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大全 > 关于科技与创新作文【精选5篇】正文

《关于科技与创新作文【精选5篇】》

时间: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这里是整理的关于科技与创新作文【精选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科技与创新 篇1

关键词:科技统计;科研管理;创新;科研

一、科技统计的基本概述

(一)科技统计的基本内容

科技统计是对某一国家、地区或者是某一科研活动规模及其结构进行的数量测量,是衡量科研实力与水平的重要尺度。科技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的投入、过程以及产出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投入的统计,主要包括对科研人员数量与结构及其在科研活动中的配置情况、科研经费的投入、资金的来源及使用情况等;其次是科研过程的统计,主要包括科研项目及课题的承担情况、科研机构的情况以及学术交流的情况等;再次是科研产出的统计,主要包括科技论文、专利、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专著等情况的统计,科研产出统计是评价与考核科研项目的重要依据。

(二)科技统计的主要任务

科技统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科研内容进行系统化的调研,获取科研活动具体数据信息,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分析与整理为科研活动的评价、考核、预测、调控等的实施提供依据。其基本任务是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手段积累科研活动具体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寻科研活动发展规律,为科研决策、科研规划等的制定提供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发展。

二、科技统计对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科技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研管理的创新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科研管理的创新依赖于对科研活动的有效了解与监督管理,这就需要对科研活动进行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是对科研活动的投入、过程以及产出进行统计的科学工作,能够提供科研活动具体情况的重要数据,了解科研活动的现实状况及其进展程度,有助于发现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有助于打破传统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所以说科技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

(二)科技统计是评价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

对科研活动进行评价考核是对科研活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衡量科研活动进展情况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科研活动进展的程度以及结果的好坏不能简单地凭借个人主观判断,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反映科技工作数量以及科研工作质量的量化指标,通过这些量化指标来判断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及质量,而这种量化指标的获取则依赖于有效的科技统计工作来获取具体的科研活动数据,包括科技论文、专著、专利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的数量及质量等。

(三)科技统计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

科技统计是对科研活动经费投入、人员投入科研过程以及科研产出的有效统计记录,通过对科技统计所获取的科研活动数据进行分析,科研管理者可以发现科研活动的问题,找出本单位科研实力的所在,包括优势领域以及优势学科等,也可以发现本单位科研工作的弱势所在,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措施强化本单位的弱势领域,有助于对下一步的科研活动进行规划与管理,有助于制订进一步的科研决策,所以说科技统计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内容。

三、现阶段我国科技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统计意识不强

科技统计意识不强是当前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当中的一大问题。与其他科技工作不同,科技统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质的工作,没有产出性,工作效果通常不易被发现,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所以就容易被管理者弱化,不太重视科技统计工作,对科技统计工作缺乏充分的了解,没有意识到科技统计的重要性,科技统计意识不强。在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重项目申报,轻科技统计”的现象已是常态,认为科技统计数据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科技统计工作杂乱无章。

(二)科技统计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科技统计工作是消耗大量精力、历时较长,而且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幕后工作,工作内容繁琐复杂,统计报表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并且容易出错,往往一个数字的疏忽都会造成大量报表关系的变化,所以多数人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科技统计人员频繁更换,缺乏专业的培训,这就导致科技统计人才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与能力有所欠缺,对科技统计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三)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

一方面,由于科研管理工作者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科研单位以及相关机构对科技统计工作的投入力度不够,缺乏信息化建设应有的硬件与软件资源,导致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科技统计工作对于信息化、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不够,没有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科技统计的工作中,科技统计工作手段与方法还过于保守与传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信息水平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需要,长此以往会导致科技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大大下降。

四、对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科技统计意识是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思想前提。因为只有思想意识提高了,才能将科技统计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科研管理工作者要提高科技统计意识,高度重视科技统计宣传工作,利用单位内部网络、单位公告栏、例会等多种途径宣传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科技统计意识;另一方面,科技统计部门要在部门内部着力宣传科技统计的重要性,成立专门的宣传小组负责宣传工作,使科技统计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设高素质科技统计人才队伍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进行科技统计工作的有力保障。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科技统计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要不断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与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科研统计机构要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培养人才的同时,积极引进优秀的科技统计人才,充实科技统计队伍,为科技统计工作的良好开展做好人才储备,打造高素质的科技统计人才队伍。

(三)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

科技统计的现代化是科技统计工作发展的趋势与方向,而科技统计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统计的信息化,所以科研机构一定要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一方面,要加大对科技统计的投入力度,提供信息化建设配套的硬件与软件资源,构建科技统计信息化平台;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引进,要着力打造科技统计信息化系统,提高科技统计工作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统计是对科研管理活动投入、过程以及产出的科学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是评价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然而,目前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却存在科技统计意识不强、科技统计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等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科技统计意识;建设高素质科技统计人才队伍;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以此来为我国科研管理创新服务,从而促进我国科技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刚,张慧,李夏等。论科研院所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0(24).

