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语文教案范文素材(优秀8篇)正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语文教案范文素材(优秀8篇)》

时间: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8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反思 篇1

上完了实习的最后一次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心里顿时感到轻松了不少。前一天在五班讲课的时候,可能是前两节课学生没有精神,整个课堂显得比较冷清。好多学生三心二意,要不停地重复问题,很细致地引导他们才能进入状态。当然,我的问题也很多。虽然是一个星期前就备好了课,因为感觉是很精心设计的,还比较熟悉,等到老师让我上课的前一天,才重新对教案进行修改,发现了如讲课内容的次序还可以再调整,使各部分的层次更清晰等问题。在上课的时候,因为之前没有试讲,两节课连上下来,发现自己对课文的有些内容顺序不是很熟悉,讲课的时候语句不精练,口语比较多;还有一个问题,语速偏快,让学生感觉到我很紧张。总之这次课的感觉不是很好。不过,当我上完课,学生们全都鼓起掌来,可能是一种欢送的形式吧。让我的心里有了点慰藉,同时也很惭愧,我红着脸快速地离开了。

第二天在七班也上这门课,也是连着两课时。一直担心七班的`孩子会很沉闷,可能是指导老师多次强调这是我实习最后的讲课的缘故,学生们听得都很认真,对于我的问题,也做思考状。在七班,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语速放慢了些,显得从容了些;在提问的时候对于比较难的问题进行提示点拨,以易于学生思考和回答。第一节课很平稳的过去了,我舒了一口气。下课在班里转,一学生主动跟我说话:“老师,你不要失望啊,语文课是这样的。胡老师上课也是这样的。”他怕我伤心,所以安慰我。其实我对学生的表现已经很满意了。他们的积极不是通过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只要看到他们专注的眼神就能感受到。所以我不失望,相反很感动他的体谅。我希望第二节课也能顺利结束。可是当学生认真起来,像我这种没经验的老师就要紧张了。在课堂上本来有一个问题,文章中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母爱是无条件的。我让他们谈看法。其实我预设的是,父爱其实也可以具有无私性,母爱就也是有条件的。结果学生们的回答都倾向于父爱和母爱的本质是一样的,都具有无私性。而我原先没有将重点放在父爱上,而是想强调母爱也是有条件的。所以,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很意外。对于这篇带有哲学色彩的文章,很多同学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这是我希望达到的。只是这个问题我还是要给出参考的答案,所以我绞尽脑汁说了一番,现在已经忘了是怎样说的,反正还是说得不够清楚。因为两者的角度不同,其实站在学生思考的角度,我是赞同他们的观点的。但是文中,我还是要给他们解释作者的看法。跨过了这个坎,后面就顺畅多了,我的拓展部分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至直到快下课学生都很安静地听。等到我说声放学了,他们才像想起来,向食堂冲去。

比较这两次课,我在教态上有了提高,发音放慢也清晰了很多;对于文章和教案也很熟悉,讲课较连贯;对于课文的设计,时间把握得很好。但是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是在我讲课时语句衔接上还不能很流畅,一句话有时想不到一个贴切的词去表达,在激动或紧张的时候,语速又不自觉变快,学生听得不很清晰。另外就是在对课文设计上,没有想得更深入,而且自己的反应也不够灵活,出现了点意外。如果之前能考虑到,那么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了。

总之,实习的课讲完了。但真正的教师生涯也已经在眼前了,所以对于自己的不足还是要改进,争取在讲台上展现最佳的风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反思 篇2

实习的日子已快接近尾声,回首一路走过来的日子,感触很多。

现在是真的深刻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做一个老师难,做一个好的老师更是难上加难。想起曾经语文教学论的教师说过一句话:“语文老师是一个自娱自乐的职业。”怎样做一个让学生喜爱的语文老师,对于我来说,这条路还很艰辛,还需要我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个星期在13班和16班上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四节课上得让我很辛苦,原因之一是这篇课文本身比较难,课文中的某些句子比较晦涩,让学生难以读懂,课文中所体现的弗罗姆的某些观点还值得商榷;原因之二是学生课前没有预习,这就让我的教学进程变得比较困难,在课堂上得给他们大量的时间去读这篇课文,由于对文本的不熟悉,所以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就有些困难;原因之三是我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度不够,在抛出问题后没有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所以这也是让课堂出现偶尔冷场的局面。在让同学们讨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爱的区别时,他们辩论得很激烈,达到了我预设的活跃课堂的目的,但是后来他们的辩论有些偏离主题,我没有及时的把线收回来,以至于这一个环节比较散,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的。不过和前几次上课比较起来,我不再怯场,教学语言和教态自然了许多,这是我最大的进步。

