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经济本科论文(精选16篇)正文

《经济本科论文(精选16篇)》

时间:

《经济本科论文(精选16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1

一、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特征

1.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及时反映,经济法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普遍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学术性、先进性、独创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学术性是其根本和生命力所在。因此,要注意保证毕业论文中学术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既可以是直接对一些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学理探讨,也可以是在宏观的现实背景下对一些纯学术问题的新发现、新探讨和新拓展。考虑到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学科专业论文的区别,其对现实的关注和联系并不是直接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具体答案,而是通过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探讨推进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或是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从学理上探寻对策和给出一个较为理性的思路。经济法专业硕士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时,一方面要敏感认知现实经济关系的法律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论文的理论水平高度。

2.专业基础与法学前沿问题相结合

作为经济法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相较本科生论文而言,对论文的学术性要求更高。硕士毕业论文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测,但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总结和复述,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研究并且探讨学科发展中的学术问题,或是为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一句话,作为学术论文,它旨在考查学生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学位论文,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所要申请的学位挂钩,要在本专业领域内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论题。因此,经济法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不仅要立足于专业基础这一根本,而且要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研究动态来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把对法学前沿问题的把握与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相结合。

二、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的主要困惑

毕业论文的选题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真正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在一定意义上,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论文选题并不是凭一时的兴趣、凑热闹、赶时髦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认真地思考和论证,以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有无能力、基础如何。

1.不能正确理解创新标准

有些硕士研究生考虑到写作时间有限和自身的理论基础,在短时期内往往很难形成新的理论,为符合毕业论文创新的要求,于是在选题是一味求创新,选择自己根本不熟悉的经济法前沿问题,结果在实际写作中无法把握选题,也很难找到相关资料作为帮助,最后只能放弃选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对论文创新标准的理解不准确。其实,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人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能有所拓展、深化,其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有推翻现有学说,另创一个新的学说或体系才算新,也不一定非得成一家之言。只要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有推动、有帮助,对人们的认识有启发、有拓展,能对学科发展增添“一砖一瓦”,都称得上创新。因此,创新不仅是推陈出新,提出新学说、新观点,也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发现和补充新材料,开启新视角,做出新论证,引进新方法和新手段,以及做出新概括和新的语言表述。即使能较为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一个未被注意的新问题,一时又未能解决,也算是有新意。

2.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在当前这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经济关系纷繁复杂,经济法所涉内容也十分广泛。经济法硕士研究生在选择论文选题时,有时很难判断所涉问题的重要性。例如:有学生因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计划写“企业工商登记法律问题研究”。这个选题表明上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是个可行的选题。但仔细推敲,在这个制度中如果是探讨工商登记的内容,则成为具体的经济技术规范的推敲,容易写成工作报告:如果从工商登记的程序探讨,则偏向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法研究内容有所偏离:如果从企业行为角度分析,则偏向于律师实务研究。很难从理论高度进行发挥,提出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只有从企业的市场准入一般规则角度探讨企业工商登记的相关问题,才是比较好的选题。但这样的话,论文选题变成了“市场准入一般规则研究”。因此,经济法研究生在做毕业论文选题时,首先应该注意考虑选题的理论基础,能否有适当的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该问题;其次再考虑选题的现实意义,是否值得花时间去深入研究来满足现实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三、对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几点建议

1.选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

选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专题作为自己学习、研究的具体方向。经济法所涉内容比较繁杂,学科之间差异性也较大。例如:市场管制法律制度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的重点和基本思路就有很大差异,而每个人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所限不可能精通一切。因此,要确定自己的选题,首先要对几年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作简要的整理,总结一下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有所得、有所思、有所长,对哪些只是一般了解,从而将注意力凝聚到最能体现和发挥自己知识特长的某一点上,

2.结合学界研究主流方向来判断选题

不同时期学术研究的注意力、侧重点等总会不同,相应地在法律研究过程中会有一些相对研究集中的热点问题。毕业论文要合理选题,应尽可能全面了解和把握学术动态,对经济法领域所讨论的各种问题及其代表性观点、学说均应有基本了解,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有所侧重,突出重点。这样能够保证自己的论文有足够的资料来分析论证。经济法学术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存同求异”的过程:“存同”,才能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统一平台。对经济法硕士研究生来说,先准确理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学说,才有可能正确运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而“求异”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样才能体现自己论文研究的价值,才能推动学术发展。特别是对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必要一味跟风作为选题,因为如果是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从多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对硕士研究生而言,选择这样的题目风险比较大,很难发现新的思考角度或者形成新的观点,容易造成最后写作的困难。

3.选择合适的角度建立选题

论文选题是对平时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过程,也是对平时所思考的问题的梳理和总结过程以及二者的综合过程。经济法研究领域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在对所学课程有了基本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从自身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进行选题。例如:在财政制度领域,长于理论抽象思维的学生可以考虑研究财政法的本质、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法律制度在经济法中的法律地位等问题;偏爱实证研究的学生可以分析具体财政制度,如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预算法的完善、财政体制的改革等等问题:擅长比较研究的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分析中国财政法律制度变迁、结合其他国家财政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无论在经济法的哪个领域选题,都存在一个怎么思考和总结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同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各种方法,以明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兴趣与所长,以及当前学术动态中的定论、争论、未论所在,并从中找到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文献,提炼选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和基本功的培养。

4.查阅相关文献来辅助选题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 2

关键词少数民族 毕业生 就业指导

一、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少数民族毕业生缺乏市场意识,认识不到竞争的激烈性。少数民族毕业生大多生活在西北西南偏远地区、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这就造成民族毕业生现代社会信息匮乏,在生活态度上陈旧思想严重,竞争意识淡薄。由此造成社会上对民族毕业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质疑,从而影响民族毕业生就业率。

第二,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市场不完善。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决定了市场发育的低水平。虽然国家、政府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就业市场起步晚、总体化水平低,造成相关制度落实不充分、政策配套设施缺乏、服务层次低、工作职责分配不到位等问题。

第三,现代企业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实际是知识和能力综合素质的竞争,要想成功就业获得理想职业,在学校期间就必须刻苦学习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掌握实际技能,提高择业技巧。少数民族毕业生只有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培养能力和素质,才能找到理想的、适合发挥自身才能的岗位。

第四,少数民族毕业生缺乏合理的就业策划。一方面许多民族毕业生在校期间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缺乏把理论落实到实践这一高度,造成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另一方面许多民族毕业生大学期间没有及时的结合社会需求而选修课程,造成知识面狭窄;最后许多民族毕业生对今后要从事的工作没有合理的认识,造成准备不充分,面对招收单位应对不足。

二、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对策探讨

新一轮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做好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因此就业制度改革必须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能,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要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大力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不断适应就业市场化的需要”。

(一)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大力拓宽就业领域

首先,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尽可能多的提供适合民族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使毕业生看到乐观的就业前景,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其次,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应积极做好就业前的规划工作。“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的有利环境,所以所有学生都要充分利用好宝贵的时间,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并做好就业的合理规划,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二)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计划要随着社会的需要而改进

自改革开放以来努力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但搞经济建设不只需要经济管理类人才,也同样需要技术和研发类人才。那么,民族类高校的任务就不再是过多的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而是应该培养适应各个行业专业技术型的人才,来支撑起经济发展的科技基础,提升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更好的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

(三)做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提升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能力

民族高校在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还应大力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敏锐的洞察力,以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和国家社会需要为导向,统筹规划全面布局,加强招生、培养、就业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首先,招生和培养工作要考虑充分就业这一目标。其次,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拓宽民族高校就业辅导体系

建立系统化、网络化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而当前形势越来越呼吁就业指导的个性化、网络化、信息化,即对不同少数民族群体、不同学科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开展针对化、差别化、突出特点的就业指导,对每位学生都设有信息库,针对学生发展动态进行定期指导,争取做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与院系专业辅导员联合指导学生就业,并针对弱势个体进行个别指导。

(五)加大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创业教育和指导力度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沉重的就业压力,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创业已� 高校已成为许多民族学生创业者的“熔炉”,民族类高校应积极举办创业技能大赛,丰富课外科技活动,积极鼓励引到学生自主创业,认真引到少数民族学生创业团队健康成长,同时,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创业的艰难,鼓励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克服急功近利,合理规避创业风险。

(六)毕业生自身调整好心理状态

大学生必须认清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就业形势,及时更新自身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在求职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心态,成功了不狂妄,遇到挫折不气馁。关键是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按照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以在残酷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总之,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使得就业制度改革起步晚、实施慢,与全国毕业生就业水平不可避免地存在差距,存在问题,但少数民族毕业生也有很多天然的“特殊优势”和“后发优势”,只要积极贯策改革措施,加速实施进度,转变观念,突破创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一定能迈上一个新台阶新水平。

参考文献

[1]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2]十七大宣传提纲。西藏日报。2007-09-15(1).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3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从该专业四年所学的课程可以看出,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1.通识课程。所谓的通识课程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思考力、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判断力等。我院为更好的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相继开设了大学英语、微积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隶属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同时,对学生气质和校园文化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2.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我院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开设了诸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概率统计、宏观经济学、财务管理、经济法基础等学科,这为之后该专业的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课打下了基础。

