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相关 > 求职文档 > 行业分析 > 医药行业市场需求分析(优秀9篇)正文

《医药行业市场需求分析(优秀9篇)》

时间: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医药行业市场需求分析(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医药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篇1

关键词:中外药物经济学 研究 发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57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75-01

1 药物经济学的评价及其方法研究

1.1 成本分析。成本分析仅关注投入成本,可以为总体医疗费用的控制和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基本信息。

1.2 成本-效益分析。将药物治疗的成本与所产生的效益归化为以货币为单位的数字,用以评估药物治疗方案的经济性。

1.3 成本-效果分析。与成本-效益分析的差异在于,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亦货币为单位表示,而是用其他量化的方法表达治疗目的,如延长患者生命时间等。

1.4 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更细化的成本效果分析,它不仅关注药物治疗的直接效果,同时关注药物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所产生的间接影响,着重与分析医疗成本与患者生活质量提升的关系

1.5 最小成本分析。用于两种或多种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虽然只对成本进行量化分析但也需要考虑效果,这是最小成本分析与成本分析的区别。

应用领域:

(1)药品定价通过对新药和已上市同类药品的经济学评价研究,制药厂家可以战略性地确定新药的价格范围,这是药物开发过程中很重要的内部战略研究。

(2)药物补偿或共付水平除了英国有国家医疗服务体制补偿几乎所有的上市药品以外,大多数欧洲国家或者指定药品报销范围,或者对不同种类药品采用不同的共付水平,或者是采用参考定价体系来限制药品的公共补偿。

(3)制定医院用药目录或诊疗常规很多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各个独立的医疗服务决策者(包括地方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医院、医师)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

(4)促进合理用药药物经济学研究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合理用药,有效利用药品资源,药品合理使用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使病人获得临床需要的药物,采用满足个人需要的剂量,服用适当的期限,并具有最低的成本。

(5)控制药品费用随着经济和人口增长,疾病谱改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医疗高新技术和新药被广泛地使用,医疗费用特别是药品费用的急剧增长日益受到越来越多国家政府的关注。

2 药物经济学与医疗保险管理

由于医保涉及医院,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和参保人等各方面的利益,加之医疗服务也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医疗服务由第三方付费等原因,给医疗管理带来很大难度。药物经济学和医疗保险是紧密相连的,包括药物经济与药品补偿政策的制定,自由定价体系,以及偿付标准定价体系与参考价格体系,经济学评价体系。下面是各国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制定:

澳洲:自1993年起,澳洲的制药企业想要使申请产品用过药物利益计划进入报销目录时,必须提供药物经济学的评价结果。对于研究方法,政府提倡用成本-效果分析,政府部门参考专家意见,公布认可的健康指标及成本-效果比值。

加拿大:由安大略省最先制定药品报销管理的法规,此后加拿大卫生技术评估合作办公室建立起一套整体指南。

美国:美国是不同卫生服务者体系,要求制药企业根据不同指南的需求提供药品药物经济学数据,以后获得进入不同保险组织的《报销目录》的机会。

德国:范围十分广大,导致报销费用支出过于庞大。

荷兰:荷兰健康体系是由政府管理和社会健康保险与私人商业健康保险共存的一个保险体系。

3 我国药物经济学的发展和启示

药物经济学在中国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与卫生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基本相同,即成本最小化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20多年来保持快速发展的制药业,2006年进入了冰河期。8月28日,发改委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医药业运行报告提到,行业利润同比增幅降低10.6个百分点,为历史最低点,全国12大工业行业中列倒数第二。上半年约30%的制药企业出现亏损,22家中国重点药企中只有十家保持利润增长,11家降低,1家亏损。

4 战略转型

首先,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在加速。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者占总人口的10%。专家预计:今后50年,老年人口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到204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到约4亿人,占总人口的约26%。正在加速的老龄化进程,将给制药业提供强劲的用药需求增长其次,我国经济发展很快,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药品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形态、消费方式变化,导致慢性病发病率提高,比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肥胖等,将直接带动药品市场的扩大。第三,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决定推进“医改”。现在版本很多,但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医疗保健体系,已成为决策层的共识。而且从我国经济的纵深发展来说,如果不能解决基本医疗问题,刺激内需无从谈起,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以这次中央建立医保体系的决心,是不应怀疑的。以前药品市场主要针对一亿多医保人群的市场,从一亿人的市场,扩展到13亿人的市场,市场无疑会成倍上升。第四,虽然传统的化学制药发展减速了,但是中药对于慢性病的特殊作用,还有基因等生物技术的快速,给制药业提供了新增长点。这几年,中药和生物药品在中国增长很快,并没有受到行业调整影响。

(1)把品牌建设作为营销管理的核心。转型时期的国内医药市场,迫切需要真正具备实力的主导品牌出现。在家电行业,海尔以品牌为先导的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医药行业同样呼唤类似“海尔”的本土品牌涌现。我们深信营销观念的转变将使一些优秀企业尘封已久的品牌重视辉煌。

(2)把品牌建设作为先导。医药企业的品牌建设应该以产品品牌的培育作为先导,通过诸多产品品牌的建立来提升企业品牌的整体形象,即所谓的“单品牌谐振效应”;同时产品品牌的培育要以企业品牌作为基础。品牌建设的目标是企业主品牌统领下的多元产品品牌的互动偕进,共同提升。

(3)品牌建设是一个企业发展永恒的话题。无论单一产品品牌的培育抑或企业主品牌的建设,都不宜追求“轰动效应”,而应走循序渐进的道路,通过选择严肃媒体以及公共关系运作的谐同配合,弘扬稳健的企业形象,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

参考文献

医药行业供需分析范文 篇2

着力用药安全

瑞金医院的医生在日常的诊疗服务中需要开具大量的处方,各种药品都具有相应的副作用,不同的药品之间也存在着配用禁忌。医生在开具处方时首先会考虑各种药品之间是否存在配用禁忌,以及相关的副作用是否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但面对大量患者和不同的处方,能够完整的了解全部药品的注意事项或配用禁忌对于医生来说则是一项很大的挑战。为了患者提供符合病情需要并且安全的药品,瑞金医院的医生在开具处方时会十分谨慎的进行逐一检查,以确保交付给患者的处方是合理安全的,但这种手工检查的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难以覆盖到医院全部的药品。为此,医生和IT部门都希望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药品配用禁忌的自动化筛选及审查,实现安全用药。

瑞金医院借助于构建在SQLServer 2012之上的电子临床助理应用,可以直接通过IT系统为患者开具处方,当处方所需的药品与计量被输入计算机之后,系统提供的实时分析服务将会自动化的将当前处方与药品配用禁忌进行对比,如果该处方通过安全检查,处方信息将会被自动的传送到药房,使药剂师能够更加快捷的为患者准备所需的药品。如果医生开具的处方内容符合药品配用禁忌的相关检查规则,在使用后存副作用的潜在风险,该系统将通过声音与提示对话框及时的通知医生做出修改。现在,对于瑞金医院的医生来说,使用该系统和微软数据平台所提供的快速实时分析服务能够有效地提升在临床医疗中的用药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加可信来和高质量的服务,使患者更加安心。

自助式商业智能

医药行业供需分析范文 篇3

目前PACS和LIS已有多个成熟的产品并得到广泛应用,其建设经验或许能为医院药学信息化带来新的思路:构建医院药学信息系统(Pharmacy information system, PIS),在HIS的平台上独立运行,解决HIS“离不开”又“不好用”、“不够用”的矛盾。

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院药学部门在工作性质与业务流程上与医疗、护理部门有着明显的区别,以医疗为中心的HIS很难覆盖药学部门的各项业务,国内医院的药学化建设尚存在以下六个问题:

1.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HIS在满足药学部门的需求上先天不足,很多医院做的补充完善、二次开发工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医疗机构之间缺乏互联互通机制。“信息孤岛”严重妨碍了医院相互的合作交流,药师们陷入简单的重复劳动,如药品调价时同一地域的所有医院都要做相同的价格维护工作。

3.药品基础数据缺乏统一标准。药品编码和药品基础数据库结构是保证数据质量、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我国至今仍无相关国家标准甚至行业标准。

4.药学部门缺少“画图纸”的人。医院药学信息化建设经常会陷入一种窘境,药学部门在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后发现开发的项目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觉得不好用。究其原因是缺少“画图纸”的人,开发人员很难全面、准确地理解药学部门的需求。

5.各医院自行开发,重复投入多。国内很多医院都在自行开发软件系统以满足业务需求。据统计,国内近三分之二的三级医院都曾开发过药学信息化项目,不同医院的项目(如处方点评、药品说明书查询等)功能大同小异、重复建设严重。

6.未能实现产品化,升级维护无保障。医院自行开发的软件系统均未实现产品化,开发实施的成本高、升级维护无保障,这些自行开发的软件往往使用寿命很短(据抽样调查结果估算,使用寿命超过5年的不足20%)。

上述问题是造成我国医院药学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PIS概念的引入和实施可望为解决这一症结带来新的契机。

PIS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模式

药品供应保障是医院药学部门的基础工作,PIS要能够实现对药品服务、信息、物流和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避免因分散、多头管理出现追溯困难、不同口径数据统计结果不一致等问题。

