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一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优秀12篇】正文

《初一语文教案【优秀12篇】》

时间: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大伙儿找到的初一语文教案【优秀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3.尝试学习创作富有生活哲理和思想内涵的童话故事

4.掌握续写的写作要领,学会续写作文。

重点

1.深入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

1.学习运用丰富的想像、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2.理解童话是幻想和现实巧妙结合的儿童文学样式。

3.童话中形象的塑造。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携()手嫉()妒对峙()

踽踽()独行温馨()淙淙()

潺潺()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浏览课文

浏览要求与策略:

①浏览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画出描写骆驼的句子。

②思考:骆驼是以怎样的形象出场的?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2.讨论交流

①初登场时骆驼的形象

明确:描写特点一瘸一拐高大

身姿雄伟

不大喊大叫谦虚

只默默地走踏实

“一瘸一拐”的形象并非完美,但这样写其实更能突出骆驼的高大,这说明骆驼是带伤上阵的。作者告诉我们,它去年冬天“为了送一位旅客”,“冻坏了一条腿”,这无疑增加了骆驼寻宝的困难。这里还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在鹦鹉的眼里,骆驼是“又傻又瘸的家伙”,不配和自己“一同去寻宝”。骆驼正是凭着这股执著的“傻劲”,瘸着腿,忍着痛,不顾路途遥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②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明确:作者着重写了骆驼通过“夹扁谷”时的艰辛:

【这里可品析的点颇多,可通过小组讨论并交流补充的形式完成。】

二、研读比较

1.为什么骆驼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呢?请学生齐声诵读第11段“这是一头身姿雄伟的骆驼。……只是默默地走着。”

明确:三个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骆驼“忍饥耐渴”、负重致远的特点,也写出了他能克服重重困难的原因,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骆驼的赞颂之情。

2.其他动物在寻宝的路上表现如何?为什么有这些表现?

明确:①“火烧火燎”地去寻宝,一路吵吵闹闹、一片混乱的样子。

②遇到困难,如黑熊。

③生性好斗的金钱豹和大灰狼。

(动物的这些表现源于他们寻宝的动机,可以说它们是各怀私心走上寻宝之路的。这些描写都从反面有力地衬托了骆驼的形象。)

三、朗读体悟

朗读第14段,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领悟深意

◎思考:骆驼有没有找到宝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宝贝?

明确:在骆驼眼里这些才是真正的宝贝,因为这些植物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骆驼寻宝的动机比其他动物崇高许多,作者这样写立意十分明显,即通过骆驼的举动来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

五、提高升华

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讨论:怎样对待财富?如何

获取财富?(允许同学畅所欲言,鼓励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观念和合作“双赢”的现代观念,都是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

六、总结活动

1.活动方式

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①主题方面:通过骆驼寻宝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描写了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骆驼的形象,颂扬了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突出的写作技巧:衬托手法。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测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同学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语句赏析,培养同学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

2、揣测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马图书法,激趣引读

1、马图书法:

教师展示有关马的各种书法作品并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同学欣赏。

⑴看了这些书法画面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⑵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更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说理由。

2、激趣引读:

教师: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灵,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用亲切的感情、形象的语言、人格化的描写,给这些“朋友”画像,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了人性光彩的马儿吧。下面谁能介绍一下作者呢?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喜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一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像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老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二、有情朗读,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读:

⑴全体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

⑵同学个别朗读竞赛,其他同学适当加以朗读评价。

2、整体感知:

⑴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

⑵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吗?

家马:“驯良”。

野马:“自由豪放”。

⑶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示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示在二、三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⑴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支配,还会迎合他人的心意。它们“无保存地贡献着自身”,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悲痛的堕落。

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暴地禁锢它。更凄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身的玩物。

⑵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分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

⑶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讨论明确: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身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括两层含义:

①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

②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⑷“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

讨论明确:是“侮辱”,因为这些做法使马失去了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痛。

2、赏读品味:

请同学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并加以赏读品味,特别要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描写的语句。

表示驯良的词句:迎合他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示自由豪放的词句:飞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可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赏读感受。)

四、揣测体会,对比描写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考虑其作用。

(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烘托野马的自由豪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烘托马的美貌。)

2、文章在写马的美貌时,与其他动物作了对比,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说说你的看法。

运用对比描写,更能突出马的美貌。但作者把马与其他动物作比较时,态度是不很客观的,因为动物的外形是它们在漫出息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自行演变的结果,无所谓优劣美丑。

3、请用对比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身喜欢的动物,并在班级交流。

五、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⑴你认为人工与天然究竟哪种更美?(可不局限于有关马的研讨。)

⑵在你看来,家马的驯良是天性的吗?请联系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驯良”的。

⑶在你看来,我们该不该驯化动物呢?