3.专业课。严格意义上来说,工商管理专业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方法与技术的科学,该专业范围较广,所学课程较多,大致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诸多科目,为此,我院开设了管理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生产与运作管理、公司战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通过开设这些课程,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初步具备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工商管理毕业生能力分析

为了深入的了解企业对工商管理毕业生能力的需求,本文通过调查企业以及查询各种资料的方式,得出了以下结论: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需求除去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还对其沟通表达能力、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以及学习创新能力也较为看重。

1.专业素质。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企业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⑴.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⑵.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⑶.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和问题的基本能力;⑷.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⑸.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⑹.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沟通表达能力。在调查中,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指出:应届毕业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是他们聘任人员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在当前经济形态下,不管何种单位,都离不开分工与合作,而良好的沟通是团队合作的基础,企业内部成员内存在着不同的分工,而不同的成员必须合作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只有具备较高的沟通表达能力的成员,才能在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合作做事,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为此,一些部门负责人针对该指标列出了具体的标准,主要有:①日常中能够熟练地使用普通话同他人进行交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②能够团结队友并且有出色的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等等。

3.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包括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合理的价值取向、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本文调查中,多数企业表示,对于那些有德无才的人,他们将培养使用;而那些有才无德的人,便限制使用。从中可以看出,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4.学习创新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观念、知识融通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积极想像能力、能动应变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同化顺应能力等。归根结底,学习创新能力就是把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这对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运用的好,便能大量增加企业的产值。

三、毕业生综合素质状况与就业岗位要求对接分析

对宿迁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以及企事业单位实际所需要的工商管理毕业生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为更直观的表现其中的差异,本文据此得出如下图表:由图所知,企业所需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并不是最强的,用人单位相对而言更注重的是应届毕业生的道德心理素质和沟通表达能力,较注重学习创新能力,对专业素质的需求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强烈;作为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往往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在学习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道德心理素质方面的表现却差强人意。这就使得应届大学生所具备的素质不能较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这其中固然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也应予以重视!在众多高等院校中,都有这样的一个特性,教学上面最重视的是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对专业课格外的重视,对学科基础课程较为重视,而对通识课程最不重视。学校以为专业课才是正真的课程;教师以为教专业课才是真正的专家;学生也以学好专业课才配得上自己的专业称谓。然而,通识课程常用大班上课,通识课程人人教。久而久之,学生的专业素质加强了,但是综合素质却减弱了,这对学生的就业将产生不利的影响。笔者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两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去应聘,用人单位在看了两人的在校考试成绩后,出人意料的将综合素质得分较高的应聘者招为公司人员,而那位专业较好的应聘者只能另谋出路了。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4

关键词 专业方向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农经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40

Thought on the Dire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 of Colleg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rofessional

JIANG Jinqi, QI Diming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66)

Abstract The face of rapidly changing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 and the severe employment pressure, as a veteran professional by the professional farming faces significant question of how to regai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job market.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s professional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actual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s,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f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teaching farming by the professional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and thus give adjustment.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direction;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rofessional

1 专业方向建设是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重要措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实使得很多高校都开始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环节。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其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期望和要求,就直接关系到该学生的质量和就业竞争力。面对用人单位的多样化需求,各专业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建设就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①

对于一个专业,其人才培养的共同定位决定了不同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基本框架具有统一性,用人需求的差异性则要求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人才需求的不同要求,二者之间存在统一和差异的对立。因此,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安排要求能够很好地实现二者的协调。从实践来看,利用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课来保证基本课程体系的统一,通过弹性专业方向建设及方向教学环节和内容安排的调整来适应差异性需求及需求变化,是实现矛盾协调的基本手段。②沈阳农业大学农经专业近些年也是在不断强化和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同时,通过专业方向的建设及方向课程的调整来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2 专业方向建设、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方向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构成

从学院就业办提供的数据来看,农经专业学生的毕业主要去向是读研、进入企业做管理或销售等,或进入政府事业单位。基于这种就业状况,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指导思想,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农经专业在2010年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对专业方向进行重新调整,确定了三个专业方向:企业管理、农村公共管理和研究创新型。

其中,企业管理方向是个老方向,主要是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方向特色化。根据当前企业管理的新变化,增设了领导策略和艺术、企业文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理论课程。考虑到部分学生将来可能会自己创业,及学生到企业主要从事财务、市场研究和市场推广等工作的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增设了企业管理模拟实习和涉农企业创业管理两项实践。

研究创新型是原有农村发展方向的调整、凝练和培养定位的明确。它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后续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虽然农村公共管理是个新设方向,但也是原有农村发展方向的分立,更是原有农经老传统的延续。在实践环节,专业在提升农业经济和农村统计学习要求的同时,辅以毕业调查和毕业论文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

2.2 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工作

在专业方向建设过程中,围绕着各自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在三个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做了很多深入的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在企业管理方向,针对该方向实践教学课时较少的问题,增设了企业管理模拟实习和涉农企业创业管理实习。在企业管理模拟实习上,目前主要做法是在联系好实习企业后,将学生送到企业去实习1周,这期间要求学生实地观摩企业的整个运营流程,熟悉企业管理岗位的职能,帮助企业完成一些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工作。

在研究创新型方向,主要是依托农业经济前沿课程论文、毕业调查和毕业论文来完成实践教学内容。较之以前,实践环节没有增加,实践形式还是采取原有的方式。农业经济前沿课程论文采取为每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完成文献搜集和阅读、选题和撰写小论文的工作。老师主要是教学生如何查找有用的文献,如何确定论文选题,及农经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注意要点。毕业调查和毕业论文通常是整合起来进行,同样也实行导师制。这两个实习是在课程前沿论文上的进一步深化,实践过程除增加要求学生在选题确定后自行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毕业论文所需数据资料外,其余环节如课程论文。整个实践的目的是提升学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分析农业和农村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熟悉运用统计学、计量分析方法的能力。

在农村公共管理方向,整个实践以农业经济与农村统计实 农业经济与农村统计实习是将方向的学生送到校外实习基地,要求吃住在农户家里,并在农户所在村庄及周围村庄完成自己感兴趣某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问题的调查,最终撰写出一份调查报告。毕业调查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地点,其形式同农业经济与农村统计调查。

2.3 存在的问题

(1)部分理论课程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就专业的师资来源和构成来说,专业现有的教师除少部分人是产业经济学等专业毕业外,其余都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教师所学专业的集中虽然有利于提升整个农经专业的整体教学深度,但对于部分专业方向而言,它会影响有些理论课程的早期开课质量和效果。比如,在企业文化与CIS策划、农村公共管理等新开理论课程上,专业虽然能够安排教师去开课,但由于这些教师都是新接触课程,也没有在相关领域系统训练经历,他们在开课初期对课程的理论内容理解不够透彻,这些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内容深度总体都不够好。

(2)现有实践环节设置的针对性不强,研究创新型和农村公共管理方向实践环节设置较薄弱。总体来说,在现有三个方向上,专业除在企业管理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做了一些工作,但其它两个方向都未能新增实践教学内容,实践形式仍是专业传统的实践方式没有突破。在现有设置的实践环节,所有环节除企业管理模拟实习明确针对企业管理方向外,其余的实践基本都没有区分方向来进行。特别是针对研究创新型和农村公共管理两个方向,没有设置特色明显、针对性强的实践环节。也正是实践环节的针对性不强,目前专业方向给人的感觉是无特色。

(3)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指导教师力量不足。对于各个方向建设,专业虽在依托实践来形成特色上有些想法,如在企业管理方向增加ERP实习,在研究创新型方向增加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软件应用实习和学年论文,在农村公共管理方向增加在农村公共管理实习,但一方面由于没有相关的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再加上计划学时的总额约束,这些特色实践都没有条件开设,也没有教学时间开设;另一方面由于不少实践要求指导教师在相关领域有较长的从业经历、熟悉该领域的问题,专业现有师资限于所学专业限制没有能力承担起全部指导任务,因此无法开设。

(4)部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实践课程效果不佳。在教学计划调整中,各门课程的知识点、上课时间衔接是否合理关系到教学效果。虽然在近几年的计划调整,专业在课程衔接上做足了功夫,但受于实践课时在四个学期的分配原则,仍有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比如涉农企业创业管理实习要求是在学生学习完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和投资项目评估等理论课后才开设,但目前该实习只有安排在投资项目评估课以前。从近两年的实习来看,这导致学生在创业计划书写作中无法将创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部分写好。

3 适应专业方向建设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思路

一是在后续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增加农村公共管理、学年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改变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通过加强将暑期社会实践与方向教学实践结合的方式来切实落实和保障这些新增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和效果。二是将现有实践课程按内容大类进行优化筛选,实践形式相同、实践内容相似的实践课程进行集中式管理,共享教学和学时资源,提高实践效果。三是将与理论课程衔接不合理的实践调整学期安排,同时将部分周次安排不合理的实践调整周次。比如在统筹所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关系后,将涉农企业创业管理由当前的第六学期末最后两周调整为第七学期的期中布置、期末撰写。四是依托学院建设的科研平台,通过输出学生到这些机构帮助的形式来实现一些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完成。五是加强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外聘专家的形式增强实践指导师资力量,为各专业方向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提升专业方向的社会影响力,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六是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根据专业教师的意愿,在学生选专业方向时,按双向选择原则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学生要求协助老师完成一些科研项目和社会工作任务。通过此途径增加各专业方向学生的实践机会。

