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周邦彦《六丑》诗词翻译赏析优秀5篇正文

《周邦彦《六丑》诗词翻译赏析优秀5篇》

时间: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本页是爱岗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周邦彦《六丑》诗词翻译赏析优秀5篇,欢迎参考。

六丑蔷薇谢后作周邦彦翻译赏析 篇1

,这是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从描写落花到抒发对花落后的“追惜”之情,更是对自己“光阴虚掷”的“追惜”之情。

原文:

六丑・蔷薇谢后作

周邦彦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六丑・蔷薇谢后作字词解释:

⑴六丑:词牌名。周邦彦创调。

⑵试酒:宋代风俗,农历三月末或四月初偿新酒。周密《武林旧事》卷三:“户部点检所十三酒库,例于四月初开煮,九月初开清,先至提领所呈样品尝,然后迎引至诸所隶官府而散。”这里用以指时令。

⑶过翼:飞过的鸟。

⑷楚宫倾国:楚王宫里的美女,喻蔷薇花。倾国:美人,这里以之比落花。

⑸钗钿(diàn)堕处:花落处。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⑹桃蹊(xī):桃树下的路。柳陌:绿柳成荫的路。

⑺多情为谁追惜:即“为谁多情追惜”,意即还有谁多情(似我)地痛惜花残春逝呢?

⑻珍丛:花丛。

⑼惹:挑逗。

⑽强簪巾帻(zé):勉强插戴在头巾上。巾帻:头巾。

⑾向人欹侧:向人表示依恋媚态。

⑿恐断红、尚相思字:意指红花飘零时,对人间充满了依恋之情。用唐人卢渥和宫女在红叶上题诗的典故。见范摅《云溪友议》:唐卢渥到长安应试,拾得沟漂出的红叶,上有宫女题诗。后娶遣放宫女为妻,恰好是题诗者。

六丑 周邦彦 翻译 篇2

词作上片抒写春归花谢之景象。

开首二句,“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点明时令、主人公身份,抒发惜春心情。“试酒”,这里用以指时令──农历四月初。长期羁旅在外的词人,值此春去之际,不禁发出虚度光阴的'感叹,写来含浑而不显露。

“正”字、“怅”字直贯全篇。“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过翼”,以鸟飞作比喻,形容春归之迅速,这三句一句一转:“愿春暂留”,表示不忍“虚掷”,珍惜春光;“春归如过翼”,春不但不留,反而逝如飞鸟,竟成“虚掷”;“一去无迹”,不仅快如飞鸟,更无影无踪。“一去”二字,直说到尽头,不留余地。随着句意,惜春之情愈转愈深。

以上五句写春去,是题前之笔。接下陡然提出:“为问花何在?”一笔喷醒,又轻轻顿住。其实从下句“夜来风雨”至上片结束,皆从此一问而出,振起全词。

“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二句,正面写落花。“倾国”,美人,这里以之比落花。以美人比落花,唐代即有。这里本应说吴宫,但为律所限,故借用“楚宫”。这三句既写因夜来风吹雨打,使落花无家,更写由于落花是无家的,所以虽有倾国之美姿,也得不到风雨的怜惜。这里是人与花融合来写,以花之遭际喻羁人无家、随处飘零之身世。这三句一开一合,一起一伏,很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钗钿堕处遗香泽”以下六句,大力铺开,尽情写蔷薇谢后的飘落情况。“钗钿堕处遗香泽”,这里是以美人佩戴的“钗钿”喻落花,零落之余,只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落花飘零是惨景,而以“桃蹊”、“柳陌”来衬托,却显得极有情致。接下侧写一笔:“多情为谁追惜?”“为谁”,即谁为。春去花残,观赏者都已散去,应不再有多情追惜之人了。“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二句一转,蜂蝶无知,不知“追惜”,然而它们却以媒人、使者的身分“时叩窗隔”,似乎在提醒室中人去“追惜”。通过以上描绘,把蔷薇虽然凋谢而香气犹存,春天虽然逝去而值得追惜之情景写得韵味盎然。

