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大学心理论文(6篇)正文

《大学心理论文(6篇)》

时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找到的大学心理论文(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焦虑心理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尿毒症;血液透析;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作为尿毒症患者的一种治疗手段需要长期不间断地进行,血液透析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给尿毒症患者带来了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对血液透析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及患者的康复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应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护理,通过建立医患共同参与模式,使护患双方相互信任,协调配合,使患者保持健康的心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其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笔者对我院2008年1月至12月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并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12月,透析7028人次,年龄26~78岁,其中女性患者2803人次,男性患者4225人次。

二、常见心理问题

抑郁、焦虑和恐惧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少数患者有敌对、不合作行为、悲观、疑虑、孤独、寂寞等心理问题。

三、原因分析

3.1患者的角色改变

由于不能很快适应社会角色的改变而产生一系列情绪反应。患者自身的心理素质、性格差异、社会上医疗知识的宣传、疾病知识的缺乏、不了解疾病的性质和预后而产生焦虑,甚至恐惧,终日郁郁寡欢。

3.2不良的心理情绪

因为生病而懊恼,同时为日后的经济开支及病后的家庭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等问题而担忧,产生不良心理情绪。患病后家庭、工作发生的巨大的改变,给患者自己和家庭会带来重大的损失。血液透析的不间断性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和巨大的心理压力,因而产生抑郁、悲观失望的情绪。这些压力会造成患者情绪低落、心情抑郁、焦虑,甚至萌生厌世的自杀倾向。

3.3尿毒症原因

尿毒症本身引起的胃肠道、心血管、肌肉、骨骼、皮肤及神经系统的不适,导致患者紧张、焦虑和恐惧。

另外,尿毒症患者体内酸碱平衡失调,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中分子毒素的蓄积,这些都可以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记忆力减退、抑郁。

3.4患者对血液透析不适应

由于血液透析而引起的饮食习惯的改变,如必须控制饮食和进水量,对血液透析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如低血压、透析失衡综合征等不耐受,工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引起的穿刺处的血肿和渗血等各方面因素导致患者产生恐惧、焦虑。

3.5对透析治疗的疑虑

生活拮据、文化程度偏低的患者对需要依赖血液透析治疗维持生命将信将疑,常常不听从医护人员的正确劝告和治疗方案,而迷信于一些草药、偏方、“名医”等。

3.6环境的影响

由于患者脱离了原有的工作,不能正常参加社交活动,害怕受到冷落、鄙视,容易产生孤独感。医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及患者家属的支持情况对患者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护理措施

4.1健康教育

由于患者对尿毒症及血液透析相关知识缺乏,易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健康宣教尤为重要。对于初次透析的患者,要使其明白,血液透析是全部或部分代替肾脏功能的必要途径,不必对血液透析产生抗拒感,要告知血液透析的过程、方法和作用,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使其从焦虑、恐惧中解脱出来。对于长期透析患者,要告知其生活起居、饮食、服药方面的注意事项,特别要注意内瘘的保护,告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低血压、失衡综合症、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使患者对血液透析中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不至于惊慌失措。对长期血液透析后出现的自身形象改变,要鼓励患者勇敢面对,不要沮丧、自卑。

4.2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病人易产生自卑感和强大的经济压力,认为自己只会加重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良好的社会、家庭支持,对血液透析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直接的保护作用。护理人员主动与病人及家属交流、沟通,使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鼓励患者回归社会,进行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经济收入,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同时充实自己,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体现自我价值,增加自信心,保持健康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4.3提供人性化护理

要努力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透析环境,营造一个以人为本、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的氛围,理解、重视患者的需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给患者以更多的人文关怀,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采取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要以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取得病人的信赖,减轻病人的痛苦。公务员之家

4.4心理治疗

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患者,应鼓励患者到心理门诊治疗。

五、小结

尿毒症病人对治疗的态度是影响其生存质量最大的心理因素,唤起病人对治疗的信心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本组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处于接受透析治疗的最佳生理和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主动配合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克服消极心理,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延长了患者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惠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0-41.

[2]王健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2):311-312.

[3]董丽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8B):2279.

[4]茹海凤,黄荣英。《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体会》[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4):79-80.

