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可可西里观后感【10篇】正文

《可可西里观后感【10篇】》

时间:

在《可可西里》这部真实的记录片中,我们能体会到一分残忍与一分感动。在片头与片尾的地方都穿插了一小段藏族的乐曲,那雄壮,浑厚的男高音,让每一个观看者都感觉到藏族人民粗犷'豪放'坚毅的性格品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是编辑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10篇可可西里观后感,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可可西里观后感 篇1

西藏,宁静而遥远的圣土。

藏羚羊,圣土上舞动的精灵。

可可西里,中国境内最原始的荒原,藏羚羊最后的栖息地。

剔透的冰山,空灵的梵音,这是西藏给我的印象。哦,还有,淳朴的人民。

一声枪响。

倒下的不只是成片的羚羊,还有强巴,还有可可西里几百、几千万年来的宁静。

血腥在雪山之间,在戈壁滩上蔓延。

美丽的少女在哭泣。

莎图什,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丰厚的暴利,诱惑着贪婪的盗猎者,一次又一次地激励着他们对藏羚羊的屠杀。藏羚羊的锐减,可可西里的万劫不复,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是的,那些与他们无关,他们感兴趣的只是柔软优质的藏羚羊绒和能为他们换回来的暴利。

然,流淌着鲜血的莎图什真的是那么的美丽高贵吗?

日泰、刘栋、达瓦······邋遢的衣服,满脸的皱纹和泥巴——志愿组成野牦牛巡山对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

我曾经无数次探寻过他们的动机。结果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让我失望,他们只是想保护自己的家园。

“割肉的刀口总是对着自己”,对白简单得近乎苍白,述说着藏人含蓄的内涵。

风,能刺透身体。

空气中,弥漫的是恐惧的味道。

荒凉的无人区,残酷的自然环境。

日泰带着他的兄弟在和家人沉重的拥抱后上路。谁都清楚,每一次离别都可能意味着阴阳两隔。那种无语竟凝噎的凄婉也就更加一览无余。

水是冰的。队员赤裸着双腿没有半秒钟的犹豫,跳进去了。沉重的呼吸声战栗着我的灵魂,在漆黑的夜里,忍不住一阵阵的哆嗦。是寒冷?是敬佩?

五块钱,意味着什么?一碗面吧。无数的马占林们为剥一只羊皮五块钱的工资所吸引,铤而走险,与盗猎者相勾结。他们的行为是可耻的。可是,当草原变成荒漠,牛、羊、骆驼死的死,卖的卖的时候,他们这些放牧人还能干什么?该何去何从?他们的生存问题该怎样解决?这是谁的责任?谁的错?

肺水肿、几千米的高原,达瓦带着内疚在狂奔,只是想抓住他因为不小心睡着而被其逃跑的马占林和他的儿子。人,僵硬地倒下,吐出的是鲜血。其中一名盗猎者用自己的鲜血将药粉输入达瓦体内。终于感觉到了气温的回升。人性毕竟还没有完全泯灭,他们之所以成为敌人,也是生活所迫,不得已啊。

冷雪的嚎啕,刘栋垂死挣扎的身影,渴望生存的眼神慢慢消融在巨大的山脉,无边的荒漠里。生死无常,更何况在这每踩下一步,都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的可可西里。只有笨重的大卡车见证了这无声的壮烈。其实,刘栋的死算不上是壮烈,或许他更希望能够死在与敌人的对决中,可是,他有选择的余地吗?流沙无处不在,张大嘴巴随时准备吞噬闯入禁区的人类。可是,它不知道,它吞没的是它忠实的保护者。这是绝妙的讽刺吗?仅仅因为刘栋为了救兄弟的命而咬牙卖掉了皮子?

