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观书有感优秀11篇正文

《观书有感优秀11篇》

时间: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本页是勤劳的小编枫给大家整理的11篇观书有感,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观书有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理解本诗诗意,懂得这首诗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

二、学习古诗,领会诗意

1、出示:

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第一个要求,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出示全诗,指读)

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徘徊”是什么意思?把这两句诗读好。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谁能说说?

这两句诗描绘了多么美的景色呀,(板书:景色)

师: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它暗示了什么?(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

(2)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

3、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谁能读好这首诗?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课堂教学设计特色]图文结合,体味古诗内容;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

[课堂教学流程实录及设计意图]

检查预习导入

生背诵《观书有感》

(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简练的文体易于学生背诵,学生上课前大多已会背诵。)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

生:能!

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

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

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关键部位,既利于识记字型,又利于正确布局书写。)

生默写并自查

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

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

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

生:我查字典知道的。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据老师了解“鉴”在2000年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有5种意思,你怎么一眼就选中了“镜子”?生不语

(引导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犹为重要,这将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再读一下这句。生读后师:读出什么来了吗?

生1:我觉得“鉴”在这句话中应理解为“镜子”。师:你的“这句话”说得好,你会联系句子理解字词了。)

生续说:我看了文中的插图水面比较平静,半亩方塘水平如镜所以“鉴”在这儿应该理解为“镜子”的意思。

师:你不仅能联系句子还能图文结合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可“开”字你们理解吗?

生:当“打开“讲

师:这个老师知道,我是向那位同学学来的(手指先前查字典的同学)

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生试说

指一生说: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查阅工具书,主动收集资料是高年级学生应养成的一种学习习惯。)

师出示: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生: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

生:来回移动

师:能否说成“晃动”?

生:不行,用“晃动”说明方塘里的风太大了。

师:你怎么知道当时风不大呀?

生:上句说池塘像镜子吗?

师:噢!这就叫联系上文呀!

(古诗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会图文结合,联系上下句理解感悟,这是一种阅读能力。)

师:天光哥和云影妹在半亩方塘里手拉手散步,心情怎样?

生:好高兴呀!

师:你怎么知道?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

生:这句中说池塘水很清

师:“渠”不是“渠道”吗?你怎么说是池塘呢?

生:上句写诗人看到半亩方塘水清,所以在问的呀,显然“渠”指的就是方塘

师:诗人问什么呀?

生:诗人在问池塘里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

师:问得好,看来诗人挺会动脑筋的,既然是问话,别忘了问号呦?那么诗人有没有得到答案呢?

(大多古诗都是逗号句号,此处问号有必要作一强调。)

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齐读

师:你知道为什么池塘里的水如此清澈吗?

生: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的。

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生1: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生2: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

生3:水还会被污染。

生4: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

生5: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

师: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老师曾看到过一个小池塘,里面漂满了污物,夏天还有浓浓的臭味,要是诗人看到这样一个池塘,又会写出什么诗来呢?

生思考后急切地动起笔来。

师选择一生习作,投影出示

观塘有感

陈桥

半亩方塘不见开,

一片污物在徘徊。

问渠哪得脏如许?

为有世人乱扔来。

指小作者朗读,该生一脸愤怒状

师:你好生气呀!我知道你是要世人保护好水源是吗?

(联系生活情景,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并适时让学生学诗练笔。)

出示《观塘有感》于前面依次呈现的四句诗前。

众生:不对!不对!是《观书有感》!

师:细看课本,作迷惑状,知道老师想什么吗?

生:老师肯定想:诗的内容明明写的是诗人观塘的感受,怎么又以《观书有感》为题呢?

师:你跟老师想到一起了,难怪这么肯定。可老师想不通呀?你们再帮帮我,好吗?

引导学生观看插图

生:诗人手中抓着书,身旁还有一些厚厚的书,我想诗人肯定很爱学习。

师:是啊!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着重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

师:读了关于诗人的介绍,能帮我回答问题了吗?

生举手欲答,师:再想想好吗?