文老师对我说过,现在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课堂上的现场感。教案很容易写,但是在课堂上把教案上的'知识以何种方式教给学生,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现在的学生(尤其是理科班的学生)不怎么重视语文,如果把语文课上得枯燥无味,这更会降低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怎样当好一个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

虽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篇比较难也不好讲的课文,但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让我很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明白自己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便是我最大的收获。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需要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观点。

2、情感与价值目标: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感恩,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这是教学重点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教育。这是教学难点

教学思路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学生阅读理解有一定困难。而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一些小故事来消除理论著作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由浅入深,由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哲理的理性认识。

主要教学

方法按品读感知、对话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倡导由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信息整合包括阅读时使用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同时还动笔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及时收集整合信息,形成对整个文章的思路)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资源

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导题音乐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

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冰心的小诗里说:“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当然,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回忆有关母爱与父爱诗词营造情境,从最熟悉的感悟入手

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概括地讲,这篇文章谈了“爱”。

具体如下:

(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二)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8)

(三)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9—10)

快速阅读,

明确文章的思路,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做准备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的答案可能是零散的、感性的,不过不要紧,只要能跟上思路,思考问题就行。)

三、研读讨论:

(一)探讨母爱与父爱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1、提示:文中哪些段是写母爱,这些段中哪些关键词语句子体现了母爱的特点?

学生找出词句后一起总结: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只要是母亲的孩子,母亲就会无条件的爱孩子。不管你是总统,还是平民;是一个高贵的公主,还是一个杀人犯;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母亲都会无条件的爱你。

(故事一:当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向他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是的”,杜鲁门的母亲答道:“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学生找出词句: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

“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圈圈点点,勾勾画画,逐渐明晰母爱的特点) 要真正有效的看书,就需要动笔,在勾画过程中让思路成形,从而高质量获取信息。

三、研读讨论

2、提示:父爱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找出词句后一起总结:父爱是有条件的。母亲的爱让我们感到温暖,不断生长,发育。父亲的爱却引领我们正视人类生存的社会,学会生存、生活。要遵守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如纪律、秩序、法律等;要勇于承担、有责任感。父爱让我们在社会立足,正视我们成长时遇到的种种困难。故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学生找出词句: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讨论、自由发言,找出句子。有效获取信息,认识父爱的不一样。

三、研读讨论3提问:如何解读“严父慈母”中的“严父”之爱?

(故事二:弗利克斯回来了弗利克斯是美国的一个十五岁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很爱他,他的父亲常时不时揍他几下。这年圣诞前夕,他的母亲正准备小香肠,家里没有芥末,父亲叫正在摆弄廉价相机的弗利克斯去买。弗利克斯正沉浸在自己的相机世界,被父亲轻轻打了一巴掌,才拿起瓶子恋恋不舍走出家门。他一出门就把这事忘光了,在街上一直逛到商店打烊,才记起自己是出来买芥末的。这时他不敢回家,因为他不想在圣诞节挨耳光。这样,他父母在怒气中吃完了没放芥末的小香肠。八点钟了,他们开始担起心来。九点钟他们跑出家门,去按弗利克斯朋友们的门铃。—─圣诞节的头一天,他们报告了警察。一连等了三天,音讯杳然!他们又等了三年,仍不知所终!久而久之,他们的希望破灭了。最后,他们不再等了,从此陷入了绝望的忧伤之中……打这起,圣诞前夜成了这孤寂的老两口生活中的忌辰。这样的日子过了多年,直到有一天,照例是圣诞,老两口照例吃着没放芥末的小香肠,身后传来一个颤抖的声音说:“买来了!这是芥末,爸爸!”接着,一只手从二老之间伸了出来。一点不假,一个满装芥末的瓶子放到了桌子上……母亲双手合十,深深地低下了头。父亲擦着桌子站起身,虽然热泪盈眶,却微笑着回过身来,举起胳膊给了儿子一记响亮的耳光,说道:“去了这么长时间!你这个调皮鬼,坐到那边去!”)

