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春风化雨观后感(9篇)正文

《春风化雨观后感(9篇)》

时间:

只要你奉献爱,有颗爱的心,春风也会化成雨露。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这里是爱岗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编的9篇春风化雨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风化雨观后感 篇1

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一所贵族学校里的故事。拥有百年传统的威尔顿贵族学校一向坚持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和优秀。开学时,学校新来了一位英语老师基丁。然而,基丁不像校长所希望的那样循规蹈矩,他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学生。

有一次课,基丁老师在院子里给学生上课,他让三名学生走路,三名学生刚开始的步子都是随自己个性的,完全不同,可是走着走着,他们的步伐逐渐整齐了,基丁老师还在旁边喊着口号:“左右左……”基丁老师正是用这别出心裁的“走路”,让他的学生生动、深刻地体验了盲从、人云亦云是人的“天性”,它对人们个性的发展起着非常消极的影响!生活的例子,幽默生动的语言让学生们明白:要寻找属于自己的路,有自己独特的“走姿”。基丁老师教育学生说:“每个人要坚持自己的信仰,找到自己的步伐,坚持自己的观点”。“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确,踏着别人的路,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无法超越。所以我们应该尝试走自己的路,按照自己的方式走下去。当校长问基丁老师,为什么要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走来走去,而不是在教室里上课。基丁老师的回答是:“教育的根本是要学会自己思考”,它真实地反映了基丁老师的新式教学理念,是呀,教育不是一种强制,而是一种引导,也给我们的旧式的教育带来了很深的思考。

其实,老师总是希望带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但有时却往往会忽视学生的需要,用自己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进行所谓的“填鸭式”教育。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就会产生了惰性,不去思考,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用探究式教学,把课堂真正地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独立的思考。

还有一次课,基丁老师站到讲桌上,在所有学生惊讶之际,大声说:“知道我为什么站在台子上吗?我是提醒自己,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读诗的时候,不要只想着作者的见解,要寻找自己的声音,要突破!”基丁以实际行动教会学生换个角度,用不同的眼光看问题,后来,他又叫学生自己站上去体验一下,最后,他们一个个站了上去,一个个脸上露出了自由的喜悦!用另一种眼光审视我们身边十分熟悉的环境,也许你会发现“新大陆”。

春风化雨观后感 篇2

观看了《春风化雨》这部电影,在我们的身边不是一直会有这样的故事,但是我们也知道那些事在我们的国家一直在发生,春风化雨——听到就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何止是亲切,更让我感受到其中饱含的浓浓真情。

《春风化雨》蕴涵着的是人与人之间最无私、最真切的关怀与爱。虽然他们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看上去也只是师生关系,但他们就像是家人,更胜于家人。那是一种对社会的爱与责任。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金悦的女孩。虽然片中的每个孩子都有着令人怜悯的不幸,但我觉得金悦是最让人揪心的。同样都是留守儿童,同样住在一个大祠堂里,同样期待着父母的电话,可她毕竟与同伴们不一样。别人的父母至少还有时间抽空过来看看,至少还会打个电话,至少还会写封信,可对于父母离异的她来说,为什么这一切都成了奢望?在一次次苦苦的寂寞等待之后,孩子丁点的希望怎能不被磨灭?孤独中生活了那么久,渴望父母的探望那么久,等来的却是父亲无奈的绝情,进而成为每夜的伤心的泪水,这样幼小的心灵怎能不被伤害?

我的脑海里总是挥不去那一幅画面:母亲终于来看她了,可由于离开了那么久,伤心与绝望已陌生了她的母亲。想认想叫,却叫不出口,只能放声大哭,躲到别人的身后,不知怎样去面对。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只能当着留守儿童。这对于父母来说,是一种生活的无奈;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无法弥补的亲情缺口。他们多希望父母能够陪在自己身边,能够经常看到父母,可是不能,他们只能一天又一天的在孤独中度过。日久天长,别人的欢声笑语在他们耳中竟有了一点嘲笑的味道。这时候,孩子们想的最多的、最希望的一定是父母在身边的关怀。

我希望世界上有更多的人像张校长一样来关心留守儿童!

