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物理教育论文优秀10篇正文

《物理教育论文优秀10篇》

时间: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物理教育论文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物理教育论文范文 篇1

一、如何进行物理专业的创造教育

开展创造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创造教育是应用创造学原理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训练,培养独立创造的个性品质。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智力,所谓创造性智力是能够产生创造机智,发展创造效能的智力。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  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2、培养创造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疑者、觉悟之机也”,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增进巩固,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甚至作出新的发现。所以,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3、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思维的潜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现程度上有高低,对于一般人来讲,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自我实现”或称“自我开发”的能力。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了本人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在所教学科中,根据所授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便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在物理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思维的扩散与集中训练,如组织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这些训练并不是一味追求“多”,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培养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方法确定实际的步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学生的受益将和努力程度成正比。重视培养创造型学习方法和策略,训练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一位科学家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思维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学法的探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首先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抓住特点,在考虑教法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次教师上课时,教给学法。通过教师课堂上有目的的示范引导,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研究”情境,让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猜想、去发现,并让其充分发表“高见”以逐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快掌握化学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其三教师辅导时,指导学法,如指点学生怎样去预习教材和阅读课外读物,教学生如何列内容提纲,做到看书与思考相结合,看书与质疑问难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做习题时,应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总之,我们要正确处理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努力培养学生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二、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物理创造教育目标:不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大学教育的目标来看,大学教育不能只限于给学生的一种职业的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教育(科学技术教育),而且要注重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教育(人文教育),目前诸多院校毕业生不包分配,实行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这是对学生素质的考验,即对智力中的知识能力的考核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检验。另外从中小学教育来看,应试教育留下了许多难以根除的遗留问题,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多悟少”和“学少悟多”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宁可喜欢那些老实听话、循规蹈矩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也不喜欢那些淘气、顽皮的“低分高能”的学生。留美博士黄全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在国内学习感觉“学多悟少”,国内上课做笔记犹如听写,大写小写,大点小点,大A小a……可谓“学”得多矣!但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恐怕多是老师的“二手货”。在美国学习,感觉“学少悟多”,虽然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东西不多,但是内心却不断地在“悟”东西,而且这些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我的,更不是老师“交”给我的。在美国的中小学老师都十分热衷于搞“project”(课题)。所谓“课题”实际上是指“研究课题”。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做课题研究基本上有三个阶段:一是收集资料,熟悉材料;二是写研究报告;三是课堂演讲或演示。事实上,对中小学生来说,我们不可能期望他们真的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发现,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物理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教育,激发学生自觉自愿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成为有潜在发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个性、创造力的学生。

2、“智商”与“情商”

我国非常推崇智力开发。如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以前我们以为给孩子加质加量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智力开发,并以为这种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成正比,实际那是错误的。一味地进行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带来的必然是“学多悟少”的负重。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科学研究证明创造力与智力并不绝对相关,也就是说,有创造力的人可能是智力高的,也可能是智力低的,即创造力高者智力一定高的,而高智力者不一定是高创造力者。因此,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除其智商(IQ)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情商(EQ),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培养“热爱”的观点,他们也就缺少的创造性。如我国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没有听说美国的中学生得奥林匹克奖,但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是最多的,这个强烈的反差,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我们起跑领先?而冲刺落后?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后劲不足?从这里反映出我们的教育有不足之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混为一谈。因此,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而且要重视非智力因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顽强的意志和积极性等。使他们在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上达到和谐统一。

3、“减负”

今年年初,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从不同的角度看“减负”的“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多悟少的“负”,叫“负重”;二是外部压力造成的“负”,叫“负荷”;三是被动承担的“负”,叫“负担”。在培养创造力的总原则下开发智力,是减轻学生学多悟少的“负重”的有效方法;而加大情商(EQ)教育的投入则是减轻“负荷”的有效手段。当外部压力造成的“负”超过了自身的承受力,就成了超负荷运行。电视里曾报道过学生残害亲生母亲的事情,这是超负荷运行的结果。此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规划都是“减负”的有效措施。当实施“减负”以后,有些地方出现了学生觉得无聊,家长感到无奈,老师感觉无措的现象。事实上,“减负”只是手段,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点,“减负”后,还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如科学制作,它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科技制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创造能力。

4、“基础知识”和“创造力”

物理教育论文 篇2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物理课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到第二课堂的教学有以下特点:一是“活”:第二课堂不受现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时间和空间都机动灵活、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例如:在第一课堂中讲无线电发射和接收时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死板地讲其原理,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让学生在物理实验室中制作“小小广播台”,发射和接收调幅、调频电磁波,然后可在实验室、操场等地进行发射和接收的实验。有时领学生参观各种现代化设施,观看最新科技录像片等等,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技能的快乐,从而调动了学生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意识。

二是“新”:第二课堂不受现行教材——主要是传播昔时信息的限制,能迅速将各种即时信息传播给学生。这些最新的科技信息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给学生。例如:日本的科技博览会中最现代化的机器人,在营养液中培植的西红柿等,使学生大开眼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有意义的科幻片等。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动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科技教育。

三是“全”: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例如:学生看到盲人在过马路时由于看不见红绿灯,易发生危险,因而制作了“盲人红绿灯”。因为盲人看不见灯,但能听到声音,所以用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颜色的灯,盲人可听声辨灯,以保证交通中的安全。使科技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科技知识的应用能力。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第二课堂教育是服从于教育目标,不受教学大纲限制,但可配合教学大纲教学的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用发展的观点看教育,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而是进行科技教育、培养现代化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

在第二课堂的教学中,以往的教学原则,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精神相结合的原则、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等等,在第二课堂中一般也是适用的。但由于第二课堂有着不同的特点、任务与要求,因此,在中学第二课堂的教学中还应遵守以下原则,才能更好地进行科技教育。

第一,画向多数原则

开辟第二课堂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首先要面向多数,根据自愿和每个学生的爱好,尽量多地把学生吸引到第二课堂中来。使绝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参与科技研究和制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心,促进心智机能的发展。

第二,实践性原则

我国学生跟外国学生比,突出的缺点是动手能力差,知识面窄,科技信息知道的少,创造精神差。应多安排实践性活动,接触社会,接受科技信息、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同时,通过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在物理第二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制作,学生做出了“光控报警器”,“光控路灯”等许多作品。提高了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第三,相互促进原则

这是指第二课跟第一课堂的辩证关系。从系统论看,学校是一个整体,两者的教育目的相同,培养目标是一个;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看,德智体美技几个方面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个课堂并行发展,互相促进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合理的结构。第二课堂活动要注意内容的教育性、针对性和可接受性。某些科技成果和最新信息,可围绕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适当地扩充。例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和宇宙速度时,可提到卫星发射和接收,但无法做细致讲解,在第二课堂中通过录像,资料讲解等具体学习,可以达到进行科技教育的目的。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四,因校制宜原则

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自己的优势及有利条件,从实际出发开展科技活动。

例如:利用旧的半导体元件制做出“光控报警器”等,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技能。

物理教育论文范文 篇3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华盛顿大学物理系的LillianChristieMcDermott提出,物理教育要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科学分析并解决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中遇到的共性困难,提高学习效果。在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她开展了物理学习与教育方面的研究,成功地开拓了物理教育研究的新方向。由于对美国物理教育的突出贡献,她获得了RobertA.Mil-likanLecture奖(1990年),Oersted奖章(2001年),2013年她又获得了MelbaNewellPhillips奖[3]。除华盛顿大学外,美国的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学等也都开始进行物理教育方面的研究。PER的研究队伍具备了雏形,学科建设随之拉开序幕。1994年秋季,在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召开了首次PER大会,商讨PER的研究对象和PER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更重要的是,PER的先驱者们在会议上起草了一份白皮书[4],递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白皮书的题目为《给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物理部的建议——支持将“物理教育研究”作为物理学的子学科》。白皮书论述了PER在美国的兴起以及PER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PER走研究型发展之路的必要性和面临的困难。白皮书中建议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物理部像支持其他物理研究一样支持PER,提出每年需要约200万美元的资助基金。1999年,萌芽中的PER等到了春天,这年美国物理学会(APS)发表了“关于物理教育研究的声明”,承认PER是成长中的研究领域,支持在美国高校物理系中设置PER研究方向。声明中指出:物理系将会受益于拥有PER这样一个严密的研究领域,PER会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5]。此后,PER得到了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资助。据不完全统计,2006至2010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至少资助了262个PER项目,经费约为7250万美元,占PER总经费的75%[6]。PER的发展除了经费的保障外,还必须有相应的学术刊物做支撑。经过努力,《美国物理杂志》(AmericanJournalofPhysics)首先大量发表PER的研究成果;之后AAPT旗下的杂志《物理教师》(ThePhysicsTeacher)也开始登载PER文章。为了使PER在物理学科中拥有被公认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美国物理学会与AAPT联手,于2005年开始出版电子期刊《物理评论专辑——物理教育研究》(Physi-calReviewSpecialTopics——Phys-icsEducationResearch)[7]。PhysicalReview是享有很高学术声誉的杂志,此杂志设置物理教育专题,使从事PER的教师可以得到正确的评价,并专注于这个研究方向。有经费的资助,有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又有科学且实用的研究方向,使PER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在美国发展了起来,图1直观地显示了PER小组在美国的分布。美国大学中,做PER的教师有高级别的研究项目,可以指导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并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他们既是研究者,又是优秀的教师。PER的诞生给美国的物理教育与教学带来了生机,使美国成为全球高等物理教育的领跑国家。

