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大全 > 戏曲大舞台作文(精选11篇)正文

《戏曲大舞台作文(精选11篇)》

时间: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小编为家人们整编的戏曲大舞台作文(精选11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七年级下册作文:戏曲大舞台 篇1

朋友,你一定欣赏过小提琴名由《梁祝》,柔美凄婉的旋律曾经陶醉过多少中外华人。你可知道曲子创作灵感来源于何处?对了,那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你听,曲子的旋律有越剧的影子。

这就是我家乡的艺术——越剧,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特色的戏剧。

越剧是一个成熟的剧种,它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清新亮丽的曲调,却又不失激情与高亢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市,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19,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从嵊州经绍兴、宁波、杭州到上海,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

抗日战争期间,部分越剧演员在敌伪统治下的上海虽然演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好戏,但改革主要还是在形式上,越剧内容并没有较大的突破。1942年越剧改革以后,越剧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戏迅速发展成为适应现代舞台条件的、有较强综合性的剧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几代越剧艺人的努力下,越剧终于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发展,也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但是,时代在发展变化,到了现在,曾经辉煌的越剧渐渐地沉默下来了。虽然有人极力在挽救越剧,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这里有一个其型的例子:新晋梅花奖得主——上海著名越剧演员萧雅来杭州连续举办专场越剧演出,据了解,从4月1日的第一场演出开始,上座率就没有超过5成;而在5成的上座率当中,有90%以上的人是通过各种渠道拿来的赠票。

不管怎么样,越剧的观众越来越少,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当今的越剧危机已经很明显了:一是越剧剧团全面萎缩,现在除上海、江苏、福建和浙江外,其他各省市几乎没有专业越剧团。二是观众群体少,范围窄。越剧观众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年轻人很少有人问津。三是目前越剧自身剧目老、节奏慢,缺乏改革和创新,一成不变,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四是政府投入不多。社会争企业投入少、关注少,不重视。

在越剧走向衰落的同时,我仍然欣喜地看见,越剧界人士为振兴家乡艺术执着地奋斗着。他们把现代艺术元素融入越剧表演,用现代舞台、音响、灯光营造现代化的气氛。以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剧本的创作也力求创新,如现代越剧《孔乙己》等的上演,的确给越剧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舞台越剧没落的同时,社区里、广场上戏曲演员的表演却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这些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越剧,我家乡的艺术,你的将来会是怎样的呢?

相关阅读:关于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距今约有三百六十多个戏曲剧种,从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的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友人们誉为中国戏曲三鼎甲。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大舞台作文 篇2

小时候,在沉闷的假期里,按动电视遥控器,不时地会发现有一些关于社戏的节目,但我却毫不犹豫地跳过了,看那些搞笑的动画片。

很多熟悉歌曲,都来自社戏。比如黄梅戏《天仙配》中的歌,常常在我妈妈嘴边挂着,不时还会哼两下: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我十分需要认识社戏,恰好我上了一节关于社戏的课。

课上,我们先听了一首歌叫《唱脸谱》,我觉得很搞笑,因为歌里有现代的音调,也有古代的唱法。接下来是交流资料,因为我准备充分,自然也会学得很好。

社戏的主角分四大类:生旦净丑,是按胡须的`颜色分的。生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摇旦);净分为做工和唱工;丑是扮演喜剧的主角。我国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我们还欣赏了几种戏曲剧的简介:昆剧中国戏曲之母;京剧东方歌剧;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我们欣赏了我最熟悉的黄梅戏《天仙配》、粤剧《分飞燕》、豫剧《花木兰》。

我们还学了京剧的脸谱: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性质、主角和命运。红脸内含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这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戏曲这个词突然变新鲜了,我真想回到从前,看那古代的戏曲表演。

唱戏的作文 篇3

我的爷爷不怎么爱说话,因为爷爷要说的话都喜欢用唱戏的方式唱出来,不管有没有人能够听懂。

爷爷年轻的时候,也就是爷爷还能拖着年老的身躯出去逛的时候,爷爷还是爱说话的,也爱跟人们交流。爷爷常常骑着他那特别的三轮车出去买一大家子人每天要吃的食材,买菜的时候和菜市场的人唠唠嗑,等买完菜回来把菜交给奶奶之后,他就又走路去外面溜达了。爷爷会在上午的时候跟大院里的。老大爷一起下象棋,下棋的时候,他还是不多话,认认真真的跟那些老大爷在棋艺上较劲,但等爷爷他们下完棋了,爷爷就要用他那洪亮的声音和别人唠上一会儿天气之类的新闻,每天都如此,像是他退休后的工作一般按时。