自我探索论文 篇2

社会科学,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显然,思想政治工作是针对人和人的思想行为的,因此,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同时,它又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一个锐利武器。改革开放的二十几年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所在,越来越体会到思想政治工作其科学意义是重大的。因此,越来越加强了对这方面的研究,并成立了相应的群众性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可以肯定的讲,这一群众性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与推进实践上,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人们也深切的感觉到,随着形势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需要有一个更新的发展。无论是从组织上、形式上、作用上,以及工作理念上,都必须以务实态度加以提升,所以,各级政研会组织在多次布置研究课题时,都有一项关于如何加强政研会方面的内容。正是基于这一点,笔者才提出了以下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面的新想法。

一、必须从组织形态上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直接纳入党的领导。

二、必须在形式上突出学术性。

当前,就省公司而言,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缺乏学术性主要体现在形式上。每年一次的学组会实际上并没有有效地进行学术交流,会议模式基本上是听取各单位政研工作汇报、评选先进政研会、评选优秀论文、分组座谈(党委书记一组、宣传部长一组)、领导到会讲话、

三、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成果转化,加大指导力。

近几年,随着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文章的增多,质量的提高,省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越来越关注成果的认定与转化,越来越看到自我理论指导力的重要性。因而连续几年都设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成果奖,这个做法是非常积极的,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就省公司范围内,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成果的转化还显得不足,很多成果并没有推广开来,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还存在了“银行”里,因而导致了它的指导作用搁浅了,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所以,我们必须珍惜这些成果,下大力气促进转化,使其真正发挥指导具体实践的作用。固然有些成果没有普遍性,但是借鉴性总还是存在的,有借鉴就会发展到有运用,有运用就会体现出指导,指导力形成了就必然会推进工作发展。

焦虑心理论文 篇3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毕业焦虑;影响因素;扎根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硕士研究生的技能要求、综合素质等要求不断提高,面对毕业的各种未知因素以及各方面的压力,大多数硕士研究生都面临着毕业焦虑的困扰。黄希庭、郑涌(1999)[1]等在一项调查中对全国528名大学生进行了SCL-90测查,最终结果显示,低年级同学在焦虑项上的心理障碍检测率明显低于高年级。蒋春雷[2]分别在2006年3月、2007年3月、2008年12月,连续三年对大学生毕业期间的焦虑情绪进行了调查测试,结果显示,2006年至2008年毕业生焦虑情绪的占比分别为25.9%、37.3%和49.8%,毕业生心理焦虑的情况正在呈逐年上升趋势。毕业生心理焦虑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重视,目前已�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扎根理论(GroundedTheory)研究方法于1976年由著名社会学家BarneyGlaser和AnselmStrauss提出,这种方法是比较科学的一种定性分析方法[3]。研究者深入情景通过实际观察和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资料文本进行数据比对,从数据资料中提炼相关概念和范畴,寻找出能够反映某种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4]。考虑到本研究的内容具有“情境性”和“敏感性”的特点,故选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来探究硕士生焦虑心理的实际状况及影响因素。(二)研究对象。根据专家的建议,本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硕士毕业生作为访谈对象,选择对象为硕士应届毕业生。通过便利抽样与标准抽样相结合的方式,选取上海某高校35名硕士毕业生作为访谈样本。样本编号按照受访时间先后排列,分别从01到30(研究预留5个的采集样本用于饱和度检验)。(三)研究工具。1.访谈提纲。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访谈样本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提纲,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请被访谈或被调研的同学尽量多地说出或写出在毕业期间经常使他们感到烦恼、担心、忧虑不安的主观问题或客观事件。我们对每一个受访者进行40-60分钟的访谈,访谈地点确定在相对独立且不受外界干扰的房间内,访谈结束后将录音资料结合文字笔记整理成文稿。2.分析工具。NVivo是一款被广泛运用的定性分析软件,NVivo能够对非数值型或非结构型的数据文本进行组织和分析。本研究将规范化处理后的word文档导入NVivo11软件中,采取开放式编码(opencoding)的形式对访谈样本内容贴标签。(四)数据收集。访谈结束后,对访谈的音频内容进行文本资料转化,最终形成原始文本达20万字。35个受访样本量中,30个受访样本的有效访谈内容被用来进行开放式编码,剩余5个受访样本的资料被用来检验理论饱和度。