2“物理教育研究”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PER研究的对象是学习物理的过程以及教学活动如何影响该过程,采用科学的方法探测、甄别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困难,揭示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动力学过程,评价学习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关于物理学习的认知理论,用于开发新课程、新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研究工具。PER是围绕学生和学习过程进行的,在我国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研究领域。由物理学家开拓出来的PER继承了物理学的研究传统与方法,强调观察、数据采集与分析,并重视应用。PER有实验和理论两个研究方向。实验方面的主要工作是采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结合的方法,来测试、记录并了解物理学习过程。定性的实验研究是针对少量典型学生进行,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与跟踪调查,记录物理学习(包括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了实时地了解学生的思维,可采用“边想边说”实验,即要求学生看到教师给定的测试后,不停地用语言表达头脑中的思路,直至给出解答。通过录像、录音等方法记录实验全过程,并予以保存。定量的实验研究主要面向大量学生,使用标准教学测量工具进行各种测试,了解学生整体掌握知识的平均水平,以分析、评价学习效果。现在,PER已获得了大量相关实验数据。400多年前,开普勒基于第谷毕生积累的天文学数据,归纳出了著名的开普勒三定律。今天,PER也在积累着各种关于物理学习的数据,为揭示和控制物理学习过程进行准备。开拓PER的物理学家们明白,如果没有理论研究,PER不过就是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系列反复实验。PER理论研究方面以马里兰大学的Redish,Hammer和Elby等人的工作最为著名,他们研究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先天直觉是什么,学生头脑中的概念是怎样演化的等问题。当然,PER理论还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发展依赖于更多的实验数据和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3“物理教育研究”给高等学校物理教学带来的新生机

PER使物理教学理念、教学技术与环境、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获得了许多进步,本文集中介绍物理教学理念、教学技术与环境这两个方面的进展,因为这两个方面国内较少涉及,且与美国差异较大。PER使物理教学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的内容安排等等都必须经过实际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测试和检验,并以学生的学习收益为最终判断标准。也就是说,衡量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教师讲授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只有被大量教学实验数据验证的、使学生获得更高学习收益的方法才是令人信服的。翻开美国的《物理评论专辑——物理教育研究》、《美国物理杂志》等期刊,可以找到对物理教学的各种测量。例如:通过分析6000名左右学生的学习收益,发现交互式教学方法的效果优于传统的讲授式方法[9];哈佛大学Mazur小组用十年的数据表明,Mazur发明的同伴教学法(PeerInstruction,简称PI)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解决问题[10]。一些测量结果还挑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大多数人看来,掌握知识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对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和知识状况的实际测量表明,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学,对于培养科学推理能力没有帮助[11,12]。对于学生学习收益的测量数据表明,采用传统讲授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收益很低[13];有趣的是,测量结果还显示,学生的学习收益和学习困难基本上与任课教师没有关系[13,14]。早在1933年,美国著名教授F.K.Richtmyer写道:“教学,我说,是艺术,而不是科学,……教学绝不能被称为科学[15]”。这仍然是目前很多人对于物理教学的认识。PER使这个观点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被更新了。CarlWieman是美国科学院科学教育委员会主席,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在《知识的诅咒——为什么对于教学的直觉经常失效》一文中写道[16]:“聪明的物理界已经找到了在初始直觉失效的领域取得进展的方法,例如,原子结构的发现。这个方法在于细致地、客观地进行实验测量并利用得到的数据完善我们的认知和直觉。对于物理教学,这意味着要着眼于显示人们是如何学习的数据,着眼于显示学生是怎样学到或学不到物理知识的数据”。物理教学也要从已有的各种数据出发,而不能仅凭直觉。PER将科学理念注入于物理教学之中。PER催生了各种标准教学测试工具的研发。就像可以利用电压表显示电压值一样,教学测量需要测试工具。这些测试工具实际上是针对某一部分物理知识的诊断性测试题目,其功能类似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测量设备。美国已经研发出来的测试工具有:FCI(测试牛顿力学概念)、BEMMA(测试电磁学概念)、LCTSR(测试科学推理能力)等等[17]。当然,教学测试工具的有效性也要经过测试才能被认可。FCI刚刚研发出来后,教师们感觉题目设计过于简单,有侮于学生的智商,以致于不乐意使用它。但是,实测结果与教师们的预期并不一致。哈佛大学的测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哈佛大学物理系EricMa-zur教授偶然看到了PER的相关研究,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了FCI测试,结果是学生们的得分很低,甚至低于期中考试成绩。Mazur教授认为,期中考试比FCI更难、更复杂。惊讶之余,Mazur教授着手改变教学方法,发明了著名的同伴教学法[18]。此后,标准测试工具的开发受到重视。除了测量物理知识的工具外,还有一些工具用于测试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如科罗拉多大学关于学习科学课程的态度测试(CLASS),马里兰大学的物理期望测试(MPEX)等。尽管对于教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等方面还有一些批评意见,但是总体上认可了测量工具在物理教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伴随着测量工具的开发,教学测量方法也逐渐定型,如判定教学收益的前测—后测法,统计理论在物理教学研究中的应用等等。Hake提出了一种测量学生学习收益的方法[9]。他利用测试工具,在学习开始前进行测量,称为前测,以了解学习开始前的情况;学习结束后,再次进行测试,称为后测。他定义学习收益g为g=sˉf-sˉiT-sˉi,其中sˉi为班级学生前测平均分,sˉf为后测平均分,T为测试题目的总分。g0.7为高学习收益,0.3g<0.7为中等收益,g<0.3为低收益。将其与统计方法结合,便可以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规范测量。这个方法已经被物理教育界的许多人用来做教学研究。PER的研究结果表明,交互式教学在许多方面都优于传统讲授式教学。为了开展交互式教学,在美国开发出了一种新教学技术——课堂交互反馈系统,也叫做clicker。北美大约有800所大学、百余万学生曾使用clicker在课堂上学习。课堂交互反馈系统利用无线电发射、接收系统以及配套软件,实现了课堂上多个学生与教师间的集体实时互动[19]。课堂上,教师首先设置问题,之后学生通过手持发射器发射答案,教师利用接收器接收来自学生的多路反馈信号(如图2)。经过计算机处理接收信号后,全体学生的结果被实时地显示在教室的大屏幕上,同时每个学生的反馈信息均被记录下来,逐节课积累后,形成各个学生的电子学习档案。该教学技术不仅支持了大班互动教学,而且还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材的改革,目前,课堂交互反馈系统中的题目已经出现在了美国大学物理教材中,供教师和学生使用[20]。交互式教学的实施还导致了教室布局的变化,以讲台为焦点的传统教室布局被更改,代之以圆桌为主体,集讲授、课堂演示和学生小组学习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室。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物理课教室布局如图3所示[21]。目前,麻省理工学院的TEAL教室,俄亥俄州立大学的PALET教室等均采用了类似的教室布局。此外,在美国还开发出了物理工作室、网络作业系统、三维立体演示等方面的教学技术。

4结束语

物理教育论文 篇4

论文关键词:物理,分层教育,思考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全面的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这是基本的前提。面对学生的差异,物理教育应该怎么办?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差异,用同一个标准(升学考试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致使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很快就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本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育的教学策略,按照分层教育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也就是在集中教学进行一个阶段后分层学习、分层练习,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发展。按照这一模式本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在实践中有效地达到了体现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物理教育应该促进个性和特长充分发展的要求。

一、针对学生情况对学生分层

对学生的分层不是人为地给学生划分等级,而是为了区分不同学生的差异,以便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对学生的分层必须以深入了解学生为前提。首先观察每个学生在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特长、及心里发展水平等;其次分析学生的物理学力及对物理学习目标接近状况;然后把学生按照心理发展状况、特征特长和学力状况结合起来,综合进行分析,分成几个不同层次,即按照(1)心理素质较差、学力状况较好;(2)心理素质较好、学力状况较差;(3)心理素质优、学力状况好;(4)特征特长明显、思维敏锐等四种类型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层次,组成四个学习小组进行教学。

二、针对不同组别执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了物理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分层教学能较好地实现物理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体差异采用的一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旨在探索一种以集体教学为基础的新教学形式,找到了一个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契入点,在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两种形式中构筑一座桥梁,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初中物理论文,从而为思维倾向、知识层次、能力结构不一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其发展特点灵活的教学活动环境。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出与各个层次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是分层教学的关键。为了合理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教师必需精细的、合理的、形式多样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编写预习提纲,面对不同学力层次的学生设计合理的、由易到难的、递进型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地创设宽松的、活跃的气氛,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思考问题和积极协作解决问题,让学生进入自主的学习状态。教师在指导中了解信息,对学生的研究给予点拨和鼓励,并不断挖掘学生潜力。例如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编或自选的问题,教师按层次挑选一组讨论题来达到不同的目标教学层次。

⑴想一想:某学校组织班级间的拔河比赛,甲班同学为了取胜,就同班绳两边的同学手臂夹角的大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你能给他们想取胜的办法吗?

⑵猜一猜:请你设计一方案:用一根长绳,利用周围环境,轻松拉动大卡车。

⑶试一试:吊单杠时,是双手夹角大省力呢?还是双手夹角小省力呢?课后不妨去试一下,给出你的结论。

⑷论一论: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的各种刀具,就刀刃的锐与钝、刀把的长与短、刀身的宽窄的利弊等问题展开研究与论述。有困难不妨上网查询。

⑸做一做:手指能断铁丝你相信吗?

