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反思 > 《景阳冈》教学反思【精选5篇】正文

《《景阳冈》教学反思【精选5篇】》

时间: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本文是敬业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5篇《景阳冈》教学反思。

《景阳冈》教学反思 篇1

《景阳冈》是五年级第五组课文的一篇阅读课文。在授课时,我先让学生理清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弄清楚这个问题以后,便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文中哪些内容写得最精彩?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武松打虎。

我顺势就开始了本课最重要的教学要点“武松打虎”,然后又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划出武松打虎的动作,在旁边写感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

“闪”、“揪”、“按”等动词。再通过换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然后想象武松打虎的画面,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武松的豪放、倔强、勇敢、机敏的英雄形象。

当赏析完这段精彩内容后我又问学生: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打虎有什么关系。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落在抓住关键语句感受武松人物形象上。我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品读课文,边读边写批注,体会人物性格。学生找到了很多有关武松语言、心理、神态的句子,通过全班交流,集体讲读这些句子,学生对武松的性格特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景阳冈》教学反思 篇2

《景阳冈》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

这个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所以就《景阳冈》这篇文章的内容来说,比较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容易接受。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因此我特别注意在教学中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教学。

一、打虎前写喝酒,抓语言见特点,体会武松的豪爽。

二、喝酒后上冈,抓心理活动见特点,体会武松的倔强、直爽。

三、景阳冈上打虎,抓动作见特点,体会武松的机智敏捷。

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把文章写生动形象的方法,并学习本课的写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写一写。在写作时,要为笔下的人物设计出符合他的特点的语言、动作等,这样,笔下的人物就会栩栩如生,文章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

在学习武松打虎时,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充分感悟武松的机智敏捷。接着,播放武松打虎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情形的危急和场面的惊险。看过之后,再让小组合作、同学合作读书上有关武松的动作的描写,感受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在这样反复体会中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恰当和名著的精彩之处,最后引导学生课下阅读有关武松的其他章节,进一步丰富武松的形象。让学生体会到阅读名著的乐趣,这自然激起了对名著学习的兴趣。

此外,形象美观的板书,生动有趣的课件,给学生以多感官的综合刺激,课堂上,学生们个个踊跃发言,爱读、想说、会表达。一节课下来,同学们的学习状态良好,朗读投入,表达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来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教师的活动来看,点拨、引导、释疑,处理得恰到好处,课堂效果很好!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由于时间有限,品读课文的时间不充分,课文带有一定文言色彩,学生读得不够流畅,不能读得有滋有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注意学生专注性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多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景阳冈》教学反思 篇3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语言描写感悟人物特点。

教学武松打虎前写喝酒这部分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物的特点。教学课文描写武松打虎前的内容,先让同学们快速默读这一部分,并画出武松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豪放、勇武的性格特点。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朗读中进一步感受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倔强、勇武的特点。

2、抓住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特点。

教学武松上冈这部分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找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语句。感受武松的倔强、固执和无畏。

3、领悟作者通过描写老虎反衬武松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武松景阳冈上打虎这部分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动作进行思考,感受武松的勇武和机敏。

4、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体会人物的特点。为今后阅读积累了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的阅读方法。无形中,也让学生感受到,在写作时,也要为笔下的人物设计出符合他的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使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使写出的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一读、演一演,教学效果会更好。

《景阳冈》教学反思 篇4

在讲授了《景阳冈》一课之后,有些感悟。下面将本节课的设计理念、设计意图以及存在的不足作以反思。

一、认真参读教材,了解课文的编排目的。

本文是五年级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体会名著的魅力”,学习本组课文,要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感受名著的魅力,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本单元的前两篇讲读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中,已经对积累语言、感受名著魅力做了铺垫,《景阳冈》作为本组的略读课文,本课我以“欣赏”为主线,培养学生欣赏名著,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由于本课的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因此,我整体把握教材,抓住文章中有代表性的语言,进行欣赏。例如,对话描写中的“叫”字;心理描写的句子,标点;动作描写中的“闪”字以及“按”、“踢”、“揪”、“提”、“打”字。通过对这些字、词、句的品味,让学生感受名著中语言的魅力,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能力。