在医院的信息建设中,医院管理者和信息部门对新系统的引进甚至原有系统的修改都十分谨慎,担心会干扰“脆弱”的HIS,影响医院正常工作。因此PIS系统的构建和实施应以不改变HIS结构、不影响HIS运行为前提,PIS仅将相应功能从HIS剥离并整合,以数据交换的方式保证HIS系统结构完整、运行方式不变。PIS需要的基础数据一方面从HIS中读取,另一方面来自新建的数据库(由PIS生成并维护);同样PIS生成的数据也分别写入HIS(原HIS需要的数据)和自带的数据库(其它数据)。

目前,各医院都有大量和院外其它单位共享和交换数据的需求,如获取药品的基础信息、向医保上传用药数据、ADR报告、与其它医院交流(如比较库存水平、调剂效率等管理指标)。在不改变医院HIS的前提下,可采取图4所示的“三明治”结构,通过PIS系统间接实现不同医院之间以及医院与医保等外部单位的信息共享和交换,让医院对拟共享和交换的数据进行控制,满足各医院对数据管理的要求。

作为医院药学信息化的整体解决方案,PIS至少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

1.满足医院药品供应保障和临床使用的需求。PIS应当纳入药品在院内流通的各个环节,与药品相关的所有业务流程均能在PIS上实现。

2.满足药品管理和决策支持的需要。各医院的HIS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统计、数据分析的功能,但普遍不够用,对提高药品管理水平、为医院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帮助有限。PIS可以参照其它行业的成熟经验,为医院提供丰富、灵活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工具。

3.帮助医院合理使用药品。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医务人员便捷地查询药品信息、审查处方医嘱、评价分析患者用药,这些功能的实现取决于全面、准确的数据库、科学的审查规则和高效的算法。鉴于该领域已有成熟的商品软件,可采取使用商品软件和自定义审查相结合的方式,为商品软件提供标准数据接口的同时为医院提供自定义审查功能。

4.帮助药学部门进行事务管理。医院药学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有大量事务性工作(如排班、绩效考核等)和内、外部沟通需求(如通知传达、与临床的沟通和反馈等),PIS可以按深度行业定制OA系统的标准提供相应功能。

5.协助药品经费预、决算和经费使用管理。多数医院的药品经费由药学部门使用但由财务部门管理,双方都无法实时掌握药品实物消耗与经费开支的关系,而PIS可以实时地分析药品消耗、经费使用和收益。

随着PIS的普及,可能会出现专门的药品基础数据供应商和药学服务咨询公司。前者可为医院提供药品基础信息和动态,如根据医院药品供应目录及时向医院推送药品价格变化、药品警示信息等。后者可以帮助医院分析药品管理和药品使用的指标,并提出改进建议。

应注意的问题

以产品化为目标开发、建设PIS系统已经被很多医院药学部门管理者接受并认同,个别医院已经开始进行尝试,一些IT企业正在或准备进入该领域。作为专门针对医院药学行业的信息化项目,PIS在方案设计、开发、实施和运营中应当注意以下四点:

1.强调医院药学部门和药学人员的主导作用。与一般IT项目相比,PIS更应当是一个医疗项目,要强调并充分发挥药学部门和药学人员的作用。建设PIS不仅是为了得到一个够用、好用的软件,更重要的是药学部门在此过程中通过对需求的整理和深入分析,优化工作流程、制定质量标准、明确工作模式。

2.正确评估项目的开发实施成本。对PIS这种与工作流程结合紧密的行业软件而言,软件购置、实施费用以及配套硬件等费用可能只占总成本的30%~50%,在需求分析、流程改造等方面需要投入更多人员、时间和经费,否则PIS系统会像某些药房使用的自动化设备一样,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甚至成为一种摆设。

医药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篇4

关键词:财务报表 投资价值

一、我国医药制药行业的基本情况

1.医药制药行业基本不具有周期性

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医药行业与食品行业相同,人们对其有着刚性的需求,因而其需求弹性较小,基本不具有周期性。也正是缘于医药行业的这一特点,使其企业经营状况有着较强的平稳性。相比较房地产、钢铁等周期性显著较强的行业来说,医药制药行业景气状况与宏观经济相关,但即使处在经济波动的情况下,对其造成的影响也是相对较小的。

但同时,医药行业并非没有风险,只是其风险主要来自于突发事件的风险,如药品质量风险、患者诉讼风险、产品研发失败风险等,但这种风险往往只是给相关的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由于人们对药品的刚性需求,对整个行业而言中,其影响是微忽其微的。

2.医药制药处于高壁垒行业

医药制药行业所生产的产品关系着人类的健康,是民生工程,决定了其市场准入壁垒高。当前,国家对医药行业有着严格的管制与全面的监督,且多部门多管齐下,即卫生部管“医”,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管“药”,发改委管药价。药品从生产环节,再到流通环节,再到临床使用环节,都有着严格的管理、监督制度。特别是生产特定性质的药物,如、品、放射性药品等,除企业需拥有特许经营资格外,还需要进行等级规范论证,更是加大了市场的准入壁垒。

另外,医药行业在研发新药品时,其高投入和高风险性的特点,也提升了进入此行业的难度。

3.医药制药行业存在较大的研发风险

医药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要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资源,获得较高的收益,必然要加大力度研发新药品,这样就势必要加大投资力度,而在此过程中,研发新药品的风险也很大。其风险一方面来自于制药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药品市场的推陈出新,使得任何一种新药在市场流通环节中,很快会被药效更佳、甚至于更具价格优势的相似产品所取而代之;另一方面,在长期的研发过程中(一般研发一种新药物,其周期长,需要长达10年,甚至更长时间),存在着药品研发失败的风险,而此时,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当然,这种研发模式,一旦经过临床试验且具有可行性,就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这种研发成功的新药物,可能会使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中获得较好的垄断优势,例如专利产品。同时获得巨额的垄断利润。据统计,世界排名前10位的医药企业,在研发新药物的经费支出是巨额的,当然带来的回报也是可观的,其企业利润率基本都达到了30%。

4.医药制药行业规模参差不齐

通过对中医约58家2013年的年报数据进行分析,总资产数额在100亿以上的只有8家,分别是康美药业、云南白药、同仁堂、广州药业、山大华特、吉林敖东、天士力、华润三九,约占14%,其中仅有康美药业的总资产接近200亿;总资产数额在50-100亿的有2家;总资产数额在10-50亿的有35家,约占60%;总资产数额在10亿以下的有13家,约占22%。

由此可见,我国医药制药行业发展规模参差不齐,大多数公司的资产数额在10-50亿间分布,行业集中度不高。

二、云南白药企业的财务绩效及投资风险分析

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中2012年以前上市的中医药类公司有58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以云南白药为例进行研究,收集2011-2013年连续三年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主要考虑到其在资本市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规模较大,经营情况良好,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资本市场上市时间较早,获取数据方便,且足够进行研究;较能代表国内的医药企业,地处西部云南昆明,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使得药品原材料品种较多、较为丰富。

在对其财务绩效及投资风险进行分析时,主要从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性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实际上反映的是公司的经营能力与效益,通常选择净资产收益率大于20%的公司进行投资。证监会有一个规定,配股上市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连续三年达到10%以上。实际上,任何公司在其经营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发生增资、扩股等筹资活动,若连规定的10%都不能达到,那么基本不具有投资性。

从表1的数据中可看出,云南白药连续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都超过了20%,盈利能力处于稳中有升的局面,且这三年都高于行业的平均值,表明云南白药集团的经营比较稳定。

销售毛利率,较为理想的这一指标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高、稳、升。即产品的毛利率要比较高、且处于稳中有升的局面。在选择投资时,同样也有一个20%的指标作为参考。但是所处的行业不同,其毛利率水准也是不同的。

从表1的数据中可看出,云南白药连续三年的销售毛利率在30%左右,而一般在30%以上的公司,具有“小投入,大产出”的特点,从这方面来看,增加了云南白药集团的投资确定性。但是与行业平均值进行比较,发现其销售毛利率远小于行业平均值,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中医药行业的销售毛利率是比较高的,这与所处行业有关,近几年来,中医药产品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远销国外;另一方面,云南白药集团在这个行业中比较而言,其销售毛利率较低,但是处于比较稳定的范畴。但这并不是决定是否投资一个企业的唯一标准。

(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一般来说,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可以反映公司的获利能力,从表2的数据分析,云南白药集团连续三年的总资产周转率较低,但均高于了行业的平均水平,但总体运行平稳,态势良好。

从理论上来讲,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较高,说明其收账周期短,企业资金周转能力强。从表2数据分析,云南白药集团连续三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均高于了行业的平均水平,且总体运行平稳,充分说明其营运资金周转良好,不会过多地呆滞在应收账款上。

一般来说,存货周转率提高,存货的占用率降低,则存货积压的风险就会变小,说明企业的变现能力增强,资金的使用率得到提高。从表2的数据分析,云南白药集团的存货周转率于2011年高于行业平均值,于2012、2013年低于了行业平均值,仅纵观这三年,说明其存货积压的风险有所提升,但总体平稳。

(三)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一般来说,流动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从表3的数据来看,云南白药集团连续三年的流动比率都有小幅度的提升。但与行业平均值相比较,均低于了平均值,总体态势较好,稳中有升。