⑹议一议:两分力大小一定时,夹角变大或变小,合力大小如何变化?合力一定,两分力夹角变大或变小,分力大小如何变化?请你举出几个利用上述原理的实例。你能把此原理应用到某一实际问题中去吗?

让每个小组选择部分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在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启发和指导,当某一学习组解决某一问题后,教师再给予更高要求的问题。对于每一个学习组选择哪一类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到哪一层次的问题,教师不作硬性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兴趣和能力情况选择。比如,有些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喜欢动手探究的学生可能选择“试一试”、“做一做”;有些对物理与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联系感兴趣的学生可能选择“论一论”;有些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感兴趣,喜欢逻辑性和理性思考与探索的会选择“想一想”、“议一议”。这样可以让每个小组获取应该掌握的物理规律,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进步。

三、根据不同分层情况布置作业

不同思维类型的同学不能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需求的作业,是作业效果不好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如果采用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和实际需要布置不同需求的作业,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即布置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判断推理题;布置一些利用身边资源就能进行的实验题;还可以布置一些与生活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究题供不同学生选择完成。例如,在关于摩擦力和动摩擦因数的测量方法,我设计了一组分层练习题。

推理性题:

(1)马拉着雪橇在冰道上运送木料,一个有钢质滑板的雪橇,上面装着木料,总重量为4.9×105N。在水平的冰道上,马用980N的水平拉力,拉着雪橇匀速前进,求雪橇与冰道的动摩擦因数。

(2)如图1,一根质量为M,长为l的均匀长方体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一水平力F推木块,当木块经过图示位置时,桌面对它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多少?

图1

(3)滑雪运动员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运动,假设某滑雪运动员刚好沿倾角为θ的滑道匀速下滑,则运动员与滑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大?

(4)图2中的甲、乙两图是用同一套器材测量铁块P与长金属板间的滑动摩擦力的两种不同方法。甲图使金属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手通过弹簧秤向右用力F拉P,使P向右运动;乙图把弹簧秤的一端固定在墙上,用力F水平向左拉金属板,使金属板向左运动。

(甲)(乙)

图2

(a)试说明两种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哪一种更好一些?为什么?

(b)图中已把甲、乙两种方法中弹簧秤的示数放大画出,则铁块P与金属板Q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

设计性题:

(1)用如下一些器材:一块小木块,弹簧秤一个,白纸一些,一块木板,图钉和细线若干初中物理论文,设计测量纸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要求①写出实验步骤;②写出纸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

(2)请你用最少的测量仪器,粗略地测量木块和长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

(3)给你一把卷尺和一些细沙,试设计一种测量沙粒之间动摩擦因数的方法。

探究性题:

(1)刹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利与弊。刹车时如果车轮停转,车轮与地面间发生滑动摩擦;如果车轮还在转动,刹车片与(或轮毂)发生摩擦。研究哪种刹车能使车更快地更安全地停下来并做模拟实验;分析车轮停转带来的其他影响(如安全性),了解汽车刹车方面的新技术(如ABS防抱死刹车技术)。

(2)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通过身边随处可取的器材,用实验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间的压力、接触面的性质、接触面积及其他可能因素的关系。

作业的分层旨在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观注程度和探究分析的兴趣,并让学生逐步具备较高的科学研究素养,使他们的思想能紧跟世界科学发展形势,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建立模型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使其认识从感性层面逐步上升到理性层面,逐渐加深不同层次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认识理解程度。

四、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评价

现行的评价体系的重点是考试,过分强调考试甄别和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性评价,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发展性的评价观念则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方面的功能,不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情况可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现场笔记——主要适用于参观、考察、探究活动。请学生代表如实记录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和事例。学生把每堂课中发生的事情,如哪些学生提出了有意义的问题?提出了什么问题?学生在讨论、交流、实验、探究活动中有哪些突出表现等记入学生的物理学习卡。

调查和访谈——通过对学生和家长的调查和访谈,了解每一位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情况,并真实地记录下来。教师同步收集学生在优势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并给予鼓励;也收集学生在不足领域的具体表现,建立学生发展的基本数据,进而考查学生在某段时间内是否取得了进展。

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也是必然趋势,“纸上测验”仅仅是评价的一种形式,更要重视学生在多方面的表现。如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参与设计、实验、制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过程中的表现,都应该成为评价的依据。即便是“纸上测验”,测验的命题必须是全面反映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新的思考,注重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评价的侧重点出不同类型的几套试题(例如:以考查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以考查实验技能为主的、以考查设计和创新为主的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试题,以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物理课程学习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大学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物理教学参考[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物理教学论文 篇5

关键词实验教学知识教学习题教学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系统教学法

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物理教学也是一样,在明确了教学任务之后,就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本文首先对几种常见的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接着提出一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模式系统教学法。

一、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熟悉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基本课型,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物理教学的特点,我们把物理教学中的课的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即实验教学课,知识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

(一)实验教学课

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和课外实验。

1.演示实验所谓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因此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范作用。为了确保演示实验成功,并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课堂演示实验要首先做好准备,力求演示的现象清楚,并配合必要的说明和讲解。

2.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的主要措施。进行学生实验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努力创造条件,开出物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所有实验。

第二、关于实验能力的培养要具体落实,要明确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

第三、实验中要及时给学生以具体指导,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纠正实验上的错误。

3.随堂实验这种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补充形式,可作为实验作业布置给学生,也可作为建议,由有兴趣的学生自愿进行。

(二)知识教学课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

1.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为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而选用的事例和实验事实,必须是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例如,在进行“杠杆”教学中,关键在于弄清“力臂”的概念。教师在选择事例时,必须包含力的作用点不垂直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联线这一情况。

2.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其关键是通过对由演示实验和列举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但是这一本质却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着,如,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等等。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才能顺利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3.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认识。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

4.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知识的练习,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三)习题教学课

习题教学,也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讲述若干重要概念和规律,或者在重要的教学单元之后,一般要安排以解题指导为中心的习题课,及时而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和解题训练。要上好一堂习题课,重要的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程度,选编好例题和习题,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把复习讲评、示范解题和学生练习等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上我们对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三种课型,即实验教学、知识教学和习题教学进行了初步分析,物理教师必须熟悉这三种课的教学。

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系统教学法

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我们倡导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系统教学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轻松愉快而卓有成效地学习。

(一)系统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1.注重信息系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学习活动,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动作和反馈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分别以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依据的,相应的八种心理过程为:期待、注意、编码、储存、检索、迁移、反应和强化。从学习动机的确立到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从学习愿望的产生到愿望的满足,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既然如此,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系统,系统中的每一阶段都是为学习者安排外部教学情境,以支持他们每一阶段的学习。

2.明确教学目标

整个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它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的,而“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美]奥苏伯尔语)。

3.强调意义接受

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学生学习是以间接知识为主,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类的知识财产。而接受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知识,避免走很多弯路。但是,我们要求的是进行有意义接受,而不是机械接受。有意义接受,不仅可以迅速地接受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4.完善认知结构

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5.注意随堂记忆

每一节课上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记忆所学知识。

6.允许免交作业

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尊重学生的学习自。教材中的习题全都在课内完成,学生可以免交作业,可指导学生对课堂练习以“互查法”判阅。鼓励和建议学生选做课外习题,只要通过适当措施,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做更多的习题,并且也会做得更好。

7.重视单元过关

每单元教学结束后,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掌握学习”的情况,不使问题积压成堆。变换讲解的方式,“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射一箭”。

(二)系统教学法的课堂设计

根据加涅的学习阶段理论,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也是信息的摄取、加工、贮存和反馈的过程,即知识的知觉选择、理解领会、记忆贮存和作业反馈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为这一过程,特别是内部加工过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为此,我们把课堂教学设计为四个阶段。

1.自学探究知觉选择阶段

每上一节课,教师事先拟发自学提纲,提供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接着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组织学生自学教材、观看演示、动手做实验、展开讨论等。教师巡视指导,启发质疑,收集学生中的各种问题。

这一阶段,是知觉选择的过程。学生对教师讲授的教材内容,引起注意,有意识有选择地运用视听知觉进行感知,定向地摄取知识,获得感性认识,但对教材的意义尚未真正理解。

2.重点讲解理解领会阶段

针对学生自学探究的情况,教师进行重点讲解,澄清模糊观念,解答疑难问题,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特别要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串联精讲,纵向串讲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横向串讲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讲清易错易混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这一阶段是在知觉选择的基础上领会和理解教材。领会,是明白、知晓知识的意义及结构、规律,在领会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新知,并把新知纳入旧的认知结构中。理解,是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在理解的过程中,将个别事物、个别现象类化、概括为普遍的原理;或者将一般原理具体化,用一般规律解释个别事物或个别现象。理解领会是知识获得的重要环节。

3.整理吸收记忆贮存阶段

教师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要掌握的几个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指出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并分析其原因。接着,创造安静环境,让学生默记本节所学知识。

经过理解领会,知识就进入记忆阶段,通过记忆,保持知识,习得知识,实现学习知识的期望。为了保持知识,就必须根据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同遗忘作斗争。

4.练习巩固作业反馈阶段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提出各种类型的有一定梯度的典型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教师予以必要的矫正和辅导。