三、数据分析

(一)开放式编码。开放式编码是扎根理论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研究者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揉碎”和“整合”的过程。本研究尽可能保持开放性,使形成的概念最大程度地反映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开放式编码就是把样本数据不断地缩小范围,总结概括,把内容概念化、范畴化。经过多次整理分析后最终确定出就业形势、就业意向、就业信息、单位要求、地域问题、职业发展、毕业氛围、专业情况、专业需求、专业技能、论文进度、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庭期望、父母观点、家庭支持、个人期望、个人能力、个人性格、个人感情、个人规划、自我认知共22个范畴。(二)主轴编码。主轴式编码是在开放式编码形成的范畴的基础上进行更加聚类的分析,从而形成更大的类属,进而探究各个类属之间的关系。从本文研究的经验资料和开放式编码形成的范畴基础上进行第二次编码,把开放式编码形成的23个范畴,进一步归纳概括为6大类关系(6个主范畴)。各主范畴的内在关系见表1。(三)核心编码。核心编码是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上,对主轴编码归纳发现的概念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将前期分析归纳的数据放在同一个理论体系中,从而使数据编码获得的众多概念和范畴能够呈现出较为清晰的逻辑结构。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发现,个人因素、毕业因素、就业因素、专业因素、发展因素、人际因素6个影响因素是硕士研究生焦虑心理的直接影响因素,它们各自关联着其他若干因素,共同影响着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状态。(四)理论饱和度检验。本研究对实现预留的5个受访样本数据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对这5个人样本数据采取同样的三级编码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并,没有出现新的范畴且与之前构建的模型中的范畴一致。因此,本研究认为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得到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焦虑心理影响因素”在理论上达到了饱和。

四、研究结果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从访谈资料的众多概念中整理出22个基本范畴,进而凝练出12个副范畴(性格特点、能力品质、就业局势、就业意向、专业价值、知识运用、毕业条件、导师指导、社会资源、职业发展、亲朋关系、婚恋情况)和6个核心范畴个人因素、毕业因素、就业因素、专业因素、发展因素、人际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硕士毕业生焦虑心理影响因素模型,见图1。(一)个人因素方面。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是硕士毕业生产生毕业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前文调查显示,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期间对自我的能力评估不足,出现过于胆怯认为自己能力性格不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就业心理预期过高两个极端情况。妄自菲薄或者期望过高而自身能力又达不到要求时,毕业生就容易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二)就业因素方面。高校不断扩招,降低高等教育的门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危险。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需要到人才市场自主就业,毕业生增多就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加之学生自己本身对学校辅导、指导工作并不重视,许多学生在毕业期间职业规划、就业选择等诸多问题上迷茫、困惑。(三)专业因素方面。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理念更倾向于学术理念的培养,实践活动并没有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同步,培养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总体偏低,自主性较差。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缺少一个系统的、综合的、跨学科的、实践性的培养环节,专业不能为毕业生未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是硕士毕业生产生毕业焦虑的重要原因。(四)毕业因素方面。许多同学在繁忙的毕业季面对实习、就业、毕业等一系列事情显得手忙脚乱,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由于科研能力不足,导致在毕业论文撰写期间遇到瓶颈或者在毕业期间与导师沟通不顺畅。这些问题都使得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遇到很多写作问题和情感障碍,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五)发展因素方面。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将进入新的人生阶段,除了勤奋、能力之外,丰富的社会资源、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决定了毕业生未来人生的走向。有调查显示,城市、家庭是否能够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的社会资源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毕业焦虑情绪的程度。不可否认,良好的家庭背景、社会资源会大大减轻学生迷茫不安的焦虑情绪。(六)人际因素方面。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亲子关系,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体增强内心幸福感,保持个性健康,减少心理疾病。硕士研究生毕业期间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身边的不确定因素骤然增多,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与身边人的相处模式会在高压之下变得微妙,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局面,从而使得整个人处在焦虑状态。

五、结论

硕士毕业生产生的焦虑情绪,是社会转型、社会评价标准、社会人才需求、社会文化的一种折射。减少硕士研究生毕业焦虑问题,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个人调试能力;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提升自我认知能力;改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竞争力;提升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完善导师指导方式;建立完善的家庭教育环境,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平衡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1]李兰。大学生气质性乐观、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2]吕文璇。社会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实务探索[D].郑州:郑州大学,2017.

