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最新10篇)正文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最新10篇)》

时间: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最新10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篇1

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领悟,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领悟,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3月7日,共青*在**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称号。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性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1993年张海迪透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远南户外会。1997年入选**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肢残人协会*。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篇2

一、邰丽华的故事

邰丽华两岁时,因一次高烧失去了听力。没过多久,她甜美的歌喉也关闭了。那以后,她陷入了无声世界,自己却茫然不知。直到5岁,幼儿园的小朋友轮流蒙着眼睛,玩辨别声音的游戏,她才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她伤心地哭了。为此,父亲带她辗转上海、**等地求医问药,只要听说哪里有一线治疗希望就不会放过,但始终不见好转。眼看要满7岁了,父母将她送人市聋哑学校学习。

舞蹈使邰丽华品尝到无穷的欢乐,但她知道,在现代化的今天,知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17岁那年,她给自己定下新的目标:上大学。于是她又将自己练舞的倔劲放在学习文化课上,1994年如愿以偿地考取了湖北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如今,邰丽华成了*残疾人艺术团里的台柱子。她不仅担任了残疾人艺术团演员队队长,出任了*特殊艺术协会的副*,同时她也是*残疾人艺术团的“形象大使”,先后在40多个国家巡回演出,她的演出剧照总是出现在艺术团宣传材料最醒目的位置。

二、海伦·凯勒的故事

海伦凯勒能够不因缺废而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上进,所以最后才有卓绝的成就。我们*常人既聪明又健康,假如还不知道努力用功的话,真是很对不起自己啊!

你相信奇迹吗?你相信既盲又聋又哑的人也能成为作家吗?有的,这个人便是伟大的海伦凯勒女士。她在一岁多的时候,因为生病,从此眼睛看不见,并且又聋又哑了。由于这个原因,海伦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她家里人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替她请来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师苏丽文**。海伦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逐渐改变了。她了解每个人都很爱她,所以她不能辜负他们对她的期望。她利用仅有的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认识四周的环境,努力充实自己,后来更进一步学习写作。

几年以来,当她的第一本着作“我的一生”出版时,立即轰动了全**。海伦凯勒虽然五官残缺,但是她能克服不幸,完成大学教育。以后更致力于教育残缺儿童的社会工作,这种努力上进的精神,实在值得我们效法,海伦凯勒真可算是个身残志坚的人。

三、贝多芬的故事

《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题是反映人类和命运搏斗,最终战胜命运。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这是第一乐章中连续出现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贝多芬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命运最糟的一个。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在他心中蕴藏着强烈而深沉的感情。他从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补贴家用。到了17岁,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已经堕落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他的不幸是一个孩子难以承受的。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他对音乐酷爱到离不开的程度。在他的作品中,有着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满高尚的思想,又流露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对美丽的大自然他有抒发不尽的情怀。说贝多芬命运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惨,实际上他最大的不幸,莫过于28岁那年的耳聋。先是耳朵日夜作响,继而听觉日益衰弱。他去野外散步,再也听不见农夫的笛声了。从此,他孤独地过着聋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于和聋疾苦战。贝多芬活在世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给他安慰的只有音乐。他作曲时,常把一根细木棍咬在嘴里,借以感受钢琴的振动,他用自己无法听到的声音,倾诉着自己对大自然的挚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他著名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在完全失去听觉的状态中创作的。他坚信“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顽强地战斗,通过**去取得胜利。”这种思想贯穿了贝多芬作品的始终。

1827年3月26日,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音乐巨人与世长辞,那时他才57岁。贝多芬一生是悲惨的,世界不曾给他欢乐,他却为人类创造了欢乐。贝多芬身体是虚弱的,但他是真正的强者。

四、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文凭。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

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五、张海迪的故事

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在**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称号。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1997年入选**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肢残人协会*。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六、霍金的故事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

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着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七、海伦·凯勒的故事

亚当斯·凯勒(HelenAdams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一位残障***。她生于**亚拉巴马州,父亲亚瑟是位南方邦联老兵。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波土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老师安·沙利文(Anne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1898年,海伦·凯勒考入了**大学附属剑桥女子学校。1900年秋,再考进**大学的雷地克里夫学院,这对于一个失明和失聪的人而言,可说是教人难以置信。最后于1904年,海伦·凯勒成功取得文学学士学位,而且成绩优异。而这么多年来沙利文老师则一直留在海伦·凯勒身边,并将教科书与上课内容写在海伦·凯勒的手掌上,让凯勒能了解其内容,可说是对海伦·凯勒不离不弃,因此海伦·凯勒一生均十分感激她。从1902年4月开始,她又在莎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在**的一家杂志上连载她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TheStoryofMyLife)。第二年结集出版后轰动了**文坛,甚至被誉为1902年世界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八、桑兰的故事

