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6篇正文

《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6篇》

时间: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编辑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6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篇1

《我的法兰西岁月》讲述了1920年至1925年,青年邓小平远赴法国勤工俭学间发生的一系列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这部电影不仅表现了邓小平在艰难困苦中的坚强意志,同时也描写了邓小平与周恩来的相识与相知,展示了他们在为共同的理想奋斗时所结下的深厚情谊。这部电影的导演在表现出以上的同时,以历史的叙述,表现出对当代青少年的关照。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的法兰西岁月》是一部传记片。它从邓小平决定去法国留学开始,一直到邓小平被法国驱逐出境,前往前苏联学习为止。影片的一开始是以老年邓小平的回忆展开,让我们回到那动荡的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不过,影片开始后的第一幕让我有些惊讶,它并没有直接去揭示那个时代的中国是多么的动乱不安,反而是给了我们一种热闹平和的景象。邓希贤(邓小平原名)出生在四川广安,影片中自然也体现了很多四川的地方特色,比如,方言,口音,川剧变脸等等。邓希贤的父母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无论是父亲对他的期望,还是母亲对他无声的爱,都是邓希贤在法国坚持不懈的依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邓希贤的父亲是很开明的,他瞧不起那些博取虚名的人,认为学到真本事,为老百姓做些实事才是真有种,同时鼓励邓希贤要敢讲真话,不畏死,不怕天不怕地。这对后来邓希贤的人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期,蔡元培和吴玉章工业救国的理念对知识青年的巨大影响。甚至可以说,当时每一个去法国留学的学生,都是在工业救国理念的影响下,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踏上前往法国的轮船的。只不过,法兰西并不是他们所想像的天堂,法兰西也是一个贫富差距大,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存在着不平等和压迫的地方。

在轮船的下等舱中颠簸了一个多月后,邓希贤和两名同乡抵达了法国。刚抵达法国,面临的最大问题莫过于语言上的沟通问题。那个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有托福,雅思,虽然他们在留法之前,从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毕业,但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但邓希贤和他的同学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努力克服了这个难题,这显示了他们的决心与毅力。

邓希贤抵达法国后,受到了留法的中国青年的欢迎。在这里看到这么多与自己相同志向的青年,邓希贤感到一种亲切。其实,邓希贤当时在留法学生中是年龄最小的,因此也认识了很多大哥哥,大姐姐,其中就有聂荣臻。聂荣臻对他们这些刚来的学生说过一句话,大家争口气,好好学习,只有先低头认输,有一天才能够昂首做人!无论是对他们,还是对我们21世纪的青年都有很大的意义。

邓希贤刚抵达时被送往巴耶中学读书,生活平和安定。他与法国同学跳舞,喝葡萄酒,还开始学踢足球。但不久,平和的生活就被打破了,因为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他们生活必需费的供应。邓希贤不得不中途辍学,与两名同乡流落街头。那时候正是一战刚结束两年,法国经济还没有恢复,到处都是流落街头的乞丐。这是他们才意识到法兰西并不是天堂,用影片中的一句台词:啥子法兰西,啥子天堂,啥子巴黎,狗屁!

由于法国经济衰败,邓希贤一行完全找不到工作。失去住所的邓希贤前往华侨协社求助,结果发现那里到处都是流落街头的中国留学生。谁知此时华侨协社的社长竟然以法国警察威胁他们,要他们离开。邓希贤感到非常愤怒,冲着社长就跑了过去,要求华侨协社帮助留法学生,但社长坚决不同意,并说他们已经与勤工俭学学生脱离了关系。无奈之下,邓希贤一行只能离开。

这时的邓希贤逐渐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在一次去工厂应聘工人的过程中,他认识了一位退伍士兵,这名士兵后来与他成了忘年之交。在与这名退伍士兵的交往中邓希贤对法国的国情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时的中国留法学生亟需一种先进思想的指导,也正是在此时,邓希贤认识了周恩来。

随着生活越来越艰辛,广大留法中国学生在思想活跃之际逐渐出现混乱。这时,先进青年蔡和森,周恩来,赵世炎,李富春引领时代潮头,在巴黎创建共产主义小组,撒播革命火种。由于与同乡纪德铭的思想不同,邓希贤与之分开,在周恩来的影响下,和另外一名同乡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小组,纪德铭则加入了中国青年党。自此,邓希贤完成了求学求生存的人生阶段,开始了九死不悔地追随共产主义理想的人生之旅和精神之旅。

1922年6月,在巴黎郊外的布罗尼森林公园,来自法国、德国和比利时三国的十八名中国勤工俭学生,创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这年初秋,在巴黎公社社员墙前,邓希贤和蔡畅一起加入中国少共。他们举起手,宣誓:“我自愿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我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我愿意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一切。”从此,为共产主义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人生目标,伴随着他风风雨雨壮丽而伟大的一生。