情景辅助理解:师手拿书本,黑板上出示半亩方塘的简笔画,眼光从书本移向方塘并吟诵《观书有感》,忽然师似有所悟。眼光从池塘回到书本,并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生思考填空

生1: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

生2: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

生3: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师:你们终于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吗?

众生:不是,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

师:诗人和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

出示:半亩方塘就像——————————————。

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像——————————————。

生一一作答

师:你们读懂了诗的内容,有没有读懂诗人呢?手指关于诗人的介绍材料,想对他说什么吗?

生1:谢谢您,朱大师,您让我明白了人应该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更聪明。

生2:朱熹啊!您真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呀!

生3:朱熹啊!您不愧是一个大理学家,一个池塘也能让您想到读书的道理。

生4:您的题目真含蓄呀,让我们想了好半天才明白呢!

生5:我一定要向您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导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使学生真正走进诗人。)

观书有感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小学六年来,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读书的名言。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关读书的名言。【出示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生齐读

·这则名言给你什么启示呢?

3、这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板书:朱熹】你了解朱熹吗?   指名说(简介朱熹,相机复习朱熹的《春日》)

4、【出示课件】师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很多思想都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的诗作用词讲究,风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二、初读诗歌

1、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熹的一首与读书有关的诗——【师板书课题:观书有感】生齐读课题师:何谓观书?观书有感呢?

2、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与众不同,想读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开始吧!【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美;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生自学

3、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读,相机正音,再指名读

4、诗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享受。听老师是怎样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来的。

·师范读,你会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相机表扬:有点感觉了。

·咱们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

1、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到这儿,你知不知道在这首诗里,坐着主要描绘的是什么呢?(半亩方塘)【板书:方塘】同学们,半亩方塘并不算大,也就我们三个这样的教室大小。那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半亩方塘呢?你能不能用上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清)【板书:清】

2、再请同学们细细地去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些地方写出了这个小池塘的清澈?    生自学

3、交流

△“鉴”

·生谈理解:我是从第一句话“半亩方塘一鉴开”中的“鉴”字体会到池塘很清澈的。在这首诗里,“鉴”是镜子的意思。半亩方方的池塘就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师评:你抓住了“鉴”这个字,不仅告诉了大家“鉴”的意思,还说清楚了为什么由“鉴”可见池塘的清澈。

·同学们,“鉴”在这课中是一个生字,上下结构,因为古代的镜子都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它的下面是个金字底。伸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来书空这个字。

生书空

·古人以铜为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

·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啊,把方方的池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池塘的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共徘徊”

·生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池塘清澈透明,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

·“徘徊”是什么意思?(来回地移动)

·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4、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老师也非常喜欢这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这两句诗,看看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指名说

5、指导朗读

·师:多美的景色啊,你能读好这两句吗? 指名读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你一定会读得更好!   再指名读

·熟读成诵,咱们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话。    生齐背1、2句

6、池塘里的水为什么会如此的清澈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看来,你们已经和朱熹一样找到了答案。一起说——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e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

·这个“为”字向我们解释了池塘为什么如此清澈的原因,是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书: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流动的水)

·同学们,有了活水,池塘的水为什么就能这样的清澈呢?(因为流动的水不断地补充进来,带走了污水,使得池塘的水永远清澈明亮。)

·没有源头活水,池塘会是怎样呢?(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7、学到这,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谁能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看?   指名说

8、多美的景致啊,真让人喜欢。你能读好这首诗吗?    指名读,齐读

四、理解寓意

1、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上课前,老师也介绍说这是一首与读书有关的诗。【板书:读书】可全诗28个字却没有提到读书,这是为什么呢?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会联想到读书呢?同桌讨论讨论

同桌讨论,师提示:朱熹的诗富有哲理,在这,他仅仅是在写方塘,是在写活水吗?活水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2、交流(只有远远不断的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的清澈;同样,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的心智更聪明。)【板书:心智明】

3、原来,诗人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不断读书,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    生齐读