一般来说,速动比率同流动比率一样,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正相关,从表3的数据来看,云南白药集团速动比率均低于行业平均值,但总体有小幅度上升的趋势。

(四)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企业成长能力主要反映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表4的数据来看,云南白药集团的成长性各项指标呈现良好态势,稳中有升,且相较于行业平均值,略高于或接近行业平均值,该集团未来成长性较好。同时,该集团2013年的主营业务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有小幅度下滑。分析集团其它数据指标,这可能与近几年扩大企业规模,大力发展零售业有关,这同时也说明,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要考虑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云南白药的投资风险控制

(一)存在的风险

在证券投资过程中,其风险既有系统性的,也有非系统性的,既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

1.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已成为现实,如2008年从美国市场开始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一触而发,来势凶猛,千百万全球投资者恐慌,使证券市受到严重打击。又如近年来,日本预期经济不景气,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引发了全球性的货币战争。

2.重大疫情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各种疫情层出不穷,以我国为例,2003年的非典,2013年的H7N9……在疫情发生、扩散时,对相关药品的需求会增加,对医药行业的利好。但是这利好是相对的,现在所发生的禽流感疫情,往往发生了变异,以前研发的相关药品也失去效用,只有尽快研发出新的相关药品,才能获得同行业的竞争优势,这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3.证券市场风险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改革,并逐步与国际接轨,股票市场的风险逐渐降低,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证券市场相较于外国证券市场而言,起步晚,发展缓慢,依然是不成熟的有效市场,且影响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诸多,风险也就相对加大了。值得一提的是,当系统性风险来临,势必造成证券市场大幅度的波动,个股即使再坚挺也难以独善其身。

4.企业经营内部风险

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会出现失误而造成风险,如:不重视技术更新,失去竞争优势;对市场需求不注意调研,盲目生产,导致供需失衡;研发产品失败,甚至产品质量的诉讼纠纷,使投资者对企业失去信心;公司机器设备陈旧等。

5.企业经营外部风险

如突发或不可抗力事件的出现;竞争对手实力的提升,而企业决策层、管理层还后知后觉,导致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等。

除此之外,企业可能还存在着市场风险、医疗政策改革风险等。

(二)风险控制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是客观且普遍存在的,这就要求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时,关注全球政治、经济、行业动态,关注行业的选择,关注企业自身情况,并适当设定止损止盈比例,甚至投资风险准备金提取比例等。

四、结论与展望

随着我国国情以及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如人口老龄化、“新医改”、大力推行城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等,未来医药行业将进行快速稳步增长的“黄金十年”。居民的基本医疗保健体系将全面推行和逐步完善,再加上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消费观念的转变,对医药、保健产品的需求将大幅度提升。当前医药行业兼具消费与高新技术两大特征,部分企业还兼具现代中医特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会成为投资者选择的投资重地。建议选择时从以下内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综合考虑公司未来的成长能力,主要围绕一个“新”字找寻投资机会,即新技术、新需求、新产品。笔者认为,当前如能研发出对抗疾病领域“四大杀手(即癌症、心脑血管、糖尿病、疫系统疾病)”的药物,对企业将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第二,关注公司内部政策,如资产重组、研发新药品上市等;第三,把握投资总体环境,如药品原材料的价格波动、突发的重大疫情等。

参考文献:

[1](美)布雷利,(美)迈尔斯,赵英军译校。资率投资与估值[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陈蕾。基于投资价值类型的评估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3(5).

[3]苏雨薇。中药企业投资价值研究[J].时代金融,2013(5).

[4]吴崇,胡汉辉。不确定性和动态能力互动下企业投资竞争决策[J].管理科学学报,2013(5).

[5]秦智,谢杰。我国A股市场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基于财务性投资价值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3(6).

[6]王化成,陆凌,张昕,张伟华。加强会计指数研究全面提升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J].会计研究,2012(11).

[7]王旗。资本品牌上市公司价值新坐标[J].企业管理,2012(7).

医药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篇5

同时,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更强调要加强中医药服务贸易,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但关于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话题,却很少见之于报刊媒体。那么,什么是服务贸易?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有何重要意义?我国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我们有必要对此作些深入的探讨。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中联”)作为中医药的国际学术组织,一直致力于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心以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为经营核心,我们在工作中注重收集信息,不断分析探索和总结经验,并进行研究。

关于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的定义

“服务贸易”一词最早出现在197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中,这份报告探讨了关贸总协定“东京回合”谈判所涉及议题。后来美国在《1974年贸易法》中首次使用了“世界服务贸易”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后期,“服务贸易”便成为了共同使用的贸易词汇。国际服务贸易指的是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的服务买卖与交易活动,服务的提供国称为服务的出口国,服务的消费国称为服务的进口国。由于服务贸易内在本质的复杂性,围绕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各国学者一直争议不止,直到1994年4月15日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才暂时中止争论。这是因为这轮谈判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简称GATS,并在GATS中从服务贸易提供方式角度给服务贸易下了较为准确的定义,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并为各国和各界所普遍接受,这就是服务贸易有四种提供方式,即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跨境交付,是指服务的提供者在一成员国的领土向另一成员国领土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境外消费,是指服务的提供者在一成员国的领土内向来自另一成员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商业存在,是指一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个成员国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为后者领土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是指一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另一成员国领土内提供服务。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国内外学者对国际服务贸易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基于国际收支账户形式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分类,基于国内经济和经济理论的国际服务贸易逻辑分类,基于国际通行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操作分类。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操作分类中,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142个服务项目,分类方法是以部门为中心的分类方法,即商务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和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及社会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和其他未包括的服务。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采用的是国际服务贸易的操作分类。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

根据国际服务贸易的操作分类,中医药服务贸易在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中包含在如下几个大类中,即商务服务,教育服务,健康及社会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其他未包括的服务等,具体细分,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内容包括:

商务服务:与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有关的内容,包含专业性(含咨询)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及其他服务。专业性(含咨询)服务,指提供中医药养生康复旅游及咨询;研究与开发服务,指中医药的研究与开发服务,开发新产品或新的生产工艺;及其他服务,指中医药方面的工艺学术服务,翻译服务,展览管理服务,会议服务,广告服务,市场研究及市场调查服务,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印刷出版服务,摄影服务等。

教育服务:指与中医药相关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短期培训、国际考试和其他教育中的服务交往,如派出访问学者等。

健康及社会服务:指与中医药相关的医疗服务,其他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服务,社会服务等。

旅游及相关服务:指与中医药旅游相关的住宿,餐饮服务,药膳服务等。

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这里指的是不包括广播、电影、电视在内的一切文化。是以中医药为主题的娱乐,文化出版,期刊杂志,图书馆,博物馆,体育服务;如中医药文化交流,气功表演以及参观中医药博物馆等服务。

其他未包括的服务:指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而产生的与中医药相关的上述几类没有包括的服务,如远程诊疗服务等。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主要是指中医药方面的医疗服务、教育培训服务、文化传播服务、保健服务和护理服务等及与其相关的旅游、咨询等其他服务。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对服务贸易的界定,中医药服务贸易提供的模式主要是指:

跨境交付:指与中医药相关的商务服务,中医药的远程教育、远程诊疗服务和养生保健国际咨询服务。

境外消费:指与中医药相关的教育服务,如外国居民到中国中医药院校,或者其他中医药教育机构学习;旅游及相关服务,如到中国进行康复保健休闲旅游和就医;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等。

商业存在:指与中医药相关的中国医疗机构或个人到境外设立中医诊所,开办中医医疗中心或建立中医医院。

自然人流动:指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或中国中医师或教师到国外,受聘于海外一家医疗机构从事临床、美容、保健,或教育机构从事教育、科研等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对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研究可集中于四种服务提供模式上,这四种提供模式是中医药服务贸易需求的重要变量,我们可以此来建立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需求模型。

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意义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服务业将成为全球性的第一大产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看,服务业取代农业和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服务贸易是在一个国家的服务经济基础上通过服务业的国际化和国际分工而发展的。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服务贸易目标是进出口额达到4000亿美元,要达到这一目标,按目前贸易基数计算,我国服务贸易的增长幅度每年应在20%以上。所以,发展服务贸易有着良好的经济增长前景,不仅可以稳定目前的出口市场,而且可以促进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为经济增长起到“发动机”的作用。中医药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产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不仅可以调整国内中医药行业的产业结构,促进中医药产业的优化,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带动经济的增长,而且有利于传播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需求特征分析

我们下面通过对一系列国际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分析,来研究国际服务贸易的数学特征和需求特点。根据WTO《2005年国际贸易统计报告》显示,全球服务贸易供应方式构成如下: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各部门金额及其所占比率如下:

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各部门金额及其所占比率(单位:亿美元)

从上图可以看出,世界服务贸易在服务提供模式,提供服务金额和年度三维坐标中的曲线分布特点分别呈现出幂律分布的特征。

由于美国国际服务贸易比较发达,因此,分析研究美国服务贸易的特点比较有代表性。根据东亚银行的数据分析,2002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到世界前十个国家金额及其所占比率如下表:

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各个国家金额及其所占比率(单位:亿美元)

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及其所占比率,其中包含了10个主要服务贸易领域,细分如下:

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及其所占比率(2004年,单位:%)

