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一教案 >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教案(优秀7篇)正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教案(优秀7篇)》

时间: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飞白帮大家整理的7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4.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

教学重点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

2.试译这两则古代寓言。

3.试概括寓意。

4.了解作者及寓言出处。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导入

由复习上节课学习总结的寓言的特点导入。

(二)自主学习

根据注释,试译课文。

1.在翻译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能跟大家来讲讲这个故事吗?

(三)寓意探究(《智子疑邻》)

1.自主回答以下问题:

①宋人家被盗的原因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②在宋人家被盗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关建议?(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

③被盗后,宋人对两人有何不同的态度?(智其子而疑其邻。)

④你认为“不筑,必将有盗”这个建议正确吗?

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①宋人为何对两个提出相同建议的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呢?

宋人与儿子的。关系亲近。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

②读罢本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寓意探究(《塞翁失马》)

1.自主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则寓言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②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在“其父”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①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

2海燕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赏析《蝉》这首诗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1)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

(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

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象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

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4、尾联: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明确: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

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鸭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5、赏析: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三、赏析《鹧鸪》这首诗

鹧鸪(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外貌特征。

这种鸟儿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由整齐。这种鸟儿与哪一种鸟儿比较相似呢?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似。

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看出是咏鹧鸪。

2、颈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颈联中“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青草湖”“黄陵庙”引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因此联,作者被称为“郑鹧鸪”。

3、颔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颔联承“啼”字。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试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

“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的啼声感人。

“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

4、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尾联“相呼相应”明写鹧鸪雌雄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象在叫“型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

诗人着意表现鹧鸪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加传神。

赏析: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4

导入

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整体答)

好,

请大家欣赏几幅画面,你能说出这些画面出自哪些作品吗?

(点击:出现动画)

(学生说)

对了,它们就是来自著名的童话《白雪公主》、《灰姑娘》、《海的女儿》。大家想一想,童话有哪些特点:童话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语言通俗、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童话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特点,才受到了全世界少年儿童也包括成年人的喜欢。今天,我们来学习由美国作家莫德·林赛给我们带来的童话《地毯下的尘土》。屏显:地毯下的尘土莫德。林赛

屏显:《美德书》由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

(学生读课文)、(点击)

一整体感知

屏显:整体感知

1、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有关词语的词义。

2、这篇童话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检查阅读效果

好,大家阅读得都很认真,我来检查一下阅读效果,请看屏幕上的这几个词

屏显:葱茏cōnglóng

被褥rù

眷顾juàn

真挚zhì

宝藏zàngcáng

教诲(huǐ?huì?)

葱茏在文中怎么理解?

眷顾在文中怎么理解?

真挚在文中怎么理解?教诲在文中怎么理解?

现在我想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的内容。概述故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屏显: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的内容。

大家对故事内容概述得比较到位。

请大家思考一下:文中米妮具有哪些优点?

(学生答):勤劳能干,诚实善良。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米妮:勤劳能干,诚实善良

请大家再读全文

三屏显细读,感悟

1请画出课文中描写米妮勤劳能干的语句。

2请读出表现米妮诚实的语句。

请读出相关语句,并说一说这是什么描写?对,是动作描写。这些动作描写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文章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小姑娘米妮勤劳、善良、诚实的形象。这篇童话语言的生动还表现在运用了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请大家找一找有关语句,品味,品味。

屏显:诵读,品味。

读出文中你喜欢的带修辞的语句,体会好在哪里?

我们品味了文章优美的语言,感悟了童话的魅力,大家有没有想一想——屏显: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呢?

学生回答。这篇童话告诉我们: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勤奋,诚实。

这个故事的结局,米妮以她的诚实换来了回报。请大家发挥想象。

四屏显:拓展,想像

在下面的情况下,故事将会怎样发展呢?

1假如米妮上床后就睡着了,根本就没有想起地毯下的尘土。

2米妮拒绝了小矮人的好心,不要金子。

请大家两人一组选择一种情况进行讨论,发挥想象续接故事。

五作业

课后将未选择的一种情况进行续接故事。

l心量活动问题?

l不安的经历问题?

l课文标题问题?

l教案中为什么不先概述故事、后生字词?概述故事为什么不用一问一答或列出要点的提不形式?学生读书的时间是否大多?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朗诵文言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重点:目标35

教学难点:目标4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

2.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

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

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

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

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

一词多义:

止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

2.讲解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

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

1.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八、作业

A.课后练习二。

B.默写课文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出现的重点词语,揣摩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

2.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通过叙写与车夫老王的交往片断,刻画了虽穷苦卑微却纯朴善良的老王形象。学生要认真诵读课文,以善良体察善良,感悟情感。教师点拨、突出作品提出的关怀不幸者的写作意旨。

2.合作探究法。针对课文中关乎作品情感、材料组织等问题,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质疑,合作研讨解决。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想,大家一定熟知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就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杨绛女士所写的《老王》一文,通过描述自己与车夫老王的交往,为我们诠释这一永恒的生活命题。

二、简介作者:杨绛

[课件3、4]

三、学习目标:[课件5,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出现的重点词语,揣摩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

2.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

四、识记字词[课件6]

五、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课件7]

听读课文,走近老王。

说一说:在你心目中,老王是一个什么形象?