项目资助: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UPRP20140098;UPRP20140975),沈阳农业大学校级教学研究立项(2011-114;2014-09),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GJX2013Z001)

注释

经管毕业论文 5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

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要实现办学目标,提高办学质量,就要不断提升其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在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突出毕业论文的“应用性”,以实践应用型论文为主要类型,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写作目标,以简洁明确、求真务实为写作原则。毕业论文中各个部分都要围绕上述目标和原则,有条不紊地展开写作。

一、毕业论文题目的拟定

(一)论文选题原则。毕业论文选题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首先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使选题符合客观经济、管理规律。其次要体现价值原则,使论题兼具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同时要有问题意识,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尽量体现应用性。再次,要坚持可行原则,充分考虑选题是否具备写作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术水平和驾驭能力,宜小、精、专,忌大、泛、空。最后,牢记创新原则,选择具有发展前途和生长点、可持续发展的题目,创新不仅仅包括研究内容的创新,也包括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的创新。(二)题目的一般表达形式。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毕业论文题目一般多用“研究”等表达形式,论文题目表达形式较为单一,很多适宜的表达方式被忽略了:如“论”字式标题,包括“论”、“简论”、“试论”等表达方式;“析”字式标题,如“简析”、“试析”、“分析”、“探析”等表达方式;“新”字式标题,如“新论”、“新探”、“新思考”等表达方式。另外,部分学者认为“浅论”、“浅析”、“浅议”等“浅”字式标题缺乏“精、深、专”的学术研究精神,不能体现学位论文应有的深度,因此,“浅”字式标题表达形式只适用于期刊论文,毕业论文命题时应尽量避免。

二、毕业论文摘要的写作

(一)摘要的性质。论文的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不容赘言,故需逐字推敲。(二)摘要的一般表达形式。根据表达形式的不同,摘要可分为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三大类。目前,我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多采用报道性摘要,其特点是全面、简要地概括论文的目的、方法、主要数据和结论。而本科毕业论文的摘要多是采用指示性摘要的写法。在指示性摘要的写作过程中,作者首先应该对论文的写作背景做简单介绍,继之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描述,主要是对文章的核心部分进行阐述,最后要对文章的研究价值进行简单说明。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的摘要不需要交代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直接对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价值进行概括和描述即可。(三)摘要的写作要求。毕业论文摘要应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内容必须完整、具体、一目了然。首先,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例如:“会计基本职能包括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这种描述是不能出现在摘要中的。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其次,摘要应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严格按照“研究背景———主要内容———研究价值”的逻辑结构行文,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不分段,不用引文。再次,摘要写作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应含有较多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最后,摘要写作应坚持不评价原则。一般不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要避免自我评价,不能出现“本文”、“作者”等第一人称词。

三、毕业论文关键词的选择

(一)经管类毕业论文关键词的特点。经管类毕业论文的关键词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首先,能够反映经济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学科属性,具有关键性,对全文内容具有串联作用。其次,多为经过规范化处理的经管类术语或学科名词,易于计算机技术处理,便于检索和索引。再次,词性固定,必须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二)关键词选择误区。1.关键词不关键。在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毕业论文中,关键词选取偏差和遗漏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关键词与毕业论文内容的关系,导致关键词选取失当甚至完全不能反映论文的核心内容,不能有效涵盖文章的全部学术思想。例如,题为《高教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以邢台学院为例》的毕业论文,所标引的关键词是“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和“建设原则”,却忽视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邢台学院”这两个点明主旨的文章核心关键词。2.选取无效关键词。在一些论文中经常可以看到以“性质”、“特点”、“分析”、“研究”、“原因”、“对策”等词汇作为关键词,这种“关键词”既不能展示毕业论文撰写者所研究问题的学科属性、专业方向、涉及领域及相关研究方法,没有明确的学术指向,又不具备关键词应该具有的检索功能,很多学者称其为“无效关键词”或“伪关键词”。因为,关键词的存在目的是为了文献检索需要,而读者在检索文献时绝对不会以这些词进行检索,失去了关键词引导检索的意义。3.随意组词和拆词。在一些学生论文中,关键词的选取存在着组词随意的现象:不是将规范化的词语作为关键词,而是将文中一句话或者自造词组作为关键词,这样的选取方法既不符合关键词选取规范,也不能起到提示研究方向和显示文章内容外延的作用。既不“关键”,也非“词”,难以被研究者用作检索词条,从而导致文章显示度被严重稀释。另外,部分毕业论文存在为了凑够三个关键词而随意拆词的现象。例如《论会计环境对会计文化的影响》一文,学生初稿所选取的关键词是:“会计环境”、“会计”、“文化”。将“会计文化”拆解为“会计”和“文化”,导致关键词的学术指向发生严重偏离。(三)关键词选取方法。首先,可以根据论文题目标引关键词。因为题目就是论文的核心所在。有的论文从标题上就可以一目了然地选出关键词。其次,可以根据摘要标引关键词。单从标题中不能直接找出全部恰当的关键词时,即可从摘要中寻找适当的关键词。最后,可以根据学科标引关键词。有的毕业论文用上述两种方法依然无法确定出全部适当的关键词,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论文论述的内容,并根据学科和研究方向选取关键词。总之,所选取的关键词一定要符合经管类毕业论文关键词的特点,并能够充分发挥关键词应有的引导作用。

三、毕业论文正文的写作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毕业论文正文一般包括前言、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下面分别对这三个部分的写作进行分析和探讨。(一)前言部分的写作要求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1.篇幅恰当。前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和对所研究问题的初步认识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应恰当,太长则乏味,太短则不易将研究的缘由交待清楚。一般控制在300字左右为宜。2.内容要符合要求。首先,前言部分不涉及问题、对策等核心内容,其核心作用是引出正文,主要写好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前言不能与摘要有雷同内容。再次,前言部分不应过多叙述同行熟知及教科书中的常识性内容,也不要用“才疏学浅”、“抛砖引玉”等客套话。最后,前言不分段论述,也不使用插图、列表,不进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二)本论部分的写作要求。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集中体现了论文质量。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等几大部分。学生要在本部分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多种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1.各章节严谨有序。调查发现,很多经管类毕业论文出现了内容交叉问题,例如在问题分析部分,分析完问题之后,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等对策性质的表述;在对策部分,又出现了大量问题或原因分析,这都是不恰当的。本论部分要求各章节严谨有序,内容不得交叉。2.各部分功能明确。首先,理论部分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起点,要求概念准确,逻辑严密,论文涉及的核心学术名词要给出明确解释,不能含糊不清。其次,现状部分要求客观描述研究对象目前的状况,宜采用一分为二的写法:既肯定成绩,又指出问题。目前很多论文混淆了现状分析与问题分析,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再次,对策部分应该与问题分析相对应。适宜采取总分写法:先总结核心对策,再围绕核心对策阐述具体做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体现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毕业论文“应用性”特点,对策部分要开门见山地写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措施,列示具体的做法,不再进行理论阐述和原因描述。也就是说,这部分内容可以进行解释、分析,但是解释和分析的一定是“做什么”和“怎么做”,而不是“为什么做”,更不阐述理论依据。(三)结论部分的写作要求。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作用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1.内容要深刻。结论是论文的精髓,是整篇论文最终的、总体的总结,是作者的独到见解。结论比摘要更加深刻地聚焦分析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结论的撰写应该做到全文首尾一贯,与引言、本论形成严谨的、完善的逻辑关系。在结论部分应重点阐述论文本论部分研究得出的重点结论或提出的独创性建议,也可以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设想等。2.写法要正确。结论不是“前情回顾”,更不是“余论”,也不能罗列论文核心部分的标题,更不能与摘要雷同。必须将研究内容进一步总结并深化,突出问题和对策之间的逻辑关系,强调规律性认识,突出独创性观点。既要概括准确、措辞严谨,又要具体明确、简短精炼。同时,结论部分不引用,不做自我评价。

四、毕业论文谢辞的写作

谢辞部分要求论文作者简述自己撰写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谢辞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简述自己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和收获。这部分在写作过程中经常被忽略,很多论文的谢辞部分只有致谢而没有写作体会。二是对为本研究直接提供过资金、设备、人力以及文献资料等支持和帮助的团体和个人表示谢意。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谢辞致谢对象必须是对论文写作提供过直接帮助的个人或团体,也就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直接给予指导、答疑或提供过资源等帮助的人。

参考文献:

[1]章诚,张爱梅,周丽娟。画龙点睛:学术论文关键词的科学选取[J].编辑之友,2015,(09).

[2]普雁翔,宋丽华,起建凌,等。新形势下经管类大学生研究能力培养与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对策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6,(10).

[3]林常青,肖生鹏。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策略研究——以湖南工业大学为例[J].时代金融,2017,(11).

