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通信技术论文4篇正文

《通信技术论文4篇》

时间: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文是可爱的编辑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通信技术论文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 篇1

加强通讯工程安全管理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对通讯工程效益提供一定的保障。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运行损失,也就间接的保证了工程运行的实际效益。而且,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提高企业的可信度,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益,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目前,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由专门的监理单位负责,监理工程师是既懂得通信技术,又掌握法律和安全知识的专业人员,所以在工程施工和生产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可以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消除安全隐患,加强防范是重点。通信工程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政府的安全监理、施工单位的安全治理、监理单位的监理[1]。这样三个方面的监理可以全面的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为通信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通信本科毕业论文 篇2

正是因为毕业论文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长久以来,很多学者都从各方面对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做了探讨和研究,有的从学校和企业,学校和研究所等着手研究,比如:樊崇艺等学者提出的校企联合指导模式。在其研究中还结合了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中应重点关注的环节及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3]此外,施英德、邓诗峰等人提出的所谓的校所毕业论文合作指导新模式,也就是大型现代化企业下属研究所与高校合作,发挥其企业在研究课题、研究人员和科研设备上的优势,合作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的可行之路。[4]这两种模式后发展成为非常热门的产学研结合,成为毕业论文指导的推手;还有的学者从毕业论文涉及到的主体来进行模式的阐述,比如吉朝晖等学者提出的“四位一体”指导模式,即分别从学生、教师、学校、公众四位主体出发,从写作动机、引导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四个层面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分析和研究。[5]还有的学者从更宏观的角度,论文指导的过程入手分析论文指导模式,比如:李立新、田广增提出的“开放式”指导模式,所谓“开放式”指导,即是通过毕业论文指导时,时间上要提前、内容上要多元、学科上要交叉、交流上要建立平台的途径,达到毕业论文(设计)在时间上延伸,空间上交叉的目的,从而实现论文指导上的多元化发展,在课题专业上的延展性发展,在指导交流方式上平台化发展。[6]蒋颖学者提出的“三位一体”模式,即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设性地提出了一套初步的适应新形势的高校中文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方法,以网络指导为主,以课堂教学为辅,同时以学生课外学术活动为引,这样既能达到不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又能实现将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与本科生四年的学习生活联系在一起。“以网络指导为主,以课堂教学为辅,同时以学生课外学术活动为引”,这样一种模式可以称为“三位一体”的新方法。“三位”指的是:网络指导、课堂指导、课外引导,“一体”是指将上述三种指导方法融入渗透到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这样的指导方式更是全方位的,不容易让学生觉得烦感和无趣。[7]以上各种模式都丰赡了毕业论文指导理论,但是遗憾之处,都是从宏观角度来谈,鲜有学者从具体的论文指导过程,师生信息互动,学生的吸收接纳情况来谈。但也正是这一方面,学生的兴趣低,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完成和完善。学生的低参与度对现有论文指导模式形成了较大的挑战。

二、现有闽台合作办学毕业论文指导模式面临的挑战

(一)台湾导师的指导

闽台合作,!项目中,台湾方面所给予的论文指导,若是面对面、一对一,成本高昂,费用过大,所以就有必要借助于网络,实施指导。但是,在网络指导中,论文指导基本上是单向度的信息流通,而且受媒介条件所限,提问的自由度被大大降低,传递信息不够全面和具体,主观臆断较多。同时,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会随之愈加强烈。甚而,将网络指导和教师指导混为一谈,视教师指导为网络指导之一种。

(二)大陆学生的态度

基本上所有的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都认识不足,这就直接导致了对毕业论文的应付态度。一是临近毕业,大量的实习、招聘以及大四本身所开具的课程都让毕业生们觉得心力交瘁;二是很多毕业生本身对科学研究的抗拒,缺乏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觉得毕业论文是索然无趣的,为了毕业不得不去做的一项无聊工作。其实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大学阶段理论素养、思辩能力、基础知识、创新精神以及专业学习情况的综合体现,最能反映大学生的水平。这就要求指导老师们不能按照原有模式和惯例,必须研究毕业生心理和做事情的思路,对症下药,才能解决同学们毕业论文质量差的问题。从他们感兴趣的途径出发,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去完成高质量的论文。

