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优秀5篇)正文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优秀5篇)》

时间: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里是小编山仔帮大伙儿收集的5篇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篇1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在教学理念上,对于传统教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组织和引导者的角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加强互动交流,充分融入到孩子们的学习中,当学生犯错误时,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去聆听他们的内心,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引导他们,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点,教师应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老师一句表扬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有可能激发学生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在学习中要因材施教,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学生心智还不完全成熟,可塑性较强,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激发自身的学习潜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理论联系实际,将生物与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学习兴趣

一方面,生物课堂教学中,要以生活为导向,以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生物现象为依据,让学生感觉到生物就在我们身边,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形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然后运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常见问题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容易产生自豪感和满足感,这种心理会激发他们对生物知识的渴求,更加热情地去学习,进而促进整个生物教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把生物学科与自身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如在体育比赛,特别是长跑中,可以运用生物知识,合理地调节步伐和呼吸频率,把握跑步节奏,帮助自己取得优异成绩;还可以根据所学营养知识为家庭成员制定一个适合的食谱,合理搭配膳食。通过让学生认识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来提高学习兴趣。

三加强教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规律,同时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实验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与生物实验,可以加深对重要结论的理解,同时也能记忆深刻。生物实验的进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实验时,要让每一个学生了解整个实验的过程,边讲解专业的生物知识边进行实验操作,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生物知识和实验的操作流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从具体的事物和经验中概括出来的,并且这种兴趣一般能够发展成为对整类事物和经验的兴趣。”这更加说明了进行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将多媒体应用到生物教学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现代教学活动中已经是大势所趋。相对于传统的黑板教学,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搬上大屏幕,声像齐聚,再加上老师的循循引导、讲解,能够很轻松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给学生做展示的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启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这样教学活动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展现更为丰富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提高知识储量。此外,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课外实习、生态调查、标本采集等,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五结束语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和最现实的成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及其他教学活动中都要对这一问题提高重视,不断对我们的教学内容、思想理念、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篇2

[摘要]传统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通常直接式地灌输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不密切。新课程改革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民主合作”的教学观,要求把教育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教育回归生活。探究活动教学应运而生,其内涵有:驱动性问题激发意识,开放性课堂发掘潜能,展示性舞台训练能力,适时性点拨引导方向。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活动;师生关系

探究活动教学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由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和思考的一种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1]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达到一种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生命化教学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探究活动教学。

一、驱动性问题激发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探索。在探究活动教学中设置驱动性问题,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发学生的问题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给思维定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1.驱动性问题要能驱动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最有效。例如“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教师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甲型流感说起,要求学生们探究为什么甲型流感流行期间学校要对部分班级停课?为什么教室每天消毒、通风?为什么注射甲型流感疫苗?这样的问题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甚至关系自身安危,相对而言,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求知欲。2.驱动性问题要能探究问题太容易,学生张口就来,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问题太晦涩,学生不得其要,就难免让学生产生失败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问题难度要适中,使学生一点就通,在思考、讨论之后能够得到解决。只有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驱动性问题。3.驱动性问题要有层次一个核心问题可以拆解为不同的子问题。核心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形成整合性的思考,形成核心观念,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子问题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在关注核心问题的基础上,对知识的理解既深入又全面。如在“消化和吸收”一节中,出现的核心问题是:“专家推荐的最佳早餐是黑米粥+煎鸡蛋+水果,而这份早餐中包含了哪些营养物质?这些物质是如何被消化以及消化后的物质如何被吸收?”都属于子问题。层次性问题的构建,能够让学习的知识细致而又完善。