春风化雨观后感 篇3

如果不是培训,我不会去看这部影片,因为《春风化雨》这个名字太过平淡,而《死亡诗社》又有些惊悚。然而,随着电影一幕幕展开,我的心便随之起起伏伏……电影结束了,我不知不觉得留下了泪水,为基丁教师的离开而掉泪,为尼尔学生的自杀而惋惜,为最终同学们的觉醒和大胆的抗争而感动……

难以忘怀那一个个镜头:陶德羞涩地出场,怯懦地上山,无助地登坛——然而,当基丁的手覆盖住他的双眼之后,基廷的手牵引着他回旋之后,基丁的提词穿透他的心脏之后,陶德的诗最终像金色的血液汨汨地、颤颤巍巍地、幸福流出——此刻,基丁在讲坛之下,合掌支颌,蹲踞于地,双目一动不动注视着陶德,他的其他学生在他的身后、在他的两侧……镜头下,陶德痛苦地拿起了签名的笔……镜头下,基丁先生在课中进来收集他的私人物品……镜头下,陶德的拒绝世界、拒绝自我的眼睛与基丁先生平和、坚定的眼睛四目相对……镜头下,基丁正在缓缓地走出课堂的后门,“基丁先生,是他们逼迫我们签字!”陶德站立起来,泪眼模糊地转身呼喊……镜头下,陶德站上了课桌,无声地注视着他的被冤枉、被开除、即将离去的教师基丁先生,死亡诗社其他八九位社员相继像陶德一样站上了课桌,教室有如密密的森林……镜头下,基丁站立门侧,缓缓地、轻声地说:“多谢你们,多谢!”然后,出门……

一个个镜头带给我的,是心灵的震撼。片中的基丁教师是我们心目中的梦想教师:他循循善诱,追求思想的自由和彻底解放,破除顽固不化的旧的教学思想,创造性在他那儿能够自由地驰骋……作为教师,我们很多时候就像一位“雕刻家”,对学生又是“锤子砸,钢锯锯,刻刀刻,纱布磨……”,想要把他们雕琢成一块块我们构思好的“艺术品”,结果不仅仅是学生忍受痛苦,失去他们的本真,更让我们“恨铁不成钢”。可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都有其自我的个性特点,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学生自我的选择,我们无法改变他们,仅有学生自我能改变自我。

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校轰轰烈烈开展的“求真教育”理念都是与基丁教师的教学理念一样,教育学生,爱学生就应让他们获得独立与自由,以他们的方式来爱他们,而不只是一味地以自我的方式来打造学生,教育仅有在注入了爱的理解与支持,才会成为真正的教育。

《春风化雨》观后感 篇4

“我不是为了钱,我只是为了这些孩子!”看完《春风化雨》这场电影,我的耳边依然回想着这句话。这是张校长说的一句话,在电影中他是留守儿童中心的校长。他头发花白,满脸皱纹,对学生和蔼可亲。许多可怜的留守儿童都在那里上学。有一个叫南靖宇的小男孩,他爸爸对他管的很严,动不动就打他,现在他爸出去打工了,把他托付给留守儿童中心。但南靖宇让人难以亲近,平时总低着头,同学找他说话他不理睬,一次别人问他几个问题,他竟动手打人。久而久之,没有人和人愿意和他玩。一天,痞子黄四毛把他带到街上混,还透了别人家的鸡。张校长得知后,心急如焚,到处去找,到天黑才在网吧找到了他。第二天,他病了,张校长立即送他去卫生院治病,并一直陪在他身边。当失主找上门来要南靖宇赔鸡,还要抓他去派出所时,张校长阻止了她,并为他赔了钱。张校长所做的一切,渐渐感化了南靖宇,随后,他不那么犟了,学会懂礼貌了,和同学相处得很好,知道体贴别人了。

还有一个小女孩也格外吸引我的眼球,她的父母离婚了,还各自成了家。现在她连自己爸爸长什么样子都记不清了。因为思念,她成天低着个头,闷闷不乐。张校长为了能让她见爸爸一面,大老远带她来到她爸爸家,谁知她爸爸闭门不见。后来张校长又去找她妈妈谈心,最后她妈妈愿接她回去。就在这冰雪将要融化的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来了——祠堂的主人要他们搬走。张校长茶饭不思,但又无奈,只好带着一班孩子离开。搬的过程中,别人对他说:“算了吧!别在办这个儿童中心了,反正又赚不到钱!”听到这里,张校长把桌子一拍,气愤的说:“我不是为了钱,我只是为了这些孩子!”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后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留守儿童中心才有了新家。

我们班许多人看着看着都哭了,都说老师真伟大啊!是啊,老师就像那暖暖的春风,绵绵的细雨,时时刻刻滋润这我们;就像那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我们。老师使我们的知识更渊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使我们的前途更加光明。老师为了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花费了多少精力,浪费的多少青春啊!他们不求回报,他们都和张校长一样,一切只是为了孩子!愿天下所有的老师永远年轻,因为我们爱你们!

