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优秀7篇)正文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优秀7篇)》

时间: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优秀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1

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被需要感,这是在我看完《肖申克的救赎》之后的感觉。

当看到老布被假释后,我产生了一种无奈而心酸的的感觉。他说,他想回到肖申克去,因为在那里我还能做一个图书管理员,还有人向他笑,亲切的叫他老布,他还能和瑞德他们聊天说地,又或者说一些生活琐事,这样一切都好,这样的生活是他想要的,而在被假释之后,他几乎什么都干不了,受到忽视,呵斥等等,也没有人会叫他一声老布。老布说过:我想,当局不会注意我这么个糟老头子的。于是老布便死了。

同样的,当安迪和瑞德坐在墙根下说话时,我注意到瑞德说过的几句话:他也被体制化了,像老布一样,在肖申克里,他几乎是万能的,什么都能搞到,但在外面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假如没有安迪,可能他也会像老布一样崩溃吧!

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被需要感,因为你被需要了,说明你来这个世上是有价值的,你对别人是有价值的,你对他人有利,有人承认你来这个世上不只是来消耗资源,你还可以发光发热,你还可以用自己的光自己的热,来照亮他人,温暖他人。

我们为什么会存在,因为我们被需要着,我们还有对他人的价值。可如果当某一天,我们都不需要彼此了,孤单寂寞的活着,在自己的世界中生火取暖,可能那时我们会面对苦痛,因为我们活的毫无价值。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2

一堵高墙,一圈铁丝,一群凶恶的狱警,将这个阴暗的囚笼与世界分离,围墙之内是肖申克,围墙之外是自由。

围墙之内是连阳光都不会久留的阴暗角落,聚集着一群被判终身监禁的失足者。在这里,只有服从,囚徒们都没有做为人的基本权利,甚至沦为他人发泄欲望的工具,他们只剩下了一副躯壳,行尸走肉一般接受着由内到外的改造,他们的灵魂早已埋葬在刚入狱的那个夜晚,仅存的一丝意识只用来捉弄他人以获乐趣,对他们来说,自由可能只是几瓶啤酒,几包香烟。在高墙之内,他们彻底失去了灵魂的自由,彻底丧失自我,完完全全被体制化了。

糟糕的伙食,繁重的劳役,黑暗狭窄的囚房,按理银行家安迪应该是第一个哭泣的人,可是他没有,他平静的接受了这个事实,不卑不亢的生活在围墙之内,因为他始终保持着灵魂的自由,并对生活充满希望,即使他在里面过得并不好。人想要些什么,总会失去些什么。安迪为了重建图书室,便利用自己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帮助狱警逃税,但他没放弃自我而成为别人的附庸,他用暂时的苟且去支持灵魂的自由。

围墙之外是真正的自由吗?其实不是,弄丢了灵魂的人变得一无所有了,被监禁了50年的老布获得假释,暂时获得了肉体的自由,却无法再适应社会的生活,死前只能通过刻字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而后来获得假释的瑞德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若不是安迪给了他重新开始的希望,他也只能成为第二个老布。

面对肉体没有自由的现实,无法剥夺的,只有精神的希望与灵魂的自由,这里的人们都站在钢丝绳的中央,看不到起点,也看不到终点,究竟是选择一路向前走,还是纵身一跃落地了事。相信只有少部分人选择前者,选择保持本心,坚定的向前探索。正是拥有着灵魂的自由,他们才出淤泥而不染,虽然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可是,只有拥有自由的灵魂,才能拥有从骆驼蜕变成狮子的可能。

围墙之内是如此,围墙之外同样如此,究竟是按部就班地重复,还是追求灵魂的自由,追求自己所爱,而不被物欲横流的社会蒙蔽双眼,这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灵魂。保持灵魂的自由,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围墙内外,都不会丧失自我,都能高贵自由地生活。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3

寒假中,我观看了一部名叫《肖申克的救赎》的电影。看完以后,内心只有震撼。

本片讲述了一位名叫安迪的银行家,遭遇冤案被指控杀人,判处终生监禁,被关入肖申克监狱,最终凭借一把小锤越狱成功,重获新生的故事。故事看似简单,却反映出许多种主题:救赎、希望、自由、解脱、同化、友情、人性、社会、生命的态度、勇气、代价、审判、时代、尊严、坚持……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中,电影十分完美地诠释了这些主题,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所有的主题中,更为突出的应该是:救赎、希望、自由、审判和同化。那么,电影中的救赎是谁?是苦苦挖墙18年才等来公平结果的安迪?还是放弃假释,却被假释与安迪相遇的瑞德?自由又是什么?是被放出监狱却上吊自杀的老布,还是在监狱中畅饮得来不易的啤酒的囚徒?希望是什么?是安迪得知自己的案件有重申的`机会,还是证人被杀后的绝望?审判是什么?是身陷囹圄,含恨而终的狱友们,还是罪行败露,以死谢罪的典狱长;同化又是什么?是老布被监狱同化后回归社会却因无法融入而自杀,还是安迪身陷监狱19年,重获新生后依旧潇洒?这些问题揭示的都是最直接的社会问题。