二、开放性课堂发掘潜能

探究活动教学具有明显的开放性,所要探究的内容不必拘泥于教材,不必完全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来操作。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相关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探究活动的内容。探究式教学既然是以学生为主的,那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非常突出。自然而然地,这种主体性决定了学习结果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使学科教学不再故步自封,学生能够处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不仅改变了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而且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关注现实生活,主动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现实,使其学习过程更加完整。1.教师是支持者,建立同学型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是单纯的平面化的改变,需要同时发生在三个维度上,即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空间,教材的知识空间与学生的经验空间、课堂的学习空间与学生课外的生活空间。其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空间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性质的基础。而在探究活动教学中,师生的关系从“师生”向“同学”转变,既是开放性课堂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2]2.课堂也是生活,不再追求完整的课堂结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小结”五个环节“一个也不能少”。然而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比较狭隘的。如果追求环节完整,那么就可能阻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研究,而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完整,更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过于零碎,达不到系统授课的要求。开放性课堂教学则不同,它是把一节课作为个人整个学习过程的某一阶段或者某一个点,它既是上一个阶段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下一个阶段的起点和基础。这样看来,每一节课的不完整,实际上最终组合成完整的个人的学习生活,也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呆板和刻意。3.学习材料来源多,活动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人类社会的不断变革,为教育方式的转变创造了丰富的客观条件。如今,在信息化社会中,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教材也不再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唯一材料。学习材料甚至来源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与整合,择优而学。在选择和整合学习材料的过程中,活动成为最有效的直接方式,它包括讨论活动、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等。具体到开放性课堂教学中,活动又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可以分为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二者缺一不可。4.学习动力发生转变,内在激励是主流传统教学往往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准,这成为很多学生学习的动力,但绝不是唯一动力。教育心理学将学习动力的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在动力,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另一类是内在动力,为了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力会发生一种由外而内的转变,即以外在动力为主转变为以内在动力为主。由外而内的动力转变,是开放性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开放性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了一种师生交流上的自由(如学生有了更多的发言权),体会到了思考和交流的快乐,从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并乐于体验及创造这种魅力。5.学习规则的再制定,是“游戏”而非纪律在开放性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由“师生”变为“同学”;课堂教学活动发生了改变,由严肃统一变为认真活泼。在一系列改变中,学生发挥了主体性的作用,那么作为主体的学生自然也参与了学习规则的再制定,使原本如教条般的“学习纪律”变为“游戏规则”。而这些规则大多是经过反复磨合后确定、约定俗成的,它们对学生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和吸引力,能够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喜闻乐见的。

三、展示性舞台训练能力

在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之后,各小组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展示出来,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言,集思广益;同时教师要关注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分歧,引导并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参与竞争意识,形成思辨性的课堂。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另外,在交流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简明扼要,明确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态自信大方,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要求学生注意课堂规范,在同学发言结束后再提出疑问,做到有礼貌地提问;要求学生学会质疑,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并尊重他人的观点,有礼貌地表示赞同或感谢、求助和道歉,鼓励他人参与。初中生由于处在青春期的开始阶段,个人意识逐渐增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活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满足其个人心理需要的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四、适时性点拨引导方向

在探究活动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是辅助者、支持者,扮演的是指路的明灯的角色;学生是参与者、探究者,是整个学习过程中动作的发出者,扮演的是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角色。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不能互换,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也不过多牵引。当学生凭借自身的能力无法解决面临的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的引导,拨开学习上的迷雾,学生才能受益匪浅,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两不误。点拨的前提在于学生需要。如在复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章时,学生已经知道:要证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可以用在叶片上滴加碘液观察叶片是否变蓝的方法。但是,当教师提出以下问题:水分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吗?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进行试验的时候,学生们学会的对照试验显然不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于是,就要求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鉴定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有的学生得到启发:可以用碘液滴加到脱色的叶片上看叶片是否变蓝来鉴定。再问:没有其他的方法吗?又有学生想到了:可以看是否有氧气生成来鉴定。继续追问:哪种方法更便于实验观察呢?学生明确了用滴加碘液观察叶色是否变蓝更方便。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自解其难。在这个点拨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际上可以称之为合作:教师把握了“引”的尺度,学生得到了探究的结论,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张大钧.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篇3

由于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不断的提高,而在我们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往往只把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当作一堆现成的知识成果传授,片面注重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不自觉中排斥了学生思考和个性,这样一来剥夺了课堂上学生思考时间,以及充分思考的权力,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不敢创新知识的“好学生”。因而使课堂气氛陷于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失去了激情、兴趣。

那么,如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本人认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知识结构特点:以观察、实验为研究手段,结合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直接兴趣起主导作用等特征,通过探究问题式的发现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引导学生自己设法发现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并解决一定的问题。也就是说有针对的提出问题(目标),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一系列听讲、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环节,发现“新”知识,把感性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各种能力要求。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1.根据中学生物学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问题

提出的问题,即作为学生发现的目标。当然问题的提出并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根据要完成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充分利用学生想看,想知道,想做的心理渴求状态,在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提出或由教师把科学上已解决的某个问题(指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作为未知的问题提出,作为发现的目标。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应有针对性和有意义的,不能是深不可测的,必须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活动或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能予以解决的。当然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教师、教材、网络或其它资源,也可以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产生。在此基础上再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发现”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有利于把学生导向科学的研究,使学生体验到既有趣又丰富的研究活动。