⑷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呢?

⑸假如你是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你会怎样想呢?

是的,假如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倒霉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假如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梁晓声《假如我为马》中的片段)

(可各抒己见,可从不同的角度评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互动释疑:

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不只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被奴役之马的深切同情。

2、拓展延伸:

⑴找出自身最喜欢的语句(段),并写好自身的感受。

⑵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并作读书摘记。

⑶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个自身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不少于300字。

初一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得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得基本情况及孔子得教育思想。

二、学习要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得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得用法。词语如“而”、“之”等;句式如宾语前置句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得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得“为学之道”。

三、作者生平

1、孔子图片(参见本课PPT)

2、孔子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得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得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得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得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得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得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得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得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得赞誉,唐代得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得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得需要,也一再得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得曲阜得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得宫殿建筑,也是著名得旅游名胜。

四、作品概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得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得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得话,不写出说话得环境(包括说话得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得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得问题所作得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得原话,但没有写谈话得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得话为主。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得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得弟子们得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得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得《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五、创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得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得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得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得《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得何晏集汉儒以来得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得最早得《论语》注本。

有得学者以为,“论说”之“论”其名“始于《论语》”;然而在《论语》当中,有观点、论据、论证过程得文字并不多见,大部分内容只不过有观点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得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之文得第一个阶段,为语录体。《论语》得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得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它所记载得孔子得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得内容包括学习得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得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初一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教学方法: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五首中的前两首。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后三首诗。

春望

1、作者介绍。

2、题解: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乱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春望,是作者亿看到的长安春天的景色,抒发了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感情。

3、课文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京都沦落,长安一残破景象,但大好河山依然存在;长安城内又是春天了,草木满地苍苍。此间包藏着诗人沉重的慨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写望见花鸟时的心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事,国都残破,与亲人分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表达作者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之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值万金啊!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写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于长安,白发更见稀少。用手去搔,越来越短,短的几乎连发簪都插不住了。'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愁,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支又叹年老力衰,则更增一层悲哀。

4、小结

这首五律结构严谨,情景交融,语言精练而生动,爱国、思家、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不愧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登飞来峰

1、作者简介

2、题解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浙江杭州的灵隐山上。相传可以看到沧海日出。王安石早年登上飞来峰,踌躇满志的写下了这首热情洋溢,富有气魄的诗章。表现了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和立志改革政治的远大抱负。

3、课文分析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第一句点明了登高的`地点,是在杭州灵隐山飞来峰的千寻塔。第二句中的'鸡鸣'、'日升'一方面是写实,一方面也是作者对变法改革前景的向往,用'闻说'二字轻轻托出,表现了作者对前途满怀信心。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

这两句是作者的抒怀言志。是根据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诗句,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在这里表示,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视线,因为我是站在浮云之上的层。他坚信自己改革政治的主张是正确的,利国利民的,顽固守旧派的阻挠和反对是不足畏惧的。作者把政敌比喻成浮云,认为它虽然可以一时遮掩人们的耳目,但是最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从而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

4、这首七绝借登高能望远的描绘,抒发自己作为政治改革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全诗只有句言简意赅,措词委婉而坚决,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

论诗

1、作者简介

2、题解

论诗是作者以诗歌形式写了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3、课文分析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作者认为诗歌创作应该具有时代特点,应该有诗人自己的独创。即使像千古流传的李白、杜甫的诗篇,也不能代替后人的创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作者认为每个朝代都应有才能的人出现,成为数百年后的诗坛领袖人物。

4、小结

作者运用诗歌形式阐述了诗歌应有时代感、创造性的看法。

总结:

这几首诗都是唐以来的名篇。富有艺术感染力。从形式上看《使至塞上》《春望》是五言律诗。律诗分首、颔、颈、尾四联8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论诗》是七言绝句。

作业:完成课后一、二、三题。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 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过程】

一、课堂积累,开拓视野

1. 师出示名言,生齐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 找一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2. 教师点出一些词语,由学生造句:心惊肉跳、啜泣、头晕目眩。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先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3短文两篇《蝉》《贝壳》

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

1.自学内容《蝉》

2.自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联想。

2、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三、自学提纲

1、解决生字生词(给斜体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零落断续收敛宽恕卑微一丝不苟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初一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l.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

赫 宙 庇 喇 囱 妒忌 矗 擂

2、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派头 凡人 较量 自吹自擂 不可一世 乏味

4、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三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故事中,全文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精巧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现,体会想像和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两则寓言构拟一个合理的结局。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教师结合课前提示进行介绍。