词作上片特用问语“为问花何在”、“多情为谁追惜”,加以强调,以突出“无家”与“无人追惜”之意,由此见出内中隐含词人自己的身世遭际之感。

词作下片着意刻画人惜花、花恋人的生动情景。“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开首二句起衬托作用,以引起下文。词人不忍辜负蜂蝶之“时叩窗隔”,于是走出室内,来到东园,只见园内花事已过,碧叶茂盛,一片“花落”后“岑寂”的景象,也是“光阴虚掷”、春天“一去无迹”之实况。“静?珍丛底,成叹息,”写人惜花。为了“追惜”,词人静静地绕着蔷薇花丛,去寻找落花所“遗”之“香泽”。“成叹息”三字总括一切,承上启下。“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三句,为一叹,写花恋人。花已“无迹”,但有“长条”,而“故惹行客”,话别“牵衣”,有同病相怜之意,也写出“行客”之无人怜惜、孤寂之境况。无情之物,而写成似有情,虽无中生有,却动人必弦,感人至深。

“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四句,为二叹。在“长条”之上,偶然看见一朵残留的小花,词人以为这就是打算与其话别者。虽然“残花”本不是“簪巾帻”之物,然而“行客”却颇受感动,故“强”而“簪”之。然而这哪里比得上它当初盛开时插在美人头上之妩媚动人呢?残英强簪,令人回想花盛时之芳姿,映带凋谢后之景况,有无限珍惜慨叹之意。这既是慨叹花之今不如昔,更是慨叹自己的“光阴虚掷”、“人老珠黄”。

词作写至此,词人如梦初醒,似有所觉悟,又有无可奈何之感。最后三句“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为三叹。词人因终不愿落花“一去无迹”,所以又对花之“漂流”劝以“莫趁潮汐”,冀望“断红”上尚有“相思”字。如若落花随潮水流去,那上面题的相思词句,就永远不会让人看见了。“何由见得”,即何由得见,流露了依依不舍的深情蜜意。这里活用红叶题诗故事,借指飘零的花瓣。对以上所写,。末句复用问语,逆挽而不直下,拙重而不呆滞。

全词构思别致,充分利用慢词铺叙展衍的特点,时而写花,时而写人,时而花、人合写,时而写人与花之所同,时而写人不如花之处。回环曲折、反复腾挪地抒写了自己的“惜花”心情,又表露了自伤自悼的游宦之感。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作品评价:

词写得极有特色,与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有异曲同工之妙,颇值一读。

黄蓼园曰:“自伤年老远宦,意境落寞,借花起兴。以下是花是己,比兴无端。指与物化,奇清四溢,不可方物。人巧极而天工生矣。结处意致尤缠绵无已,耐人寻绎”(《蓼园词选》)。评论较妥切,可参考。

词牌名:

《六丑》,词牌名。此为周邦彦创作“中吕调”曲。据周密《浩然斋雅谈》,邦彦曾对宋徽宗云:“此犯六调,皆声之美者,然绝难歌。昔高阳氏有子六人,才而丑,故以比之。”一百四十字,前片八仄韵,后片九仄韵。例用入声部韵,诸领格字并用去声。

以上这篇六丑 周邦彦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周邦彦一落索诗词翻译及赏析 篇3

周邦彦一落索诗词翻译及赏析

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译文]不要让清澈的泪水沾湿盛开的花枝,恐怕花也会悲伤得像人一样清瘦。

[出自] 北宋 周邦彦 《一落索》

周邦彦 《一落索》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译文:

眉毛比春天的青山还要秀丽,可惜的是一直皱着。不要让清澈的眼泪沾湿盛开的花枝,否则恐怕花也会悲伤得象人一样消瘦。

虽有玉萧,却无心吹奏,让它闲置已久,因为知音太少了。想知道她为什么每天要倚着栏杆发愁吗?去问亭前杨柳就可知道。

赏析:

周邦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词人之一,在野史中,也留传着他的许多故事,最有名的当属他与李师师的爱情故事