[2]马元三。科技统计与技术创新管理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6).

科技与创新 篇2

1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科技文献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科技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是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2开拓新的网络服务模式通过网络信息资源重组集成、智能化信息检索、个性化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信息中介等全新的信息服务模式,可提高科技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和知识的增值效应,更好地为企业科技研发、经营管理等信息服务提供了信息服务网络服务平台。3信息集成实现资源共享构建科技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共享数据库、信息库、知识库,以数据库网上互联为基础建设信息仓库,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科技创新提供集成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4开展智能化信息检索服务利用智能化信息检索功能,进行信息内容深度检索,为科技信息需求者提供快捷、便利的信息检索服务。5实现个性化信息服务通过个性化信息服务,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信息与处理,为科技信息索取者缩减了检索中间环节过程,推进了科技研发创新,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

2科技信息服务,为科技工作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科技信息工作可通过利用资源、人才优势,研究和把握信息用户的需求,找准信息服务突破口,发挥科技信息服务作用。1以企业自身科技信息建设发展为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收集、整理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以企业内部期刊、学术论坛、科技交流、网上专栏等各种形式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信息,以有效可行的信息服务得到企业管理决策者对科技信息工作的重视和支持。2以科研部门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开展工作,跟踪信息服务。3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重点,搜集、分析、整理各种信息,为企业提供竞争信息服务。4围绕自身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战略,及时收集、整理国内外各类科技战略信息、科技政策信息、科技前沿动态信息,将科技信息转变为科技信息服务。

2.1科技创新可促进企业信息服务的发展

科技创新和信息服务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随着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企业对信息服务起到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更为重视。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推动信息产业发展,进而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拓展了科技信息服务空间。

2.2科技创新营造了高素质科技信息人才队伍

科学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来实现,科技创新与科技信息服务为互动关系。在企业的科技创新中对科技信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加强科技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使科技信息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进一步提高科技信息服务质量,从而促进了科技信息服务水平。

3科技信息在现代企业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要想做好企业的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必须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体系,强化信息服务措施,并建立实用有效和满足实际需求的专业信息应用体系就日显重要。

3.1面临的机遇━领导重视、发展

一个企业是否持续稳定的发展,跟企业各级领导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特别关注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们要坚持以科技信息服务为基础,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为管理体系优化和创新提供新的途径,加快企业现代化管理进程。

3.2面临的挑战━信息技术人员力量

薄弱,信息技术发展更新、更快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为企业提高工作时效、工作质量,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科技信息服务工作中还存在着阻碍发展的一些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要切实提高科技信息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不断开创科技信息工作新局面,充分利用好企业自身优势,做好文献信息资源与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激活发展动力,拓展服务空间,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

4结论

作为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信息工作,在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科技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建设,拓展新的网络服务模式,开展智能化信息检索和个性化信息服务,提升科技中介服务能力,使科技创新者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科技创新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使社会的知识得到更高的利用。

科技与创新 篇3

摘?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教育部、财政部于今年年初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要把该计划落到实处,关键在于: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整体协同创新;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坚持多元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深化科技评价体制改革;以人才为核心要素,激发释放协同创新活力。关键词: 协同创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6—0016—04[HT〗??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并于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大会上,联合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该计划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和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举措,时机关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在提升创新能力、转变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等国家战略发展方面,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受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我国科技发展仍然面临“分散、封闭、低效”的局面,各行各业做科研,相互之间无合力,投入产出不匹配。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尽管在明显增强,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凸显,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要解决以上问题,仅靠大学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必须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的参与,亟待建立多元协同的开放、集成、高效新模式。放眼世界,美国硅谷之所以能诞生苹果、惠普、英特尔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一地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因此,协同不只是单纯的科研组织形式,更是科研创新的全新形态;不只是实现创新的路径,更是创造成果的基石。

一、 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

发点,坚持整体协同创新?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必须依托强有力的科技能力和实力作后盾。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交叉、人才荟萃、信息畅通的整体优势,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实施协同创新的最好切入点。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的协同创新计划,其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把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交叉集成、体制机制改革和重大问题解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通过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协同创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模式和平台,实现高校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步提升,也是贯彻落实科技和教育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 “2011计划”着眼国家发展全局,考虑重大战略问题,以全局的观点、战略的观点、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科技工作。以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通过协同创新,“顶天立地”凝练方向,重点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对分散于校内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资源加强整合力度,实现高校内外部科研创新要素协同。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真正形成集成优势。协同创新的过程,本质上也就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通过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崭新模式,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国家大平台上追求世界一流,在应对国家重大需求过程中解决问题,形成一流水平,是实施本计划的宗旨。

