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脑科学与教学心得体会(三篇)正文

《脑科学与教学心得体会(三篇)》

时间:

脑科学与教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

脑科学与教学心得体会 篇1

前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书中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脑科学与教学心得体会 篇2

十二月二十九号,我有幸参加了南区教师“基于脑科学的学科教学培训,”上午我们聆听了来自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温红博教授的报告,现在我就谈谈听他的报告后的一些体会。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脑科学理论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人的学习活动,本质上是脑力活动,脑是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在学习活动中,人的认知活动,心理活动,思维活动,其实都是脑的功能。作为一名教育者,如果只研究教学方法,而不结合人类本身的机体特征和规律,有些付出,就是徒劳无效的,教育也不可能是有效的。

通过学习,我还了解到人的大脑发育存在“敏感期”和“关键期”,在这两个时期,大脑可以非常容易获得认知和技能,而错过了,尽管也可以获得,但是相对比较困难。虽然我的教育对象已经错过了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和“关键期”,但是根据大脑发展的“可塑性”特点(即人受学习、训练以及经验的影响,大脑皮层会出现结构的变化和功能的重组),我们还应为学生们提供适宜的刺激和材料,以促使它们的大脑发生可塑性的变化。鼓励他们拥有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信心,合理安排时间,使其大脑产生可塑性的变化,并将学习的成果固化下来。特别是看到《脑活动所谓20个基本特点中》特别强调了“阅读的作用极其重要”让我感到语文课堂应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有质量的阅读。

我由此也产生了一些疑问,需要在今后的继续学习中得到解释,以指导我的教学:

1、阅读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阅读?我们在阅读中做了什么?

2、从脑科学来看,我们在生词的教学中(高中段学生)是应该先给学生书面语还是手语更利于语言的理解和记忆呢?

3、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应该体现阅读课堂上朗读的作用。

脑科学与教学心得体会 篇3

十月十八号,我有幸参加了亲子共成长班主任培训班,上午我们聆听了来自北京的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应力教授的报告,现在我就谈谈听她的报告的一些体会:

《教育是促进还是阻碍脑的发展》应教授通过给人和动物做实验,证明了无论人还是动物,在良好的环境、愉快的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脑功能提升的就快。作为老师我们是一味地给学生补文化课学生的学习成绩好,还是根据脑科学的原理,给学生进行脑功能的提升成绩好呢?实验证明,脑功能提升班各方面都比单纯的功课辅导班的好很多,从而证明了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学会运用脑科学来辅导学生,不仅学生的文化课好,还很少有行为问题发生。

要想运用好脑科学我们值得重视的有六大方面:

第一:脑对事物意义探寻具有生存功能。对意义的探寻是人脑的基本能力,在探寻事物意义的活动中,脑能够创设神经元之间更多的连接,能够自然地感知和产生感觉并理解意义,不仅是每个领域专门知识与技能的核心,而且也是我们生活的必须。有意义的教育需要感知觉、情感和理性共同参与,成分的发挥脑额叶的执行功能,在多重情境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

第二:脑的认知与情感渗透并交互作用。适当的激励,兴奋会优化脑的运作,更加具有创造力,体验学习的快乐。个体成功的体验也能激发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激发及维持动机,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三:脑的运作是意识和无意识的结合。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动机,运用明喻、隐喻、故事、鲜活的案例等等手段,激发更多的心理能量。组织边缘性信息强化无意识注意,比如:学校的校园设计、教室的布置等等都对学生在心理上放松,学生的大脑就会处于一种轻松的状态,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是一种促进。

第四:脑能同时对整体和局部进行加工。部分与整体并举,无论是忽略部分还是整体,都会在学习上产生一个巨大的困难。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学习方式需要相互演进,即可把整体的东西分解为部分去分析,也可以整体去感知。学科之间也可以互相联结,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动态的、情境化的错综复杂的整体网状式加工,创设空间思维。

第五:脑是具有内在节律的自然生命体。适量的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使大脑能够得到充足的氧,拥有更多的神经元,大脑细胞间的联系增强,毛细血管更粗大,运动能提升脑的化学物质,使人心情愉快,开展各种形式的运动,缓解压力,促进认知发展。另外通过艺术浸润,音乐舞蹈等等都能有效地激发孩子思维更灵活,更有创意,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充分休息能够缓解脑神经的紧张疲劳,而且有助于激发动机,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及理解力等等。均衡的饮食同样能够为大脑和身体提供所需的热量及营养素,以促进脑细胞的生长,提升脑的运作效率。

第六:脑呈现出遗传和环境作用的差异。为了使所有的人能够表达感知觉和情感的偏好,教学应该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在教育教学中,倡导多元智能培养,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另外实施差异化教育,为更多地契合每一个人不同的认知风格,情绪模式、行为反应,所以教育需要个性化。

总之,只要我们了解了脑科学,并且学会运用脑科学,我们的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证明了这一切。看来我在新学期得好好研究脑科学,充分利用科学原理,做到以学生为本,立足实际,活学活用,相信我的教育事业会在新学年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