“我们走不出去了”的哽咽从一个坚毅的藏族汉子喉咙里发出来,该是一种怎样的绝望?在那冷酷的仙境里,前面是爆瓦的汽车,周身是一片白茫茫漫天飞舞的大雪,还有呼啸而过、肆虐着的寒风,他们能怎么办?视线在渐渐模糊,不得不为他们的性命担忧。幸好,他们选择了相扶着走出去。只有人类,不,应该说只有善良的人们才能创造奇迹。泪水终于在脸上滂沱。久违了的激动。好人,是会有好报的。

卡夫卡说“像狗一样死去”,日泰队长像狗一样倒在敌人的枪口下,没有任何的挣扎,只是反射性的抽搐了几下。杀手扬长而去。周围复归于平静。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刚强而正义的队长凄惨地死在他的岗位上。

我的内心慢慢遁化,滑进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可可西里一览无余的美景冷峻得令人窒息,而在它美丽的掩盖下,流淌着多少血腥?还有多少屠杀?多少丑恶?多少肮脏的黑手?

当藏羚羊沦为人类窃取财富的工具时,它就已经失去了选择的权利,生存和自由就面临着被剥夺的危险。然而,终归还有人为其收尸,为它们举行隆重的天葬,或者说它们美丽的皮毛还能披到有钱人高贵的身上。但是,这些艰难地固守着一个纯粹的理想和某种脆弱的平衡的巡山队员呢?他们默默无闻,最后无声地死在流沙下,死在雪山间,死在敌人的枪口下,甚至没有一滴眼泪为他们殉葬!他们的狂热和忠诚甚至不为家人所理解!然而,他们依旧坚持着,坚持着他们简单而崇高的选择,冒着无时无刻不笼罩着他们的死亡的危险。

马克思说,中华民族是早熟的儿童。

当浪漫天真的希腊人在地中海那边唱着童谣一般的英雄史诗,在海滨灿烂的阳光下相互炫耀他们健美的体形的时候,同时代地球的这一侧,却已经开始上演一幕又一幕滑稽而阴险的闹剧,五千年的文明史背后,什么样的血没有流过?什么样的阴谋没有被制造过?什么样的纯洁没有被玷污过?什么样的正义与良心没有被扼杀过?什么样的邪恶与残忍没有猖獗过?

沉睡了几百、几千万年的可可西里,迎接的人类的第一个脚步却是为破坏它的平衡和宁静而来,在被开发之前首先得面对的是漫天的血腥。这不就像呱呱坠地的婴儿还没来得及哭出声来就被可怕的黑手扼住了它的喉咙吗?我们应该感到奇怪吗?五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见怪不怪。或许只有这样反而才算得上是正常的反应。这是可可西里的悲哀,还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所幸,我们还不到绝望的时候,因为,毕竟还有这么一群长跪者,用他们肮脏的手和脚托起了一颗圣洁的灵魂。他们坚守着他们卑微的信仰,在朝圣之路上仰望他们的天堂,即便遥远,即便荆棘满布,却也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他们用肉体支撑着,坚持他们艰辛的朝圣历程。

路,还很长。

有关《可可西里》观后感500字 篇2

看完《可可西里》这部电影,我感触万分。可可西里平均海拔4000多米。但可可西里是藏羚羊唯一的生存地方。可可西里本来是有100多万只珍贵的藏羚羊。但近来由于欧美的一些贵族对莎图什的需求,那些偷猎者就到无人区——可可西里,捕杀藏羚羊。他们把羚羊毛以高价钱卖出去。正由于偷猎者的捕杀,原来的。100万只藏羚羊锐减到只剩下大约1万只。

在《可可西里》着部电影中,有许多人为了保护藏羚羊而受到偷猎者的残杀。当时,我感动得流下眼泪。多么伟大的保卫者啊!他们为保护藏羚羊,受到了别人的残杀,有的甚至冻死或者饿死在雪地里。他们不怕牺牲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不让藏羚羊以后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那些偷猎者却是多么残忍啊!他们为了挣钱而去杀那些保卫者,他们有的甚至送上了自己的性命,他们这样做值得吗?

人固然是有自己的生命,可是藏羚羊也有它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些偷猎者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但他们是否顾及过藏羚羊的感受呢?

藏羚羊是中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动物。我相信,只要我们树立环保意识,保护所有野生动物,那些可恶的盗猎者就没有可乘之机了。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加入环保的队伍中,共创美好的家园吧!