最后,我们来研究一下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及其所占比率,共十三个主要服务贸易领域,细分如下: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及其所占比率(单位:%)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国际服务贸易的需求分布曲线符合幂律分布。幂律分布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分形”性,也就是说,无论把它放大到什么程度,看起来还是幂律分布。数学家把这种特性称之为“多比率自我相似性”。也就是说,一条长长的幂律曲线实际上是由许多“微结构”的小幂律曲线叠加组成。如果用直方图来表示,类似帕累托图,又叫排列图或主次图。这是按照事件发生频率大小顺序绘制的直方图,表示有多少结果是由已确认类型或范畴的原因所造成。排列图用双直角坐标系表示,左边纵坐标表示频数,右边纵坐标表示频率。分析线表示累积频率,横坐标表示影响结果的各项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大小(即出现频数多少)从左到右排列,通过对排列图的观察分析可以抓住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这就是19世纪由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经济学家PARETO(帕累托)提出的帕累托法则,帕累托法则往往称为二八原理,即百分之八十的结果是百分之二十的原因所造成的。二八原理是经济管理思想领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最初用来解释社会结构特征,后来发现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受该法则的支配,如20%的产品创造了80%的利润,20%的客户带来80%的销售额,20%的企业完成了80%的出口贸易等。右上图是一幅标准的帕累托图。由于服务贸易的曲线分布是帕累托图中的一大部分,并不是完整的帕累托图,所以,我们将其称之为“幂律分布长尾曲线”。这个曲线所形成的影印区域的面积可以通过高等数学的微积分计算得出,假设曲线分布是连续的,那么,服务贸易的总量就等于曲线所形成的直方图面积的总值。这就是服务贸易需求总量的数学特征。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需求模型

从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供给与需求以及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来看,中医药服务贸易模式可以用如下图形来表示: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供给与需求模型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是由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即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来完成服务贸易的交易过程的。在服务贸易的提供过程中,有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阻碍着交易的顺利进行和服务贸易规模经营。因此,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关键是提高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模式的经营规模和消除阻碍着服务贸易顺利进行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从而扩大服务贸易的经营规模。为此,我们可从建立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需求曲线模型着手,来研究和探讨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模式。

通过前面章节中对国际服务贸易需求的数学特征分析,我们可以推导出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需求曲线模型。 由于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需求曲线符合幂律分布。幂律分布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分形”性,也就是说,无论把它放大到什么程度,看起来还是幂律分布,因此,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需求曲线将是总体服务贸易曲线中的相同形态的子曲线。即“长尾中的长尾”。如图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需求曲线模型是一条无头的“长尾曲线”。为了方便进一步研究, 我们将其放大、抽象化和模型化,见下图: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需求曲线模型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需求曲线的特征是一条无头的幂律分布长尾曲线,是帕累托曲线图中的一大部分,这一特征表明中医药国际服务的需求特点是多批量、差异化和多样性。也就是说,一条完整的需求曲线被分为A和B两个部分区域。在A区域,中医药国际服务的需求特点是大批量,服务差异化小和服务产品需求品种不多。少数国家或地区(20%)就可以创造较大(80%)的服务贸易规模,或者说提供较少的服务产品(20%)就可以获得较大(80%)的收益;而在B区域,中医药国际服务的需求特点是呈现多批量、差异化和多样性的特点。多数国家或地区(80%)才可以创造较大的服务贸易规模,或者说提供较多的服务产品(80%)才可以获得A区域(20%)服务产品产生的收益。区域A和区域B是两个差别很大的市场环境,因此,我们在进行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政策工具以及制定发展战略时,一定不能采取相同的政策、措施和战略,一定要区别对待,才能使政策产生效用和效率。这就是建立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模型的意义之所在。

通过对影响服务贸易总量的变量的推导,我们发现在区域B,也就是说在目前的市场环境和条件下,发展服务贸易的方法是增加服务需求批量,服务需求国家或地区数量、服务产品种类数量。在服务提供模式上,就是要提高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的服务规模。因此,我们在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选择时,应以增加中医药服务产品的需求,扩大中医药服务需求的国家和地区,不断继承和创新、开发新的服务产品。我们的政策制定和政策工具及措施的选择应以此为基础和切入点。

如果我们要用20%的机构或企业或服务产品产生80%的经营规模,需求曲线就应向左向上延伸,进入图中A区域,即以商业存在或少数(20%)的品牌服务产品为主要的市场交易环境。这种市场条件和环境下,我们可以用较少(20%)的大型企业或机构或服务产品来创造许多小企业和机构提供许多服务(80%)才能达到的服务贸易规模。

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从曲线模型特征来说就是将曲线面积扩大。扩大曲线面积有三个途径:

A 通过向右延伸,扩大长尾; B 向上扩展,将曲线变得更加扁平;C 同时向左和向上扩展或向右向上扩展。这三种扩展曲线面积选择方式,就是通过选择不同的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减少或消除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的途径,而选择不同服务贸易提供模式,是通过选择刺激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政策和措施,制定发展战略来实现的。这就是通过建立模型对服务贸易进行分析的价值所在。

以上几个方面是应用模型进行决策分析的方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是一项复杂的商业模式,不能仅从数学模型和理论上分析,我们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内部经济环境和外部经济环境进行系统分析。

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SWOT分析

一般说来,影响国际服务贸易的因素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发展状况,各国参与服务业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以及各国执行的服务贸易政策等。

从前面对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中医药服务贸易概括的说,主要是指中医药方面的医疗服务、教育培训服务、文化传播服务、保健服务和护理服务等及与其相关的旅游、咨询等其他服务。从具体业务项目上看,主要是指中医药的教育,培训和考试,医疗服务,中医师的人才输出,中医药健康康复旅游和保健养生国际咨询,药膳饮食文化传播等几个方面。尽管我国中医药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太高,各国在执行服务贸易政策上的政策还不宽松,但中国在参与中医药服务业国际分工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资源优势

我国拥有门类齐全的中医药大学,各个中医药学会和专业委员会,拥有高学术水平的专家队伍,这为我们开展中医药学术培训、考试培训和继续教育奠定了基础,这是我们的中医药教育,保健养生业务和开展远程会诊业务的资源优势;中国中医药院校每年培养了大批的毕业生,中医药人才人力资源丰富,我们可以加强人才交流机构的投入,扩大人才输出规模;我国拥有丰富的中医药健康保健的医疗资源和资源优势,目前,各个中医药产业区纷纷建设健康生态旅游区,这为我们开展健康旅游提供了竞争优势。我们可以凭借“世界中联”和其他机构的国外会员网络优势,开展健康康复旅游业务。

产品优势

我国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教育学科门类齐全,中医医疗手段方式众多,各地民间自然疗法品类繁多;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于中医药康复旅游的地方较多;各种保健养生的药膳品种和药膳文化更是花样繁多。这些中医药服务产品为中医药服务贸易增强了吸引力。

成本优势

中国国内的中医药教育成本大约是西方国家的十分之一,中医师的诊疗费、旅行及生活费用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内的这些成本优势为国内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据同世界中联美国会员交流,如果国内能提供优质服务,良好的医疗环境,国内吸引美国人来进行中长期健康康复、休闲、旅游,这可能是一项新型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项目,这一市场值得我们去开发。

客户和市场渠道优势

比如说世界中联已有50个国家166个会员团体,团体拥有分布地域较广、数量较多的中医药诊所,这就是我们的客户和市场渠道优势。我国还有很多学会和单位都拥有这样的客户资源。我们要研究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一渠道,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上,为我们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提供服务。

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扩大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地位的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扩大,随着世界回归自然趋势的发展,人们对中医药认识的增强,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多。中医针灸逐渐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实际上已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医疗方法。这为我们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我们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有许多方面的优势,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劣势及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据“世界中联”韩国会员反映,韩国留学生在中国接受了七年的中医药大学的系统教育,学成回国后仍然不能被认可,不能开业行医。这将不利于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扩展。尽管我国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先后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式签定了《关于互相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议》,但仍然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不承认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历和学位。

在中医药服务贸易几种提供方式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提供方式是“商业存在”,即在国外建立中医诊疗中心或中医医院。但由于文化差异和法律、法规的限制,目前在西方主要国家还没有一家有经营规模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商业存在”提供模式需求市场还没有形成,这将限制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和经营规模。

中医药服务贸易是我国加入WTO后的一项新型业务,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供借鉴,政策法规尚没有到位,我们将在探索中前进,这将制约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另外, 在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时,不仅要考虑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还要考虑需求与供给之间是否存在贸易壁垒或障碍。目前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尚存在如下贸易壁垒――

资本移动壁垒。它的主要形式是外汇管制、浮动汇率和投资收益汇出的限制等。

人员移动壁垒。它的主要形式是各国移民限制法律。

信息移动壁垒。中医药服务是知识产权比较高的服务项目,在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中医药服务的核心技术不可能自由流动。

服务产品移动壁垒。由于涉及到市场准入的问题, 有些中医药服务产品不可能没有限制地自由进口。

开业权壁垒。这包括禁止外国人进入某些领域或涉足某些项目或者对某些行业实行垄断,禁止外国人进入某些本国人员从事的服务工作,如某些国家规定只有西医可以扎针灸。

经营权限制壁垒。这是通过对外国服务实体在本国的活动权限进行规定,以限制其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等。