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要经过练习作业才能巩固,它是检查学习结果,提高、充实和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巩固知识的途径,一般是通过练习形式去强化知识。同时根据练习作业的水平,了解知识学习的结果,为教师和学生本人提供学习反馈。

以上我们对物理教学中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讨论,对我们所倡导的“系统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和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并没有涉及到各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诸如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我们认为,物理教学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是要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合理组织,并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启发式,让物理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材教法》,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年。

2.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物理教学论文 篇6

首先,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课前的准备工作,部分教师不是太重视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致使在实际的演示过程中总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状况,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更是会不知所措.所以,教师在课前不仅要准备好相关的实验器材,还要在课前自己尝试着反复地进行练习,这样在实际的操作中就会得心应手,即使遇到突发状况,也能够很好地解决.其次,演示实验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弄懂实验的目的、具体是要解决哪类问题,这个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课本中的知识,怎样才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再次,规范操作过程.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先为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再由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实验,这样不仅减少了错误操作所带来的危险,还能够使学生在正确的操作过程中迅速找到课本中的原理,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要对一门科目产生足够的兴趣,他就会自主地想去接触它.而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恰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教学中的一些实验具有很高的趣味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对物理产生浓厚的热情,长此以往,就会喜欢上物理,这样就使物理教学变得更加简单,学生能够在教学中保持着很高的积极性,教师就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讲“光的反射”时,教师可以拿来两块透明玻璃,在两块玻璃中间放一些肥皂水,将他们叠加到一起,组织学生观察,学生会发现上面会出现许多形态不一、大大小小的彩色花纹,这时再将肥皂水吹成大大小小的泡沫,就会发现泡沫上出现很多七彩的光线,由于泡沫会来回摆动,而上面的光线的形态也会随之变化.这时,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这是“光的反射”的原理.再结合现象,向学生具体阐述其中蕴涵的道理.为了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了解得更加深刻,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对这一部分知识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是口述知识,而物理这门学科却是在实际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教师只是单凭讲解,并不能使学生将所有的原理都能理解透彻,所以,一些学生逐渐对物理失去了学习兴趣,不想主动地接触这一学科,这就使得物理教学效率下降.而在物理教学中引进演示实验,学生终于不用对着枯燥的理论知识,自己也能做实验,主动性得到提高,表现出超强的积极性,物理教学变得简单、顺利.例如,在讲解“大气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先以身作则,向学生演示正确的实验步骤.准备两个不同大小的试管,在较大的试管中注入一些水,将较小的试管放入注入水的大试管中,然后提出疑问:如果将大试管倒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就会做出许多猜测,有的说小试管会掉出来,有的说水会流出来,但是实际的状况却是小试管上升了,这时学生就会质疑,会自告奋勇地到讲台上亲手做实验,这时他们就会发现所有的实验结果都是这样的.在实验过程中,课堂气氛得到带动,学生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这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了高效教学.

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演示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准确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讲“电路中串联与并联的电流规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操作实验,了解电路中的一些规律,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加深知识在他们脑海中的印象.通过实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对物理的认识更加透彻.学生能充分意识到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就会逐渐喜欢上物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语

物理教学论文 篇7

一、依托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部分,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动的性格特点,强调依托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一方面,初中物理源于生活,实验的真实性、生动性,都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另一方面,依托实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既确保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又有助于引导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强化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教师为引入“大气压强”可以开展如下的实验演示:事先准备一个易拉罐,将点燃的酒精棉放入罐中,并迅速将罐口用橡皮泥封住.很快,学生们便听到“砰”的一声,刚才还好好的易拉罐,一下子变“瘪”了.当学生看到这一切时,顿时一片惊喜和讨论,学生的学习积极一下点燃.学生迫切的想知道易拉罐为何变瘪了?.面对学生的疑惑与兴趣,教师可以问:(1)易拉罐怎么变瘪的?(2)易拉罐受到什么外力?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实现对重点知识的获取与理解.

二、联系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强调生活元素的导向性,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初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问题情境要联系生活经验,提出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热点息息相关的问题,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联系生活经验,让问题以直观的外在表现,激发学生的疑虑,进而自主探究、分析与研究,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例如,(1)坐在行驶中的火车或汽车上,道路两旁的树木为什么往后退?(2)为什么筷子插在水里,会被“折断”呢?;(3)为什么海是“蓝”的?……这些问题,源于学生的生活,其中又包含丰富的物理知识.真实问题不仅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的距离,也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之下,联系生活实际,主动探究,理解其背后的物理知识.案例在“光的折射”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没发现放在水中的筷子被“折断”了?抓鱼时,明明看到鱼却很难抓到,这是为什?在这生活化的问题导向之下,学生开始讨论与交流,众说纷纭:水面反光,看的不准确;杯子有问题,欺骗了我们的眼睛…….面对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可以在课堂上依托问题导向,与学生共同完成“水杯中的铅笔被折断”的实验,逐步破解学生的疑惑,并为引出教学内容.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教学氛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一笔、一黑板”的教学形态发生了转变,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初中物理教学形态发生了较大转变,特别是PPT、电子黑板等的广泛应用,对于优化初中物理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图像、声音与文字等信息的综合处理,实现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如,利用PPT的动画、声音及图像的功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并在问题的导向之下,实现有趣味、有疑问的物理教学.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由于惯性的抽象性,为更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惯性”、认识“惯性”,教师就可以通过PPT动画演示的方式,并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学生对“惯性”的认识,进而更好地思考.教师用动画展示几个实验:学生们,在PPT中我们看到杯子盖着小木板,在它的上面有鸡蛋.大家想想,如果将纸片迅速抽走,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们热烈谈论:会摔碎;会掉进杯子;会飞在空中…….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共同观看PPT动画展示,通过放慢动画,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这一过程,进而强化对“惯性”的感知与认识.

四、总结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教学的情境创设,其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深化物理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一要践行“生本”理念,在开放的物理教学环境下,让问题情境契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课程要求;二是紧密联系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问题情境之中,提高问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郭锐 单位:江苏省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

第二篇:合作学习模式下初中物理教学浅议

1初中物理教学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1在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

一般来说,初中物理的概念学习比较枯燥同时许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理解比较困难,很难实现真正的掌握.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变得很低,有的还会对于初中物理学习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出现厌学的现象.而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改变传统式的灌输式教学,改变课堂出现一言堂的情况.同时,在对学生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组的时候,能够使学生之间形成最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学生的学习探索愿望也会进一步提升,学生也会愿意参加小组的学习从而激发其内心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

1.2使物理概念更加具体化

通常来说,物理知识都会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表述物理知识的语言也都会具有很强的严谨性,这样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难有效理解一些专业的名词概念,给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带来了困难.但是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在相互讨论和研究中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知识,通过接触到不同学生的思路,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理解问题的方式,从而有效提高物理学习的正确性.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使存在错误的学生及时认识到错误,同时教师也能够给学生进行指正.

1.3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为了小组的荣誉而战,学生会更加的努力,也会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同时,因为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所以教师会对于小组内的不同意见或者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导,这样就能够使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师生之间也会有更多的互动,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学生会把在合作学习中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就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上的问题.通过合作小组的竞争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初中物理教学中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片面理解合作学习

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合作学习进入误区.例如,教师会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展合作学习,在教学开展到某一部分的时候,教师会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然后让每一个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就使合作学习的意义全无,只是变成了简单的小组讨论,没有商量出一致的结果,同样,合作学习缺少效率.同时因为教师对于合作学习没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导致在具体实施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有的时候学生还会利用讨论的时间进行闲聊,不仅不能够保证教学的效率,同时还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以致影响整个教学进度和合作学习的氛围.

2.2学习过程缺少有效的监控

在初中物理教学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很少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监督,只是在讲台上等待学生讨论的结果,这样就会导致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没有很好的掌控,同时由于缺少教师有效的监督,学生有可能会使合作学习的效率大打折扣,影响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教师没有在学生讨论学习中发挥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导致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够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

2.3少数人的学习导致合作学习效率降低

由于教师对于合作学习没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导致在实际的合作学习过程中经常回答问题或者是得到发言机会的总是那些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而其他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扮演的就只是一个旁听者,基本没有发言的机会,学生的意见也就很难传达到教师和学生的面前.这样就使得合作学习只是少数人的学习,只是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学习,这样会使学生整体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同时对于合作学习甚至整个物理教学的效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优化初中物理教学合作学习的策略

3.1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分组,提高学生整体参与度

要想提高合作教学的效率,教师首先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组,提高小组的合作效率.例如,教师应该综合考量学生的成绩、性格特点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将在这几方面存在互补的学生分到一个合作小组,这样能够使每个小组的综合实力均等,能够促进其进行公平的竞争,有效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应该引导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参加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提高.

