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看雪》教学设计【优秀8篇】正文

《《看雪》教学设计【优秀8篇】》

时间: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看雪》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看雪》教学设计 篇1

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吕立晨

课文

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

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那是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

孩子们问老师:“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惊奇地问。

老师说:“小时候,在我的故乡。”她顺手指了指地图上的北京。

“北京离这儿很远吧?”孩子们问。

老师说:“不算太远。”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

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孩子们争着问老师:“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老师望望大家,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课堂实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伸出右手,和吕教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边写边讲解写法,学生书空)

师:“雪”字要注意四点的方向是一样的。

齐读课题。

师:敢于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吗?哪些同学愿意读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

师:其他同学干什么,你们也有任务,你们是评委呀,你们知道什么样的人当评委吗?都是很厉害的人当的,你们要认真听他们的朗读,看字音是不是读得正确,句子读得通顺吗?

(生轮读课文)

师:评委们来说说。

生:我觉得读得很好,不过有一个字读得不够正确。

师:那你帮帮他(帮读)

师:这位评委很好,能先表扬他的优点,再指出不够的地方。

生:读漏了一个字。

师:你听得真仔细,看来,你们在家认真预习了,真好。

师:我们来读读生字词语吧。

(出示词: 商店   橱窗…… )

(生齐读词语)

师:刚才,11位同学都读得很好,吕老师也想给大家读读这篇课文,大家边听边认真思考,哪些地方还不太明白。

(师配乐范读)

师:小朋友都听得入神了,吕老师看出你们在思考,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我不知道“升起”是什么意思?

生:我不知道什么叫“童年”?

生:什么叫“银装”?

生:什么是“情景”?

生:中国台湾和北京是很远的,课文为什么说不太远?(生指地图)

师:你怎么知道?

生:我家有地图,所以我知道。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什么叫“橱窗”?

师:课文里的橱窗指什么?就是商店里沿街面展示商品的玻璃柜子。

生:北京小朋友盼着他们来玩什么意思?

生:就是北京小朋友很希望他们来北京玩。

师:盼着就是希望的意思。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去学课文。春节,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在橱窗里见到了谁呢?

生读课文: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在过春节的的时候,孩子们在橱窗看到了美丽的雪景,那是用棉花做成的。

(一生提意见:他读得有感情,但是读得太慢,轻声读成了重声)

师:中国台湾是什么地方?

生:是中国的一个省。

(认读“省”字)

师:中国台湾在这儿,南宁在这儿,(老师指地图)都在我国的北方,所以那儿像我们这儿一样,很难看到雪的。这个问题懂了吗? 指名再读课文。

师:他丢了一个字,听出来了吗?

(生再读)

师:中国台湾小朋友只能在橱窗的看棉花,那他们跟老师说了什么话?我们看课文。

(指名几位同学分角色读课文,其他同学继续当评委)

生:他们读得很好。

生:他们读得快了些。

生:秋生同学当老师读错了几个字。

师:他有点紧张。他们对什么感到惊奇?(出示句子:孩子们问老师: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老师微笑着点点头。“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惊奇地问。)

生:孩子们对雪惊奇。

生:他们不是对雪惊奇,而是很难看到雪,北京能看到雪。

师:你们能不能把这种惊奇的语气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再指名读。

师:老师在哪儿见过雪呢?

师:老师看着地图,不禁引起了思乡之情,谁来读出他的思乡之情。

指名读课文

师:你还真有点像老师。

想读的站起来读。(生读课文)

师:接下来我们还是分角色来读(分工朗读)(老师接着就娓娓动听地给同学讲起了玩雪的情景。)出示雪景图片,师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听得笑呵呵的,中国台湾小朋友仿佛来到了白雪世界,如果你们来到这儿,你想干什么?

生:我想堆雪人。

生:我想打雪仗。

师: 能不能把你的感情用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9段。

(指名读第9段)

师:你看,这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多么像雪毯(出示图片)。

师:什么叫银装?

生:雪下下来,落在树上,铺在地上,就像给它穿上一件白色的衣服,雪闪着光,所以“银”字用金字旁。(指名读句子)

教师引读。

师: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第9段。

(生读)

师:你们是不是希望现在就落下雪来呀,中国台湾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你们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也一起来争着说说看。(争着问)

师:那里的小朋友也盼着你们去那儿看雪呢。

师:出示识字三:中国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师:为什么说不太远?因为我们是一家,虽然相隔遥远,感觉还是很近的。这一课的生字词语都会了吗?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出示课件,生读)哪些字难写呀? (打,指,接,做做动作)

师:那“接”字怎么写呢?

