出修改建议。但有时也会出现完全相反的评价,如一篇《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早治疗效果评价》的稿件,一位评审专家认为“此内容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建议优先发表”;而另一位专家则指出“该研究失访率太高,观察周期太短,作者引用的评价标准和统计方法影响结果的代表性,建议退稿。”显然,评审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稿件作出了评价。评审专家的审稿意见是编辑部录用稿件的重要依据,但不能生搬硬套。经过摸索,本刊总结出归类量化评价评审意见的方法。评审意见一般可归类为以下四类:(1)医学伦理和学术不端;(2)内容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3)研究设计、统计方法、数据和图表;(4)论文格式、文字描述、标题、摘要、参考文献等。根据上述分类不同权重赋值,然后分别把2~3位评审专家的意见进行归类,计算分值,根据分数高低取舍稿件。如前文提到的《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早治疗效果评价》,虽然研究设计不够严谨,但因内容有创新性,归类量化评价后,仍在退稿分数线之上,因此建议作者大修后再审。采用归类量化评价对同行评审意见进行质量控制,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可控制责任编辑处理稿件时的主观影响。

4提高评审意见综合能力

客观、详实的评审意见,可以使编辑意识到初审工作的不足,是编辑和责任编辑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料,有些优秀专家的评审意见甚至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献,可以了解学科动态、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更好地理解评审意见,进行综合并反馈给作者也是同行评议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简单转发同行专家评审意见,可能会出现2位评审专家相互矛盾的修改建议,令作者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修改。这就要求责任编辑不仅要有较强的归纳和综合能力,而且要熟悉稿件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认真学习和正确理解评审意见,综合评审专家的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一份比较完整的审稿意见建议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稿件主要内容、稿件总体质量评价、稿件处理意见、修稿建议、格式规范要求和约定退修时间等;重点是修稿建议,如主题明确,摘要具有自明性、独立性,前言围绕选题、突出重点,研究方法科学,统计方法正确,数据准确,文字描述客观,逻辑推理严谨等。。撰写同行评审意见应作为编辑、责任编辑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应作为评价编辑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重要指标。通过责任编辑的理解、综合,再反馈给作者,不仅可以发现不客观、不公平的评审意见,还可以为作者提供有指导性的修稿建议,提高稿件质量。

论文评审意见 篇3

对于今后的论文的在选择刊物时还学注意的有:期刊的等级、期刊的论文格式要求、期刊的投稿时间、期刊的费用等这些细节上的问题也是广大作者千万不可忽视的方面。而对于在论文规范中的各项指标和应用技巧来说掌握了可以使得论文更好的发表。

期刊选择中的一些技巧:

1.投稿期刊与论文的一致性

选择期刊第一个问题就是该期刊与论文的相关性有多高。建议找出期刊3、4个最新期刊号来阅读确认各期刊重心放在那些主题上,另外也需要仔细看此类期刊刊载的论文结构是如何组成如何撰写的。

2.影响因子、被引用指数

因为影响因子的评判标准以及这些标准可能没有与论文质量有直接关联性的关系,使用判断期刊质量的Impactfactor这件事造成许多争议。

文送审时要先经历:论文送审前的准备工作与论文预审之后才可进行论文的送审。送审主要是指对于就是将写好的论文上交,等待审核,通常是用系统进行论文等等论文的检测事项。

在送审上要主要的有以下这些方面:

(一)预审通过或修改合格后,提交:符合“盲审”格式要求的学位论文电子版(PDF格式,姓名及联系方式记得不能忽视)

(二)学院审查后报研究生院进行学位论文送审报批(由学院送审学位论文的研究生,还需提供“盲审”格式的纸质学位论文一式两份)

(三)硕士学位论文“盲审”评阅意见共2份。由研究生院抽审的研究生,登录“研究生院”网页查询评阅意见返回情况;由学院送审的研究生,到学院查询评阅意见返回情况。

(四)根据评阅意见进行修改,经学院审查后,办理答辩手续:

1、专家评分均高于70分(两年半毕业不低于80分),提交《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修改情况审查表》(附件5)

论文评审意见 篇4

1评审不公的主要表现

1.1编辑人为因素干预

这类稿件一般主要是人情稿、权利稿,涉及的作者均与刊物有利益关系。比如期刊的编委、审稿人,上级主管单位相关领导等,因学生毕业或职称评定需求,难免会与编辑部交涉。一般碍于面子,更因为工作关系无法堵塞人情关系网,编辑在处理过程中会放宽录用标准,对此类稿件予以“照顾”,因主观意愿直接影响到对稿件的客观评价而有失公正。

1.2审稿人学术不端

同一学术圈的专家对其同行的研究成果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主观意念的干扰,在评审过程中受利益关系或朋友关系等牵制,“拉帮结伙”“弄虚作假”“打击异己”等现象频出。究其根源既取决于学术大环境,又取决于审稿人的个人学术作风。

