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大全 > 习俗的作文【优秀15篇】正文

《习俗的作文【优秀15篇】》

时间: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下是细心的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15篇习俗作文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习俗的作文 篇1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春联,做年夜饭,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这些,都是过年的习俗。过年有那些习俗呢?通过上网搜查我了解了许多。

1、贴福字。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贴“福”字,并且这个“福”字是倒着的,意为福到。

2、放鞭炮。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到了除夕就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直至今日。

3、贴对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4、贴窗花。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习俗作文 篇2

温暖的屋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象征着团团圆圆的年夜饭;一家人在门口前贴着春联、贴福字、贴年画;屋外,噼噼啪啪的炮竹声、烟花在天空中绽放的声音、小孩玩闹的欢言笑语声……哪里不充斥着过年的热闹气氛?

我的家乡泉州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都称“过年”,等过了正月十五这年就算过去了。你可别小瞧这十六天,“过年”的习俗细的吃什么、干什么都要遵守习俗做。这习俗虽多,可热闹也从未间断。

家乡在过除夕夜到正月初一凌晨是最为热闹的。在除夕夜晚要敬天公,零点一到,四处烟花炮竹响成一片,我们既要在家中万堂中设堂,摆上三牲(鸡、鱼、猪)、果子、清茶等贡品,并且燃上三柱清香、点烛拜天公。除夕这天晚上,不仅要守岁还要开正,开正就是除夕之夜守岁到十二点迎新年,祭拜天公的同时,放烟花炮竹,以表庆贺,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正月初一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了的新衣服,开始了新一年的第一天。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忌吃粥,否则传说,第一天出远门都会天降大雨,被雨淋湿。早餐后,人人四处走访朋友亲戚,见面都要互道“恭喜、恭喜”。

正月初九,又是一个热闹的日子!这一天是天诞日,也就是天公(玉皇大帝)的诞辰生日。这一天人们要放爆竹、点上一对红烛灯,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这一天的清晨前必须准备好许许多多的贡品,一家老小都要跪拜天公。一来感谢天公对全家这一年来的庇佑,二来祈福新一年的平安如意。年,就在这忙碌中过去,在这欢乐中过去,在这热闹非凡的习俗中过去了……

习俗的作文 篇3

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二月初二,龙抬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呢?是春雨降临的日子,是迎接新芽嫩苗的日子,抑或是农民眼中耕种的好日子?都是,都不是。在我眼中,这是一个适合蒸柿子馍的好日子。

“开春啦——”二月初二清晨,把村子里男女老少唤醒的往往是这柳枝的呐喊,一声惊天动地,随着春风传遍了人家,惊起了一屋檐滴答乱蹦的雨点。小雨淅淅,但并不使人觉得沉闷厌烦,而是让人从内心迸发出活力。春雨洗净了土路上的灰尘,润湿了田土间冒出的点点星绿,似乎也唤醒了某一人家内橱里的什么东西。

姥姥在这一天是必然比平常起的更早的——开春的第一天,她仿佛被春召唤了。直直走向内橱,拿出一个老旧但干净的黄布袋,我跟在她后头,隐隐感觉到了什么。拆开绕在上面的红线头,里面露出一点暗红——是了,柿饼。

姥姥看了,会告诉我:“咱今儿个要做柿馍,二月二,龙抬头!定时要做柿馍祭奠的。”

我看到,则会想:去年中秋,三姥爷曾邀我到他家摘新鲜柿子,当时我摘了一布兜,入嘴的却极少。现在想来,约有十八九都储在这里了吧。”

柿饼上附着淡淡一层白霜,清甜的。去年它们还骄傲的像灯笼似的挂在树梢上,经历过风吹雨打,使他们好看得耀眼;今年在这里,他们依旧没有缩水的萎样,反而更浓重了,把所有甜份沉淀下来,回忆秋天的盛时。今儿一声春雨则把他们唤醒了!姥姥拐弯出去,拿出发酵好的面粉面团。一番准备后,便拿出镶了补丁的破围裙,打扮的妥帖。和面时,面团从粉缸中取出,带起不少粘丝。“这龙抬头是怎么来的呢?”我在旁看着,手里摘掉柿子蒂,问着——这个故事我早记得滚瓜烂熟,但每每还是会问姥姥,重复着上年、上上年的那么一点儿情味。