一代名妓李师师的父亲在汴京城内经营染房,母亲早逝,据说她生下来不曾哭过,直到三岁时,佛寺老僧按当地风俗为她摩顶时,才突然

放声大哭,声音高吭嘹亮。众人都认为她与佛有缘,便为她取名“师师”(当时人们将佛门弟子叫做“师”)。李师师四岁那年,父亲病死,

便由邻居抚养,渐渐地长得眉目如画,通体雪艳,又善解人意,经营妓院的李媪将她收养,并加以专门训练,挂牌迎客后不久,便名满汴京。

李师师色艺双绝,以善歌闻名,周邦彦见了后,也为她的美艳和才艺着迷,就开始为她写词。两人郎才女貌、交情日深,竟到了如胶似漆

的地步,在一起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

然而,李师师的艳名传到宫中后,生性风流的宋徽宗也被她吸引,一有空就换上便服来到李师师家。周邦彦再也不敢光明正大地和李师师

交往,两人只能偷偷幽会。他因此非常痛苦,常常倚在柳树下,想着李师师泪眼汪汪的娇柔、凄苦模样,心中的伤感化成这首《一落索》。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一落索

李师师读到这首《一落索》后,与周邦彦更加难舍难分。这天,李师师估计宋徽宗不会出宫见她,就约了周邦彦,两人久不相逢,携手入

房,正在缠绵之时,忽听外面通报徵宗皇帝光临,周邦彦惊惶之下,急忙钻到床底下。

宋徽宗满脸笑容走了进来,从袖中取出一个橙子,说是江南地区刚进贡来的。李师师破开新橙浸入盐水,调笙奏乐,与徽宗共赏。

宋徽宗和李师师调笑半天,才启驾回宫,周邦彦躲在床下,心中痛苦可想而知。宋徽宗走后,他就填了一首《少年游》,送给师师,一表

心迹: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词浅显直白,情真景切,李师师十分喜爱,便依着谱,练习吟唱。

几天后,宋徽宗又来看望李师师,让李师师唱一曲助兴。李师师一时忘情,竟把《少年游》唱了出来。宋徽宗一听,说的竟是那天在李师

师房内的情事,便问李师师是何人所作。李师师回答道:“周邦彦词。”宋徽宗大怒,拂袖而去,找了个罪名,将周邦彦贬出汴京。

出了这口恶气后,宋徽宗又来到李师师家,李师师却送周邦彦去了,回来时满面愁容,一副憔悴不堪的样子。宋徽宗又怜又恼,质问道:

“今日他又作得甚词?”李师师说他谱了首《兰陵王》,说罢就引吭而歌: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

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兰陵王

精巧的构思,哀婉的曲调,绮丽中带有悲壮,优雅中透着忧伤,有诉不尽的离愁别恨萦绕其中,将周邦彦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的'无

奈和对情人的依恋表达得淋漓尽致。据《樵隐笔录》记载:“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

”,将这首《兰陵王》比作王维的“渭城三叠”,可见在当时影响之大。

这么情深意挚的歌词经李师师深情一唱,徽宗皇帝也陶醉了,特别是唱到:“又酒趁哀弦,灯映离席”时,李师师泣不成声,宋徽宗也深

受感动,感叹道:“这周邦彦,是难得的大才子!”第二天就降旨赦免了周邦彦。

不过王国维考证后认为,周邦彦与李师师的爱情故事纯属子虚乌有。

这是一首写思妇闺情的小令。古代妇女,特别是一些贵家妇女,既不从事生产劳动,也没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终日闲居闺中,无所事事。人闲着,思维器官却不能闲着,伤春恨别,闺怨闺情,就占据了她的思想领域。唐宋诗词中就有不少作品是写这类题材的,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词的上片由思妇外貌之美到其内心之愁,下片着意表现其内心和愁情。全词结情于景,层层深入,情致委婉。

用春山比喻女子的眉毛,用花朵比喻女子的面容,这两个陈旧比喻经作者妙笔点化又呈现出新,“眉共春山争秀”,意思是说,这位闺中思妇的眉毛比春天的青山还要秀丽,有了“争秀”二字,比起“淡淡春山”、“眉如春山”、“眉蹙春山”之类的常用词语来,已经增添了新意,下句紧接“可怜长皱”,又翻出了另一层新意,由人物外貌的美说到了内心的愁。这样一来,旧语翻出新意。下文以花喻面,作者说“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使它的含义变得丰富多了,曲折多了,也新鲜多了,可以说它与李清照的名句“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上片着重写思妇的外貌,但已涉及内心,有层次、有深度,笔致委婉多姿。