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

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3年来,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

九、拜伦的故事

1788年,拜伦出生于伦敦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拜伦生下来就是跛脚,走路时一瘸一拐的。尽管他母亲费尽心血,带着他四处求医,可他的脚却一直没能治好

因为残疾,拜伦经常受到同龄小伙伴的欺侮,这给童年的拜伦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有一次,拜伦放学路过一个游泳池,几个同学正在里面游泳,拜伦在旁边看得出神。有个同学喊着:“拜伦,你也下来试试吧,很有意思的。”另一个同伴讥笑着说:“真是天大的笑话!他能在陆地上行走就不错了。”拜伦气愤地转身跑了,他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学会游泳给他们看看,他们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而且一定会做得更好!”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拜伦天天泡在水中,不停地游。最后,在学校运动会上,拜伦凭着坚强的毅力赢得了游泳冠军。

拜伦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轻轻地告诉你:拜伦(1788—1824年),英国伟大的浪漫**诗人,一生著有大量的诗篇,其中长篇诗体小说《唐璜》是欧洲文学史上罕见的杰作。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篇3

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户外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这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户外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十分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我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我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下期望。”

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我的诺言,在北大领悟、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期望!

身残志坚的故事范文 篇4

一、深入分析教材,寻找德育教育切点

高一英语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主题围绕人的“感觉”能力展开,介绍了人的“五觉”并讲述了一个女孩在大雾中得到盲人帮助的故事。就英语学科本身的教学角度而言,本课的目标无非是能熟练地用英语表述与“感觉”有关的概念,能理解、掌握一种叙述的技巧――构建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当然,必不可少的是,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从德育教育的角度而言,在人的“感觉”能力和“盲人”这些教材设定中,不难找到合适的切点――1.关注、帮助残疾人群体。2.培养社会公德意识。3.向身残志坚者学习。

二、围绕德育切点,渗透课堂教学全过程

1.从课文出发,在介绍人的“感觉”能力时,可按如下表格组织活动,同时展开语言交流训练和德育教育。

we dowiththe senseIf disabled, we will...

seeeyessight

hearearshearing

tastetongue/tastebudstaste

touch/feelhands/feet/skintouch

smellnosesmell

(1)通过剥夺学生的某种感觉,如蒙住学生眼睛、塞住学生耳朵,设置一些简单的课堂小游戏,让其感受“感觉”能力的重要性,并加以阐述。在此基础上,引导其切身思考我们社会中一些真正丧失了某种重要“感觉”能力的人的生活困境。

(2)继续设置游戏,让学生两两结对,体验“帮助”对失去“感觉”能力者的重要意义并组织讨论。

(3)结合实际生活,了解社会对于残障人士的公共服务以及实际情况。提供诸如“盲道”“无障碍通道”等单词,让学生谈谈某些针对残障人士的不文明现象的看法和建议。

2.围绕课文“reading”部分的材料,在前述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那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There may be more people lost today, and I’d like to help them. You see, a fog this bad is rare. It gives me the chance to pay back the help that people give me when it’s sunny. A blind person like me can’t get across the road without help, except in a fog like this.”可展开如下与德育主题有关的讨论。

(1)老人帮助别人的能力源自什么?

(2)老人帮助别人的动力源自什么?

(3)老人的义举从侧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风气?

3.紧接前述问题,从“残障人士回馈社会”出发,补充一些在重大灾难中,残障人士作出义举的材料,指出残障人士虽然身体有缺陷,但一样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进一步要求学生讨论和列举古今中外“身残志坚,贡献杰出”的著名残障人士的例子和简要事迹,从而使学生得到另一个角度的德育熏陶。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篇5

霍金,科学巨匠,他没有正因生理的缺陷灰心丧气,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更加顽强,全身心的投入科学事业中,人们往往会问,一个只有三根手指会动,和要用语音合成器来说话的,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毅力?正如霍金所说:“我的手指还能动,我还有爱我的亲人和兄弟姐妹……”豁达﹑开朗﹑知足常乐,乐观应对坎坷的他是人们心中的偶像。