4、同学们,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在我们学过的诗当中,你知道有哪些说理诗吗?   指名说

·想不到没关系,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出示课件: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    生口头完成填空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朱熹先生说理巧妙,诗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话更是脍炙人口,成为千古名句。如今,这两句话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朱熹勤于读书,善于思考,他还写下了一首说理诗《观书有感(其二)》。【出示《观书有感(其二)》及相关注释】

六、课后作业

课后,阅读《观书有感(其二)》,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又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样的读书道理。

七、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说理诗)

朱熹

方塘清     活水

心智明     读书

该教学设计还可以做这样的补充:

朱熹的观点是存天理,灭人欲。我国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认为,天理就是人欲。天理与人欲本是一体。

户外观察龙凤湿地:看到清澈的湖水,水鸟和云朵倒映在水中,你会想到朱熹的哪句诗:天光云影共徘徊。

对喜欢读课外书的尖子生推荐《明朝的那些事儿》第三部,专门看王守仁的章节,思考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观 书 有 感 篇3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诗中运用了譬喻的形式,用鲜明形象的事物将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化。《观书有感》这首诗歌,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学难点在于诗句中没有提及读书,怎样引导学生从描述的景象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有关读书道理?为此,我先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理解诗句;再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理解哲理。

古诗的教学,只有让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方能品悟到诗人的感情,揣摩作者的寓意。我抓住“鉴”字,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池水与明镜的特点;抓住“徘徊”,描叙 “天光”、“云影”在池塘中散步的情景,通过美美的读将诗中描述的美景定格于自己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尽情的表达,自由地想象,诗文中简练的语言此刻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这首古诗作者借读书时所看到的情景来说明读书的道理。但是在诗文中,却未曾提到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用意,透过文字体会领悟读书的道理?在诗句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发现:板书缺少诗题。教师板书:观塘有感。然后教师抛出问题: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却没有“书”字?你怎么知道诗人在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通过讨论,对比填空,“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学生对于诗歌寓意的理解就豁然开朗了。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是西师版教材第九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有方”。这一课选取了两首关于读书的诗,这是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写作者读书的感受。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诗中通过水塘的形象来作比,将书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句作者写出读书的感受,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智慧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书有感”,作者以景喻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师生互动,一一突破。

对于作者,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汇报。对于字、词句、学生借助工具书就可以自己领会交流,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做老师,解决生字、生词。然后把自己的理解、预习的成果互相交流反馈,并通过其他同学的质疑来完善古诗重点的讲解,明白古诗中修辞方法的运用,作者以半亩方塘比喻书,以天光云影比作书的内容,学生理解了修辞方法后对理解古诗意思有很大的帮助。4.理解诗意,学生借助注释结合古诗一句句理解古诗意思,并由此而揣摩作者感受从而悟出诗的道理。就这样,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对其中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再做一一引导和点拨。较好的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妙突破难点。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是课后的问题:为什么诗中无书,却以“观书有感”为题。我采用了从题眼入手,抓住重点诗句,设计分层练习分化难点,引导学生悟出诗中读书的道理。

三、注重拓展和延伸。学以致用,教材只是个例子,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会用。为让学生体会诗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另外选取了一些哲理诗,供学生课后阅读,积累,把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学生由诗中所讲道理畅谈自己读书感受。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把读书,应视为自己的乐趣。 读书能让人开阔视野,读书能让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读书可以让人穿越历史,感受多方文明。

总之,学生学习《观书有感》这首小诗后,由此感悟到的道理会有很多很多!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朱熹的《观书有感》,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我的教学设计是,待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他们从诗的内容(描写方塘)与题目(《观书有感》)表面的不相关提出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诗歌所要说明的道理。我估计学生都能说到“一个人的聪明来自于他不断学习”这一层意思。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领会“开豁”这一层意思。