[4]边智群。经管类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研究———基于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视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

经管类论文 6

摘要:

关键词:

新经济 理念 管理

进入21世纪,无论是基本的价值观念,还是具体的行为准则,新经济时代的组织运行将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工业经济中传统的组织运作模式,它对我们现在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管理乃至领导决策与活动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新经济时代激烈的竞争,呼唤企业要不断进行管理变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新经济不能取代旧经济,推进产业提升需要寻求“融合发展”

近年来,全球企业新经济发展加快。然而,经济和企业界有识之士认为,旧经济的传统产业仍具有很强的市场生命力,新经济不能取代旧经济,更为重要的是寻求两者“融合发展”。

新旧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指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个以上产业融为一体,逐步发育成长为新的产业。产业融合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融为一体,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此,不少知名企业家认为,即使是新经济潜力惊人,旧经济依然有它的优势。新旧经济不是对立的,新经济应成为改造传统产业的动力,传统产业应成为新经济的市场,新旧经济与产业融合是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我们的企业家们要充分认识到,新旧经济“融合发展”是提升传统产业的必然选择,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迫切需要从多方面推进产业融合。要运用技术创新进行“融合发展”,技术创新应成为新旧经济不同产业型企业的共同追求。要加快新科技发明,加快科技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技术进步效益增长,实现技术创新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二、树立“人本战略”的理念

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也是知识创造的目的,同时还是知识运行的载体。因此,新经济实际上就是“人本”经济,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管理,怎样求才、知才、用才、育才是企业家必备的素质。“人本战略”就是“以人为本”的战略管理。这种战略思想既把人视为管理的主体,也把人和人际关系作为重要的管理内容,即人是“经济人”与“社会人”的统一,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

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是社会运作的核心

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模糊不分。从社会分工开始, 进入新经济社会,由于追求知识而回归到人本身,因为知识是人脑的创造产物。因此,人、人才成为全社会的第一资本、第一资源。

(2)人是社会运作的目的

人是社会一切知识的创造者,因此,就要以人的脑力、心力、智力的开发为核心。在新经济社会,从人出发进行运作有两层含义:A对内,对企业自身而言要开发人才;B对外,对社会而言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目的就是服务于人。因此,人是社会运作的目的。

(3)新经济社会是人才社会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 7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专业 毕业生就业 综合素质 培养体系 创新能力培养

一、我国产业发展现况和未来趋势

多马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奥肯定律等经济理论都充分表明了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条件,没有经济的快速增长,有效就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会按照三次产业的顺序依次转移,就业结构的变化始终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保持着相关性①。因此,产业发展是就业发展的前提基础,它通过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产业的提升决定着劳动就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根据党中央的号召,全国上下继续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号召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目前,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不可缺少的重要经济环节,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发达国家的就业压力③,其就业人数达到所有产业就业总人数的70%至80%。

本研究选取CCER数据库中1991~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及其从业人数作为调查对象,绘制出时间趋势图(图1)。由图1可知,近20年来,除2007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大量失业外,第三产业增长与从业人员需求增加走势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1991年至2010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表1),表明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从图1还可以大致观察到第三产业增长比例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需求增长比例的走势更快,同时近10年来从业人员需求增长速度十分缓慢。可见,当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

表1 第三产业增长值与从业人数相关性分析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万人)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 0.920***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万人) 0.920*** -

图1 第三产业经济增长比例与其从业人员增长比例

二、产业发展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本科毕业生作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一股大流,其就业形势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④。本研究利用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研究产业发展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大体指向第三产业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届、2009届、2010届已纳入统计毕业生共计716人,其就业情况如表3所示。经统计分析, 76.95%的毕业生就业于第三产业(图2),第三产 同时,随着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将选择投身到第三产业的各类行业中去。

2、私营、国 此就业分布是符合我国现有企业发展趋势的。

3、产业发展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需求分析

通过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以我国第三产业和私营企业为代表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现有就业市场的饱和以及亟待的创新型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决定了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是具备够硬的综合素质,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在产业发展面临丰富化和创新化的同时,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自我创业的契机,在充分发挥经济管理学科的特点时,还应具备提升自我就业创业的实干能力,充分具备敢于想象、敢于规划、敢于决策、敢于实践的能力⑤。

三、社会需求导向的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课外培养体系构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根据经济学供求关系理论,在就业链中,社会需求方占有主导地位⑥。为了提升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和选择,经济管理类学院需要遵循社会需求导向的引导,积极主动地探索新思路,基于实证数据及经验总结,研究设计针对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课外培养体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本科学生在本科伊始就注重累积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就业方面的技能。

1、课外培养体系构建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全面摸清产业发展变化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同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高校经济管理院校对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经验,以产业发展特点和就业变化趋势为导向来构建的适应性较强的课外培养体系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尤为重要。打造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培养定位原则为扎实的经济学原理知识和分析能力、发散的经济学思维、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

图2 2008-201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比例图

图3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2010

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产业分布比例图

2、将课外培养内容和体系建设多样化

(1)课外知识拓宽与联系。在课外培养中,应加强经济管理类学生课外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拓展与联系,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经管类院校应加强专业选修课的拓展设置,拓宽经济管理学专业口径。

(2)推广课后学科类竞赛。开展有特色课后学科类竞赛旨在让学生灵活发挥平时所学知识,是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学以致用的良好平台。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校必须和主办方不断提升学科类竞赛的吸引力,同时改革学生考核标准,将学科成绩与理论知识成绩挂钩,将敢于实践、争做创新型人才作为风向标,进而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3)职业发展规划与指导。注重在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穿插全程性的职业指导,从职业介绍到产业发展变化为导向的职业意向培养、职业道德修养与规范、求职礼仪及注意事项教育、就业价值观等,从各个方面以及各个合适的时间段层层递进式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指导,帮助学生做好个性化、全程性的职业规划

(4)积极建立实践试点。建立实践试点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其一是校企联合互利模式,即学校和相关企业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开展联合教学,进行内容丰富的实习实训;其二是教师项目教学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搭建有效的课外实践平台,由学生共同完成一项完整的项目工作,达到教学实践的目的。

(5)鼓励自主创业。产业发展形式多元化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创业契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理论知识,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实体店的投资如学生共同超市,校园电子商务或者创新物流如代购、有规模的外卖模式等,或者建立共同投资基金做一些比较稳健的证券投资。

3、课外培养方案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和保障措施

(1)经费及人员的投入。要切实做好课外培养体系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构建,不仅应不断强调培养体系对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更要切实地从教学配备、培训经费、人事安排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与此同时,校方应积极从社会各界搜寻资源,为构建全程化职业发展指导体系做出努力。

(2)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关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是课外培养体系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创新的培养体系要求教师不仅在理论教学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同时也必须向企业接轨。在交流的同时,了解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必要综合素质和主要工作环节,及时向学生传递信息。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企业人士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场外指导老师,给学生提供实用应时的资讯技能。

(3)配套的考核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配套的考核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是促进课外培养体系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序执行的核心力量。学院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鼓励政策,对积极参与并卓有成效的学生,在奖学金评定、就业推荐、评奖评优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在合理的考核机制下,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培养体系的重要性,并在激励政策下努力进步。同时科学的管理

四、研究总结

经过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系列的探索和经验总结,推广开来,针对经管专业本科生,以本专业为导向,以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以培养综合高素质高就业竞争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院硬件软件支持为保障,给出了上述关于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课外培养体系构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希望通过上述培养计划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庆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述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7期。

[2]姚望新,王开颖。调优调高第一产业 做大做强第二产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in 汕头特区晚报。2010 :汕头。

[3] 笪尚平, 王忠吉,迟远英。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统计研究。2008年,第1期。

[4] 唐玲,蒋舜浩。对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变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4年,第1期。

[5] 王翠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6] 马立红。 国外高校就业指导的特点及其启示[J]. 高教研究与评估。2005年。第4期。

作者简介: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 8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19-02

根据麦可思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达到92.9%。然而,作为文理兼收的经济学专业,普通院校经济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比较严峻。我国现阶段无论从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失业的数量还是结构分析,都存在事实上的就业难问题。产生此种情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大部分比较理想的职位对学历要求较高,或者是经济学虽然课程设置“广”,但存在专业技能不“专”的弊端。总体来说,最主要原因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尤其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培养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优势已成为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特征分析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观点。在20世纪初期,就业能力通常被认为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然而,到20世纪末,就业能力却被大多数学者定义为实现就业的能力。本文中的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劳动力市场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不断进步,实现潜能,以及应对工作变化的能力。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指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通过在校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能顺利就业,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并在经济管理相关领域保持工作机会、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目前国企和外资企业所偏好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集中体现在:“道德力”、“思考力”、“学习力”、“执行力”、“决策力”、“组织力”和“创造力”,这些能力通常构成用人单位评判经济管理类人员就业能力的核心指标。