1.3审稿人不认真

审稿人的工作态度也会直接影响稿件评审的公正性。一些审稿人往往会因为工作繁忙,对审稿任务敷衍了事,评审意见含糊其辞,既不表明态度,意见又给得简单。这种评审意见对编辑部的参考意义不大,更无法让作者信服和获益。长此以往,不仅影响编辑对稿件的评判,而且会使作者丧失对刊物的信任,导致优秀稿件流失。

1.4审稿评判意见有不确定性

公正性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审稿评判的不公正性也会由其自身的不确定性所引起。比如作者的稿件被送到不喜欢或不熟悉该研究方向的审稿人手里,他因个人专业偏好而给了差评,反之,也可能会有同样的机会落到偏好该方向的审稿人手里而得到好评。这主要是由于评审人认知的差异,虽具有随机性,但却应当尽力避免。

2力求评审公正的可行举措

2.1端正编辑、主编学术态度,把好诚信关

科技期刊编辑作为学术质量的守门人,在坚守学术道德、倡导严谨治学精神、抵制学术造假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4]。正所谓正人先正己,作为作者与审稿人沟通的桥梁,编辑在学术审查过程中必须先端正自身的学术态度———不能因人情关系而将审稿尺度放宽,如找审稿不严的审稿人、简化审稿流程等,更不能因为该课题组某位专家的学术威望高而轻率地让该课题组年轻学者的文章通过草率初审。对于这类稿件,编辑在处理时更应摸清第一作者的经验和学术成果积累,对于阶段性的实验报告论文应该严格审查其内容。作为一刊灵魂人物的主编,把握和引领着刊物的学术发展方向,其对论文质量的审查和裁决决定着刊物的学术水准,其学术态度的严谨与否必然直接影响着刊物未来的发展。以编辑部为工作主体的期刊,必须首先从源头上把好编辑、主编的诚信关,采取必要的措施,最大程度地杜绝关系稿和人情稿。例如,本刊定期召开编辑部组稿会,对拟刊发的每篇文章进行质量评议,把编辑部内部有争议的文章提交给主编复议,从而避免质量差的人情稿得以顺利通过,同时无形中起到了警戒和监督各专业责任编辑的作用。编辑部建立并完善了主编协同审稿制度,引入了回避、退出机制。由分管各专业的副主编协助主编完成稿件的终审,从而在学术审查环节避免了因主编一人独裁导致的稿件审查不公。同时,编辑部还会定期将征求意见函发给刊物的主编、副主编及骨干编委,对主编的学术态度、工作情况以及编辑部的运作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办刊中出现的问题。刊物的主编名声在外,其学术的权威性和治学的严谨性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审稿人。在繁杂的审稿过程中,外审专家与编辑们的书信和电话沟通在所难免,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编辑部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和办刊理念自然会得到专家的认同,从而使得审稿专家也会发自内心地以同样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编辑部委托的审稿任务,热心的专家还会积极主动地为刊物的发展出谋划策。

2.2采用技术手段做补充

1)采用在线稿件处理平台,让稿件处理全流程透明公开。从作者投稿开始,稿件处理的每个环节都在采编系统中显示,作者可以实时查询到稿件的处理状态,包括初审、专家评审等细节,审者的评审意见直接存档于采编系统中,供编辑部及编委查阅调用,这些都起到了对相关评审人员的监督作用。稿件在线平台的运用,既可督促编辑,又可防患于未然,在技术层面上进一步保证专家评审的公正与公平。2)引进等技术手段,来弥补编辑专业水平的不足。近年来,国内外学术刊物的激增给编辑的审稿工作造成巨大压力,学术不端行为也屡见不鲜。本刊编辑部借助中国知网(comKI)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Crosscheck/iThenticate论文防剽窃检测系统,在编辑部初审环节,通过与已发文章的比对,对疑似学术不端的高复制比文章进行重点审查,运用搜索引擎的学术搜索及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功能,客观评判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和创新性,从而大大降低了主观性评判所占的比重。