3.2加强对于合作学习过程的监控,及时解决各种问题

教师只有加强对于合作学习过程的监控,才能够保证合作学习的效率.首先教师应该加强对于合作学习的监控,督促学生能够积极地讨论问题,真正进入学习的状态.同时教师通过有效的监控,及时了解每个合作小组遇到的困难,教师及时给予指导,使合作学习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加强监控的基础上,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够有效解决问题,保障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3.3选择合适的开展合作教学的时机,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组织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只有这样对于物理教学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帮助.教师在讲授物理知识《密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答不同的物体密度是否一样,可以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以铁块和木头为例,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讨论物体的密度.因为对于这样的知识,都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在进行适当的介绍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集思广益,通过合作学习来学习物理知识,找到物理问题的答案.只有在适当的时机开展合作学习才能够保证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提高,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4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在物理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既能够保证学生具有足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让学生的物理能力有所提高.所以这就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认识到物理教学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手段从而有效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彭毅 单位:南通田家炳中学

第三篇:课堂讨论法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应用

一、营造课堂环境,诱导学生讨论意识

自由、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能解放学生的思想,能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感,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利用有趣的方式将知识展示出来,将学生内心的好奇、欲望激发出来,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比如学习有关“浮力”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浮力的存在,给学生展示一张人体躺在死海表面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躺在水面上那种惬意,然而学生又觉得不可思议,因而产生了疑问.问题展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现象?学生都知道,人在水中容易被淹死,这充分说明这张图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就会对这个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学生在感受到浮力的同时,对产生浮力的大小和因素进行讨论,从而得到了人之所以能够躺在水面上,主要是因为受到比普通水中的浮力大,从而导入溶液密度不同所产生的浮力也就不同的探究之中,进而学生开始设计实验,验证溶液密度对浮力的影响.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推翻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具体的事物出发,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积极思考其中究竟蕴含着什么原因,得到了浮力公式.整个课堂学生的讨论情绪高涨,使得课堂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帮助学生养成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激化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讨论的情绪直接影响到讨论的效果.讨论中,教师要注意“激化”矛盾,使学生能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奋进的状态,从而消除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疲劳感,教师要合理的安排和调控节奏,使学生讨论的内容都针对具体的问题,切实地将自己的思维方式、方法技能运用到问题解决之中,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学习有关“光现象”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光现象进行讨论,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太阳光、灯光、七彩光等生活中常见的光,教师可以顺势切入问题,使学生的讨论变得具体生动.问题切入:讨论我们认识的光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每个学生对光的认识不同,得出的答案也就有一定的差异,进而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也就更为认真,通过对彩虹的学习,学生知道这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五颜六色的光;通过对太阳光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和不可见光,由于太阳光中含有紫外线,学生会觉得阳光很舒服温暖.另外,学生对生活中其它的光也进行了积极的讨论,真正了解了光的特征.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光的认识更深了一步,将自己的看法与他人的看法进行了融合,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知道了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印象,使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

三、联系升华,灵活应用创新

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探究,亲身地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现实与知识相联系,利用已有的知识积极地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从而将自己的知识应用实践,真正达到应用创新的目的.比如学习“透镜及其应用”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供透镜,让学生放在太阳光底下,学生会清楚地看到透镜下面光亮的小点,然后在小点处放置一张纸,学生发现纸慢慢地燃烧了起来,学生讨论的话题自然生成,纷纷地对透镜的性质进行讨论,从而得出了透镜的相关性质.有了这样的知识基础,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问题:大家看这是森林火灾的图片,为什么在森林没有遭到人为破坏的时候,也会引起火灾呢?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产生了质疑,进而主动进行讨论,积极在森林中寻找可以做透镜的材料,激烈的讨论时学生想到了水滴,从而知道了水滴可以做凸透镜,对太阳光具有聚光的作用,主动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理解,明白了物理知识在其中的应用.通过这样的讨论,激励了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搭建,灵活地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实际联系,在讨论和合作中对知识进行了整合,不仅实现了问题的解决,还帮助学生建立了新的知识体系,确保了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整合评价反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合理、有效地评价,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搭建整合,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持续、稳定地对物理进行学习.对讨论过程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利用引导点拨的方式,让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反馈,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肯定、鼓励和反思,以激励学生更努力地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学习有关“家庭电路”的时候,学生对家庭电路或者教室电路进行了细致具体的分析之后,对相互之间的连接和控制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反思,从而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问题点拨:对本节知识点进行总结,建立相关的知识框图?学生已经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整合讨论中就会变得很积极,从电器元件,保险丝、插头、插座的构造进行了总结和连接,教师鼓励学生对其中的控制方式、电路组成搭建相关的电路图,学生还从安全用电角度出发进行了讨论,并积极地对问题的解决进行了讨论,搭建出了一张科学严谨的知识网络图.整个讨论过程中,学生就是课堂的中心,非常积地对相关知识进行了整合,随着教师的点拨进行思考,充分做到了对学生的唤醒、鼓励和激励,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总结

总之,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就是创新,而“讨论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不断地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得学生不再受制于呆板的教学模式,而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磨练了学生的意识,促进了学生的积极进取,从而不断地进行突破和进步.

作者:曹艳 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长泾第二中学

第四篇:非智力因素初中物理教学应用

一、兴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物理这种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学生的兴趣在其中就起到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会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的枯燥和复杂,也会让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感觉到无从下手,这里应了那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在动力的驱使下,学习物理也就会变得简单而有趣的多.众所周知,物理力学知识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比较困难的内容之一,这部分学习内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是对于那些擅长于力学内容的学生来说,在初中阶段就遇到了令自己“省心”的内容,自然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动力;对于那些不擅长力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力学知识的学习就成了他们步入初中课程学习中第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且有不少学生因为克服不了力学知识的学习而放弃了物理学科的学习.所以提高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充分结合生活中的有趣现象来激发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教师不要上来就向学生罗列一系列的定理和概念,这样只会降低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选择两名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拔河比赛,也可以让同桌之间进行掰手腕比赛,在学生比赛的兴头上教师就可以提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由此激发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自信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自信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物理的学习更是这样,自信心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很多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一旦失去自信心的支撑,他们很有可能被困难打败,从此一蹶不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而言,有百分之八十的初中生明确表明自己在物理的学习中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很多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拉扯”中完成的,物理仿佛成了他们初中学习阶段的致命伤.因此帮助初中生建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成了初中物理教师一项艰巨的任务.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总结出一些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的题目,比如偏向于简单概念理解的题目,让学生能够轻松的应对,从而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精神层面对学生实行激励措施.在物理学科成为初中教学内容以来,经过多年的总结,一些难度较大、容易让学生产生抗拒和受挫心理的内容基本上已经被教师所熟知,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从精神方面来激励学生的斗志.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以往成功克服物理学习困难的学长们的成功案例出发,给学生讲述别人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面对的,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目前的处境是很多学生都会面对的时候,自信心就会被重新的激发出来,学生就会坦然对待眼前的困难,从而在物理学习上迈出关键的一步.

三、观察力在学习物理中的应用

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对初中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传统的物理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素质教育要求把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要想让学生胜任教学主体的地位,就要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观察的能力,才能在学习物理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物理题目的观察能力.物理是一门极为复杂的学科,它上到天文,下到地理,小到原子,大到宇宙,处理物理问题时用到了各种各样的原理和方法,所以学生面对较为复杂的综合题目时,能够准确而快速的观察出题目主要涉及到哪几个领域,用到哪些原理和方法.比如题目涉及到了力学方面的知识还是运动学方面的知识?用到了机械能守恒定律还是动能定理等等.只有观察出出题者的目的,才能快速的完成相应的题目.另一方面就是教会学生观察物理实验,观察物理实验的整个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要培养学生观察物理实验中的特殊现象及细微变化,通过对物理实验的观察,总结出规律再与教材结论相比较,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四、想象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已经涉及到了一些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抽象名词和原理.刚接触这些抽象的名词和原理时,自然会在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就成了解决这一学习问题的最佳“武器”.比如在学习“质点”的概念时,很多学生在第一次接触到这种理想化的名词时会出现手足无措的现象,但是只要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的学生把质点想象成自己的一根头发丝,有的学生把质点想象成了自己身体里的一个小小的细胞等等,正是这种看似离谱的想象却成了学生理解质点概念的关键.如此,一旦涉及到抽象的物理名词和原理,学生都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来强化自己的理解,从而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而这种想象能力是可能通过后天锻炼提高的,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种应用.

五、总结

总而言之,物理高难度的特点给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关注非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争取用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能力.

作者:张春超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赵墩中学

第五篇:灵活运用生活素材下的初中物理教学

一、运用生活物品,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第一个环节,其导入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期教学的展开.为此,教师必须具体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导入环节,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就投入到物理知识学习中,调动学习兴趣.这时,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教师可借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物品来导入新课.如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5节“升华与凝华”知识的时候,笔者将一旧白炽灯泡带入教室展示给学生看,并引导学生思考“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为什么会变成黑色?”而后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升华与凝华的概念,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如讲到“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回想凸透镜出现的两种现象:一放大物体;二在太阳下可以聚集光燃烧纸片,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同一个凸透镜于不同情况下,其成像是不同的,到底是为什么?其中有什么规律吗?”问题抛出来后,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大大的激发,探究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上课态度也异常认真了.

二、自制生活道具,活跃氛围

就初中生而言,学习物理的时间并不长,对物理现象多半会比较好奇.这时,教师若能调动其兴趣,学生势必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探究活动,整个课堂氛围会变得更加活跃.生活中,一个纸杯、一张纸、一块磁铁,均能变成物理实验的材料,用这些材料开展物理实验,演示物理现象,学生会感到更亲切,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从而不再觉得物理理论是遥不可及的,并树立起学习物理的信心,主动参与物理课堂.如学习“物体的浮与沉”知识的时候,笔者就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乒乓球向学生演示物理的沉浮条件.学生普遍都知道若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它就会浮起来的.但是,在此次实验中,笔者带了三个兵乓球:一个原装的,用于演示物体上浮到漂浮;一个注入了适量水之后,再将其封闭,用于演示悬浮情况;而第三个则注入足量的水,用于演示下沉实验.这一过程中,学生亲眼见到了乒乓球的沉与浮,既眼见为实,又非常好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时,笔者让学生自己掂量兵乓球的重量,进而引出“物体沉浮,是由物体所承受的浮力与物体所受重力所决定的”的知识点.