二、基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设计

从劳动力市场来看,知识创新是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保持其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只有员工不断进行知识创新,企业才有可能实现知识创新,才能在行业中保持优势地位。员工的创新行为集中体现在善于学习、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就业能力。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而言,通常他们所从事的职位要求他们不仅具备单一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相对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整合、转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即具有跨学科性,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查数据显示,劳动力市场中一半以上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知识广博度,其次才是专业知识,占42.5%。由此看来,用人单位更偏好复合型人才。因此,普通高校在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方面,应注重培养他们将来在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使毕业生具备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将原有的或其他相关的知识有机融合,形成自身新的知识体系,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创新技术和创新行为,并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所在的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力的能力。

三、加强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需要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1.高校应深化教学改革,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根据调查显示,56%的用人单 高校应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可确立“劳动力市场需求导向”战略,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符合程度、学生所学课程与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的符合程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实现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发展需求的高度关联,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人才聘任标准的高度匹配,甚至每年对其毕业后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发展变化以及对自己的基本能力、职业能力的评估。此外,作为实践性较强的经济管理专业,应注重加强实践模拟训练,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和社会应变能力、组织管理与决策分析能力等。

2.政府应优化配置,创造就业环境。解决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介入大学毕业生的配置和安排活动中。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宏观干预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建设,高度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把它作为高校专业评估的重要指标;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各类就业渠道,健全完善各类法规体系和就业制度,维护毕业生权益,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便利。当前,各省市实施的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及大学生创业等一系列计划都是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此外,政府还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配合学生社会实践。

3.用人单位应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实践平台。用人单位是本科毕业生的需求者,是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就业能力高低的最终评价者。因此,用人单位也应积极参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用人单位可以根据阶段发展计划和实际需求,确定人才类型和工作胜任能力条件,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帮助高校开发学生专业核心技能,使课程内容总体上与行业发展需求相吻合。此外,企业应积极配合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实习需要,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

4.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加强自身建设。为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大学生应增强学习动力,刻苦钻研专业知识,自觉把学

参考文献:

[1]马廷奇。人才培养模式、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J].高等教育研究,2013,(03).

[2]黄超,王雅林。大学跨学科合作关系的界面规则与治理机制[J].高教探索,2012,(03).

[3]余静。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交通职业教育,2011,(1).

[4]王均平。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选择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3,(05).

[5]李洁。国外企业培养和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探究[J].管理现代化,2006,(02).

[6]夏阳。浅析大学生的就业能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0).

经管类论文 9

1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以及重要作用

目标成本管理工作是指依据企业预算的工作内容为践行的基础,在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的支持下,通过预测、决策、最终测定等一系列行为针对企业发展目标的成本进行控制,同时针对发展目标的成本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分解、控制、分析以及考核和评价等一系列的管理行为和管理内容。简单来说,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就是建立在企业经济管理秩序下的使用成本� 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实行的过程中开展目标成本工作,能够有效的完成对企业发展目标的成本控制工作,帮助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获取更大程度的经济效益,这也是目标成本管理工作最直接的目的和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此外,企业在开展目标成本管理的工作中,必然会对目标的主要成本内容进行清晰明确、全面细致的分析以及考核,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针对企业目标的市场环境进行具体的考察和分析,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也安排了相应的考察工作,因此目标成本管理工作还能有效的锻炼企业对于目标市场的敏感程度和分析实力,提升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在面对相关工作内容时的丰富经验。最后企业在开展目标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节约节俭的工作氛围,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由上至下的成本管理氛围,使企业在日后的经济活动中同样拥有明确的成本管理意识,为企业的发展建立更加圆满的基础。

2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实行策略

加强对目标成本管理重要性的宣传

事实上,加强对目标成本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只是企业在开展目标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工作内容,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在企业上下的整体范围内形成对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培养企业员工在面对企业发展目标过程中习惯性的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从而有效的在企业内部做好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保证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及功能效用的发挥。具体来讲,企业在加强对目标成本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目标成本管理意识,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思想认识中目标成本管理重要性的主要内容以及重要性的宣传和培养,同时有效的在企业管理层的人员的日常会议过程中开展对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宣传,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有效的掌握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将其应用在企业日常的经营和生产工作内容中,先从企业自身做起,进而凭借财务人员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整体内部创建关于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适应范围,在企业基层员工层面上逐步推行U币奥成本管理制度,对目标成本管理工作中表现较为优良的员工给与一定的奖励,对于目标成本管理工作中屡屡出现失误或者没有正确认识目标成本管理重要性的员工给与一定的警告和处罚,从而实现企业对于目标成本管理的全面性应用。

加强对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管理控制

成本核算工作是企业在开展目标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确定目标成本管理确实在企业的业务管理过程中发挥了相关作用并且确定其究竟发挥了多少作用的重要方式,也是企业对整体经济管理工作进行核查和监督的重要工作内容。具体来讲,企业在完善成本核算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建立相应的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制度,在企业内部之间的各个部门在进行商品交换和劳务的时候可以按照市场的商品价格为标准,尽量的减少市场企业的内部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别,从而有效的明确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任务和职责,建立统一合理的企业部门目标成本管理考核标准。同时,企业在成本核算工作的实行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加强对成本核算工作的监督以及考察,确保成本核算工作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将企业成本的细节内容以及曾经发生过得变化都做好相关记录,保证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全面性以及细致性。

加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运用

在当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使用已� 具体来讲,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业的市场信息、自身生产经营信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客户需求以及喜好信息以及同行业的相关标准信息和竞争对手的信息等等,是企业制定长期以及短期发展目标时的重要评判依据,也是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以及目标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标准来源。总而言之,企业应该加强对自身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运用,通过对市场的信息分析、客户的信息分析、竞争对手的信息分析以及对自身的信息分析完成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同时将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在企业的日常发展过程中,理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加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帮助企业更快的发展。

加强对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

目标成本管理这一方式不仅仅可以运用在企业的发扎怒表过程中,企业也可以将目标成本管理应用在自身的管理工作中,企业可以讲目标成本管理这一工作内容与自身内外的工作都形成充分的结合和实践,发挥目标成本管理的作用,保证目标成本管理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目标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实行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讨论,企业应该加强对目标成本管理的宣传,采取诸多应用方法将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应用在企业的日常工作内容中,做好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实行基础工作,保证目标成本管理能够有效的为企业的发展树立新的基础,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经管类论文 10

开题报告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究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下面的经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题目: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1.选题的意义,相关文献主要观点回顾或主要支撑理论:

选题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化,国际竞争也愈演愈烈。等待我们的不是淘汰别人就是被别人淘汰。了解中国历史的我们都知道,和世界脱节就意味着被世界淘汰,没有实力,那就只能等死。纵观整个世界经济格局,我们不难看到国际分工必然带来国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分布区域的动态调整,这就意味着机遇,同时也有风险。我们很欣慰地听到,中国企业在面对这一风险时,走出去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不仅仅代表中国企业对国外市场的渴望,也是中国企业中走向世界成为大型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是一条成长之路,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而跨国公司正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一个国家拥有跨国公司的多少和质量决定着这个国家在国际竞争的激流中是否具有主导优势,也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

中国企业走出去,对于企业本身和国家而言,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扩大贸易规模不仅可以让我们的企业面对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也让我们的国家得到更多的收益,对于我国能否成长为世界经济强国有着更实际的战略意义。中国企业走出去,对于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重要贡献,带给了我们一批拥有先进的管理技术、科学技术、资本雄厚的跨国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同时企业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优化配置,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节约了大批能源,也为我国经济建设引进了一大批国际资源。

相关文献主要观点回顾:

1、走出去战略的提出。走出去思想首次提出是在 1996 年,同志在河北省唐山市考察工作时指出: 要加紧研究国有企业如何有重点有组织地走出去,做好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这篇大文章。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十分广阔,发展潜力很大。我们要把眼光放远一些,应着眼于未来、着眼于长远,努力加强同这些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包括利用这些国家的市场和资源搞一些合资、合作经营的项目。

2、走出去的内涵。卢进勇(2001)认为,走出去战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走出去战略指中国的产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动力、管理以及中国企业本身走向国际市场,到国外投资建厂,开展竞争与合作。走出去战略又称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外经营战略、跨国经营战略或全球化经营战略。 走出去与请进来相互对应,构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两个重要方面。走出去战略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商品输出,指货物、服务、技术、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输出,主要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承包劳务等;第二个层次是资本输出,指对外直接投资,到海外投资建厂。

3、走出去的选择。(1)走出去的必然性和意义。张燕生(2000)认为,走出去战略是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分工和竞争体系、发展跨国经营的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意义。(2)走出去的方式、产业和区位选择。江小涓(2000)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并分别以过去5年对外投资增长趋势、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GDP份额等为基准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进行了预测,指出选择重点行业和企业的主要依据是我国的相对优势、短缺要素和结构调整的方法。

4、走出去的问题。(1)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外经贸部国际经济合作司、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联合课题组(2002)分析了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多头审批管理,审批与企业得到的优惠政策脱节,事后监管薄弱,信息咨询服务欠缺,热点市场出现国内企业无序竞争。(2)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单宝 (2006)构建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跨国并购流程,并提出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的途径: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目标公司所在国政府的沟通,做出科学的跨国并购决策和计划,实施金融财务风险防范,做好并购对象的筛选工作,进行技术整合以降低跨国并购的技术风险,致力于跨文化整合。

5、走出去的创新方式。李春顶(2008)研究了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与我国企业走出� 它能够避免单个企业实力弱小的风险,发挥集群效应,但这种一次性投入、再逐步招商的建设方式步伐较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且东道国大都为欠发达国家,投资风险较大,并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行为选择和定位。

2.论文的主要框架安排或拟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一章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背景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背景

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现状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现状

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与中国

金融危机前的中国外贸企业

金融危机中的中国外贸企业

我国境外投资保护制度现状

成长中的中国企业

第三章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面临的障碍与问题

面临东道国的国家风险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外部风险

第四章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

ODI汇兑管理支持

改善企业走出去的外部政治环境

引导企业实行海外并购模式

进一步强化落实走出去的统筹工作

改善现有的投资、外汇出入境审批制度

加快海外投资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构筑对外投资的风险评估与防范体系

加大税收、融资政策等的支持力度

第五章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前景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所处的发展阶段及未来趋势

企业有开拓全球市场空间的需求

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开发推动企业走出去

国际市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xxx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的服务

结束语

3.查阅的文献资料目录及调研情况等:

[1]xxxxxx.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Z]. 2001-06-05.

