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语文知识 > 成语 > 四字成语故事精选6篇正文

《四字成语故事精选6篇》

时间: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细心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6篇四字成语故事,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成语故事 篇1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成语的故事 篇2

【一叶障木】是个成语,它所说的故事是楚国有个书呆子。家里很穷。一天从书上看到‘‘如果得到螳螂扑捉知了时用来遮身的那片叶子,就可以把自己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于是他就在树林转,寻找螳螂遮身的叶子。终于他看到了螳螂遮身的叶子了。他扑了上去,但是那片叶子掉地上和其它的叶子混在一起了,找不到那片叶子,他只好把全部叶子带回家了。怎样才能找到那片叶子呢、他只好一片一片放在头上问老婆看不看的见他,最后,他老婆被问烦了,就说看不见。他乐坏了。就用叶子遮住自己,来到街上。当着店主的面拿店里的东西。店主奇怪极了。就把他送官府了,当官府知道了原因后,就哈哈大笑,把他给放了。

读了这个故事,你是不是感到很有趣。这么一个故事用四个字就概括了,让我们一看这四个字,就知道它是什么故事。这个成语用我们现在的解释是指一个人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所以让我们一起去看成语故事吧。

从前,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他家里养了一大群。时间长了,他能了解猴子的脾气秉性,猴子也能听懂他说的话。老头儿愈发喜欢了,宁愿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让猴子吃饱。

由于猴子的食量太大,老头儿家里的存粮一天比一天少了。他想限定一下猴子吃食的数量。就向猴子宣布:“从今天早饭起,你们吃的橡实要定量,早上三个,晚上四个,怎么样,够了吧?”猴子听了一个个都呲牙咧嘴,乱蹦乱跳,显出很不满意的神色。老头儿见猴子嫌少,就重新宣布:“既然你们嫌少,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样总够了吧?”猴子听说早上从三个变为四个,都以为是增加了橡实的数量,一个个摇头摆尾,伏在地上,咧着大嘴直乐。

成语故事 篇3

【注音】qǐng zì wěi shǐ

【出处】王必欲致士,请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史记·燕召公世家》

【解释】自:从;隗:郭隗自称。原指拿自己做一个榜样。后比喻自愿带头。

【用法】作谓语;比喻自愿带头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先自隗始

【押韵词】珥金拖紫、洛阳才子、得寸思尺、叹为观止、耍笔杆子、疑心杀子、夹板医驼子、一棍子打死、未卜生死、须眉男子。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燕昭王即位后,一心想振兴燕国,想招揽天下贤才为之服务,就与谋士郭隗商量计策。郭隗说:“今大王想招揽贤才,请先从我郭隗开始。像我这样的人都能被重用,那么比我能干的人肯定会来归附的。”燕昭王采纳他的意见

【成语示列】愈虽不才,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唐·韩愈《与于襄阳书》

成语寓言故事 篇4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老鼠觉得无聊,就找来字典想看看和老鼠有关的词语。

老鼠找来一本厚厚的词典,开始翻了起来。它第一眼看见的就是“鼠目寸光”、“胆小如鼠”、“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气得说不出话来,就对着伙伴说:“咱们把人们给老鼠用的词语改一改,好不好?”那些老鼠一边高兴地跳一边喊:“好呀,太好了!我们都希望能改那些成语,怎会不同意呢?”他又说:“咱们把那个成语改成‘老鼠过街人人敬礼’。”“太棒了,这样咱们老鼠的位置也就提高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时有个小朋友放学回家,看到一堆老鼠,而且还在乱改成语。那个小朋友跑回了家,把她爸爸叫了出来,小朋友爸爸出来的时候,还拿着一个大拖鞋,他一看见老鼠就开始打。老鼠说:“我不是已经改了那些成语了吗?”小朋友说:“你虽然改了词,但你本性没改,人们还是不喜欢你。”

从这篇寓言故事中我明白了自己原来做的错事无论怎样掩盖,也改变不了事实,只有我们努力改正,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成语故事 篇5

西汉时期,医学家中以淳于意较为有名。他从小就热爱医术,喜欢摆弄银针、药品。后来,淳于意拜著名医生公乘阳庆为师,学到了黄帝、扁鹊流传下来的医术,攻克了很多疑难杂症。后来,因为医死了人,被官府判以肉刑,要押到京城长安去行刑。

淳于意没有生儿子,只有五个女儿在膝前行孝。他临走时,对女儿们说:“如今父亲已经到了紧要关头,你们却谁也不上忙!”缇萦是淳于意的小女儿。她听到父亲的话后,非常伤心,更为自己的束手无策而自责。于是,她与父亲一起去了长安,并给汉文帝写了一封言辞凄切的信。信上是这样写的:“我父亲担任政府官职时,老百姓都说他廉洁无私,值得崇敬。现在他由于一时不慎而触犯国法,理应受到惩罚。可是我却感到,人死了就不能再活过来,受了肉刑之后,手脚断裂了也无法再长出来,那时就是想悔过自新,也做不了什么事了。我愿意到官府里去做奴婢,来赎父亲的罪,以便让他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重新做人。”汉文帝读完缇萦的信,被她的一片爱父之情所感动,于是传下一道圣旨,将淳于意的罪行赦免。汉文帝法外施恩后,觉得肉刑太过于残酷,就索性将肉刑废除了。◎成语释义承认并追悔自己的错误,重新做人。悔:悔悟。过:错误。◎故事出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宫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经典成语故事:呆若木鸡 篇6

从前,一个叫纪渻子的,专给齐王专门训练斗架的公鸡。过了十天,齐王问他:“鸡训练好了吗?”纪渻子答:“没有,它放纵又自负。”又过了十天,齐王再问他,纪渻子答:“没有,它听到一点声音就急躁。”又过了十天,齐王又去问他,纪渻子答:“没有,它盛气凌人。”又过了十天,齐王又去问他,他说:“差不多了,它不会变化无常了。”齐王去看他,只见他呆头呆脑的,像只木头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