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教案分析(精选8篇)正文

《教案分析(精选8篇)》

时间: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整理的教案分析(精选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幼儿园教案及评析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比较3种常见的纸,发现它们的不同。

2、乐于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通过染纸活动,初步发现3种纸具有不同的吸水性。

●材料准备

宣纸、画画纸、牛皮纸、颜料、标签、表格、染纸样品、塑料筐、抹布、旧挂历纸、泡沫板。

●活动过程

1、感知3种纸的不同

(1)教师出示3种纸,并问孩子:“这是什么纸(了解名称)?”

(2)提出问题:“每人都有3种纸,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揉一揉、听一听,它们有什么不同?”

(3)幼儿自己取3种纸进行感知比较,发现纸的软硬、厚薄、颜色、光滑度等的不同。

(4)鼓励幼儿相互交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5)在幼儿表达基础上,利用表格形成集体记录。

2、制作有趣的染纸画

(1)引入染纸画,出示染纸样品。

(2)幼儿取纸,教师介绍染纸基本方法。

(3)幼儿操作。

(4)相互交流。

提问:“你们看一看这3种纸染出来的画,你们发现了什么?”“哪种纸做染纸最漂亮?”“为什么?”

小结:宣纸做染纸最漂亮,它吸水多。把这一结果记录在集体记录表中。

利用记录表,梳理3种纸的不同。

3、提出问题,引出新活动

“今天是用这3种纸来做染纸画,如果用这3种纸叠成小船,放在水里会怎样?”

●活动评析

《有趣的纸》作为纸的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是一个有着科学领域的明显特点并与艺术领域有机综合的活动。

这个活动的结构化程度比较高。这种高结构不仅体现在从目标到材料的严谨设计。而且体现在用一系列关键问题引导着幼儿的探究活动逐步走向深入。在活动的每个阶段,不仅在开始时有关键问题的引导,而且在探究告一段落时有共同的讨论和回顾,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发现和记录的事实信息,概括、总结和提升已经获得的经验。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关键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引领着幼儿探究的方向,保证探究的深度和有效性。在《有趣的纸》中,在探究活动的不同阶段,教师主要使用了4个关键问题,它们在引发和引导幼儿深入探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关键提问1:这是什么纸?这个问题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发幼儿回忆、确认已经熟悉的纸,同时为了交流的方便,对纸的名称达成基本的共识。

关键问题2:“看一看、摸一摸、揉一揉、听一听,它们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的主要作用在于提示幼儿运用多种感官、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究;同时这个问题也在提示幼儿关注自己的探究结果――发现纸的不同,让幼儿明确探究的任务。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孩子们会关注到纸的很多外在特性,颜色、薄厚、结实程度、光滑程度等等。

关键问题3:“看一看这3种纸染出来的画,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导幼儿关注3种不同的纸的吸水性。虽然这是一个具有一定方向性的问题,但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孩子们的发现可能会有很多。

关键问题4:“哪种纸做染纸最漂亮?为什么?”这个问题比上一个问题具体,它能引导着幼儿发现宣纸做出的染纸最漂亮,通过思考原因,孩子们会关注到纸的吸水性,并对纸的吸水性发生兴趣。

探究纸的吸水性可以成为孩子们继这个活动之后更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因为纸的吸水性已经超越了探究纸作为单一物质的物理特性,涉及到纸与水两种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老师们可以在美工区投放颜料和各种各样的纸,鼓励和支持幼儿继续进行染纸活动;还可以提供毛笔、毛刷、棉签和海绵棒等工具材料,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各种质地的纸进行作画,他们会发现不同纸的吸水性和用不同的纸作画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当然,在这种似游戏、似探究、似美术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会体验到游戏的快乐、探究的魅力、美术的奇妙……总之,孩子们的获得与发现会有很多很多!

幼儿园小班教案效果分析 篇2

这是一节小班的音乐课《鼓上的小米粒》,在今天的活动中,小朋友表现得特别棒,不但学会了歌曲,还能够边唱边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幼儿兴趣浓,参与的积极性高,较好的实现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活动中,以幼儿喜爱的乐器——小鼓“唱歌”的形式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我把学唱歌曲与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感受、体验击鼓的不同力度和频率与鼓面上的小米粒的动态变化的关系这一物理现象,获得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帮助了幼儿理解、记忆歌词,避免了生硬的歌词解说。另外我在“小鼓还能怎么唱”和“鼓敲击轻、重引起的米粒变化”的环节中,请幼儿大胆想象、操作和体验,为幼儿提供了探究和表现自己的舞台。其次,是教学的组织方面,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注重游戏教学的方法,动静交替,层层递进。在活动中,注重以游戏形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愉快教学给小朋友带来的乐趣。比如在扮演米粒跳舞和最后的《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的游戏中,幼儿玩得特别高兴,在玩的同时体验了敲鼓的轻重与小米粒的动态变化关系。