“嗯,这就说来话长。”姥姥照样咂着嘴,手里活计不停。

“这龙啊,是指龙角星,二月二的时候,龙角星会从地平线上升起,所以就叫龙抬头啊。并且,龙抬头在春分和惊蛰之间,万物焕发生机,草儿也绿了,麦苗也长了,为了庆祝,人们就创办了这个节。咱呢,每年都做,老祖宗的规矩。”面团被段段的揪下,搓成圆饼,把柿饼包在里面,封口。白面面柿馍软软的,放在老旧的篦帘上,让人看了心头绵绵切切的。

姥爷已在灶上生着了火,放了缸口一般大小的锅。倒进滚油,再把柿馍挨个放进去炸。

窗外小雨不停,但透过澄静纱窗,我还是看到西边儿几户人家的囱上还是升起了青烟,想来他们家的主妇也在蒸柿馍吧。屋里静悄悄的,油锅的翻腾载满了我们的期望。出锅的柿馍依旧是那样,金灿灿的,甜腻腻的。我拿着柿馍跑到街上,瞧见别家孩子也拿着,脸上带着收不住的笑。尝一口柿馍,不知是不是因为带了秋意的柿饼,心沉静下来。与我看,这不只是在庆祝春的到来,也是是在纪念春的过去。

为什么馍里偏要包柿饼?为了纪念曾经辉煌的秋天。为什么充满活力的春,家家却都如此安静祥和?为了找到去年秋天时自家的氛围。为什么二月二龙要抬头?为了回首过去。

那为什么我突然想起了柿馍和姥姥?因为,可能,我也想着过去的家乡……

习俗作文 篇4

吃饺子是春节习俗之一,要想吃到饺子必先包饺子,想必大多数人都会包饺子,今天说说春节包饺子的一点习俗。

春节包饺子是一家人除夕的一项集体活动,包饺子需要和面、拌馅、擀皮和包裹等多个步骤,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一般人家不买速冻饺子,需要自己亲手包制。记得小时候一家人一起包饺子是最幸福的一件事,包饺子时妈妈把炒花生、糖果和点心放在盘里,一家人边包饺子边吃东西,大家有说有笑,后来家里有电视机了,包饺子时还可以收看电视节目。春节的饺子与平时的不同,叫年饺,首先饺子馅放的肉较多、油也较多,一般在除夕前一晚上准备好,饺子面也在除夕前一晚上准备好,饺子面不能和得太软,盛放饺子的物品叫盖帘(用高粱杆穿制而成),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了,就可以包了。为了春节早晨吃上美味的饺子,包饺子需安排在除夕下午进行,因为包早了饺子容易干,包晚了又会影响做晚饭。

我们这里还有一个讲究,第一个饺子由当家人来包,里面放入一枚硬币,这一盖帘饺子为第一帘,需初一早晨来吃,谁吃到这个内含硬币的饺子谁来年最有福气,以此鼓励大家多吃多福。放饺子前,需先在盖帘上均匀地撒上糁子面,饺子先放外圈,由外及内一圈圈摆放整齐,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包饺子时小孩子不能说一些傻话(不吉利的话),由于家里人口较多和待客需要,一般家庭需包三帘及以上的饺子。包好饺子只能说“包好了”或“包出来了”,不能说“包完了”,不能说“完”字等不吉利的话,然后放几个鞭炮表示庆祝。

春节拜年时,为了展示自家的劳动成果,还经常捎带一些年饺作为礼物与亲戚家的年饺交换,互相品尝,比一比谁家包得好看,谁家的饺子更香。

习俗作文 篇5

过年了,街上到处挂着红灯笼,喜气洋洋。说到过年,可有很多的风俗礼仪。快随我看看吧!

大年三十,我回到了老家铜川市耀州区。刚走进家门就看到爷爷奶奶忙忙碌碌地在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打扫庭院,掸浮沉扫蜘蛛网。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原来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还有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用意。

打扫完卫生,爷爷开始贴春联了。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把春联贴于门上。我帮着爷爷贴春联,看到贴好的红红火火的春联,感到非常开心。

贴完春联后,爷爷在门上贴了个倒着的“福”字。我不明白了,为什么“福”字要倒着贴?原来“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美好未来的愿望。“福”倒着贴,就意味着“幸福已经到来”或“福气已经到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真渊博啊!

晚上吃团圆饭时,全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圆合欢。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所以大家在过年时要一起吃饺子。过年的时候还有守岁、燃放爆竹、拜年、给压岁钱等各种习俗。

中国年是红红火火的,既有文化礼仪活动,也有各种各样的美食。在这里祝大家鼠年吉祥、万事如意、心想事成、身体健康!