三、展开生活实践,掌握新知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知识,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展开生活实践活动,通过实验来掌握新知.如“练习电能表读数”实验时,为了更贴近生活,笔者就组织学生设计一表格,并利用双休时间,从8:00~21:00点,每隔1小时记录一次自家电能表计数,进而算出其每小时的耗电量,后绘制出一张有关耗电量时间变化图.这样一来,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了电表读数的方法,还训练了学生画图、实验与操作的能力.又如练习“测量物体质量”的时候,笔者先让学生预估一下一个文具盒、一本物理课文的质量,后引导学生利用天平准确测量,从而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天平,又培养了学生的预估能力.想必,这些实验的进行,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其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也吻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课程教学理念.

四、深入现实生活,学以致用

课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了大千世界的奇妙多彩,而物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集合了哲学、科学与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其知识不仅源于生活,而且又被广泛的应用于生活,在学习中,只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与价值,才能让学生更加高效的完成学习目标.如学习苏教版八(下)第八章第3节内容“摩擦力”之后,学生基本上能够解说生活中关于摩擦的现象,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该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购买鞋子的时候,注意鞋底的波纹,了解其鞋底是否有较高的摩擦力;是否能够在下雨天、下雪天不滑倒等.又如,将学生比较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带到课堂上,让学生思考自行车运行中的摩擦力是个怎样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中巩固新知.

五、总结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新课程标准引领下,初中物理教学必须紧密贴合生活实际,而作为教师,更应该认识到物理源于生活的道理,进而在立足课文知识讲解的基础上,灵活选用生活素材,制作生活道具,并将其用到课堂实践探究活动中,以此来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学以致用,逐步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最终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作者:朱勇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货隆初级中学

第六篇:初中物理教学文化价值渗透策略

一、新授课中的文化挖掘

就初中物理的学科特点,我们在新授课中非常注重过程和方法的体验与积累,在整个过程和方法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建构和提升.而新授课中的文化价值不会影响学生的解题和应试,所以很多教师经常置之不理,而如果真的把文化价值置之不理的话,学生不会发现物理学习的内在价值和物理学科的内在魅力,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兴趣再生和可持续发展.而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在物理学习成绩上的提升,还会影响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更远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新授课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并通过我们教学行为的开展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并促使学生的兴趣再生.比如,在苏科版教材的《声音的特性》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渗透很多的文化素材,我们在探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时候,就可以借助我国古人发明的二胡来探究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影响因素.还可以借助视频给学生呈现我们古代的编钟,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人的智慧与才华.类似素材在初中物理中还有很多,比如光现象《墨经》中的小孔成像、磁现象《梦溪笔谈》中的地磁场等等,而这一切文化素材都需要教师不断的挖掘,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素材,还有挖掘教参中的、物理学史上的,并筛选适合的内容进行教学和渗透.

二、习题课中的文化渗透

目前初中物理习题课中对文化素养的渗透更是少之又少,现状决定着很多物理教师在习题课堂上一味的讲题,总结习题中的重点和难点,或是进行变式和再训练,以此促使学生对习题中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促使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而教师如果一味的进行习题训练和变式训练,学生很容易对现状产生厌倦,如果教师在习题情境中渗透一些文化元素,学生首先会对题目中的文化元素产生好感和好奇,从而提升学生对文化素养中所含物理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此时的物理习题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习题的解决,而是通过解题服务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价值所在,提升物理教学的价值.而这些需要教师注重文化的有效的渗透.比如,我们要给学生的训练“密度的测量”时,可以把测量的对象和情境设置成对一石器的测量,测量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这一石器的文物价值和文化底蕴,带着这样的研究目的去测量一个石器的密度,我们习题的价值不仅仅是提升学生对密度的理解深度,还可以渗透学生对密度价值的理解,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促使内在学习的动力.这个渗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付出很多,教师不仅要分析如何提高习题教学的策略,还有注重习题教学过程中文化价值的渲染和渗透,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如此付出的价值也是非常客观和理想的.

三、复习课中的文化建构

复习课是初中物理常态课中的一种,除了常规的单元复习、期末复习等,最为重要的就是初三中考总复习,这个总复习一般持续三个月以上,包括一轮复习、二轮复习等.而复习课的效率和达成度不仅取决于复习内容的执行策略,还取决于复习内容呈现的形式,让学生在整个复习的过程中不仅收获知识与技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而且还能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内在魅力、文化价值等等,比如江苏省特级教师滕玉英老师上次在《机械能和内能的复习》过程中,并没有简单的通过知识的罗列、习题的训练、重难点的点评和延伸来达成复习,而是以神舟号为情境原型,通过介绍神舟号的大体结构,到神舟号的升空、变轨、回收等多个运动情境,不仅把整个机械能与内能的重点、难点得以突破,还延伸至蛟龙号的情境内容.到这个环节,教师已经达成三个效果:(1)复习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构建知识框架.(2)在情境中对相应的内容得以训练和巩固,并暴露学生在本章中存在的问题.(3)通过对蛟龙号的延伸达成变式、延伸、提升的效果.到此为此,滕老师的课已经达到很高的知识、技能目标,而且还通过神舟号、蛟龙号达成较高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价值.滕老师还在课堂的最后环节引入当地为神舟号、蛟龙号作出巨大贡献的两名高级工程师,这个人物的引入让学生大吃一惊,兴趣大增,再次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开展让学生对现在的学习内容产生更大兴趣,并让学生因为这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提升对物理的兴趣,促使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提升.复习课中除了类似滕老师呈现的蛟龙号、神舟号等物理情境,还有很多的素材,比如辽宁号、南极考察船“雪龙”号等等,这些素材不仅可以挖掘大量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还能渗透其中的文化价值,促使学生的情感价值的达成.而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建构这些文化价值,让我们的复习达成多维教学目标.

四、总结

如果说物理教学是为了促使学生的智商提升的话,那么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情商,并通过物理教学的巧妙渗透,达成以情促智的效果,真正实现我们教学行为的素质化之旅.

作者:沈晶晶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

第七篇:翻转课堂初中物理教学应用

1教学视频的制作和选取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要求同学们在课前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教学视频可以从网络的开放教育资源中选取,也可以由教师亲自动手制作.一般来说,教学视频的长度大约控制在10分钟左右.这样规定主要是基于学生有效注意力时间的考虑.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中发现,网络上符合要求的初中物理教学视频非常少,因此要想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效,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要学会自制教学视频.自制教学视频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所以为了制作出较高质量的教学视频,物理教师必须要深入地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如果知识储备不够且又急需制作教学视频,那么则可以请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帮忙,或请其它学科对教学视频制作技术掌握较为精湛的教师帮助.除此之外,在教学视频的结尾阶段,为了巩固同学们的所学,我们还应该适当设置几个问题.诸如,执教《太阳能》一课的时候,在教学视频的结尾阶段笔者设置了这样几道问题让学生回答:(1)何谓太阳能;(2)太阳能目前应用的领域主要有哪些?(3)还有哪些领域亟待开发?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帮助同学们有效地回顾相关的教学内容.

2课堂中的自主合作探究

一般来说,课前教学视频仅仅只是针对一些重难点问题进行教学.如果要想真正达到翻转课堂的教学成效,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我们教师还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同学们进行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从而对相关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例如,执教《太阳能》一课的时候,在正式上课阶段,笔者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自主探究:太阳能有哪些优点.经过同学们的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究之后,有同学回答说:“太阳能是非常巨大的.”有的同学说:“太阳能的供应时间非常长久.”有的同学说:“太阳能非常容易获取.”有的同学说:“太阳能不会污染环境且使用起来比较安全.”听到同学们的回答,笔者总结性地说道:“同学们说的都很对,太阳能的优点是很多的.”接下来,又在黑板上出示了几个主题,让同学们分组进行探究:太阳能目前主要有三大利用方式:(1)光热转换———太阳能热水器;(2)光电转换———太阳能电池;(3)光化转换———光合作用.请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各选一个主题进行探究,探究太阳能每种利用方式的具体情况,并撰写研究报告.由于当时是在计算机机房上课,因此同学们可以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的信息,进而完成研究报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同学们很快就可以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问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总而言之,在翻转课堂的正式教学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仅仅只是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处于主导地位.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

3课堂成果的交流和评价

经历过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过程之后,我们还需要组织相关的学习成果交流.学习成果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让自身的思维得以更好的发散,且能够取人之长补己所短.例如,执教《太阳能》一课的时候,经过合作学习之后,各小组的同学均完成了本小组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完成之后,笔者要求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研究成果汇报.在汇报结束之后,还要求其它小组的同学对其进行讨论和评价.当所有小组的同学均完成了汇报之后,笔者再进行总结性评价:“同学们今天的学习表现都非常不错,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均有效地完成了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涉及到太阳能三种利用方式中的具体领域,且拥有非常详细的行业调查数据.对于这一点来说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用于成果交流和评价的时间并不是非常充分.为了让成果交流和评价更加充分,笔者还要求各个小组的同学将研究报告上传到相关的网络交流平台上,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与评价.这样的讨论和评价方式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可以让讨论和评价表现得更为深刻.