下片着重写思妇的内心。先写“玉箫”,既用作陪衬,也用作象征,人物的闲雅风姿与孤寂心情由此得以想见。下文点明“愁”字,而用“欲知”,“但问”连属成句,正是与上片的“可怜”、“莫将”相互照应,既象是思妇内心的自问自答,又象是对第三者的关切所作的回复,而这样前后照应的结果,顿使全篇和谐而匀称。结尾处,写“日日倚栏”远望,不见夫婿归来,所见者,唯有长亭前边的杨柳,于是,日积月累的离愁就都堆垛了杨柳上面,这里,杨柳是愁绪的见证。

联想到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柳与离别有密切关系,古人习惯折柳送别,所以见了杨柳就容易引起离愁。王昌龄诗中的那位“闺中少妇”原“不知愁”,只是在忽见陌头杨柳色时,才触动离愁,引起闺怨,似乎多少带点偶然性,而这首词中的少妇是日日倚栏凝望,日日看见杨柳,杨柳成了离愁的象征物。离愁别恨,日益积淀,越积越深,似乎比王昌龄《闺怨》诗中少妇的离愁更多。最后轻轻点一笔,前面的青山长皱,泪滴花枝,花如人瘦,玉箫闲久,都得到解释,全篇关节脉络一气贯通了。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最优秀的词人,是大晟词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位。他继柳永、苏轼之后,从歌词内部之声律音韵、结构方式、艺术手法等方面改造了北宋词,为南宋词人之创作建立起一套可供寻觅的创作程式。以他的创作为“范式”的清真词风,在南宋词坛最为流行,并汇聚成浩浩荡荡的“雅词”创作潮流。

周邦彦有着出色的艺术天赋、生性浪漫疏放、早年不被乡里所重,这一切都与柳永相似。只是柳永碰上了为人端庄严肃、又欲力矫社会奢靡风俗的仁宗,其不被皇帝看重、终生受到排斥也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周邦彦却幸运地遇上了注重个人才华的神宗,他对新法的颂扬投合了皇帝的脾胃,结果早早就脱颖而出,进入仕途。因此,他一生又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了新旧党派的纷争。其实,周邦彦并无强烈的政治倾向,也并没有执着的政治主张,他是一位生来就与政治无缘的艺术家。随着哲宗、徽宗年间新党的得势,周邦彦在仕途上要比柳永顺畅通达得许多。

周邦彦《六丑》诗词翻译赏析 篇4

周邦彦《六丑》诗词翻译赏析

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译文]长长的枝条钩住行人,像牵住衣衫有话要讲,惜别的情感哀怨缠绵。

[出自]北宋 周邦彦 《六丑》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注释:

六丑:词牌名。此词调为周邦彦首创,长达一百四十字,分上下两片,以咏物为题材,寄托自己身世之感。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下载:“(徽宗)问《六丑》之义,莫能对。急召邦彦问之。对曰:‘此犯六调,皆声之美者,然绝难歌。昔高阳氏有子六人,才而丑,故以比之。’”

正单衣试酒:杜甫《曲江二首》:“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试酒:品尝新酿成的酒。《武林旧事》卷三载,夏历四月初,酒库呈样尝酒。张镃《赏心乐事》亦曰:“三月季春……花院尝煮酒。”南宋风俗多沿袭北宋汴京,“试酒”之俗亦是。

怅:惆怅,愁闷。

客里:客游他乡之时。

愿春暂留:俞注:“三句一句一转,《宋四家词选》评为‘千锤百炼’。‘过翼’,以鸟飞作比方,言春归的迅速。”

过翼:飞过的鸟。翼:鸟翅,这里代指鸟。

为问花何在:苏轼《水龙吟》:“晓为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以美人比落花,意思是夜里的风雨把蔷薇花都埋葬了。韩偓《哭花》:“若是有情争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楚宫:西施是吴宫美人,故本应作“吴宫”,但按格律应用仄声字,而吴楚地域相接,吴地后归楚,楚宫亦多美人,故用“楚宫”。