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我的预设提出了上述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这首诗是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可“清如许”对应的意思——心智开豁、敏锐却怎么也说不上来了。于是,我问学生曾经在哪里看见过或者听到过这句诗,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关联起来的?哪知道全班近50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很模糊地讲了与诗句只有些许关联的一点意思,其他学生都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哈!看来学生就是“没有源头活水”啊!但这意思是我现在写反思的时候感悟出来的。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利用好这一生成的“资源”,而是习惯性地采取了“填鸭式”教学法,把“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当时只是感到有些遗憾,没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要说明的道理。现在想来,只要把当时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现象与诗句联系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

我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课堂上出现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没有敏锐的反应,只是想着赶快把知识“给”学生,将来能够应付考试。由此我想到,我也缺少“源头活水”。

《冬夜读书示子聿》可称之为说理诗,文字意思浅显,但蕴涵如何读书、做学问的深刻道理,真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本课教学难点应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则“少”“老”对比、“知”“行”对比所阐发的道理。

教学中,以关键词句为生发点,激活孩子已有的大量能够佐证这一哲思的知识储备,丰富诗境,加深理解和体验。

一、抓“少”与“老”,体会学习要孜孜不倦。

师:有同学不理解什么叫“无遗力”?谁能说说。

生: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上。

生:不留一点气力,全力以赴。

师: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

生:学习做到孜孜不倦,一丝不苟。

生:非常努力的通宵达旦的去学习。

师:借用成语故事说说,哪些古人学习或作学问是无遗力的?

生:悬梁刺股。

师:“悬梁刺股”描绘了一幅怎样“无遗力”学习的画面?

生:把头发系在梁头上,困了用针扎自己的大腿。

师:这样的学习真是——

(生齐读:无遗力。)

生:匡衡的凿壁借光。

师:匡衡是怎样“无遗力”学习的?

生:没有灯光,在墙壁上凿一个洞,利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师:这种读书精神叫——

(生齐读:无遗力)

本环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各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二、故事引入,联系生活实际,自悟“知”“行”所阐发的哲理。

我以故事引入,为孩子们讲述了《纸上谈兵》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谈谈听故事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学生结合实际纷纷说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说实践比书上学习更重要,有的说在实践中通过做才是真正的学习。

这样通过听故事谈感想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一个“躬行”的机会,深刻理解什么叫“躬行”,让孩子在听说实践中潜移默化感悟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最后我以“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训示他儿子时的态度。”引导学生用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的语气读诗。

观 书 有 感 篇4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磁带,电脑,多媒体

2.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

出示朱熹名言,感受诗人的学习思想。

读读这些句子,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很亲切?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宋 朱熹

活到老,学到老。 ──宋 朱熹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宋 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宋 朱熹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宋 朱熹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宋 朱熹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宋 朱熹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宋 朱熹

课件再出示诗人名字,师:看,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指导我们学习的至理名言都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朱熹。关于朱熹,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出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二、解诗意

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出示:

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为”“活水”,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交流自学情况

(1)第一个要求,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出示全诗,指读)

(2)理解一、二句诗意

学生先讲解: “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生说,(半亩方塘就像一面被打的镜子,清澈明净。)补充。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徘徊”是什么意思?(人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

诗中指谁在哪儿来回地走?

(天光和云影一起在水中来回地走,或者说他们在散步。

在这明净的镜子中映着天光和白云的倒影,他们正在一起散步。)

这是用拟人的方法阐述了这句诗的意思,你能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吗?

把这两句诗读好。

这两句诗描绘了多么美的景色呀,(板书:景色)

师: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它暗示了什么?(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

(3)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学生讲解,师适当补充。

“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

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谁能说说整首诗描绘的景色。

出示方塘美景图和优美词语,激发学生的表达。

(半亩大的一方水塘,就像一面被打开镜袱的镜子,池水清澈明净,蓝天和白云倒映在水中,随着细波荡来荡去,风和日丽,阳光照耀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这池水为什么会这般清澈呢?哦,原来有一股清泉正源源不断地注入池中。)

好美的景致呀!真让人喜欢。读好这首诗?配乐读

4、背诵这首诗。

三、解诗题

诗句的意思也理解了,那么,我们这首《观塘有感》也学完了(师强调“观塘有感” ),“观书有感”

师:可是我们刚才一直在欣赏诗中描绘的方塘美景呀!这诗中可一个书字也没有,怎么能叫“观书有感”呢?