《景阳冈》一课抓住人物对话、心理、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本课教学我就抓住对武松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认真品味语言,了解武松的性格特点。

对于武松与店家的对话描写,我引导学生抓提示语“叫道”,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通过语言让学生体会到武松的直率、豪爽、倔强、多疑;对于武松的心理描写,我引导学生抓描写武松心理变化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品读标点等方法,体会了武松的内心变化过程,了解了武松胆大、要面子、自负的性格特点;对于武松动作的描写,引导学生通过勾动词、比较动词、品读动词等方法,体会了武松的勇猛、机智、无畏的性格特点。

三、以文本为例子,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在整堂课中都注意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比如,在让学生品味了“叫”、“闪”字之后,学生已经学到了一些方法;让学生体会武松其它动作的描写,通过比较与替换词语,体会武松的动作描写的精彩。在最后一环中更是放手让学生欣赏语言,体会语言的魅力,如:“对李逵外貌的描写”的欣赏,旨在通过这个例子使学生学以致用,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了学习兴趣,创造了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四、存在的不足。

我们把本节课的教学基调定位在“欣赏”上。我尽可能地将自己对于本课的理解通过课堂展示出来,让学生品味名著,欣赏名著。但是,由于个人的欣赏水平有限,可能还是没有把名著的全部内涵与魅力挖掘出来,所以给孩子的东西还是不够;另外,由于我个人的历练还是不够,课堂上的教学机智不够,所以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以后还要多加锤炼。

《景阳冈》教学反思 篇5

《景阳冈》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名著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前两篇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已经为学生积累语言、感受名著魅力做了铺垫,《景阳冈》作为本组的略读课文,我以“赏析”为主线,用体验感悟为抓手,初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类作品的鉴赏能力,落实语言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和创造素养”这一维度的目标。

1、关注新鲜词汇,感受古白话小说的魅力。本单元的主题是“体会名著的魅力”,学习本组课文,要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感受名著的魅力,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长、内容多,我对教材内容大胆取舍,抓住重点、难点聚焦理线。古典白话小说不同于普通的现代小说,有其独特的语言魅力。统编三上教材第一单元就有非常重要的语文要素: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通过预测发现,学生对“但凡、晌午、如何、理会、请勿自误”等陌生化词汇有“新鲜”的感觉,但因为这些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怎么使用,孩子们理解起来有困难。

2、聚焦语言特色,初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景阳冈》一课抓住人物对话、心理、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本课教学我抓住对武松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认真品味语言,了解武松的性格特点。对于打虎前文,武松与店家的对话描写,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通过语言让学生体会到武松的直率、豪爽、倔强、多疑;对于武松的心理描写,引导学生抓描写武松心理变化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了武松的内心变化过程,了解武松胆大、要面子、自负的性格特点;对于武松动作的描写,尤其是打虎动作的描写,引导学生通过圈划动词、比较动词、品读动词等方法,体会武松勇猛、机智、无畏的性格特点。

3、唤醒文体意识,选择适切的阅读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有文体意识,比如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文章重点分析武松这一人物形象、情节,在打虎部分重点感受武松打虎的画面,品味精彩的一系列动词,如闪、按、踢、揪、提、打等动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境,打虎前文部分就是一种环境的铺垫,让学生自读自悟,感受环境描写的好处,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文学作品常常以一件物品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为了体现武松赤手空拳打虎的形象,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哨棒”,引进名家的点评,让学生感悟到名著名家名篇的高妙之处。

反思:本课的教学基调定位在“赏评”上,这对老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提出了挑战。课前我做足功课,课上尽可能地将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通过课堂展示出来,但文本的高度和学生的能力、作者的原义和读者的释义之间一定存在着距离和空隙,如何迈过“文本解读”这道坎,仍然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