例如,在《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教学中,我们可设定一定的情景,自然的引出问题:植物依靠根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水分,叶片用水等物质做原料,在阳光下制造有机物质。茎,担任着根与叶之间的物质运输工作。那么茎,是如何把水,以及溶解在水里的无机盐运到叶片上呢?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

2.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加强“引导”,促进“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拟订“发现”的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选出可控制的变量。因此这个过程是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索的机会。为了尽最大的可能帮助学生解决各个问题,实现逐步发现“新”知识的过程,那么教师应根据教学的要求,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提供给学生各种发现的材料。如:活体、标本、模型,及挂图等,有条件的最好结合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发现”,并指导探索问题的思路。学生根据材料以及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的观察、阅读、讨论或师生的互动谈话交流等方式,逐步实现自我的“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以往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一般是事先安排好的步骤,学生按部就班,规规矩矩的操作。着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的技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但同时有制约了学生实验操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质疑、探求、求解、创新的精神,为了解决这个冲突我提供给每个实验小组几根柳树的枝条,稀释的红墨水(或蓝墨水)等材料和用具,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分析结论,进行实验的设计,并验证自己提出的各种假设。实验组织上,强调组员之间的协作精神。引导他们积极地发现问题,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问题,使思维具有深刻性、独立性,进而使学生更敢于创新。

当然,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发现”是关键,教师的主导体现在“引导”有法,学生的“发现”才能保证,这样才能使学生更积极参与“发现”活动,获取知识、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已经历了:拟定探索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设计对照实验、进行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实验数据、评价数据的可能性等“发现”过程。

3.练习和反馈,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一些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使结构化的知识用于实际,实现再认识。

总之,“发现”法的教学过程,是以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的过程;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它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发现”活动,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篇4

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的教学以全体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的教学理念指导着我们的教学,落实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转换自己的角色,做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是单一知识的传授者,应成为带领学生寻找知识的领路人,使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获得汲取知识的本领。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我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总结成功经验。下面是我的几点浅显的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塑造自身人格,营造师生情感

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我明白,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教师的人格对学生品格与人格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如果学生不相信教师,他们就不会学好这门课,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积极进取、笑口常开,加强自身素质,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与学生搞好关系,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和关心,他们也把我当成朋友,有什么事情愿意与我交流,我的具体做法是: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我们的学生现在正处在发展、成熟之中,他们需要别人的理解、尊重与鼓励。现在的教师不能是“一言堂”的主人,学生更不能“唯师是从”,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不但要用自己的智慧来开启学生的智慧,还应用自己的人格与情感来塑造学生的人格与情感。所以,我与学生讲话和蔼可亲,对待学生问题进行耐心讲解。尤其是对基础差的同学,更是有点夸张地鼓励与表扬,以便于拉近师生情感间的距离。

2.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朋友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量抽出时间与学生多接触,以一颗平易近人之心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帮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使那些调皮的学生不再调皮,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自己的教学效果也越来越明显。

二、精心上好实验课,树立学生自信心

现在好多学生由于受社会、家庭的影响,性格有些内向,上课时不愿意回答问题,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我针对这种情况,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课的作用,因为观察、实验、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等都是实验课的内容,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运用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实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训练中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由于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蕴藏着培养学生良好心态的因素,几乎每一个实验过程都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个性品质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做《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的实验时,好多胆小的学生不敢动手活动,为了训练学生的胆量,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我给内向、自卑的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那些不敢抬头的学生在生物课上变得越来越勇敢,自信心越来越强。再如,在学习《调查身边的经济生物》《观察青霉和匍枝根霉》《观察鸡的发育过程》等实验时,我都注重在做实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充分利用教材,加强身心健康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对他们身心健康进行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我的具体做法是:

1.运用生物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我们的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内容丰富翔实,里面有奥秘无穷的自然现象,有神秘莫测的生命现象,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理解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意义,对于他们提高环保意识、生命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学习《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这一单元后,同学们了解了人类的生存需要食物,食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于大自然,所以,必须要保护好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否则我们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还有在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课时,我对同学们进行了生命观教育,使他们明白了我们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树立成年、健康公民积极献血的意识。