2.3优化审稿环节,完善审稿制度,遏制评判不公

1)力争小同行评审,做到准确送审。评审稿件可谓是见仁见智,对这种由于随机性引起的不公平,作为期刊编辑应从源头抓起,做到“小同行”评审。要准确、快速地找到小同行专家,必须对相关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有系统、深入的了解,根据送审论文的研究内容,准确找到相应的审稿人[5];因为只有认真负责的小同行才可以对选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给出有理有据的评审意见,况且,当前科技发展迅猛,学科分工越发精细,学科交叉程度高,更突显出小同行评审的重要性。2)严格“三审制”,优化审稿环节。期刊应规范学术审查流程,严格执行“三审制”,审稿流程通常包括编辑初审、专家复审及主编终审等环节[6]。编辑部将外审专家评审后的稿件提交给主编终审,在此环节中,评审人对主编来说是非匿名的,审稿人会充分考虑到刊物主编的学术权威性,认真负责地完成审稿任务,从而使得那些不负责任的评审行为,如流于形式的无效评审、个人偏好影响下的主观评审、因人而异的随机评审、党同伐异心理驱使下的恶意评审等得到遏制。广泛地实施公开同行评审和发表后评审可以达到更好的透明性和公正性[7]。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由原来的编辑办刊改变为专家型编辑办刊[8],并依靠编委协助编辑初审,实现对文稿质量的严格把关[9],进一步保证审稿的客观与公正。3)引入纠错、回避机制,拓展国际审稿。审稿专家学风端正与否会直接关系到评审的公正性。由学术不端引起的不公,如“拉帮结伙”“打击异己”等,期刊编辑也应有应对策略。为避免专家因考虑到个人利益或者朋友关系而对稿件评审不公正,期刊编辑部可适时引入纠错、回避机制。允许作者、读者合理申诉、举报,允许其他审稿专家对稿件的复审裁决,可合理规避审稿不公。充分考虑单位回避、学缘回避、作者要求的特殊回避等,确定审稿人选。同时,尝试邀请国际专家参评,可有效地回避与该文课题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2.4规范审稿人制度,明确“责、权、利”

1)明确审稿人选用及其审稿原则,健全评价体系。评审人队伍作为一个学术审查的团体,人数众多,为保证他们能够公正、公平地对所审论文做出客观评价,必须对其提出要求,并明确责权利。期刊在吸纳审稿人时,不仅要求学术上一流,更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审稿认真、细致,热心为期刊服务。要求评审人在审查时应做到直言不讳,意见要尽量详细,不能含糊其辞,只是简单地下个结论。中肯、详尽的评审意见会让作者深刻体会到期刊的审稿人队伍学术水平高,提升刊物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即便是待退稿件的作者,看到评审意见时也不至于感觉被“枉杀”,真正做到退稿不退人。建立健全审稿人评价体系,将意见是否完整、准确列为评价的重要指标,能在更大程度上保证审稿的公正性。2)以多种形式提高审稿人待遇,引入审稿人激励机制。当前多数专家为期刊审稿收入甚微,义务审稿的背后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学者们已然将它视为个人的荣誉和学术地位的象征;因此,编辑部应激励专家热衷于为期刊评审稿件,除考虑向专家支付审稿费外,还应考虑其他非物质方式,如每年在刊物上刊登审稿人名单,为评审专家颁发聘书,定期评选优秀审稿人并予以公布,向审稿人免费推送学术动态、会议资讯,以及赠送样刊等。此外,审稿专家作为本学科知名学者,也是宝贵的作者资源;因此,编辑部可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约稿,并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做到及时审理、优先刊发,调动专家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助于提高专家审稿的积极性。

2.5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水平科技期刊的编辑人

员由于其专业水平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稿件的初步评判,而只能借助于专家的审稿意见来形成自己对稿件的宏观认识。专家的审稿意见是否值得采纳,编辑因受限于专业水平而无从抉择,加之现代科技发展促使学科分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学科交叉也越来越复杂,这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编辑人员学者化,是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要求编辑人员除应了解、掌握编辑出版领域的相关政策、理论、规范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基本状况、热点领域及未来发展趋势。编辑人才为提升稿件层次提供了有力保障[10],在学术期刊审稿环节中,编辑对稿件的文字、体例规范及其学术价值的初步审查和评判成为专家审稿的前提和基础。专业水平的提升将有助于编辑在初审环节对稿件的学术价值给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从而遴选出对口的审稿专家实现小同行评议。与此同时,编辑站在较高的专业角度,可实现对外审专家审稿质量的科学评价,起到优化审稿人资源库的作用。为提高编辑的学者化程度,编辑部应建立并完善进修制度,鼓励编辑人员进入高校及科研院所学习深造,为实现编辑学者化提供制度保障。除了专业进修的方式以外,还可从日常业务抓起。例如编辑多渠道关注学术动态,积极参加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专题报告会、专家座谈会等,了解学科、专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洞察科研的热点议题,追踪相关专家的科研进展,从而不断扩展自身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论文评审意见 篇5

