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反思 >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6篇)正文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6篇)》

时间: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伙儿找到的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6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1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二年级上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篇寓言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的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分别学习课文第一、四两个自然段,了解现象及结果的基础上探究原因,学习二、三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

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找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施教过程中也发现自己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是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提高。课堂上,随时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促进学生,今后还有待提高。其次,语言过于生硬,不够儿童化。这点在试教过程中反映尤为明显。在师傅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正式上课时进步不少。例如将呆板的介绍蚜虫,转变为教师模仿蚜虫的语气进行自我介绍,调动了课堂氛围,增添了不少乐趣。最后,希望教学语言能够再精炼一些,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语言的目标性要更明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继续努力,继续学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2

【设计意图】

《我要的是葫芦》写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因为没有治葫芦叶上的蚜虫,所以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的内容短小,蕴涵的哲理浅显。因此,我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初读课文: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想想课文里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品读感悟,交流感受:

⑴ 种葫芦的人喜欢他的小葫芦吗?他的小葫芦可爱吗?

⑵ 种葫芦的人和他邻居的对话。

3、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教师扮演种葫芦的人向扮演邻居的学生发出疑问: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

4、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抄写两遍。

【课堂实录】

一、直接导入,初读课文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十四课《我要的是葫芦》。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我要的是葫芦。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想想课文里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生自由读课文。读后学生陆续举起了手。

师:好,请几个同学来说说。

生:课文讲了种葫芦的人和他的小葫芦。他的小葫芦都落了。(师板书:种葫芦的人 葫芦)

生:还有他的邻居。(师板书:邻居)

师:哦,那我们把它说完整。

生:课文讲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他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邻居劝他治一治,他不听,结果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二、品读感悟,交流感受

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读完合上课本能够说出来课文里讲了什么,这说明你读书的时候动脑筋了,这叫会读书。(生比较兴奋)

师:种葫芦的人喜欢他的小葫芦吗?他的小葫芦可爱吗?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画出来有关的语句。

(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而后举起手)

生:先说哪个?

师:哪个都行。

生:我先说他的小葫芦可爱吗。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这句话直接写出小葫芦可爱,看标点是什么?

生:叹号。

师:叹号怎么读?

生: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

生:(齐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

师:谁来说说可爱的小葫芦长什么样?

生:(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句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幅插图。小葫芦的藤、叶子、小葫芦。

生:细长的藤上长满了绿叶,藤上挂着几个可爱的小葫芦。

师:葫芦开什么花?

生:雪白的小花。

师:(板书:雪白)“白”是什么?“雪”是什么?“雪白”是什么?

生:“白”是白色,“雪”是雪花,“雪白”是像雪那样白。

师:我们学过的《欢庆》里也有带“白”的词语。

生:洁白。

师:(板书:──洁白)雪白和洁白是一对同义词,可以交换,说洁白的小花也可以。

师:请同位两人带着自己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互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多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肯定更加喜欢他的小葫芦。谁画出来啦!

生:(读)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为什么?

生:因为喜欢,所以一天要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师: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

生:(齐读)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

师:还有一个地方也写出种葫芦的人对他的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生:(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读的真不错。同学们听到她读得声音高还是低?

生:低,因为是自言自语。

生:自己给自己说话。

师: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

生:(齐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男生读,女生读。

……

师:是呀,这么好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好心的邻居劝他快治一治。

生:(读)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师:种葫芦的人听完有什么感觉?

生:奇怪。

生:(奇怪地、惊讶地)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惊讶地、夸张地)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师:什么意思?

生: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师:同学们看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生: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什么意思?

生: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师:同学们读一遍。

生:(齐读,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

师:(出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请男生读一、三句,女生读二、四句。

男: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女: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男: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女: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师:同位互读一遍。

生互读。

三、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师: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师:(稍停顿,面向学生)好心的邻居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这是为什么呀?

生:咳,你呀,为什么不听劝,后悔了吧!