尽管有一些不利于中医药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因素存在,但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市场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很大。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会不断扩大。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民众在不断追求幸福指数、健康指数和长寿指数。这些需求为中医药服务贸易出口带来了机遇和市场拓展空间,因为中医药在为人类社会预防疾病、抵抗疾病、延长寿命和延缓衰老等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并且,中医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这些因素为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要不断探索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提高我国的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模式的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商业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并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联系也更加紧密,供求的信息瓶颈和壁垒开始逐渐消失,消费需求越来越差异化,多样化和批量生产品种越来越小,传统的热门产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无数的市场细分产品所替代。这样的市场环境变化,给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模式也在逐步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是人、财、物;经营模式是4P,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tion)。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营模式是6P,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加上政治(politics)和公共关系(public),是为6P。传统的商业模式,依靠大众媒体促进销售,无差异化策略成为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为主要交流媒体,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是6P加6C,即顾客(customer)、成本(cost)、沟通(communication)、竞争(competitiveness),加上机会(chance),市场变化(change)为6C。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只是销售制造的产品和服务,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测试手段了解消费者为满足需求愿付出的成本(cost);不要以自身为出发点来布局销售或服务网点,选择销售策略,而要关注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便利性;不是想着如何通过媒体传播来提升销量,而要和消费者互动沟通(communications),了解消费需求,需求差异化和多样性是这个阶段的特点。这些营销方式的变化和特点,对于我们发展中医药的国际贸易有着借鉴和指导作用。这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商业模式的特点。因此,我们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就必须适应新的商业模式的特点,并根据新的特点来选择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

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方式,即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发展服务贸易就是通过这四种服务贸易的提供模式,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和需求量,采取措施规避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利用自身优势,使用多种形式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提高总体服务贸易出口量和市场占有率。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战略目标不仅是要提高服务贸易经济规模,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要提高国家的经济福利,增加就业机会,发展中医药产业,提高中医药的技术水平,合理配置中医药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资源,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等。为了达到这些战略目标,可以选择不同的政策和措施来实现。我们目前可以使用的政策工具有:退税和补贴,市场准入制度,税收优惠,财政支持,金融支持等。我们可以借助中医药服务贸易需求模型,来研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这些战略目标。

根据中医药服务贸易的需求模型,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总量等于曲线阴影部分的总和, 提高服务贸易总量, 就是要扩大需求曲线的影印总面积。以此为依据, 制定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选择。见图表箭头所示。

战略选择一:稳定型发展战略

选择这种发展战略就是不断开发新的中医药服务产品,提高服务销售量;开发新的服务市场,提高销售能力。或者是采取比较宽松的市场准入政策,让更多的机构和企业都参与到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中来,建立庞大的服务贸易网络。采用这种发展战略,需要投入销售力量和新的服务产品开发力量。在政策的使用上,应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提高技术能力和国际销售水平。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如对学术会议、会展等活动给予财政补贴等。这种发展战略可以解决国民就业问题,从而提高了国家的经济福利。因为这种战略发展模式需要通过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两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来实现,也就是说,要将模型的需求曲线向右不断延伸,将模型上的需求曲线的尾巴变得更长。而这两种服务提供模式都需要更多的企业和人员来参与,从而提高国家的经济福利,增加就业机会。这就是我们利用需求模型来研究发展战略的方法之一。

战略选择二:增长型发展战略

选择这种发展战略就要将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模式中的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在不同程度上都提高服务规模,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服务贸易的经营规模。这种战略选择需要苦练内功,提高服务产品质量,走服务品牌发展之路,提高服务贸易的附加值。在政策的选择上,着重建立和培养一些服务贸易中心,起着示范作用,带动更多机构和企业的服务品牌意识,进而从总体上提高服务贸易规模,达到发展中医药产业,提高中医药的技术水平的战略发展目标。在模型上的反应就是将曲线的尾巴向上平移。

战略选择三:混合型发展战略

选择这种发展战略就要将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模式在不同程度上都提高服务规模的同时,着重发展“商业存在”服务贸易提供模式,要用20%的机构或专家人力资源或服务,创造80%的收益。这种发展战略需要较强的国家外交和政治力量来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的立法和消除贸易壁垒,需要较多的财政支持来加强中医药文化交流和合作,逐步消除文化差异。同时,要努力提高中医药国际服务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这是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全面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难度较大的一种发展战略。在模型上的反应就是将曲线向左上移动,形成比较完整的帕累托曲线图。其意义在于我们的发展战略不仅重视发展20%的大企业或大机构能带来80%的服务贸易经营规模,而且同时也注重发展大批(80%)小的企业和机构,尽管这些小的企业和机构只能带来(20%)的服务贸易经营规模,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或放弃,这部分企业或机构将是解决就业的一条途径。所以,混合型发展战略,不仅有利于服务贸易经济规模的增长,同时,也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解决就业问题,促进中医药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中医药产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在实施上述发展战略时,我们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信息平台。如前文所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商业模式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联系也更加紧密,供求的信息瓶颈和壁垒开始逐渐消失,消费需求越来越差异化、多样化和服务需求批量越来越小。在这种市场环境中,要使我们的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就应着力打造一个连接中医药国际服务供应和需求的信息化平台,根据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模式,对全国的中医药服务贸易资源进行分类,并在信息平台上,让海外的需求方能够便捷地找到服务的提供方,从而提高服务贸易经营规模。同时,我们还应提供服务推荐服务系统。这也是提高服务规模的有效方式之一。另外,我们应加强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统计,获取较完整的数据,以便进行更加科学的分析,为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提供决策依据。

医药行业供需分析范文 篇6

1、医药流通业的现状

我国的医药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此前,药品流通基本上属于国有专营,各级医药公司经营药品批发,负责药品零售的药店和医院则必须统一从医药公司进货,下属的一、二、三级采购站均为国有制企业,这种4级批发模式造成了整个医药流通渠道的效率低下。而药品按照国家计划生产,统购统销,价格上实行统一控制,分级管理。药厂出来的产品到最终的消费,在我国往往有6-7个流通环节,结果造成无序竞争、过度竞争现象严重。而在国外的成熟市场,药品流通环节一般为2-3个。环节繁多导致效率和效益的损失,目前全国医药商业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销售利润率小于1%。在美国医药批发商的销售利润率为1.5%,而其流通费用率仅为2.9%。据统计,我国已有15个省的医药商业企业连续3年出现汇总性亏损。加入WTO后,我国的医药分销领域将受到来自国外企业更大的冲击,因此,我国的医药流通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落后的流通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2、传统的医药流通渠道

目前存在的渠道主要有: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零售企业消费者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医院药房临床医师患者(消费者)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药品连锁企业门店消费者

药品生产企业医院药房临床医师患者(消费者)

其中存在的问题是: 从商流的角度看,药品出厂后大多需经过批发企业、零售(连锁)企业或医院药房等多个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多次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势必要影响到药品的流通速度,同时也增加了药品的流通费用。从物流角度分析,这就是导致我国医药商业流通费用过高的根本原因。因此,医药流通业改革首先须进行流通模式的转变。

医药流通模式探讨

1、医药流通的简单模式

从医药流通领域的发展来看,将来医药流通的模式应该是图1所示: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医药流通模式,其实,从物流的角度分析,这同样是一种理想的医药物流模式。因为如果没有配送中心的存在,那么模型将变为图2。

制造商/供应商

分销商/家户

如果存在物流配送中心的话,那么模型可变为图3。

制造商/供应商

分销商/家户

从图2可以看出,物流配送开始从制造商/供应商到分销商/客户采用的是:一点到多点或多点到一点的形式,这是物流配送系统的原始模型。原始模型演变为现代物流配送系统供应链的结构即:多点到一点再到多点的形式。由图1转变为图2的理由主要有四:①提高了物流配送系统的敏捷化程度;②提高供应的保证程度,降低生产和流通企业的库存成本;③为了简化流通手续,提高物流系统效率和提高服务水平;④提高车辆等物流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状况。

在此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与物流配送中心三者之间的区别(见表1)。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是不同的,按此分析,医药批发企业建立的应是物流中心,零售连锁企业建立的应是配送中心。那么,对于由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构成的物流网络可以统称为物流配送中心。

2、医药流通模式的选择与分析

从表1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建立一种理想的物流模式,关键的一个环节是――物流配送环节。从医药流通企业的角度讲,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医药物流配送的功能应该由谁来承担更有效?由谁来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更合理?我们有以下几种选择:

(1)医药生产企业自办物流,自建物流配送中心;

(2)零售连锁企业自建配送中心,承担本企业内部的物流配送功能;

(3)医药批发企业作为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建设物流配送中心;