春风化雨观后感 篇5

影片内容是:一群新生来到美国佛蒙特州的威尔顿学院,开始新的生活。在第一堂英语课上,基廷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基廷大胆挑战狭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得到学生的支持。学生们从一本旧的学校年鉴中发现了基廷学生时代主持的一个诗歌组?死亡诗人协会决心重建和恢复其活动,经常在山洞里举行诗歌朗诵会。尽管父亲反对,学生尼尔还是偷偷参加了学校的戏剧表演。虽然演出很成功,但他父亲强迫他转学,尼尔愤然自杀。为了掩盖丑闻,学校让基廷当了替罪羊,基廷被迫辞职。在他离开之前,学生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基廷展示了他们对他的爱和“死亡诗社”的团结。

一群传统教育的学生和一个反传统教育的老师,他们之间有什么值得深思的?

基廷先生在电影中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基廷在给学生们上第一节诗歌课的时候,告诉学生们“我们不是在读诗写诗的时候玩,我们是人,我们是有激情的……”,“只有在梦里才能有真正的自由。”这位热情的老师用简单的语言告诉他的学生他对诗歌最深刻的理解。其次,校长用很不满意的语气问基廷,为什么带学生去操场,让他们到处走走,而不是在教室上课?基廷的回答是:“学会为自己着想是教育的根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真实地反映了基廷的教学哲学,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深刻的思考。老师的愿望总是好的,总是想给学生带来尽可能多的知识,但有时却倾向于忽视学生的需求,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变得惰性,把自己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的接受知识。其实现在的新课标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认为只有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学生”,才能成为成功的教师。

电影中的两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托特是一个胆小、沉默寡言、勤奋的学生,但他平凡的外表隐含着激情。基廷让每个学生写自己的诗,在课堂上读,但托特没有勇气读。他撒谎说不是他写的。基廷用慈祥的目光看着他说:“你觉得你的想法一文不值吗?”。然后让他在舞台上表演《狂吼》。在老师的认真指导下,他终于如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戏快结束的时候,基廷正要离开,托特突然站在桌子上大喊:“队长,我的队长。”使托特如此勇敢的是爱和基廷对他的关心和鼓励。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学会欣赏学生。其实鼓励才是学生最需要的。有时候班里有个:“你说的很有道理。”“你的发现很重要。”。可能会给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和继续学习的勇气。我们一定不能吝啬这些鼓励孩子的话。

一、进行情感教育

“留守学生”缺乏亲人的关爱,感受不到温暖,久而久之会感到孤独和自卑。因此,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爱护和指导。古人云:“亲近师,信其道。”我们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接近他们,关心他们,经常和他们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真诚打动他们的心。教师要时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为他们设定学习目标,建立和谐、信任、真诚的感情。学校根据“留守学生”的特点,注重培养其“自我意识、自我关怀、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自信”的能力。班级定期召开主题班会,讲述自我关怀、自我提升、自我约束的故事,开展“比较、学习、追赶、帮助、超越”等活动,帮助“留守学生”培养积极向上、自我提升的精神品格。

二、运用赏识教育

俗话说:“脚短,寸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优势,尤其是“留守学生”。通过更多的接触,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发现,无论是体育活动,书法,绘画,唱歌,舞蹈,只要发现了学生的长处,就要及时表扬,让他们发现自我,获得战胜困难的信心。“没有欣赏,就没有教育。”我们很容易夸,但可能会让他们心里一震。让他们坚信自己是最棒的,无论是成绩,纪律,还是生活,让他们坚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他们可以通过努力做到!

三、耐心点

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往往只能承受成功的喜悦,承受不了失败和挫折的打击,觉得自己没有出路,没有未来,没有坚定的信念。这个时候,老师不能停止无所事事,这样做往往会被浪费。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学生的成长也不例外。教师要有乐观的心态,做好反复鼓励的准备,不仅要看到自己的进步,还要正确对待自己反复出现的现象。只要树立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观念,就会认识到学生是有生理和心理矛盾的个体。只要我们有爱和耐心,认真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关心他们,关心人