在幼儿操作感受鼓点的震动方面没有顾及全体幼儿,只有部分幼儿上来操作了,其他的幼儿都是旁观者,并没有亲身体验。《纲要》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本来,我也想多准备些鼓,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但我担心孩子们会乱,米粒撒在地上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而取消了这个念头。现在想想,只为了让教学保持有序而扼杀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真是得不偿失。在最后的游戏环节,原本可以请幼儿三五成群结伴游戏,其中一幼儿当敲鼓人,其他幼儿当小米粒,然后互换角色,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当时只考虑到教学的不要把时间拖得太长,而略了生生互动,这也是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引起重视的。

基本不等式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基本不等式 ,认识其运算结构;

(2)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及代数意义;

(3)能够利用基本不等式求简单的最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由几何图形抽象出基本不等式的过程;

(2)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悟数学的发展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事物;

(2)体会多角度探索、解决问题。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学习能力,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 的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

《磁场》教案分析 篇4

《磁场》教案分析

《磁场》一节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建立磁场概念,认识磁场方向;研究磁场的描述──磁感应线;磁的应用和防护;地磁场。重点是研究磁场的描述──磁感应线,难点是建立磁场、磁感应线的概念。

通过“球场”“剧场”引出“磁场”的说法后,难点是建立磁场的概念──磁场的物质性,其关键是使学生认识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要靠物质来传递。手借助小棒使物体运动,对比磁铁对不与它接触的小磁针发生力的作用,指出这种“超距”作用的实质就是磁体的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磁场,正是它的存在,传递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磁场的概念。通过磁场中各处小磁针静止时指向不同,说明小磁针在磁场中各处受力方向不同,从而认识磁场方向,一般来说,学生还是能接受的。

通过铁屑在磁场中的分布情况,同学们看到铁屑分布有一定的规则,且疏密不同,越靠近磁极,铁屑越密。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引进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假想曲线──磁感应线,规定磁感应线的方向。磁场中某点的方向与通过该点的磁感应线的切线方向相同,指出也即小磁针北极在该点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简要提示磁感应线的密疏可以大致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应线越密,该处磁场越强。

磁感应线的画法,又是同学们的一个难题,其关键是:⑴熟悉各种磁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同名磁极,异名磁极)磁感应线分布情况;⑵记住磁感应线的方向总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南极;⑶明确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就是这一点的磁场方向,也是磁感应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⑷反复作图练习。

应该指出,磁感应线是假想的曲线,是为了研究磁场的性质而引入的,实际上在磁场中并不存在。这种用假想的办法引进的“线”或“模型”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同学们应该记住并学会这种研究方法。

磁的应用及防护使学生了解磁对日常生活的巨大作用,及“磁屏蔽”原理,以便将来更好的利用“磁”。

地磁场教学使学生了解地磁场及磁偏角的概念,明白“指南针”的原理。值得重视的是,用沈括发现磁偏角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更加认真刻苦学习,掌握 www. 科学知识,振兴中华,造福人类。

为了达成本节课教学目标,采用“观察、实验、讨论、阅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具体的实验中建立抽象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其物理意义;从而使学生提高观察、实验能力,提高思维、分析能力;达到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丹阳市第二届教学节

幼儿园基本教案分析 篇5

幼儿园基本教案分析

红色冲刺:

一、说教材:

中班幼儿是各种动作和能力逐步形成的时期,培养幼儿对信号的反应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性,是建构式教材的重点之一。新年刚过,幼儿们对红彤彤的新年还余兴未尽。红色象征着喜庆热闹、吉祥祝福。选择这个课题引导幼儿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分辨多种颜色和按规律接龙是与建构式教材整合多方面知识相吻合的、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体验快乐,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二、说教学目的:

1、练习快跑,巩固跑步的正确姿势。

2、培养幼儿对信号的反应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性。

3、区分颜色、能按规律接龙。

三、教学重点:

看颜色做跑、爬、跳等相应的动作。

四、说教法:

针对这次教育活动的教学目的,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以竞赛和游戏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师幼交融互动。物我交融互动。活动是有组织、有规范、有秩序、适合整体发展的活动。

五、说教学过程:

1、以热身运动,引发幼儿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2、以“你追我赶“这个游戏让幼儿知道正确跑步的姿势,和探索怎样跑得快的决窍,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共同向上的精神。

3、以“红色冲刺”游戏,进一步训练幼儿跑、跳、爬的能力,培养幼儿对信号的反应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性。

4、总结性小结。

本次活动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幼儿创设宽敞自由活动的环境,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快乐,真正做到师幼交融,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成功者。

会说话的安全标志:

设计思想:

标志是生活中对人们行动的一种指示、是简单形象的图画语言,尤其是安全标志在生活中能对我们进行提示、警告。它们是幼儿常常见到但又不易引起注意的安全标志。通过活动的开展组织幼儿观察、探索,知道自己应该按照安全标志的要求行动,这样才能既保护自己又不造成危害,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探索学习,使幼儿认清安全标志,教育幼儿不要玩火、电等危险物品,遵守交通规则。

2、引导幼儿发现尝试,让幼儿知道应该按照安全标志的要求行动,才能既方便自己又不影响集体,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通过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安全标志,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交通安全、严禁烟火、当心触电、禁止触摸等内容的小故事,并配有关的安全标志。

2、事先让幼儿收集有关的安全标志。

3、每幼儿一套安全标志七种:注意安全、人行横道、步行、禁止通行、严禁烟火、当心触电、禁止触摸。

4、画纸、水彩笔、剪刀等工具材料。

活动过程:

一、找安全标志:

1、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多媒体演示,就其中的交通安全小故事鼓励幼儿探索根据什么标志过马路?

2、提出问题,请幼儿思考:

⑴为什么要有这些安全标志,这些安全标志有什么用?

⑵除了马路上的安全标志,你还见过什么安全标志,在什么地方见过的,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⑶请幼儿继续观看多媒体演示,寻找有关的安全标志。

二、议安全标志:

1、幼儿尝试从布袋中找出安全标志,并介绍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

2、讨论安全标志的用途:我们生活中为什么有这么多安全标志?它们对我们有什么用途?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安全标志行不行?为什么?

3、议一议没有安全标志的危害:

(1)想一想、说一说,如果没有这些安全标志的危害。

(2)总结: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中,作为社会中的人,一定要按安全标志上的要求行动,才能既方便自己又不影响集体。如果不这样,会出现很多问题,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就不能正常进行。

5、游戏:看谁找的准

教师说出一种安全标志名称,请幼儿迅速找出相应的安全标志卡片。

三、设计安全标志:

1、想一想,我们班、幼儿园什么地方需要悬挂安全标志。请小朋友尝试动手设计和制作,让安全标志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应该怎样做。

2、请小朋友介绍自己设计、制作的安全标志的内容和作用,并用简练的语言讲给大家听。

活动延伸:

幼儿找需要安全标志的地方悬挂上自己制作的安全标志,并继续探索相关的安全标志,尝试理解安全标志的含义。

活动评析:

活动中,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人,激发了对安全标志的兴趣,引导幼儿自己去观察和发现、寻找各种各样的安全标志,如:严禁烟火以及各种交通安全标志等。这些安全标志都是小朋友们自己找到的,因此,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也特别高。孩子们通过自己看、问、找、画等探索活动,学会了学习,也学会了适应社会、适应集体,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雨中》课文教案及分析 篇6

《雨中》课文教案及分析

一、学习目标的分析与定位(主要基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雨中》是浙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要求。

课文描写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在阴雨的傍晚拉车运货,车子一歪,一箩筐的苹果翻倒在马路上,过路的人主动帮她拾苹果的故事。文章融绘景、叙事、抒情、写人于一体,通过故事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互助精神。

编排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从人们的言行中去体会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美好风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日渐提高,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初步养成了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的习惯。

我准备用两课时来教学本文,下面我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首先,结合课标的学段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考虑,我把这课时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学会8个生字,能准确读写浮动、箩筐等12个词语,理解他们的意思。

2、知道描述性词语的一种重叠形式(ABB式),会用仿佛写句子。

3、初步学会按事情的起因、过程、结果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能简要说说各段的意思。

4、有感情的朗读1、2自然段,了解事情的起因,积累精彩语句。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是引导学生按事情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针对本课教学,如何引领孩子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与文本对话,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呢?我主要采用以启发式、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启发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活动,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下面我详细的阐述这一课时的设计理念与教学思路。

课前先准备好课中要用到的词句的幻灯。

我是分以下几个板块进行教学的:

第一大板块:创设悬疑,揭示课题。

(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的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

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幻灯出事句子:那一箩筐的苹果,经过了小小的旅行,又回到了姑娘的车上。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读句子,然后说说读了句子有什么想法或疑问。一旦学生提出:苹果怎么回去旅行呢?它是怎么旅行的呢?就趁机设疑:是啊,苹果怎么会去旅行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发生在雨中的苹果旅行的故事。板书:雨中

(充满悬疑的导入,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与老师的距离。并自然而然的引入下一板块的初读。)

第二大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紧跟上一板块的铺垫,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并在课文中找出三个字来说明苹果旅行的过程。

2、在反馈生字学习情况时相机指名学生板演词语,学生自己想写哪一个就写哪一个,写好后说一说为什么会写这个词?说说理由。

在反馈到整体感知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回答趁机板书联系全文的三个字:倒捡回

3、此时课文的主要脉络已经呈现,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学生用上这三个字分别说说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给课文分段。