同行评议是科学评价最重要、最普遍的方式,在论文评审、项目遴选、职称评定、学术荣誉授予等众多科学评价过程中被广泛采用,用于鉴别科研价值、保障科研质量[1]。对于期刊论文评审,审稿专家对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有效性、创新性等进行评定,同时向作者提供有关错误校正、理论/方法改进等方面的建议[2]。有效的同行评议过程是保证稿件质量、提高期刊声誉与影响力的重要保障[3,4]。同行评议相关问题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比较广泛的关注与研究[5]。考虑到同行评议结果受专家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如主观意志的影响、专业知识水平的局限以及评议过程中其他偶然因素,容易产生偏见与片面性[1],学者们开始着手研究评议专家“反评估”方法,以期评估专家的评审行为,为评议专家遴选提供参考,以尽可能提高同行评议结果的公平与公正[6-12]。文献[6]基于评议专家的基本情况、修养和工作业绩三个方面对评议专家进行评估,奠定了评议专家“反评估”的基本指标体系。作者指出,工作业绩指标可基于历史评议数据计算得出,具有较好的可获得性。其下属指标包括评议项目累计数、(评分数据的)离散率、命中率(推荐项目数/立项项目数)、算数偏差(与其他专家意见的偏差)等维度。文献[7-12]在文献[6]的框架下,从数学意义与物理意义讨论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7],设计了更加细粒度的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权重分配[8,9],对评估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提高评估可靠性[10],基于不同案例对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分析[7-9,11]。文献[12]针对期刊评议,从审稿时长、审稿意见长度以及审稿意见与编辑意见的一致性三个维度出发,设计了F3指数用于辅助期刊评审人选择,整体而言也并未超出文献[6]所给出的指标体系范畴。上述工作较大地推进了评议专家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然而还存在以下可改进之处:(1)文献[6]中“工作业绩”指标的核心理念为,在存在大量评议数据时,评议专家的业绩可基于该专家与其他专家的一致性程度进行刻画(一致性越高业绩更好)。因而,在文献[6]的框架下,现有研究中工作业绩指标均只考虑了蕴含于评议过程与评议结果数据中的专家知识,而未考虑更广大的学术共同体的认可度。(2)现有研究对指标的验证分析往往退化为指标的应用分析。即针对某组评议案例计算指标值,进而从数值分布的角度分析指标的合理性。缺乏评议专家(的评分)与评议对象(如被学术共同体认可程度)的交叉验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针对期刊评议,同时考虑蕴含于评议数据中的专家知识与蕴含于发表文献的计量数据中的学术共同体知识,提出一种审稿专家一致性评价方法,基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评议数据与已发论文的计量数据计算一致性指数,设计假设检验方法检验一致性更高的专家是否能对论文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本文的方法有望辅助期刊编辑从数据的角度了解审稿专家,从而为专家遴选提供参考。

2一致性指数

针对期刊论文评议,本文的核心思想为,审稿专家的评议意见应契合于论文的学术水平。在评审阶段,论文的学术水平应契合于评审论文的(所有)专家的整体意见;后,论文的学术水平应契合于学术共同体的认可程度。换言之,审稿专家的业绩可基于其与(其他)审稿专家的一致性程度(简称“评审一致性”)以及其与学术共同体认可度的一致性程度(简称“学术共同体一致性”)刻画。因而,本文的一致性指数C定义如公式1所示:(1)rpC=C+−C(1)其中,Cr与Cp分别为评审一致性与学术共同体一致性,一致性指数C为Cr与Cp的线性叠加,(0,1)为叠加权重,用于决定评审一致性与学术共同体一致性在最终一致性指数中的占比。在实际应用中,可设置α=0.5以表达评审一致性与学术共同体一致性在构成一致性指数时同等重要[13]。对于评审一致性,考虑到每篇论文需要多个专家评审,大部分专家具备审理多篇论文的经历,令1,mS=ss,isS为专家对其所审理的论文i的评分,1,mE=ee,ieE为审理论文i的所有专家评分的平均值,则评审一致性Cr定义如公式2所示:(,)rC=rSE(2)其中,r()[−1,1]返还两个给定向量的皮尔森相关性系数[14],用于反映两个变量的一致性程度。si的取值决定于审稿数据所使用的评分量表。现行审稿制度中,李克特量表由于其易于编制和较高的信度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量表形式。而我国期刊评审主要采用李克特量表的3、4与5分制量表[15]。具体到本文的研究,由于后续所使用的《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的评议数据遵循4分制量表,公式2中,{1,2,3,4}iisSs(其中1至4分别对应拒稿,重大修改,修改后录用,录用)。在使用论文平均值表征所有审稿专家的综合意见的情况下,公式2表达了专家的评审历史中,对论文的评价与其他专家的一致性程度。对于学术共同体一致性,后,论文的下载、引用等计量指标可表征学术共同体对论文的关注、认可程度[16]。本文基于论文的被引次数表征论文被学术共同体的认可程度。其中“认可程度”不对论文的质量或学术创新性进行评价,而代表学术共同体认为该论文对推进某方面研究具备(正向或负向)借鉴意义。因而,给定1,mTC=tctc,itcTC为i的被引次数,则学术共同体一致性Cp定义如公式3所示:(,)pC=rSTC(3)公式3表达了有专家审理且发表的论文,专家对论文的评价与学术共同体对论文认可度的一致性程度。由一致性指数的定义可知,一致性指数是文献[6]中“工作业绩”指标下属“算数偏差”指标的改进与扩展。一致性指数的计算蕴含了专家需具备一定的审稿量(累计数),论文评分具备一定的离散度(否则无法计算一致性1),所评审论文具有一定的命中率(即录用率,否则无法计算共同体一致性)。换言之,本文所设计的一致性指数是一个较为综合的工作业绩指标。下面将探讨一致性指数是否可用于表征审稿专家对论文做出准确评价的能力。