影片凭借经常的情节串联使得主题不断变化:从救赎到审判,从审判到同化,同化到希望,希望到自由,最终又回到了救赎。1995年的奥斯卡,《肖申克的救赎》惜败《阿甘正传》,却在此后的24年中在I以及各大媒体上获得9.6的高分,成为电影史上口碑最好的电影。提名12次,获奖0次。真正的无冕之王,必看的神作!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4

放假这些天,重新重温了些经典电影。第一部就是《肖申克的救赎》。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受更多的是电影之外内容。尤其是我也开始学着去懂得“希望与生活”这一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融洽在一起的这组关系。

当一个人有了希望才会想拥有自由。当希望占据一个人的心时,他就需要自由。自由可以去触摸希望。瑞德明白这点,他知道待在肖申克只会磨灭希望,肖申克的铜墙铁壁,足以让一切希望化为泡影。老布,一个假释犯,虽然他离开了肖申克,但却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他是一个没有希望的自由人。此时他选择了死亡。生死对于他来说已经毫无意义。正当瑞德也要走上老布的老路时,他收到了一封安迪的信,这封信再次填满了瑞德的希望。在老布辞世的房间,瑞德提起行李,起程了。为看一看太平洋的海是否蓝得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样。

《肖申克的救赎》把生命变成了一种残酷的选择。肖申克的救赎是我们简单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东西。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自由,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便是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5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常年占据着大多数电影排行榜的首位,其中的道理估计只有观看数遍的电影爱好者才能真正体会到。自从在神奇的上帝要看电影的1994年诞生以来,除了被当年的《阿甘正传》力压没有得到奥斯卡奖以外,其余的荣誉一样都不少。

电影是一种很美妙的表现形式,它能把你所有无法实现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场景表述出来,如果你把自己代入到影片中,你可以感受到你作为主人公的那种设身处地的感觉,无比形象而且无比真实。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讲述主人公因为冤假错案而被无限期拘押在名叫肖申克的监狱里,通过努力的同时还具备坚强的意志,经过20年漫长的计划,在得到了自我灵魂的救赎后,成功重获人生的励志电影。

整部影片都是以第三人物来描述来剖析主人公从被困到重获自由的坎坷经历。当典狱长用小石子戳破那张超大海报背后的天大秘密,整个故事情节才得以完整的呈现出来。

在进入监狱的那一刻,主人公就承认了当时的处境,这是他大智慧的体现,作为一个银行副总裁,突然人生经受如此大的起伏,他并没有因此而失去方向,他的人生目标是明确的。无数次的被人凌辱和殴打,他依旧不卑不亢。始终在心中向往着未来。

在监狱中有未来是一件极其糟糕的事情,因为监狱中是没有未来的,“把你的灵魂交给上帝,把你的肉身交给我”这是典狱长毫无表情的一句忠告。

偶然的一次看似平常的关于税务的对话,被主人公毫不费力的解决,每个狱友喝着啤酒的时候,如同在自家阳台看着夕阳无限好的感觉。当狱友给主人公递上啤酒,他面带微笑说:我已经戒酒了,这是他心灵的第一次救赎,因为他意识到由于自己酗酒而导致了后面糟糕的结局。

他每周一封信,从不间断,终于得到了监狱扩充图书馆的第一笔资金。为狱警甚至整个橄榄球队报税以达到合理避税。为狱友争取更高一层的学历证明。在广播室为全体狱友播放几乎让所有人停止呼吸的音乐,所有的一切无非在展示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一次又一次心灵的自我救赎之后,在得知即将可以证明自己无罪而可以被无罪释放的确凿证据消失后,他明白自己的心灵救赎已经完成。

主人公用小锤子凿了大家想象的600年挖掘之路,他只用了20年完成,理由很简单,因为他对矿物质了解透彻,因为他每天坚持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因为他有一颗坚韧的心。

当主人公爬过了海报后面那一道人生之坎,在雷鸣声中用坚硬的石头敲开铁管,通过了肮脏而泥泞不堪的下水道,在雨中无声的展开双臂迎接暴风雨的那一刻,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而祥和。

所有的这一切无非就是需要一颗强大的心:信心、恒心、用心、耐心、决心。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6

今天是周末,儿子在准备期末考试复习,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又观看了一遍《肖申克的救赎》,每看一次,自己就被感动一次,等儿子考完试,我要带他好好看一次。