(4)医药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共同合建物流配送中心。

医药流通模式分析

(1)医药生产企业自建物流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物流业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药品市场的不断扩大,也要求有一个完美的物流提供商为制药企业服务。在这种形势下,第三方物流兴起,以集合众多企业的物流业务,使自身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企业自营物流的成本,降低物流总体费用。虽然第三方物流的市场前景看好,然而,从全国制药行业来看,采用第三方物流方式的比例还比较低。主要原因是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非专业药品物流企业,或只能提供运输、仓储等部分服务,而客户需要更多的综合,甚至包括非物流范畴的服务;而最有条件成为药品专业物流企业的是医药商业公司,但其物流业尚处于发展之中。一方面供应不足,另一方面需求不旺,因此,许多大型的制药企业自建物流网络,既为本企业服务,也为其他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从而获取利润。例如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通州开建了物流基地,预计在全国逐步建立物流基地,形成全国性的物流配送网络。但是,自建物流是需要有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作支撑的,而我国的制药企业数量众多而且规模偏小,信息化水平普遍低,资本实力有限,所以除少数实力较强的大型制药企业可以自建物流网络,其他大多数企业应利用现有的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不仅可以节约建设物流的巨额资本投入,还可以使其集中精力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的创新与市场的控制能力。

(2)零售连锁企业自建配送中心

目前大部分国内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的发展,是在重组原有流通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的,还没有能为连锁药店服务的社会化配送中心,同时,根据我国GSP及相关的政策规定,每个医药零售连锁企业都必须由其总部建立只为本企业内部服务的配送中心。所以,每个连锁药店都不得不自建配送中心,而建设配送中心的投入很大,营运成本几乎占到连锁药店总部管理成本的50%以上,这就意味着连锁企业将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但从物流管理的角度看,完全没有必要每个连锁企业都自建配送中心,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3)医药批发企业承担“第三方物流服务”

从上述对制药企业和零售企业自建物流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虽然均可自行承担起物流配送的任务,但是这需要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做支持,而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同时,企业若在物流建设上投入过多,也会影响其发展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往往将导致企业丧失市场。因此,对大多数制药企业和零售企业来说,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第三方”提供的物流服务。在医药流通领域,最有资格承担药品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应是医药批发企业,尤其是大型的批发企业,它们在建设现代物流方面有很好的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地域优势。国内的大型医药批发企业一般都建设在交通便利的省会城市或地区,这就为发展物流配送中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②设施设备优势。为完成药品批发职能,批发企业必然拥有大面积的土地,建设大量的仓库,并且配备相当数量的汽车及其他仓储、运输、装卸、搬运等机械设备,同时还要有适合药品运输、保存的特殊设施设备。这些条件都是物流配送中心所必须具备的。

③专业技术优势。长期的批发业务,培育了一大批具有丰富的采购、存储、运输管理经验的专业技术队伍。从现代经济理论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加以再培训,这支队伍将会成为物流配送的骨干力量。

④传统的组织网络优势。虽然改变了传统的隶属关系,但在几十年的业务交往过程中,批发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批发企业与批发企业之间、批发企业与零售企业之间,必然会形成一种较为密切相互信赖的关系,这也是物流配送网络建设的基础。

基于以上优势,批发企业在发展配送中心时,更易于开拓市场,提高并巩固其配送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并且通过扩大权实现契约化配送,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批发企业只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品种、人员、仓储、运输、质量保证等资源优势,实施流程再造,即可组建成大型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然后在此基础上,整合、利用中小型批发企业和零售连锁企业已有的配送网络,最后形成全国性的医药专用物流配送网络。

(4)医药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共同组建物流配送中心

在由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各自运营的物流配送中心内,物流业务是由厂商、流通批发商、零售商直接从事的,即他们在负责生产、流通或销售的同时,也全权负责商品物质流动或管理的事物,而且物流中心的基础建设(如土地购买、设施建设等)和相关的投资都是由他们独资进行。显然,这种形式的物流配送中心在利益上表现为厂商、流通批发商或零售商能对商品流动、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但问题是相应的成本较高,这不仅表现在建设成本高昂,而且也反映在管理费用居高不下。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兴建物流配送中心时,可以采取由制药企业、流通企业、零售企业共同组建,工作人员也由三方的人员共同组成,但基于医药流通企业具有发展物流中心的独特优势考虑,可以决定由医药流通企业的人员总体领导策划。通过共同组建物流配送中心可对药品进行整体的物流作业管理,不仅可以加快药品的流通速度,提高医药流通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整合物流管理,可以降低医药物流成本。

结论

本文通过对医药流通模式的探讨得出:从物流的角度分析,理想的医药流通模式应是:药厂物流配送中心零售终端。其中,物流配送中心起着连接上、下游企业的作用,产品从生产出厂经过物流配送网络直接到达销售终端,商流即产品的所有权在物流配送环节可不发生转移,这样,就改变了过去流通环节过多的状况,为流通业降费增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通过对医药流通物流的四种模式的分析得出:

(1)具有强大资金、技术实力的大型医药生产企业可以自建物流配送网络,发展第三方物流。但是对于大多数的生产企业来说,充分利用流通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才是明智的选择。

(2)根据目前政策规定:零售连锁企业的总部必须建立只为本企业服务的配送中心。但本人认为:尽管本规定可以对连锁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但是从物流管理的角度看,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物流资源的浪费。

医药行业供需分析 篇7

一是医药经营企业散、小、多、乱的情况仍然存在,大多数药品经营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二是第三方医药物流资源缺乏有效的统筹,难以支撑医药产业的飞速发展。在第三方医药物流资源迟迟不能融入医药流通行业的前提下,医药流通成本居高不下,行业净利润仅为1%左右。三是缺乏与医药流通市场需求相匹配的软硬件及物流供应商。以医院的院内物流为例,在医药分家大形势的推动下,医院药房将逐渐从利润中心转变为成本中心,医院物流外包的模式将逐渐盛行。在大型公立医院动辄需要上千万的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却很难找到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软件、设备等相关服务供应商。

因此,为促进医药流通行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提高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实现医药流通行业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将积极通过对医药智能物流平台的分析,探索基于医药全流程电子商务的医药智能物流平台建设。

1 平台业务

1.1平台市场定位

广义的智能物流平台将面向巨大的社会物流需求,按照服务的范围可以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园区性,按照货物的种类可以分为消费品、大宗商品和危险品等,按照服务类型可以划分为仓储类、公路运输类、港口服务等,不同的类别将对应不同的市场需求,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然而一味追求大而全,不仅浪费平台资源,也容易使平台缺乏自身的特色。因此,医药智能物流平台将明确的定位于服务医药流通的行业型物流服务平台,提供从生产厂家到终端消费者的整个医药销售流通环节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并不提供实体的仓储、运输等服务,而是以第三方的身份,以医药流通行业的专业背景和行业资源,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来整合物流资源,提升行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因此,与线下实体物流服务不同,智能物流平台将为他们提供服务,而不是抢夺市场份额。

1.2 平台服务对象

医药智能物流平台参与主体包括业务主体、监管主体、运营主体。其中业务主体包括医疗机构、医药生产企业、医药经营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企业、物流设备企业等。监管主体包括卫计委、药监、社保、药交所、交通、海关、税务等。

1.3 平台服务内容

医药智能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将主要提供六类的服务。一是医药物流行业相关信息的整理和,涉及医药物流供需信息、企业信息、物流绩效评价信息、医药行业动态信息等。二是基于全流程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的业务协同服务,通过建立统一的编码标准和数据交互标准,实现平台上各用户之间信息系统的对接和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涉及从医药生产企业到医药流通企业、医疗机构间的订单交互、发票交互等。三是医药流通监管溯源服务,涉及为行业监管部门提供药品流向的明细、报表,确保药品流通信息的动态监管与事后追溯。四是数据服务,从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及智能物流平台的海量数据中挖掘价值信息,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和优化物流过程,提高医药产品流通效率。五是以物流资源为商品的在线交易撮合服务,从而整合医药行业物流资源,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六是增值与延伸服务,涉及企业信息化系统开发、供应链金融支撑、移动客户端应用、数据分析报告等服务于医药物流过程的定制化服务。

2 平台架构

2.1平台应用架构

平台采用4+1的应用架构,建设包括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业务协同平台、物流信息撮合平台和数据分析平台共计四个业务子平台,以及一个政府职能部门使用的监管溯源子平台。平台建设一个统一门户,并通过手机、平板、大屏幕等多种终端展示给最终用户。平台应用架构如图1所示。

(1)物流公共信息子平台

公共信息平台是一个为用户提供物流信息的展示、查询、交换的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是整个智能物流平台的前台门户。该平台通过网络广泛连接到物流企业系统、监管部门系统、医疗机构系统和智能物流其他4个子平台,实现对运单、货物、运力、仓储、GIS、信用、供需、监管、统计等信息的统一管理和调度。从而达到系统互联互通、信息规范透明、资源优化调配、监管安全高效的应用效果,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2)业务协同子平台

业务协同子平台,以基础数据标准和数据交互标准为基础,以数据交换系统为核心,以云端服务为技术手段,为实现外部系统(ERP、WMS、HIS系统)与药交所核心业务平台(交易、结算平台)互联互通,生产、配送、医疗机构、药交所三方平台、政府监管部门间业务协同,而建设的技术支撑平台。

(3)物流信息撮合子平台

物流信息撮合平台,通过对运力资源(航空、海运、公路、铁路、冷链运输等)、医药类仓储资源(含冷链)、第三方医药物流资源、医药物流相关软硬件等的资源整合,以数据分析平台为后台支撑,通过整体解决方案为供需双方提供物流相关资源的信息撮合、交易服务和在线金融服务,包含撮合管理、评价管理、结算管理、在线融资等功能模块。