自由讨论,直至火候才抛出故事二和故事三,学生自述经历或另有感人故事亦可。这里应是课堂的高潮,通过故事或自身经历的讲述,学生能非常清晰的认识到母爱与父爱的区别,也能更深的领悟到平日忽视甚至反感的伟大的父亲之爱。

(故事三:贝多芬几乎是在父亲的暴力下成长。贝多芬的父亲望子成龙,希望贝多芬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从小就接受严苛的音乐训练。贝多芬除了练钢琴之外,还要练小提琴、中提琴,贝多芬喜欢随意自己拉一些曲子,但只要被父亲发现,就会大骂他一顿,说:“你还没到达随心所欲的程度,现在好好给我一个音一个音照谱演奏!”父亲的教育严格,甚至常有时候是不合理的,但他还是为儿子神速的进步感到无比的骄傲,而且非常肯定将来他的儿子一定是个伟大的音乐家。)

小结:泰戈尔说:“我的欲望很多,我的哭泣也很可怜,但你永远用坚决的拒绝来拯救我,这刚强的慈悲已经紧密的交织在我的生命里。”父亲之爱,也许就体现在他的严厉、刚强和不动声色中。故高尔基说得好: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人生。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母爱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温和独立

父爱给孩子信心指导孩子生活理智自信

因此,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爱,他们还使孩子在爱中成长,又学会去爱别人,这是一个理性的、圆形的过程。

结合第八段,水到渠成的总结概括,享受专注阅读带来的快乐。 为下一步质疑作准备

四、深入质疑:

提问: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提示:如果只有母爱,孩子会怎样发展?

回答:孩子可能会沉浸在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只依赖于别人,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不会爱别人。

提示:如果只有父爱,孩子会怎样发展?

回答:孩子可能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喜欢暴力、走极端等。也不会爱别人。

明确:成熟的人应具有的特点:

独立、温和;自信、理智。前两点来自母亲,后两点来自父亲。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独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亲(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父亲的良知。也就是有母亲的爱的祝福,又要有父亲的爱的原则。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圈点勾画,概括要求全面、具体。明确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要达到的高度。此步质疑很有必要。通过反思,学生不仅更深理解父母之爱,还学会如何塑造自身成熟而健康的灵魂。事实上,到这个环节时,学生似乎都比昨天长大了好多。

五、延伸拓展: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父母之爱有什么新的认识和希望?假如你是父母,你又预备怎样履行父母的职责?(可选择一个问题回答)

课后周记让学生反省,对父母之爱上升至理性高度。

自我反思

这篇文章我自己非常喜欢,弗罗坶的《爱的艺术》让我感悟良多。因此,我也力图要通过教授这篇课文来告诉学生,爱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可以培养的一种能力。我们可以被人爱,还要学会爱别人,包括父母,老师,朋友,周围的人,甚至整个社会。能有意识地去爱别人,就意味着你已向成熟迈进了一大步。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双边交流较多,全堂课基本以师生对话进行。基本做到了老师主导、学生主体要求。课堂伸缩自如,能收能放。学生兴趣盎然,感触颇多。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对课文有所取舍,放弃了“爱的成长过程”的理解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

2、

3、 让学生感受爸爸妈妈无私的爱。 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爱爸爸妈妈。 学会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活动形式:

游戏 唱歌 情景表演 朗诵绘画等

活动准备:

1、

2、 PPT课件。(包括歌曲、文字) 彩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课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好不好?(选老鹰、鸡妈妈、小鸡们)

2、学生快乐游戏。

3、师:鸡妈妈为什么要张开翅膀?鸡妈妈就不怕被老鹰吃掉吗?

4、小结:鸡妈妈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啊!你们的爸爸妈妈更爱你们呀!你们爱爸爸妈妈吗?(爱)大声说你的爱:(出示课题)我爱爸爸妈妈。

二、感受爸爸妈妈的爱

1、听歌《我有一个家》。正像歌里唱的那样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妈妈是怎样疼爱你的呢?(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2、妈妈多么关心你,妈妈多么爱你呀!世上谁最好啊?我们一齐来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3、世上不仅只有妈妈好,爸爸也好!谁想说一说爸爸是怎样爱你的?(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爸爸打你,就是不爱你吗?

4、当你犯了错时,爸爸可能会打你骂你,爸爸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让我们来听一首歌《好爸爸 坏爸爸》

5、妈妈爱你,爸爸爱你,你幸福地成长。一起高兴的读:“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课大树,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之间飞来飞去。”

三、用实际行动爱爸爸妈妈

1、爸爸妈妈爱你,你又是怎样爱爸爸妈妈的呢?(情景剧表演)星期天,妈妈正在洗衣服,晴晴走过来说:“妈妈,你累吗?我给你捶捶背吧。”

2、晴晴做的对吗?

