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五年级小学数学论文(最新7篇)正文

《五年级小学数学论文(最新7篇)》

时间:

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五年级小学数学论文(最新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讨论;高年级;讨论氛围

对于高年级小学生而言,参与课堂需要学生不断思考、交流、讨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从课堂中学有所获。为此,本文将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组织课堂讨论进行研究。

一、课堂讨论的意义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越来越青睐运用课堂讨论法组织教学。课堂讨论法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及时反馈数学教学信息,以便于教师调控教学进程。可见,课堂讨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用巨大。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的现状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小组讨论大多存在缺乏良好的讨论氛围、对讨论问题不感兴趣、教学目标空洞、追求表面热闹、注重形式、讨论肤浅、缺乏讨论的积极性等弊端。尤其是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面临小升初考试,缺乏一个和谐、轻松的讨论氛围,使学生难以融入课堂讨论环节。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对于讨论的问题选取不细致,导致学生讨论盲目、散漫,丧失了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很少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科学、及时的评价,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讨论热情。

三、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组织课堂讨论的方法

1.营造和谐的讨论氛围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展讨论,首先,教师要精心预设具有一定思辨性的讨论主题,并营造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紧跟教师精心设计的探究主题展开热烈的、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讨论活动,以此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具体而言,教师要精心选择那些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答案不唯一的数学题目、解法多样的数学题等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其次,教师要尝试多元化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从而为学生创设“愤”与“悱”的学习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以笔者执教班级为例,在讲授“梯形认识与面积计算”(人教版五年级)内容时,笔者如此营造教学氛围的:首先出示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片,而后质疑学生:“同学们,大家认识上述图形中的哪些图形?了解上述图形中哪些图形的相关知识?想了解不认识的图形的相关知识吗?”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集中注意力,并主动看书和积极思考。10分钟后,笔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问道:“横放梯形时,梯形的两个底是不是可以称之为右底与左底?”有的学生质疑道:“可不可以用割补法计算梯形面积?”也有学生说道:“计算梯形面积时,只要连一根对角线,把梯形切割成两个三角形,就可以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了。”还有的学生说道:“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办法同样适用于计算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引导学生重点探究问题:“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才会又准确又便捷?”至此,学生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与联想力,畅所欲言,有效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2.精心设计问题引发讨论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并掌握科学备课,充分准备讨论话题,设计讨论环节,吸引学生参与,引发热烈的讨论。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实际问题与方程》知识点之前,教师就抛出了一个问题“暑假时,老师与朋友相距1820千米。一次,老师想要到某地与朋友见面,老师所坐的汽车每小时行130千米,朋友所坐的汽车是每小时52千米,那么老师多久能与朋友会面?”学生很快计算出了答案。这个时候,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还有没有别的计算方法?”学生由此开始热烈地讨论,并且提出了许多设想,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以评价激发学生讨论热情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及时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享受成功的喜悦与学习数学的乐趣。具体而言,在学生讨论之后,应该抓住学生讨论过程中的闪光点,积极鼓励表现良好的学生,对于表现不突出的学生则给出希望:“老师相信下次讨论你会像一匹黑马脱颖而出,老师期待那一刻!”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对以后的课堂讨论充满热情与期待。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在预设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开展最优化的合作探讨活动。为此,教师应做好讨论引导工作,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钟文芳。试析新课改实施中小组讨论的形式化问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4(1).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篇2

〔关键词〕 数优生;数困生;应用题;表征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22-0008-05

一、问题提出

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其着眼点由关注教师的“教”转而日益重视学生的“学”。教育者们逐渐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真正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才是有效的。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心理学家对学习者的内在认知加工过程的认识逐渐深入,学习策略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把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看作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应用题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初等数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儿童解决应用题的水平不仅代表了他们掌握、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的水平,也代表了他们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1980年,全美数学教师协会(NCTM)就提出“必须把问题解决作为80年代数学教学的核心”的口号,并且主张“在问题解决方面的成绩如何,将是衡量数学教育成效的有效标准”。而数学问题解决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形式就是数学应用题解决。应用题解决既是数学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学生应用题解决的学习心理也一直为心理学界所关注。

国内外的诸多研究都发现,很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数学学习困难(mathematical learning disability,简称MD)的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随着年级的升高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延续到成年。因此,很有必要从学龄早期就开始关注数学学习,特别是关注应用题解决困难的问题。了解小学生应用题解决过程中表征策略的使用情况,发现不同类别学生间存在的差异,这对揭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做好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分析和教育干预,帮助那些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更好地完成学校教育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的基本设计为:2(学生类别:数优生、数困生)*2(试卷类型:A卷、B卷)*3(年级:4年级、5年级、6年级),其中学生类型和试卷类型为被试间设计,学生年级变量为被试内设计,最后测量的因变量为使用表征策略的类型和数量。通过分析三个年级数优生和数困生在不同试卷类型试卷上使用表征策略的类型和数量差异,探讨小学4~6年级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中表征策略的使用特点及数优生和数困生的问题解决差异。