[2]卢进勇,杜奇华。 国际经济合作 [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燕生,姚淑梅,刘旭。 增强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协调性 [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4]谢康。 中国与WTO:规则、挑战与应战 [M]. 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5]徐强。 投资项目评估[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6]杨琳,王佳佳,江小涓。 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江小涓。 中国经济的开放与增长1980-2005年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柴海涛。 世界贸易组织与外贸政策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9]单宝。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 [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0]尹翔硕,李春顶。 国际贸易摩擦的成因及化解途径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1]杨丹辉,王洛林。 全球化:服务外包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D].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12]杨丹辉。 全球竞争:FDI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3]罗伯特C芬斯特拉,艾伦M泰勒,张友仁等。 国际贸易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4]保罗R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5]卢进勇。 走出去战略与中国跨国公司崛起:迈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 [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16]丁德章,张皖明。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论文的写作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15日~20XX年1月15 日 搜集资料并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 1 月16日~20XX年3月 31日 撰写初稿;

20XX年 4 月 1 日~20XX年4月30 日 撰写二稿;

20XX年 5 月 1 日~20XX年5月 31日 修改并最终定稿打印。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11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53-03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各高校纷纷恢复开办行政管理专业以来,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进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行政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本文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运用流程再造理论,探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嬗变

(一)知识结构目标嬗变:由理论型转向应用型

知识结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总体上仍以政治学取向为主,偏重学术性,而对应用性重视不足。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现状是学生实践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的课程普遍不足、参与社会实践机会少、实际工作能力弱,部分高校课程设置缺乏实践课程,或者虽有实践活动但却流于形式,严重脱离实际培养目标[1]。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呈现为理论型,在教学与实践环节理论知识的传授占绝大部分课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中型企业大量涌现。这些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对技术型和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的部门增多,层级增加,需要规范的机关管理和控制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也在逐渐增多。为保证管理指令的畅通,执行力提升,企业行政管理人才需求日益增大,而高校死守传统观念办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明显不符合企业需求,使得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这意味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目标必须由传统的理论型向应用型及创新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要求。

(二)就业结构目标嬗变:由公共部门转向私人部门

纵观国内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其培养模式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以培养国家公务员为目标,培养在政府机关工作所需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面向教学与研究领域,培养在研究机构和教学机构从事学术性研究和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这两种培养模式的就业结构目标主要是针对公共管理部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第三部门等。2007年11月6日,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印发《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规定》对公务员录用等做出了全面规定,这意味着行政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要想成为公务员,必须通过人事部门的公开考试才能进入,任何专业包括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特权,而真正毕业通过公开招考进入国家公务员系统的学生非常少,这就导致高校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遭遇到就业危机。学生感到在学校学到的与走向社会工作所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不一致,从而导致专业教学、专业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及时转变行政管理专业就业结构目标,把就业重点转向私人部门,尤其是企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从而促进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公共行政”向“企业行政”转型。

二、当前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供需矛盾分析

如前文所述,当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结构和就业结构上发生了根本转变,而现实专业建设中对这种变化却反应迟缓,导致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矛盾逐渐显现。

(一)学用脱节导致“纸上谈兵”

近年来,我国行政管理课程设置体系逐渐完善,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缺陷: 第一,教学实践环节单一重复,缺乏创新,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第二,在传统的案例教学中情景演练的方法与现实行政管理实际工作脱节,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平台,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学生从课堂难以获得实际能力的提高,导致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一旦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所学的知识在企业工作无用武之地,学生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导致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感到不满意,认为行政管理工作不是专业性工作,其他专业人才一样可以胜任。由此可见,学用脱节导致企业用人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不满意,学生也感到难以适应企业环境,人才培养的供需技能矛盾突出。

(二)“官本位”思想导致“杂念丛生”

一直以来,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针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这就导致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偏向行政部门,而行政领导则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追求目标,加之传统文化和现实体制因素,“官本位”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依然根深蒂固。根据近三年对安徽工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统计分析,75%的毕业生在企业单位就业,10%左右的毕业生通过公开招考考取各类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还有15%左右的学生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可见,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主要去向是各类企业。这些到企业岗位工作的毕业生怀揣各种心思,从根本上对企业工作岗位心理认同感较低,因而导致“杂念丛生”,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根据对近三年安徽工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有50%的毕业生在一年内跳槽;近70%的毕业生表示在准备公务员考试或考研;有近80%的毕业生表示在企业工作难以安心或兴趣不大。由此可见,“官本位”思想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带着诸多“杂念”在企业参加工作,他们更多的只是把这一工作当做临时“跳板”,职业归属感较低。长此以往,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不安心、不投入、不进取、不认真等行为表现越发突出,用人单位

(三)企业重视不够导致“自暴自弃”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不仅体现在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在企业方面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偏见也导致人才浪费。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的神经中枢,是推动和保证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技术研发等几大块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协调的关键,是企业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企业活动中由于行政管理工作不直接产生效益,不像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直接涉及企业效益,这就导致当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普遍不重视,因而对行政管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滞后。在企业管理中负责生产、销售以及研发的部门受到重视,业绩也容易量化考核,这些部门的管理者晋升机会也较多,而负责企业行政工作的部门往往围绕生产和营销部门开展工作,为企业一线开展服务工作,加之企业行政工作绩效难以量化考核,导致企业行政工作往往不受重视,负责企业行政工作的员工难以获得晋升机会,因此,在企业从事行政工作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要么希望转到企业其他部门,要么“自暴自弃”无所作为。由此可见,由于企业对行政工作的不重视,使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没有职业归属感,难以施展才能,导致专业人才培养供需双方职业规划矛盾突出。

三、面向企业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如前文所述,由于企业与公共部门性质不同,双方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双方产生诸多矛盾,这既是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挑战,也是人才供需双方必须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以“客户”为导向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流程再造

面对各类企业需求,行政管理专业必须从“公共行政”向“企业行政”转型,坚持以“客户”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上进行培养流程再造。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是由Hammer和Chapy于1993年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指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速度、质量、成本和服务等衡量企业业绩的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流程再造的关键点在于:(1)坚持以客户为导向,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是流程再造的核心和考核的准则;(2)强调打破部门界限,以流程为工作单位,将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设计和整合,重新构建工作及组织结构;(3)流程改进后绩效有明显提高,通过对原有的作业流程进行改革和整合,简化工作程序,缩短工作时间,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4)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是流程改造的重要手段,这能够突破时间及空间限制获取和使用信息,使流程中的信息流及物流迅速地传达到目标客户[2]。高校应该打破原有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重新构建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1.打破校企割裂,建立校企信息共享机制。高校与企业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信息阻塞,缺乏沟通是当前人才供需矛盾的症结所在。然而流程再造理论要求必须要打破部门界限,以客户为导向,最大化地满足客户的需要,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具体到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必须意识到“客户”――企业需求的重要性,主动打破校企割裂的现状,积极建立校企信息共享机制,为此,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见图1):第一,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应首先把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信息发送给企业,这里包括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信息;第二,由企业结合自身对行政管理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发送给高校相关人才需求信息,进而提出人才培养教学实践方面的改进方案;第三,做好信息及时准确的反馈。对企业和高校间人才培养和需求信息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信息的及时准确反馈显得格外重要。校企间可以通过定期座谈、调研以及其他形式活动,保证信息沟通,促进信息共享。

图1 校企信息、资源共享流程图

2.校企资源共享,建立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机制。以“客户”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流程再造,除了需要建立信息共享的管理机制外,校企资源共享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人才培养也至关重要。如前文所述,信息的流转在校企之间不断往复,而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接受、加工、处理和输出等环节无不涉及校企资源的调整和整合,而资源共享正是打破校企界限的关键。由此可见(见图1),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建立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机制对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流程再造至关重要。校企应为资源共享分别进行内部组织管理设计:第一,高校应积极发挥知识资源优势,为企业在行政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提供智力支持、决策咨询或解决方案,诸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企业薪酬管理、供应商(销售商)管理、管理层级设置以及行政效率提高问题等,从而使高校知识资源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资源;第二,企业应积极利用实践平台资源,一方面为高校提供教学实践的资源,另一方面,把企业的行政管理经验或困难转化为高校的教学案例资源,从而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二)以“企业行政”为重心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业务流程再造