[3]李晓凤。质性研究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8-63.

[5]王宏,余建红,李雷雷,许红。大学生焦虑心理的成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1):2062-2065+2072.

[6]翟立武,代永霞,崔瑛。大学生焦虑的类型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39):7981-7983+7987.

焦虑心理论文 篇4

【关键词】研究生;毕业季;焦郁因素;学业;就业;心理教育

1焦郁因素

教育部的数据统计,近5年来,研究生招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平均年研究生招生超过80万,2019年更是超百万,在读研究生接近300万人。毕业研究生数量增多,且他们对今后工作地点、薪酬待遇、婚姻及环境条件等相比本科毕业学生的要求高,因而面临一定的就业压力[1]。研究生是一类经历过高度抑郁、焦虑和痛苦的群体,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发病率高于全国成人平均水平,值得社会和政府关注。

1.1学业压力

研究生阶段不再是单纯的通过教师授课接受理论知识,更加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各个培养高校在研究生的学业、科研和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更严苛的要求。比如硕士阶段要在完成研究课题的同时发表至少1篇核心期刊论著,博士阶段要在完成研究课题的同时发表SCI论著,整个过程导师主要起到协助作用,这对大部分没有科研经历的学生而言, 邓瑾等[3]对在校女研究生分析显示,学业因素中的毕业论文和是该类人群焦虑的最主要原因。有调查显示博士生存在的临床焦虑症状者占17.6%,严重焦虑者占5.5%[4],分析显示博士生焦郁因素主要与学校和教育密切相关,其中包括延期毕业现象,使得无法如期毕业的博士生遭遇较大心理威胁[5]。高玉强等[6]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分析显示医学研究生焦虑、抑郁评分均较高,可能原因包括医学研究生课程繁重、科研压力大,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1.2师生关系

导师大多是本专业权威,集专业、教学、科研及行政身份于一身,时间上不允许对研究生进行一对一培养,导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有限,有可能由于沟通不足产生矛盾。导师排斥感会影响研究心理健康问题,会导致研究生无法身心愉悦的学习和生活[7]。研究生面对自己导师时,自我面孔的优势效应会消失,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心理感应[8]。研究生和导师的联系频率影响着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率越低,抑郁的水平越高。

1.3经济压力

经济因素同样时引起研究生不良情绪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学费在10000元/年左右,加上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学杂费、生活费,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负担,研究生期间大多课业繁重,导致兼职的时间和机会比较少,因此带来的经济压力容易让一些同学产生焦虑、自卑、孤僻的心理。

1.4情感方面

婚恋因素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研究生大都达到了恋爱婚姻的年龄,对爱情和家庭向往以及来自外界的压力是使得单身研究生难免会产生一些焦虑,长期积郁在心,会带来心理问题。毕业季,部分恋爱中的研究生,由于工作关系,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会不可避免造成烦恼、悲伤、痛苦等情绪体验[9]。另外,社交因素也是影响心理健康原因之一。研究生的生源比较广,大多来自五湖四海,专业的不同,研究领域的不同,相互间交流的机会比较少,人际交往圈子比本科期间明显缩小,容易出现心情低落、郁郁寡欢甚至自我否定的问题。

1.5就业压力

就业因素尤其在毕业季需要同时处理毕业论文相关事宜及工作应聘,也明显增加了其焦郁心理[10];医学博士生焦虑的状况需给予充分关注,有调查显示博士生存在的临床焦虑症状者占17.6%,严重焦虑者占5.5%[4],分析显示博士生焦郁因素主要与学校和教育密切相关,其中包括延期毕业现象,使得无法如期毕业的博士生遭遇较大心理威胁[5]。随着研究生的逐年普遍扩招,研究生的就业门槛尤其是医学研究生越来越高,导致毕业研究生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都困难重重。