霍金从小就拥有异乎常人的头脑,17岁就考**剑桥大学,把解释宇宙的万物理论当做自己的信仰。可在他21岁时,被确诊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使他的身体越来越不听使唤,只剩下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最后连心肺功能也会丧失,当时大夫预言他只能再活两年。这个致命的打击让原本沉浸在考上大学喜悦中的霍金几乎放弃了学业,但是,坚强乐观的他最后还是克服了心理上的困难,重新“站了起来”。虽然患病后,霍金经常与病魔抗争,好几次在**的边缘徘徊,但这些都无法扑灭霍金对自然科学的热情探求之火。他并不认为疾病对他有什么影响,每天都陶醉在自己想象的宇宙世界里,努力不去思考身患的疾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霍金就坐在轮椅上,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撰写了《时间简史》,遨游了光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的身体情况日益严重,他却还是力图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他甚至是很活泼好动的,虽然这听起来有点好笑。在霍金身体彻底没办法离开轮椅之后,他仍然坚持使用那唯一可以活动的三根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有一次,霍金与查尔斯王子见面时,旋转轮椅来向查尔斯王子炫耀,结果轧到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尔斯王子臭骂一顿。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下,跃入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如霍金自己所说:“活着就***,人永远不能绝望。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所以,即使霍金终生都被“关”在“果壳”中,他也依然是受万人景仰的无限空间之王!斯蒂芬·威廉·霍金,你是宇宙奥秘的主宰,人类历史上的传奇!

宝剑正因磨砺而锋利,梅花正因苦寒而飘香,人也正因苦难而更坚强,而一只断翅的蝴蝶,在经历沧桑后,同样能够飞过沧海。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篇6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经历了千般折磨,面对坎坷的人生,保尔积极地与命运做**,在困难面前,他没有退却,即使他瘫在病床上时,也坚持完成一部不朽的著作——《暴风雨所诞生的》!他的坚强毅力让人惊异,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保尔用他的行动向世人证明:成功之花是少不了毅力的浇灌的!有毅力才能成功。

合**,我思绪万千。一个人有了理想就要为之奋斗,实现理想可能要经历坎坷路,要经过坎坷路就必须有坚强的毅力和意志,这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为我们留下关于毅力与成功的故事。李时珍,花了30多年的时间,跋山涉水,亲身试药,才编写了流传后世的《本草纲目》,使后世人受益匪浅。司马迁,在身心受到摧残的时候,仍坚持编写了《史记》。居里夫人,她发现了镭,难道是碰巧吗?不是的,她是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仍坚持不放弃,才成功的!

这也使我想起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考验学生毅力的事。一次,苏格拉底让学生学习甩胳膊,并要求学生们每天做300下。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谁做不到呢?第二天,几十名学生全都向她报告有做到。一周后,有一大半的学生有做到。过了一个月,有九成的学生骄傲地报告做到了。一年后,这时,整个教室只有一位学生有坚持下去,他就是后来希腊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

每天甩手三百下,这并不是一件难事。但越简单的事却越能考验一个人的毅力。柏拉图做到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取最终的胜利。可见,成功需要有坚强的毅力。

钢铁在烈火中炼成,成功在毅力中孕育。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篇7

海伦凯勒(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一位残障***。 她生于**亚拉巴马州,父亲亚瑟是位南方邦联老兵。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波土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老师安沙利文 (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1898年,海伦凯勒考入了**大学附属剑桥女子学校。1900年秋,再考进**大学的雷地克里夫学院,这对于一个失明和失聪的人而言,可说是教人难以置信。最后于1904年,海伦凯勒成功取得文学学士学位,而且成绩优异。而这么多年来沙利文老师则一直留在海伦凯勒身边,并将教科书与上课内容写在海伦凯勒的手掌上,让凯勒能了解其内容,可说是对海伦凯勒不离不弃,因此海伦凯勒一生均十分感激她。 从1902年4月开始,她又在莎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在**的一家杂志上连载她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The Story of My Life)。第二年结集出版后轰动了**文坛,甚至被誉为1902年世界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身残志坚的故事范文 篇8

他没有双脚,却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团场,“走”到了全国运动会田径赛场,夺得了兵团历史上第一枚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田径奖牌;又“走”进了雅典奥运会,获得标枪第六名、铅球第八名的好成绩。

一名没有双脚的热血男儿,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用双手书写出了精彩的人生……也许大家会认为,这样的故事是电影、电视剧中的情节。然而,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主人公就是农二师30团双丰福利板纸厂的职工王志全。

“2000年,我人选兵团残疾人田径队集训。经过45天的严格训练,我代表首次组团参赛的兵团代表团,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那一届残运会上,我夺得了标枪银牌、铅球银牌和铁饼铜牌。”王志全拿着奖牌告诉笔者,“没想到,我这个年龄和身体条件,还能为兵团争光。当时,真是太激动了!”