3有效性分析

3.1检验方法。基于一致性指数的定义可知,相较而言,一致性更高的专家应对论文的评价应更契合于(其他)审稿专家以及学术共同体对论文的认知。考虑到后,对论文进行“审阅”的读者比审稿专家更多,同时也更具多样性(学术领域多样性、学术成就多样性等),本文基于已的被引次数检验一致性指数的有效性。具体而言,给定专家集合R,评分集合S、发表文献集合P及其对应的被引次数集合TC,首先基于公式1计算所有审稿专家的一致性指数集合C。对iRR,令ijsS为专家Ri对论文jpP的评分,ijtcTC为专家Ri对论文pj的评分,则专家区分度集合D定义如公式4所示:{{}{}}hliiD=AvgTCAvgTC(4)其中,Avg{}返还给定数值集合的均值,,,,hlijiijikiiktcTCsHtcTCsL,H与L用于定义高/低评分论文,如可定义H={3,4},L={1,2}用于表达直接录用或修改后录用为高评分论文,否则为低评分论文。由公式4可知,对于每个审稿专家,专家区分度给出了该专家所评审的高评分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相对低评分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的倍数关系,该值越大,表明专家区分论文的学术共同体认可度的能力越强。令idD为专家Ri的区分度,icC为专家Ri的一致性指数,定义{|}hiiD=dDc为高一致性专家的区分度集合,其中为给定参数,用于决定高一致性专家的最低一致性指数值。令lhD=D−D为(相对)低一致性专家的区分度集合。使用Mann-WhitneyU检验Dh与Dl是否具有显著的差别,以回答高一致性专家是否可更有效地区分论文的学术共同体认可度。考虑到一致性指数的定义中“学术共同体一致性”作为合成指标之一,一致性指数的计算过程理应逻辑蕴含“高评分论文组平均被引次数高于低评分论文组平均被引次数”的趋势,本文进一步从数据上将一致性指数的计算过程与检验过程进行物理分割。针对给定数据集,基于给定年份Y将数据分割为两个互斥的子集。基于早于或等于该年份的数据集计算高一致性专家hpreR的区分度hpreD,进而基于晚于该年份的数据集计算hpreR中的专家在后续年份中的区分度hpstD,使用Mann-WhitneyU检验hpreD与hpstD是否具有显著的差别。此方法具有两个优势:1)由于数据的物理分割,基于更早数据计算的一致性指数将不再蕴含新数据中“高评分论文组平均被引次数高于低评分论文组平均被引次数”的趋势;2)检验结果可用于回答“具备高一致性指数的审稿专家对论文学术共同体认可度的辨识能力随时间的推移可以得到保持”,从而验证基于历史数据计算一致性指数并辅助审稿专家遴选是否具备可行性。3.2样本数据。本文将基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评议数据与已发论文的被引数据计算审稿专家一致性指数,并对专家区分度进行检验。《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创办于1992年,刊物立足于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河流流域综合管理、湖泊富营养化、湿地恢复与保护、自然灾害等重大问题,报道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创刊以来,在近30年的办刊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专家评议数据(由于数字化原因,审稿数据主要集中于2009至今,本次样本数据截止2019年4月)。由于一致性指数的计算要求审稿专家具备一定数量的关联审稿意见,同时检验分析需基于已开展,定义至少具备m个审稿意见的论文为有效论文,选取至少审理过n篇已发表的有效论文的专家作为有效专家。不同m与n的设定将导致有效专家数的不同,且随着m与n的增大,有效专家数与有效论文数将(迅速)降低。通过对审稿数据的充分探索,综合考虑有效数据量以及计算所需的关联数据量,本研究初定m=2,n=6进行计算与检验。经过筛选,共177位有效专家所涉及的3114篇有效论文作为本研究的样本数据进行检验分析。3114篇中,1245篇论文已发表,1869篇论文最终未能获得录用。所有3114篇论文均将用于计算评审一致性,最终获得录用的1245篇论文将用于计算学术共同体一致性。数据的详细统计信息如图1-图4所示。图1给出了177位有效专家审理的有效论文数与有效数,其中审理的有效论文数分布于[6,75]之间,均值约为28篇,审理的有效数分布于[6,23]之间,均值约为9篇。图2给出了3114篇有效论文的审稿专家数分布。论文的审稿专家数分布于2-4之间,平均约2.2位专家/篇。经中国知网检索并采集1245篇的被引次数(检索日期2020年5月18日),并通过论文标题将论文被引次数与审稿记录相对应。图3与图4分别给出了1245篇已发论文的发文时间分布以及截至检索时的被引次数分布,可见本案例所使用的绝大部分有效已发论文分布于2010-2019年之间,论文的被引次数分布于[0,343]之间,大体服从长尾分布。结合图3与图4可知,已发论文的发文时间以及被引次数均分布于一个较大的区间,年份的不同可能导致被引次数无法合理比较。