1.6其他因素

经济不独立即以经济为导向的价值观会影响部分研究生的焦郁心理。其次,不可预知的外在因素也会影响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外在环境的变化,导致部分毕业季研究生无法如期完成实验、毕业论文、工作不确定等等相关事宜,容易滋生焦虑抑郁心理。根据Nature的在线报道,在一项针对美国9所研究型大学的超过1.5万名研究生和3万名本科生的调查中,美国研究生的抑郁状态似乎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翻了一倍[11]。此外,国际研究生面临着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的差异带来沟通的障碍,遇到问题无处倾诉,遇到压力无处宣泄,不会主动寻求帮助,毕业季面临着就业及未来何去何从无法抉择,容易产生焦郁心理。现如今,大多数研究生都是独生子女,具有较差的独立性和自制力,抗挫折能力较差,较少得到社会的历练,心理不但敏感而且脆弱,自我调整的能力较差,遇到问题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研究生被认为是社会中的精英阶层,被社会、家庭及朋友寄予很高的期望,取得的成就或者自身的优越感有时在隐形当中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不可避免会引起心理问题。

1.7研究生心理教育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专业文化程度都普遍较低,具体表现专职师资及工作专业性普遍欠缺[12]。导致关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相关教育工作的广度及深度严重不足。此外,研究生寻求心理教育的渠道严重受阻,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的研究生,使其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缓解。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代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体现出多样性、网络性及协同性等特征[13]。

2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对研究生群体非常重要。研究生必须接受有关在研究生院和校内外发生的常见情绪和行为反应的信息,以便接受适当的评估和治疗,并鼓励家长同学校一起面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1心理学及职业规划指导

对毕业季的研究生举办心理学及职业规划指导座谈会。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如加强师资配备、资源配置等,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6]。完善就业保障制度。针对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个性化指导其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有足够的信心去胜任更多的工作。相关部门应充分指导个专业的就业行情和需求、分析当前就业政策,根据每年的就业形势帮组研究生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目标。

2.2完善研究生管理机制

同时需优化研究生管理机制,对研究生期间的课程规范严格考核,切实加大其知识储备,对科研能力进行全方位考察,督促其早日完成科研任务,能够如期毕业。另外需密切关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达到提升研究生心理幸福感,能够更自信的面对学业及毕业季各项难题[4]。研究生的生活应多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增强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及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注重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经常相处的比如同专业、同课题组、同宿舍的研究生应充分发挥积极的能动性,及时发现身边同伴的心理问题,积极寻求方法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同时,各个研究生院应联合导师时常关注研究生当中的特殊群体,对于有心理压力的研究生,如经济条件较差的研究生,应切实解决同学的实际问题,如提供组学贷款、助学奖学金以及一定的经费支持。对于抗压能力较差,心理脆弱的同学,要密切关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个高校应当加强团队建设,教育团队要全面整合校内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导师、班委的有利资源,通过多个渠道,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多层次育人作用[14]。明确各个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任务,比如具体负责研究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和汇报、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困惑解答、心理问题相关预防和处理等。

2.3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路径

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工作路径至关重要。如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重视心理危机干预;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强化自我教育意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导师,辅导员及管理人员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技能培训,有应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知识和技能[15]。对于特殊状况期间存在心理问题的研究生,更应加强沟通交流,并且密切关注并了解学生需求,必要时给予心理疏导,积极鼓励,及时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求支援。同时,家庭在研究生的成长及心理健康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父母应主动与子女多联系,多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积极正面的指导和安慰,及时的关注与关心在面对极大压力的情况下是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社会层面也应为研究生建立健康的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从实际出发,为更多的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就业环境,使得研究生对工作有着充分的信心和期望。

2.4加强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

研究生作为学历教育的精英阶层,不仅要有更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还要有更加广阔的视野以及更强大心理素质,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因此要注重加强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摆正心态,需要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应对职业中的更高的要求。

2.5规范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自我探索论文 篇5

一、把专业室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做细、做严,使之成为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主心骨。

教务部的主要职责是为教学服务,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为取得高质量教学的效果实施相应的管理。本学年在教务部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52名,其中专业教研室29人,课程涉及采油、采气、仪表、提高采收率、油藏、机械基础、制图、管焊、电工等多学科,新教师数量多,教学任务繁重,多数教师的周课时达到20节,教学工作量大、教学管理、培训教学协调难度大。我是油气开采专业的老教师了,熟悉专业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熟悉教学过程,也了解专业教师的教学情况,因此对专业室教学管理上,我以一个服务者的角色,力争用人性化的理念、负责的意识、以身作责的精神,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从细节入手,从严要求,从大局出发,深入到课堂,深入到教师中间,准确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及时帮助解决。以指导者的态度,指导年轻教师的教学,让他们在教学中学习,在教学中提高,在教学中成长。平时主动和年轻教师交流,解决年轻教师的困难和心理压力,把工作做细做活。