前文所述以“客户”为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流程再造在宏观上为提高人才培养的绩效提供了组织管理保障,然而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企业需求,必须在微观上以“企业行政”为重心在具体教学实践业务方面进行流程再造。

1.课程体系设置围绕“企业行政管理”整合。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秉持什么样的思想对课程体系设置至关重要。许多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依然偏重政治学理论,缺乏管理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必须转变观念,紧紧围绕“企业行政管理”重新整合现有课程体系。为适应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应逐步减少政治学方面的课程设置,稳步增加管理学和经济学方面课程。另外,在师资配置方面,由行政管理专业的专职教师主讲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概论、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行政管理等;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主讲实践技能类课程,例如人力资源规划、市场营销与策划等。

2.实践环节突出校企合作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针对的是与专业课程和技能相关的训练。校内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电子政务模拟实训、公文写作、秘书实务等,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内容。在实践教学流程中,校内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联系课堂教学内容,掌握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在校外实习期间,由实习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组成校外指导团队,监督指导学生的实习活动,提供一些实际的企业行政管理业务给学生磨炼,诸如企业员工的日常管理、后勤服务管理、员工日常考核等,在实践中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补充单纯理论学习的缺陷,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校企合作”,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变“理论学习型”为“问题解决运用型”。

3.毕业论文(设计)引入“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是综合训练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论文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毕业生撰写论文[3],着力打造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项目化,在人才培养中进行校企合作,探索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双导师制”,积极实施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项目化、实践化、个性化。转变过去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过于理论化的倾向,鼓励学生根据实习企业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实践应用型的毕业论文课题,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校内导师指导论文撰写,校外导师对具体业务问题给予指导,论文答辩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组成答辩专家组。将“双导师制”模式引进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与企业实际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专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有助于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增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克。社会需求视角下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2).

经管毕业论文 12

【关键词】后疫情期;经管类专业;毕业实习;教学研究;就业实践

2018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的“新时代高教40条”,强调了“健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转化”“加强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使其在专业能力上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经济管理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管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胜任经济管理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相应部门工作,对此需要高校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育人机制。疫情期间,教育部、人社部等多部门下发的《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有关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见习、协调实习生等,满足企业阶段性用工需求”。各地企事业单位应结合实际,在符合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的前提下,做好经济恢复和经济发展任务。因疫情影响,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在输送和接纳毕业实习学生时,压力增加,改善因疫情滞留的实习学生、助力经济加速发展成为社会各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经管类专业毕业实习的重要性

毕业实习是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更是实践性环节的重要内容,其是学生掌握经济管理的基本技能方法,是提高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其能为学生从事经济管理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毕业实习,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是对所学专业的检验。首先,毕业实习是加强实践能力培育、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力途径,其符合人才培养要求;其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经管人才,在专业技能培养中注重专业知识、个人能力与实际应用结合,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参与社会经济管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其符合专业发展要求;第三,根据《中国应用型人才需求报告(2019)》显示,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大于供给的问题普遍存在,当下和未来各领域人才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人才的储备和创新上,应用型经管类专业学生参加实习符合学生经管能力培养以适应社会对经管人才储备的需求。

二、后疫情期下经管类专业毕业实习的困境

经管类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其毕业实习以自主实 由于85%以上的学生实习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对办公人员、毕业生实习岗位需求减少,很多经管类学生面临实习困难。疫情后期,企业实习岗位减少还将持续存在,实习学校要做好提前准备,基于学生的实习意向进行岗位需求排�

三、后疫情期经管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策略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疫情对学生实习的影响,寻找疫情期实习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学生实习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婷婷,唐琼。民族地区高校设计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以吉首大学美术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12):82-84

2.贺映红,刘立。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3•3”式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长沙医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40):193-195

3.孟佳娜,李锡祚,李威,王玲芬,刘勇奎。数据结构课程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07):194-196

4.卢莎莎。基于人才培养的艺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成才之路,2019(05):8-9

5.康涌泉。高校经济学专业毕业实习模式创新研究[J].市场周刊,2019(05):128-129

6.程光德。智能化支持的多学科融合教学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24):243-244

7.刘平义李海涛张学敏魏文军邱冀重宫泽楠。基于“命题式设计”的“微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9(03):84-88

经管类论文 13

【摘要】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县乡基层的财政困难问题。造成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很多,从根源上看是由于财权事权不对等所导致的,其解决就是寻求县乡政府间财权事权的合理配置。

县乡财政困难的现况

年建立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初步理顺了中央与省级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但同时出现许多地方县乡财政困难现象,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实际债务负担沉重,财政风险膨胀,这不仅影响了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而目。严重影响了地方的社会稳定和政府权威,进而影响经济的高速发展。

因此,当前的县乡财政困难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建立一个有效的财政制度,缓解县乡财政的困难,再通过县乡财政支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这不仅关系到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财政职能的实现,还牵涉到农村税费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成败。

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源:财权事权不对等

财权上收,县乡政府财源减少。

财力向中央集中是我国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中央75%,地方25% 的财政分配制度,实际上就是将地方财力通过二次分配上收中央。从结果来看,财力上收的效果明显。地方级财政自给能力由1987年的降到2015年的,以年均4%的速度下降,其中,省级为 ,地市级为,县级为,乡级为4%。从乡镇、县级、地市级到省级,层层需要依靠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 过日子 。这样一来,在县乡财源减少和财权不断上收的双重冲击下,县乡财政困难明显。

事权下放,县乡政府事权负担过重。

县乡财政事权负担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县乡政府承担了许多本该由中央、省级政府承担的事权负担,如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这些大额支出事项,将这些事权责任都压到县乡财政头上,导致其沉重的负担。由于行政集权体制及人事上的行政任命制, 我国高层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享有绝对的权威,而上下级政府的财政却是相互独立的,上级政府很容易把各种事权责任尽量推诿到下级政府,即 事权下放 。

如中央只给承诺不给钱,将一些政策负担转移到地方政府的身上,形成所谓 中央请客,地方出钱 的情况。我国上级政府诸种 下放事权 的行为大大增加了县乡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对当前的县乡财政困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解决县乡财权事权不对等的几点思考

为了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必须改革和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坚持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从建立公共财政的角度,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使每一级政府所拥有的财权与事权相对称,支出与责任相统一,要事随钱走,财力与责任挂钩,从根本上改变上级层层剥夺县乡财力的状况。

完善法治,以法律形式确定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政支出范围。

我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缺乏宪法和法律的保障,各级行政官员只重视上级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忽视本地民众的实际要求,这必然导致我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缺乏内在的稳定性。

因此,应加快推动我国法制化财政的建设步伐,以法制来规范和监督财政。

要确保政府行为的规范,应科学合理地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范围,使之明确,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改变目前县乡政府集中过多的事权,与其掌握的财权严重不对称的现状,促进财政的法制化发展。界定政府之间的事权,应以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为标准,属于全国受益范围的公共产品应由xxx来提供,属于地方受益的公共产品,再按受益范围的大小由相应级次的政府来提供,跨区域的事务由中央协调,与受益地方共同承担。

对于科学合理界定政府间的事权范围,以对义务教育的支出为例,应该实行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担的办法,切实减轻基层财政的负担。目前,教育支出是地方财政支出中最大的支出项目之一,对大多数县乡财政而言,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至少在70%。目前,法律规定财政的教育支出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速度,而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的是 在xxx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 因此,应该把

保障县乡政府的财力,强化其财源建设。

目前来看,县乡政府通过可以发展民营经济,利用民营经济的优势来增加财源。民营经济因为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强烈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首先,要引导规模企业实现规模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从上到下实现以大带小策略。其次,要通过建立新型的农村互助组织,利用县乡政府的信息优势,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

最后,要激励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基层政府可以利用集体土地产权收益、公共财政催化三种核心力量启动农户自身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机制,促进财源建设的多元化发展。

尽快解决县乡财政债务问题。

首先,要明确县乡的债务规模,只有明确了才能有效控制。对于乡镇、村债务,要认真清理,分清性质,分清责任,不能将所有债务都由县乡财政偿还。对账外的非财政管制原因所造成的隐性债务部分,应该坚持 谁受益、谁负担 的屠-贝0,清查现有政府债务,明确其规模、结构和责任人,落实到具体债务人、责任人等,主动科学地清理财政债权与债务。

其次,要加强对债务的监管,完善县乡财政管理办法。认真清理核实县乡债权债务,将乡镇各项债权债务逐 登记报县政府备案,有步骤地减少债务增量、控制债务存量。一是要建立债务预警机制,即不同的县乡及财政部门要根据自身债务承受能力,研究出正常的、可控的、能够承受的负债临界点,对可能出现的政府债务风险及早预警。二是建立债务化解长效机制,要通过深化改革,规范乡镇政府经济行为,坚持实行村务公开,大力推行村级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和村账乡代管等制度,控制政府和部门经费支出的增长,加快债务化解进程。