理解:观书:读书,也就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

这方塘美景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四、明诗理

1.看图,猜想读书与方塘的关系。

记得刚才介绍作者时有这样一段话: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2.引导理解:出示:诗人用半亩方塘来比喻        ,清澈的湖水能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正如                              。

“天光云影”好比                 。

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正如

“源头”好比        ,“活水”好比        。

再读这一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你来评一评这一首诗,写得怎么样?

(从修辞、写景、寓理等方面来说,学习写作。)

诗人把自己读书之后的感受融入到方塘美景之中,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景色描写之中,不得不让人称奇(佩服。拍案叫绝)。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源头”“活水”,及问号。)

五、拓展延伸

1.作为一个人,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让自己的半亩方塘时时注入知识的活水,知识的清泉,才能时时处处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灵活,你能举例说说吗?

由此可见,这句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虽历久,却弥新,请看这样一则报道: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 “清如许”指什么?

2.朱熹大师这首诗也叫说理诗,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倦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观书有感》教案 篇5

【教学过程】

一、创境唱诗,引入新课

1、上课我们学习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吗?(复习导入,以道理引入朱熹哲理诗的学习)

2、“诗,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无以数计的诗人都以一支细腻的笔,在文坛尽领风骚几百年。爱国诗豪情满怀,思乡诗愁绪万千,…在这繁花似锦的炫目中,有一类诗以它的平淡、冷静成为那独秀的一枝……”(缓缓出示此段话,配上背景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另外一位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哲理诗。

3、出示课件,唱《观书有感》。(板书课题)

(感悟诗的音韵之美,激发学生情趣)

二、诵读古诗,领悟哲理

朱熹,南宋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

1、反复读

诗都是读出来的,课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书声,请大家放开声音,认认真真地把诗多读几遍,看看大屏幕,你能达到哪个台阶?读完后教师检测。

(1)字正腔圆本诗作者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谁能口齿清楚、准确地读?

(2)有板有眼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能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

(3)富有感情谁能达到第3个台阶?指名读,评价,师:到底什么是有感情?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在于读出诗的味儿。(点击,改成读出韵味)至于到底如何读出诗的韵味,学完这首诗你们自然就会了。

(在反复吟诵中体味古诗的韵律美,达到“会读”的地步)

2、抓“诗眼”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到现在,你知道在这首诗里作者描绘的是什么?(半亩的方塘)。

(2)一个怎样的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清)

(找出题眼,以便下一步紧扣“清”字展开教学)

3、细体会

(1)浏览全诗,哪句诗描绘了池塘的“清”呢?(出示课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3)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4)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徘徊”是什么意思?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6)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配乐读)

(7)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出示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结合图文,自读感悟后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思考,在自主阅读中理解。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来的。)

(9)看着这清如镜的池塘,你一定有个问题想问问小池塘?——小池塘为什么会这么清啊?你们明白吗?看来你已经和朱熹一样找到答案了。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读该句。

4、明诗意

(1)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质疑,善于在阅读中提出疑问,并在理解中自己去寻找答案,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出:这首诗有点文不对题,诗中写的明明是池塘的水,可是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池塘的水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出示: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2)讨论交流。

(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达到“读懂”诗歌说明的道理。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自学能力,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出示、齐读: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5、联实际

其实,古往今来,朱熹的这句诗在岁月的长河里洗涤了这么久,如今也有了更多的意思。出示: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又指什么?