生:他们是一体的。

生:叶子给小葫芦提供营养,没有了叶子小葫芦怎么生长啊。

师:我明白了,我不该不听你的话,谢谢你。

师:(播放录相)请同学们看屏幕,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四)布置作业。

师: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抄写两遍。

【教后反思】

本堂课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课文之初的情感基调定得准。

我主要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两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法,在只有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农村小学特别适用。

1、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2、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以前我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感悟,教师不讲授,才是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弄得自己在课堂上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讲,有时该讲的地方也不讲,学生感悟不到的地方得不到教师的点拨,学习效果很差。一节课下来,学生疲乏,教师劳累。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现在我才明白,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3

首先,这是一篇寓言,讲一个种葫芦的`人十分喜爱小葫芦,但葫芦叶上生虫了,他认为叶子上的虫子和他要的葫芦没有关系。结果小葫芦掉光了。这则寓言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正确全面地看问题。

这篇课文的语言很丰富,语言点很多,加之语言描述,细节描述,情态描述,反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变化及应用。如何能够在让孩子们在一节课中掌握这些语言点,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设制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就当成那个种葫芦的人,从种葫芦人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人物的语言描述,心理活动,神态。并能够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之中。

课堂的整体气氛及效果都还不错,对语言点的落实及把握也能够落实到位。但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导语及过渡语有点生硬,不够童趣,没有思考到二年级小朋友的理解潜力和词汇量。像在强调反句语“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的朗读时,为了突出反句语语气,我问他们,这个种葫芦的人认为有几个虫子没关系,不可怕,不用怕。就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来,有些人说要不当一会事,有些人说,他不把蚜虫放在眼里。其实这样已经够了,说明孩子已经理解了。结果我总结了一下“要读出不屑的语气”,他们不理解“不屑”的好处,反而不知所措。

课程在细节上的处理有些不足之处,比如由葫芦的图片导入课文,让孩子看图来说说葫芦的样貌。意图第一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观察潜力,第二为了强调细节描述,怎样把物体描述得更具体,更生动。第三为了引入课文,看看课文中的葫芦是什么样貌的。再一次强调对事物的细节描述。但在操作上出现了问题,课文中描述葫芦的语言是一句话,而我为了能让孩子说出葫芦的样貌,给孩子的语言提示也是一句话,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还说,难度有点高。许多孩子说不出来。如果当时给出的语言提示是词语,比如的葫芦藤的葫芦叶……他们回答的用心性也就会更高了。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4

开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强队伍、精管理、优课堂、兴科研、重人文、铸品牌”内涵发展的要求。

当“精品课程建设”的春风席卷而来时,我校语文低年段根据本年段的实际情况,确立精品课程研究的课题。从科研的专项研究、理论学习、课堂试验几个方面来看,精品课程研究初见成效。现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教学课例,对课题研究小结如下:

一、专家指导,深入学习

自确立研究课题后,我校领导多次组织科组里的成员深入学习精品课程的有关理论,并分别邀请镇教办肖主任、沅校长莅临指导,使教师们更深入地了解“精品课程”的意义、内涵和研究的方法,让我们加快了推进精品课进程研究的脚步。

二、扎实推进,初见成果

①、有效的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然,它能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语文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精品课程的研究更是离不开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因此,每次教研活动,我们都把教学的反思放在研究的首位,希望通过有效反思来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

②着力打造精品课。为了更好地落实精品课程研究,9月份进行了“课堂教学大比武”。比赛中,教师们不断创新,想方设法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③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提高识字量。《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教给学生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开展了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做读书卡,写读书心得,当读书之星。10月初还进行了《识字竞赛》,从各种活动来看,学生们自主识字能力提高了,识字量也相应得到增加。11月份进行青年教师精品课研讨,并让陈老师的课例作为研究,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

④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教研能力有所提高。随着精品课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教师们教学的方式方法日趋新颖,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所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①识字教学定位偏。从老师的课例来看,还存在着对教材把握教材不透的情况,所展示的课例既不像阅读课,也不像识字课。

②识字课忽视对汉字的运用,片面追求会读、会认、会写;写字环节要从实际出发,应该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描红、仿写中落实写字训练,而且写字的时间不够充足,有点像走过墙的感觉。

③没有把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放在首位。语文课的教学始终要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个人的感受。

④课堂上学生读得比较多,但感悟比较少,很多时候学生是漫无目的地读。有经验的老师会善于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让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读训练语感,丰富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在读中渐入佳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四、困惑

1、识字教学该如何定位?