(4)数据分析子平台

通过数据管理后台为用户提供数据存储、清洗、备份、统计、挖掘、可视化管理功能;基于智能物流各子平台数据,通过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提供如订单分析、库存分析、价格分析、路径分析等数据分析应用。为客户提高仓储、运输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加强采购监管、提高库房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5)监管溯源子平台

监管溯源子平台,以医药电子商务平台药品器械交易数据、智能物流平台物流数据为基础,以数据分析平台为支撑,服务于三医联动,为食药监局、卫计委、医保等行业主管部门提供监管辅助服务。

2.2平台数据架构

平台数据架构分为5个数据域:交换数据、基础数据、业务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它们之间通过搜索服务器、消息服务器交换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生成数据,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数据。

(1)交换数据:包含中间库、FTP文件、WEB服务数据,为平台提供数据源以及数据交换。

(2)基础数据:包含目录数据、支撑资源数据、元数据,提供数据标准、交换协议、基础数据等内容。

(3)业务数据:包含公共信息、信息撮合数据、监管溯源数据,作为平台的基础应用数据服务于应用子平台。

(4)管理数据:包含门户管理、数据管理、平台监控数据,提供详尽的业务、内容、分析、交换、日志等管理方面的数据。

(5)分析数据:包含业务分析、综合分析、应用模型,提供详尽的业务分析、智能分析、信用评价、监管预警数据。

2.3平台技术路线

2.3.1体系架构

平台体系架构采用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整体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系统总线、服务总线、应用系统和门户。通过将系统的不同功能模块包装成服务,并建立良好的接口与契约,以系统总线为统一调度,将功能有机的联系起来,构成可直接面向用户的应用程序。

2.3.2开发涉及的相关技术

(1)开发平台及应用服务器:平台开发延续使用当前主流的JAVA和平台,依托底层应用服务器ApacheTomcat、Apache Zookeeper、.Net Framework、Nginx分布式服务。

(2)操作系统:使用Windows 7以及Windows 10。

(3)数据库技术:使用Oracle 11g数据库管理系统。

(4)开发工具:JAVA平台使用Eclipse作为开发工具,平台使用微软VisualStudio2010或以上。

(5)后端开发框架:应用框架Spring、WEB框架SpringMVC、数据持久层框架Mybatis。

(6)代码管理及版本控制:选用SVN作为版本控制服务器,使用Maven作为JAVA平台代码管理工具。

医药行业供需分析 篇8

关键词:SOA;信息共享;医药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TP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3-852-02

Pharmaceutical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Sharing System Based on SOA

LIU Qing-chun, CHEN Pei-zheng, ZHANG Hao-ming

(Department of Medical Informatics, Guangdong College of Pharmac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olution of designing pharmaceutical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soa,is brought forward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sharing in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upply chain. And,the paper analyzed the modules of services on pharmaceutical supply chain, established system model.

Key words: SOA; Information sharing; Pharmaceutical Supply chain

1 引言

供应链是由各经济实体及用户所构成的实际物流环境。供应链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应运而生的一种先进运营模式。供应链管理包括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等五大基本内容,每个都由很多的特定业务组成,而很多业务都有自己适用的软件,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难以共享。比如,医院药库的库存信息,药房的销售信息,药店的销售库存信息,这些信息能很好的反馈到药厂,药厂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决策。但由于共享问题,这些应用难以实现。

当前医药流通领域中的生产或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各自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内部信息系统,这些系统提高了药品购销和管理效率。但药品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等)系统因相对独立和封闭,不能实现机构或部门之间的远程信息交互,依然存在大量手工操作、信息获取手段落后、数据流失出错等现象。为此,已有部分药品经营企业通过与医院建立点对点链接的方式进行数据交换,以期解决企业与医院之间的数据传输问题。即使这样,药品供应仍然面临着多点重复链接、信息不对称、效率低、管理难、实施成本高等新问题,尚无法满足信息化交易功能需求。此外,尽管也有政府参与开发并主导药品采购服务,为医疗机构提供需求信息与供应信息查询的平台。扩大了用户的信息面,却仍显得相对独立,不能在医疗机构和供应企业内部系统之间有效实现药品供应链集成服务,又形成了一个新的“信息孤岛”。由此可见,医药供应链集成存在复杂性、动态性、异地性等问题。医药供应链信息共享系统是一个集成系统,它需要解决医药供应链过程中各个节点的集成问题。

2 以SOA技术实现医药供应链信息共享

以SOA体系架构思想来实现医药供应链系统中的信息共享,是解决医药信息供应链过程中诸多问题的良好解决方案。SOA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表现在它可以很容易添加新服务、修改现有服务、删除不再需要的服务等。如果把供应链集成系统看作服务集成的合成物,SOA就可以解决供应链集成的动态性问题。以Web服务为基本单元的SOA可以满足远程异构系统的互操作问题,这可以解决供应链集成的复杂性和异地性问题。采用以Web服务作为基本单元的SOA的思想构建供应链信息共享系统,将使系统获得很强的生命力,因而研究如何构建基于SOA的供应链信息共享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1 SOA体系架构介绍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是一种分布式系统的体系架构。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定义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规范,按松耦合方式将分布在网络上的不同应用系统整合到一起,从而使得多个现有的应用软件通过网络整合成一个新系统。接口应该是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件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图1所示的SOA模型,说明了SOA中的不同角色及其工作流程。

SOA架构的组件包括:

1)服务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服务提供者负责建立服务和服务描述,然后将服务的描述发给服务注册中心,并从服务注册中心接收服务请求信息;

2)服务使用者(service requestor):服务使用者是一组使用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一项或多项服务的组件;

3)服务注册中心: 服务注册中心包含服务的描述,服务提供者在该库中注册其服务,而服务使用者通过查询该注册中心中已登记的服务,使用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服务。

2.2 以SOA架构进行医药供应链信息管理

以SOA体系架构理念,采用基于XML和SOAP技术的Web Service来屏蔽不同软件平台之间的差异,从而为医药供应链各系统之间的集成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可以将医药供应链各分支系统的业务功能和数据以SOA服务的形式进行,使得其它节点系统可以调用,各个分支系统将所需的服务集成到各自的信息系统中。以这种方式将药厂、医药公司、医院、零售药店的系统进行有效的连接,使得医药供应链系统从单一、封闭的系统发展成为接口定义良好的模块化开放系统。

2.2.1 药厂物流中心和医药公司配送中心的衔接

将药厂物流中心和医药公司配送中心的内部局域网进行有效的对接,药厂能够随时查看配送中心所有品种的库存情况、销售情况、流向等,配送中心也能够随时查看物流中心的药品情况,以便对库存的品种进行及时的调整。在配送中心和物流中心的系统内部建立自动补货系统,一旦配送中心相关品种的库存低于安全库存,系统便可以自动反应,便于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物”的科学“流”动。

2.2.2 医药公司配送中心与医院、零售药店库存系统的衔接

医药公司配送中心的内部局域网络部分模块与医院、零售药店进行对接,通过授予一定的权限,医院和药店能够通过网络及时查看配送中心的品种结构库存情况,可以直接通过电脑联网进入配送中心的网络系统,进行定单采购或电话采购、传真采购等。生成采购定单以后,自动在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分别进行打印,物流中心打印的定单是与医院、药店进行业务结算的凭证之一,同时便于进行相关品种采购的决策,配送中心打印的定单主要作为向医院配送货物的依据。同时,配送中心或物流中心也能够随时查看医院、药店中药品的使用与销售情况,以便了解市场动态及时进行相关品种的采购。

2.2.3 药厂与医院、零售药店库存系统的衔接

药厂内部局域网络部分模块与医院、零售药店进行对接,通过授予一定的权限,能够通过网络及时查看医院药店的药物品种库存情况,这样便于药厂及时制定与调整生产计划。

2.3 医药供应链系统中的服务功能模块分析

1)库存管理:系统中有专门针对医药特点设计的仓库管理模块,完全支持批次批号管理,在出库时,系统会根据预先设置的条件(批次优先或是批号优先)决定此次出库应该先出哪些货品,减少库存损失。

系统根据现代供应链的方法设置了提前期、平均流速、安全系数、批量、批量周期、相对补货频度等多个参数,计算出企业所需要的库存上下限,又通过对企业业务的综合管理,包括采购、销售、进货策略、库存控制等全过程,从各个方面抑制了库存的增长,建立起企业的良性运转机制。

2)决策查询:采用链接式查询模式,提供条件输入卡片,实现多条件模糊查询;可多窗口、多任务运行;首家推出多项目交叉汇总,提供更丰富的汇总结果。

3)销售分析:可提供多种销售排行榜并按药品、部门、业务员用客户等销售情况进行应收、应付、销售额、毛利的分析处理,使管理人员随时掌握部门、业务员及药品的销售情况,及时调整销售策略。

4)订单管理:通常,医药批发商的订单处理程序非常涣散而且繁杂,需要将采购和应收账款流程结合起来,通过Web service技术或其它形式的电子商务,实现“无纸化”订购,采用集中负责制,以更小的工作量和更少的努力缩短订单履行的前置期,降低固定成本,简化对订单和账款支付的确认与追踪,加速有关单证的周转,提升现金流,最终建成一套标准化的订单管理流程。