二、 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

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坚持多元协同创新?与其他社会机构相比,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综合的突出优势,但不足之处在于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明显不够。为了顺应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高校应克服包打天下的思想,在“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目的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加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形成高水平的人才聚集,加强需求牵引下的学科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的科研。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人才、学科资源优势,在协同创新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和各具特色的科研组织模式。加快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以高校和各类创新力量的深度融合为前提,推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互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要实现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高校应以开放的心态坚持多元协同创新。注意从社会发展和科学前沿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出发,开展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和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对研究领域内共性关键技术、应用基础问题和战略问题开展持续、系统的研究,为行业与企业切实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作好科技支撑。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共同建设和服务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从而在更好地提升高校科技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同时,加强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科技与创新作文 篇4

现代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说过:“不创新,就死亡。”是呀,这句话非常有绝对性。创新对一个人的发展的确起了很大的效果,只有学会创新,学会从多个角度,才能使自己永久地处于不败之地,使之并在自己原有水准上得到发挥,从而更高效地改变自我 。 墨守成规是我们众所皆知的一个成语,其中包含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创新。从前有俩个人,一个酷爱模仿名人书法,而另一个人则要求遵循自己的风格去练习,最终另一个成为一名著名的书法家,而那个墨守成规的人仍默默无闻。由此可见,敢于创新,才能有所作为。

而齐白石先生所说过的话正是这个故事的写照:“似我者死,学我者死。”走不出前人的框架,自己就不会有自己的天地。 还有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商人与同伙伴各自去淘金,由于淘金者数不胜数,哪儿资源又少,他学会创新思路,从而改卖水,适应了市场的需要,从而赚了许多钱。 这两个事例无一不告诉我们创新的重要性。如今,这个社会大家都以创新为前提,去不断发展,完善,改变。试问一下,一个人即拥有非凡头脑,又有创新意识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会又怎什么样的结局呢?当然则是完美的结局咯!

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学会创新,提倡创新,去不断改善自我,趁我们其春年华,努力去做,是个人原有水准得到充分发挥,使自己永久性地处于不败之地,让自己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为自己的人生添上一笔绚丽的色彩!朋友,记住:创新改善自我。努力做吧!

科技与创新 篇5

21世纪以来,苏州经济以其快速的发展赶超中国的其他城市。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701.3亿元,是解放初的437倍,经济总量翻了八番多;经济总量超过99个国家,位居全国城市第5位;人均GDP超过117个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1990-1999年间,苏州市的经济年增长速度高达23.57%,远远超出全国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甚至达到或超过亚洲四小龙在高速发展期的增长速度,苏州已成为中国的新兴发展地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资源的瓶颈问题如能源供应不足对苏州经济的影响已经逐步显现。苏州以外资主导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模式”开始出现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导致了苏州经济发展对外资的过分依赖

目前,苏州的经济已经演化成一个高度依赖于外资的外生型经济结构。由于以外资主导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一种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一旦国际市场发展变化,国际经济出现震荡或危机,苏州的经济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导致了苏州经济发展的整体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创新不足

宏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于1992年提出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经十多年产业经济发展实践的检验,成为了各种产业中长期发展策略之方向。在当今世界产业链条中,研发、生产、流通诸环节的附加值曲线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形态,即研发和流通环节附加值高、制造加工环节附加值低,很像人微笑时嘴的形状,俗称“微笑曲线”(如图)。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一般而言,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20%至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

多年来,苏州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将生产能力的扩张放在第一位,影响了技术后发优势的潜力与程度的发挥。苏州所积累的企业(包括世界500强在内)名义上为“高新技术企业”,实际上大多是国外总公司设在苏州高新区的“生产加工基地”。以“微笑曲线”来分析,苏州经济还处于曲线的底端,曲线左端的研发、设计能力弱,曲线右端的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样的产业结构仍然属于投资驱动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附加值][创新研发][品牌服务][产业价值链][创新 研发 设计][制造][加工][物流 服务 品牌]

宏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提出的“微笑曲线”图

随着苏州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高投入、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经济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包括资源短缺、与年俱增的生态污染等。苏州的产业发展迫切需要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提升产业能级,优化产业结构,高起点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促进苏州从“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变。而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自主知识产权向生产力转化”无疑是转变的关键所在。显然,苏州产业经济的转型突显了对科技创新及创新人才的呼唤。