在这里,我衷心呼吁: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可可西里观后感 篇3

昔日的可可西里,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一个神圣的地方,藏羚羊满山奔跑,在青草地上撒下欢快的脚印。而今的可可西里,大漠、狂沙、雪暴、追逐、枪声、鲜血。

看过几篇捕杀藏羚羊的文章,羚羊眼中哀求的眼神让猎人放下猎枪,再不杀生。一直以为人都会像那样有同情心,都有爱护生命的爱心。当看到千百张藏羚羊皮平铺在地上,看到每张皮上冲锋枪穿过的洞,才知道错了,原来真有如此残忍的人,杀羊不眨眼的人。

“剥一张皮子五块钱。”撕扯着那柔软的皮毛心里坦荡荡?活生生的一只动物,前一秒活蹦乱跳,后一秒鲜血满地,可怜死都无完尸。给你五块钱,你就撕下了自己的画皮,露出黑色的面孔。你,难道就值五块钱?

端着冲锋枪,眯着眼,子弹壳清脆的落地声,一个酷毙了的姿势被你糟蹋的一无是处。当子弹穿过羚羊心脏时,你有没有听到她的哀叹声?她不只为自己肚子里的孩子,还为你,为我们人类,她绝望的眼神似乎在呼喊:人类,积点德吧。鲜血汩汩地从心脏流出,枪孔中看到你在笑。该千刀万剐的家伙,车裂都不解恨。

从来都是打着“动物是人类朋友”的旗号的我们又几时曾为动物们做过点什么,又一种珍稀动物快灭绝了,虚伪的人们流下几滴虚伪的泪,摆一张虚伪的似乎很哀痛的臭脸,写几篇号召人类保护动物的文章,似乎真的很慷慨激昂,放下笔后就像失忆了一样,什么都忘记了。于是动物一种接一种地灭绝,人们一次接一次地装哀悼,如此而已。

我也很虚伪,只有在看着电影时怒发冲天,看完后写一篇通篇都像泼妇骂街的文章,写完后有一种快感,就像给杀羊的人放血一样,痛快,而我又为它们做过点什么呢?

我无能为力,因为我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平凡,渺小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对钱的追求。

可可西里观后感 篇4

最近在看《藏地密码》,其中有大部分篇幅是描述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景象,对书中感叹可可西里和大自然的美丽与冷漠心存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心血来潮的看了影片《可可西里》。

这是一部保护大自然、保护藏羚羊的纪录片,一位北京记者经过自我的视角向全世界传播了可可西里,传播了藏羚羊,传播了日泰精神。藏羚羊多么珍贵的物种,却被那些贩卖藏羚羊绒的人大面积屠杀,仅有骨架丢回到可可西里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刘栋在给大家送汽油的路上,不慎掉入流沙窝,他不停的挣扎想要摆脱来自下方的吸附力,没想到他越挣扎人却陷得越深,最终绝望的任漩涡埋没,这个画面让我很心痛,多少善良的人啊,命运是多么不公平,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消失在茫茫无际的旷野中,没给后人留下一点足迹,让人心头感到痛扯。

在日泰最终抓到这个团伙头目的时候,只剩下了记者和他两个人,在他满脑子的正义中,他没有想到寡不敌众,依然想把他们绳之于法,可这帮家伙只明白杀了藏羚羊来卖钱,谁阻止了他们的财路就会被杀害,就这样,日泰轻而易举的被他们杀害了,很难过,但又能怎样办,这一支保护队为了能抓住这些残害藏羚羊的人而一一走散在这沙漠里,到最终都不明白其它人有没有走出这个无人区。

可可西里观后感 篇5

可可西里,是美丽的少女。冰清玉洁的雪山,稀薄的空气,飞驰的羚羊。

刚看完《可可西里》,心里很不是滋味。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用真实的镜头讲述了一个生与死的故事

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安睡在宁静中。突然,枪声打破宁静,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鲜血染红戈壁,又一批藏羚羊群惨遭屠戮。巡山队长下了命令,巡山队连夜紧急出发,闯进了正在流血的可可西里。盗猎者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剥去皮毛的藏羚羊尸骨……