二、研究过程

(一)被试的选择

本研究在某实验小学中选取四、五、六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分别随机选取由同一数学老师任教的两个班,共六个班364人。其中四年级116人,五年级119人,六年级129人。在测验结束后,对测验试卷进行处理,剔除无效问卷共16份(其中四年级6份,五年级5份,六年级5份),剩余有效被试共348人。根据数学学习困难的操作定义: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比根据其智力潜能达到的水平显著落后,而且他们可能同时在学习、品德和社会性上存在问题。这样,本研究选择数困生的标准为:(1)本学期三次重要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居全班第二十个百分位内(后20%);(2)让任课教师根据MD的操作定义和特点,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指出班内哪些学生属于MD;(3)满足两条排除性标准:排除智力落后(IQ130);没有明显躯体或精神疾病。这样每个班级各挑出10名数困生。为了考察数优生和数困生在解题上的差异,我们又相应在每个班选出了10名数优生,以做对照研究。

(二)研究材料和工具

1.智力量表

采用张厚粲等人修订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Ravcom’s 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 )。该量表经国内多次使用,已证明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数学成绩

采用被试本学期三次重要考试的数学成绩的平均分作为学生类别的划分指标。

3.应用题测验

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算术应用题主要分为变化题、合并题和比较题三种类型。据此,自编小学数学应用题两套(A卷和B卷),经小学四、五、六年级的数学老师共同讨论和小规模试测,删除了过难的题目和四年级没有学到的分数知识等内容,并对题目的文字表述进行了较大修改,最后每套各保留了十道相对应的题目。

A卷是常规类型题,即问题表述与教材和平时练习题目相同。B卷的题目在题目内容、基本数量关系和计算难度上与A卷保持一致,但题干表述与常规类型题目不同,这无疑增加了题目的难度。

在问卷的最后要求学生对解题过程中使用的表征策略进行选择,问题是“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题目的条件的?请选择(可多选)A根据老师平时讲的套路、B根据公式、C多读几遍题、D画图、E记住主要的数字、F找出关键词分析数量关系。”参考前人的分类标准,将策略归为四类:凡是选择“根据老师平时讲的套路”和“根据公式”的归为直接迁移策略;凡是选择“多读几遍题”的归为复述内容策略;凡是选择“画图”的归为结构表征策略;凡是选择“记住主要数字”和“找出关键词分析数量关系”的归为关键信息策略。

正式施测前再次的小规模预测表明两套题目都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三)研究程序

1.自编数学应用题测验的施测

每个年级的两个班同时进行,随机选取一个班施测A卷,另一个班施测B卷。每个学生一份测题,独立完成,时间为50分钟,到点收卷。指导语是:“同学你好!这些题目是为了了解你在解应用题时的一些具体步骤,不是考试也不是测验,答案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详细地写出你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你可以使用任何帮助你思考和解题的方法,对你的回答我们会严格保密,不会向任何人公布。”强调不是考试,是为了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以利于更好地解题。正式计时前先由主试以一道应用题的解答为例详细讲解做题要求和基本步骤。每次测验时,每班都有一名主试(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本班的班主任在场维持秩序,以保证测验的顺利进行。

测验后根据学生对解题过程中使用的表征策略选择进行归类分析。

2.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瑞文智力测验

同时,查阅学生成绩档案,选取被试本学期三次重要数学考试成绩,以平均分作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标准;访谈每个班的数学任课老师,请他们根据MD的操作定义确定数困生,并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同样选择标准确定数优生。

以自然班为单位全体施测是为了营造自然氛围,避免单独抽出数优生和数困生带来的实验效应。智力测验和数困生、数优生的选择最后进行,并要求该班数学老师回避测验整个过程等做法,是为了避免实验者效应和教师期望效应。

(四)数据处理

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各年级表征策略使用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四年级报告的应用题表征策略最少,五年级最多。事后回溯访谈发现,其原因在于四年级学生由于概括和自我反省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总结和归类自己曾使用的表征策略,加上题目(特别是B卷)对多数四年级学生有相当难度,没做的题目较多;而六年级表征策略报告少的原因在于,A卷对多数学生而言比较简单,他们认为自己不需要什么表征策略就直接完成了题目,故没有报告。

3*4的独立性χ2检验表明,在策略使用特点上,不同年级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χ2(6)=18.876,p=0.004。具体而言,四年级虽然使用结构表征策略的只有6人次,但所占比例远远高于五、六年级。五年级关键信息策略的使用比例高于四、六年级,六年级内容复述策略的使用比例高于四、五年级。

数据还反映出三个年级使用结构表征策略频次均较低,而且表征策略的使用并不是随年级升高而必然提高,因此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二)不同年级表征策略使用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四年级不管是数优生还是数困生所报告的应用题表征策略都偏少,且数量上没有差异。原因前已述及,主要是由于学生概括和自我反省能力较弱和没做的题目较多。

两个2×4的独立性χ2检验表明,两个班的学生类别和策略使用类型都是无关的(A卷班:χ2(3)=2.420,p=0.490,B卷班:χ2(3)=2.333,p=0.506)。由于策略使用次数较少,使用特点都不明显。

从表3可以看出,五年级数优生的策略使用显著多于数困生(χ2(1)=6.696,p=0.010),体现了数优生策略使用的优势。

两个2×4的独立性χ2检验表明,两个班的学生类别和策略使用类型都是无关的(A卷班:χ2(3)=0.277,p=0.964,B卷班:χ2(3)=5.156,p=0.161)。结合具体数据可以看出,关键信息策略和模式匹配策略使用较多,B卷班数困生还较多使用了内容复述策略。

