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7篇】正文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7篇】》

时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该页是勤劳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的《山行》教学设计【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山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版块的第三篇文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认识两个生字:径、斜;学会5个生字:远、亭、停、车、霜,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能区别亭、停,正确书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培养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感悟诗意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

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看图一句说话。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

你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初步感知古诗

1、学生多种形式反复读诗,体会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2、教师配乐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请学生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组成一幅画。

4、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以趣为导,学习生字

1、字理识字,学习行、径。

在课题中读准字音。

组词,理解字义。(行:走的意思)

课件演示字理图,使学生把字义和字形联系起来。

书空,认识双人旁,在诗中找出径,理解他的意思。指导书写行。

理解诗题。

2、做反义词游戏,学习远。

师出示近、上、暖、白、有,让学生在诗的前两行中找他们的反义词。(远、下、寒、黑、无)

说近引出远,并认读,说识记方法,扩词说话。

3、游戏区别学习。停、亭。

读后两行诗,出示停认读。做动作理解字义。

去掉单人旁再认读。

做看图举卡片游戏(课前准备一幅亭子卡片和一幅红灯图片)

A、分别出示一座小凉亭的图片,播放一段汽车遇到红灯停车的动画片,请学生看图举不同的卡片,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B、根据动作猜词并举卡片。(例如老师做一个停车的动作,学生说出一个词语,并举出相应的卡片。教师还可以让一个学生来做动作,其他学生猜,但一定要围绕这两个字。)

。.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亭(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指名说),教师教顺口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

4、学生自主学习车、霜后,汇报识记方法并运用。(师出示车的图片,说明与自然现象有关的字一般都有雨字头。)

四、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1、前两句诗

指名一二句,思考:如果给这两句诗配画,应画写什么?

学生说,教师画。并在诗中找依据。(重点理解径)

结合图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看图配乐朗读这两句诗。

2、后两句诗

看图说一说诗人在干什么?

他为什么会停下来观赏枫林呢?指名读一读第三句诗,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理解坐的意思。

诗人是如何赞美枫叶的呢?齐读最后一句诗,说一说。

如果你看到这样美丽的枫林美景,你会怎样赞美?

带着感情齐读这两句诗。

3、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1、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2、画一幅自己眼中的秋天图,并写几句话。

3、收集描写秋天的诗歌,读一读。

以实物导入,可快速地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杜牧《山行》优秀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1)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2)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3)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4)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完成课后的习题。

《山行》教学设计 篇3

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2.积累字词

3.能提出1-2个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

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

1、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写景有何区别?

前两句写的是远景,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后两句写远景,写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描述画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该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呢?

学生自由发挥。(略)

五、学习《渔家傲》《苏幕遮》

1、了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读诗歌,体会词意。

要求把握字音、节奏、语速、情感。

3、两首词描写的景色一样吗?

《渔家傲》描写了边塞秋景图,刻画出边塞风景的“异”:异寒、异声、异势。

《苏幕遮》描绘了绚丽高远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觉的变化,营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两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渔家傲》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立业之志和思乡之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看出。

《苏幕遮》抒发了作者浓重的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

六、比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发的感思,三首诗词表现的情调各不相同,区别在哪里?

《山行》的情调:热爱、赞美大自然。

《渔家傲》的情调:悲壮。

《苏幕遮》的情调:悲凉。

2、这些差别,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处”、“坐爱”、“红于”。

《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相思泪”等。

3、三首诗词景物描写各具特点,主题的表达也不一样,谈谈你的认识。

《山行》:由远到近,景中有情,景中寓理。

《渔家傲》:情景相生、相融。

《苏幕遮》:描绘色彩,借景抒情。

七、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2、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①衡阳燕去无留意。 ( )

②四面边生连角起。 ( )

③山应斜阳天接水。 ( )

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 )

3、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

休:

4、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书写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学反思

本教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紧扣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学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绘的图景和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对《渔家傲》和《苏幕遮》的讲解不必过细,主要是进行比较阅读,不可耽误太多时间。 训练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进行拟标题训练,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

山行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如何使儿童在读古诗的同时,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下面一个教学片断,我们会有所启发。

【案例片断】

(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把古诗读正确)

师:同学们读书的水平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生小组学习,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先来交流?