习俗作文 篇6

过年了,到处都是“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一阵阵鞭炮声。你听,这边的响声刚结束,那边又响了。大过年的,为什么要放鞭炮呢?因为在以前,人们认为鞭炮可以驱赶年兽,才放鞭炮。可现在大家都放久了,因此放鞭炮成为了一种新年习俗。

新年习俗其实有好多,放鞭炮只是其中一个罢了。另外还有过年要吃年糕,正所谓年年高。其中黄、白年糕还象征着黄金白银,给予了新年发财的愿望;吃火锅说明红红火火;吃鱼意味着年年有余,象征着“吉庆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鲍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刚才说到的都是吃的方面的,那行动上又有那些要做的呢?

做的其实都很简单,有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请神、拜神、送神、烧香、燃烛、挂灯笼、拜祖先、吃年 夜 饭、放爆竹、拜年、收压岁钱等等。其中,想必收压岁钱是小伢们(小孩们)最喜欢了的。比如说我,最多的是一年1万左右,最少也有几千。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新年习俗,我喜欢过年。

中秋习俗的作文600字 篇7

千里不一样风,万里不一样俗。在新春里,美丽的家乡一陆丰,也是有不一样的风俗习惯。

在美丽的家乡提前准备过年时,家家到几十里置办年货,要提前准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号在新春凸显春回大地的气候。

腊月二十八就刚开始清扫了,家家都忙得乐不可支。将废弃物、尘土扫掉后,就把买的吃的摆上菜,让客人和亲人吃。在这一天,早已逐渐会出现客人来做客了,不论是隔一面墙的邻居亲朋好友,不论是千里间隔的盆友,都是会赶到做客。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四处是海产品与酒食的香气。老老少少都穿上衣裳,门口贴上红彤彤春联。正月夜家里灯火通宵,爆竹声日夜不断。这一夜,在城市广场上汇演潮剧,会出现很多人前去收看。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广场上还会有些人在赌鱼虾蟹,隔三差五连小朋友也会拿着十块、五块前去去赌一赌,由于新年高兴。此刻,绝大多数店面早已闭店,由于都去听戏了。

正月初一与除夕夜迥然不同。这一天,大大家都会家里看看视频哪些的,仅有小孩子有时候去找个朋友一起玩。

到了元宵节,有个高潮迭起,许多人纷纷涌向自己的朋友家,三五成群的来到自己的朋友家拜年,小朋友们都目不暇接,口中不断地说着春节喜事等吉言,接着又不断地收大红包,到中午时就会有舞狮表演继续进户,舞狮表演象征吉祥如意,寓意好运来临,大家都非常愿意自己进入自己的家中。

一眨眼,新春就需要过去了。在正月十七以往,故乡的新春也即使过去了。学员们该去上学,大大家又去仍旧工作中了。新春过去了,孩子放鞭炮,散散的客人来客人,大家都舍不得新春过去。

习俗的作文 篇8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中也有些不可缺少的习俗和文化需要了解。

每年端午节都格外热闹,全家都会聚在一起,参加一个特别的活动——包粽子。

只见外婆手中拿着一束白白的丝线和粽叶摆到桌上,可一回头白线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原来是淘气的小猫把它当毛线团玩了,到处都是线,就像迷宫一样,爬向大厅的各个角落。孩子们忙来帮忙,却只有添乱。再看大厅的另一头,已经进行的井然有序,包粽、添馅、收紧、缠线,一步步工程,一个个粽子鱼贯而出。孩子们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把粽叶交叉叠在手中,呈漏斗状,然后往里面放上满满一勺米,再把佐料按在中间,使上九牛二虎之力,把它包拢,但它却像不听话的孩子一样这里漏点,那里冒点。孩子们就像打地鼠一样,玩得不易乐乎。粽子的馅也有很多,任你挑选,金灿灿的蛋黄;水灵灵的红枣;香喷喷的瘦肉,使人口水欲流三千尺。接着就是煮粽和食粽,一家人吃得其乐融融。

除了包粽子,端午节其实还有好多习俗,如驱瘴的挂艾草;驱毒镇邪的点雄黄;经典隆重的赛龙舟……

只有我们传承传统节日习俗,才能留住这些美好的回忆,才能找回已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找回原本就属于我们的那份精神。

习俗的作文 篇9

山东济南府以及缁博一带的酥锅。在那一带,每年春节前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做一大锅酥菜,俗称“酥锅”。主要是为了春节期间招待拜年走动的亲戚,这道菜可是重头戏,谁家的酥菜做得精致、好吃,那可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会在街坊邻里广为称颂。

