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观鉴史问廉观后感(优秀5篇)正文

《观鉴史问廉观后感(优秀5篇)》

时间:

《鉴史问廉》为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廉政教育课:为官就要清廉,当官即不能贪腐,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如下是美丽的编辑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观鉴史问廉观后感(优秀5篇),欢迎借鉴。

鉴史问廉观后感1100字 篇1

《鉴史问廉》全面记录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播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各级党政机关广大干部职工再一次受到精神洗礼,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清廉是新时期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道德标准,更是最起码的做人原则。

清廉是国家机关安全运行的应有之义。该纪录片跨越5000余年,历经五大社会形态,可谓源远流长。漫长的中国廉政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廉政文化资源,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批判继承。中国廉政史上,涌现了许多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的铮铮铁骨,如东汉光武帝时代的董宣、宋代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明代的刘宗周,都为倡导廉政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鉴史问廉》通过一个个清官和贪官的故事,展示了清廉对一个政权、对一个国家、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和腐败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对一个社会的伤害。“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鉴史问廉》通过历史上这些廉吏和贪官的对比,告诉人们清廉是一种正气,更是一种风气。一个单位,在清廉的风气盛行时,势必会欣欣向荣的发展。当清廉的风气在社会上盛行时,我们的各项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整个国家的凝聚力会更强,社会将更加和谐融洽。

清廉是公职人员干事创业的有力法宝。无独有偶,对于一个单位、一名职工而言,清廉同样重要。清廉的相反方向就是腐败,当清廉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坠入腐败的深渊。每一个腐败人物都是从清廉意识的松懈开始的,都是从细小处慢慢发展起来的,所以当发现苗头时,必须坚决纠正,切不可掉以轻心。作为国家公务人员,我们从事的职业要求我们不仅自身要清廉从政,更要把清廉的种子种到每一位干部职工的心里,确保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晾得出本领、拿得出成绩。

清廉是基层干部为民服务的标杆旗帜。对水利系统而言,我们的工作大多既苦又累,职工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也不可避免要面临很多诱惑,要让他们能够顶得住糖衣炮弹的轰炸,就需要领导干部平时的言传身教。清廉从政就是要求每一名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公务人员的行为规范,做到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用真心对待工作,掌握好手中的权力,坚决杜绝用权力作为筹码,获取非法的利益。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通过言传身教,向干部职工们渗透清廉的思想,倡导人人学清廉模范、人人做清廉职工的良好风气,形成机关健康向上的清廉文化氛围,让清廉成为一种常态,进而要求我们的干部职工勇于扎根基层,大力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时时刻刻以人民利益为重,看轻名利、金钱等物质诱惑,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树立风清气正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塑造水利系统干部职工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

鉴史问廉观后感 篇2

晚8点,《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如约而至。片头的制作依旧那么精美,故事更是感人至深,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随着荧屏上包拯的出现,这首歌自然地回荡在我耳边。包公掷砚,表现了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为民情怀;铡美案,表现了他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刚正;包公立下的家训,则表现了他治家严谨的家风。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包拯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可是历史上的真相却颠覆了包公的传统“形象”——真正的包公面庞白皙,博物馆收藏有包公同时代人为他画的像,有图有真相。但不要责怪民众“篡改”历史,“黑脸的包公,白脸的曹操”,黑脸是清正廉洁的象征,表达了民众对公平公正、一心为民、执法不阿的期待和向往。包青天是清廉和正义的化身。

中国的福尔摩斯狄仁杰更是断案如神、执法廉明、刚正不阿的典范,为维护法律的尊严,他敢于顶撞皇帝,据理力争。一生断案无数,拯救无辜百姓无数。活着,百姓建生祠供奉他,死后,更是尊享皇帝废朝三日,感叹“朝廷空也”的哀荣。

那个小小的芝麻官洛阳令董宣,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典范。为此,他胆敢杀公主的人,不给皇帝面子,宁死不向公主认错,赢得了“强项令”的美誉。

天下第一清官海瑞,无论到哪做官,都让当地的贪官如临大敌,虽最终被罢免,却迎来了如潮的民众争相一睹其尊容。死后灵柩回乡,沿途百姓为之披麻戴孝者绵延百里而不绝……

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一个个清官的故事,感动着观众,震撼着观众的心灵。25年前,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深受感动,挥毫写下了“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深深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这位“好官”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何为好官?答案不一而足,但好官必是“两袖清风来去”的清官无疑。清官的核心是清正、清廉、清明,心中装有百姓。