请用“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表现在哪里。”的句式表达出来。

示例[课件8]

总结:老王的生活处境是什么,老王的内心情感是什么。[课件9]

六、讨论探究[课件10—12]

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作者严密组织材料,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1.本文在写老王的“苦”和“善”时,分别用了什么顺序?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3.“我”和家人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态度?

七、精读课文[课件13—15]

(1)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2)有着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样走了,“我”有着怎样的感受?“我”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句最充分体现出来?

表现作者特殊心情的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和自己无力改善老王的境遇,所以感到“愧怍”。

(3)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或一个熟识的人,面对老王的遗像,你心里好受吗?你有什么话想对老王说吗?

八、品味语言[课件16—18]

比较下边每组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每组的第一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九、交流讨论

阅读学习过这篇文章,我们主要受到什么启示?[课件19]

十、小练笔[课件20]

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要求: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十一、探究思考[课件21]

现实生活中,你所知道的有哪些不幸的人?他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觉得,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

展示图片[课件22—27]

十二、结束[课件28、29]

我们要平等、尊重和博爱地去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位“老王”。

请记住: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语文七年级下册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理解作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引导学生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教学重点:

探究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衬托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插图,谈感受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插图第一页,这是什么?看到这幅图你有何感受?请同学来谈一谈。

那么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看到了盛开的荷花又会有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敦颐赏荷有感而发写成的绝世佳作《爱莲说》。)

二、文学常识

1、“说”如何理解?(划下注释一,齐读)

2、作者简介(齐读)

3、30秒识记常识。

三、诵读课文

1、欣赏录音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节奏、语速、语气。

2、跟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准确。

3、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4、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四、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2、不懂的词句可以作上记号,小组讨论交流。

3、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4、自主读译课文,巩固重点文言词。

5、齐读课文(要求:口读心译)

五、研读探究

1、文章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为什么爱莲呢? (用原文回答)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莲具有哪些品质特点值得作者喜爱?

(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小组讨论补充)

3、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写莲,实质是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通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4、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诵读这几句。

5、文章写的是莲,文中却多次提到菊花和牡丹,这是为什么?有何用意?(正衬,反衬)

6、作者对爱菊和爱牡丹的人各持什么态度?(惋惜,鄙视)最后三句应该怎样来读?

明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7、请同学们自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8、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三句。

六、教师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他志在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我们也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周敦颐高洁傲岸的人格,学到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更应该学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写出的文章才会方香四溢。

语文七年级下册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2、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重点: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难点:让学生理解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勤奋。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指导

课标要求

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重点语句的含义。

2、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思考的优秀品质。

3、领会描写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

学法点悟:

学习本文,可以采取“略读”的方法。“略读”是指快速浏览的读。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越是“略读”越能筛选捕捉到文章最主要的信息。阅读时要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充分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少年爱因斯坦的故事。然后,分组讨论交流这些故事反映了少年爱因斯坦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领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之一——“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并在自己作文时恰当运用。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由别人写的传,主要是介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少年时代的学习经历,作者抓住爱因斯坦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来表现他的聪明好学。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全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了少年爱因斯坦哪些学习经历?反映了少年爱因斯坦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这就是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疑难解析:

质疑: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各部分大意。

解惑:全文有33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4):简介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智力令人担忧。

第二部分(5—33):叙述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质疑:全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了少年爱因斯坦哪些学习经历?

