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桥梁工程论文范例(最新3篇)正文

《桥梁工程论文范例(最新3篇)》

时间: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桥梁工程论文范例(最新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桥梁工程论文 篇1

1.1桥梁上部结构的不稳定所导致

建筑桥梁工程之所以会在地震中遭到过度破坏,其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桥梁上部结构的不稳定所导致的。对于梁式结构的桥梁来说,桥梁上部的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盖梁宽度上,有些梁式桥梁工程在建设中盖梁的宽度不够,使得地震来临时桥梁上部的活动节点在地壳运动中发生落梁与梁体之间的不断碰撞和撞击,从而使得桥梁遭到严重破坏;而对于拱式结构的桥梁来说,如果其桥梁上部的结构不够稳定的话,则会使桥梁上的建筑物以及桥梁的腹拱遭到破坏,并且其拱顶和拱脚也会跟着生出许多裂缝,更严重者甚至还可能会引起整个桥拱隆起部分的变形,其后果非常严重。

1.2桥梁支座结构的不稳定所导致

桥梁支座结构的不稳定是导致建筑桥梁工程在地震中遭到破坏的另一大主要原因。由于很多桥梁工程在建筑时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到抗震功能这方面的问题,因此其建设也就达不到抗震功能的标准,尤其是一些桥梁在支座连接等方面的构造非常不稳定,或是用于建造支座的材料有所缺陷,从而使得这样的桥梁建筑在发生地震时很容易因受到地震力的强大作用而发生支座变形,更严重者甚至还可能会出现螺丝拔出、螺丝剪断以及活动支座脱落等现象,最终使整个桥梁在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

1.3桥梁下部结构的不稳定所导致

导致建筑桥梁工程在地震中遭到破坏的又一大主要原因是由于桥梁下部结构的不稳定。桥梁若想在地震中避免受到过大伤害,首先就要保证其结构足够稳定以及牢固,如果桥梁的结构不够稳定的话,那么其在地震中将会遭到怎样严重的破坏是可想而知的。影响桥梁建筑整体结构稳定与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桥梁下部结构的稳定与否。有些桥梁工程由于其下部结构的建设不够稳定,导致其在地震来临时不足以抵抗来自于自身的惯性力以及来自于支座部位的地震作用力,从而使其下部结构发生严重变形和开裂,进而使得整个桥梁都受到破坏。

1.4桥梁地基结构的不稳定所导致

虽然桥梁的上部结构、支座结构以及下部结构等的不稳定会导致建筑桥梁工程在地震中受到许多严重破坏,然而这些都及不上由于桥梁地基结构的不稳定所导致的桥梁工程地震伤害。比如说有些桥梁工程的地基土比较松软,那么在地震来袭之时,这些桥梁就非常容易出现桥台向河岸滑移或者向河心移动等现象,所造成的危害是非常严重且不可预计的。

2建筑桥梁工程地震伤害的预防对策

2.1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防震设计

若想有效避免建筑桥梁工程在地震中受到伤害,就要求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团队必须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桥梁的防震设计。比如说,以下三种方法就是比较科学的防震设计方法:一、在建设桥梁时采用隔离支座安装在其墩、台之处,能够有效减少桥梁建筑墩、台部位的水平地震作用力,从而避免桥梁在地震中遭到过度破坏;二、可以将桥梁建筑的某些部位设计成具有足够延性的结构,从而使其在遭受到强大地震作用力时能够通过稳定的延性而产生弹塑性变形以延长结构周期和分散地震能量,也即是利用桥墩的延性来达到对地震力的缓冲作用,避免桥梁因突然剪断而遭到破坏;三、采用型钢混凝土等承载力较高、抗剪能力较强、延性较高、耗散能力较高以及滞回曲线较为饱满的新型材料来进行桥梁工程的建设,能够在节约材料和降低造价的同时有效达到提高桥梁建筑的防震功能的目的。