去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严三实”,要求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仍旧体现了他的“清官”情怀。纵观十八大落马的官员,原因虽各有不同,但细分析之,不难看出,落马官员无一不是在“三严三实”上放松要求,在腐化堕落、追求个人享乐的过程中,贪心渐起,丢掉了清廉,最终把总书记“三严三实”的告诫抛之脑后。导致锒铛入狱,追悔不已;为了让官员做“清官”,习近平曾多次告诫干部:“心无百姓莫为官”。在山东调研时,他念了这样一幅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他语重心长地对当地干部说:“封建时代的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去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谆谆告诫青年学子“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心中装着人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为民众谋福祉,当是这个时代领导干部的最强音。因为,我们党是最清廉的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当深明“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的道理,当代的领导干部应该以历史上的清官为榜样,学习他们,超越他们,以清廉之身,取信于民,服务于民。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3

近日,《鉴史问廉》在央视隆重推出后,迅速成为电视、网络的热播剧,成为新闻媒体的热话题,成为干部群众的热关注,对此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当时剧组在古城开封拍摄了大量镜头,删繁就简、精益求精,其追求卓越的精神让人钦佩。所以,当得知这部大型廉政文化纪录片要公映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一连八天下来,和很多干部群众一样,我第一时间追着去看,不禁被片中展现的中华“廉政文化长河”的波澜壮阔深深吸引,其客观的讲述、思辨的考问、透彻的剖析催生出的历史启迪,让人感动,让人震撼。

《鉴史问廉》火了,但绝不是“不明觉厉”,而是有其必然因素。我认为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扎紧制度的笼子

《鉴史问廉》告诉我们,制度反腐是解决腐败问题的关键,更是公慎用权的前提和基础。

监察、刺史制度的设立是中国封建社会文人政治体制下的重要“防火墙”。独立监察、依法监察,极度压缩了权力的寻租空间,为官员的依法施政、清廉执政戴上了一个“紧箍咒”。一方面,从事监察、刺史的官员是经过千挑万选,从德行、才能等多个方面综合考核严格选拔出来的,他们往往是直吏、循吏、能吏的代表。另一方面,国家法典从制度上保障了他们依法监察的权力,手握重权,尺衡天下,有着代天子以察四野的意味。

无论是体系严明的《唐律疏议》,还是震慑四野的《明大诰三篇》,都是制度化反腐的典型。但是,制度的灵魂在于落实,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言压法、以权代法、徇私枉法,即使有了制度也同样不能起到作用。

二、传承文化的基因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滋生腐败的文化土壤,因此,反腐的根本措施在于扭转人内心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文化反腐是刮骨疗毒的根本与核心。

《鉴史问廉》中所展示的廉洁文化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并存,博雅与通俗并在。《赤桑镇》《杨家将》《四进士》《砸玉碑》等廉政剧目久演不衰,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便源自人们内心浓厚的清官文化情结。流传千年的廉洁文化渗透在人们惩恶扬善的价值判断文化血脉中,绵延不息。

三、筑牢道德的藩篱

做官先做人,官德与人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忠诚、干净、担当不仅是吏治的规则底线,更是作为一名社会公≤≥民应该坚守的道德操守与社会良知。

包拯,寄予了老百姓太多的情感与希望。铁面无私,正大光明,他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不执一砚归的清洁无私,怒铡包勉的大义灭亲,陈州放粮的明察秋毫,阻打銮驾的公正执严,直放中门、畅通上访的爱民情怀,将他推上了清官为政的制高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天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的岳飞,都为人们在道德取向上树立了丰碑。

《鉴史问廉》为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廉政文化提供了有益探索。在当前反腐败新形势下,怎样更好地弘扬廉政文化,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正风反腐是政治生态的净化,也是社会价值观的重塑。社会存在一些腐败分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以腐败为耻。所以,反腐也是一场价值观的较量,廉洁文化与腐败文化进行着的博弈,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过节不送礼、办事不找人,当正气占据了上风,那些所谓的“潜规则”也就没有了市场,公正、诚信、廉洁等社会价值观才能助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早日取得压倒性胜利。

