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高二生物学会考的知识必考点13篇正文

《高二生物学会考的知识必考点13篇》

时间: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爱岗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13篇高二生物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高二生物知识点 篇1

1、生态工程与生态经济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生态工程的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3)生态经济: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实现手段:生态工程]

2、基本原理:

项目理论基础意义实例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循环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和发展的影响无废弃物农业

物种多样性原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问题、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非常规

协调与平衡原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高中历史,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过度放牧等

整体性原理社会、经济、自然构成复合系统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林业建设中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

体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桑基鱼塘

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珊瑚礁、藻类和珊瑚虫的关系

高二生物的知识点归纳 篇2

减数丝

同点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次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只次

2.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出现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等现象2.有同源染色体,但不发生联会

3.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或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退化)3.一个体细胞形成2个体细胞

4.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亲代细胞减少一半4.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相同

相同点1.细胞程中均出现纺锤丝

2、染色体在细胞程中都只复制一次

3.都出现有同源染色体

5.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1个精原细胞可形成4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变形作用形成4个精子由于细胞质不均等1个卵原细胞只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逐渐退化消失;无变形作用

相同点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即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间期;在减数第一次,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束时,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着丝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高中生物知识点大全 篇3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二、蛋白质的结构

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多肽链、一条或若干条多肽链盘曲折叠、蛋白质

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三、蛋白质的功能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2、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3、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4、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5、免疫功能(抗体)

四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规律方法

1、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2-C-COOH

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H

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位于同一个C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2、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m个-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

3、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4、蛋白质总的分子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的总分子量

高二生物的知识点归纳 篇4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分析综合作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_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在F2代中: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_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生命活动的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命现象的出现

多种化合物只有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生物组织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颜色反应: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物产生特定颜色。

还原糖(葡萄糖、果糖)+斐林→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成橘_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产生紫色反应(注意: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和用法)

三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考试占比12~15%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及动、植物。(有真正的细胞核)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乳酸菌、硝化细菌、支原体。(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

注:病毒即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是真核。

显微结构模式图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化学成分:蛋白质和脂类分子

结构:双层磷脂分子层做骨架,中间镶嵌、贯穿、覆盖蛋白质

特点:结构特点是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功能:①保护细胞内部②交换运输物质③细胞间识别、免疫(膜上的糖蛋白)物质进出细胞膜:

1、自由扩散:高浓度运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O2、CO2、甘油、乙醇、脂肪酸)

2、主动运输:低浓度运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意义:对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主要是营养和离子吸收,常考小肠吸收氨基酸、葡萄糖;红细胞吸收钾离子,根吸收矿质离子)

细胞质基质内含有的物质和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叫细胞质。

功能:含多种物质(水、无机盐、氨基酸、酶等)是活细胞新陈代谢的场所。提供物质和环境条件。

线粒体和叶绿体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线粒体: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DNA、RNA。

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7、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8、静息状态:是指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所处于的状态。膜外侧带有正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的负电荷,整个神经元细胞不显电性。

9、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未外正内负。

10、兴奋状态:指受刺激后,神经元细胞受刺激部位膜外侧带负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正电荷的状态。

1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12、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3、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4、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15、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1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7、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听、说、读、写。

18、语言中枢:位于人大脑左半球,为人脑特有。

19、语言中枢功能障碍:

⑴、W区功能障碍:不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⑵、V区功能障碍: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⑶、S区功能障碍:不能讲话;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听懂话(运动性失语症)。

⑷、H区功能障碍:不能听懂话;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

1、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但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

③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

⑤人类活动的干扰。人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的自然因素。

2、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地衣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③特点:演替缓慢。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一年生小灌木→一年生小灌木→多年生小灌木→灌木→乔木。

③特点:演替快速。

(3)总结

①演替概念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这里的“代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的取代。

②群落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a.侵入定居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创造了有利条件。

b.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斗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c.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同进化阶段,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③演替的趋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分类依据:群落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

演替的种类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点尚无生物

和土壤已有土壤、生物、植物地下茎或种子

形成群落

所需时间经历时间长经历时间短

速度较慢较快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3、知识延伸

(1)演替现象一直存在,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2)气候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可演替出树林,而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或稀疏灌木阶段。

高二生物知识点 篇5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核控制范围(核质比)大→cell小。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一)细胞周期

(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时机。

4.后期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参与的细胞器:

间期:核糖体,中心体

前期:中心体(复制形成纺锤体)

末期:高尔基体(细胞壁的合成)

线粒体全过程。

有单体出现时,DNA与染色体数目相同,单体消失时,DNA数目为染色体的2倍。

三、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不同点:

植物细胞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

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是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均分配。例:蛙的红细胞。

高二生物知识点 篇6

1.(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实验)基础知识

⑴.什么是加酶洗衣粉?

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

⑵.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哪些?

有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

⑶.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哪些酶制剂?

有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

⑷.碱性蛋白酶有什么作用?