今年44岁的王志全,双腿先天性残疾,属二级肢体残疾。从37岁那年参加田径训练以来,他每天训练的时间都在4小时以上。投掷运动项目看似轻松,实际上非常枯燥和艰辛,每次训练都是长时间、成千上万次地重复着一个动作。由于残腿无法承受白天高强度的训练,每当深夜,别人已进入梦乡时,王志全常被钻心的疼痛折磨得无法入睡……

一个人仅凭热情,仅仅抓住机遇是不够的,还要有责任感,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王志全对此深有体会。刚到集训队的时候,王志全发现这里的训练与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他有些后悔。但很快,他开始在心里不断说服自己:从头开始,别人能吃的苦,我也一样能行。

王志全说:“作为一名残疾运动员,我最大的心愿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给所有残疾朋友以鼓励,改变残疾人在社会上的形象。”

由于身体残疾,王志全的肢体控制存在较大困难,从事投掷项目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是,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王志全都始终如一地摇着轮椅,每天往返几公里赶去训练。凡是教练嘱咐过的要领,他都会一丝不苟地反复练习。寒冷的冬天里,他曾多次连人带车摔倒在雪地上,半天爬不起来;炎热的夏天里,汗水浸透全身,双手抓标枪时直打滑。但他始终以坚强的毅力承受着高强度的训练,每天的训练量常常超过别人3天的总量。每天训练下来,王志全常摔得浑身青一块、紫一块。

所有的酸甜苦辣,所有在集训队的人生体味,都成了王志全宝贵的人生财富。他的目标更加明确了,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队友对他的认可也使他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此后的很多年,王志全都忘不了这段在集训队的生活,这也是他成功的起点。

执著的信念使王志全取得了辉煌的业绩:2001年、2002年、2004年、2005年,多次在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上获得奖牌;2003年,在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标枪金牌、铅球铜牌、铁饼第四名;2004年,在雅典残奥会上,获标枪第六名、铅球第八名;2004年,获“兵团残疾人自强模范”称号……

不论春夏秋冬,王志全不仅坚持训练,还积极参与兵团和师残联开展的残疾人体育活动。

2002年,在兵团残疾人联合会的大力支持下,农二师成功地举办了首届残疾人运动会。其问,王志全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担当起义务教练员。王志全的精神影响了一大批残疾人,他们勇敢地走出家门,积极地参与到各项体育运动中。2003年5月,王志全当选为农二师残疾人联合会理事。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篇9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命运最糟的一个。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 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在他心中蕴藏着强烈而深沉的感情。他从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 补贴家用。到了17岁,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已经堕落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他的不幸是一个孩子难以承受的。 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他对音乐酷爱到离不开的程度。在他的作品中,有着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满高尚的思想 ,又流露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对美丽的大自然他有抒发不尽的情怀。 说贝多芬命运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惨,实际上他最大的不幸,莫过于28岁那年的耳聋。先是耳朵日夜作响,继而听觉日益衰弱。他去野外散步,再也听不见农夫的笛声了。从此,他孤独地过着聋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于和聋疾苦战。 贝多芬活在世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给他安慰的只有音乐。他作曲时,常把一根细木棍咬在嘴里,借以感受钢琴的振动,他用自己无法听到的声音,倾诉着自己对大自然的挚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他著名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在完全失去听觉的状态中创作的,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题是反映人类和命运搏斗,最终战胜命运。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 这是第一乐章中连续出现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贝多芬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他坚信“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顽强地战斗,通过**去取得胜利 。”这种思想贯穿了贝多芬作品的始终。

1827年3月26日,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音乐巨人与世长辞,那时他才57岁。贝多芬一生是悲惨的,世界不曾给他欢乐, 他却为人类创造了欢乐。贝多芬身体是虚弱的,但他是真正的强者。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篇10

华罗庚****后,曾入上海**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文凭。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

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