生:我们组知道“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后半部分的意思: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们组来帮助他们小组的同学补充一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意思是说远远看去,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们知道“白云生处有人家”是说白云的深处有一户人家。

师:是吗?(师随机板画山中云雾缭绕的地方有几座房子)

生(看了黑板上的画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不是白云的深处,应该是在山上有几户人家的房子。

师追问:那古诗为什么说是“白云生处”呢?(教室里一片沉默,片刻,有一名学生举手)

生:因为山很高,比天上的云还要高,所以是“白云生处”。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的同学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像刚才结合图画来读懂古诗,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其他组还读懂了哪几句呢?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说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师:你说得不错,但这里的“霜叶”是指什么叶子呢?(教师随即出示书中的插图)

生:“霜叶”指枫树的叶子。老师,我知道“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思。

师:那你说说看。

生:我是从书中看出来的。作者在小路上走,看见傍晚路边的枫叶太美了,就停下车来。

师:你们真是太棒了,自己读懂了这首古诗的意思。(这时,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

生:老师,我不知道“寒山”是什么意思?

生:“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

师反问:真的吗?

生:我认为不是。

师继续追问:那为什么要用“寒山”呢?(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启发:同学们你们想想,这首诗是描写什么季节的呢?

生:秋天。

师补充:而且是深秋时节,这里的“寒山”指的就是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因此作者在这儿用了“寒山”。

生:第四行为什么说“霜叶”呢?

师:谁能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呢?

生:天冷了,早上就会下霜。所以说是“霜叶”。

师:说得准确一点,应该是被霜打过的枫叶。同学们,杜牧用短短的四句诗写出了深秋时美丽的景色,使我们看到了深秋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也来赞一赞这美丽的深秋,好吗?(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山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4课《山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诵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学会串联整首诗的意思

3、学习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

4、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教育同学们应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过程和方法:

通过反复朗诵使学生融入情境,在赏析景物中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秋景,乐观面对人生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欣赏诗中描绘的秋色,学习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文意:

(一) 儿歌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古诗不仅能通过读、画来表现,还可以通过唱来展示。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首由古诗编成的儿歌,一边听一边想:这首古诗叫什么名字?你从课本或者其他地方读到过这首诗吗?

播放儿歌《山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这首古诗《山行》,全班齐读一遍课题。

(二)揭示课题,认识作者,了解文意

(1)通过理解诗题,初步了解全诗内容:同学们应该已经预习过这首古诗了,那题目“山行”是什么意思?谁在山路间行走?

(2)师生交流诗人情况:现在,有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杜牧? (杜牧生平:(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被后人成为“小杜”,以区别杜甫,他和同时期的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新授

(一)读顺古诗,理解字词, 解决疑难

(1)自由朗读,先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首古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注意节奏。

(2)指名朗读,强调难点: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教师根据该学生的朗读,指导全班同学注意诗中易读错的字词。 重难点字词:“斜”字,在这首诗中读xia,而不是读xie。因为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在这首诗中,为了让“斜”与“家”、“花”押韵,所以读xia。

(3)全班齐读:大家一起把这首古诗读一遍。

默读古诗,划出难解字词: 现在,请同学们再小声地默读几遍这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把你不理解的字词用波浪线标出来。

(4) 全班交流,解决疑难字词,了解诗文内容

重难点字词:寒山、石径、斜、生处、坐、爱、晚、霜叶、于

从“寒,霜”推断出诗文写的是深秋景色,从“白云”、“晚”推断出诗文分别写了白天与傍晚的景色,

(二)创设情境,串联诗意,融入意境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把这首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都弄清楚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自己串联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描绘情境:哪位同学能把这首诗描绘的场面口述出来?