二、苏州科技创新的现状

目前,苏州以专业化的功能园区为依托,形成了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新高地。紧密结合开发区产业发展特色,一方面积极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机构;一方面以集聚特色产业高端人才和孵化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为目的,大力度构建各类功能园区。同时,苏州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依托,形成了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后续支撑。全市建成纳米加工检测平台、生物医药孵化器实验平台、软件与集成电路测试平台等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和开放实验室。研发人才和研发活动的集中成为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加速器,不仅发挥了人才集聚的磁吸效应,而且形成了知识外溢、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良性循环。可以说,苏州市在实现人才总量扩张的同时全力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始形成了以人才带动创新、以创新带动发展、以发展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因此,2010年01月,苏州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为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但是,对照“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指标,如城市技术对外依存度低于30%,技术进步对外增长贡献率超过70%,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社会申请量超过70%等,苏州尚有较大差距,特别在研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如苏州企业研发人才不足,企业的科技活动情况不容乐观(见表),这一状况对于苏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很不利的,需要采取强势力度予以改善。

(一)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5066个,但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仅为2274个,占比仅为15.09%;研究与发展(R&D)人员43547人,科技活动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仅为2.38%;新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为12.74%。

(二)作为苏州制造业中的主体行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0.01%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占比也只有30.91%,科技活动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也只有3.19%,新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仅有7.14%。

(三)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8.82%的苏州四大机械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只占20%左右,科技活动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仅为2%-4%,其新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仅有1.98%。

(四)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1.76%的苏州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只占15%左右,科技活动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仅为4%-6%,其新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仅有1.87%。

三、苏州研发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以企业为主体,构建大科研机制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导致众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根源所在。针对苏州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的现实,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统筹和引导作用,力促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大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手构建大科研机制。以大科研机制为抓手,积极盘活高校、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汇聚各类人才的智力支持,包括高素质的原创型人才,善于在集成创新中系统管理的组织型人才,善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进而培育一批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产学研联盟。应引导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机构,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中小企业以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建立专业化的研发机构。同时,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如:加大对职务发明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职务成果完成人可根据不同的成果转化方式,获得与之相当的股权、收益和奖励;允许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高端人才以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作为资本参股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允许人才本身作为资本参与企业设立等。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文化和商业信用制度的结合,建立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二)强势引进发展苏州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人才

引进人才是提升城市竞争能力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要像抓招商引资那样抓招才引智,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集聚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来苏州市创新创业。要坚持领军人才引进与创新团队引进相结合,继续深入实施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根据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及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与苏州产业优化升级需求相匹配的人才专项计划,引进和培育一批苏州市重点发展产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围绕苏州重点产业发展,突出创新创业主题,坚持市县(市、区)联动,每年组织开展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活动,宣传推介苏州的人才政策和创业环境,拓宽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渠道,促成高层次人才与科技项目、创新载体、创业资本等多元要素的对接整合。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启动校园引智计划,每年组织赴国内高层次人才集聚地区和知名高校开展招才引智活动。进一步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加强与海外留学人员协会、国(境)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系沟通,扎实推进海外智力资源的合作交流,努力拓宽招才引智渠道,积极为苏州经济转型升级聚集人才。

细化高层次人才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资助、薪酬、医疗、社保、购房、税收、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举措,妥善解决引进人才在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鼓励和支持各地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优越的工作条件和更加宽松的人文环境,吸引高层次留学人员来苏创业、发展。

借鉴“星期天工程师”经验,坚持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加快完善政府、民间、市场多元化主体的人才引进格局,建立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柔性流动机制和固定与流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灵活引才机制。制定特聘专家制度,鼓励各类人才在苏州兼职从事科研活动,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创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工作,支持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人才。

(三)在CEPA背景下与香港国际一流专家联手科技开发

在CEPA背景下依托香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联手进行技术开发,为建设创新型城市作出贡献。

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英文简称。CEPA是一个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议,内容丰富,领域广泛。《〈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六》于2009年5月9日在香港签署。该协议扩大内地对香港服务贸易开放和经贸合作,使其涵盖的服务领域总数由40个增至42个,其中“研究和开发”为这次补充协议的新增领域。这是一个重大机遇,这标志着香港的一批国际水准的科研专家可以和内地进行合作。

2009年CEPA《补充协议六》的签署,打开了香港和内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大门。若香港和苏州政府顺应形势,出台积极的政策引导,或将开发成果组织到苏州大规模生产,进入国内或国际市场,或与苏州科技工业园对口合作,相互参股,成立合资研发公司等。相信会有效地促进苏港高科技人才互动,推动互补性业务的成长,提高苏州高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四)充分发挥企业在集聚人才、使用人才中的主体作用

坚持把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推进产业人才集聚工程,整合部门政策资源,制定重点产业人才特殊津贴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培育、引进和用好人才,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启动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利用国(境)内外培训资源,着力打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平台,加快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化水平,建设一支能够熟练掌握市场规则、具有战略思维的企业家队伍,不断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扎实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加快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强化企业在人才引进培养和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加快培育一批具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的本土科技骨干企业。积极推进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建设,进一步加大对进站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鼓励高层次人才到企业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强化科技招商,大力引进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发平台,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研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