《肖申克的救赎》共获1994年第67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音乐,最佳摄影,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共九项奥斯卡提名,然而一无所获。而《阿甘正传》却囊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改编、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六项大奖。但比较这两部电影,我深深感觉到,《肖申克的救赎》是无冕之王,她要告诉我们的两样东西——希望和救赎,远比《阿甘正传》更深刻、更感动。

银行家安迪被当作杀害妻子与情夫的凶手送上法庭,法官的误判将安迪一下子从人生的巅峰推向了世间地狱。他被判无期徒刑,送进了固若金汤的肖申克监狱。

他睹了狱中腐败,自知难以讨回清白,只有越狱才是生路。于是他开始暗中实施自己的计划,他结识了专在狱中从事黑市交易的罪犯瑞德,并从瑞德那里弄来越狱工具——一把小铁锤。他在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又使他成为众狱警的得力帮手,甚至成为了典狱长的私人财务助理,如此的待遇让安迪的越狱计划有了实现的可能。

一个年轻的窃贼告诉安迪他真正凶手时,安迪希望典狱长能够帮他沉冤昭雪。谁知典狱长因为安迪知悉他贪污、受贿的内幕而决意不让安迪重返人间,竟杀害了那个年轻窃贼,并再次将安迪关入黑牢。

忍无可忍的安迪终于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19年后终于越狱成功,重获自由。

肖申克事实上就存在于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其实救赎就在你我心中。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的扮演着肖申克中囚徒或者狱方的角色。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将沦为老布那样的命运,逐渐地被体制化直到严重地依赖体制,终其一生不曾越规逾矩。任何一种组织、制度、社会都可以视肖申克为缩影。比如,我们的大学,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肖申克城堡,()当我们离开这座城堡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注定要被体制化的,即使进入社会,体制对人的侵蚀也一刻没有停止过,社会历史就是在体制化和反抗体制化的循环中不断前进的,然而救赎却完全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正如安迪的选择一样,再强大的体制也永远无法剥夺我们选择救赎的权利,因为,救赎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那是任何强权也无法到达的地方。to being,or not to being,选择救赎还是选择绝望,选择英雄还是选择大众,选择上帝还是选择撒旦,这一切都在你我心中。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7

故事发生在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杜弗兰身上。他被怀疑杀害了妻子和情人,被判(误判)两次终身监禁,服刑于肖申克监狱。他用了19年时间在监狱的墙上挖出一条逃出升天的通道,重获了自由。

看到肖申克中的囚犯,我们总会觉得高墙使我们与他们生活在两个世界。然而,影片结束后再回味那卷胶带呈现的画面,或许我们并无不同。典狱长及如同披着羊皮的狼,相当于社会中的上层;狱卒门扮演着现实中的暴

力机构,镇压着所谓的囚徒——贱民,仰或社会的基础(政客们表面上的用词)。

回到《救赎》中的“救赎”一词,影片其实是在用这样一个监狱来审视我们自身。有些人面对压抑的社会,是怯懦的哭泣,难以忍耐,就像片中连名字都没留下的胖子,只会很快死去。多数人会像布鲁斯,接受命运的安排,向瑞德说的那样“被体制化了”,麻木而机械的活着,一旦脱离了这社会就没法活下去。然而只有安迪,怀有着无限的希望,并努力去完成它,才真正算得上是“救赎”,因为他的身体是自由的,心也是自由的——他脱离了苦海。

除了反映当今人类活在一个毫无个性可言的社会,与希望的伟大。该片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细节:

囚犯的人权,比如“没请示,我一滴夜尿不出来”(瑞德);比如狱卒用管子给犯人冲洗;比如狱卒随意拆看囚徒信件、拿走囚徒个人物品;比如狱卒辱骂、殴打囚犯;比如……还有无数的比如,但是,只要一个但是在安迪不懈的努力下,获得了享有精神文明{BAIHUAWEN.com}的权利。

与人交流的方法。瑞德有三次获得假释的机会,只有最后一次成功了。原因并不在于他在监狱的时间,而在于他每次说的话。一个无期犯说自己“被改造了”,是徒劳的,没有人会轻易相信,只有他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真

是的认识,他才会被人相信。

如果说这影片教会了我什么,那我一定是在撒谎,不论是敢于面对现实的不公,还是始终抱有希望,仰或是坚持不懈,这些道理我都曾听过。无端被判了两个无期徒刑的受害者家属,能够忍受20年时光的流逝、被人剥夺

走一切,并对美好始终抱有憧憬,那我还对现有的不如意抱怨什么呢?一个被视为600年也玩不成的工程,被安迪用不到20年完成,还有什么个人任务比这更艰巨?它唤起我对坚忍的记忆,它给了我一个在失败后站起来的理由: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