2、重点学习前两则寓言,体会其写作特点,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师分析讲解,师生讨论的办法解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和相关练习制成的胶片。

3、学生根据本文内容制作漫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寓言。

2、复述故事。

3、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幼儿园到小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农夫和蛇》等。)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本单元第三则寓言的作者严文井是我国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明确目标

目标(略)

重点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2、重点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体会特点,理解寓意。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要求①读懂故事,并能复述。

②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

③体会寓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这则寓言内容上可以分为故事和寓意两部分,下面请三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 复述一下。三个同学中一个复述讲述的部分,其他两人分别复述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语言。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

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不一样。第一次问,神态平静,问话简洁,语气也平直;第二问是在得知最高神、自己的父亲宙斯的雕像竟然不值一个银元后“笑”

着问,复述时要抓住“笑”的表情,问话的语气稍重一些。当听说赫拉的雕像“要贵些”

时,大大出乎意料,第三问复述时要稍加思索,语气中带着急切,语调要更重一些。)

三次问话,只写了一次问话时的神态:“笑”,只写了一次心理活动,你能由此分析一下三问三答中赫耳墨斯的心理变化吗?

讨论、明确,开始赫耳墨斯内心深处是坚信自己在人间是受尊重的,只是不知道受尊重的程度,所以打算去考察一下,他来到雕像者的店里,先看见宙斯的像,于是随意问一句,不假思索,心请是平静,得知宙斯的像出乎意料的便宜,心想:“赫拉的一定会更便宜’,于是有些幸灾乐祸,暗自得意,这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而赫拉的雕像“还要贵一些”,又出乎他的意料。这次他变得小心了,先思量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并用自己的小人之心去揣度商人的心理,然后才问,而雕像者的回答,令他如当头一盆冷水。三问三答,赫耳墨斯的心理有起有伏、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受到了教训,但愿他以后再也不敢自以为了不起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同学读一下第二段,再用自己的话把寓意表述明白。

爱慕虚荣的人一文不值。

(四)总结、扩展

本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三问三答,变化起伏跌宕有致,耐人寻味,故事告诉我们爱慕虚荣、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最没有价值,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受人尊重呢?(谦虚,有真才实学)。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

第二课时(蚊子和狮子)

导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件偶然的事情,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摔伤了腿,细心的人发现,原来这个小男孩一向很顽皮好动,人们由此注意到很多顽皮好动的孩子都有过摔伤史,这样看来,顽皮好动是摔伤的必然因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蚊子和狮子》也反映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一)明确目标

目标(略)

重点

1.重点学习《蚊子和狮子》,理解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内在联系,体会寓意。

2.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

(二)整体感知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要求

1.掌握“喇”字的写法,不要写成“喇”,掌握“粘”字的读音 zhān

2.找出故事的偶然性因素。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刚才在听读时,要求同学们找出故事中的偶然性因素,所谓偶然,就是不经常、不一定的,那么这则故事中不经常、不一定发生的情况是什么呢?

讨论 1.是蚊子打败狮子;2.是蚊子被蛛网粘住被蜘蛛吃掉。

这两个偶然性的情况有没有必然性的原因呢?

讨论 有。蚊子打败狮子,是由于蚊子聪明,运用了智慧。

从哪里可以看出?

蚊子开始对狮子说的话,看上去好像大话吹牛,其实很有道理,蚊子了解狮子的短,也知道自己的长处。知己知彼,所以才敢向狮子挑战,这是它获胜的必然因素。由此可以推知智者胜。

蚊子被蛛网粘住,被蜘蛛吃掉,这个偶然性的情况有没有必然性的因素。

讨论 有。蚊子打败狮子后,非常骄傲,从他“吹着喇叭,唱着凯歌”,可以看出他多么得意忘形,结果高兴昏了头,没有注意到蛛网,一头撞了上去,被粘住了。骄傲是它最终送命的原因。

这样看偶然性往往有其必然性的原因,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蚊子“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为什么反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掉”,因为骄兵必败,这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

一位同学一次考试成绩很好,就有些骄傲,上课不认真听讲,不交作业,结果下次考试成绩下降,成绩下降的这个偶然现象是由于骄傲造成的,是有必然性的。

这个同学说得很好,以后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生活中,不要放过那些偶然的现象,要及时分析原因,改正缺点,发扬优点,使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则寓言的特点,跟上则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一情节上的起伏跌宕,结局耐人寻味。

不同点——第一则支用的是反衬的手法,用宙斯和赫拉雕像的价值反衬赫耳墨斯的一文不值。这则运了拟人手法,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

(四)总结、扩展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正如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所说“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希望同学们读寓言,不仅要读懂故事,更重要的是体公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课后自读《浓烟和烟囱》