倾国:美人的代称。汉乐府《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钗钿堕处遗香泽:以美人的钗钿坠落形容蔷薇花飘落。此句写花已零落而香泽犹存,如美人已逝而钗钿仍芳。《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徐夤《蔷薇》:“晚风飘处似遗钿”。钿:一种嵌花的首饰。香泽:香气。泽,油膏之类。

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形容落花飞舞的样子。蹊:小路。陌:小道。

但:只有。蜂媒蝶使:蜜蜂、蝴蝶往来花丛之中,像是花的媒人和使者,故曰。裴说《牡丹》:“游蜂与蝴蝶,来往自多情。”窗槅(gé):窗子。槅:窗上用木条制成的格子。

岑寂:冷清,寂寞。

蒙笼:草木茂盛繁密的样子。暗碧:暗绿色。

珍丛:指蔷薇花丛。韩偓《大庆堂赐宴元璫而有诗呈吴越王》:“笙歌风紧人酣醉,却绕珍丛烂熳看。”

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蔷薇枝上有刺,会钩住人的衣服,故曰。储光羲《蔷薇歌》:“低边绿刺已牵衣。”无极:没有尽头。

残英:残花。强:勉强。簪:插,戴。巾帻:裹发的头巾。

颤袅:颤动摇曳。欹(qī)侧:倾侧,斜依。

趁:逐,随。潮汐:潮水。早潮为潮,晚潮为汐。

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用唐人红叶题诗的典故。《云溪友议》载卢渥应举之时,在御沟旁拾到一片红叶,上面题诗一首,于是藏之巾箱。后娶一宫人,见红叶后长叹曰:“当初偶题随流,不想被郎君收藏。”叶上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断红:落花。何由见得:珍重落花之意。

译文1:

初穿单衣试饮新酒,独客异乡光阴虚度。愿春天暂时留住,春如鸟儿疾飞不知去处。蔷薇花在哪里?昨夜的狂风急雨,把这楚宫的美人摧残入土。像堕落的钗钿遗下缥缈的芳香,花瓣飘过桃树下的小径,又飞过柳树下的小路。有谁为之怜惜咏叹?只有黄蜂和蝴蝶,不时扣击那带格的窗户。

东园清清冷冷,草木茂盛,一片幽暗。静静地环绕花丛,阵阵叹息发自心弦。长长的枝条钩住行人,像牵住衣衫有话要讲,惜别的情感哀怨缠绵。将一朵小小的残花,勉强地插在头上,怎比得鲜花在美人头钗上摇颤,娇媚斜侧引人爱怜。漂泊的花瓣,不要跟随潮汐迅速离去,只怕那上面有相思的诗句,难以为知音人看见。

译文2:

正是穿单衣品尝新酒之时,我却长期客宦在外地,大好的时光轻易抛掷。盼望春天能暂时留步,春天却像飞鸟展翅,飞过去一点不留踪迹。蔷薇花呵你去向哪里?莫非是昨夜的狂风骤雨,当作楚宫美人葬入墓地?也许钗钿堕落处,还遗发着浓郁的香气;还是胡乱装点桃林小路,或是在柳阴下翻来卷去。谁能多情对你深表惋惜?只有那枝头上的蜂媒蝶使,还不时地把窗棂扣击。

东园里一片落寞沉寂,草木葱茏幽暗深碧。我独自饶着蔷薇花丛,不断地连声叹息。长长的枝条故意招惹行客,牵着衣襟像是要说话,倾诉无限的惜别情意。残存的花蕾是那么娇小,勉强把它插在头巾上。总不像一朵盛开的鲜花,钗头上颤威威卖弄娇姿,还时时向人斜倚。落花即或被水漂流去,也不要追逐那早潮晚汐。恐怕那凋落的花瓣上,还题写着相思的诗,漂走了,你的情意谁知。

赏析:

这首词并非泛泛咏落花,而是抒发对花落后的“追惜”之情,更是对自己“光阴虚掷”的“追惜”之情。词写得极有特色,与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有异曲同工之妙,颇值一读。