藏羚羊,因为市场的需求,人类开始展开大规模的屠杀。短短时间里,从一百万只残留至一万只。

马占林说,剥一只羊皮五块钱。

他手中数的钞票沾满了藏羚羊的鲜血。

可可西里,男人们的脸深刻而隐忍,牙齿雪白,笑容干净。蜿蜒的皱纹,粗糙的面庞。

他们是一群活在苍凉现实中不肯低头的汉子,内心有难以摧毁的坚定的信念。

队长日泰,无疑是一个英雄人物,虽然他也买藏羚羊皮,但那只是使巡山队生存下去的方法。

退伍军人刘栋,他最后消失在无人的荒漠,流沙像一个魔鬼,干净地吞掉了他。

他没有喊救命,因为他知道,不会有人听见的。随着镜头一点点地拉远,整个画面令人窒息,无人区的孤寂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

可可西里依旧那么美不胜收。

电影落幕。

中国在可可西里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并成立相关的公安机构。

原志愿巡山队解散。

大部分国家已立法禁止藏羚羊绒买卖。

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已回升至三万余只。

经过千万年的自然演变,藏羚羊与冰雪为伴,以严寒为友,自由自在地生息在世界屋脊之上。然而,然而由于一些所谓贵族对被称为“羊绒之王”的藏羚羊羊绒——“沙图什”的需求,藏羚羊的栖息地正在变成一个屠宰场,每年数以万只的藏羚被非法偷猎者捕杀!

保护好藏羚羊,从我们身边做起。

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 篇6

在《朗读者》中,每一段朗读背后都伴随着一位朗读者的人生经历与故事,这种交相呼应的设置总能为朗读加分不少。本期节目中,“岁月女神”张艾嘉现身为大家朗读了一段卡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赢得了不少赞许。

与《走出非洲》中充满故事的女主角一样,张艾嘉的人生经历也称得上丰富至极。节目中,当被问及与曾经所爱之人的分别时,张艾嘉直言:“很多东西是注定的,有些人只能陪你走这么多,不会多一分也不会少一分。”而其先生说过的一句“我们俩千万不要黏在一起”也备受张艾嘉的推崇,她说:“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一个人来一个人去,必须要懂得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不应该把幸福都依赖在对方身上。”

这些充满人生感悟的话语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共鸣,有网友感叹:“太爱这段了,如果年轻的时候能听到这些话多好,不过人生始终是要自己经历,现在懂也不算晚。”

可可西里观后感 篇7

前几天带女儿出去玩的时候在一家音像店的门口看到了《可可西里》的海报,古怪的字体和黄褐色深邃略带神秘的色彩吸引了我,于是我便到网上下载了片子看。

故事发生在1997年冬天,从一名巡山队员被杀开始。可可西里巡山队是当地正符为了保护珍稀物种——藏羚羊以及对付日益猖獗的盗列活动而招募的一支队伍,队长日泰是退伍军人,他手下有20多名队员,他们数年都追捕着盗列团伙,保护着他们热爱的可可西里。尕玉是北京一家报社的记者,他得知日泰想成立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便来采访这支队伍。他刚到驻地正逢日泰带着弟兄们和喇嘛给死去的队员做“天脏”,连夜他们就紧急进山了,此时尕玉还不知道行动的危险性。

他们先是在路上设卡,逮到了不少给盗列分子偷运藏羚羊绒的百姓,但是抓到以后又全部放了。随后他们来到了一处保护站,保护站里只有一名队员驻扎,他一个人在这里一呆就是三年,只能靠着一台收音机维持着和外界的联系,但是有他在,盗列者就不敢来。

刚踏进可可西里藏羚羊栖息地,队员们就发现了数百只藏羚羊血淋淋的白骨,大家沉重的看着眼前的一幕。日泰告诉尕玉,他们每年进山都要埋葬一万多只藏羚羊的尸骨,这次被捕杀的这数百只都是母羊且处于产羔期,它们被列杀对于日后藏羚羊的数目将有很大的影响。由于近几年欧洲市场大量需要藏羚羊绒,盗列活动十分猖獗,藏羚羊数目已经从原先的一百多万只锐减到一万多只。