而由公式3和4可知,被引次数的可比性是一致性指数计算与检验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本文使用期刊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JournalNormalizedCitationImpact,JNCI)代替被引次数。JNCI由数据商科瑞唯安提出,定义为论文的被引次数与同出版年发表在同期刊上的论文的期望被引次数的比值,主要用于出版年对被引次数的影响。具体而言,令论文pi的发表年为yi,被引次数为tci,则pi的JNCI值jncii计算如公式5所示。,,{}tijjitcjncitcTCyyAvgTC==(5)基于公式5计算上述1245篇论文的JNCI值,并在公式3与4中,对ip,使用jncii值替换tci值,以消除发文时间的影响。3.3检验结果依据。3.1小节所述检验方法,设定叠加权重α=0.5以表达评审一致性与学术共同体一致性同等重要,高评分论文评分集合H={3,4},低评分论文评分结合L={1,2},有效审稿意见数m=2,有效审理论文数n=6。177位专家中,7位专家对其审理的已给出的评分均为相同分值,无法计算学术共同体一致性,因而无法计算一致性指数。剩余170位专家的一致性指数分布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专家一致性指数分布于[-0.049,0.752]之间,均值μ=0.38,标准差σ=0.203,服从正太分布(Kolmogorov-Smirnov检验p=0.08)。基于上述170位专家的一致性指数,设定=+k*(一致性指数大于τ为高一致性专家),对专家区分度进行检验。在计算区分度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对任意专家,我们进一步要求其审理并发表的(大于6篇的)论文中,高、低评分论文均需至少存在3篇。因而170位专家中,最终有64位专家具备区分度并参与假设检验(低一致性专家样本量+高一致性专家样本量=64)。使用Mann-WhitneyU检验对64位专家的区分度进行检验,图6给出了k=0,0.1,0.2,0.3,0.4,0.5时,高一致性专家与低一致性专家的区分度的均值,以及高低一致性专家均值的比值(即图6“高低比”),表1则给了更加详细的统计量(表1中“高”、“低”分别代表高一致性专家与低一致性专家所对应的统计量)。结合图6与表1可知,整体而言,高一致性专家的所评价的高评分论文的JNCI是其所评价的低评分论文的2倍,且随着高一致性阈值的增加,高低评分论文的区分度逐渐增加。反观低一致性专家,其所评价的高评分论文的JNCI与其所评价的低评分论文并无太大差别(在区分度1附近波动)。假设检验表明高一致性专家的区分度显著高于低一致性专家的区分度(以p=0.000拒绝“高低一致性专家的区分度无显著差异”的零假设),表明高一致性专家更能有效地区分论文的学术共同体认可度。为了验证本文方法在不同参数设定下的表现,进一步设定m=2,n=8进行计算与检验。经筛选,共116位合法专家涉及2489篇合法论文,其中1022篇已发表,1467篇未能录用。审理的有效论文数分布于[11,75]之间,均值约为32篇,审理的有效数分布于[8,23]之间,均值约为11篇。1467篇有效论文的审稿专家数分布于2-4之间,平均约2.2位专家/篇。116位专家中,113位可计算一致性指数。专家一致性指数分布于[-0.038,0.752]之间,均值μ=0.368,标准差σ=0.17。表2给出了k=0,0.1,0.2,0.3,0.4,0.5时高一致性专家与低一致性专家所对应的统计量。结合表1与表2可知,本文方法在不同参数设置下性能表现一致。如3.1小节所述,以下将通过将数据集进行物理分割以移除一致性指数计算过程与验证过程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考察具备高一致性指数的审稿专家对论文学术共同体认可度的辨识能力随时间的推移可以得到保持。考虑到专家评审论文的时间也存在较大差异,统一的切分时间可能导致数据切割不均匀。本文针对每个审稿专家,将其所审理的已的发表年按从早到晚排序,选取排序中值的论文的发表时间作为切分时间,以保证数据切分的均匀性。进而设定α=0.5,H={3,4},L={1,2},m=2,n=8,10,12计算历史数据(切分时间前的数据)审稿专家一致性指数hpreD,基于τ=μ确定高一致性专家,基于验证数据(切分时间后的数据)计算高一致性专家在验证数据中的一致性指数的hpstD,并使用Mann-WhitneyU检验hpreD与hpstD是否具备差异,结果如图7所示,其中红色与蓝色数据点分别代表基于验证数据与历史数据计算的区分度。详细检验统计量如表2所示(“前”、“后”分别代表历史数据与验证数据)。其中,n的取值(8,10,12)尽可能权衡了计算一致性指数所需的数据量与最终可参与检验的专家数,随着n的变化,最终检验专家数会有所不同。结合图7与表3可知,历史数据中的高一致性专家在历史数据与验证数据上的区分度并无显著差别(分别以p=0.482,0.613,1保持“历史数据与验证数据上高一致性专家的区分度无显著差异”的零假设),验证了审稿专家对论文学术共同体认可度的辨识能力随时间的推移可以得到保持,基于历史数据计算一致性指数并辅助审稿专家遴选具备可行性。