词作上片抒写春归花谢之景象。开首二句,“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点明时令、主人公身份,抒发惜春心情。“试酒”,周密《武林旧事》卷三:“户部点检所十三酒库,例于四月初开煮,九月初开清,先至提领所呈样品尝,然后迎引至诸所隶官府而散。”这里用以指时令──农历四月初。长期羁旅在外的词人,值此春去之际,不禁发出虚度光阴的感叹,写来含浑而不显露。“正”字、“怅”字直贯全篇。“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过翼”,以鸟飞作比喻,形容春归之迅速,这三句一句一转:“愿春暂留”,表示不忍“虚掷”,珍惜春光;“春归如过翼”,春不但不留,反而逝如飞鸟,竟成“虚掷”;“一去无迹”,不仅快如飞鸟,更无影无踪。“一去”二字,直说到尽头,不留余地。随着句意,惜春之情愈转愈深。周济评曰:“十三字千回百折,千锤百炼,以下如鹏羽自逝”(《宋四家词选》)。以上五句写春去,是题前之笔。接下陡然提出:“为问花何在?”一笔喷醒,又轻轻顿住。谭献认为:“‘为问’”三句,搏兔用全力”(《词辨》卷一)。陈廷焯指出:“……此处点醒题旨,既突兀,又绵密,妙只五字束住,下文反复缠绵,更不纠缠一笔,却满纸羁愁抑郁,且有许多不敢说处,言中有物,吞吐尽致”(《白雨斋词话》卷一)。其实从下句“夜来风雨”至上片结束,皆从此一问而出,振起全词。“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二句,正面写落花。“倾国”,美人,这里以之比落花。以美人比落花,唐代即有。沈亚之《异梦录》:“王炎梦游吴,同葬西施。”韩偓《哭花》诗:“若是有情争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这里本应说吴宫,但为律所限,故借用“楚宫”。这三句既写因夜来风吹雨打,使落花无家,更写由于落花是无家的,所以虽有倾国之美姿,也得不到风雨的怜惜。这里是人与花融合来写,以花之遭际喻羁人无家、随处飘零之身世。这三句一开一合,一起一伏,很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矛盾与苦闷。“钗钿堕处遗香泽”以下六句,大力铺开,尽情写蔷薇谢后的`飘落情况。“钗钿堕处遗香泽”,这里是以美人佩戴的“钗钿”喻落花,化用徐夤《蔷薇》诗:“晚风飘处似遗钿”句意,零落之余,只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落花飘零是惨景,而以“桃蹊”、“柳陌”来衬托,却显得极有情致。接下侧写一笔:“多情为谁追惜?”“为谁”,即谁为。春去花残,观赏者都已散去,应不再有多情追惜之人了。“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二句一转,蜂蝶无知,不知“追惜”,然而它们却以媒人、使者的身分“时叩窗隔”,似乎在提醒室中人去“追惜”。通过以上描绘,把蔷薇虽然凋谢而香气犹存,春天虽然逝去而值得追惜之情景写得韵味盎然。词作上片特用问语“为问花何在”、“多情为谁追惜”,加以强调,以突出“无家”与“无人追惜”之意,由此见出内中隐含词人自己的身世遭际之感。