2.2灵活按照防震规范进行设计施工

建筑桥梁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应当按照相关防震规范标准进行实施,并同时也要根据工程的实际状况进行灵活变通。我国的新防震规范标准具有很强的强制性功效,不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并非所有的工程建设都能够按照其规范标准进行。因此,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团队在实际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当以相关防震规范标准为基础,在遵循其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特殊设计,从而充分保证桥梁建筑的防震效果能够达到最优。另外,国家有关部门也应当不断完善防震规范标准,让其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我国建筑桥梁工程的防震功能建设。

2.3严格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与数量

建筑桥梁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所使用的建筑材料都是真材实料,这也是一切工程建设的最重要前提之一。建筑企业不能够为了追求利润而忽略了工程的质量,而工程管理人员也必须要对施工团队进行严格监督,必须要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与数量,避免“豆腐渣工程”的形成。因为如果一旦桥梁工程使用了质量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或者施工企业和人员在建设过程中偷工减料,那么这样建造出来的桥梁的质量也一定是不过关的,在地震中肯定会优先遭到严重破坏,进而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3结语

桥梁工程论文 篇2

1.1原材料多而杂影响混凝土性能

桥梁工程对混凝土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而混凝土的原材料存在多而杂的情况,且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而不同地区生产的原材料差异较大,这就很难保障混凝土的各项性能符合要求。如海工混凝土是一种性能较高的新型产品,但是检验指标较多,在验收过程中不仅需要测量强度,也需要考虑抗腐蚀性、抗碳化以及碱骨料反应等。而在应用一种新的混凝土材料时,也需要考虑混凝土的性能要求与材料是否具有适应性等。

1.2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在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过关,以及混凝土抹面、振捣人员不足等问题。而部分施工人员在操作时倾向于使用流动性较大的混凝土材料,或者在抹面等混凝土施工中没有按照规范操作,以及为了提高速度盲目采用洒水的方式抹面,这些行为均为桥梁的后续使用埋下隐患。同时缺乏对混凝土施工进行检验的工作人员,并且对新型混凝土的施工经验不足,无法根据施工材料的变化来调整混凝土施工工艺等。

1.3施工现场质量控制不到位

桥梁工程的工程量大,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且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由于混凝土施工在验收阶段的指标较多,如稳定性、强度以及氯离子渗透度测量等,这些都增加了现场质量控制的难度,并对现场施工的环境等有很高的要求。若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无法有效管理,必然会影响到桥梁工程的整体性能。

2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2.1加强对施工原材料的控制

在桥梁工程施工前应该做好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工作,对材料的强度、耐久性等进行检测,保障所有施工材料符合标准。例如,水泥应该注意其配方、颗粒以及新鲜程度等。水泥在生产后有一段时间的水化期,并且温度较高,容易吸附外加剂,与混凝土拌合时需要大量的水,进而影响混凝土的整体性能。而在夏季生产水泥时由于温度较高,对于混凝土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如果水泥的颗粒度若小于10微米,将增加用水量,并降低整体流变性,因此应该控制水泥颗粒的平均直径在20微米左右。部分水泥厂家在生产过程中会加入助磨剂,而这些添加剂若与掺和料无法有效适应,将直接影响到水泥的稳定性。在挑选粉煤灰时应该注意其颜色、外观以及密度等。粉煤灰的炭含量可以通过颜色反映出来,而颜色的变化也影响到整体的外观,若其中的炭含量过高容易导致水分滞留。通过对粉煤灰的密度等进行检测,可以了解原料的品质以及均匀性,并且在磨细时注意加入辅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粉煤灰中炭含量的评价指标有需水量等,若其中有较高的炭含量,将增加用水量。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若要加入外加剂,如胶凝材料等,应该保障在进行混凝土配比前完成,并注意这些添加材料是否有较好的适应性。对于部分适应性不佳的原材料,如水泥颗粒较细以及外加剂吸水性强等,都可能影响到混凝土拌合物最终的性能。而对于硫、碱含量不同的水泥材料,与聚羧酸等的适应性也存在差异,且在加入助磨剂后容易出现无法适应的问题。