(2)融入情境,感受美景:其他同学请闭上眼睛,在轻柔的《高

山流水》音乐声中,仔细感受他说描绘的景色。

(3)带着对美的感受朗诵全诗:同学们,他刚才描绘的秋景图美不美啊?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美景的感受齐读一遍古诗。

(三)品读古诗,赏析景物,体会情感

老师从大家的朗诵中,体会到了你们对这首诗描绘的美景的感受。那么,在这幅秋景图中究竟有那些景物呢?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描写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赏析景物。

1、赏析景物,勾勒图景,体会喜爱之情

(1)找找景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诗人描写的景物,把它们圈出来

(2)描绘场景,探寻景物,美丽的秋景图中究竟有哪些景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的。

“白天,诗人乘坐马车行走在山路间,向远方望去,他看到的景色有……诗人沉醉在美丽的景色中,边走边看,直到傍晚。在傍晚,他又停车观赏,这时他看到的景色有……”

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写白云用了一个“生”字。“生”是出现生成的意思,表现了白云的升腾缭绕,说明白云是静的还是动的?其他景物是静还是动?

(3)师生交流,串联景物,揭示诗人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

在这幅秋景图中,有白天的……有傍晚的……有远处的……有近

处的……有动态的……有静态的……这所有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副秋景图?看到这样一幅……的秋景图,诗人会有怎样的情感?

正是这样一种……的情感,使他认真的观察眼前美景,用诗歌从……六个方面描绘出了这幅深秋美景图,从而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4)带着喜爱之情朗诵全诗: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美丽秋景的喜爱之情,再有感情地朗诵这篇古诗。

2、深度品读,对比感悟,理解霜叶寓意

听完大家的朗诵,我感觉深秋的景色真美,诗人已经完全沉醉其中。那么,在读完全诗以后,你们觉得,诗人最喜欢的是哪些景物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1)齐读3、4句诗,思考:美丽的景物这么多,为什么他独独最爱枫林霜叶?你认为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让诗人如此喜爱?

(2)对比“霜叶”与“二月花”,体会寓意

a.气候与环境对比:“霜叶”是深秋时的枫叶,二月花是春天的鲜花。从气候来看,深秋的气温是……春天的气温是……,从当时的环境来看,深秋的动植物……春天的动植物……这说明,枫林霜叶的生存环境比二月花要……

b.提问引出枫叶品质:可是,为什么被霜打过的,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霜叶比温暖的春天中盛开的花还要红艳?这说明霜叶具有怎

山行 教案 篇6

教学目标:1.会认课后一个生字“径”。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意,在反复吟诵中,感受深秋山林的美丽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生字“径”,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图画,初步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生字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画面导入

1.同学们,秋天来了,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秋天的山林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师播放课件:秋天景致的画面,背景音乐:古筝曲。)

2.(师结合画面描述诗意。)深秋时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山上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傍晚时分,山中的枫树林在晚霞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那火红火红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艳丽。唐代诗人杜牧欣赏着这迷人的景色,久久不肯离去,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篇《山行》。

3.师范读古诗。

二、自读古诗,认读生字。

1.你们想读吗?自己读读看吧,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诗)

2.出示生字卡:“径”,指名读,齐读。

3.出示生词卡,读准字音。

山行、寒山、停车、霜叶、石径斜、枫林晚

4.同位互读古诗,互相正音。

5.指名朗读古诗,集体正音。

三、借助画面,感悟诗意。

1.让我们再次走进深秋的山林,去看看作者笔下的秋天景色吧!

⑴(出示课件:“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图、文。)谁来说说看到了什么?

⑵是啊,深秋时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山上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多美的景色啊!请同学们结合画面,再自由朗读一、二行诗句。

⑶请学生读,师生点评,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与情感。

⑷学生自己练读,再指名读,互评,齐读。

2.(师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图、文),请大家分四人小组一起学习,说说看到了什么。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呢?

⑴生分小组交流画面上的景象,自主尝试朗读3、4句诗。师巡视指导。

⑵采用多种方式朗读(指名读、师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在诵读中感悟诗意。

3.同学们读得真美啊!老师也被这迷人的景色

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想来读一读这首古诗了。请你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根据文字想象画面。(师配乐诵读古诗。)

4.你们也想配上音乐读一读吗?(生配乐自己练读古诗。)

5.指名配乐诵读古诗,学生点评。

四、熟读古诗,练习背诵。

1.弯弯的山路,隐隐约约的人家,飘浮的白云,火红的枫叶,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美妙的秋景图啊!你们想把它记在心里吗?就让我们在小组里练习背诵它吧!

2.生分小组自主背诵古诗。

3.检查反馈,指名背诵,齐背。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原文 篇7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译文:

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