济南民间有除夕夜登高祈福的习俗,新春钟声敲响之际,很多市民都希望以登高的形式来表达对新年的祝愿,

济南人爱吃蒲菜的习俗由来以久,蒲菜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大明湖的蒲菜,是济南的美蔬,早已驰名国内。《济南快览》一局中记载说:“大明湖之蒲菜,其味似笋,遍植湖中,为北方数省植物莱类之珍品。”《山东通志、物产》称蒲菜为“蒲笋”,是济南人“日用蔬菜”之常品。蒲菜的吃法有:“奶汤蒲菜”、“锅塌蒲菜”(凉碟)等。至于济南人钟爱的蒲菜烫面饺、蒲菜扁食等,也是人们喜爱的常食。凡品尝过这些美味佳肴的,无不交口称赞。

深秋赏红叶,这是老济南旧有的习俗。然而旧时交通不便,山路难行,红叶谷离济南市区三十多公里,红叶再美,也只能深锁山中,一般济南人是看不到的。不过过去济南人赏红叶另有去处,近郊的龙洞、佛峪和千佛山上,就是人们常去的地方。

习俗作文 篇10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元代陶宗仪所著的《元氏掖庭录》中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众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当时的女孩子把针线活当做看家本事在练习,七夕这一天相聚一起穿针引线,希望女红的功夫能更上一层楼。

习俗二:喜蛛应巧

这种乞巧的习俗出现略晚于“穿针乞巧”,但却是大人小孩儿都喜闻乐见的乞巧方式。五代时的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通常大家会提前很久去市集上找一只满意的盒子,用它来装蜘蛛,有的是简单的木盒,有的则雕工繁复精美,都是为了讨个好彩头。

习俗三:拜织女

“拜织女”纯粹是少女和少妇们要参与的习俗,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的朋友或邻里约好联合举办,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上放些茶、酒、水果、五子等祭品,再加上几朵鲜花插在瓶子里,花前放一只小香炉。等大家沐浴停当来到举办人的家里,在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们多半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则祈愿早生贵子。

习俗四:防病去火

七夕佳节有抓药焚香的习俗,人们常用松柏等入药配方,甚至还主张用松实、柏子、荷叶一起辅佐,并称它们为长生不老的仙药,认为久食松子健身心,滋润皮肤,延年益寿。就像《玉楸药解》中记载的:“松柏润肺止咳,滑肠通便,开关逐痹,泽肤荣毛。”当时还把祛湿辟邪作为七夕全家人都要做的事,由男丁去抓药,女孩子缝制出一个个漂亮香囊,再由长辈配好草药放入香囊,分发给家中各人。

传统习俗作文 篇11

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妈妈。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我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准备工作就做好了。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个枣,最后把叶子用线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虽然我妈妈包的粽子的原料极其简单,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我每当吃粽子时,总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说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秘决”,每次包的粽子总是香喷喷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馋诞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爱吃粽子,爱过端午节,爱享受节日的气氛!

习俗作文 篇12

产后一个月是“满月”。“满月”是新生儿可以和外界接触的第一天,也是产妇完成“坐月子”过程的第一天。所以在过去人们很重视这一天。是日,亲朋好友前来贺喜,多送些宝宝服、长命锁等物;也有随钱者,以红纸包装,上写“长命百岁”等吉祥语。主家则在这一天摆宴招待客人。满月这天,对产妇而言,济南地区叫“挪臊窝”。

产妇在这天抱着婴儿回娘家小住几日,以使孩子呼吸到新鲜空气,有利于母子身心健康。丈夫一家则借着大好晴天,将媳妇“坐月子”捂了一个月的房屋收拾干净,凉晒被褥衣物。产妇回娘家后,姥爷姥娘要给孩子送钱,将钱以红纸包好用红线系挂于婴儿胸前。待到回到婆家时,由小孩的奶奶或其他女长辈取下红包,便取边唱道:“走得好,来得好,小子(或小妮儿)白头活到老。”

为祈愿孩子健康成长,老济南还曾流行“穿百家衣”的习俗。孩子未满月,亲眷们便开始向众邻家乞取零散布头儿,拼接成花衣服给婴孩穿。衣服样式多为大偏襟、和尚领,衣服上必有一紫色布块,寓意孩子将来多子多福。另外,过去济南还有“吃百家饭”的习俗。小孩会走路后,便让他拿着小饭碗到四邻六舍去吃“百家饭”,认为这样小孩长大后能有饭吃而且能吃遍四方。

抓周,也称“试儿”、“楂生日”,是婴儿满周岁时卜测他将来性情、志趣、前途和职业的一种礼俗。孩子过周岁生日那天,父母亲友将各式文具、玩具、生活用具陈列于桌,任由孩子随意抓取。俗信认为,孩子抓取之物和他的品性、前途有关。

譬如,抓取笔墨者,将来是读书人;抓取钱币者,主富裕;抓棍者,主长大后无饭吃等等。抓周习俗,起源于北齐时代。此俗现仍有见者,不过年轻父母已无笃信者,仅作为一种娱乐游戏形式而存。

习俗的作文 篇13

顾名思义,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千载难逢的好日子。每个家庭都是团团圆圆的,无论在哪里,都会回家过中秋。8月15日的月亮也格外圆。人们常说八月十五的`月亮是十六圆的。我觉得15号的月亮也很圆!