等到爷爷老了,身体不行了,没办法出去逛了,他也只能每天宅在家里后,他就不爱说话了,这不爱说话也有好多年,让我们后来都以为爷爷是不爱说话的人了。爷爷后来在家的习惯就变成了一般都不开口,也不回答我们的问题,也不跟我们说话,只在他突然想说点什么的时候,一个人坐在那唱戏。爷爷唱戏不是一般的乱唱,爷爷是真的认真在唱戏,听爸爸说爷爷在更年轻的时候是会单位的文艺小能手,尤其能够唱得一出好戏。爷爷后来在家里唱的戏,奶奶还是能够听懂,但是我们其他人,包括爸爸大伯他们,都听不懂他唱的是什么意思,奶奶听得懂也不给我们翻译,就自己听后在那笑或惆怅,也就使得爷爷后来的戏成了他和奶奶俩人的秘密交流,虽然爷爷唱戏的声音依旧洪亮,但我们其他人没有一个能够听懂。

后来奶奶比爷爷先走了,去了另外的一个世界,爷爷唱的戏则没有任何人能够听懂了,爷爷唱的也更少了,时不时对着奶奶的照片唱两句,像是他们俩的秘密交流还在继续。

唱戏的作文 篇4

每年的六月初一,姥姥村里就会迎来一年一度的庙会,这一天村里特别热闹,卖东西的小商贩也都纷纷赶来摆地摊,大街小巷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 ,还有好多我们小孩喜欢的小吃和玩具。过庙会最重要的是会唱戏。

以前,我也从电视上看到过唱戏,但是只是看看热闹。听妈妈说:“中国的戏曲有很多种,有京剧,黄梅戏,豫剧,但是我们山西都是以晋剧为主。” 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不太喜欢看戏,估计跟我一样看不懂吧!喜欢看戏的也差不多都是老人了。

上午,我早早地领着妹妹拿着小凳子来到戏院陪姥姥看戏。戏还没有开场,就已经有许多爷爷奶奶坐在戏场内了,我们也赶紧找了个能看清戏台的。地方坐下来。

我东瞅瞅,西看看,兴奋地问姥姥今天唱什么戏呢?姥姥乐呵呵地说:“《明公断》”。只听到敲锣声,噔,噔,噔……戏开始了。只见演员们画着浓妆穿着华丽的戏袍出来了。看着姥姥一会儿伸伸脖子,一会儿和旁边的爷爷奶奶们议论着,他们看得很入迷,仿佛置身其中了。而我呢,一句也没听懂,姥姥就一边看,一边告诉我:“一个叫陈世美的高中状元,招为驸马后不认前妻秦香莲母子,还派人杀他们。边说说指着戏台,“你快看,你快看,那个白脸就是陈世美,那个黑脸就是包公,在旁边跪着的就是秦香莲……。”听着姥姥的讲解,我突然很气愤,认为他是坏人,为了享受荣华富贵,抛弃了自己的结发之妻。可当包公公私分明,不畏强权斩杀他时,我高兴地拍手叫好。周围的老人也大喊杀得好,大家看得都喜上眉梢。

本来是为了凑热闹,没想到我竟然看懂了。看来戏曲也挺有意思的,只是我们平时没有接触它而已。

通过今天的看戏,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国萃—戏曲,它通过说唱的形式告诉了我们一个个道理。同时我也懂得了中华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看戏真是收获满满啊!

唱戏的作文 篇5

从小,就对戏曲有着不解之缘,这份情结要缘于我的父母。

那时候父母都是教师,我们还住在老家的乡村里。那时候的乡村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就是快到年底的前一阶段,大的村子自己排演我们那里的地方戏-茂腔,然后在正月里到临近的村子演出。而父亲就会在里面做伴奏,拉二胡,母亲就教演员唱腔,演出的时候给演员化妆。耳渲目染,我也喜欢上了戏曲,所以父母亲随剧团去哪,我也跟到哪。当时对戏曲的喜欢,是喜欢他们的装扮,一个个画的美艳绝的脸和那漂亮的水袖。然后慢慢的喜欢茂腔的唱腔。那时候的自己也幻想着有一天也扮成他们的样子,在舞台上演出。还记得又一次在后台时,有一个人夸我说,这孩子唱戏一定不错,另一个说,铁梅一般,听到他们的赞赏。心里那个美 啊。