三、ELM模式在网络指导中的的应用

(一)ELM理论简介

在态度改变的研究领域,心理学家理派蒂(RichardE.Petty)和卡乔鲍(JohnT.Cacioppo)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种很有影响的态度改变理论,即精细加工可能性模 型(TheElaborationLikel-ihoodModel)简称ELM理论,探讨了受众态度转变的不同说服路径。ELM的基本假设是:信息接收者是有形成有用态度准备的。他们能够思考或加工说服信息,而说服信息的目的是使个体或全体接受者的态度发生改变。此理论把态度改变归结为中枢说服和边缘说服两条路径。中枢路径认为态度改变是受众认真考虑和整合说服信息的结果,即受众进行精细的信息加工。综合多方面的信息与证据,深思熟虑,然后形成一定的态度。其显着的特点是它需要高水平的动机和能力去加工说服信息的核心成分,即用中枢路径加工的人将更深刻地考虑说服信息,需要较多的认知资源。但如果说服信息与受众关联性不高,不能引起人们兴趣,或者因为个体知识、经验有限无加工能力,那么态度的改变就会通过边缘路径来完成。边缘路径认为态度的改变不在于认真思考说服信息的内容,无需进行逻辑推理和深入思考,而是根据一些边缘线索得出结论来形成态度。个体使用边缘路径时将不会很深地考虑说服信息,但会形成一种基于信息情境成分的态度。此路径更多地依赖于情感迁移、直观推断或其他自动的信息加工过程,所需的认知资源也较少。[8]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 篇3

关键词:教学模式;CDIO理念;专业能力;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47-03

软件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工程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专业,其培养基本目标就是造就符合软件行业要求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按照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所颁布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要求,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除应具有通用标准[1]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外,还应符合计算机及软件工程专业补充标准[2]中的专业能力要求,如具有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对复杂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验证、确认、实现、应用和维护等能力。特别是对于重点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行业对其研究生的专业能力、专业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更高的期望。在进行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时,只有采用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和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专业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合格毕业生。因此,将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应用到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软件工程专业“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为示例,研究如何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出一种强化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并将它应用于软件工程学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

一、课程培养目标及要求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中工程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通过该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使学生达到软件行业对毕业生的“具有对复杂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设计、验证、确认、实现、应用和维护等能力”专业要求。在研究生培养阶段,该课程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高级技术方法,具备较高水平的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以及系统运行维护等方面的专业能力,能够胜任复杂信息系统开发以及项目管理等工作。

在本校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培养目标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上表中所给出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培养目标是按照OBE工程教育思想[3]来设计的,即围绕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研究生毕业要求来确定课程目标。为实现这些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都需要制定相应教学方案,同时也需要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来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达到课程培养目标要求。

二、强化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取决于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方案。其中,课程教学模式决定了课程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要素。下面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例,探讨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软件工程专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并提出一种强化能力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

1.课堂知识传授+课外作业。在这种课程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讲解“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理论知识、开发技术方法、前沿技术等内容。在课程外,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应用,如完成某信息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

2.n堂知识传授+课内实验。在这种课程教学模式中,除了讲解“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理论知识、开发技术方法、前沿技术内容外,还通过课程实验环节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践能力,如完成某信息系统的软件建模设计。

在第一种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师围绕课程知识体系,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传授给学生。此外,教师通常也会要求学生自己通过作业方式去完成一些基本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实践。该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即使学生在课堂中理解了课程知识内容,通过实践作业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但是他们仍不知如何动手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例如,不知道如何设计一个满足大规模用户访问的信息系统架构。探究其原因,这种教学模式局限于课程理论知识传授和基本操作练习,不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这些理论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更进一步来讲,该教学模式没有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工程项目实践有机联系起来,缺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此外,由于该教学模式局限于基本的课外作业实践,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是不够的。

在第二种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师除了讲解课程理论知识外,还通过课程实验引导学生完成特定项目系统的开发实践。该课程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后,获得基本的实践能力训练。不过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工程能力培养进行深入的有机结合,容易出现课程实验训练与课程理论知识内容脱节。此外,有限时间的课程实验只是训练学生基本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足以支撑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综上所述,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局限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力度不够,教学内容探讨工程问题的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

(二)强化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

通过对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分析可知,仅仅基于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和课程基础实验训练对于工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无法在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深入培养。本文提出一种多环节、阶梯递进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以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问题。该模式融合“案例导向教学”“研讨式教学”“做中学”等工程教育教学方法,采用课程堂教学、课程实验、实践作业、专题研讨教学环节,分层递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其课程教学模式体系如图1所示。

在强化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中,借鉴CDIO工程教育教学方法[4],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除进行课程理论知识教学外,还将课程能力培养目标贯穿到“课堂教学”“实践作业”“课程实验”“专题研讨”各个环节中,并进行一体化分层次能力培养。例如,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作业”环节,采用“案例导向教学”“做中学”“练中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实践能力。在“课程实验”环节,则通过适应工程教育的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领域问题的工程能力和项目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在“专题研讨”环节,以工程项目案例开发为背景,采用“案例导向教学”“研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信息系统中复杂领域问题,侧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复杂领域问题的创新能力。