1924年7月,周恩来由于国内的情势回国,旅欧中国共青团的革命重担就落在了刚刚当选了“旅欧共青团”执委的邓希贤肩上。周恩来走时,告诉邓希贤一个好消息,邓希贤经过考察刚刚被选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25年5月30日,国内发生“五卅惨案”,消息传到法国时,邓希贤一面在《赤光》上发表文章声援,一面参与组织旅欧华人卷起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揭露“五卅惨案”的真实情况,另一面机智果敢地与卖国的北洋政府及其驻法公使进行斗争,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由于邓希贤等人在法国的活动越来越积极,他越来越引起法国当局的注意和警觉。终于,1926年1月初,法国警察发布驱逐令,将邓希贤等人驱逐出境。但这时,邓希贤早已接到消息,已经登上了去莫斯科的火车,准备去莫斯科学习。他含泪看着那位正在月台上干苦力的忘年之交米歇尔,心里说:“再见了,法兰西!总有一天,法兰西人民和政府会铺着红地毯欢迎中国的友好使者重访这个美丽的国家!”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1973年,当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法国时,邓小平在法国朋友为他铺上的红地毯前深情地说:“我们感谢法国,是其用自由浪漫的思想和当时苦难的现实,锻造出最早和最坚定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至此,整部影片完毕。

从这部影片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最初一代共产党人在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青春的浪漫激情。他们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而是怀着崇高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从艰难坎坷中思考世界。他们心中无时无刻不怀着报效祖国的决心,无时无刻不想着如何救中国。他们既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又是一群现实主义者。在他们身上,特别是邓小平和周恩来这两位革命的先驱,我看到了我们所缺少的很多东西。比如,吃苦的精神,永不服输的信念,敢于作斗争的勇气。是这些支撑着他们度过了那一段艰难的时期。

同时,我深深为邓小平和周恩来的深厚情谊倾倒。在法国共同奋斗4年,互相激励,结下了深情厚谊,后来周恩来回国,将革命的火炬交给邓小平,这亦是一种信赖。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以美丽浪漫的法国作为故事的发生地,以邓小平作为视角,向我们讲述了那一代青年的点点滴滴。在那里,浪漫与信念融为一体,理想与现实结合,锻造出了那一代杰出的青年。

我的法兰西岁月电影观后感作文 篇2

《我的法兰西岁月》这部电影的上映时间是2005年的9月份,在_年后的毛概实践课上,我却是第一次观看。虽然不是很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可是既然作为实践课的推荐电影,想必肯定有其缘由,所以就认真的看了,在整个看的过程中还是很有感触的。

电影的开始,看到了伟人邓小平的出现,再结合电影的名字,大概猜的出,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资料了。整部片子,是以邓小平的口吻讲述的,从青少年时期的他,到青年时期的他,再到中年时期的他,都是他的所见所闻,给人很强的真实感。

16岁的他,就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为了祖国的复兴,在一个本应当无忧无虑的年纪里出国学习,看的出,伟人与平凡人的不一样,似乎伟人在很小的年纪里,就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而对于我们而言,这句话可是是书上的一句的话,是一种爱国情怀,可能我们根本就没有想过如何去把这样的一句话付诸实践,或许是我们生活的年代足够的太平吧。

出国学习他们,面临了很多的困难,本来就语言不通,经过努力,克服了这一困难,可是更大的困难又出现了,似乎一向是在挑战他们的极限,应对连吃住这种基本问题都无法解决的境况,他们没有退缩,因为他们明白,他们此行的目的,他们一向坚持,想尽一些办法,为了生存,为了学习,主要是为了改变中国的命运,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的努力和坚持之下,最终学有所成的归来了。

反过来看我们自我,就先不说是为了祖国,就先说是为了自我,我们都没有倾尽全力,在一个本该好好努力,为将来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却还在沉迷于“享受”。看了这样的一部电影,真的应当好好的反思一下自我,不求做一个伟人,能做好一个中国公民是第一步!

《我的法兰西岁月》的观后感 篇3

《我的法兰西岁月》这部电影的上映时间是2005年的9月份,在多年后的毛概实践课上,我却是第一次观看。虽然不是很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可是既然作为实践课的推荐电影,想必肯定有其缘由,所以就认真的看了,在整个看的过程中还是很有感触的。

电影的开始,看到了伟人邓小平的出现,再结合电影的名字,大概猜的出,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资料了。整部片子,是以邓小平的口吻讲述的,从青少年时期的他,到青年时期的他,再到中年时期的他,都是他的所见所闻,给人很强的真实感。

16岁的他,就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为了祖国的复兴,在一个本应当无忧无虑的年纪里出国学习,看的出,伟人与平凡人的不一样,似乎伟人在很小的年纪里,就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而对于我们而言,这句话可是是书上的一句的话,是一种爱国情怀,可能我们根本就没有想过如何去把这样的一句话付诸实践,或许是我们生活的年代足够的太平吧。