师边写边讲解

写字:写字前我们先做一个小气功:身正,胸直,臂开,足弯, 描一个写一个。(生写字,轻音乐起) 师:这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

看雪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及由生学组成的词语,会认“省、店”等10个生字。

2.读懂课文,知道中国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了解中国台湾儿童向往北京,北京儿童渴望同中国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生字卡、词语卡、地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讲台湾省的小朋友看雪的故事

二、出示地图。了解台湾省的位置,介绍台湾省的有关历史情况,知道中国台湾虽然现在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但它仍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带生字的词,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检查自读情况。

1.这篇文章分几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3.说说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五、指导学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学会字:  讲打 指 接 惊 故 候 奇

会认字:  省店 橱 指 接 讲 铺 毯 银 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认?想什么办法记住的?

“惊、省”是后鼻音。

“银”是前鼻音。

3.你认为哪些字难写?

故: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文”。

候:不要忘了中间的一小竖。

4.指导写字。

(l)看清每个字的结构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练习写字,完成“我会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语。

2.说说文章主要讲什么?

二、引导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l)齐读。说说主要讲什么?

(2)这里为什么很难看到雪呢?简介台湾省的气候特点。

2.学习第2自然段。

(l)自由读,然后说说台湾省的孩子们在中国台湾看到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2)想一想,说一说橱窗里的雪景。

3学习第3~10自然队

(l)自由读。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

(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向往到北京去看真的雪。老师的故乡是北京。老师童年玩雪的情景很有趣。)

(2)指导读四个问句。

a.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b.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c.北京离这儿很远吗?

d.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要读出问话的语气,ab、c还要读出好奇的语气,d则还要读出对北京的无限向往。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3)指名读写老师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的句子。“雪毯”、“银装”分别指的是什么?

(4)分角色读第3~10自然段。

4学习第11自然段。

(l)范读。

“那里”指什么地方?“你们”、“他们”分别指谁?

(2)齐读。

读了这一自然段后你体会到什么?

(北京的小朋友盼望中国台湾回归祖国。)

(3)小结。

(中国台湾回归祖国是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共同心愿,中国台湾回归祖国,中国台湾的每个小朋友就可以到北京看到美丽的真的雪。)

5.朗读全文。

三、指导完成“我会连”。

1.读一读,连线。

2.同桌互查。

3.齐凌连好的词组。

板书设计:

12 看雪

中国台湾   北京

盼着

教学反思

上完课,劳苦和疲惫九霄云外,惊讶和欣喜让我激动不已。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而作为老师,关注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欣赏他们的言行,学会领悟他们的深情是何等重要啊!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而语文课程是随“具体的儿童”来的,它将“具体的儿童”引入教育殿堂,只有关注“具体的儿童”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课程意识。那就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舞,学会组织,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他们的求知欲望、表达热情让你吃惊,他们发挥出的巨大的潜能令你震惊。

放开手,学生会走得更好。以前,我们对学生不敢放手,更不会放手。教师“前怕狼,后怕虎”,结果学生胆小怕事,不敢跃雷池半步。如今,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已经成为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产,然而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甚至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这种角色的变化,的确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但绝对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这个时候,就请所有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吧!”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声音。

我坚信,学生就是最可利用的课堂资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来自课堂的、来自学生的资源吧!真正实现由“老师教我学语文”转变为“我们一起学语文”。

看雪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播放西湖风光画面)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是啊诗人心中若有一个春天,那么他的笔下就春意盎然:如果诗人心中寒冰一片,那么他笔下的西湖又会是怎样?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体会本文写景的手法——白描手法,感受作者为我们营造的艺术境界。

三、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1、准确2、有感情3、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

四、介绍作者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昂然。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五、自主学习

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六、整体感悟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故国之思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偶遇佳客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没有矛盾?