2.2对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

混凝土配合比应该严格根据工程设计的要求,并明确施工工艺、流程与特点等。在混凝土搅拌、振捣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并结合原材料的质量来制定不同的混凝土配比方案。在保障混凝土配合比符合设计要求的同时,也应该保障其综合性能。在桥梁工程施工相关技术规范中,对于胶凝材料并没有提出较高的要求,而在实际施工中对于这种材料的需求总量较大。例如我国北方地区,在浇筑水下桩基等施工过程中应用较多。在季节交替时也因该注意混凝土的配合比,由于一年之中温度的变化较大,在拌合混凝土时其强度、含气量以及凝结时间等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通过多次试验来保障混凝土的稳定性。对标准养护配件等进行测定,这是评价混凝土配合比是否符合要求的一个重要依据。而对非标准养护配件进行测定,能够评价施工结构的稳定性是否符合要求。因此在混凝土配比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比这两种测定方法存在的差异,并为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提供便利。

2.3对混凝土运输的控制

桥梁工程中的混凝土拌合地点一般与施工地点并不一致,因此在根据配合比做好混凝土拌合工作后,还需要将这些混凝土运输到施工现场。而混凝土拌合后的管理与运输,对于混凝土施工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表现在运输过程中混凝土容易出现水分蒸发等情况,且其中容易离析出水泥颗粒,其中的含气量以及塌落度也可能发生变化。若运输过程中无法有效管理,将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使用性能,并且无法保障浇筑过程中的流动性。同时桥梁工程中需要多次进行混凝土浇筑,并具有连续性,若混凝土运输无法满足浇筑需求,也会影响到桥梁的整体性能。因此,在混凝土运输过程中需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尽量减少运输里程,并有效避免混凝土中各项参数的变化,以此满足混凝土施工的需求。

2.4对混凝土振捣的控制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该做好所有准备工作,并且保障各项安全措施设置到位方可进行浇筑。混凝土的浇筑工艺不同,最终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密度也存在差异。因此在混凝土浇筑前,应该综合考虑拌合度、温度以及振捣能力等,并严格按照设计工艺操作。混凝土振捣有机械与人工两种方式,可以根据混凝土的体积灵活选择。在浇筑时应该保障振捣均匀、及时,并且控制振捣过程中不出现大气泡,也要安排专门的人员来对支撑设施的稳定性进行测量。

2.5做好全面的质量监管工作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包括施工过程中全面的质量监督,也包括施工后的养护等。在施工过程中制定严格的施工规范,要求所有的施工人员按照规范操作。若发现混凝土施工中有与施工规范不符合的情况,应该及时与监理部门沟通,并调取相应的试验数据。同时相关部门应对混凝土建设市场进行规范,对施工单位进行严格审查,把好桥梁工程竣工验收的质量关。对于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薄弱点以及质量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和弥补,以此保障桥梁施工的整体质量。

3结语

桥梁工程论文 篇3

1.1荷载引起的裂缝

1.1.1直接应力裂缝产生原因

在对桥梁进行设计时,设计员选择了不合适的计算模型或者漏算荷载,导致桥梁的结构尺寸不合适;桥梁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对预制结构受力情况不够了解,施工设备没有合理地安放或者没有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桥梁投入使用后,通过桥梁的车辆超出设计载荷。此外,暴雨、地震、海啸等恶劣的天气环境,也会导致桥梁裂缝的产生。

1.1.2次应力裂缝产生原因

常规公式计算的结果与桥梁结构物的实际工作状态不一致,因此,在实际的外载荷的作用下,就会导致桥梁结构的开裂。此外,桥梁的某些特殊的结构,如开洞、设置牛腿等,因其结构比较复杂,对受力情况进行模拟计算时,会与实际受力情况不符,导致桥梁裂缝的产生。