二.倡导民主自主的教研之风,使之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

教研活动是教务部的常规工作,每学期开学,我积极与教务部部长商讨教研活动主题与方式,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专业室的专题教研活动提高了老师们针对一个专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使一批新教师渐渐成熟,他们主动探究、独立工作的能力渐渐增强。教研活动也锻炼了一大批老老师,课堂教学中,他们大胆尝试,有思想,有观点,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对待学术真襟怀坦荡的态度,对别人存在的问题毫无保留地真诚地指出,也对别人提出的不同意见和建议也非常乐意接受。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中,老师们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真正达到了教研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的目的。

三.有序组织学生论文指导审查工作,使

六月到七月我组织油气开采和石油工程的教师对开采06班、地质06、钻井06班的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审查,并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指导了20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组织论文指导的过程中,学生因为工作岗位不能离开,不能到学校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就发挥网络的优势,组织老师在网上指导学生修改论文,派教师到现场亲自收取论文,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和老师们圆满完成230人的论文指导与审查工作,按时把质量上乘的论文提交到石油大学,为中心的势力和教学水平做了很好的宣传。

四.积极承担教学培训任务,把课堂当作超越自我的平台。

今年我承担完成的培训与教学任务有:

1.完成采油高级工培训班采油知识与技能培训7天,完成学时49个;

2.承担《采油工程》、《工程流体力学》、《渗流力学》等课程的函授教学,完成课时50个。

3.在西南石油学院承担大学生采油采气培训任务,连续6周,每周6天课,历时42天,完成学时288个。

4.假期承担集团公司采气技师培训项目的设计、教学安排、教学跟踪、现场考察指导、技术论文指导、技术交流的组织工作等,历时21天。

我认为教学是一项需要爱心与智慧的工作,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需要依靠智慧来解决,智慧来自细心的观察,来自于潜心地学习、勤奋地工作,来自于不断地反思,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

教学上我可以算是一个老兵了,但我仍没有放弃对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中我以身作则,看重教学过程,备好课、上好课是我的追求。为此,我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我竭力寻找多种教学手段和技巧,以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和培训质量。把课堂教学当作展示自我才华、超越自我的平台。

五.静下心搞教学研究工作,使

今年我参与了两项比较大的教学研究工作,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中心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1.开发申报了油田公司采油新工艺新技术培训教材编写项目,并负责该项目的编写工作,目前已组织三位老师完成编辑工作。

2.参与集团公司采气技师培训教材的编写,和四位老师一起圆满完成任务,争取明年初出版。

六.学习科学发展观,使

半年来积极参加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通过学结,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价值观也有了正确的方向,对工作努力坚持“只干不说,先干后说,干好了再说”的态度,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我主动承担,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我努力去做,别人做不好的工作,我用心干好。对拿不准的事情,我请教领导,对领导安排的工作,我自觉服从,不折不扣执行,认认真真完成。

作为教学管理干部,我奉行“正正派派做人、诚诚恳恳待人”的原则,勇于负责任,敢于承担责任。用自己的行动说服人,用自己的真情打动人,用自己的人格感染人,努力把自己熏陶成为一个有大局意识,有团结心胸,有责任心的人。

在具体工作上,我以身作则,坚守岗位,积极协助全力配合余部长、栾书记和王部长的工作,主动沟通,积极协商,勇于承担,保证教务部工作稳定,人员团结,管理工作有序和谐。

焦虑心理论文 篇6

关键词:肺炎疫情;医学高等教育;医学高等教育改革;影响;启示

自2019年12月以来,一场由病毒引发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武汉爆发,并逐渐波及全国。2020年1月20日,我国国家卫健委将病毒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2020年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肺炎属于“国际紧急公共卫生事件”[2]。肺炎具有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长、临床表现多样化等特点[3],为疾病的防治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疫情期间,我国各行各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医疗行业首当其冲。在严峻的挑战面前,数万医务工作者无畏前行,奔赴一线,身体力行践行着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此次疫情的爆发,让我们再次深刻地意识到了医疗卫生事业对于国家及人民的重要性,同时也暴露出了我们在面对全国性甚至世界性民众卫生突发事件时存在的不足。作为医疗卫生人才输送源泉的医学高等教育,在疫情面前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同时面临着新的挑战,存在着反思和进步的地方。