追捕开始了,他们发现了荒漠上的车轮痕迹,正要追近,司机就被从暗处射来的冷抢击中受伤,日泰带领队员们在一处湿地抓到了一群负责杀羊剥皮的工人,为首的叫马占林,已经被日泰抓了好几次了。他原先是一个牧民,在可可西里草原上放牧,但是随着草原日益荒芜,他实在无法生活了,才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子和村民们为盗列团伙打工。日泰的巡山队把他们都用手铐铐了起来,起获了所有的羊皮,狡猾的盗列头目留下了他们这群无足轻重的人,带着手下早已逃之夭夭。尕玉对马占林很同情,他善待了这个有些小滑头的老人,可是马占林却趁着守夜队员打瞌睡的机会带着3个儿子偷偷逃走,日泰发现后立刻带着几名队员追了上去,在追捕过程中,马的一个儿子死了,一名队员也因为不停的跑着在海拔高缺氧下得了肺气肿,在紧急救治后,日泰命令刘栋带着伤者下山找医生。

进山十几天了,带来的食物都吃完了,不能再带着犯人们一同前进了,日泰把他们都放了,可是他们能不能在暴风雪中活着走出去,谁也不知道。

循着盗列者们留下的车印,队员们一路追到了雪山脚下,过了山就是公路,得在他们上公路前抓到他们,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一辆汽车没有机油了,无法发动,日泰只能让三名队员在原地待命,等待返回的刘栋来救他们。

刘栋把伤者送到卫生所后就去找自己的女友借钱,女友哭着离开了他,却给他留下了一叠钱。刘栋用这些钱买了些补给物资就独自一人进山了,半路上车轮陷进了沙坑,在搬东西的时候刘栋不幸踩到一处流沙,短短几分钟就被流沙吞噬了……

原地待命的三人见起了风雪知道等待只能是死路一条,于是他们也开始了跋涉,可是在没有食物和水的情况下,活着走出去的几率可谓是微乎其微!

路上尕玉问日泰他们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日泰说“钱也没有,人也没有,抢也没有”,尕玉又追问经费的来源时,日泰坦白的告诉他,巡山队根本没有编制,换言之他们只是自愿者,没有拨款,所有的经费都是靠他们自己去找来,实在没钱的时候就只能知法犯法贩卖没收来的羊皮,队员们已经一年没有领工资了。尕玉听后沉默了。

终于日泰带着尕玉还有其他两名队员徒步追进了雪山,半路上日泰与尕玉与其他2人失散了,此时他们发现自己被十几个手握冲锋抢的盗列抢手包围了,日泰劝说盗列团伙头子跟他下山去自首,抢响了……日泰死了,尕玉因为有马占林给他说情而活了下来,他带着日泰的尸体成功的走出了雪山。

片子的最后,在黑色的背景下,用白色的字幕打出这样的内容:“尕玉回到北京后写出的报道震惊了全世界,一年后中国正符成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并且派军警保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禁止交易藏羚羊绒,自愿巡山队也解散了,四名队员因为贩卖藏羚羊皮而被捕但最终被免于起诉……藏羚羊数量回升到了3万多只……”牺牲的这些巡山队员们终于能够瞑目了,他们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拍摄的电影,在看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我几次热泪盈眶,真的太受冲击了,面对着狡猾凶残的盗列者,残酷无情的大自然和贫穷艰难的生活条件,这些自愿者们奉献出了他们的一切,包括他们的生命,为的正是他们热爱的这片土地和国家珍稀动物——藏羚羊。

记得在一些时间前我看过一部纪录片,也是讲述在可可西里保护区为了保护藏羚羊,警察和军人与盗列者的战斗。那赤裸裸的抢战场面,血腥的尸体以及军警们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时刻存在的生命危险都强烈的震撼了我,这一次我又一次的感受到了这种震撼,让我无法忘怀。