从表4可以看出,六年级数优生的策略使用显著多于数困生(χ2(1)=4.909,p=0.027),也体现了数优生策略使用的优势。

2*3和2*4的独立性χ2检验表明,两个班的学生类别和策略使用类型都是无关的(A卷班:χ2(2)=4.844,p=0.089,B卷班:χ2(3)=2.075,p=0.557)。结合具体数据可以看出,最显著的特点是结构表征策略使用较少,其他三种都有较多使用。

四、讨论

结构表征策略对题目结构的正确表征能够对解题起到促进作用,因为它是一种形象表征,形象表征有助于减少记忆负荷或提高贮存能力,以更具操作性和简化复杂关系的形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和处理。结构表征策略是最有利于正确解题的策略,但三个年级被试都使用不多,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关键信息策略也是注重对应用题已知条件之间关系的表征,而对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细节很少关注,它所占用的工作记忆容量也较小,并且由于在一些题型中这种表征方式也能够导致正确的解题,因此它也应该成为较多学生使用的策略。而模式匹配策略和内容复述策略对A卷之类常规题的解决比较有效,但从考察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角度来看,对二者较多的使用反而是思维层次不高的表现。

因此,还是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表征策略和关键信息策略,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优的解题效果。而且从年级间的差异看,六年级策略的使用层次反而低于四、五年级,说明策略的使用和形成不随年级的升高而自然提高,更需要尽早加强训练。

总体而言,在问题表征策略的使用上,所抽取的这两类学生共同表现出很少使用对解题最佳的结构表征策略,机械的、刻板的策略使用较多的特点,张庆林、管鹏[1]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这说明无论对数优生,还是对数困生都应该加强问题表征策略方面的训练。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表征策略的训练应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小学生进行。

五、结论及教育建议

第一,在表征策略的使用上,对于能够减少记忆负荷的结构表征策略三个年级的学生使用都较少,而且表征策略的使用并不是随年级升高而必然提高。这说明,在小学生中加强解题策略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除了概念和规则的教学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策略,自己学会学习数学,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五年级报告的表征策略最多,其次是六年级,四年级最少。四年级结构表征策略使用的数量虽少但比例较高,五年级使用关键信息策略比例较高,六年级使用内容复述比例较高。以往研究发现,到小学四年级时,小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表征类型,已经基本度过“表征由无到有”的阶段,接下来的就是进一步的水平发展,即小学生尤其是数优生越来越倾向于采用优势表征策略来解决应用题[2]。因此,让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表征策略成为学生的优势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引导。

第三,总体而言,在问题表征策略的使用上,数优生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要优于数困生,因此应特别注重对数困生的补救教学。数困生不同于其他学生那样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生成一些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他们需要更为具体的学习策略指导和训练。教师应在了解数困生和数优生应用题表征策略使用不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哪种表征策略在哪个年龄段学习是最有效的,以便在最恰当的时机给予训练。

国内目前的小学教育中,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教师很难通过专门的个别辅导来帮助每一个数困生。国外的一个成功经验是为学习困难学生建立一个主流班级教育之外的教育场所──资源教室[3]。存在相同问题的学生在固定的课外时间进入资源教室接受特殊教育教师的专门辅导。这种辅导与当前数学教育中强调的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数困生在小组学习中完成了社会建构和个人建构。

此外,有研究表明[4],合作学习对数困生的发展大有裨益。在合作学习中,后进生能在优生的帮助下坚持完成作业,不仅在坚持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步弥补知识的缺陷,而且能够模仿并掌握优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同时能逐渐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更细致的方法和技术,如强化法、榜样示范法、策略训练和自我指导训练等[5]都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庆林,管鹏。小学生表征应用题的元认知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3):11-14.

[2]郑琳娜。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表征类型对问题解决影响的实验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07.

[3]李新宇。小学数困生加减应用题解题过程及补救教学的实验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

[4]张红梅,朱丹。小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庞国维。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篇3

一、学年论文课程目标:

学年论文是学生在每一学年结束时完成的学术性的文章,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学术研究,分析解决所属专业领域的问题,并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撰写学年论文,使学生初步掌握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和论证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并作为检验学生一学年学习成绩和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

二、学年论文的任务与要求:

结合所学课程设计,由指导教师布置选题范围,学生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的对象或所要解决的问题。论题要求明确具体,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

学生围绕论题广泛收集材料,认真进行整理分析,使材料系统化、条理化。学生在动手写作论文之前,应仔细拟出论文提纲,搭建论文框架。以使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并由指导老师审阅。学生根据论文提纲写出论文,在对文章反复修改后打印出来,上交指导教师。

论文要求格式规范,有摘要、关键词、标题、作者、正文、参考文献,字数在3000-6000字之间。

三、学年论文书写规范与打印要求:

1.论文必须用A4规格纸打印,图表应按要求绘制,

2.设计题目用黑体小二号字体,居中书写。设计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

3.作者姓名及学号:设计题目下空一行书写作者姓名。用宋体四号字体书写,作者姓名后面加“()”括号,在括号内书写“学号”两个字后加“:”号再写学号。

4.专业和年级:作者姓名及学号下一行书写。用宋体五号字体书写并加“()”括号,在括号内书写院系名称空一格书写专业名称及年级和班级名称加“,”接着书写“内蒙古”空一格书写“呼和浩特”空一格书写邮政编码(010022)。

5.指导教师及姓名:专业和年级下一行书写。“指导教师”四个字用宋体四号字体书写并加“:”再书写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姓名用楷体四号字体书写。