三、课程教学模式实践方案

为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我们将上述强化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在本校软件工程学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中,具体实施方案如图2所示。

(一)课程教学环节

将总学时为40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组织为28学时课堂教学、8学时课程实验、4学时专题研讨。通过“课堂内案例实践课后实践作业课程实验专题研讨”四个环节的阶梯递进式课程专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具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同时,通过课程项目分组开发实验,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团队项目管理能力。

(二)课程教学方法

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章节教学内容分别采用了“做中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教学方法。如在“系统需求分析”章节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б教学方式讲解在信息系统开发中,如何“需求获取”、如何“描述需求”、如何“需求建模分析”、如何“验证需求”等。此外,在该章教学中也采用“做中学”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UML建模工具创建描述系统功能需求的用例图模型和活动图模型,同时也对系统需求分析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专题研讨。

(三)课程教学内容

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中,引入反映行业的主流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和工程项目案例,增强课程理论知识与行业应用实践的有机融合。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面向行业需求的知识体系构建、实际工程项目背景、主流工程技术方法应用。例如,课程教学以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为主题切入点,结合工程项目系统的开发案例,采用行业主流系统建模工具(如Rational Software Architect、Enterprise Architect、Power Designer)讲解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应用方法,深入探讨应用系统的工程问题分析与解决实施方案。

(四)课程培养目标

在制定“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培养目标时,采用国际工程专业认证OBE思想,针对软件工程学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根据专业要求,设计CO1、CO2、CO3、CO4、CO5五个课程培养目标,具体定义见前面的表1所示。

将所设计的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中,通过近几届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践,取得如下效果:①学生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在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时培养了较强的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②解决了课堂教学与课程实验、课程研讨、课外作业相互脱节问题,使专业能力培养能够在课堂教学、课程实验、专题研讨和课外作业之间进行有机衔接。③有效解决了传授式教学模式的学生能力培养不足问题,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能动性,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

四、结语

本文所提出的强化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局限。该模式采用先进的CDIO、OBE工程教育理念,融合“案例导向教学”“研讨式教学”“做中学”等课程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使学生在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得到深度培养。该教学模式适合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对在工程教育中实施专业课程教学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认证协会。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2015年版本)[EB/OL].http://.com/column.php?cid=17,2015-03-01.

[2]中国工程认证协会。中国工程教育认证计算机类补充标准(2015年版本)[EB/OL].http://.com/column.php?cid=18&ccid=27,2015-03-01.

[3]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4]胡文龙。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63-168.

现代通信技术论文 篇4

鉴于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高职人文素质课教学改革将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界一项紧迫的任务。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首先,加强对高职人文素质课教师的培训。一是增强高职人文素质课教师的信息意识,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二是加强高职人文素质课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掌握人文素质课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等相关开发软件的使用,以增强高职人文素质课教学课程的实效性。三是积极组织教师优秀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相互学习和观摩,组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经验研讨会,使高职人文素质课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其次,提高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一是通过开设现代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传授高职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理论和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使高职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二是通过高职人文素质课教师的日常教学,培养学生检索、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加强人文素质课课堂的互动,推进有效的自主性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运用中提高信息素养。

2改革高职人文素质课教学内容与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会导致高职人文素质课教学内容的开放,对高职人文素质课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全面,要求教师从仅仅注重对学生情感和认知的关怀,转变为更注重对学生现实生活、人生价值、全面发展的关怀等。高职人文素质课教学方法既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学习方法,又决定着高职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根据高职学生个体的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结合高职人文素质课教学内容,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来实行讨论教学、案例教学、讲授教学、启发教学、专题学习、情感教学、小组协作、辩论、演讲、自由发言等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改革。例如可利用微博、微信、QQ、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也可通过网络视频连接进行现场教学;或通过高职人文素质课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录像、网络课程、QQ群、微博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扩大案例教学的信息量、使案例教学更形象、生动,实行案例教学。

3改革高职人文素质课教学评价

一是高职人文素质课教师通过设计开发网络课程考核平台,全面评价高职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把高职学生的作业成绩、课堂参与、组织纪律、平时表现、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情况与期末考试成绩等综合起来进行评价。二是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QQ群、电子邮件或BBS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方式来完成高职人文素质课教学内容的考评,做到把高职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目标考核相结合,把高职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4加强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