4总结

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运用是有效的,也是值得大力推崇和提倡的,它将学习的主动权适度地还给了学生,让课堂教学呈现出更高的成效。

作者:许厚元 单位: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第八篇:生活实验初中物理教学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这充分体现了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学生只有对物理这门学科充满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教学的学习中来.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大都只重视物理知识和理论的灌输,忽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应用.由于单一的物理教学模式和枯燥乏味的物理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知识学习状态,无法发挥自身学习的能动性,所以学习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另外,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都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他们更喜欢实验教学形式.由于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小型、灵活、生动的物理生活实验,如果教师可以将这些实验引入课堂教学,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自主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在开展物理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设计一些与教材有关,且具有创新、新颖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讲解“大气压强”的时候,教师如果单纯地通过口述的方式来对大气压强进行直白地描述,由于他们以前没有接触过大气压强这个概念,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候物理教师可以借助变魔术的方式为学生演示“瓶吞裸蛋”的实验,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师将准备好的去皮熟鸡蛋盖住广口瓶的瓶口,然后让学生猜测在不借助人为外力的情况下可否使鸡蛋进行广口瓶中.在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教师先向广口瓶中倒入一定量热水,然后晃动,接着将瓶中热水倒掉,并立即用鸡蛋堵住广口瓶的瓶口,这时候学生发现鸡蛋会缓慢地向瓶中移动,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实验所吸引,他们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均得到有效激发,此时教师可以合理的导入大气压强这一概念,从而深化学生对于大气压强这一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二、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

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抽象性物理知识.虽然很多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具有紧密地联系,但是仅凭学生现有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很难理解和掌握.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深化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物理知识的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物理生活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物理知识.例如,讲解“功”这部分物理知识时,由于学生大都容易混淆功、功率和机械功率这三个概念,所以为了使学生明确三个概念,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比赛的生活实验.让班级中的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采取抱砖上楼的形式,让他们测一测自己做的功、功率以及机械效率,然后从全班同学中评选出做功、功率和效率最大的同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明确各物理概念的含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算,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实验活动中掌握有关物理知识.又如,讲解“声波”部分内容的时候,教材中是通过类比水波来进行知识的阐述,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学生理解有难度.这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个小型的实验来辅助课堂教学:在装有水的水槽边缘固定一个电动机,通过电动机转动使弯金属杆拍打水面,从而产生水波,然后借助投影仪将实验的现象展示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物理知识.

三、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部分学校由于教学条件较差,实验仪器比较缺乏,所以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大都只进行传统物理知识灌输和讲解,而很少开展实验,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被动地听讲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当前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器具构建一些小型实验,将那些可以实现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实地的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开展实验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培养物理思维和素养,提高动手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例如,讲解“声音的传播”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声音有关的小物品,比如“土电话”等.学生根据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是振动以及固体传播声音等知识,结合教材中“土电话”的制作过程,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土电话”,在他们用自己的作品进行“通话”后,他们会深深感受成功的乐趣.又如,学习“光的折射”知识后,教师可以为同学布置一个课下动手实践任务,让学生借助光的折射原理制作出人工彩虹.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有的同学会用三棱镜折射出彩虹,也有的同学用装有水的杯子折射阳光等等.通过这些简单的生活实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实施新课标,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按部就班式地教学方式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但是不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因此,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学完一定物理知识后要求学生完成课外实验制作.学生在课外实验活动中所接触到的东西和所学到的知识是课堂物理教学无法传授给学生的,这需要学生自身在课外试验中自行体会、学习和感悟.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设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例如,讲解“光的传播”部分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完成“小孔成像”这个实验,许多同学回家后,将易拉罐底部挖成小孔,并用气球套住易拉罐的顶端,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简易的“小孔成像”实验器材.他们可以通过这个器具观察蜡烛通过小孔后的成像结果,不同的实验现象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讨问题,并通过研究发现,成像的大小与蜡烛到小孔之间的距离有关,从而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学习奠定基础,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作者:姜莹 单位:江苏省兴化市陈堡初级中学

第九篇:初中物理教学环保教育探析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物理教材中涉及到的环保内容有:噪声的危害与控制、臭氧层的破坏、光污染、水污染、电磁污染、热污染、大气污染、核污染等等.涉及到这些学习内容我们怎样进行环保知识的教学?物理教学中我们应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因素,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及时捕捉契机,做到既适时又适当,完成环境教育的渗透.教学过程中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例如进行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教学时,我先向学生介绍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能产生粉尘和CO,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致缺氧而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CO)罐泄漏,造成二万五千人死亡,五万人双目失明.这虽然是久而远的事件,但足以使学生的心灵发生震撼,我还特别列举了2006年2月,吉林6个市发生CO中毒事件!学生当时情绪很激动,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深体会到CO污染的严重性!

二、利用实验教学进行环保教育

物理实验课都是教师准备好教材,学生到实验室按要求得到结果以验证所学的内容,学生多数是教师怎么说就怎么做,对于器材的来源从不过问,多数学生都认为器材是学校花钱买来的,没什么问题,即使损坏了,也只是让教师去调换.记得有一次做平面镜成像时我问学生:“如果我不提供实验器材,你们有办法去完成这个实验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最终大部分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成实验器材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如有一个学生用报废的干电池,这个实验不但解决了原来实验中燃烧的蜡烛与镜后未燃烧蜡烛不完全等大的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原实验蜡烛燃烧的时间限制问题,并且避免了众多蜡烛一起燃烧所引起的空气污染.这次活动不仅使学生完成了任务,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了许多废旧物品是可以利用的.同时,物理教学中的不少实验都可以自制器材去完成.如在制作天平的活动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废弃不用大小的电池来作为天平的砝码,横梁也可以用木棒来代替.像这类制作还有很多,而这些器材的用品来源完全可以用被人们扔掉的废物,如旧电池、易拉罐、木板、玻璃、塑料等来替代.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周围都被人们越来越多的垃圾所占去,我们的空气会怎样,环境有会怎样?我们利用了废品,既减轻了垃圾处理量,降低了处理费用,有利于保护地球的物资资源和能源,减轻了全球生态系统的恶化.又如做碘升华、凝华实验时,课本要求将碘放在敞口的烧杯里进行,由于碘蒸汽有毒,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改进,将碘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里进行.这样既可以避免有害物质的外溢,以免污染环境,又能保证师生的身体健康.同时又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三、利用生活中问题进行环保教育

物理教学有一个优于其它学科的一个优势,那就是物理关注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众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物理来解决.而生活、学习是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教育应当考虑到每一部分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一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借助教育手段使学生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并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治产生新的污染的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环境问题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在我们周围,经常会有环境问题发生,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生活常识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例如,为什么现在人们买冰箱时,售货员会介绍无氟冰箱呢?原来距地面20公里~30公里的平流层里有一层臭氧,它是一种不稳定的具有特殊“新鲜”气味的气体,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杀菌速度快、效果好,而且有去除色、味的特点.臭氧层在天空中就像一道天然屏障一样,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来的对生命有害的紫外线,是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和进化的重要条件,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而电冰箱的氟利昂如果散逸、泄漏出来,上升到臭氧层会破坏那里的臭氧,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现在我们已经研制出了氟利昂的代用品,淘汰了这种破坏臭氧层的物质,于是就有了无氟电冰箱.又如前一段时间太湖水污染导致无锡等地用水紧张,水价暴涨.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水的富营养化,导致蓝藻大量繁殖,使水质受到污染.更有其它的许多地方河流污染严重,人们的生活生产用水都出现了危机,让学生明白在未来的生活中,水资源的危机很可能取代能源危机而成为人类面临的更严峻的问题,清楚认识到水资源和其它许多自然资源一样,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石油、煤炭没有了,可以用核能、太阳能来代替;钢铁不够用了,可以用铝、铜甚至用塑料来替代.可是水呢,水却没有替代品,任何别的东西都代替不了水在自然界和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四、利用课题研究渗透环保教育

环境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利用课题研究来渗透环境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多方位的.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观察、思考、亲自去检测、调查了解,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形成强烈的环境意识,培养亲自动手动脑解决环境问题的自觉性和实际能力.我们认为,研究课题的选择可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可以联系当地实际情况来选择.比如,学校周边的环境不是很安静,可以让学生选择噪声污染及其控制方面的题目;第二,可以联系日常生活来选题.比如,可以以“无氟冰箱好在什么地方”为题进行课题研究.这个题目涉及到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我们要保护臭氧层这个环保知识;第三,可以结合时事与历史来选题.比如,讲到放射性污染的时候,可以结合当今国际上发生的核泄露事件、核废料处理纠纷以及历史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等来选题.总之,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倡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向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观点,让他们知道保护环境其实就是发展人类自身.