对于老家的茂腔,作家莫言的推荐,在中央台戏曲频道演出过,记得莫言还唱了几句原汁原味的唱段。人啊,不管怎么变,不变的是对家的回味和思念。

后来又通过电影了解了全国各地的剧种,吕剧《李二嫂改嫁》黄梅戏《天仙配》《牛郎织女》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豫剧《花木兰》京剧《白蛇传》等,慢慢的,从老家的茂腔,又喜欢上了这些剧种,学唱这些剧种的经典唱段,还记得《梁山伯与祝英台》里面的全部精彩唱段,都能背下来。以至于在以后上学期间的每次演出,演出戏曲的成功,都缘于以前的积累沉淀。

记得小时候做的一件很幼稚的事,现在想想很可笑,那时候因为太痴迷戏曲了,上初一的时候,试着给当地剧团的团长写了一封信,说要去他们那唱戏,想不到剧团团长真回信了说,谢谢你对戏曲的喜爱,可现在你还是个孩子,要以学业为重,等你毕业了再来吧。

直到现在,戏曲频道还是我最爱看的节目之一,只要有我爱看的,家里人只有靠边站了,甭想跟我抢台。天津台的《国色天香》是我很钟爱的一个栏目,各路明星演绎的戏歌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传统的,才是长久的,民族的,才是久恒的。

戏曲不仅丰富了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增长了我的历史知识和人文景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每一段历史,每一个传奇人物,都能在戏曲的舞台上找到它们的身影,优秀的戏曲演员们在那七尺的舞台上,塑造出了那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把人间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表现的淋漓尽致,梁祝的爱恋,七仙女的真情,包公的刚正,梁山好汉的义薄云天。

戏曲,我就跟你这样的一路走来,从童年走到暮年,然后 到人生的终点,不离不弃。

戏曲大舞台作文 篇6

五千年的时间,造就了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据统计,全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很多剧中,都有其独特的演变过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戏曲大舞台,去感受其中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

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昆曲的典雅精致,粤西的轻柔玩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

如大家都知道的京剧,就是由安徽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及昆曲、秦腔糅合发展而来的;东北的吉剧,是由民间说唱艺术二人转衍化而来的。

中国的戏曲和西方戏剧不同,他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演体系。比如我们经常在洗礼看见的大花脸,那就是戏曲中的一个行当。戏曲剧种人物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行当来充任。表演上也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协议特点,比如用几个龙套表演就代表千军万马,舞台上开门关门等也往往用虚拟的动作来表下。

中国的戏曲,真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戏曲”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词,只是一个上代人爱看的节目,远远不及现代的动画片,所以我从来没有看过,根本不了解“戏曲”的所有相关资料。

这一刻,“戏曲”这个词对我来说突然变新鲜了,我穿越时空,到那个戏曲大舞台,看看那古代的戏曲表演。

唱戏的作文 篇7

我国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可如今,却要面对是去?还是留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电影,电视,几乎没有人关注戏曲。在以前,爷爷在没事的时候就会听听戏曲。可现在,爷爷闲的时候却不是看戏曲,而是看电剧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

俗话说:要想知道果子甜不甜,最好亲口尝一尝。戏曲也是如此,只有亲身去体会,才能知道它的奥妙。

生活中的美是靠大家的眼睛去发现的,而戏曲中的韵味则需要大家去细细品味。

中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在以前,戏曲是人们喜闻见乐的文艺形式。而现在,人们休闲的方式却是看电影,电视,逛街。除了一些老人之外,大部分人都不曾接触过戏曲。

在老家,有一位十分喜爱戏曲的老人曾说过:“戏曲的舞台上尽管没有崇山峻岭,河流湖泊,没有狂风骤雨,骄阳似火,但演员可以凭借虚拟的表演,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如京剧《三岔口》,仅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靠演员的精湛技艺就表现出了摸黑打斗的真实情景。这些都是电影,电视剧做不到的。”这样的戏曲难道会比电影,电视剧差吗?我们不应该去关注和学习吗?