6、会哲理

(1)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画面,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今,多少年过去了,海茂公司仍然凭着这两句诗发展地蓬蓬勃勃,再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读诗句,运用知识迁移、比较,悟出哲理,在反复的诵读中品味诗意,向“读通”的境界前进)

(2)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这就叫读出韵味。)

(3)小结赏析哲理诗的方法:入乎其内感受,出乎其外分析。指名读,并尝试让学生理解。老师小结。

(赏析哲理诗,就要沉进诗里感受其内容,然后找到与生活的共同点,跳出原诗之外来联系生活、学习分析其哲理。)

(4)记住这个赏析哲理诗的秘诀——读,反复读。

三、拓展延伸,朗诵积累

1、陆游读书,发现知与行的关系;朱熹读书,明白了读书对人的影响。古今中外,多少文学家和诗人、学者留下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给了我们多少启发!请大家将课前搜集到的这样的句子拿出来和我们一同分享。

2、学生出示后,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句子,与大家一起品读。

3、这些名言警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自由讨论交流。

(课堂拓展,丰富积累,联系实际,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渗透人生教育,呈现一种大语文的范畴)

读书,可以寻找一块洁净的宿营地,能安置我们的灵魂,可以寻找一方明亮的清澈的夜空,让我们的梦能毫无顾忌地尽情地飞翔。让我们一起来朗诵朱熹的《观书有感》。(在朗诵中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观书有感

方塘清活水

心灵明知识

【教材简析】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富有哲理的小诗。它明写秀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讲述的是作者在读书后产生的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这首诗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

【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打破古诗常规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设计思路】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拟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1、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3、读通。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采用“三读”的方法,由自由到统一,再到自由,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这种学习方式,即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观书有感 篇6

一、简介作者,教师指导学生看注释①。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比喻的含义和诗歌寓含的哲理,讨论下列问题。

“半亩方塘”一鉴开”分别比喻什么?这一句涛该如何理解?

明确:“半亩方塘”比喻书,田为书足长方形的。“—鉴开”。以镜子比,形象方塘极其清澈。意思是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2.“天光”“云影”又比喻什么?

明确:比喻书中的内容。这一句诗写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意思是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3. 结尾两句是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

明确:结尾借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 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四、小结: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这种情景,…1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五、朗读、背诵全诗。体会诗作的寓之哲理。

观 书 有 感 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1、课前搜集作者资料。

2、了解古诗故事。

3、投影。

4、挂图。

5、多媒体或音像资料。

冬夜读书无遗力

示工夫少——老

子聿躬行——绝知

观书半亩方塘:清澈透明源头活水

有感(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2、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4、理解前两行诗句。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5、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大,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1、学生背诵学过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观书有感》

6、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7、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8、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9、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背诵这首古诗。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a、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b、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5、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6、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7、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再读。齐读。

8、指导背诵。

1、交流自学情况。

三、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四、布置作业。2、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措方塘。

如许:如此。

3、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2、请二至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1背诵课文。

2、默写古诗。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3、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4、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5、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练习背诵。

《观书有感》赏析 篇8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诗中3个生字。

3、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领悟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走近诗人

1、板书:朱熹(xī)指导朗读、书写

2、学生简单介绍诗人

3、教师谈话: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治国的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缘于他一生勤奋读书、积极思考。一天他走到一个池塘边坐下来(媒体出示图),一池清水引发了他对读书的有一种思考颇有感触的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在上图中出示全诗)。

二、诵读诗句,感受诗篇

1、指导朗读

a、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

b、领读、齐读

2、指导背诵

a、学生闭目轻背

b、指名背、齐背

3、指导默写

a、教师谈话: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打开书,看看那些字在书写上要注意。

b、指导写字:徘徊鉴渠

c、学生在作业纸上默写并自查(提示书写姿势,轻音乐)

二、图文结合,体味诗意

1、媒体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a、指名读

b、这“半亩放糖”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要是“一剑开”,老师肯定知道是诗人手持利剑,一剑把半亩方塘的水劈成两半,可这儿是“鉴”字呀?

c、理解“鉴”,出示:

鉴:a、镜子(古代用铜制成)

b照

c仔细看;审查

d、可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e、旧式书信套语

d、理解“开”(打开),教师介绍:古代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

指导理解“徘徊”(来回移动),引导串讲诗意。相机板书:清澈明净

e、教师小结:查字典、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2.媒体出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a、指名读诗句,理解“渠”(方塘)

b、诗人在问什么?(引导说第一句诗意)。诗人有答案吗?你知道答案吗?(引导说第二句诗意),相机板书:源头活水

c、引导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串讲诗意。

d、教师反问:如果没有这源头活水呢?