2.利用生物学知识,进行青春期教育

初中学生,正是身体、心理变化大的时期,这时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需要我们教师指导、帮助,所以,我在讲授《人的生殖和发育》一课时,我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了解了两性身心之间的差异,让他们认识到人的生殖系统是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最终消除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恐惧心理。

四、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是在对学生个性的了解与研究的基础上,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它的核心内容是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我们的生物教学中,培养具有个性鲜明、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我们的责任。我根据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方式,在评价中力求体现多元性,考试成绩只是作为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依据,评价的方式也以鼓励与表扬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对他们的见解、甚至是不成熟的见解都积极鼓励,坚信只有这样的评价方式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例如,我们在学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走进我们的生物实验室》等课时,我都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新课改的实施,对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渊博的知识才能使我们教师从容地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我们教师要在新课改下的要求下,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思想。我相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积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法,我们的生物课会越来越精彩。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篇5

时代在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以不可阻挡的优势改变着教学的方式,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动画、视听、网络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于一身,教师借助这些特有的功能,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老难题,同时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使课堂具有趣味性。

一、运用多媒体于初中生物教学之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由于处在特有的年龄阶段,虽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是由于孩子的天性,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都比较短,容易在课堂上开小差。这时教师如果能够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能够丰富课堂的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网络上的资源,能够让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更形象化,例如,教师在讲解细胞的时候,学生对细胞的了解不够形象,因此老师可以通过举例子,如从一个盒子拆开有一个小盒子,接着一直拆盒子,最后得到的就是细胞;又如,认识菌类可以通过认识平时的蘑菇等等植物,让学生产生形象的认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自己所讲的知识产生兴趣,并且主动去了解知识的内容,并在课外拓展自己所学的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于初中生物教学之中,可以有效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中,对于新课程的引入是课堂一个重要的环节,一个好的引子,能够让学生竖起耳朵,听老师讲课,同时这也是让学生去主动探究问题的前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声音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上演一场眼球大战,满足了学生的视觉享受,例如在学习生理一课,可以通过生物里面的真实体验,让学生看见精子和卵子融合的场景。同时教师在学生观看的时候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在思考中进步,也让学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在讲解新课时要注重把新课中易混的知识点讲出来,讲出来让学生明白不同点,教师可以借助ppt流程图的形式,简明扼要的列写出不同点,让学生明白整个知识的核心内容。

三、运用多媒体于初中生物教学之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它能够为教学增添光彩,并且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运用的不好也会对教学造成影响。在初中的生物教学中,要根据上课的内容来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师对于教材的有些难点重点要着重利用好多媒体,让学生重点把握知识点的结构,让书本上哪些艰涩难懂的知识点更为形象、直观,生动,但是对于书本上一些通俗易懂的知识点,教师没有必要再多花时间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而且在面对一些实践内容较强的科目时,不能通过向学生展示多媒体,得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制作标本时,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书本的学习,并且将理论应用在实践环节中,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同时在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做实验真正去观察产生淀粉的过程。这样在让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四、运用多媒体于初中生物教学之中,可以丰富教学容量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在生物圈中,任何有生命的个体,都属于它研究的范畴,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书本、挂图、模型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授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信息,这些资料信息的获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从书本、图片获得,有的是从视频、网上、声音或自制动画得到的。这些多方位的信息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增大了信息量,使得教学方法更加地灵活多样。例如,一张“动物百科全书”光盘有几千种动物的资料,包括动物的生活环境、地理分布、动物的形态、食性以及叫声行为等,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取相关的信息进行编辑,创设学生需要的情景,在课堂上就能生动形象地演示生物教学内容。

五、运用多媒体于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初中生相对知识储备较少,因此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可能会出现被事件本身所迷惑,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因此对学生问题探究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的重点。例如在学习蝉蛹褪壳的过程中,学生们可能无法直观而又形象的去想象这个过程,这时候,多媒体就可以大放异彩,我们可以用多媒体重现整个蝉蛹蜕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更想象化的一个过程控制来增强知识体系的了解,同时教师在学生观看多媒体时可以提出相对应的问题。例如蝉蛹会经历哪几个蜕变的过程,每个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特征,并且每个过程中蝉蛹身体上的斑点会如何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最后让学生看完后各抒己见,表达相应的想法,并且教师可以利用分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将学与究相结合,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同时这样还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提高课堂的效率,提升教学成果。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改变了教学的模式,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尤其针对像生物这样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来说,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初中生物的课堂效率,大大提升了教学成果,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作者:黄世鹏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东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