《春风化雨》观后感 篇6

春风化细雨,细雨见真情。看到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画面,听到那一句句撞击心灵的话语。我的眼眶湿润了,看完《春风化雨》后,我无语的呆望着远方,脑海里呈现一幅美丽山村的景色夕阳下的油菜花是那么美丽,但是和影片中的主人公张运老人那博大而充满爱心的心灵相比却那么的黯然失色。电影《春风化雨》。影片以留守儿童为题材,关注了在农村中普遍存在的一群弱势群体。影片中的主人公“留守儿童助教中心”的张校长,就是以我市泾县“孤峰王直助教中心”的王直老人为故事原型。通过对一群不同性格、不同遭遇的山村留守儿童在“助教中心”里的生活、学习、成长经历的描写,表现了助教志愿者工作的艰辛,赞扬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宣城人,家乡有这一位坚韧、无私无尽,默默奉献的老人,我感到骄傲并献上崇高的敬意。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随着中国农业生产力和科技含量的提高,大批青壮年农民离开农村,涌向城市。他们在为城市带来大量劳动力,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村带来了我国现时期特有的“留守族”和“留守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左右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成败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为追求幸福和生活,他们纷纷离开固守多年的家园,暂别亲人,外出打工挣钱。但随之而来的家庭子女成长教育问题,却缠绊他们的内心,成为挥之不去的痛楚。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人口素质的总体水平,影响着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2000多万,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突出问题,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协调配合、共同推进。

我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留守儿童的问题我深有感触。我们应该以王直老人为榜样,就向老人常说一句话:“救一个孩子就等于救了一个家庭;帮他走过最关键的一步,就等于帮了他一生”。我们要自己的真心真情温暖孩子的心,给他们一片七彩的天空。

一、开展情感教育,“留守学生”缺乏亲人的关心和爱护,感受不到温暖,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和自卑。为此,我们应该给他们多些关心、关爱,多些指导,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接近他们,关心他们,经常和他们在一起活动,使他们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关爱。拉近同学生的距离,用真诚动其心。教师要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给他们制定学习目标,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挚的感情。针对“留守学生”的特点,学校注重培养他们“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班级定期召开主题班会,讲生活自理的小常识、自强自律的小故事,开展“比、学、赶、帮、超”等活动,帮助“留守学生”养成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二、运用赏识教育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位同学的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特别是“留守学生”,通过多接触,多了解,多发现,不管是体育活动、书法、绘画,还是唱歌、跳舞,只要发现学生的长处,就要及时肯定表扬,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我,获取战胜困难的信心。“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平时夸一句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是一次心灵的震撼。让他们坚信自己是最棒的,不管是成绩、纪律还是生活上,让他们坚信自己不比别人差,通过努力一样能行!

三、要有耐心对于一部分“留守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只经受得起成功的喜悦,却承受不起失败和挫折的打击,感觉自己没有出路,没有前途,缺乏一种坚定的信念。这时候,老师不能罢手不管,这样做往往会前功尽弃。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学生的成长也不例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要有乐观的态度和反复激励的思想准备,既要看到他们的进步,也要正确看待他们的反复现象。只要我们有爱心和耐心,认真地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关心他们,因人施教,他们一定会天天进步。

另外,还要经常开导他们:父母纷纷外出务工、经商等,都是为了家庭生活的需要,要想改善家中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就需要一定的钱,父母在外其实也很艰辛,心中时常牵挂家中的老人和小孩;风里来雨里去,成天忙碌劳作,身心都很疲惫。其实远离父母也是一种自我锻炼的机会。远离了父母,就缺少了依托,就得学会独立生活,学会做事,学会交流,学会与人相处等,这对今后长大了出身社会很有好处。这样一来既让学生对在外父母有了理解,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培育了自立意识。“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让他们在良好教育下健康成长。

春风化雨观后感 篇7

原来老师再简单不过的关怀竟能给学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和王直老人比起来,我深感到我为留守儿童做的实在太少了,但我希望我的每个微笑、每次赞许、每次鼓励都能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各界领导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下,看着班里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奋发向上的学习风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我的内心充满喜悦,对他们的未来也充满憧憬!

同时,影片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随着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他们的子女只能随家中的老人留在农村,留守儿童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缺乏家庭教育,缺乏亲情的抚慰,在生活和学习上也面临许多困难。他们需要在面临困境时能得到帮助,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得到指引,在他们烦恼、忧愁或悲伤时有人抚慰和排解;他们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他们、关爱他们;需要社会一起努力,为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铺就新路。

关爱留守儿童更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多么骄傲,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的泾川沃土,养育了可敬的王直老人。王直老人今年已经75岁了。1994年他四处奔走,筹集到20多万元资金,在家乡盘坑、田坊盖起两所农村小学。后来,他利用当地文化站一个废弃的厂房办起“王直助教中心”,当起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十多年来,共有一千多名留守儿童在“王直助教中心”学习生活。多年来,王直老人还热心奔波于安徽和苏浙沪闽等地,先后为贫困学生募捐220多万元,共资助贫困学生达1300人次,其中有143名贫困学生得到稳定的“结对子资助”。他对孩子是全身心地给予热心救助,可对自己却一直是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每年还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3000元钱资助贫困孩子们。

按说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已是安享晚年之人,可他不为名利,为留守儿童日夜操劳,这些原来和他毫无关系的留守儿童因他而有了一个安稳的家,一个温暖的港湾,一个奋发向上的起点。王直老人把阵阵春风播撒到孩子们的心田,更把教师的无私大爱倾注于学生们的心间!和王老比起来,我们和他相差何远?!