做好对财政体制运行过程中的问责,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要加强财政立法和财政监督的力度,保证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稳定性和严肃性,杜绝各级官员的不规范行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施对财政体制运行过程的问责。通过问责,可以保证财政资金按照既定的方向和用途进行使用,避免人为因素干扰财政政策措施的运行,维护财政政策措施的准确性、效益性和及时性。

要想使得财权事权真正实现对等,就需要科学合理地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范围,并且以法律形式确定,落实法律政策的实施情况。在落实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问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确保政府行为的规范。对于类似上级政府把各种事权责任推诿到下级政府等违反规定的行为,不仅要发现,更要通过责任追究机制及时纠正,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约束政府官员的不良行为,实现财权与事权的对等。

经管类论文 14

1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1.1教学的目的

了解以公司法为核心市场主体法、以物权法和知识产权法为核心的财产法、以合同法为核心的市场交易行为法、以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为核心的市场交易秩序法、税法为核心的市场调控法、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为核心的市场监督法、以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为核心的经济纠纷解决法。

1.2教学的意义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全国xxx及其常务委员会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立法活动,2015年3月15日修改并实施的《立法法》第八条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六)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七)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征用;(八)民事基本制度;(九)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十)诉讼和仲裁制度;……”只能制定法律的(六)到(十)项都是关于经济法的,足见经济法教学的意义重大。

2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问题

首先,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很多教师直接从这个大学到那个大学,没有实际进行过立法、司法、执法等领域的法律操作,举的案例都是从书本到课堂,很不生动;其次,教师教学没有针对性。很多教师不管下面坐的是那个专业的学生,教学往往采用相同的案例轮流适用,忽视了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最后,教师教学不能与时俱进。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经济立法也在不断完善,司法领域出现很多新型案件,但很多教师还是使用老案例旧思路教学,不进行前沿理论的研究。

2.2学生的问题

首先,经管类专业学生对学习经济法认识不足,经济法是平台课或专业基础课,不是经管类专业主干课程,很多学生没有考虑为什么学经济法?学到了什么经济法知识?更不知道如何具体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经济法律问题?其次,经管类专业学生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对经济法的没有兴趣,没有兴趣怎么学好经济法?最后,经管类专业学生草率应付经济法考试,学生为了通过考试,使用要求老师考前划重点或者作弊等方式来应付考试。

2.3教材的问题

经济法教材的滞后性。教材是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具有静态性。但是经济法顺应于国家立法、司法、执法等法治发展进程的,经济生活也是日新月异,不断会产生新问题、新案例,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因此经济法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一本落后的教材,怎么给学生使用和老师教学?

2.4课时的问题

由于经济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不是专业主干课,很多学校往往只开设32学时到40学时,导致很多内容没有时间讲解。对于没有法律基础的经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么短的教学时间,理解法律条文都存在很大难度,更不谈用法律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没有足够的学时,怎么学好经济法课程?

3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3.1针对教师的问题

经管类论文 15

一、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忽略了金融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足够了解和熟悉常见金融实务,具备初步投资和理财的基本技能。但是,对于金融类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实务类课程和基础课程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实务类课程的开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但金融基础课程的开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将金融实务类课程作为教学重点,忽略了金融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实务类课程中出现听不懂或难以理解的现象,尤其是金融实务的操作原理及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因素等,在这样的条件下,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的。

(二)不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

面对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对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必须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据调查显示,学校开设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较少,一般每周课时仅为二节,在这种条件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金融交易的操作原理和技巧,往往教师只能通过一些案例来讲解。然而,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金融下,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仅仅通过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静态的案例分析,学生是难以掌握金融交易的基本技能的。

二、加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金融理论课程的开展,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为金融管理专业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为了实现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目标要求,仅仅开展金融理论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金融实务课程的学习,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在学生基本掌握货币、国际金融学、保险概论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上对证券投资分析、外汇交易及金融理财等实务类课程的学习。根据经济管理类的具体专业开设金融实务课程,如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可以增加外汇交易、保险实务等课时;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增加金融理财、证券投资等课时,合理设置课程及课时,以保证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二)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

(三)构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科研”互动机制

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教学-科研”互动机制,从教学、科研、教学与科研等三个方面下手:在教学方面,适当调整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改变现行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在科研方面,加大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注重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引进,建立科研平台,以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应形成完善的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将年度考核体系融入到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中,充分发挥师资的力量,以保证经济管理专业的正常开展。除此之外,为了提高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借鉴外校丰富教师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通过自身的学

三、总结

总的来说,面对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工作开展,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教学的优化策略,培养更多的经济管理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经管类论文 16

本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和大学教学的基础。专业特色是质量与创新的生命线,加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

特色专业的建设内涵

特色专业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等特征。特色专业是一所高校所有文化要素汇聚提升的体现,是一所高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建设特色专业,是高校在新形势下获得持续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质量工程建设文件指出,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要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教材建设,切实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主要建设原则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关键,充分体现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改革创新,提高效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专业建设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办学效益,与相关行业领域紧密结合,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专门人才;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强化专业建设实践成果积累和有效经验总结,主动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以改革精神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笔者所在的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历史底蕴较深厚,可追溯至1904年湖北农务学堂开设的财政、理财等课程,迄今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1981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点,1986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点,1998年设立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xx年批准为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xx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现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5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人。特色专业立项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及行业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WTO框架下用人单位的需求。当前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四个转变:从侧重理论研究型向侧重实际应用型转变,从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从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从侧重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型向涉农中小企业管理型转变。总之,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服务三农为特色,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形势相适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掌握农业科技发展的经营管理高级人才。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方向、进程和绩效。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构建了一体两翼培养模式,注重农、经、管知识复合,突出社会责任与创新能力培养,开展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进行课程重组、整合优化,建立了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专业特色课模块、通识教育课模块、前沿与特色课模块等六大教学模块。

在基础课中,增加数学、计算机等课程学时和难度;专业课中,对重复、脱节教学内容调减优化;实践教学中,新增创新学分,对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独立设课,单独考核;专业特色课模块中,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增加选修门类,拓宽选修课范围;通识教育课模块中,规定学生必须修满12个学分农业科学和素质教育方面课程;前沿与特色课模块中,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及教师科研成果,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讲座,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与前沿,突出专业前沿与特色,开设了农业经济管理专题、农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管理理论发展、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等前沿与特色课程。体现三个强化:强化农、经、管知识复合,文理渗透,拓宽知识面;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增设创新学分;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爱农情感、兴农责任、强农使命。

与此适应,推进以十多门国家、省和校精品课程三级精品课程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推进问题导向的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灵活运用情景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了师生知行苑交流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点,遵循实验实践教学特点和规律,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标准建设了经济管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合作共建了6个功能实验室,为实验课程开设提供条件支撑。

以感知见习认知实习实训体验为路径,构建以见 建有1个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35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

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教师科研课题,积极开展经常性学术讲座,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科研课题带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立项资助、实验教学中心条件支撑,培植学生创新成果。

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才有坚实基础和生命力。

学校还先后实施了青年教师八个一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育人工程,教师队伍学缘、年龄、职称结构得到明显改善。通过科学研究项目建设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学术梯队,培养了科研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内容。通过对重大问题研究和探索,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领悟和运用得到内化升华,拓展了学生专业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理解的良好效果。科研项目作为本科生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学生毕业论文选题80%以上来自于科研课题,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整体水平与质量显著提高,近几年省级优秀学位论文获奖率40%以上。高职教师100%为本科生开课,鼓励开设学科或专业主干课程,创建精品课程,主编课程教材。

专业建设责任人在专业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促成学科专业良性循环发展重要协调者。通过其领导的专业团队,把握专业建设指导思想,落实专业建设规划,引领专业在国内同行中占据重要位置。专业责任人应在教学科研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熟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学科专业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深切体会,有能力站在更高水平上驾驭学科专业协同发展,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优势引导并转化为专业建设重要资源。

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尽快融入社会是提高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请校外知名人士做报告,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实习等,增强学生与社会联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特色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将国际化教育融入课程、专业实习实践中,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国际化教育机制,通过联合培养、互认学分、选送学生、聘请教授等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国际化教育中受益。与山东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设立了国际 教育 实习学分,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完成学业。

特色专业建设 实践的思考

建设方向明确 农林 经济 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突出地域特色、突出农林特色和突出人才培养复合式、 应用型与国际化特色具体设想,围绕 社会需求、区域需求,在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多做文章。

建设定位准确 面对现代 农业科技和经济 发展的两大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新要求,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和改革以及学生的就业去向必须有准确定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生知识结构须与农业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一致,符合国家农业发展对人才要求。

确立关键环节 在确定特色专业的建设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软硬件条件后,关键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这些软硬件条件综合运用效果,也直接决定特色专业建设成败。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务必从提高对建设特色专业重要性认识上入手,发挥学院一级在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作用,正确处 理学科与专业建设之间关系,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联系,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努力。通过创建特色专业,增强专业生命力和竞争力,以特色专业辐射带动其他专业建设与发展,整体上提高学校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