3、二读诗句,指导读出感情

4.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闭目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四、文题勾联,感悟诗情

1、美读全诗

2、教师即兴创作《《观塘有感》,并将诗题出示在前面出示的四句诗上。(附:《观塘有感》:半亩方塘不见开,一片垃圾在徘徊。问渠哪的脏如许?为有别人乱扔来。)

3、学生发现错误后设问:朱熹的诗中没有一处提到“书“字,都是写池水的清澈明净,我看不如就把他的诗改为《观塘有感》怎么样呢?

4、引导学生辩论,教师相机点拨: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告诉我们正像这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明净那样,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而更加敏锐,更加开豁。

5、小结:诗人将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的形象,既富有理趣,又充满诗情。这种感受是对读书体会的,而不是对池塘的。(媒体把诗题“观塘有感”改为“观书有感”)

6、指导三读古诗,读出诗韵。

五、拓展延伸,激发诗趣

1、媒体出示朱熹生平,指名读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严谨,对经学、史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能以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富有哲理。

2、读懂了《观书有感》,又读了诗人的介绍,有什么话想对诗人说呢?

3、出示学过的朱熹的《春日》,诵读

5、小结延伸:朱熹的诗作还有很多,课后收集一下,读一读,并背下来。

板书设计:

观书半亩方塘:清澈明净←源头活水

有感我的心智:聪明敏锐←不断读书

反思:

《观书有感》这首诗是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体会的,告诉我们正像活水把池塘变得清澈明净那样,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而变得更加敏锐、更加开豁。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引导孩子走近诗人→感受诗篇→品味诗境→感悟诗情→激发诗趣,在学生、文本、诗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让学生在诵读中积淀,积淀中感悟,感悟中生成,生成中发展,发展中延伸,尽力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尽力建构一个有情、有疑、有智的和谐课堂。

学习目标上突出“简”字,教学效果上体现“真”字。简明、清晰的学习目标,有助于课堂中落实,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成。能结合学生、文本的特点,制定一个简单、清晰地学习目标,教学中既重视知识、能力等显现目标的落实,又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隐性目标的体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教学过程中,打破了原来古诗学习先理解后积累的方法,而是在先积淀的基础上再去品味、感悟。新课开始,先指导学生诵读,然后理解诗句、体味诗情,求变求异。全节课以诵读贯穿始终,但每一次读都有一个新的目标,分层推:一读古诗,着手于读正确、读通顺;二读古诗,着眼于读出感情,体会诗境;三读古诗着力于读出诗韵。指名读、齐读、范读、闭目赏读,不拘形式,学生多读而不厌,充分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新课前的情景导入,巧用插图,拉近了学生与诗人、文本之间的距离,真正实现了学生、文本、诗人、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课的拓展有度,由《观书有感》走向《春日》,由课内走向课外,落实了课标中古诗文诵读的目标。

观书有感 篇9

【课题】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

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读书也叫“观书”,板书。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齐读】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读,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板书:有感。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

2、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3、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指名读(2人)——齐读】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会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五、反复诵读,完满

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引读】

2、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4、品读完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5、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灵活机动处理,若时间宽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

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

观书有感(说理诗)

朱熹

方塘清←源头活水

心智明←读书汲取

教学反思:

不知道为何今年的公开课我却是那么的紧张,我感觉应该是我的年龄大了,上的不好怕伤面子啊!呵呵!