有一首小诗在我耳边不断回响:“有一首歌最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道风景线最为人铭记/那就是师魂/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无数颗炽热的心/我们用爱播撒着希望……”

《春风化雨》观后感 篇8

如果不是培训,我不会去看这部影片,因为春风化雨这个名字太过平淡,而死亡诗社又有些惊悚。然而,随着电影一幕幕展开,我的心便随之起起伏伏……电影结束了,我不知不觉得留下了泪水,为基丁老师的离开而掉泪,为尼尔学生的自杀而惋惜,为最后同学们的觉醒和大胆的抗争而感动……

难以忘怀那一个个镜头:陶德羞涩地出场,怯懦地上山,无助地登坛——然而,当基丁的手覆盖住他的双眼之后,基廷的手牵引着他回旋之后,基丁的提词穿透他的心脏之后,陶德的诗终于像金色的血液汨汨地、颤颤巍巍地、幸福流出——此刻,基丁在讲坛之下,合掌支颌,蹲踞于地,双目一动不动注视着陶德,他的其他学生在他的身后、在他的两侧……镜头下,陶德痛苦地拿起了签名的笔……镜头下,基丁先生在课中进来收集他的私人物品……镜头下,陶德的拒绝世界、拒绝自己的眼睛与基丁先生平和、坚定的眼睛四目相对……镜头下,基丁正在缓缓地走出课堂的后门,“基丁先生,是他们逼迫我们签字!”陶德站立起来,泪眼模糊地转身呼喊……镜头下,陶德站上了课桌,无声地注视着他的被冤枉、被开除、即将离去的老师基丁先生,死亡诗社其他八九位社员相继像陶德一样站上了课桌,教室有如密密的森林……镜头下,基丁站立门侧,缓缓地、轻声地说:“谢谢你们,谢谢!”然后,出门……

一个个镜头带给我的,是心灵的震撼。片中的基丁老师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老师:他循循善诱,追求思想的自由和彻底解放,破除顽固不化的旧的教学思想,创造性在他那儿能够自由地驰骋……作为老师,我们很多时候就像一位“雕刻家”,对学生又是“锤子砸,钢锯锯,刻刀刻,纱布磨……”,想要把他们雕琢成一块块我们构思好的“艺术品”,结果不仅是学生忍受痛苦,失去他们的本真,更让我们“恨铁不成钢”。但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都有其自己的个性特点,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撒于学生自己的选择,我们无法改变他们,只有学生自己能改变自己。

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校轰轰烈烈开展的“求真教育”理念都是与基丁老师的教学理念一样,教育学生,爱学生就应让他们获得独立与自由,以他们的方式来爱他们,而不只是一味地以自己的方式来打造学生,教育只有在注入了爱的理解与支持,才会成为真正的教育。

春风化雨观后感 篇9

星期四下午上完第一节课后我们就匆忙徘好队有次序的走进阶梯教室,刚进门里面已经坐满了好多同学,教室里正在放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春风化雨》。

电影的大至资料是这样的:在一个村子里的祠堂里,有一个留守儿童助教学校,学校里没几个人,只有两个老师,一个阿婆和十多个跟我们差不多的孩子,还有一个很小的小男孩。这些孩子的父母为了生计都到外面打工去了。其中有一个小女孩她的母亲在外工作了好多年不曾回来过,但是时常寄一些衣服回来给她的女儿。但是这个小女孩由于长时刻离开母亲,好象不太喜爱她的母亲,有一回她的母亲回来了,她不仅仅不拥上去拥抱母亲,反而躲避着她的母亲,但是之后还是跟着她的母亲离开了那里。

还有一个小男孩儿,他经常跟两个坏人在一齐,常被那两个坏人欺负。有一回,这个男孩看校长没有到食堂吃饭就送饭给校长,当时校长十分激动,热泪盈眶……很感人,看到那里,有些人都哭了。还有一回,他正准备睡觉,两个坏蛋又来找他,并叫他出来向他要钱,他不给,结果又一次被坏人打了……

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祠堂被旅游局收购成了景点,最后,在影片的片尾出现了一行大字:七天后,留守儿童又有了新的教室和宿舍。看了这部影片我想呼吁大家,都来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也能和我们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