出国学习他们,面临了很多的困难,本来就语言不通,经过努力,克服了这一困难,可是更大的困难又出现了,似乎一向是在挑战他们的极限,应对连吃住这种基本问题都无法解决的境况,他们没有退缩,因为他们明白,他们此行的目的,他们一向坚持,想尽一些办法,为了生存,为了学习,主要是为了改变中国的命运,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的努力和坚持之下,最终学有所成的归来了。

反过来看我们自我,就先不说是为了祖国,就先说是为了自我,我们都没有倾尽全力,在一个本该好好努力,为将来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却还在沉迷于“享受”。看了这样的一部电影,真的应当好好的反思一下自我,不求做一个伟人,能做好一个中国公民是第一步!

《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篇4

《我的法兰西岁月》是一部较新的主旋律影片,其中有这样一段史实。周恩来、陈毅、赵世炎等人发起组织了反对北洋政府向法国政府借外债打内战的“拒款斗争”,它们以和平情愿的名义把驻法公使骗到会场,然后借人数众多威逼其表态反对政府借款。结果会场失控,大批请愿者将驻法公使及其从员暴打一顿,达到目的后陈毅随即宣布“今天的会议胜利结束”。

由此我不由想到另一部较早的主旋律影片《周恩来》。文革开始后,外交部成为冲击的对象,造反派要揪斗外长陈毅。于是,周恩来陪同陈毅到人民大会堂与革命小将见面,也是会场失控,小将们冲上了主席台。周恩来便指责造反派违背“文斗不武斗”的承诺,立即宣布“今天的会议结束”,还要由小将们承担一切责任。呜呼哀哉,世间果有报应乎?

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怎么写 篇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遵纪守法,快乐成长”。

可能有人会认为,讲纪律就没有自由,讲自由就不能受法律的约束。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鸟在空中飞翔,鱼在水中嬉戏,它们是自由的,但如果把鸟放在水中,让鱼儿离开水,那么它们不仅得不到自由,而且很快就会失去生命。而在校园里,这种追求所谓“自由”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人吃完了零食便将食品袋信手丢弃,为原本干净的校园涂上了一抹刺眼的白色;自习课上,有人迟迟不能安静,依旧和着mp3的节拍,哼唱着流行歌曲;校园内有人无视学校规定,骑着自行车横穿过往的人流。

同学们,“无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当你走进静悄悄的楼道路,对于看书的人来说,这一片安静多么宝贵;当你踏入干净的教室,对于认真读书的同学来说,这片整洁多么舒畅;当你自觉排队打饭,对于心急如焚的我们来说,这份井然的秩序多么可贵。同学间总会有矛盾与摩擦,我们要相互关心和尊重,决不可出口伤人,更不可挥拳相向,伤及自身和他人。

同学们,今年是“六五”普法的第四年,12月4日我们将迎来第十四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教育科学发展”,而法纪不仅以法律条文、纪律规定的形式出现,更多的时候,是以道德规范的形式与我们亲密接触,所以,我们应该这样时时反问自己:我今天上学的路上遵守交通规则了吗?我今天在校园里乱扔垃圾了吗?我今天影响课堂纪律了没有?我按时出操了吗?我按时搞卫生了吗?我迟到早退了吗?我在家里合理安排好玩耍和预习、复习的时间了吗?我按时就寝了吗?诸如此类,学习生活中的细节,看似不起眼,却足以体现我们的素质修养。

同学们,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会酿成将来大大的失足。生命像一条河,我来了,我走过,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生活也会更加美好,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携起手来,共同营造一个美好的明天,做一个新世纪的遵纪守法的合格的中学生。我们现在只有从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做起,只有遵纪守法,才能快乐成长。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篇6

这天,爸爸陪我一齐看了《我的法兰西岁月》这部电影。邓小平爷爷原名叫邓希贤,当时他才16岁去法国留学,在那艰苦的生活环境里,造就了他不屈的性格。

在那异国他乡的码头上背负着沉重的大包,一次次被累倒,被工头辱骂时,邓爷爷没有屈服。巧遇到勤工俭学的聂荣臻、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和他的妹妹蔡畅等一大批学友,他们也是怀揣着同样的救国梦想,邓爷爷有幸加入了导火者。

邓爷爷的伟大人格魅力和聪明机智,深深的打动着我,每当他被侮辱时,总是用他最坚强的话说:我会长大的。在回忆起他母亲送别时送给他的三双布鞋、叮咛他把鞋穿烂时就该回家了,但是最终一向没能见到他父母,回放新中国成立后,法国政府铺着红地毯欢迎邓爷爷访问,他向法国人民挥手时,我的眼睛湿润了。

看了这部影片爸爸给我讲,只要我们有梦想、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什么事都有可能成功。我忠心的感谢邓爷爷!您给我们带来了完美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