(整个板块中我设计了三个回合,让学生带着疑问通过充分的读,兴趣黯然的接触文本,感知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熟悉课文内容,巧妙的让教学目标1、3扎扎实实地落实下来。特别是生字教学的开放性处理,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巧妙的交给了学生,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写词、说理由,其实就是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的另外一种问法。经这样的一引一导,学生很自然地谈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扎实地掌握生字。)

第三大板块:品读课文,理解积累

紧扣学生找出的三个字,导出:多么精炼的语言阿,三个字就点明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课文的语言确实十分精彩,让我们来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吧。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找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或者句子。然后进行反馈交流:在反馈中点拨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并适时进行朗读的训练。

重点点拨的有1、ABB重叠形式的词语。学生先找出文中的重叠词读一读,在让学生说几个。另外这一部分的语句写的非常生动有趣,因此在反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拐弯车子一歪湿漉漉等词语体会苹果落地的原因;从蹦滚满地都是来体会苹果落地的情景。这部分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抓住仿佛进行说话训练。在学生说到带仿佛的句子时,相继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反复读,说说读中感受到什么?接着在学生有所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补充句子:马路上湿漉漉的,仿佛。大苹果在马路上蹦跳着,仿佛。最后增加难度,引导学生用上仿佛一词把自己看到的事物和自己想到的联系起来说一说。

(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品读的过程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主动积极的思考,参与语文实践,丰富语言的积累。通过感情朗读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在学生读、说的实践中积累和运用语言。)

最后一个板块是:总结收获,设置悬念。

这各环节就是让学生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老师进行补充:是啊,我们在这节课里有积累了许多的好词佳句,还学会了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且了解了事情的起因,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通过总结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在以老师的总结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再别康桥》教案分析 篇7

《再别康桥》教案分析

《再别康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案例题旨】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条件下的诗词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案例背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研究、探讨现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从而,让距离去调动学生。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课时目标、内容如下:

一课时,以诵读领起,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教会学生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案例实录】

导入新课后,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在此基础上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美在哪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片段一:

师: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生:徐志摩笔下的离别像暮春里牧童的笛声,既让人欣喜又让人伤感。

师:能结合诗歌具体谈谈么?

生: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欢喜让人忧。

片段二:

师:这种感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生(1):不是。

生(2):感情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

师:对,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生(3):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师: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请大家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气氛非常活跃,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创造的欢乐和对意境的描述所产生的愉悦中。

这节课结束了,但学生们似乎还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诗歌像抛向湖面的石子,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那纯美而又忧伤的旋律与情感感染了每一个人。

【案例后记】

《再别康桥》是说不尽的,尽管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案例的操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深。要激发、调动学生思考,关键是要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鉴赏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预期结果。在动态的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使鉴赏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是十分关键的。案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理念,得当的方法和机敏的应变能力。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幼儿园小班教案效果分析 篇8

教案目标:

1、欣赏,初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思。

2、通过替换作品中的动物的形象,理解为什么小狗、小猫找不到刺,而蚂蚁找到刺。

3、知道小小的动物也有自己的长处的。

教案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投影仪一台。

教案过程:

1、幼儿看图初步感知的内容。

教师出示幼儿用书,告诉大家:今天,我们要讲一个,名字叫《蚂蚁拔刺》。大家听听里有谁,它们做了什么样的事情?教师使用实物投影仪放大幼儿用书讲述。

教师提问:

(1)、里有谁?

(2)、宝宝被花盆怎么样了?谁帮助他拔刺?为什么蚂蚁能找到刺?

2、幼儿再次倾听,尝试替换中的小动物。

教师使用实物投影仪讲,提问:大家猜猜,还有什么动物可以找到宝宝手上的刺呢?为什么呢?启发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并根据形象的大小,迁移中的情节大胆讲述。

3、学说中小蚂蚁的话。

教师:小蚂蚁看见刺,它说了什么呀?我们一起学学。(幼儿与教师共同说说小蚂蚁的话)

教师:小蚂蚁最后是怎么样把刺拔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说说。(教师与幼儿共同讲述一遍,教师注意在小蚂蚁说话的时候停顿,让幼儿说出小蚂蚁的话)

4、知道任何动物不论大小都有自己的长处。

教师:蚂蚁那么小,他有用吗?你知道他会做什么吗?小狗会做什么?小猫会做什么?还有许多动物他们会做什么呢?他们有什么长处呢?

教师小结:不管动物多大多小,他们总是有自己的长处的,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虽然小但是也是会许多本领,也有很多长处!

活动建议:

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自主阅读《蚂蚁拔刺》,养成良好的阅读和讲述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