作者:马明强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江宁初级中学

第十篇:初中物理教学问题和对策浅析

一、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硬件跟不上,实验室设备陈旧且数量少

在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知识过程中,进行物理实验是物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直观的表达出语言无法描述的现象,更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提高学生对初中物理这门课程的兴趣。但是从目前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因经济状况或思想守旧,对学校的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投入到教学用具方面的资金不足,使得物理实验设备不充足,从而导致物理实验课进行的较少。除此之晚,有的物理教师对物理实验不够重视,认为学生只要学好理论知识、考试能得高分就可以,做不做试验无所谓。教师的这种想法使得本没有多少的实验课进一步减少,从而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更难学懂,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校对初中物理的重视不够,课业多学时少

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决定,初中物理这门课在中考中分值比例不高,因而在升学率决定学校好坏的环境中,学校对物理的重视程度难免的会低于语文、数学和英语这几门高分学科,甚至于有的学校会把物理边缘化。正是由于学校的这种轻视物理的态度,使得一些任课教师也对物理产生了轻视,从而导致学生对物理的轻视。这也是导致初中物理课业多却课时少主要原因。

3.教师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落后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物理这门学科的教材增加了新的内容,因此对物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了新的要求。一部分教师不能透彻理解新课改的要求,对新的知识的教授方法也不熟练,还是采取老师在黑板上讲,学生在下面边记边听的老旧教学模式。但这种方法却不能有效的引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更使一部分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学习丧失信心,从而造成学生的成绩下降等一系列不良问题。

二、对初中物理教学问题的对策

1.增加实验室,更新实验设备

鉴于物理实验在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学校和物理任课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应定期对物理实验室进行维护,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完好,对老旧设备及时更新换代;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实验室数量,来确保每位同学在进行实验课时都有自己的仪器,能独立实验。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开展物理实验,并鼓励每位同学都能动手实验,用实验现象来验证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同名磁极相排斥,异名磁极相吸引”这一知识时,教师就可以拿两块磁铁当面给学生演示,并让同学自己感受一下两块磁铁的吸引力与排斥力,给学生最直观的现象,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2.学校加强重视,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弥补少课时问题

学校不应因初中物理在中考中占分比例小于语数外三科而忽视物理的学习,只有学校加强重视才能让任课教师重视从而达到让学生重视初中物理这门学课的学习。对于课程多课时少这一问题,学校首先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课时,而不是盲目服从上级安排;其次要多召开教师研讨会,加深教师间的学术交流,探讨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最后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及时告知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也要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

3.教师应改变教学思路,改善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标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现在学生的思路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任课教师改变教学方法与思路是势在必行。首先,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有什么看法以及他们平时是如何自己学习物理知识的,只有了解学生是如何想的,才能制定最适合教学方法。其次,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是成功的前提。教师可以把课本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增加课堂趣味性。例如教师在讲摩擦力时,就可以通过讲人走路时鞋子与地面的接触产生了摩擦来引入摩擦力这一概念。这会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快速记住这一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结语

物理教学论文 篇8

(一)大学物理教材大学物理教材是学生了解物理知识最为直接和方便的手段,对于学生的自学和更好地提高上课效率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大学物理教材更关注于系统理论知识的讲解,文字基本覆盖了整个教材,很少有插图,因而不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更为直观形象的了解。

(二)大学课堂大学物理课堂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最基础的方式,真正的大学课堂应该不同于初中及高中的课堂,因为大学生的思维具有了一定的开拓性及灵活性,其实践经验也得到了不断的增长,因而教师上课就不应该是初中和高中时那种“填鸭式”教学,而应起到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其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大学课堂物理教学中应采取的改革措施

(一)提高大学物理老师的素质老师在学生一生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经有一位著名的老师培养了多位科学家,当老师八十华诞同学们赶来为老师庆祝生日时,记者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你对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答案意外的惊人,同学们都说是眼神,足见要想成为一个对同学们有切实帮助的老师,就需要热爱学生,要慈于父母,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成长。

(二)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注重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要注重发挥他们的独特优势,对于不同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首先,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要帮助其补充更多的基础知识;其次,如果有些同学擅长于理论的研究,要加强对其理论知识的传输,使之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有些同学动手能力较强,就要提供实验器材及方法,促使其从实验中发现真理;再次,大学课程有很多学科,其中物理学科作为一门理科学科,要求学生掌握更深的物理知识,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有目的地将学生往高深物理知识方面引导,使学生更深刻明白物理学习的目的,从而增强其提高专业水平的动力。

(三)注重趣味教学的方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一门学科,就必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其次,要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更好地展示物理知识的机理,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的理解。再次,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角色表演等方法来进行物理知识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走出课堂,带领学生去实验室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最后,要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很好地联结起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同学们只有在实践中发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才会去努力学习它,因此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小结

总之,在当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情况下,面对我国当今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我们要从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并采用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等措施来对大学物理教学进行改革,从而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物理技能的提高,进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动技术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素质教育的目标。

物理教学论文 篇9

合作教学是教师教学实践中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即教师教学中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或探究学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学习和探究,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进来,与学生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例如,学习苏科版《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这节课时,我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让学生分组用天平对物体的质量进行测量,课前为学生准备好所用的器材和用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学生的每一个小组都在教师的团结合作之下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

2.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比较紧密,教师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环节要科学合理,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和能力,专业水平已经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师想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摩擦力》这一节实验课,我把这节实验课安排在实验室,课前我为学生准备好实验课需要的器材,如:毛巾、玻璃球、玻璃等,让学生根据基础理论的学习,选择所需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及时指导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体会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够深刻理解摩擦力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学生在这一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将来要步入社会参与竞争,教师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初中物理学科是中考中的重要考试内容,教师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这门学科,更要有效安排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让学生将来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教师有必要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材知识要点的框架特点,安排和设计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例如,学习《水循环》这节课时,教学重点: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离不开上两节课《熔化和凝固》和《升华和凝华》,那么在讲解本节课的过程中,我穿插着上两节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同时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比一比看看谁记得比较准确,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对上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复习,还能够促进学生把知识点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过程中学生争相回答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达到掌握知识要点的教学目标.其实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要进一步了解,才能设计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综上,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通过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有效地途径,需要教师教学过程中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能力和水平,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先进教学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的能力和水平.

物理教学论文 篇10

物理学,就其本身的知识来说,其趣味性是较少的。但是探索物理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却往往是十分生动有趣的。实践证明,物理学不仅以它内容丰富,理论严谨和普遍适用的知识宝库,使它一直在近几个世纪里处于领头科学的地位;而且更由于它的一整套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精确巧妙和简洁有效,使它形成了物理学的方法论;指导人们去分析问题的关键实质;提出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推测未知的有效途径;激励人们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不断探索。

因此,如果把中学物理教学仅仅囿于“正确地传授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而对物理学和科学方法不甚了解或束之一阁,其教学过程必然是无聊的,枯燥的,甚至是僵死的;效果也必然事倍功半。只有在讲授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把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并逐步地让学生掌握运用,物理教学才会生动有趣和充满创活力,并能卢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笔者认为:要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是交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独立地获取知识,正如训练猎手,不是交野鸡之类的猎物给他,而是交给他猎枪,使他学会如何去打猎。获取物理知识的有效方法是什么?就是有关物理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方法,就是物理学家探索他们曾用的思维方地和研究方法。除此,别无灵丹妙药。什么是物理学和思维方法?

例如“一支点着的蜡烛,美丽的火焰在活泼欢跳,熔化了的蜡烛通过烛心吸至上方一点一点地燃烧。看到这个现象,化学家注意的大概是:火焰下方蜡烛熔化成一个美丽的下去的曲面,怎样计算这个曲面的表面积等,物理学家注意的大概是:为什么燃烧的火焰会发出美丽的光辉它外层的白色火焰和内层的青色火焰哪个温度高?在这个倒子中,其最后所述的,就是一种从“物理角度”观察事物的事理方法。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求交给学生的,也正是这种“物理思维方法”。一般而论,物理思维方法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它是“以物即思,以物兴思”,而不是凭空乱想瞎猜,“物”(包括宇观、宏观、微观的一切物质客体)是物理思维的基础。离开客观实体的存在和对它的细致观察,任何物理思维的胚芽都是无法荫生的。特别是初中学生,他们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教学过程中,“物”的作用的意义就更不能忽视。必须时时处处,用心地以“物”去剌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感性认识,提供进行形象思维的依据,尽量给学生创造在“物”的环境里学习物理的机会。物理教师要善于巧妙地适时适当地使用这些物理手段来激发学生的物理思维,以强化对“物”的印象。

2、它是“以物思理,以物究理”,追根索源思考“物”的状态及其运动变化的道理。即以物为依据,经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演绎、判断、推理和想象等思维过程,进行思维加工,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由于初中阶段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时期,物理教学中应着重观察,比较、说明的归推理方法的培养;高中生的思维基本上是抽象思维。因此物理教学中则更多地运用数学工具表达物理概念和定律。

3、它是“以物说理”。即把上述思维过程中领悟到的“道理”,用语言文字或数学符号表述出来,形成以物为依据的物理理论,即从物说理。语言文字是思维的外衣。语无伦次或词不达意,其思维必然是杂乱无章或含混不清。

4、它是“以物证理”。初步领悟所提的“道理”还必须经得住实践的考验。中学物理教学中,常常是设计实验,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检验。凡经得住实践的考验,或经过实验验证的那些“道理”,才能当作物理理论。中学物理的内容,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并充分论证的验证的,但对中学生来说仍属未知的,还有待探索的必须验证。因此,教学中不能把前人的现成结果。直截了当地交给学生。而必须引导学生沿着前人探索它们的曲折历程,能动地去发现,去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这就是目前广泛使用和大力倡导的所谓“发现法”教学和“探索性”实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