5)进销存管理:处理医药企业商品进、销、存、退、损、赠及购进、销售退补价等业务,并在业务处理过程中收集大量经营数据和信息。

6)价格管理:变价单可在开单的同时执行,也可分步和批量执行;对进价、批发价及零售价的变更进行记载并形成台帐;可查到任意形态的变价单及其内容。

7)供应商和客户管理:对供应商和客户档案进行卡片式管理;进行信贷额度(金额和天数)设定,提供信贷报警,加强往来款项管理;进行客商资料保密和造访次数管理。

8)业务结算:提供不勾对、以销定结、自动勾对、按单据、商品、明细六种结算方式,可有效处理进销存结算业务。

9)财务预处理:对各类业务及帐表以财务核算方式管理,自动将各类业务处理为会计凭证记帐,提供相头帐簿页的查询;也可以将其导入财务软件自动记入财务帐。

10)配送管理:接收分店配货需求信息;可根据分店销售情况及分店库存确定配货需求;可根据分店库存上下限确定配货需求;根据配送需求、总部现有库存、厂商与商品关系确定生成物流中心配送方案或厂商配送方案;配送方案将确定:什么商品、多少数量、从何处配送、配往何处。

3 医药供应链系统模型与实现

医药供应链信息共享系统设计思想是:建立一个信息服务注册中心,被授权的各相关医药供应链节点系统将各自的业务功能和数据以服务的形式,在注册中心注册,通过信息将服务储存到信息中心,在通过中心的验证之后,其它客户就可以查询到此项已的服务,并进行调用。以此各个系统可以得到其它系统所提供的医药信息(新药信息、药品库存量、药品的使用情况、药品销售情况、订单、中标药品等等),整个过程是基于Internet的。通过此种方式,将异地的、复杂的、动态的医药供应链系统整合到一起。如图2所示。

服务功能实现示例:

public final class StockWS {……};//医药库存管理系统的库存信息服务实现;

public final class EnquiriesWS {……};//代表药品批发商、药厂企业的药品信息查询服务;

public final class OrdersWS {……}; //代表药品批发商、药厂企业的订单管理服务;

public final class InvoicingWS{……}; //代表药品批发商、药厂企业的进销存管理服务;

各系统客户端将需注册的服务的代码实现在各自的类方法当中,其它客户就可以查询到此项已的服务,并进行方法的调用。

4 结束语

医药企业属于既有流程特点又有按预测/定单生产特点的企业,它的供应链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医药企业需要管理许多原材料和许多产成品的各方面,大量的中间产品和不同的工厂和销售商。医药企业与药品制造商、医药批发站(销售公司)及医院之间的采购、销售、及退货等流程的处理也都具有特定的行业规范,若采用手工操作,很难及时、准确地处理好,科学准确的预测和需求管理是医药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些问题要求有一个有效的医药供应链信息系统,而基于SOA的医药供应链共享系统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能够解决医药供应链过程中的动态性、异地性、复杂性的问题,具有较好的健壮性。

参考文献:

[1] 殷国鹏。基于Web服务的供应链集成研究[J].微机算机信息,2004,(2):58-63.

[2] 袁松范。构建上海医药供应链的意义及可行性探讨[J].现代商业,2006,(5):137-141.

医药行业供需分析范文 篇9

关键词:供应链;医药企业;成本管理;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的医药企业处于不断地发展之中,但与此同时,医药企业同样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医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要及时发现医药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控制成本费用控制与管理,不断强化成本管理实效。作为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要深刻意识到成本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固有问题,以供应链视角为前提,将成本管理作为工作首要目标,通过有效的控制手段,不断降低成本,促进医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医药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目前,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也在供应链的环境下更为突出。但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也随之增加,国家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对医药企业的支持政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企业的规模还较不完善,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我国的医药企业起步较晚,存在综合实力不强且经营规模较小的特点。其次,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导致经营效果不佳。因此,医药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将加强成本管理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二、医药企业传统成本管理方法中存在的弊端

(一)成本管理简单粗放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管理者均缺乏成本费用控制意识,少数管理者认为进行成本费用控制就是降低原材料的价格与节省流程成本,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的质量下降,更严重的可能导致客户大量的流失,反倒使企业的盈利降低。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实际上就是过去简单粗放的成本管理模式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因此根本无法满足医药企业成本管理需要,对成本管理产生严重制约。

(二)资源整合效率差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医药企业都将产品的研发及市场的销售渠道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企业的成本控制方式比较落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以核算为主,没有针对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财务分析。医疗企业的成本控制方式较为落后,因为其主要内容就是针对报销工作及基本流程进行成本管理,财务工作人员没有充分发挥其工作职能,对于成本的核算工作没有统一的平台进行存储,没有有效的结合ERP系统进行整合,导致企业对资源消耗的问题无法实时跟踪,进而造成成本费用的浪费。

(三)成本管理缺乏保障机制

目前大多数医药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进本都是进行事后的控制,没有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进行事前的评估,在经营过程中也缺乏延伸管理,导致企业的收入与支出不符。与此同时,由于缺乏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支持,导致其无法为企业整体利益服务。即使部分企业重视供应链的实际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未能将供应链中每个节点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物流成本控制为例,如果不能立足于供应链管理角度,则无法对物流供应链流程进行改进,必然会显著增加成本支出。

三、基于供应链视角,完善医药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策略

(一)构建成本供应链,转变粗放成本管理模式

目前,医药企业相关管理人员除了要做到对成本费用有充分的认识,还要将成本管理工作作为重点,以供应链构建为视角,利用供应链自身价值,不断对自身成本管理工作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还要融入现代化管理手段,在对企业的成本进行管理的同时,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另外,还需要注意对供应链上的各个控制点进行监督把控,如:(1)采购订单(2)采购收货(3)采购验收(4)付款收票的监督(5)形成库存(6)销售发货(7)开票收款的监督流程这7个流程进行管理。通过供应链引导作用,将其与资金管理充分结合在一起,从空间、时间等多个方面对供应链进行构建,从企业战略发展角度对其进行整改,发现内部供应链存在问题,及时对其进行分析和重构,节约运行成本,使成本控制更加合理。如此,不仅能够在时间上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帮助,还能在空间上对资金预算情况开展必要监督,是粗放的成本管控逐渐转变为精细化管理方向。除此之外,在对供应链闭环进行完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进而对产品开发等环节进行升级管理,其中还包含六大核心模管理模块进行优化,如:市场与客户管理、产品开发管理、计划与需求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生产与运营管理、仓储与物流管理者六大模块。

(二)完善成本供应链,促进企业资源整合效率提升

医药企业的管理人员首先应当将内部的报销制度及控制费用进行规范化,对于企业的重大开支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产品活动的可行性。同时,加强对企业供应链的科学分析,通过结合上下游的实际情况,结合上下游企业进行成本费用的管理,通过加强成本费用的核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在采购过程中进采购当下生产所需要的,从根本上减少库存材料所占用的成本资金;不断对成本供应链进行完善,通过科学的成本管理将企业的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对整个预算流程进行规范化,通过完善的预算编制,促进医药企业进一步实现战略性发展目标,将企业的成本费用与战略性发展目标的规划收入进行匹配,通过完善成本供应链,将各个生产活动所需的成本费用制定相应的标准,进一步促进医药企业资源整合效率提升。

(三)深化成本供应链,为成本管理提供保障机制

以供应链为主要视角,开展成本管理,还应该充分重视整体管理效益的提升,对各项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问题,采取措施进行集中解决。在供应链的中心思想下,医药企业的成本管理不应当仅作为某个部门的工作职能,要将客户、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等成员归纳到同一个管理体系当中,为成本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与此同时,医药企业要想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就必须要明确供应链下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的管理方式有较大的区别,供应链下的成本管理对于协同合作的要求较高,若成本管理失败,则必须由合作的双方共同进行风险的承担,同理,若成本管理成功,则由合作双方共享利益。因此,在医药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中,要将传统的成本控制方式作为核心思想,注重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另外,医药企业要通过构建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协商机制、以保证供应链管理能够顺利实施,实现风险共同承担,利益共享的管理机制。医药企业可以借鉴网络技术的成果,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成本信息的共享,保证基于供应链视角下的医药成本透明化。企业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内部信息在供应链之间的共享,相关的采购人员应当对供货商的产品价格、质量、信誉度等不同方面的情况有足够的了解,根据业务的实际需求,对同类商品进行比较,采购质量最优,价格最低的产品,对于物流的成本也要加以控制,实行有效的招标采购的工作,加速资金的周转问题,进而保证医药企业的库存最佳。在企业内部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过程中,要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原材料采购、销售等方面入手,构建合理的供应链,开展多方面成本管理,将产品线与业务组在供应链下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有效的业务协同工作,将分岗制单审核质检分责任管理,从根本上解决录入信息工作量较大的问题,有效地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同承担等方式深化成本供应链,进而为医药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保障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医药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已经逐渐得到了大多数行业的认可,医药企业应当有效的通过成本优化方式,从供应链下产品的基本制造过程中寻找空间,有效地加强成本管理,对基于供应链下医药企业存在的成本管理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以降低医药企业成本为基础目标,从最大程度上促进医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化成本供应链,为成本管理提供长效的保障机制,改变医药企业的整体运营效果,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