初一语文教案 篇7

《山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景色。

3、 探究“山市”形成的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点:

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往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象,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注释)

投影补充: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写特记、随笔寓言等等,主要写狐鬼怪异的故事,也收录了一些奇特的事。

三、指导朗读:

1、 小声自读,画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

2、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投影)

奂山 青冥 飞甍 高垣 睥睨 连亘 霄汉 逾时 倏忽

3、 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 指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不能解决的句子。

2、 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

(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 思考:

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画出表时间的词语)

明确:三个阶段:(投影明确)

1) 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2) 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 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4、 请学生依照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以图画或语言描写的方式展示你脑海中“山市”的景象。

(选取几个,实物投影)

5、 再次朗读全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1、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吗?

(学生发言)

(投影补充关于“海市蜃楼”的小)

2、你能根据这个知识来推测“山市”形成的原因吗?

(四人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探究出的原因

4、 齐读课文一遍。

六、布置作业

1、 课后朗读课文

2、 课外查阅,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初中语文阅读题之山石分析

【—阅读题之山石分析】,这首诗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游踪,很容易弄成流水账。诗人手段高明,他象电影摄影师选好外景,人物在前面活动,摄影机在后面推、拉、摇、跟,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在读者眼前出现。每一画面,都有人有景有情,构成独特的意境。全诗主要记游山寺,一开头,只用“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概括了到寺之前的行程,而险峻的山石,狭窄的山路,都随着诗中主人公的攀登而移步换形。这一句没有写人,但第二句“黄昏到寺蝙蝠飞”中的“到寺”二字,就补写了人,那就是来游的诗人。而且,说第一句没写人,那只是说没有明写;实际上,那山石的荦确和行径的细微,都是主人公从那里经过时看到的和感到的,正是通过这些主观感受的反映,表现他在经过了一段艰苦的翻山越岭,黄昏之时,才到了山寺。“黄昏”,是很难变成可见可感的清晰画面的。他巧妙地选取了一个“蝙蝠飞”的镜头,让那只有在黄昏之时才会出现的蝙蝠在寺院里盘旋,就立刻把诗中主人公和山寺,统统笼罩于幽暗的暮色之中。“黄昏到寺”,当然先得找寺僧安排食宿,所以就出现了主人公“升堂”的镜头。主人公是来游览的,游兴很浓,“升堂”之后,立刻退出来坐在堂前的台阶上,欣赏那院子里的花木,“芭蕉叶大栀子肥”的画面,也就跟着展开。因为下过一场透雨,芭蕉的叶显得更大更绿,栀子花开得更盛更香更丰美。“大”和“肥”,这是很寻常的字眼,但用在芭蕉叶和栀子花上,特别是用在“新雨足”的芭蕉叶和栀子花上,就突出了客观景物的特征,增强了形象的鲜明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要赞美它们。

时间在流逝,栀子花、芭蕉叶终于隐没于夜幕之中。于是热情的僧人便凑过来助兴,夸耀寺里的“古壁佛画好”,并拿来火把,领客人去观看。这当儿,菜饭已经摆上了,床也铺好了,连席子都拂拭干净了。寺僧的殷勤,宾主感情的融洽,也都得到了形象的体现。“疏粝亦足饱我饥”一句,图画性当然不够鲜明,但这是必不可少的。它既与结尾的“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相照应,又说明主人公游山,已经费了很多时间,走了不少路,因而饿得很。

总结:这篇诗,极受后人重视,影响深远。苏轼与友人游南溪,解衣濯足,朗诵《山石》,慨然知其所以乐,因而依照原韵,作诗抒怀。他还写过一首七绝:“荦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诗。”诗意、词语,都从《山石》化出。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关联词

【—初一语文总结之关联词】,并联词是我们难以总结的也是我们不容易找到的,以下是老师总结的,同学们动起手来记一下吧。

[关联词]

①并列句。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等。

②承接句。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接着……、……就……、……于是……、……又……、……便……等。

③。递进句。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不仅)……而且……、不但……还……、……更(还)……、……甚至……等。

④选择句。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出一种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等。

⑤转折句。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等。

⑥。因果句。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等。

⑦假设句。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就……、即使……也……等。

⑧条件句。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hellip 初中物理;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等。

总结:并联词包括并列句,承接句,递进句,选择句等等一些句子。如何运用就靠平时同学们的积累哦。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题之寻求挫败

【—课外阅读题之寻求挫败】,人活着必须要有追求,如果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将会迷失自己,会活的很空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

①我一直在寻求挫败。

②有人出发去“征山”,我却从来不是,而且刚好相反,我爬山,是为了被山征服。有人飞舟,是为了“凌驾”水,而我不是,如果我去亲近水,我需要的是涓水归川的感受,是自身的消失,是自我复归拉于零的一次冒险。

③记得故事中那个叫“独孤求败”的第一剑侠吗?终其一生,他遇不到一个对手,人间再没有可以挫阻自己高人,天地间再没有可匹敌的力量,真要令人忽忽如狂啊!