6.摘要:指导教师及姓名下空一行书写。“摘要”两个字用黑体五号字体并加“:”左起空两格书写,摘要的内容用5号楷体字。摘要应概括地反映出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 1

结论。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摘要以150~300字为宜。

7.关键词:摘要的下一行书写。“关键词”三个字用黑体五号字体并加“:”左起空两格书写。其后为关键词用5号楷体字,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

8.中图分类号:关键词的下一行书写。“中图分类号” 五个字用黑体五号字体,左起空两格书写并加“:”再书写中图分类号码。

9.正文:中图分类号下空一行开始书写正文。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体书写。

(1)标题层次

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一级标题“1”、二级标题“1.1”三级标题“1.1.1”,一级标题“1”用黑体小四号字体,二级标题“1.1”和三级标题“1.1.1” 用宋体小四号字体左起顶格书写。

(2)名词术语

科技名词术语及设备、元件的名称,应采用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中规定的术语或名称。标准中未规定的术语要采用行业通用术语或名称。全文名词术语必须统一。一些特殊名词或新名词应在适当位置加以说明或注解。

(3)引用文献

引用文献标示方式应全文统一,并采用所在学科领域内通用的方式,用上标的形式置于所引内容最末句的右上角。所引文献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中,如:“?成果[1]”。不得将引用文献标示置于各级标题处。

10.注释:正文下空一行书写。“注释”两个字用黑体五号字体并加“:”左起顶格书写。引用文献条目从“注释:”下一行开始书写。

11.参考文献:注释的下一行书写。“参考文献”四个字用黑体五号字体并加“:”左起顶格书写。参考文献条目从“参考文献:”下一行开始书写,用宋体五号字体。

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12.页面设置

(1)页眉

奇数页 页眉为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学年论文

偶数页 页眉为学年论文题目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篇4

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大家在万忙中抽空到我校指导工作!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在大家的关注下,他一步步走向成功,走向辉煌,从县级文明单位到县级最佳文明单位,从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到连续七届的县级教学工作先进单位,从县一级甲等学校到县级示范学校,他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郑公人民的关心与支持,尤其是在座的各位。为回报家长、回报社会,值此学校被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估为县级示范学校的今天,我们决定举全校之力、兴办特色班。

下面,由我隆重向各位家长推介此届五年级特色班的教师。

五年级拟任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雷三玲老师也生于1977年11月,94年以高于一中录取起分线二十多分荣录洪湖师范,9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分配到原松桃小学任教。

20__年6月和20__年9月通过自己刻苦自学获得湖北大学专科和本科文凭,小学一级教师、是公安县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员,学校语文教研组长。

雷三玲老师到参加工作以来,长期担任高年级班主任及教学工作,有着扎实的教学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着母亲般的爱心,善待自己的学生。她致力于教研教改,她撰写的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县级获奖。她还参加了部级课题的研究,她在吸取他人先进教学经验的同时,努力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0__年11月28日,公安县小学语文教学比武在县胤陵小学举行,来自全县二十六个县、乡镇直小学参加了角逐,雷三玲老师代表我校。一节征服全县教育家及各校代表,荣获县一等奖,而县一等奖仅有8名,其中县直实验小学、实验二小、胤陵小学、斗湖堤小学共占有一等奖名额6名,而我校雷三玲老师就是乡镇获一等奖的两名教师之一。

数学科任老师刘华,1974年出生,公安县明星教师,公安县小学数学学会会员,学校电教中心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刘华主任92年参加工作,一走上工作岗位,就一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他在部级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近三十余篇,辅导学生参加部级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近百名学生获国家、省、市、县级奖,他自己也被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学会评为国家二级教练。

刘主任与时俱进,在新的世纪,他致力于电教工作,用三年时间迅速成长为市级电教专家,二0__年十月,全市教育专家在荆州济济一堂,听刘华主任的汇报表演,当声演示自己做的课件,赢得全市专家啧啧称赞,他制作的课件、脚本屡获省、市、县大奖。

凭着自己出色的教学业绩,刘华主任在全县八千名教师中脱颖而出。二0__年被评为公安县明星教师,公安县获此殊荣的教师仅五十名。

五年级数学论文 篇5

本人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于律己,虚心勤奋地开展工作。能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做到顾全大局,为人师表。

本人大学本科的学历, 学士学位,2005年评上“中学一级”教师的,任现职以来我进行过两轮循环教学,近五年以来的工作量:2008-2009教九(7)、九(8)数学;2009-2010教七(9)、七(10)数学;2010-2011教八(9)、八(10)数学;2011-2012教九(9)、九(10)数学;2012-2013教八(2)、八(3)数学;(周课时10节,满工作量)。在教学上,我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虚心向同组的老师学习,积极上公开课,任现职以来,在课题研究中开过一节面向全市的公开课;校际交流课2节;对外公开课2节,校内公开课11节,教学效果良好。我从教以来担任了七年的班主任工作,任现职以来我担任了三年的班主任,我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和谐,1999-2000所担任班主任的初一(6)班被评为“市先进班级”,2000-2001所担任班主任的初二(6)班被评为“校先进班级”;2009-2011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被评为“校先进班级”(连续三年)。在教科研方面,我参加过市级课题《教师教学反思中同伴互助方法策略的研究》,省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两个课题均已经结题,任现职以来我共发表过五篇论文:案例《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2)的教学过程》2005年发表在省级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上;论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法律思考》2010年发表在部级刊物《西部科教论坛》(刊号com62-1031/G);论文《巧用公式善解难题》2011年发表在省级刊物《科技信息》(刊号com 37-1021/N),论文《游戏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研究》2012年发表在中国级刊物《科技资讯》(刊号com 11-5640/N);教育案例《你一直让我牵挂》发表在省级书刊《教育不简单》上。我指导过组内青年教师吴月洁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使她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教坛新秀”。