与众不同的情趣,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清高孤傲。

4、文中具体写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特点: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5、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写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后半部分写人,写奇遇,饮酒,抒写感慨,偶遇知音而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他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特色。

结尾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这是对张岱的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态凌晨来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实,从古到今,像张岱这样的痴人并不少,本册就有学过的。回忆一下:苏轼,陶弘景,周敦颐。

七、知识拓展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古往今来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很多,请同学们找出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八、写作活动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本文把这种方法运用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写一段有关描写景色的短文。

所谓“白描”,原指小说塑造人物采用的一种手法,讲究以简洁的笔墨勾勒人物形象,不用衬托或少用衬托,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而作者却要隐蔽起来。它的好处是以少胜多、真切凝炼。白描手法运用于杂文,主要体现在作者对于人物那些富于思想性格特征的言论和行为的记述,在行文上一般表现为复述和引用,或简明的勾勒。

九、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看雪》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文中流露出的消极避世的意绪。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及了解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

西湖,在文人墨客眼中,无论阴晴雨雪,总是各具风韵的。我们来欣赏几首古人咏西湖的诗(多媒体展示)。

这几首诗歌都是描写西湖美景的,因为诗人的视角不同,西湖所呈现的'美也不同。今天,我们就随张岱去欣赏一下雪后的西湖美景。(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整理后明确,多媒体展示。

2、湖心亭简介:

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介绍湖心亭。

3、诵读比赛:

⑴ 听课文录音,掌握字词读音,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语调。

⑵ 给加点字注音。

⑶ 自由朗读(3分钟),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准备诵读比赛。

(评委由班长、学习委员担任)

4、疏通文意:(解词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抢答下例题目。答对得十分,答错不得分。一个小组抢答错误后,其他小组可再次抢答,每小组只一次答题机会,每题只答两次。(班长为记分员)多媒体展示抢答题。

5、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⑴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标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⑵ 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品读赏析

1、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纪年,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2、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

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3、事件──看雪。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齐读。请同学起来翻译一下。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⑴ 诵读。

⑵ 雪后奇景的赏析(讨论: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① 思考: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看谁预习得最仔细。

明确:白描。什么是白描?(研讨与练习一·2)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我们刚才欣赏的诗中有这样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描”就是──“淡妆”。

② 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③ 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④ 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四、小结

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以叙事为线索,重在描绘雪景,其目的是展示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孤芳自赏的性格。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五、作业

1、比较《江雪》与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创新活动: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教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看雪》教案 篇5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我教《看雪》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  唐佑英

【思考的问题】

教师真的要等到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了,把所有的材料都带齐了,才有信心和把握去上课吗?

【案例描述】

“老师,太好了”

记得上周星期一下午的一节语文课,我伴着清脆的铃声,带着我早已准备好的教学方案,和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可是,面对的学生一个个无精打采,睡意朦胧,那样子已让我心冷三分。以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大脑立刻搜索着这个问题。对,上届学生对“大组质疑问难,合作解答”的方式最感兴趣,今天不妨试试。于是,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第12课《看雪》。想试试吗?”只见学生流露出好奇的目光。我接着说“请你们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以同学互相解答问题的方式来学习。”学生们欢呼出来“老师,太好了!太好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我随后提出:“要能提出问题,要能为同学解决问题,那就要熟悉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做个你喜欢的记号。”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和刚开始的表现简直是“判若两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样“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老师,我有问题”

几分钟读书后,一只只小手接连不断地举了起来,为了能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我采取大组合作的方式来质疑。大组轮流依次提问,一个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得10分,特别好的加奖10分,最后看哪组提问的人次多,依据得分多少评出冠军队。当这一比赛的规则宣布后,几十双小手跃跃欲试,他们能提什么问题呢,我好想知道。如:

问1:我不明白 “童年”是什么?

问2:请问,为什么要用洁白的棉花当做雪呢?什么是“橱窗”啊?

问3:“雪景”是指什么呀?

问4:老师讲了一个童年玩雪的故事,他的故事在哪儿呀?

问5:中国台湾怎么不下雪,而北京要下雪呢?

……

学生的问题好多好多,每个孩子提的问题,我都给他们打分。学生由疑而问,哪怕是一些幼稚的、肤浅的问题,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关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老师,我知道”

提出问题,更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我建议同学可以采用请人帮助的办法。帮助的人解答正确给10分,解答得很完美再加10分,最后合计算大组的总得分。也许还是来自小集体的力量吧,每组都争着抢着回答,都想为小集体争得更多的分。如:

答1:“童年”不能说是什么,应该说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你,“童年嘛,就是指我们的小时候。”说时,还随着语调做了个双手平摊桌面的手势,显得何等的慎重其事。(这时作为教师的我笑着给他们讲了一个我童年时落水的故事,乐得他们哈哈大笑。)

答2:我能解答你的提问,因为棉花是白色的,雪花也是白色的;棉花很轻,雪花也很轻,所以用棉花做雪花最像雪。

答3:“雪景”的意思是指雪中的风景。你看,课文的插图就是一幅雪景。地上是雪,房屋上是雪,树上也是雪,小朋友还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好开心。