党员干部需要法治思维,也需要德治内涵的滋养。在依法治国的大框架下,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的底线不能触碰,道德的雷池同样不能逾越。而“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人之八德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基因密码”,为每一位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提供了丰厚土壤,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积累,做到自醒醒人、自达达人。

“不敢腐”、“不能腐”靠重典和制度,而“不想腐”要靠文化。目前,随着中央布局、各地“落子”,打虎拍蝇硕果累累,形成了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为“不敢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若要实现“不想腐”的终极目标,除了“硬实力”,还要有“软实力”,文化之力不可缺席。廉政文化应如春风化雨,滋润党员干部的心灵,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必须将传统思想与现代精神相结合,提炼出新的廉政文化。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廉政文化,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同时,坚持廉政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弘扬焦裕禄、杨善洲、史来贺等我党优秀模范的精神,强化党性锻炼和宗旨意识,不断丰富廉政文化新的内涵,通过提炼升华,形成富有当代特色的廉政文化,才能为实现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鉴史问廉观后感 篇4

根据市纪委统一部署,近日,我局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观看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该片由中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广电出版局联合录制,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通过连续观看,我对中国厚重博大的廉政文化史有了新的学习和认识,对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廉政意识以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我认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是立身之本、干事之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做一名忠诚履职、干净做事、勇于担当的合格公仆。

该片第三集《清浊之辨》,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展示了历史上清官和贪官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透过该片,我体会到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领导干部终生必修的课程,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源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通过观看该片,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廉洁的对立面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滑向腐败。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礼尚往来",但"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心变成坏事。现实生活中,不少官员就是在他人的感恩表达中模糊了廉与贪、清与浊的界限,甚至因为还不完的人情债而心生非分、滋长贪念。

那么当代中国,什么是清官、好官,什么是合格的人民公仆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好干部"标准问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把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拔出来、使用起来,我们党的事业就会朝气蓬勃、生生不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会薪火相传、蒸蒸日上。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这"三句话"是对好干部标准的高度概括和朴素表达,为我们加强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我们每一名领导干部提出了明确的做人做事做官原则。

我认为,"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与我们党的好干部标准是一脉相承的。尽管各个历史时期党对干部的要求不同,尽管不同时代的优秀干部各有特点,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是始终不变的价值底色,德才兼备是始终贯穿的价值主线。"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体现了做人做事做官的高度统一,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个人干净是党员干部做人的底线,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为官的职业素质,"三句话"实质上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做人做官做事的"三要素",缺一不可。这"三句话"既朴素又简洁、既好记又易懂、既有现实性又有针对性,要求明确、掷地有声。

通过观看《鉴史问廉》,使我更加认识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涵盖了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业务建设、作风建设、品德建设等各个方面,更加突出了对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要求、党性修养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是对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的丰富和发展。观看《鉴史问廉》,的确引人深思、让人清醒。我认为要达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守住党性修养和清正节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五条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把"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融入党性修养全过程,贯穿于工作的各方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一名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干部。

鉴史问廉观后感 篇5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衰。近日来再次观看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重温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更迭,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洁文化的力量。如今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公司一如既往的宣导廉洁正能量,学习《鉴史问廉》,第二次观看较第一次观之则感受更深,更觉震撼。

从《兴衰之思》中思考"廉则兴,贪则衰"的真谛——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从《清官之念》中感知"青天文化,清官情结"的力量,为官正直才能一心为公;从《清浊之辨》中辨识清浊是非,坚信正义可以迟到,却从不会缺席;从《道德之择》中学习"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清慎勤"的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从《文化之力》中感受民众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从《律令之矩》中观吏治清明对国家的影响,对制度心存敬畏之心;从《制度之重》中见识历朝历代的监察制度,见识历朝历代在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上做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从《千秋之评》中领略历史的重量,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为官清廉,执法公正,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古往今来,清正廉明是官员的政治道德理想,也是老百姓对清官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期待。由此可见,廉洁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为官者清廉与否是兴衰更迭的直接诱因。

在工作十余载,从入职至今,深受公司廉洁文化的影响。学习《鉴史问廉》以来,深有对文化的传承之感。廉洁,是的企业文化支柱。《廉洁体系制度》是员工的行为准则,自2008年正式颁布实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时间。该制度严明清晰,在打击腐败维护员工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廉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管理者的本职工作,纵使时代变迁,廉洁文化建设仍需始终如一,坚定不移,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