我带领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的轴对称》和《游戏中的数学》,并得到“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近五年来,我有两年年度考核为“优秀”,有一年被评为“校优秀教育工作者”。 我计算机考核合格,每年都参加网上的继续教育培训,公共科目合格证按要求拿到三张,每年继续教育学时均合格。我顺利通过了教育理论、教育科研、课堂考核等各项考试。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争取再上一个台阶。

五年级数学论文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

在新课改稳步推进的过程中,课堂教学过程也在发生着改变并朝着更加注重教学质量这一方向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成为了小学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所关注的重要因素。所谓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教师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小学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最大的提高自身听讲、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更为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而有效的吸收知识。而众所周知,由于小学生自身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而一般课堂时间为四十分钟。这就使得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保证课堂上每一分钟都是有效的。而这在具有一定学习难度的小W五年级数学课堂上显得尤为明显。因此,以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的教学开展作为切入点,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进而有助于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一、提高小学五年级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准备工作讨论

正所谓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提升小学五年级课堂教学有效性而言,同样如此。只有建立了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目标并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提升课堂有效性需要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正确的解读。现在,大多数数学教师对解读教材就是简单的看做为明白教材中所列的知识点。事实上,真正对教材的解读是指能够理清教材中的知识体系、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结构,进而能够明确不同知识点在教材中不同章节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在备课时确定课堂上知识点讲解的安排以及教学进度的设置,真正做到每一节数学课知识点难度的设置是均衡的。不仅如此,正确解读教材还要求教师认知的对待教材中的每一部分内容。即使是一句提示语、一副插图事实上,都具有其特定的含义。而数学教师要想正确理解教材就需要扎实的分析教材的详细内容。其次,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准备工作中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正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了解每一个学生自身的能力,进而针对不同学生自身的能力特点、掌握知识的进度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其知识点掌握的难度以及学习方法较之前的学习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跟上教学的节奏,尤其是难以掌握和理解“方程”这一部分的知识点。因此,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数学教师能够提前了解不同学生自身特点和能力,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

二、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讨论

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开展学习的主要阵地,其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而能够全身心的、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数学中来。因此,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从教学过程这一核心内容入手。首先,提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有效性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正所谓兴趣是学生最有效的教师,讲的就是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作用。在小学五年级的教学过程中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样重要。针对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在十分钟左右这一特点,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每隔十五分钟左右就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展开互动。通过提问和互动的方式不但可以使得学生在精神上能够得到短暂的休息,更能够有效提升注意力。其次,提升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还需要在提问学生后适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小学五年级数学在知识点难度的设置上要较之前有了明显的增加。不仅如此,考虑到小学生自身年龄和知识能力的限制,难以有效掌握各个知识点也在情理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性,但也需要掌握一个度。即在发现学生很难通过自身对知识和问题进行解决时就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尤其是在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往往难以获得一致的结论或者难以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适时的进行引导,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第三,提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还需要为学生预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由于小学五年级数学的知识点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接受新知识以及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如果仅仅由教师告诉其最终的知识点或答案往往难以起到有效的学习效果。而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预留出较多思考的时间、活动和讨论的空间,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锻炼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种看似降低进度的方式实际上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学习方式的有效性讨论

上文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教学的角度分析了课堂的有效性,还可以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入手提升课堂有][效性。对于传统数学教育方式方法而言,一直是采取的学生接受式教学法。即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这一方式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即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计算能力、解题能力。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即学生平时缺少提出问题的机会,也缺少锻炼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影响了课堂的有效性。针对这一情况,可以从课堂上的学习方法入手提升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首先,对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不能一味的采取排斥的态度,需要客观的认识到这一学习方式的优势。由于数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有的知识点是结构性的、规则性的,这就需要在学习时采取接受式的学习方法。而在对于需要进行探究的知识点上,则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学习或讨论的方式开展。因此,对于接受式学习方法而言,在教学和学习中,既不能一味的排斥,又要加以选择的应用。其次,在学习方法上要更加注重对问题的探究。这就需要学生和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通过自主的学习和讨论去解决问题。通过这种自主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进一步提升对知识点的印象以及应用能力,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第三,还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提升教学有效性。通过将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于不懂的问题和知识点进行讨论也可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但需要注意对小组进行引导以及合理的进行小组成员的分配,尽量做到小组之间的均衡,更需要注意课堂纪律。尤其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较为活跃且难以管理。如果疏于对课堂纪律的管理,则小组学习讨论的方式反而不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春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篇7

职业技术教育在“”期间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们解放了思想,认识到“”造成的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使中等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严重脱节的状况。中国的重要特点是人口多、底子薄,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使人口的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应用型的建设人才和技术工人,因此,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摆到了突出的地位。