拍摄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以处女作《寻抢》一炮而红的青年导演陆川,他和他的摄制组不畏严寒和高山反应带来的不适,深入可可西里,用他们的镜头真实的记录下了可可西里的自然风貌以及多变的气候环境,使观看者能够身临其境一般的体会到导演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听说这部电影投资上千万,制作水准也是非常高,因此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无论是哪一类观众都应该去看一看,感受一次生与死,正义与贪婪的冲击。

可可西里影片观后感 篇8

大家都知道,人的一生是少不了诚信,少不了道德,更是少不了环保的。环保是大家都应该做的,如果每人在沙漠种一棵小树苗,把它扶养长大,那每年不知减少了多少次沙尘爆,不知减少了多少回水灾。只要大家一起同心协力,什么事都难不到我们这勇敢的,团结的队伍。观看完后,它使我留下许多深刻的印象。在西藏的土地里,人人知晓,人人皆知。有一种叫做“藏羚羊”的动物,它的皮,绒应为比黄金还贵。所以藏族人总是到处去捕捉它,把它的皮,绒扒下来拿去卖,因此这种叫做藏羚羊的动物就不断的稀少了。难道这样不残忍吗?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与环保有关的电影,题目为《可可西里》。《可可西里》这部电影主要讲了西藏人们不断地捕捉藏羚羊来赚钱,从而有一支志愿巡山队在山里到处捕捉犯罪团伙保护稀少珍贵的藏羚羊,这才意味着: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近它燃烧的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至此,志愿军队采集了许多藏羚羊的贵品种,也把藏羚羊给保护下来,使藏羚羊不会牺牲。这难道不是劳动的好结果吗?

想起此时,我便想了当年我读三年级学的一篇课文叫《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小村庄里后面有一个山坡,山坡上郁郁葱葱种满了树支,而村民为了做某些东西,使用锋利的锯子把树一棵一棵的砍了下来,不久,山上裸着平地,这时洪水便来临了,因为人们不保护树木才把水灾给请来了。到了以后,人们又把树种上了。过后,村子又变回原来的样子了,又没来水灾了。难道这不是环保和劳动的好处吗?

环保是不可以少有的,有了它,等于是人类的“卫星”相信大家也都有懂活着为了的是替整体做点事,滴水必加入河海,才能成为波海。这句名言相信大家都有深刻的了解了它的含义吧!

可可西里观后感 篇9

《可可西里》,这部影片约莫是我于几日前中午同好友一起观看的,自我感触颇多,所以兴起记录这段情节的性情,不过说来惭愧,未有及时刻画当初的念想,既因为自我较为闲散,也因为拼写器具的缺乏,也由于近来心情繁杂、任务沉重等而迟迟未如愿记录下这一段往日感触。

拂去云烟般的往事,淡去缠绕心头的苦楚,面对不以我愿为中心的尘世,面对需要超脱性灵才能获得本我的每一日,回归到与世无争,返回到物与我唯一的另一番境界,兴许于我是那么遥不可及,是犹如镜中花水中明月一般难以求取,但我心恒毅,执着将是我所坚持的取向。

《可可西里》,一部以保护濒临死亡、甚至是灭绝的羚羊为中心的记事影片,以一外来记者的叙述与行程的察觉为主线的日记式影视文学,围绕着日泰为代表的保护人员同通过一格尔木裂皮者为折射的盗猎分子之间的矛盾为穿插和联系的复杂式情节影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影片角色,一个个拥有者平凡故事却充满人生不一般经历的普通巡山队队员,面对易水惜别式的出发场景,面对一去不复返式的保卫行动,勇气在这似乎是无力的话语,夸赞似乎已难再形容与描述我对巡山队员的崇敬与肃然起敬之意。

想起那一夜巡山队员在无限的悲伤中逝去的情节,那对羚羊的爱超出了我往日对爱的诠释与理解,给予我灵魂上的震动与启迪;想起那一夜日泰为前去保卫羚羊而同队员离别家园时同亲爱的女儿告辞时的无言情节,那保卫羚羊的情谊超出了尘世中的人伦,是一份超越简单意义上的伟爱;想起那一夜巡山队员在为执行任务而同女友离别时的无奈心状,为了羚羊而顾不上培育爱情的情感,恐怕不是一份你我所能轻易领会的!想起那一次在追捕盗猎分子而毫不畏惧严寒的河水,那一次甚至缺氧的恶劣状况下仍不懈地追捕盗猎分子的画面,那一次为继续追捕行动而日以继夜地赶路的叙述···