词作下片着意刻画人惜花、花恋人的生动情景。“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开首二句起衬托作用,以引起下文。词人不忍辜负蜂蝶之“时叩窗隔”,于是走出室内,来到东园,只见园内花事已过,碧叶茂盛,一片“花落”后“岑寂”的景象,也是“光阴虚掷”、春天“一去无迹”之实况。“静?珍丛底,成叹息,”写人惜花。为了“追惜”,词人静静地绕着蔷薇花丛,去寻找落花所“遗”之“香泽”。“成叹息”三字总括一切,承上启下。“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三句,为一叹,写花恋人。花已“无迹”,但有“长条”,而“故惹行客”,话别“牵衣”,有同病相怜之意,也写出“行客”之无人怜惜、孤寂之境况。无情之物,而写成似有情,虽无中生有,却动人必弦,感人至深。“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四句,为二叹。在“长条”之上,偶然看见一朵残留的小花,词人以为这就是打算与其话别者。虽然“残花”本不是“簪巾帻”之物,然而“行客”却颇受感动,故“强”而“簪”之。然而这哪里比得上它当初盛开时插在美人头上之妩媚动人呢?残英强簪,令人回想花盛时之芳姿,映带凋谢后之景况,有无限珍惜慨叹之意。这既是慨叹花之今不如昔,更是慨叹自己的“光阴虚掷”、“人老珠黄”。词作写至此,词人如梦初醒,似有所觉悟,又有无可奈何之感。最后三句“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为三叹。词人因终不愿落花“一去无迹”,所以又对花之“漂流”劝以“莫趁潮汐”,冀望“断红”上尚有“相思”字。如若落花随潮水流去,那上面题的相思词句,就永远不会让人看见了。“何由见得”,即何由得见,流露了依依不舍的深情蜜意。这里活用红叶题诗故事,借指飘零的花瓣。对以上所写,周济评曰:“不说人惜花,却说花恋人。不从无花惜春,却从有花惜春。不惜已簪之‘残英’,偏惜欲去之‘断红’”(《宋四家词选》)。末句复用问语,逆挽而不直下,拙重而不呆滞。谭献曰:“结笔仍用逆挽,此片玉之所独”(《词辨》卷一)。

这是首“惜花”之词,更是首“惜人”之作。全词构思别致,充分利用慢词铺叙展衍的特点,时而写花,时而写人,时而花、人合写,时而写人与花之所同,时而写人不如花之处。回环曲折、反复腾挪地抒写了自己的“惜花”心情,又表露了自伤自悼的游宦之感。

六丑蔷薇谢后作周邦彦翻译赏析 篇5

词人托落花以抒发伤春惜花之情,兼写身世之感。上片写春归花落,一去无迹,感叹滞留他乡的漂泊之情,下片叙东园悼花,怜香惜玉,暗写自己的。身世之痛。开头三句,连用“岑寂”、“静”二个词语写出自然环境的凄凉和词人主体心境之凄凉的交织。“长条故惹行客“一句如神来之笔,契合物性,蔷薇藤蔓上有小刺,可挂住人的衣服,故可视为实写,但“故惹”与“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则是赋花以人的情感了,表现词人的惜花之情。立意新颖别致。“残英小”以下又分两层意思。一层是以一朵残花插在头上表示喜爱倾慕之情,一层是痛惜随水飘流的落红。并引用红叶题诗之典,委婉表现对意中美人的思恋之情。。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夜来风雨”以下设想蔷薇花凋落飘零的凄惨景象。比喻精美,想象丰富,描写精当。本词虽也是伤春之作,可能也寄托了一 些身世感受,但主要的还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抒写了悼惜春残花落的伤感。全词含蓄委婉,精深华妙,层层转折,韵味无穷。

个人资料:

周邦彦(1056 ―1121)字美成 ,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早年“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 ,而博涉百家之书 ”。元丰初,“游太学,有俊声 ”。神宗时擢为试太学正。元四年(1089)出为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 。绍圣四年(1097)还朝,任国子主簿 。徽宗即位 ,改除校书郎,历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政和二年(1112),出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 )。六年,自明州(今浙江宁波)任入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宣和二年(1120)移知处州(今浙江丽水),值方腊起义,道梗不赴。未几罢官,提举南京鸿庆宫,辗转避居于钱塘、扬州、睦州(今浙江建德)。卒年六十六。

《宋史 》、《东都事略 》与《 咸淳临安志》均有传。《宋史・艺文志 》著录其《 清真居士集 》十一卷,已佚。清人厉鹗《宋诗纪事》辑得其佚诗六首,今人罗烈又辑得古近体诗三十四首。周邦彦“负一代词名”(张炎《词源 》卷下 ),其词“浑厚和雅”(《词源 》),“ 缜密典丽 ”(刘肃《陈元龙集注〈片玉集〉序》,对后世影响较大。

相关推荐:

蝶恋花周邦彦

春雨周邦彦阅读答案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