当今国际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职业教育研究就是在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三个面向,推动职业教育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发展道路。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教研究迎来了生机蓬勃的春天1、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早在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会议认为要研究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问题。这是此后二十年中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改革和中等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先声。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报告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改变高中阶段教育单一化的局面。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宏观的调控和指导,即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又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政策措施的制订提供了依据,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中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与初等职业教育也有相应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初、中、高不同层次,又与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80-1997年,普通高中学校数从31300所减少到13880所,学生数减少了119.72万人。而同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中等师范)的学校数则从9688所增加到17116所,学生数从226.3万人猛增到1089.51万人,增长4.8倍(增长情况见附图1),共计培养各类毕业生3085万人。这十七年,普通高中学生数所占比例从81%下降到44%,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则从19%上升到56%。

2、建立机构、制订规划,职教研究逐步展开

“”期间,教育研究工作已完全陷于停顿。为恢复教育研究工作,教育部于1978年7月4日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请示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后,所内设立了“教育制度研究室”,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及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该室于1986年改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及成人教育研究室。以后,部分省市及高校也先后建立起一些职教研究机构,至1986年,中央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有职教科研机构12个,高校建立的职教科研机构也有12个,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先后成立了职教学会、职教研究会等学术团体75个。

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职教事业的宏观调控,1991年建立了部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1993年,原中央教科所职教研究室并入职教中心研究所。现在,随着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了由职教行政部门、职教科研机构、职业教育院校和职业教育学术团体组成的、专兼职研究人员相结合的职教科研队伍。部级的职教科研机构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些业务部委和行业也建有职教研究所(室)。独立设置的省级职教科研机构有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和湖南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各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所(院)一般均设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所,一些高等院校如华东师大及某些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职业大学、职工大学也设有职教研究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是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下设10个专业委员会,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历史悠久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一贯重视职教研究,有研究组织和专兼职研究人员,并出版学术刊物《教育与职业》。

一般的市、县及重点职业学校均建立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师资的培训工作。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有相当数量和较高水平的职教科研队伍,他们为职教事业的发展,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着广泛和逐步深入的研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据职教中心研究所最近的统计,现在全国共有中央级和省市级职教研究机构(所、室)81个,中央级和省级专职研究人员约400人。

早在1978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1979年1月,了《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年),在该纲要的研究项目教育制度重点项目内,提出了要重点研究建立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进行中学教育结构改革的实验研究以及高中设置职业课程与训练制度的研究。《纲要》在此把教育结构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摆在重要地位。

纵观20年来职教研究工作的开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介绍外国职教,研究我国职教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也还很年青,在我国该学科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各地学者纷纷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现状和体制、理论和模式、教学过程和管理,纠正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为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经验和模式。此时,陆续出版了为数不少的一批译介国外职业教育的著作。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西德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六国技术教育史》、《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国外职业技术培训研究》、《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学》、《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苏联职业技术教育简史》、《七国职业技术教育》、《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及一批介绍国外职业指导的丛书。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理论、结构、体系、发展历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重新起步主要发生在八十年代初,实践中遇到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全国各地许多从事职业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及教育研究人员纷纷开展职教研究。这时,属于起步阶段的研究以应用为主,它与职教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研究成果多为论文,发表在各类报纸刊物上,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建议。立足于基层的实际工作者的大量研究使职教研究有着广泛和深厚的基础,不仅成果丰硕,其中不乏颇有深度和较高水平的成果,也使全国性的职教科研规划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1983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及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83-85)有一项为《技术职业教育的研究》,由李蔺田等同志负责。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报告根据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关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精神,提出了职教体系为“两大类型、多种层次、自成序列”的构想,报告还对职教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的设想,对加强职教管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理论研究,进行学科建设

在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开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并不断有成果问世,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较早的是《职业教育概论》、《技术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

从1986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安排看,理论研究的比例有所增加,部级部委级课题共129项,其中理论研究25项,占19.4%,应用研究仍占主要部分,有95项,占73.6%,实验研究9项,占7%。职教研究立项11项,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并有专门立项,如《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职业指导研究与实验》等。此外,还有一大批职教专兼职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从事为数众多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包括课题规划以外的研究,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上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主要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撰写的专著问世。如《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中专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导论》、《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职业技术教育新论》、《中国职业教育史》、《职业培训概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等等。这批为数众多的学术专著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建设构建了理论体系的框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职教研究密切结合改革实践,为行政决策服务,推动职教事业迅速发展。

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实践性强,职业教育又处于重大的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职教研究必须密切结合改革的实践,探讨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推动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确立多元办学体制。

职业教育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适用人才,而中国的特点之一是人口多,职业教育底子薄,因此,办好职业教育就不是教育系统一家的事,需要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必然涉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改革初期,职业学校办学困难重重,资金设备严重不足,教师、教材缺乏,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和探索,各地兴起了校企联办职业教育新风,大力提倡企事业单位办学、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形成全社会办职业教育的大职业教育观,开始建立多元办学体制。在研究领域,“七五”规划中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政府出台了“先培训后就业”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办学资金设备不足、师资教材缺乏及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密切了职教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使职教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动,明确了服务方向。

(2)职教发展比例问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方针,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结构中,尤其是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应占多少比例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工作者和职教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涉及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人才结构及教育投资结构问题.该问题在报纸刊物曾经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过职教发展的阈限.多数意见认为职教发展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适当的比例范围,也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00年,使中等职业技术学鹇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全国平均达到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