④生来有一块通灵宝玉的贾宝玉是幸福的,但更大的幸福却发生在他掷玉的刹那。那时,他初遇黛玉,一见面,彼此惊为旧识,仿佛已相契了万年。他在惊愕中竟把那块玉胡乱砸在地上,那种自我的降服和破碎是动人的,是真爱情最醇美的倾注。

⑤文学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陈师曾一遇见黄山谷,就烧掉自己的书稿,虚心去向黄山谷学习。一个人能碰见令自己心折首俯的人,并能一把火烧尽自己的旧作,应该算是和种极幸福的际遇。

⑥《新约》中的先知约翰,一见耶酥,便屈身降志。他对人们说:“我仅仅以水为你们施洗礼,他却以灵为你们施洗礼,我之于他,只能算是一声开道的吆喝声。”《红拂传》里的虬髯客一见李靖,便知天下大势已定,于是飘然远引。那使无数人为之倾倒的大唐盛世的李靖,我多么想见他一眼啊!清朝末年的孙中山也有如此风仪,使四方豪杰甘于俯首授命。生的悲剧原不在头断血流,而在于没有大英雄可以为之赴命,没有大理想供其追求。

1、③④段列举的一反一正两个例子,各说明什么道理?(4分)

2、填空。(3分)

初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实例解析(4)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小编提醒大家做好笔记了,下面的小编继续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阅读理解之《三国演义》考点预测,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过来看看。

《三国演义》考点预测:

1、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2、主要内容: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愿望。

3、主要人物及其性格:

曹操: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许劭评论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诸葛亮:智慧的象征,清忠耿直,用人唯贤,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鞠躬尽瘁。

刘备:一代枭雄。宽厚仁爱,求贤若渴。

关羽:忠义、智勇双全。

4、相关事件: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关公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智用空城计。

5、相关问题:

①《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煮酒论英雄?各自的内心怎样?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

刘备:生怕自己被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②写出《三国演义》中有关关羽的情节。

“温酒斩华雄中考;、“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

③“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各有怎样的性格?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

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

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④“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这一X像描写写的是哪部小说中的哪个人五?《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看过上面为大家整合的实例后,想必大家都已经熟知《三国演义》的考点要点了吧。接下来还有更多更全的语文阅读理解技巧等着大家来学习哦,想要了解最新的讯息就来关注吧。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之仿写的常见考法

【—总结之仿写的常见考法】,仿写是小型的写作练习,它要求我们在极为有限的字数内尽情展示才情。

句子仿写通常都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误区提醒

1、解答仿写题应具备下面一些知识与能力

首先是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是从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运用语言的规律,掌握它们无疑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根据例句句式特点,在横线上另外仿写句子。

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自选话题的仿写。品读所给例句,我们能看出以下特点:一是全句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歌颂了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二是例句是一个二重复句,第一层为并列关系,第二层为转折关系(标志词“却”)。我们做这道仿写题时可不考虑所写句子的内容,因题干无此项要求,但整齐的排比句式、活泼的拟人手法则必须用上,且句子之间的关系也一定与例句一致。仿写示例:“青春无语,却焕发出活力;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春雨无语,却滋润着大地。”

其次是丰富的联想能力。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如果不能展开联想,答案依然不恰当。所以,我们应该通过扩大生活与知识积累,掌握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仿照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方法,仍以“她”为开头补写两个句子。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指定话题的仿写练习。按要求,我们仿写的句子仍然得围绕春姑娘展开,要表现出春天给大地、人间带来了什么。做这道题,我们要展开联想:春天除了万紫千红。还有什么。仿写示例:“她伴着淅沥的小雨点,把美丽的故事讲给鱼儿,讲给青蛙;她跟着山间的小溪流,把婉转的歌儿唱给青山,唱给牧童;她带着归来的小燕子,把春天的喜讯传遍山村,传遍农家。”

再次是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语言表达平平,就很难在这块小天地里有大的作为。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用鲜活的心灵去感受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露珠的晶莹剔透、晚霞的绚丽迷人……化入心中,流入笔端,即成为美妙动人的文字。有了关注万物、珍爱生命的热情,辅之以广泛的阅读——读好书,读美文,再通过必要的语言训练,就不愁写不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文字。