答3:课文的第4段就是写的雪景,你读一读就知道了。(教师马上就相机指导学生读这一段。他们读得入情入境,读出了雪景的美丽。)

此时,学生不光在单纯地解决问题,还帮助同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知道”的课文插图、工具书、自然风光、风俗民情、日常生活话题、学生的家庭生活等语文的课程资源,都被他们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这其中的很多,则是我备课中始料不及的。

“老师,我有个发现”

正当孩子们因为质疑解答抢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小班长的发现一下让全班静静地倾听了。她说:“我发现,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表面上看是写老师和学生关于‘看雪’的对话,跟本组的主题是‘爱祖国’没多大联系,因为前几篇课文表达的都是爱祖国的情感,如《我们成功了》、《北京》。但是,我仔细读后面的对话‘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才发现这也是跟爱祖国有关系的。这句话是说北京的小朋友盼望着中国台湾回归祖国;课文中写到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也是很想到北京看雪的,说明他们也想回归祖国。他们都盼望祖国和平统一,难道这不是爱国吗?”话音刚落,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声。多么精彩的发现,多么深刻的感悟,出自一个7岁孩子之口。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你还能不相信你的学生?你还有必要向学生们总结讲解吗?回答是否定的,给我留下的思考是深刻的,我忽然明白基础教育课程专家们说的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堂资源”的真正含义。

“老师,我想说!”

是呀,学生想说的话好多好多,学生想表达的思想无数无数。有的说:“我也想去中国台湾看看他们那儿的美丽风景。”有的说:“我愿让中国台湾小朋友到深圳来作客,我给他们当导游。”有的说:“中国台湾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那该有多好!到时我就可以到中国台湾去旅游啦!”……这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但孩子们还有好多话没有说给老师听,他们还有好多思想要和同学交流。他们一直围着我说个不停,一直拥到办公室门口,等下一节课的铃声响起,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从此以后,学生在我面前无拘无束,课堂上的思维更是活跃流畅,他们总是举起手“老师,我想说!” “老师,我想说!”

【教学反思】

上完课,劳苦和疲惫九霄云外,惊讶和欣喜让我激动不已。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而作为老师,关注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欣赏他们的言行,学会领悟他们的深情是何等重要啊!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而语文课程是随“具体的儿童”≤≥来的,它将 “具体的儿童”引入教育殿堂,只有关注“具体的儿童”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课程意识。那就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舞,学会组织,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他们的求知欲望、表达热情让你吃惊,他们发挥出的巨大的潜能令你震惊。

放开手,学生会走得更好。以前,我们对学生不敢放手,更不会放手。教师“前怕狼,后怕虎”,结果学生胆小怕事,不敢跃雷池半步。如今,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已经成为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产,然而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甚至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这种角色的变化,的确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但绝对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这个时候,就请所有的教师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吧!”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声音。

请你坚信,你的学生就是最可利用的课堂资源,请充分利用来自课堂的、来自学生的资源吧!真正实现由“老师教我学语文”转变为“我们一起学语文”。

课文《看雪》教案 篇6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划出生字。收集台湾风景名胜的资料。

2、课件准备:北国雪景风光及音乐片段。

3、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谈话:

是啊,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还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亲人团聚。今天,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文,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台湾人民远离祖国妈妈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3、课件出示“我会读”:

台湾省 商店 橱窗 指了指 接着

讲故事 铺着 雪毯 银装 打雪仗

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4、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⑴ 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⑵ 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到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看雪景,读课文

1、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观看北国冬日的雪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深地体会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四、指导写字

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2、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3、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五、拓展活动

搜集台湾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台湾知识交流会”。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或图片,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课件出示“我会读”中的生字,进一步巩固。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解决,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讨论。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3、教师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中表达的感情。

4、自由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小组的伙伴听。

5、展示读:把自己喜欢的片段读给大家听,说说喜欢的原因。

6、分小组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意思。教师在各小组巡视,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台湾的孩子们对到北京看雪的向往。

7、分角色朗读第3~11自然段,着重指导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体会出“孩子们争着问”的急切心情和老师对故乡怀念的感情。

8、配乐朗读。

阅读教学应有层次性、目的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读书、乐于读书。在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完成课后“我会连”的练习

四、拓展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台湾的资料,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学生在教室中自由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2、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学校来做客。