(3)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八十年代,职教事业迅速发展,事业的发展涉及人财物三个因素,即师资、经费和教学设施。当时职教师资十分紧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达不到要求,严重制约着职教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教育科学“七五”规划有一个师资问题的立项,该课题工作结束后所提支的研究报告中对师资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议。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召开过多次职教师资问题座谈会,各地的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原国家教委办公厅于1995年8月24日发出了《关于制定并落实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的通知》,然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又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了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和进修基地,扩大了来源和进修渠道,目前职教师资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素质水平正不断提高。

(4)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问题

1993年,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的现象,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与在校生数大幅度减少。全国招生数由92年的25万人下降至93年的16万人,减少34.6%,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职教行政部门与研究机构曾作过多次联合调查,通过调查,认识到滑坡问题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转移、市场经济规律有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适度编减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此“急转直下”的趋势,则超越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范围,若继续高速下滑,势心使农村职业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实际,形成新的不适应。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应根据各地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同时,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对农业类专业采取适当的扶持和倾斜政策,建设示范学校,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实施创业教育,使毕业生能够真正掌握致富本领,对此,原国家教委与农业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教职1996,5号),提出了应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农业类专业滑坡现象已基本上得到遏制。

4、专、兼、群相结合,组成一支强大的职教研究队伍。

职业教育固然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然而更多的是职教实践与改革中出现的大量实际问题.可喜的是许多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包括一些长期从事职教管理、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同志参加到职教研究的行列,还有许多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他们与专职研究人员组成了一支专兼群结合的研究队伍.使职教研究与职教改革密切结合,改革又促进职教研究。这是职教研究的一项经验,也是职教研究的一个特色。

二、职教研究成果丰硕

20年来职教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学术理论成果;对实际工作的政策建议;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1、学术理论成果(1)、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

如前所述,“七五”、“八五”期间问世的学术专著颇丰,理论研究为学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这是职教研究的重大成果。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以及在我国还很年轻,很不成熟,其分支学科,如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学、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等很难说已经成形,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史同职业技术教育学一样仍处于初创阶段。然而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一般认为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其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也会不断发展和完善。毋庸置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与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步,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令人欣慰。

(2)、职教体系理论研究取得较好成果

“七五”单独立项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以学制体系为主,选取机电、,铁路、商业、金融、卫生、农村各业以及一些开放城市作调查研究。其成果研究报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职教体系的若干原则,如职教结构必须与社会人才结构相适应;职教应与普教、职业培训沟通;文化基础与专业技术、技能协调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等。报告提出了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实施方案

对建立我国的职教体系,各地的研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和专著,其成果大多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所采纳,如主要包括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三级分流的确立;实行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农业、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国家宏观管理、社会积级参与、学校自主办学;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职前职后衔接,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3)、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研究勾划了我国职教未来发展蓝图

对职教发展规划的研究,“七五”,尤其是“八五”有许多立项,如2000年我国职教的发展战略、合理比例;区域发展规划如“老少山边侨”地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职教、西北五省区职教发展、农村职教的布局结构等。“九五”教育规划尚有多项发展规划的课题起步研究,如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农村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农村社区、经济特区、苏南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等,这些项目的研究将把职教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有助于各地职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2、若干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职教研究也不断发展。职教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大量的问题是实际问题,职教研究更多的是应用研究。

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专业研究机构和职教社团抓得紧,加上广大的职教实际工作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许多重大现实问题得到了及时的研究和解决。归纳起来,这些年来主要解决了以下一些重大现实问题:

(1)职教立法的研究为立法机构制订职业教育法提供了依据

早在《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中就提到了“教育立法问题研究”,虽然没有在科研规划中立项,但由于职教事业发展的紧迫需要,职教行政部门和职教研究机构对职教立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各地的学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也在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对职教立法展开了多次的讨论,如《职教立法模式初探》、《制定职业技术教育法的构想》、《国内职教立法工作的进展情况》、《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问题的探讨》、《加快民办学校立法,推动民办职教发展》等等。在各省市已制订的职教地方法规的基础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为职教立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构建了总体框架,《职业教育法》最终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1996年9月1日起颁布实施。

(2)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转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农村的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仍沿袭着传统的升学路子,教育未能密切结合农村建设的实际,为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职业中学迅速恢复和发展,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受到批判。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立足农村。

(3)职教研究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职业教育与生产部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落实到适当的职业岗位上才能产生效益。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同步。对此,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的许多同志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发表过大量论文。立项研究的有七五全国重点项目《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研究报告为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在劳动就业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如“先培训后就业”“优先录用受过培训的人员”以及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制定和实行都表明了行政部门吸取了研究人员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又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教育过程、教学改革落实到对培养目标的能力培养上。

职业教育及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与教学实验和生产实习关系密切,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向重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近年来我们借鉴了前苏联的生产实习的经验,德国的“双元制”徒工培训的经验和北美社区学院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经过职教研究人员和广大职教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目前我国的广大职教工作者在教育思想上都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过去比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转变到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正围绕着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去进行,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

由于职业教育重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全面素质,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课程开发,实施创业教育,这不仅推进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素质和水平。

此外,对职业教育的评估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与部级的省级重点校建设相结合,职教行政部组织了几次评估、研究人员从理论上和评估指标体系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经验,为今后职教评估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发展问题

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八十年代初,当时全国陆续出现了一批市办短期职业大学,最多时达到128所。由于对兴办高等教育认识不尽一致,其管理归属、经费来源,毕业生的就业等也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职业大学发展迟缓。学术界对此极为关注,教育研究“七五”、“八五”规划均有立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途径及其特色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也不断组织学术研究,研究成果有研究报告、专著和大量的论文,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也发表了不少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文章。短期职业大学和一批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及少数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在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从中取得的成果对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3、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1)、文献信息库与职教网络的建设