总结:从形式上说,我们仿写的句子必须使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要跟例句保持一致。合起来构成一个整齐的排比句。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石壕吏背景

【—之石壕吏背景】,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镇,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总结: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8

漫话探险

案例提供机场路中学张华兰

一、活动目标:

1、进一步形成对人类探险及其意义的认识,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

2、了解在探险过程中必备的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

3、在活动中培养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4、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清晰明确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搜集并阅读关于探险家故事之类的书,并做好读书笔记

2、每位同学准备一个资料袋,把收集准备的所有资料放入袋中,以便作考评之用。

3、其它相关准备。

三、活动安排:四个项目(可选择项目与课时,据实际灵活安排)

项目一故事会——讲讲探险家的故事

要求:

本单元课文涉及到的不讲,专讲从其他书本或媒体获取的信息。2、看谁讲得清楚流畅,生动感人。3、必须用普通话。4、谁先举手就先请谁讲。讲完后简要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个故事,并向下面的同学提一个问题,答对者有奖。会后全班评选出故事搜集得最多的学生、故事讲得最好的学生、感受讲得最真实的学生及回答问题最好的学生,以资鼓励。

项目二辩论会

(一)、辩题:正方:学生适合参与探险活动反方:学生不适合参与探险活动

(二)、程序:

《漫话探险》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1、准备会场(台面布置、座位调整、各负责人明确职责)

2、辩论会开始:A、双方主辩手各自陈述主要观点(各10分钟)。B、双方副辩分别补充主辩观点。C、正反方自由辩论。D、观众提问。

3、评审小组评出最佳主辩手,最佳副辩手,胜方及最热心观众,以资鼓励。

4、正反方资料汇集,整理。

《漫话探险》教学设计

项目三野外生存夏令营模拟招聘

活动程序:

1、挑战荒岛、荒山、荒漠、荒原四个招聘小组组长分别上台展示自己的宣传画,朗读宣传语,鼓励大家挑战,并各自选择教室的一角(事先布置)为招聘地点。

2、同学自愿选择,前去应聘。(事先设计好招考内容和方式。)

3、招聘小组为每位应聘者打分,评出最佳应聘者。

项目四模拟野外生存演练

(一)、活动内容:分组,在设定的野外环境中,利用限定的条件(装备、时间、环境、人员)开展野外生存演练比赛。

(二)、活动组织:结合郊游活动进行,不另外安排时间。组织学生自主参与招标,设计方案、组织活动。教师作适当的支持。

四、作文写作及评改

以下内容任选其一:

1、自主写作:以参与本次活动的体验为内容,自由写作成文。

2、指导写作:可写记叙类作文,纪实型、幻想型都可,如《我的一次历险经历》、《小岛历险记》;可写对某探险家的评价,如《小议郑和下西洋》、《斯科特一行值不值》、《北大学生死得值不值》;也可写对人类探险活动是非功过的评述,如《探险的功过》、《推崇(反对)探险》。

《漫话探险》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写好后请家长评阅,再在小组上评阅,自己再评阅,最后老师评阅,四个分数的平均分为本次作文最后得分,办好一期“漫话探险”综合性学习活动成果展示。

“漫话探险”综合性学习评价表:

项目

讲故事

辩论会

模拟应聘

收集资料(20分)

活动参与(20分)

有无奖项(20分)

同学评价(20分)

家长评价(20分)

初一语文课程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表达的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

2.结合实际体验,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教学设想:

(一)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多种形式的阅读(默读、朗读、品读),在自主学习中体会作者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

(二)以生动、形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共同探讨、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生活,你的人生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然而,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第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人生。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课《生命生命》。

(说明:导语设计注意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并用__饱满的语言使学生入境传情。)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文章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初次感知课文,教师提出默读要求:

(1)结合文后注释理解词义。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学会看文后注释,注意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投影复习、反馈文中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品读文章,提高读书质量,默读要求:

(1)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

(2)找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

学生交流:

(1)朗读自己勾画的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并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处理好朗读技巧。

(2)交流自己找出的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

并结合作者的身世,体会文章表达的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感悟文章的优美语言和表达的思想内容。

3、齐读课文。

(师):杏林子本人就是一个热爱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而奋斗的榜样。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感受这支生命的赞歌。

在前两次默读、同学交流、语段理解试读的基础上,出声齐读文章,再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增强对生命意识的体会和认识。

4、出示投影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应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

(补充名句,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1、说

(师):作者从生活中的寻常小事,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你也能从生活中的寻常小事,感悟出有关人生的认识和道理吗?当然生命本是多姿多彩、博大丰富的,你也许有和作者不同的、作者未提到的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我们先欣赏几幅图片,看看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投影展示五幅图片,教师先示范(选一幅图):