4总结与讨论

论文评审意见 篇6

1评审不公的主要表现

这类稿件一般主要是人情稿、权利稿,涉及的作者均与刊物有利益关系。比如期刊的编委、审稿人,上级主管单位相关领导等,因学生毕业或职称评定需求,难免会与编辑部交涉。一般碍于面子,更因为工作关系无法堵塞人情关系网,编辑在处理过程中会放宽录用标准,对此类稿件予以“照顾”,因主观意愿直接影响到对稿件的客观评价而有失公正。

1.2审稿人学术不端

同一学术圈的专家对其同行的研究成果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主观意念的干扰,在评审过程中受利益关系或朋友关系等牵制,“拉帮结伙”“弄虚作假”“打击异己”等现象频出。究其根源既取决于学术大环境,又取决于审稿人的个人学术作风。

1.3审稿人不认真

审稿人的工作态度也会直接影响稿件评审的公正性。一些审稿人往往会因为工作繁忙,对审稿任务敷衍了事,评审意见含糊其辞,既不表明态度,意见又给得简单。这种评审意见对编辑部的参考意义不大,更无法让作者信服和获益。长此以往,不仅影响编辑对稿件的评判,而且会使作者丧失对刊物的信任,导致优秀稿件流失。

1.4审稿评判意见有不确定性

公正性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审稿评判的不公正性也会由其自身的不确定性所引起。比如作者的稿件被送到不喜欢或不熟悉该研究方向的审稿人手里,他因个人专业偏好而给了差评,反之,也可能会有同样的机会落到偏好该方向的审稿人手里而得到好评。这主要是由于评审人认知的差异,虽具有随机性,但却应当尽力避免。

2力求评审公正的可行举措

2.1端正编辑、主编学术态度,把好诚信关

科技期刊编辑作为学术质量的守门人,在坚守学术道德、倡导严谨治学精神、抵制学术造假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4]。正所谓正人先正己,作为作者与审稿人沟通的桥梁,编辑在学术审查过程中必须先端正自身的学术态度———不能因人情关系而将审稿尺度放宽,如找审稿不严的审稿人、简化审稿流程等,更不能因为该课题组某位专家的学术威望高而轻率地让该课题组年轻学者的文章通过草率初审。对于这类稿件,编辑在处理时更应摸清第一作者的经验和学术成果积累,对于阶段性的实验报告论文应该严格审查其内容。作为一刊灵魂人物的主编,把握和引领着刊物的学术发展方向,其对论文质量的审查和裁决决定着刊物的学术水准,其学术态度的严谨与否必然直接影响着刊物未来的发展。以编辑部为工作主体的期刊,必须首先从源头上把好编辑、主编的诚信关,采取必要的措施,最大程度地杜绝关系稿和人情稿。例如,本刊定期召开编辑部组稿会,对拟刊发的每篇文章进行质量评议,把编辑部内部有争议的文章提交给主编复议,从而避免质量差的人情稿得以顺利通过,同时无形中起到了警戒和监督各专业责任编辑的作用。编辑部建立并完善了主编协同审稿制度,引入了回避、退出机制。由分管各专业的副主编协助主编完成稿件的终审,从而在学术审查环节避免了因主编一人独裁导致的稿件审查不公。同时,编辑部还会定期将征求意见函发给刊物的主编、副主编及骨干编委,对主编的学术态度、工作情况以及编辑部的运作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办刊中出现的问题。刊物的主编名声在外,其学术的权威性和治学的严谨性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审稿人。在繁杂的审稿过程中,外审专家与编辑们的书信和电话沟通在所难免,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编辑部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和办刊理念自然会得到专家的认同,从而使得审稿专家也会发自内心地以同样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编辑部委托的审稿任务,热心的专家还会积极主动地为刊物的发展出谋划策。

2.2采用技术手段做补充

1)采用在线稿件处理平台,让稿件处理全流程透明公开。从作者投稿开始,稿件处理的每个环节都在采编系统中显示,作者可以实时查询到稿件的处理状态,包括初审、专家评审等细节,审者的评审意见直接存档于采编系统中,供编辑部及编委查阅调用,这些都起到了对相关评审人员的监督作用。稿件在线平台的运用,既可督促编辑,又可防患于未然,在技术层面上进一步保证专家评审的公正与公平。2)引进等技术手段,来弥补编辑专业水平的不足。近年来,国内外学术刊物的激增给编辑的审稿工作造成巨大压力,学术不端行为也屡见不鲜。本刊编辑部借助中国知网(comKI)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Crosscheck/iThenticate论文防剽窃检测系统,在编辑部初审环节,通过与已发文章的比对,对疑似学术不端的高复制比文章进行重点审查,运用搜索引擎的学术搜索及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功能,客观评判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和创新性,从而大大降低了主观性评判所占的比重。