职教信息与网络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是职教研究机构自身建设的一部分,也是职教事业的发展所必须,通过文献信息库和职教网络的建设(将来并入国家教育网并与国际互联网联网),为职教研究机构、职教行政部门及各类职业学校提供信息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职教中心所已初步建成了如下5个文摘信息库:图书目录题录库、期刊论文题录库、期刊论文文摘库、政策法规资料库、省级职教研究机构资料库。对国内外有关职教的文献与信息,经过整理加工,现在以不定期的刊物《职教文献与信息》面世,至今已出版四期:《职教研究机构简介》、《教学文摘专集》、《外国职教文摘专集1、2》等。

对于职教信息网络的建设,“九五”教育科研规划已有立项:《建立全国职教信息网际网络的研究》。由职教中心所与地方的一些研究机构共同实施,目前已建立职教主页。除计算机网络外,正在建立职教研究的“协作网”,开展信息的交流和研究的协作。

职教中心研究所从1994年起每年编制并定期《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内容有:一、综述;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三、师资;四、农村职业教育;五、职教经费。职教年度报告旨在反映该年度我国职业教育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概述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提出存在的重大问题,列出主要的统计数据和图表,为各级职教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经过提炼的信息。

(2)、传播媒体(报纸刊物)的建设和教学媒体的研制

报纸刊物是信息的载体,也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既传递信息也推广研究成果。椐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职教报刊60余种,(3)教学媒体的研制。随着音像技术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司和职教中心研究所编写出版了一些职校校长培训和师资培训教材,翻译出版了一些德国双元制的职教课程的教材,如《汽车基础教程》以及一批教学录像带(46个节目)。1997年10月,职教中心所组织召开了”职业教育教学媒体研讨会“,有11个省市的职教工作者及德国专家出席。

4、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

借鉴国外办职教的先进经验,发展有我国自已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是我国职教界的一贯主张。多年来,我们一直注意研究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等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一些职教模式以及课程开发的方法。

我国与联邦德国在职教领域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派出多批学者和教学与行政人员赴德国访问或进修,在六个城市和某些行业实行“双元制”试点,在各地还有如天津的“中德培训中心”等二十多个职教项目在实施,

为博采各家之长,我们也借鉴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能力本位教育及课程开发的方法”,《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1990-1996),我国派出多批职教工作者赴加拿大考察进修,有数十所项目学校引进和试验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课程开发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1993年9月,由国家教委和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有20个国家、地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的代表应邀参加了研讨会。这是一次由我国的专家学者和职教行政官员与国际众多职教专家与职教官员进行的深入的学术交流。

为了加强我国与国际职教界的交流与合作,“职教中心研究所”作为国家的代表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UNEVOC),成为其成员,参与其学术交流活动,提交我们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报告,作出了我们应作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作为UNEVOC的成员,参与了该项目组织的课程开发,借鉴并推广"创业教育"的经验,并从信息网络中获取有关国家的职教信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与世界银行合作实施的职教贷款.先后两期共计8000万美元.对我国职教师资的培训,对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评估表明世行职教贷款项目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令人满意的。

三、“九五”职教科研工作的新进展及期的展望

为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更好地制订职业技术教育的“九五”科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4年冬委托职教中心研究所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研究状况进行调研,以便提高职教学科“九五”规划的整体水平,使之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职教研究的发展。

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对职教研究的研究,为此,由职教司与职教中心所联合组成了工作小组,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调查研究采取文献检索、成果分析、专家咨询(书面征询33名专家意见)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所列项目及其成果作了统计和分析,对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应用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证和分析,最后提交了一份《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报告对制订“九五”职教科研规划提供了建议。这是一项承先启后的工作,也是职教科研的一项重要成果。

我国的教育科研分为12大类,职业技术教育是其中之一。从以前的情况看,职教研究的立项偏少。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上海市智力开发研究所1990年的调查,八十年代全国528个主要教育研究机构承担的课题数达4337项,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类95项,占总课题数的2.19%,显然,作为12大类之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所占比例偏低。

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职业技术教育类立项41项,其中部级重点课题2项,教委级重点课题22项,部委级重点课题3项,社会科学基金与青年社科基金课题6项,青年专项课题6项,一般课题2项。均超过“六五”规划(1项)、“七五”规划(11项)、“八五”规划(31项)。

从研究内容看,“九五”规划复盖面广,以区域职教发展及各类职教发展占多数,如经济发达地区、苏南地区、经济特区、中部地区、贫困地区、农村社区、三峡库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川藏边区,高等、中等、初等、残疾儿童的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比较研究;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法与专业设置;职业资格与考核;职教信息网络;职教与劳动力市场;职教与普教的衔接与沟通;等等。研究范围侧重于中观和微观,研究领域趋向具体和深入。“九五”规划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各类职业教育在不同层次和特定地区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教事业的迅猛发展亟须加强职教研究工作和研究队伍的建设,为此建议增加职教研究的经费投入,扩大研究队伍,提高研究人员水平,以促进职教研究和职教事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为实现现国家建设"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作出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

1、《教育科研体制、规划与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1993年。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概况》,王明达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

3、《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职教中心所,199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