引导学生说爱爸爸爱妈妈的事,师及时点拨点评总结。

四、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1、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做法,希望大家能说到做到,去爱你的爸爸妈妈。为了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我们一起朗诵诗歌《献给爸爸妈妈的歌》。

2、课前,老师发给你一张彩纸。你可以折爱心、折千纸鹤、画一幅画、写几句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送给亲爱的爸爸妈妈。

五、总结

爸爸妈妈为了你们快乐成长甘愿辛苦地工作,为了你们健康成长时刻把你放在心上。回到家里,大声地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爱你”。

从今天起,为了表达你们对爸爸妈妈的爱,每天帮爸爸妈妈做一件事,以表达你们对他们的一片爱心。同学们你们能做到吗?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父母之爱。从小到大,我们感受到的或听说过有关父爱和母爱的描述应该是数不胜数,如果要问对父母之爱的感受,恐怕每个人都可以象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滔滔不绝说上三天三夜。但老师现在要求只用一个或两个词来形容(或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在同学们的心中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含蓄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么样的呢?

(幻灯片)

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如果说我们刚刚对父爱和母爱的感受是处在感性的,较浅的层面的话,那么弗洛姆则是用理性的眼光给我们概括了父爱和母爱的特点。不过,弗洛姆仅仅是想告诉我们父爱和母爱的性质特点吗?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

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孩子的爱”三者的爱,那么在文章中“孩子的爱”是怎样的?

(幻灯片)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刚出生阶段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

(幻灯片)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很明显,在10岁之前,孩子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那么我想,我们在坐的各位,有没有那个是10岁以下的?8岁以下的?刚出生的?就更没有了!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孩子一样,因为被人爱,才去爱;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别人的爱无动于衷,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幻灯片)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孩子,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

(幻灯片)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

(幻灯片)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同学们现在是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

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所以这堂课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

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人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养育自己付出的辛劳,知道孝敬父母,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学会理解亲子之间的“爱的冲突”

2、教学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园”中的“八重奏:亲子之间”活动,展示在亲子之间的各种表现,体会父母的关爱,正确认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通过“探究园”中的“节日的礼物”活动,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关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感恩。要爱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尽自己的能力孝敬父母和其他长辈。

教学重点

体验父母的爱

教学难点

理解“爱的冲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提问导入)

老师:是谁赋予我们生命,是谁把我们抚养至今,是谁每天为我们准备可口的饭菜,是谁将我们成堆的衣服清洗干净,是谁对我们嘘寒问暖,关心备至,又是谁在我们每晚挑灯夜读时陪在我们身边?

学生异口同声:父母

活动一:爱的清单

思考1:父母除了赋予我们生命外,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还为我们做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①教我们说话走路 ②为我们生活奔波忙碌,提供物质保障 ③为我们学习操心④教我们怎样做人┄┄

思考2:将“爱的清单”另一半完成,回忆一下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我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在父母生病的时候照顾他们,帮父母干家务等

老师:世界上最伟大无私的爱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故事)一、《天亮了》的创作背景 二、唐山的地震中以对父母为救自己的儿子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三、《青春的童话中》莫南和妈妈的故事

父母对我们的爱河我们对父母的爱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那将是不平衡的,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而我们为父母做的又太少太少我们要永远记得父母的恩情

活动二:观看书本“探究园”中的“八重奏”,哪些表现了亲子之间的“相互关爱”,哪些表现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爱的冲突”

老师:小时候,我们无论是衣食还是精神上都完全依赖父母,那时候感觉父母就是自己的天和地。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发现开始与父母之间有了间隙,与父母争吵的次数越来越

多,有时我们会抱怨:父母变了,他们变得好罗嗦,再不像以前那么通情达理,爱我疼我了。

我们与父母之间出现了“冲突”。

思考:既然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如此血脉相连,又为什么会出现“爱的冲突”呢?双方要怎么样才能化解“爱的冲突”?

学生选择最有感触的事情,讨论怎样化解冲突。

典型冲突:父母偷听孩子的电话或偷看孩子的日记

学生讨论: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有什么感觉,进而会有什么行为?

学生发言:我会很生气,因为父母侵犯了我的隐私权,是对我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我可能会跟他吵起来。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这样的“爱的冲突”就出现了,如果我们以为地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那么冲突就可能会升级,最终会伤害到父母的泥,那么如果我们来换位思考,你来站在父母的立场上体会一下父母的用心,看看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父母,当你面对因为被偷听电话或者被偷看日记在一旁生气的孩子,你准备说些什么来表明你行为的用意或者此刻的心情呢?