所有的所有,是源自内心的责任,而不是外在的功利驱动;是源自自我的使命,而不是职责所在的使然。虽是地方政府的临时编制,却不为薪酬的稀少甚至是义务性职责而义无反顾地牺牲自我;虽是名为巡山队这一称号,却是不顾自我利益地自发组成、无偿奉献,却是不计回报地付出。付出艰辛,付出青春,尽管他们也清楚回报他们的是失去亲情,失去自我宝贵的生命。并为此默默的坚持着,坚持着!

被告诫不要过多指摘他人的不足与缺陷,但我们要善于明锐地发现他人品质的高尚,察觉他人为人所不知的灵魂的高尚,并为之向世人宣扬,并为之躬身发扬。也许,只有这样才不负于他们的默默付出,才符合他们心中微弱的期冀与期盼!

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 篇10

《可可西里》,这部影片约莫是我于几日前中午同好友一起观看的,自我感触颇多,所以兴起记录这段情节的性情,不过说来惭愧,未有及时刻画当初的念想,既因为自我较为闲散,也因为拼写器具的缺乏,也由于近来心情繁杂、任务沉重等而迟迟未如愿记录下这一段往日感触。

拂去云烟般的往事,淡去缠绕心头的苦楚,面对不以我愿为中心的尘世,面对需要超脱性灵才能获得本我的每一日,回归到与世无争,返回到物与我唯一的另一番境界,兴许于我是那么遥不可及,是犹如镜中花水中明月一般难以求取,但我心恒毅,执着将是我所坚持的取向。

《可可西里》,一部以保护濒临死亡、甚至是灭绝的羚羊为中心的记事影片,以一外来记者的叙述与行程的察觉为主线的日记式影视文学,围绕着日泰为代表的保护人员同通过一格尔木裂皮者为折射的盗猎分子之间的矛盾为穿插和联系的复杂式情节影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影片角色,一个个拥有者平凡故事却充满人生不一般经历的普通巡山队队员,面对易水惜别式的出发场景,面对一去不复返式的保卫行动,勇气在这似乎是无力的话语,夸赞似乎已难再形容与描述我对巡山队员的崇敬与肃然起敬之意。

想起那一夜巡山队员在无限的悲伤中逝去的情节,那对羚羊的爱超出了我往日对爱的诠释与理解,给予我灵魂上的震动与启迪;想起那一夜日泰为前去保卫羚羊而同队员离别家园时同亲爱的女儿告辞时的无言情节,那保卫羚羊的情谊超出了尘世中的人伦,是一份超越简单意义上的伟爱;想起那一夜巡山队员在为执行任务而同女友离别时的无奈心状,为了羚羊而顾不上培育爱情的情感,恐怕不是一份你我所能轻易领会的!想起那一次在追捕盗猎分子而毫不畏惧严寒的河水,那一次甚至缺氧的恶劣状况下仍不懈地追捕盗猎分子的画面,那一次为继续追捕行动而日以继夜地赶路的叙述···

所有的所有,是源自内心的责任,而不是外在的功利驱动;是源自自我的使命,而不是职责所在的使然。虽是地方政府的临时编制,却不为薪酬的稀少甚至是义务性职责而义无反顾地牺牲自我;虽是名为巡山队这一称号,却是不顾自我利益地自发组成、无偿奉献,却是不计回报地付出。付出艰辛,付出青春,尽管他们也清楚回报他们的是失去亲情,失去自我宝贵的生命。并为此默默的坚持着,坚持着!

被告诫不要过多指摘他人的不足与缺陷,但我们要善于明锐地发现他人品质的高尚,察觉他人为人所不知的灵魂的高尚,并为之向世人宣扬,并为之躬身发扬。也许,只有这样才不负于他们的默默付出,才符合他们心中微弱的期冀与期盼!

作者:叶文春

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