嘻嘻,我肯定不会错过下个月吃蛋糕的好日子!于是我从房间里拿出我最喜欢的糕点月饼。然后,我从凳子上挪了出来,轻轻地把我最喜欢的糕点月饼剥了下来。心里好开心,好想咬一口。突然,妈妈叫我的时候,我把月饼放在凳子上。回来的时候我说:哎!月饼呢?我明明放在凳子上,它去哪了?乍一看地上有月饼,我就一路跟着,终于找到了凶手。都是你:帕姆和巴斯狗。

今天,我要拉你的丝绸。偷东西不好。敢偷我月饼。妈妈听我在外面嘟囔。他问我,“肖伟,怎么了?你在那里干什么?”“妈妈,小狗拿走了我的月饼。我还没吃呢!”我生气地说。于是我妈回到我房间,给我拿来一个月饼,说:“小狗一定要过中秋节吗?哪个中秋节不吃月饼?”于是我不再追究这件事,继续在我的月亮下吃蛋糕。

习俗作文 篇14

期待了很久的除夕夜终于来临了,今天我家来了许多亲戚,奶奶、叔叔、婶婶、小哥哥、姑父、姑妈和二哥哥,顿时,家里热闹非凡,欢声笑语一片。

妈妈早早地就开始准备年 夜 饭了,有年糕、螃蟹、大黄鱼、萝卜、虾、春卷……我在一旁看得口水直流。这桌上的菜有很多讲究,比如:吃年糕,正所谓年年高,其中黄、白年糕还象征着黄金白银,给予了新年发财的愿望;吃火锅说明红红火火;吃鱼意味着年年有余,象征着“吉庆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鲍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年 夜 饭吃好后,就听到外面到处都是“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边的响声还没结束,那边又响了。大过年的,为什么要放鞭炮呢?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十分可怕的怪兽,叫年,在每年的除夕夜,都会出来吃人或家禽家畜,弄得民不聊生。后来人们听说年害怕红色和爆竹声,就用放鞭炮来驱赶年兽。以后,人们年年在除夕都放鞭炮,年再也不敢来了。到现在,放鞭炮成为了一种新年习俗,示意旧岁平安。我家也不例外,不过为了环保,爸爸只象征性地放了一串百子炮。

新年习俗其实还有好多,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请神、拜神、送神、烧香、燃烛、挂灯笼、拜祖先、拜年、收压岁钱等等。其中,收压岁钱是小芽儿们最喜欢的。比如说我,爸爸、奶奶、婶婶和姑妈都每人给了我一个红包,心里面别提有多开心了。每次拿到一笔钱,我就想怎么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帮助有困难的人,买学习用品,书等等。

这就是我们的新年习俗,这些习俗使我知道了中国文化底蕴的丰厚,也让我更加的喜爱过大年的习俗传统。

习俗的作文 篇15

我给大家介绍介绍荣昌过年习俗;有杀年猪、吃刨汤、打糍粑、祭祀……

杀年猪是我们荣昌重要的过年习俗。一般农家每家每户都要杀一头过年猪。主人家选好吉日后,请来杀猪匠,当日将猪牵出猪圈,将其四肢捆住,拖上案板,来三个人分别按住猪的头、身、尾,另一位屠夫将之前上祭的刀请来,拿着血盆,对着猪脖捅一刀,划开一道口子,用盆接住鲜血。再开始分割猪肉。

杀完猪,主人家还要请客,摆宴席招待请朋好友。食材就有刚杀的年猪。许多美食上桌了:喷香的泡汤、脆皮的酥肉、爽口的滑肉……

过年还有糍粑吃。用蒸熟的糯米倒在石板上,用木制的锤子砸击糯米,使糯米变溶,变的像胶水一样粘,再用圆器物把糍粑做成圆形,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

每家每户都要准备祭品。一点也不能马虎。“鸡不能带毛!”“酒里不能沾灰。”还要将猪头奉上,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小孩子们还要给先祖作揖,请求祖先保佑学习越来越好。

这就是荣昌特有的习俗,希望的家来我的家乡,感受一下荣昌过年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