国庆期间,我没有好好的休息,在家准备这节课的课件和教案,感觉还不错,而且还在家试上了几次就是觉得这过渡语总是不是很好。7天就是这么快啊!十号这天我执教了《观书有感》,总的感觉就是惭愧和遗憾,虽是备教材了,虽是查阅各种资料了,但是学生这块我没有很好的备课,课堂上我想抓住这首诗的诗眼,可是在第一个孩子说对了以后,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也能说出,或者我要确信是大多数孩子都知道这首诗的诗眼,结果,我问学生还有其他的答案吗?孩子们被我误导了。以为第一个学生没有说对,哎,我当时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使得孩子们和我都傻了,最可笑的是,拓展那块,我出示了以前学过的说理诗的道理让孩子们猜是哪首古诗,结果,结果,孩子们又一次傻了。好,下课了,我的教学内容也讲完了,可是一切也结束了。同事对我说你选错文章了,这个不好上,还有同事说拓展太难了……呵呵,我没有考虑到这些,以为我会大家肯定也会,可是同事们都说,拓展那块我们都想了半天呢!嘿嘿,考倒学生和老师们了!这两处是我遗憾最大的地方,以后也多听听这样的课,看看,如何处理的更好,哎!

这篇文章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说理诗,喜欢诗中描绘的景色,美景配上我的美文诵读还是不错的,总之还是不错的(自我安慰一下),下次再努力吧!

观书有感 篇10

设计意图:打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体会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小学六年来,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读书的名言。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关读书的名言。【出示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生齐读

·这则名言给你什么启示呢?

3、这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板书:朱熹】你了解朱熹吗?指名说(简介朱熹,相机复习朱熹的《春日》)

4、【出示课件】师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很多思想都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的诗作用词讲究,风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二、初读古诗

1、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2、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与众不同,想读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开始吧!【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美;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自学

3、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再指名读

4、诗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享受。听老师是怎样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来的。

·师范读,你会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相机表扬:有点感觉了。

·咱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三、领会诗意

1、作者到底生发了哪些感想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诗句,查查工具书,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看看插图。

2、指名读诗(课件出示古诗)

3、让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1)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抓住“鉴、徘徊”理解

(2)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抓住“渠、如许”理解

(3)把诗意连起来说一说,先说给同桌听听

(4)指名说

四、与诗人达成共识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半亩方塘、天光、云影)

2、带着感情读这三个景物,指名读。

3、想象一下有多美?(谁能把它读好?)

4、在这美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读前一、二句)

5、可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引读后两句)他在告诉我们什么?

把它告诉你的同桌,一起告诉老师(齐读)

五、质疑引入哲理

这首诗咱们学完了,老师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六、总结

是啊,读书能使人明白事理,同时也使读书人的心灵像池水一样明净。朱熹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他在读书过程悟出了许多的事理。他有许多的言论值得我们借鉴,特别在读书学习方面,有不少感言给我们不少启发。(课件出示名言)

七、课堂背诵

这么好的诗能不能背下来?会不会用?口头做题。(课件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诗中运用了譬喻的形式,用鲜明形象的事物将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化。《观书有感》这首诗歌,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学难点在于诗句中没有提及读书,怎样引导学生从描述的景象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有关读书道理?为此,我先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理解诗句;再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理解哲理。

观 书 有 感 篇11

一、 说教材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二、说教法

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这一教法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习惯。)

三、说学法

回忆学习古诗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意在激活学生的记忆信息为古诗的自学提供思路)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突出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例如:弄懂诗句的意思,串词成句,串句成篇。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学了。

四、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出示)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

(二)、学习古诗,领会诗意

1、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第一个要求,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徘徊”是什么意思?把这两句诗读好。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谁能说说?

这两句诗描绘了多么美的景色呀,(板书:景色)

师: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它暗示了什么?(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

(2)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

3、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谁能读好这首诗?

5、背诵这首诗。

(三)、质疑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                          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           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3、小结:

(四)、教师总结延伸

师: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出示:《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

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学生回答)

总结:

朱熹先生说理非常地巧妙,所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我们都知道学习古诗除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报纸上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五)、学生延伸交流    出示文章: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是什么? “清如许”指什么?

(六)、总结全诗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

板书

《观书有感》

景色                               说理

池水清澈                         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        不断地读书,使人变得更加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