活动三:设计发言——孩子,我想对你说

学生可能设计的发言:孩子,父母偷听你电话是想知道现在你都在和什么人来往,身边是不是有对你有帮助的朋友;父母偷看你日记,是想了解你最近的想法,想知道你遇到了哪些困难,父母只是希望能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帮你,能够了解你的想法,真正成为你的朋友,希望你平安幸福的长大。

老师小结:尽管有时父母会做出一些让我们很不开心的事情,会使我们和父母发生争吵冲突,但我们知道我们最需要的还是父母的理解最关心最疼爱我们的也还是父母,父母给与我们的只有爱。也许有时候会因为其方式的不恰当回小小的伤害到我们年少的自尊,进而演化为冲突,但不管怎样,这都是“爱的冲突”他以为爱而产生,只要我们和父母互相理解学会体谅,那么这些“冲突”也必将在爱中化解。

活动四:节日的礼物

活动导言:父母赋予我们这么多,我们又将用什么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呢?让我们在一个特别的日子为父母献上一份特殊的爱的礼物,并谈谈你的礼物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课堂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对自己的父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的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对他们说,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把这些话记录下来,作为给父母的一封信。在这封信里你可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也可以为自己的某一次任性胡闹向父母道歉,还可以向父母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议,希望大家能写出自己心里最真实的想法,把最暖人的话送给自己最亲的人——父母。

板书设计:

我和父母

一、相互关爱

二、爱的冲突

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父母的辛劳,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心,懂得要孝敬父母。

2、在家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能虚心接受父母的教育。不让父母操心,做个好孩子。

3、能主动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

二、课前准备

1、了解本班学生中关心孝敬父母的事例和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2、写有格言的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一)引出文章题目

1、出示投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简介孟子,讨论讲解格言的含义,了解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指导理解“孝”字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和地位。列举历史上以“孝”闻名的人物,理解“孝”是人类与身俱来的一种责任。

2、出示文章题目:《孝女绳》

(二)学文明理

1、谈话,引导读文

平时,我们的衣食住行,父母都会给我们安排得妥妥当当,我们只要专心读书就可以了。父母之爱是那么伟大,完全不求回报,生活在父母的怀抱之中是多么幸福。那么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这种幸福呢?我们来读读《孝女绳》,看看小主人公李根的生活是怎样的。

2、学生各自读文章

3、读后讨论:

(1)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李跟是个怎样的孩子?她为什么能这样做?

(3)与李根相比,你做得怎样?你应该向李根学习什么?

(4)如果李根就在我们身边,你会怎么做?

(引导四人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4、明理: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

5、 小结:

文中李根的爸爸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有李根那样的孝顺女儿,李根就是他的生活支柱。李根是不幸的,小小年纪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但她又是那样坚强、勇敢。她不仅照顾好父亲,还保持了优异的成绩,值得每一位同学学习。

(三)深化导行

1、说一说

(1)你在家里是怎样孝敬父母的?

(2)以后打算怎样孝敬父母长辈?

(3)当你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你会怎样去帮助他们?

2、联系实际,见行动

爸爸妈妈的生日到了,你怎样为他们庆祝?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同学们都懂得了要关心、孝敬父母,老师希望大家能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关心、热爱之情。

(五)课外延伸

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8

一、教 材

1、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2、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的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全文10个小节,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3、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随笔`杂文有一定了解,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对文章的分析能力。

4、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初步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5、教学重点、难点: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二、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难句,体会文中深刻的道理。

四、教学设计

拟定一课时。

这个设计主要是按照课本单元训练的要求来实施,在学生一般的阅读经验中往往对于一些说理成分较大的文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畏惧之心,关键问题就是对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理解不够,无法体会发现文章条理与思路的快乐。其实理趣,也是一种趣味,甚至其发现的快乐更甚于其他文体,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着重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

1.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

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2.感知课文:

学生在笔记本上整理三项内容

一、母爱的优点与缺点

二、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三、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自己的整理内容尽可能完备。

二、仔细比较:为什么文章题目不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爱”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的内容,并为他们营造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

三、讨论: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四、如何解决父爱与母爱中的不足?

五、面对父爱与母爱各自的特点,谈一谈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六、弗洛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七、文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着两种原则区别在哪里,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