解惑:按时间顺序叙述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①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②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③五岁时,上学独自思考;④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⑤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⑥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⑦十二岁时,独立证明数学定理。

质疑: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反映了他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解惑: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

语言揣摩:

1、 “我的小宝贝,你听懂了吗?瞧你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像个大教授似的,你怎么不说话呀……”

这句话中用“一本正经”形容三岁的阿尔伯特听音乐时的认真样子。

2、当他的同班同学还在全等三角形的浅水中扑腾的时候,他已在微积分的大海中畅游了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爱因斯坦少年时就极富科学天赋。

研究课题:

1、爱因斯坦简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著名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苏黎世大学、布拉格德意志大学及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1913年回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治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并在这个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还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在阐明布朗运动,发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就。后期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对宇宙学也有贡献。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画眼睛”的肖像描写方法,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来表现人物的心灵。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水浒传》,归纳书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自 主 探 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根据具体语境探究重点词语的含义。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文章抓住突出特征来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结构紧凑,过渡衔接自然的特点。

基础巩固集练:

一、 字音字形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孤僻 棕色 沉浸 腼腆 迟钝 泛滥

羡慕 涓涓细流 大名鼎鼎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孤 涓 羞 滥

二、语言积累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沉浸: 2、袖珍: 3、迟钝: 4、泛滥: 5、羡慕: 6、充斥:

7、不解之缘: 8、 爱不释手: 9、怡然自得: 10、井然有序:

11、跃跃欲试: 12、雄心勃勃: 13、流连忘返: 14、大名鼎鼎:

三、朗读背诵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学们可以认真朗读、细心揣摩文章中三次描写爱因斯坦眼睛的句子。

四、问题探究

1、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找出文中三次典型的对少年爱因斯坦眼睛的描写,并体会作用。

(提示:①“难道小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光彩啊!②父亲给他一个袖珍罗盘……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③他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时,发现这个十二岁的男孩,虽然性格腼腆,但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觉得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

作用:①从流露出光彩的棕色大眼睛里,感觉到他应该是个聪明的孩子。

② “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写出了小阿尔伯特虽然不会说话,可是很善于思考。

③ “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看着这双眼睛,可以判定,小阿尔伯特天生睿智,是一个不寻常的少年。

2、他独自关在屋子里,双手支在桌子上。(这句话中划线词语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提示:划线词语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爱因斯坦专注思考的样子。)

3、他一动不动地坐在自己的小书桌前,……三周过去,他终于证明出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这一句中“一动不动”表现了爱因斯坦的什么?“三周”强调的是什么?突出了他的什么精神?)

(提示:“一动不动”表现了爱因斯坦注意力很集中;“三周”强调的是长时间; 突出了他对做题的坚强的毅力和执著的精神。)

4、“这实在是对孩子的好奇心的一种挑逗”。(这句话运用哪种表达方式?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在文章中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

5、 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之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这句话在课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加点的词语?)

(提示: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句中的“有点毛病”并非真的生理疾病,而是指爱因斯坦对音乐的早慧,观察周围事物的细心非同龄人可比,强调了他非同寻常的“特殊”,这正反映了他从小就具有优秀的学习品质。)

五、欣赏评价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爱因斯坦从三岁到十二岁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从文中找出表现少年爱因坦优秀学习品质的文字,读一读,议一议。

六、拓展阅读

《贝 多 芬 的 童 年 》法:罗曼·罗兰

鲁特维克?范?贝多芬,一七七0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科隆附近的篷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他的出身是弗拉芒族。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艰苦的童年,不像莫扎尔德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的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的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父亲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大风琴手。一七八七年,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爱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噢!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她是肺病死的;贝多芬自以为也染着同样的病症;他已常常感到痛楚;再加比病魔残酷的忧郁。十七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恐怕他浪费,把养老俸交给儿子收领。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他在篷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傍,便是他终身珍视的勃罗宁一家。可爱的爱莱奥诺?特?勃罗宁比他小二岁。他教她音乐,领她走上诗歌的路。她是他的童年伴侣;也许他们之间曾有相当温柔的情绪。后来爱莱奥诺嫁了韦该勒医生,他也成为贝多芬的知己之一;直到最后,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恬静的友谊,那是从韦该勒、爱莱奥诺和贝多芬彼此的书信中可以看到的。当三个人到了老年的时候,情爱格外动人,而心灵的年青却又不减当年。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不得不离开篷恩、几乎终身都住在轻佻的都城维也纳及其惨淡的近郊,他却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庄严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称的“我们的父亲莱茵”;的确,它是那样的生动,几乎赋有人性似的,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而且莱茵流域中也没有一个地方比细腻的篷恩更美、更雄壮、更温柔的了,它的浓荫密布,鲜花满地的坂坡,受着河流的冲击与抚爱。在此,贝多芬消磨了他最初的二十年;在此,形成了他少年心中的梦境,——慵懒地拂着水面的草原上,雾棼笼罩着的白杨,丛密的矮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是村落,教堂,墓园,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视两岸,——远远里,蓝色的七峰在天空画出严峻的侧影,上面矗立着废圮的古堡,显出一些瘦削而古怪的轮廓。他的心对于这个乡土是永久忠诚的;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老是想见故园一面而不能如愿。“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