小学二年级《看雪》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

方面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情感

态度

方面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能力

方面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教师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余拿一小船(撑、划)

客此(动词,客居)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四、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一位同学翻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教师可显示课本中的配套插图,帮助学生再现形象。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学生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5.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两位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自己的同桌,其余同学评点。

6.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生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五、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背课文。

2.提问: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3.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板书设计湖心亭看雪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入)景:雪后湖心亭奇景

(含)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言简意丰

课后记张岱的小品从来不爱讲道理,他只是感受人生,描绘人生。在这篇游记中,作者的态度、举止,也只是静静地观赏、静静地体味。凡是情绪比较活跃的地方,都是从他人写出。见知己而大喜的是“客”,喃喃言雪夜游湖之“痴”的是“舟子”。他始终是淡然的,似乎深深有会于心而难以言说,亦令读者有会于心而已。

《看雪》教学设计 篇8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字卡,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并组词。

(2)听写生字。

2、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一场赛牦牛的?具体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板书: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

(二)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1、默读课文,思考:(1)雪顿节赛牦牛会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让人揪心?画出有关语句,做好批注。(2)读一读这些句子。

2、组织交流,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体会

(1)读第三自然段的两句话,看图片或者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精神抖擞”“节日盛装”“出征的勇士”的意思,说明什么?

(2)“几十头牦牛一起奔跑,场面颇为壮观。骑手的甩鞭声、牛蹄的砸地声和观众激动的喊叫声交织在一起,气氖热烈极了。”主人的动作、牦牛往前冲的情景及“甩鞭声、砸地声、叫喊声”客人们的担心,写出了比赛场面的壮观、惊险、热烈。

仿写:过“六一”了,( )一起( ),场面颇为壮观。( )声、( )声、和观众的( )交织在一起,气氛热烈极了。

(3)骑在牛背上的主人死死抓住缰绳,紧紧趴在牛背上,随着牛的身体上下起伏。没过多久,骑手啪的一声被甩下牛背,重重地摔到了地上。

对比理解:去掉划横线的这些词语好不好,为什么?读一读体会。体现了牛的脾气很大,比赛的紧张和惊险。引导学生读出比赛的紧张、惊险。采用抽读,师范读、全班齐读的方式。

(4)“没有取得名次的骑手,也不介意。”“介意”能不能换个词,说明什么?说明参赛者都有一个好心态,目的是图个好心情,跟着高兴。引导学生读出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本环节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思考、圈画,可按照“读文——找句子——读句子——说感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尤其在“说感受”时教师在尊重学生自由表达的前提下,要给学生适当的点拨、一定的评价,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获得切身的情感体验,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对于学生理解不了的词句,先要指点他们怎样理解——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体验,或变换句式,或仿写句子,或找近义词反义词等】

(三)回归整体,深化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再看板书,进一步领会“别开生面”的意思,切实体会雪顿节上场面的壮观,赛牛比赛的惊险刺激,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心情。

3、按照写作顺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布置作业,进行拓展

1、积累词句:把喜欢的词语记下来;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牦牛发怒奔跑及它与主人亲近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2、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剪报。

3、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三年级下册)中的《牦牛》和《川北草原观马记》两篇文章。

【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决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在此基础上深化、延伸,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雪顿节上看赛牛

比赛前 —— 比赛中 —— 比赛后

别开生面 就图心情好

节日盛装 惊险壮观 满意而归

【板书力求简洁,突出重点。把课文的顺序、结构和重点词语直观地反应其上。】

五、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1、本设计紧扣文本内容、单元训练重点、课后题,打破传统的串讲串问教学模式,先从整体入手,大体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和内容,然后直奔教学重难点,重点学比赛时,再学比赛前和比赛后,层次清楚,条理分明。抓住重点词语“别开生面”,贯穿教学始终,通过比赛前主人的节日盛装,比赛时场面的壮观、有趣、揪心,比赛后人们的心情是只图高兴加以理解。

2、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各民族特别是藏族浓郁的民俗风情,尤其是牦牛比赛时的图片更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场面的壮观,同时,把课文里一些重点语段提炼出来,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对一些重点词语用不同颜色的字标记出来,加深理解,也有利于朗读指导。

3、重视了朗读训练,尤其几个重点段落。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悟。除此之外,适当加入了语文扩展练习:变换句式和仿写句子,在语言实践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

本课设计容量较大,学生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课时就难以完成,尤其是读的能力,因此在预习和第一课时教学时一定要扫请阅读障碍,才能为后续学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