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肽,使污迹从衣物上

脱落。

⑸.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酶制剂的活性,使加酶洗衣粉失效?怎样解决这一难题?

温度、酸碱和表面活性剂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耐酸碱、耐高温耐受表面活性剂的酶,并用特殊化学物质将酶包裹。

小资料:普通洗衣粉与加酶洗衣粉的区别

普通洗衣粉含磷,含磷污水可能导致微生物和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体污染;

加酶洗衣粉减少了表面活性剂和三聚磷酸钠的用量,使洗涤剂朝低磷方向发展,减少对环境

的污染。

2.(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实验设计

⑴.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实验包括哪些问题?

一是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对衣物污渍的洗涤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是在什么样的温度下使用加酶洗衣粉效果?

三是添加不同种类的酶的洗衣粉,其洗涤效果有哪些区别?

⑵.如何有效地控制变量?

尽管实验有所不同,但是控制变量的思路是一致的。

①.探究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对衣物污渍的洗涤效果实验中

自变量是洗衣粉的种类(即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

控制变量是衣物的材质、污物的种类、污物的面积、污物的存留时间、洗衣粉的用量、

水温、PH、洗涤时间等都要相同;

②.探究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最是温度实验中

自变量是温度;

控制变量是衣物的材质、污物的种类、污物的面积、污物的存留时间、洗衣粉的用量、PH、

洗涤时间等都要相同;

③.探究添加不同种类的酶的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实验中

自变量是加酶的种类;

控制变量是衣物的材质、污物的种类、污物的面积、污物的存留时间、洗衣粉的用量、PH、

洗涤时间等都要相同;

⑶.(如何)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

①.考虑洗涤效果;

②.考虑衣物的承受能力、洗涤成本。

高二生物重要知识点 篇7

1.无性生殖的方式有 分裂生殖(变形虫、草履虫和细菌)、出芽生殖(酵母菌、水螅)、孢子生殖(青霉、铁线蕨)、营养生殖(马铃薯块茎、草莓的匍匐茎)、组织培养、克隆。

2.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3.无性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一切性状。

4.减数分裂的结果是,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而有丝分裂得到的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和体细胞相等。

5.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6.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7.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8. 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9. 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10. 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终点是个成熟的个体。被子植物在种子形成过程中: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

11. 很多双子叶植物(大豆、花生、荠菜)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胚吸收,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 大多数的单子叶植物(玉米)成熟种子中有胚乳。

12. 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13.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以后,发育成为成熟的个体(青蛙的胚后发育是变态发育)。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种子的形成和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14. 原肠胚有3个胚层: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哺乳动物)的羊膜和羊水不仅保证了胚胎发育的水环境,还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

高二生物的知识点归纳 篇8

生物学

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1.具有共同的物质和基础。物质基础是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除病毒)。病毒也有一定的结构即病毒结构。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最本质的特征。(生物体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区别:细胞增殖是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3.生物对外界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应激性)如:根的向地性,蝶白天活动,利用黑光灯捕虫,动物躲避敌害。

区别:反射是多细胞高等生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发生的'反应。

4.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生物生长的过程中伴随着发育,发育后又能繁殖后代,保证种族延续。

5.都有遗传和变异的基本特性。遗传使物种基本稳定,变异使物种进化。

6.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又能影响环境。(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生物科学的发展

三个阶段:描述性生物学阶段;实验性生物阶段;分子生物学阶段;

细胞学说: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内容: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意义:为研究生物的结构、生理、生殖和发育等奠定了基础。

1953年沃森(美)和克里克(英)提出DNA分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当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1.微观方面: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探索生命本质。(生物工程实例:乙肝疫苗、石油草、超级菌)

2.宏观方面:生态学——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实例:生态农业)

二生命的物质基础

考试占比6~8%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1.大量元素: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C(最基本)CHON(基本元素)CHONPSKCaMg(主要元素)]

2.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但需要量很少的元素[Mo、Cu、B、Zn、Fe、Mn(牧童碰新铁门)]

植物缺少硼(元素)时花药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花而不实)

3.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4.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原生质

细胞内的生命物质,主要成分蛋白质、脂类、核酸,分化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注:植物特有的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不是原生质的成分)

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物:

①水(约60-95%,一切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②无机盐(约1-1.5%)

有机物:

③糖类

④核酸(共约1-1.5%)

⑤脂类(1-2%)

⑥蛋白质(约7-10%是一切活细胞有机物含量最多的,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

高二年级生物上学期知识点归纳 篇9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3)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5)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6)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7)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强弱是一般呈相反的关系。

(8)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高二年级生物上学期知识点归纳 篇10

内分泌系统

1、甲状腺:

位于咽下方。可分泌甲状腺激素。

2、肾上腺:

分皮质和髓质。皮质可分泌激素约50种,都属于固醇类物质,大体可为三类:

①糖皮质激素如可的松、_、氢化可的松等。他们的作用是使蛋白质和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使肝脏将氨基酸转化为糖原;并使血糖增加。此外还有抗感染和加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②盐皮质激素如_、_等。此类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抑制对钾的重吸收,因而也促进对钠和水的重吸收。

③髓质可分泌两种激素即肾上腺素和甲肾上腺素,两者都是氨基酸的衍生物,功能也相似,主要是引起人或动物兴奋、激动,如引起血压上升、心跳加快、代谢率提高,同时抑制消化管蠕动,减少消化管的血流,其作用在于动员全身的潜力应付紧急情况。

3、脑垂体:

分前叶(腺性垂体)和后叶(神经性垂体),后叶与下丘脑相连。前叶可分泌生长激素(191氨基酸)、促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催乳素(199氨基酸)。后叶的激素有催产素(OXT)和抗利尿激素(ADH)(升压素)(都为含9个氨基酸的短肽),是由下丘脑分泌后运至垂体后叶的。

4、下丘脑:

是机体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可分泌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制因子等。

5、性腺:

主要是精巢和卵巢。可分泌雄性激素、雌性激素、_。

6、胰岛:

a细胞可分泌胰高血糖素(29个氨基酸的短肽),

b细胞可分泌胰岛素(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两者相互拮抗。

7、胸腺:

分泌胸腺素,有促进淋巴细胞的生长与成熟的作用,因而和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高二生物的知识点归纳 篇11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二、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原理:基因重组技术

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3)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_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两种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的比较:

①。相同点:都缝合磷酸二酯键。

②。区别:E?coliDNA连接酶来源于T4噬菌体,只能将双链DN_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而T4DNA连接酶能缝合两种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之间的效率较低。

(2)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_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3、“分子运输车”——载体

(1)载体具备的条件:

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_插入。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

它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3)其它载体: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目的基因是指: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2、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和化学合成法。

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1)原理:DNA双链复制

(2)过程:①加热至90~95℃DNA解链;

②冷却到55~60℃,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

③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互补链的合成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1、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2、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1)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_,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获得所需的蛋白质。

(2)终止子:也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_,位于基因的尾端。

(3)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基因。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转化的概念: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2、常用的转化方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其次还有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此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受精卵。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

4、重组细胞导入受体细胞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受体细胞的依据是

标记基因是否表达。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1、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

2、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方法是采用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与mRNA

杂交。

3、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

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

4、有时还需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如转基因抗虫植物是否出现抗虫性状。

基因工程的应用:

1、植物基因工程:抗虫、抗病、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

2、动物基因工程: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

3、基因治疗:把正常的外源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表达产物发挥作用。

蛋白质工程的概念:

蛋白质工程:

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

(1)蛋白质工程崛起的缘由:基因工程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

(2)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它可以根据人的需求来设计蛋白质的结构,又称为第二代的基因工程。

(3)基本途径: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以上是蛋白质工程特有的途径;以下按照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进行。(注意:目的基因只能用人工合成的方法)

(4)设计中的困难:如何推测非编码区以及内含子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高二生物的知识点归纳 篇12

1、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终点是营养级动物(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

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特别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即肥)。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2、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13、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1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高二生物的知识点归纳 篇13

生物学

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1、具有共同的物质和基础。物质基础是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除病毒)。病毒也有一定的结构即病毒结构。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最本质的特征。(生物体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区别:细胞增殖是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3、生物对外界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应激性)如:根的向地性,蝶白天活动,利用黑光灯捕虫,动物躲避敌害。

区别:反射是多细胞高等生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发生的反应。

4、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生物生长的过程中伴随着发育,发育后又能繁殖后代,保证种族延续。

5、都有遗传和变异的基本特性。遗传使物种基本稳定,变异使物种进化。

6、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又能影响环境。(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生物科学的发展

三个阶段:描述性生物学阶段;实验性生物阶段;分子生物学阶段;

细胞学说: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内容: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意义:为研究生物的结构、生理、生殖和发育等奠定了基础。

1953年沃森(美)和克里克(英)提出DNA分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当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1、微观方面: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探索生命本质。(生物工程实例:乙肝疫苗、石油草、超级菌)

2、宏观方面:生态学——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实例:生态农业)

二生命的物质基础

考试占比6~8%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1、大量元素: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C(最基本)CHON(基本元素)CHONPSKCaMg(主要元素)]

2、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但需要量很少的元素[Mo、Cu、B、Zn、Fe、Mn(牧童碰新铁门)]

植物缺少硼(元素)时花药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花而不实)

3、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4、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原生质

细胞内的生命物质,主要成分蛋白质、脂类、核酸,分化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注:植物特有的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不是原生质的成分)

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物:

①水(约60-95%,一切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②无机盐(约1-1.5%)

有机物:

③糖类

④核酸(共约1-1.5%)

⑤脂类(1-2%)

⑥蛋白质(约7-10%是一切活细胞有机物含量最多的,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