(师):我看到了白茫茫的雪地上,有一串串深深浅浅、歪歪斜斜的脚印伸向远方。我们想到生命是一场艰难的跋涉,那深深浅浅、歪歪斜斜的脚印正记录着我们人生的历程。

其余四幅同学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已有的体验,学生谈了关于生命的不同认识和感受,言之有理,都应给予认可。

2、写

通过课文、图片、同学们的交流,结合你自己的实际体会,写出你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当场写作,并进行全班交流,共同体验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老师也交流自己写的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四、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欣赏生命。其实欣赏生命的过程,也是在欣赏多姿多彩的自己。尽管只有短短的45分钟时间,老师非常有幸能和同学们共度了一段难忘的生命时光。愿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热爱生命、珍惜时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书写自己人生的篇章。

五、布置作业:

以“生命”为主题的综合性作业:

1、查询有关生命的形成和起源。

2、摘抄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3、收集珍爱生命的名人佚事。

4、上网搜索感悟生命的精美散文。

初一语文教案 篇10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推荐学生通过百度搜索搜集整理作者的相关介绍。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课题

《秋天》是一篇篇幅短小的优美的诗文,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2、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3、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教材分析

何其芳《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关注自然”为主题,《秋天》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采用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品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散步》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网上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还下载了几个PPT课件,根据本人及所教班级学生情况重新设计制作适用的课件。使之更为适合课堂使用。

四、教学方法

以“先学后教”的思想理念为指导,我采用的是“自读品悟——诱导点拨——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和品读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文章的美感,体悟文章意旨。教师适时点拨,并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音乐铺垫,深情导入

背景音乐为《秋日私语》

(出示秋天的风景画)【师】(边投影出示边深情地导入)提及秋天,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柔和的的音乐、深情的导入旨在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到秋天的意境中来,为文本的情感解读作铺垫。

(二)、简介作者,检查字词

1、介绍作者

生简介作者

(这一环节可采用课前预习的方式让学生搜集资料,自主学习,有利于节约课堂时间。)

2、①字词识记(各小组抽C等生到黑板展示,其余学生由小组长组织听写。)

丁丁(zhēng)背篓(bēilǒu)肥硕(shu)撒(sā)下青鳊(biān)鱼

乌桕(jiù)叶归泊(bó)枯涸(hé)清洌(liè)梦寐(mèi)

②释义:课前查资料批注在文中相应的位置并识记展示在黑板,其余的展示在本子上)

丁丁:伐木声。

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双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语文课代表针对展示作讲解和总结,再留2分钟时间记忆)

3、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出示)

(三)、初读课文,掌握朗读节奏与重音

【过渡】这首诗写得很美,需要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我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小声的读一下全诗。

1、两分钟速读课文,划分全诗节奏(投影出示):

由小组完成节奏划分(老师投影出示):

再请两个小组展示朗读。然后播放《秋天》朗读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zhēngzhēng)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bēilǒu)来装/竹篱间肥硕(shu)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sā)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biān)鱼似的/乌桕(jiù)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bó)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hé)见石/更清洌(liè)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mèi)/在牧羊女的/眼里。

2、【过渡】一首优美的乐曲往往通过高低起伏的音调来表现它的内容,同样诗歌要读得好,也需要突出一些重音,你们认为这首诗中哪些词语需要重读?(不说理由)老师也找到了一些需要重读的词语,我已经把它们标出来了。现在大家看着投影再齐读一遍。(投影出示)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zhēngzhēng)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bēilǒu)来装/竹篱间肥硕(shu)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sā)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biān)鱼似的/乌桕(jiù)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bó)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hé)见石/更清洌(liè)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mèi)/在牧羊女的/眼里。

3【过渡】现在大家的朗读已经大有进步了,但似乎还不能表现出诗人的感情。可能有些同学觉得重读只是单纯地加强语调,但事实上重读只是在朗读中把相关的词突出出来,既可以加强语调,也可以使语调变轻,关键是要和其它的读音有对比。如何判断读法呢?关键是在读的时候投入你们的情感。这就需要大家在朗读时把把诗人带给我们的画面展现在你的头脑中。下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就好像你已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秋天的世界,正在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心灵感受每一个美好的事物。

(四)、细读课文,品味字句

1、【过渡】我想刚才同学们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我再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请你们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先给它起一个名字,再想一想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那些诗句能表现这些画面,把这些诗句轻声地读出来。学生首先读出相应的句子,再说说这些诗句让他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集锦