1肺炎疫情对医学高等教育的影响

2肺炎疫情对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2.1对推进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但是在追求现代化、人才培养的路上,不能忘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7],要想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打好基础,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医学生从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就面临繁重的专业学习任务,进入临床工作后,学习、临床工作及科研之间的协调 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更是突显医学生心理教育短板。因此,医学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之余,要加强心理建设,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等具体情况,有区别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让学生能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在面对疫情时能科学、合理对待,释放焦虑、恐慌等不良心理,合理安排时间,增强自控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已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文素养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医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医疗技术,也要承担更高的道德责任和精神要求。在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恪守职责、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有的甚至抢上一线、赶赴湖北支援,在培的青年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基本都在临床。但随着教育部延迟开学通知的下达,医学研究生纷纷退出临床,主动请战的学生屈指可数,当然有医疗资源紧缺、临床保障不充分的因素存在,可是医学生是否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作为己任,是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医学职业素养,则需要反思。故医学高等院校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价值熏陶,让医学生能明辨是非,明白奉献的意义,尊重生命的价值,并践行在社会实践中。此外,医学高等院校还要加强体育、健康教育。在众多医疗队支援湖北以前,湖北地区的医疗系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医护人员明显不足,不科学、不合理但又不得已而为之的排班以及一重重的防护措施让医护人员的身心都备受煎熬,也再次提醒所有的医护人员保护自身、加强身体锻炼的重要性。拥有健康的体魄,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工作,更是为了自身的健康。2.2对医学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随着数字产业的加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不断催化着教育的革新与蜕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师是课堂上的绝对主体,通过教材讲授等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但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除理论教学外,还需要大量操作实践和直观体验,显然这一教学模式已不足以满足现今医学院校的教学需求,各大高校近年来也已开展大量在线课程。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凸显得更加明显。由于开学延期,众多课程采取线上教学的方式开展,同时课程的优化、教学结构的调整也需要进一步改进。教育信息化能够使教学活动从课堂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展开教学活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机会[8]。相信随着5G时代的来临,更多优质的网络课程,更具有互动性、趣味性的模式会随之孕发。同时在信息化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将会突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的壁垒,建立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网络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课程的选择将会更加丰富,学分的认定范围会更加广泛。2.3对医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启示。疫情当前,医护人员无疑用他们的行动交了一份很好的答卷,但疫情防控早期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疫情早期,临床医务人员防护意识和能力不足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充分暴露出了我国医学教育中存在的短板。据1月29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论文《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力学》提示,2019年12月中旬密切接触者之间就已发生人际传播[9]。据2月17日发表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论文《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显示,1月10日前医务人员确诊病例有18例,死亡1例,1月11~20日医务人员确诊病例有233例,死亡1例[10]。然而直到2020年1月20日,政府及相关部门、机构才开始采取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等系列防控措施,由钟南山院士公开宣布肺炎呈现了人传人的特点。显然,我国在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时仍存在着不足和缺陷。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三大支柱,而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的比重明显偏多,设置门类、学时数较多,预防医学课程设置显得比较单薄。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医院不断扩建,临床学科越分越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专科的学习中,医学力量更多的集中在慢性病上。除了传染学科外,预防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也更常见于慢性病的预防中,对于应对突发的急性传染病,很难积累到相关的经验。因此课程整合,推动基础与临床融合、临床与预防融合,对医学教育改革尤为重要。尽管经历了SARS、H1N1等疫情的考验,我国对于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也健全了相应的条例法规,但在一个新的疾病面前,医务人员仍缺乏足够的警惕,应急处理能力有所欠缺,这反映了医学教育中缺乏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培训以及对传染病教育的不充分。要从过去的教训中汲取经验,并不断反复提醒告诫自己,医学教育更应该把这一任务落到实处。这次的肺炎疫情,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典例,相关教学内容不仅仅在此时得到强调,在日后的医学基础教育中也不能被忽视。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