爷爷跟我说过“在老家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有唱戏的人来我们村。没到这时候,村里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很开心,到唱戏的时候,舞台旁边就会站满人,唱戏人精彩的表演常常会赢来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到了结束的时候大家都恋恋不舍。然而,当村里有了第一部彩电的'时候,大家没事的时候都围着电视看春晚,每年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以前是一村的人,到后来大家家里都有电视时,看戏的只剩下两三个人,到最后唱戏的人都不来了。”时代在进步,可我们艺术瑰宝却在消失。

现在的“90后”“00后”的大部分人都说戏曲过时了,老土,而去追求他们所谓的时尚,流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中国的戏曲是独一无二的,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我们独一无二的戏曲正要面临着失传。

我们应该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文化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的韵味。

中国传统戏曲是去?是留?决定权在大家手里。

戏曲大舞台作文(5 篇8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铿锵有力的音乐声像鼓点,急促而有节奏的敲击在我们心上。仿佛把我们带入了那远古的戏曲世界里,在悠久而精湛的艺术文化中,我们深深沉醉……

话说回来,能有这样的感悟,我还要感谢这次以中国戏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呢――今天我们围绕古老的中国戏曲展开了一次激烈的问答赛。

前几天老师发给我们一份有关中国戏曲的资料,我们浏览着上面的知识,不禁感慨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认真的背诵起来――这大概就是今天的问答赛上大家活跃表现的原因吧!

这次问答赛分为四个小组,每一组依次选择问题回答,根据问题的分值给各组加分或扣分,如果选题的人回答不出选择的问题,同组的人可以给予帮助。

就这样,在老师宣布的比赛规则以后,问答赛正式开赛!

开始的一轮各组都小心翼翼的选择10分的题,绞尽脑汁思虑答案。但在各组分别积累了30、40分左右的时候,坐在我前面的班长不顾大屏幕上“30分题组,答错扣10分”的字眼,勇敢的选择了30分组的第二题。

在一片或敬佩或不屑的吵闹声中,屏幕上显示的竟是一道异常简单的题――“京剧的四大行当?”台下骤然鼓起掌来,我所在的组员更为这来之不易的30分欣喜不已。

紧接着各组开始争先恐后的选择30分的题,答对的大笑击掌,答错的则后悔不已。不一会儿30分的题就被抢完了,连20分的题也被银枪一空,各组的比分也明显的拉开了距离――我所在的组90分,第二组50分,第三组70分,最后一组暂时领先――100分。

在我们时而愉快时而沮丧的声音中,问答赛已近尾声,同学们的欢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最后,终于到了我们组和第四组决一死战的时候,一直领先的第四组能不能得到这决定胜负的10分呢――

“赢了!”

不知是从哪里在整齐的掌声中忽然传来这突兀的声音,同学们一齐笑了。虽然我们并未获胜,但这次问答赛带给我们的知识和快乐将永远留在心中。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在这低沉的戏曲声中,我们结束了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现在许多年轻人并不认为“中国戏曲”多么动听,多么精湛,但这或高亢或低沉或欢快或悲伤的韵律中所蕴藏的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却让我们一生铭记。

戏曲大舞台作文(5 篇9

父亲爱唱秦腔,常扮演老生的角色。每到新年,他总要在村里的戏台上唱上个三本五折,七天八晚。小时候的我并不知道秦腔是什么,然而就是喜欢听那有板有眼的调子,觉得如同那时常爱吃的酸杏一样有味。于是,每到新年,就盼秦腔;每到秦腔演出时,则看得废寝忘食,毫无倦意。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父亲对我痴迷秦腔的言行表示反对。他说什么“唱戏是下的职业,学好了也无用处”啦,什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啦。我听了似懂非懂,嘴里虽然答应着,心里却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然而我毕竟听从了父亲的话,被父亲送到了学校。日子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流过,秦腔的影子离我越来越远。父亲那宽厚结实的胸背遮住了我透视他心灵的眼睛,当我听他唱那一折折声情并茂的秦腔时,也体味不出他那复杂的思想感情。

人生如戏,转眼间已演了几折,当我戴着中学生校徽从无知逐渐走向成熟时,我才渐渐从心灵上走近父亲。

虽然他的“唱戏是下的职业”的观点带着浓厚的封建思想,虽然我对没能学唱味道醇厚、令人荡气回肠的秦腔感到遗憾,但我还是很感激他。是父亲让我学到了知识,走近他的秦腔。那一声声时而悲壮,时而婉约,时而苍凉的调子无不代表着他的思想感情,也从侧面反映了世事盛衰、人生百味。秦腔已成为父亲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秦腔寄寓着他全部的情怀。