第一节,“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稻花香里说丰年”说的是对丰收的猜测,而这里则是对丰收场景的直接描绘。“栖息”一词使整节诗充满了一种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感。秋天“栖息”在农家,它给农家带来了什么?(丰收)

第二节,渔人到底收起了什么呢?(是鱼,是树叶,还是别的)无论他收起了什么,他的心情都是快乐的,他肯定有所收获,或者是鱼,或者是喜悦的情感。这只是秋天的一场游戏。

第三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牧羊女会梦见什么?这里到底是她的梦寐,还是诗人的梦想。也许一个更加灿烂,更加富饶的秋天就在前面,就在牧羊女的憧憬中,就在诗人的希望里。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教学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我在学生先“速读”把握文章主干的基础上,借助“心读”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理解、品味,而不流于“小和尚念经”的外在形式。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静静地倾听文章的配乐朗诵,一边在脑海中浮现文章所写的情境画面,让我们跟着何其芳作一次愉悦的心灵旅行。

2、播放【百度视频搜索】《秋天》配乐朗读

【师】看到大家怡然沉醉的表情,我想文章一定拨动了大家的心弦。那么,你能否说说是什么如此打动你的心呢?

学生回答集锦:

第一节的第一句,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清晨空气非常清新,在幽谷里的心情也非常好。

我认为露珠被伐木声震落的一瞬间很美

“肥硕”因为秋天到了,要收果子了

第三节的“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睛里”,因为牧羊女做梦都想到了秋。

蟋蟀声响说明是清晨

蟋蟀声的回荡感觉原野特大

秋天成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和渔民做游戏

【师小结】 总结:三幅画面我可以给它们起个名字:农家丰收图,渔夫晨归图,牧女思恋图,每幅画面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不同的,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渔夫晨归图(淡雅朦胧),牧女思恋图(辽阔空远),而诗人用什么贯穿起了三幅画面?(喜悦的情感)

(五)、再读课文,归纳方法

如何才能朗读好诗歌:一、情感投入;(在朗读中通过语调的仰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对比展现诗歌情感的起伏)二、视觉再现。(在朗读时要在眼前出现一幅幅相关的画面)。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读读这首诗歌,再请另一个同学进行点评。最后全班在一个学生的领读下朗读全诗。

鉴赏诗歌的方法:

1、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3、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朗读全诗

(六)、迁移训练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再来欣赏一下其它的诗歌。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读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晨》,说说这首诗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

秋天什么令你最感动?模仿两首诗的写法,写一两句现代诗,写一写你心目中秋天最美的东西

播放《秋天》

六、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乡村秋景图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七、课后作业

1、学生课后诵读课文,并将自己的配乐朗诵录下来,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录音作品作出评价,评出名次,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全班播放好的录音。

2、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

(语文教学的阵地不仅仅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轻松地去进行语文学习,让学生感知到:“生活处处有语文”。)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能力培养点:

赏析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学习描绘秋天的手法,背诵咏秋的名句。

情感体验点: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

一、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二、生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的顺序)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七、布置作业

1.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2.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九、教学后记:

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延伸部分进行比较阅读,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安排摘抄写“秋”的诗文,并做点评,是培养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有效方式。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神话文本的特点。

2、发现句子的特点,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表达方式的多样,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

3、认读积累古诗,拓展运用。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中人物对话,对照课文进行练习,加深对神话文本特点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好习惯。

2、学习自主识字。

3、加强对古诗词的积累,丰富知识储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神话文本的特点。

难点

感受神话故事中句子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花的名称。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自由读文中出现的三段话,想想这组对话的大概意思是什么?你懂得了什么?

2、指名朗读。说说获取了什么信息?

3、同桌、小组交流各自的发现。

4、联系自己平时阅读的情况,把好的读书经验向同学们介绍。

5、教师向学生推荐有关神话故事。

二、识字加油站

1、自由读词语。

2、同桌之间互相读。

3、指名读,读准生字的音。

4、齐读。

5、理解词语意思,积累并运用这些词语。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说说下面的词语让你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

1、自由读文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词语,集体正音。

3、再读词语,边读边思考这些成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由这个词语你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

4、全班交流。

5、总结:流传千古的成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把这些词语背下来,多日积月累些词语。

(二)读下面的句子,感受想象的神奇。

1、老师范读,领读。

2、学生齐读。

3、同桌交流、讨论这三个句子神奇的地方。

4、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推行代表在全班汇报。

5、学生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6、指名谈谈从课外书中读到的感到神奇的句子。

四、日积月累

1、各自轻声读“日积月累”中的古诗,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小组齐读——大声自由读。

3、品味古诗的意思,并且试着读出感情。

4、指名再读诗句,师生评议。

5、练习背诵,指句背诵。

6、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诗句。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