2.3优化审稿环节,完善审稿制度,遏制评判不公

1)力争小同行评审,做到准确送审。评审稿件可谓是见仁见智,对这种由于随机性引起的不公平,作为期刊编辑应从源头抓起,做到“小同行”评审。要准确、快速地找到小同行专家,必须对相关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有系统、深入的了解,根据送审论文的研究内容,准确找到相应的审稿人[5];因为只有认真负责的小同行才可以对选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给出有理有据的评审意见,况且,当前科技发展迅猛,学科分工越发精细,学科交叉程度高,更突显出小同行评审的重要性。2)严格“三审制”,优化审稿环节。期刊应规范学术审查流程,严格执行“三审制”,审稿流程通常包括编辑初审、专家复审及主编终审等环节[6]。编辑部将外审专家评审后的稿件提交给主编终审,在此环节中,评审人对主编来说是非匿名的,审稿人会充分考虑到刊物主编的学术权威性,认真负责地完成审稿任务,从而使得那些不负责任的评审行为,如流于形式的无效评审、个人偏好影响下的主观评审、因人而异的随机评审、党同伐异心理驱使下的恶意评审等得到遏制。广泛地实施公开同行评审和发表后评审可以达到更好的透明性和公正性[7]。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由原来的编辑办刊改变为专家型编辑办刊[8],并依靠编委协助编辑初审,实现对文稿质量的严格把关[9],进一步保证审稿的客观与公正。3)引入纠错、回避机制,拓展国际审稿。审稿专家学风端正与否会直接关系到评审的公正性。由学术不端引起的不公,如“拉帮结伙”“打击异己”等,期刊编辑也应有应对策略。为避免专家因考虑到个人利益或者朋友关系而对稿件评审不公正,期刊编辑部可适时引入纠错、回避机制。允许作者、读者合理申诉、举报,允许其他审稿专家对稿件的复审裁决,可合理规避审稿不公。充分考虑单位回避、学缘回避、作者要求的特殊回避等,确定审稿人选。同时,尝试邀请国际专家参评,可有效地回避与该文课题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2.4规范审稿人制度,明确“责、权、利”

1)明确审稿人选用及其审稿原则,健全评价体系。评审人队伍作为一个学术审查的团体,人数众多,为保证他们能够公正、公平地对所审论出客观评价,必须对其提出要求,并明确责权利。期刊在吸纳审稿人时,不仅要求学术上一流,更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审稿认真、细致,热心为期刊服务。要求评审人在审查时应做到直言不讳,意见要尽量详细,不能含糊其辞,只是简单地下个结论。中肯、详尽的评审意见会让作者深刻体会到期刊的审稿人队伍学术水平高,提升刊物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即便是待退稿件的作者,看到评审意见时也不至于感觉被“枉杀”,真正做到退稿不退人。建立健全审稿人评价体系,将意见是否完整、准确列为评价的重要指标,能在更大程度上保证审稿的公正性。2)以多种形式提高审稿人待遇,引入审稿人激励机制。当前多数专家为期刊审稿收入甚微,义务审稿的背后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学者们已然将它视为个人的荣誉和学术地位的象征;因此,编辑部应激励专家热衷于为期刊评审稿件,除考虑向专家支付审稿费外,还应考虑其他非物质方式,如每年在刊物上刊登审稿人名单,为评审专家颁发聘书,定期评选优秀审稿人并予以公布,向审稿人免费推送学术动态、会议资讯,以及赠送样刊等。此外,审稿专家作为本学科知名学者,也是宝贵的作者资源;因此,编辑部可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约稿,并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做到及时审理、优先刊发,调动专家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助于提高专家审稿的积极性。

2.5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水平科技期刊的编辑人

员由于其专业水平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稿件的初步评判,而只能借助于专家的审稿意见来形成自己对稿件的宏观认识。专家的审稿意见是否值得采纳,编辑因受限于专业水平而无从抉择,加之现代科技发展促使学科分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学科交叉也越来越复杂,这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编辑人员学者化,是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要求编辑人员除应了解、掌握编辑出版领域的相关政策、理论、规范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基本状况、热点领域及未来发展趋势。编辑人才为提升稿件层次提供了有力保障[10],在学术期刊审稿环节中,编辑对稿件的文字、体例规范及其学术价值的初步审查和评判成为专家审稿的前提和基础。专业水平的提升将有助于编辑在初审环节对稿件的学术价值给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从而遴选出对口的审稿专家实现小同行评议。与此同时,编辑站在较高的专业角度,可实现对外审专家审稿质量的科学评价,起到优化审稿人资源库的作用。为提高编辑的学者化程度,编辑部应建立并完善进修制度,鼓励编辑人员进入高校及科研院所学习深造,为实现编辑学者化提供制度保障。除了专业进修的方式以外,还可从日常业务抓起。例如编辑多渠道关注学术动态,积极参加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专题报告会、专家座谈会等,了解学科、专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洞察科研的热点议题,追踪相关专家的科研进展,从而不断扩展自身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