高兴的时候,他会在火炕上一边品茶一边唱;忧闷的时候,他也会唱上几句。父亲的一些性格特点在唱戏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记得在台上演出时,别的演员都不愿演不光彩的角色,可父亲却很乐意,他认为演这些角色更有教育意义。有人说他太固执,他却笑道:“唱戏的,何必当真呢?”父亲也挺有责任感,同台演员在演出时卡了壳忘了台词,他就及时小声告诉对方。

他说不能蒙混过关,让台下的观众笑话,有的观众不懂,可他们中也有行家哩。村里有个老阿婆,一生无依无靠,孤独凄惨,平日里就爱听秦腔,父亲知道这个情况后,一有空就去给她唱。每当秦腔从老阿婆的屋里传出时,村里就有人说:“听,××的戏瘾犯了又没处唱了。”可我知道,那一声声的秦腔寄托着父亲对老阿婆的安慰和同情,村里人哪知他的内心呢!

走近父亲,走近他的秦腔,我细细聆听着,我深深思考着。

唱戏的作文 篇10

我爷爷今年六十多岁了,细细的眼睛,浓浓的眉毛,大大的鼻子,平时,他见人总是乐呵呵的,头发已经花白的头顶上经常扣着一顶黑色的帽子。爷爷总是背着手走路,那模样真像个“大官”。

爷爷是个老戏迷,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是个戏迷,自然爱看戏,爱听戏,也爱唱戏。每天早晨,爷爷都会大展歌喉,边唱边比划:“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我趴在窗上,听得入了迷,还会跟着哼几句。

爷爷虽是个普通的退休工人,但在我们那的`村子里可算是个“知名人士”。他从小就喜欢唱戏,生、旦、净、末、丑都能唱,特别是生角唱得是惟妙惟肖。县剧团到镇里来演出,也请他临时顶个角色、跑个龙套。每次唱戏,戏台前都挤得满满的,大伙儿对爷爷演的戏尤其喜爱。曾被评为“绍兴县农民“种文化”,老百姓最喜爱的“十佳农民票友三十六强”,“陶堰镇十佳戏曲选手”。

唱戏的作文 篇11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我的爷爷酷爱戏曲,每天都咿咿呀呀的哼着,自从爷爷学会放电视后,那戏曲的声音更是传遍左邻右舍,震得我的耳朵呀,都“嗡嗡嗡”的响。

对我而言,戏曲就是那种一句话都要说个好长时间,弄得人不耐烦的电视剧,还有那正不正斜不斜的音调,真是太难听了。爷爷却总是听得不亦乐乎,要我说,那些流行歌曲比这土里土气的腔调好听多了。“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唉,你瞧瞧,他又开始听了。我捂住耳朵在一旁写作业,但那长长的音调还是直往我耳朵里钻。就这样,戏曲一直是我的仇敌。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这天下午,学校要举办“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操场边站满了老师,还不时有些爷爷奶奶辈赶来,他们或坐或站在操场边沿,目光都向着舞台。我真的是搞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听戏曲呢?

带着疑惑,表演开始了,当欢快的音乐声响起,一位妙龄少女迈着轻快的小碎步走来。那一身五彩斑斓的衣裳让人眼前一亮,长袖飘荡,一身粉梅色纱衣,月牙白的衣裙,多么引人瞩目。“真美啊!”我一下入了迷。当听到《天仙配》中的“荒郊野外,孤男寡女,拉拉扯扯,成何体统”这一句,看到一个拄着拐杖的老爷爷跳出来时,我不禁笑了。这种令人回味的腔调,这种故事性的表演,一下吸引住了我的眼球。这就是戏曲的强大吸引力吗?有这样几句谚语:“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我想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能把精彩呈现给大家,演员们付出了多少的辛苦呀!我的家乡就有种很出名的戏曲叫做目连戏,戏中也穿插了不少杂耍表演,如度索、翻桌、蹬罈、跳索、跳圈、窜火等。当我认识到这种戏曲时,我可谓是十分震惊,那种高难度表演深深的震撼了我---这才是真功夫啊!这才是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呀!我耐心地,从头到尾的看完了所有的表演,那悠扬悦耳的腔调,那绘声绘色的表演,一直在我心头荡漾……

“用目来观看,捉到个贼姑娘……”黄梅戏又响了起来,这次,我跟爷爷一起坐在电视机旁,听着这悠扬的腔调,看着那精彩的表演,摇头晃脑,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