2、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

“精”就意味着“少而精”,因而,精品课程研究要走“删繁就简”的路,才能形成“领异标新二月花”的语文教学新局面。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5

从教十多年一直教的是高年级的语文,对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感到十分陌生,拿过一篇课文常常感到无处下手,生字该怎么教、什么时候教、生字在课堂教学中占多长时间,我感到特别的茫然,正在我焦急、困惑之时,教研中心开展了这次课例教研活动,这可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次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解开了我心中的。许多疑团,这次教研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两个多星期以来,我们教研组认真准备模拟课、评课、实课、评课,每一个环节中我都在认真体味着,倾听着,领悟着,收获着……可以说这次课例教研活动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了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

下面就谈一下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一些经历和感受:

接到学校的通知,我就认真地研读这篇课文,积极地为课堂教学活动做准备,我翻阅杂志和上网,查找了许多本课的教学设计,反复地斟酌、比较、筛选、思考,终于把教学各环节确定好,又去准备这节课需要的课件,然后又针对教案进行精细加工,字斟句酌,还在家里让女儿、对象当学生一遍遍地练习,边讲边修改,直至熟记课堂中要说的每一句话为止。在对这篇课文的重、难点的处理上我主要是采用图文结合学习课文,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低年级段课本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定的插图。这些插图使教科书图文并茂,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插图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最为直观的教学辅助用具。我在教授本课课文时,出示课件那个人种的小葫芦图片,请小朋友找到文中相对应的自然段,然后读第一自然段,先请小朋友找找,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葫芦长得可爱?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葫芦的可爱。那么这么可爱的小葫芦结果怎样,学生很快找到第四自然段,让学生带着伤心、惋惜的心情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找到两幅图的不同之处,此时学生就会产生新的疑问: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所以他们对下面的学习就更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对新提出的问题请小朋友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寻找答案。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让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并且安排了读一读,比一比,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总之,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基础,充分放飞学生的思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努力使朗读教学和识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稳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我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上,在我对重、难点的突出和突破上同组的教师给予了肯定,但我深深地知道,这节课我始终没有渗透识字、写字的教学,我曾经给自己找了个较为充足的理由说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我以前没接触低年级,对识字、写字教学可以说是心中无数,是我不敢涉及识字、写字教学呀。后来听了张晓红老师的课以及参加了网上教研活动之后,让我了解了更多教师对本节课的生字教学的看法和见解,通过阅读教师们的发言,我对本课的生字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更全面、更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像张晓红老师所说的“随文识字”的识字教学方法,我感受到它具有突出的激趣高效性。因为“随文识字”迎合了儿童好动、好奇,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的这种心理特点,把学生带入了感性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达到在愉快氛围中识字。还有像孙新爱老师特别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比较去识字,让学生人人动脑、动手、动口,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了识字教学的成果。像王光萍老师在进行写字教学时,王老师以自己做示范,展示了一个坐姿端正,认真书写的好榜样。我觉得这种直观形象的示范要远远胜过电脑课件的展示。教师端正的坐姿、正确的执笔姿势、一笔一画的书写、美观大方的字迹,本身就是极好的教育资源。

本次课例教研活动虽然只是把一节课进行了精雕细琢,但由这节课我却收获了许多,自我感觉认识水平、理论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使自己很快地适应了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必将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培养几种能力——以学定教 篇6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教师教学的思想。只有首先端正教育思想,才能赢得改革的深层次的突破。语文课堂实践中的一环一节,一招一式看似简单,实际都是教者为学者的能力培养而独具匠心的科学设计。因此学生的能力培养是我们教学的着眼点,也是最终目的。在《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我力求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朗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言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