1.2水分收缩引起的裂缝

通常,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水分蒸发,或者是没有进行合理的保湿。大致可以分为塑性收缩、缩水收缩、自生收缩和炭化收缩这四种收缩方式。在进行混凝土的施工时,对混凝土进行浇筑后,大概四个小时左右,水泥水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程度非常激烈,混凝土中的水分以非常快的速度蒸发,混凝土由失水收缩过渡到塑性收缩。接下来,混凝土逐渐硬结,而混凝土表层的水分则会渐渐蒸发,使得内部湿度下降,进而引起混凝土的体积也慢慢变小,这种收缩就被称为缩水收缩。混凝土结硬过程中,水泥和水之间会有化学反应发生,也就是所谓的自生收缩,并且这种收缩不受外界湿度的影响。此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泥中的成分也会发生化学反应,即炭化收缩。炭化收缩一般只有湿度在50%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1.3地基引发的裂缝

桥梁工程在设计之初,都会进行实地考察,如果地质勘查不认真仔细,获得资料的准确性就不能得到保证。地质特点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否则,就会导致地基变形的发生,地基变形通常包括地基下沉或者水平方向位移,地基变形会导致桥梁结构产生附加应力,而混凝土结构的抗拉性能是有一定范围的,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引起桥梁结构开裂。此外,冻土也会引起地基发生沉降或产生水平位移。桥梁在投入使用后,因其不断地受到外部荷载的作用力,也会逐渐导致地基变形的发生。

1.4温度引发的裂缝

温度变化因素有:年平均温差引起的均匀温差;日照引起的昼夜温差;季节引起的温差;蒸汽养护或施工时措施不当引起的温差;不可抗拒力引起的温差。温差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发生变化,导致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下降,影响到桥梁结构的稳定性。

1.5施工工艺不当引发的裂缝

混凝土结构件的制作、运输和安装,都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否则很容易引发裂缝的生成。要根据桥梁工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结构件的质量,防止裂缝产生。导致的裂缝的原因主要是支架和模板的施工工艺不规范。对于支架的施工,要确保支架达到预期的压实,其刚度也要符合建设条件的要求,否则,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后,支架在压力下产生变形,引发下沉。对于模板的施工,则必须保证模板刚度符合要求,否则,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后,会导致模板变形。对于混凝土运输的距离和时间也要加以控制,不过运输不当,就会使混凝土蒸发的水分量超标,发混凝土坍落度偏低。此外,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施工时,要以合理的速度进行浇筑,如果速度太快,会引起混凝土在硬化之前没能足够的沉实,导致混凝土硬化后沉实过大。

2裂缝修复措施

2.1对裂缝进行温度控制并进行温度预测分析

未雨绸缪,在没发生裂缝前就对裂缝进行温度控制和预测分析。在科技进步,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采取很多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对裂缝加以预测和控制。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使得对混凝土所处的温度场进行实时监控成为可能,充分考虑施工地的环境和气候,制订合理的温度控制标准和养护方案,确保施工期的混凝土质量,防止裂缝的产生。

2.2采用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是工程中修复裂缝时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与其他方法不同的是,在进行浇筑前需要对浇筑过程中的分块、分层顺序、浇筑物体的流向以及需要浇筑的长度、宽度、厚度和时间进行严格而精密的计算。在对混凝土进行振捣时,要加强振捣的强度,防止漏振和过振的发生,并且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合理利用施工现场的各种资源,使混凝土能够持续供应,确保施工安全顺利进行。浇筑完成后,要做好水泥浆的清理工作。浇筑后的三四个小时内,首先要将混凝土表面刮平,使混凝土表面平整,接下来用铁滚筒进行碾压,增强混凝土的严实性。修复工作完成后,还要定期进行养护,把裂缝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2.3采用通水冷却方案

修复混凝土裂缝时,需要进行分层浇筑,采用具有冷却水管的薄壁钢管,不仅可以避免管道漏水和阻塞现象的发生,还可以通过试水很快判定漏水和阻塞等问题是否存在。此外,通过对冷却水的流量和温度进行监测,可以有效地监控混凝土内部温度。

2.4压力灌浆水泥灌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