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应用文 > 过年的风俗(经典8篇)正文

《过年的风俗(经典8篇)》

时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真热闹,大街小巷有年味道。”这是小时候,阿婆教我的家乡过年时的童曲。现在大多忘干净了。但是,家乡那一道道绕过青山的年味道中的年规(习俗)我可一样没忘。该页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过年的风俗(经典8篇),欢迎借鉴。

过年的风俗 篇1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我们还有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厉害。平时,年兽就会从海底下爬出来,吃牛羊鸡猪、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兽要来了,都很惧怕“年”来伤害他们就带着牲口进山里躲避。这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爷爷,一位老婆婆劝白胡子爷爷快躲一躲。白胡子爷爷很平常的说,我住在这里,不会怕年兽的,只会是年兽怕我。

老婆婆和村里的人都躲到大山里去了,只有白胡子老爷爷留在了老婆婆家里。晚上,年兽闯进村子,第一个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的门口贴着红纸,身体抖了起来,年兽气得怪叫一声,怒气冲冲的。就朝院子里跑过去。正在这时候,院子里响起了“嘭嘭啪啪”的声音,还有火光。年兽抖得更厉害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年兽刚进院子,屋子的门就开了,白胡子爷爷穿着红衣服从屋子里慢悠悠地走出来,朝着年兽哈哈大笑。年兽一看,吓得转身就逃。白胡子爷爷去追年兽,一直追到大海边。年兽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第二天,老婆婆和村子里的人回来一看,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着红纸,院子里都堆着一燃烧一边啪啪响的竹子。

从那以后,大家知道了赶走年兽的好办法春节快到的时候,都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窗花、红福字,还会放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

过年的风俗 篇2

年三十行花街

除夕之夜,吃年饭、守岁和逛花市是老广州辞旧迎新的三件大事。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是广州的品牌。“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这朵红花鲜,那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哂。阿妈笑,阿爸喜,人欢花靓乐开怀……”这首家喻户晓的广州民谣,描述的正是家家户户逛花街的情景。

派利市红包传达吉祥意

由于广州较早就发展了商品经济,老广州讲意头、祈求生意兴隆的心愿在广州的年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广州的红包不叫压岁钱,叫“利市”便源于此。此外,给没结婚的人派利是是极具岭南特色的做法,这一习俗据说最早传自香港。

年初一斋日

凌晨祭祖拜神,杀鸡。起床焚香,放炮仗。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名曰“贺新岁”。初一的中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鱼大肉。

年初二开年(返外家)

一大早,家中妇女要主持“开锅”,下花生油,煎萝卜糕、煎鱼。现代人更是喜欢将开年饭摆到酒楼吃,越早越好。广州的一些郊区农村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年初三赤口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希望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一些广州人会选择足不出户。这天如有人串门,会被当作穷鬼赶出门。

年初四神落天

接财神回家。如果旧年不如意的可能用“一碗清水、三支香”祭灶王,旧年发达的要用鸡鸭鱼肉祭拜。

过人日七宝羹同庆生日

大年初七这天,广州人会过“人日”。据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和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解放以前,人日这天青年男女结伴到郊外游玩,评选“人日皇后”,中选者主持一天的话动;一家老小则登山或者逛庙。近几年,人日游花地这一传统也恢复了。

年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还要吃元宵、汤圆。

广州的过年饮食习俗

自古以来,粤港澳一带的饮食文化就名闻遐迩。但在古代,这里文化比较边缘,饮食文化无非体现为“敢吃”。到了明清两代这里充分开发之后,“会吃”就日益成为重点。

岭南文化是粤式美食传统的核心。这里既保留了中原古老文明的风流余韵,比如粤语,比如宗族与祠堂,同时这里重商,比起农业文明的安土重迁与稳定,商业文明显然富于开拓精神,同时要承担格外多的风险。因此这里的人们更加重视祈祷与祝愿。理解了这些,也就能理解与接收他们众多的仪式与禁忌。

中国人重视过年,广州人一样。但广州人对吃的讲究却是其他地方所难以比拟的,因此广州年夜饭无疑代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高度。这一顿美食色香味是“下线”,菜品丰富食材高档做工精致价位高昂都是必须的,最重要的莫过于菜式是否具有好意头。翻开菜单,“发财就手,年年有余”、“大吉大利,金银满屋”等等诸如此类的好话都一一藏进了菜名中,鲍参翅肚,山珍海味,这时都比不上一棵生菜(谐音“生财”)的意义重大。

鱼是年夜饭中不可少的一道菜,菜单中的“素心如意东星斑”,通过东星斑通红的外形来衬托吉祥之意。鱼身上遍布形似天上星星的小小花点,寓意年年有余、福星高照。而深海东星斑这类兼具营养和美味的高档食材,本身也深受食客喜爱。除此之外,在年夜饭新春菜馔里,出现频率最高的食材还包括冬菇和生菜,冬菇形如“金钱”,寓意“满掌金钱”、“金银满屋”,而它又价廉物美、营养丰富,因此必不可少。

以生菜这道菜式而言,冬天是它最佳的食用期。本来它是一道简单的素食小菜,但现在满世界的高糖高盐高油高蛋白,万红丛中一点绿,对追求健康的人们来说,生菜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更重要的是它的读音,具有“生财”的意头,因此成为年夜饭中备受重视的“角色”。每逢年底都是年糕和盆菜的销售旺季。年糕之所以成为最重要的春节传统美食,主要是其谐音为“年高”,寓意来年步步高升,表达中国人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常见的年糕礼盒,带有清雅贵气之余,还带有几分岭南风情。椰汁年糕、日本冬菇、北海道瑶柱碎、特级蚝豉、糖果等作为年糕礼盒,通常用作送礼的佳品。然而和月饼一样,最经典的总是那款蛋黄白莲蓉,年糕最经典的滋味也还是红枣糕、果仁糕、萝卜糕这几款,越是传统,越受欢迎。

还有盆菜,这是广州年夜饭的一大特色。盆菜菜如其名,类似于淮扬菜系中的“杂烩”或者汪曾祺先生笔下的“大煮干丝”,讲究分量大,材料多样,无数种组合,但食材要高档很多。集各种山珍海味于一体的盆菜,寓意着“盆满钵满”,其原料包含蚝豉、美极大花虾、原粒大连元贝、美国特大鹅掌、南非网鲍、巴基斯坦花胶皇、特级辽参、日本水云海鲜发菜等,对于不少家庭而言,或许一年才能大快朵颐一次。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与身边的人对传统节日生出一些厌倦,或许有如前所述的对消费主义的抵制,还有对“春运”的恐惧,主要问题还是传统氛围的淡化,特别是“年味”的淡化。

但在物质问题相对解决了之后,情感,包括对故乡和家庭的怀念,都需要正视与满足。尤其是阅历进一步丰富后,更加能够理解与珍惜传统的核心价值。这也是常变常新的年夜饭所承载的不变的诱惑。

过年的风俗 篇3

客家人春节习俗及禁忌

正月初一,吃过早饭,人们便全家老小相互走动拜年,客家人尊老爱幼,崇尚礼仪之风显露无遗。小孩子穿着新衣服,欢乐嬉戏,天没亮就早八八起来了,争着去给年长者拜年说好话打红包;“公公,伯伯新年好!发财、长命百岁,糖果饼干拿过来!”

初二,人们忙于走亲访友,媳妇们忙于转外家。这时,要先去老外家,再去新外家。凸显了客家人尊祖溯源的礼仪之风,“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客家人身上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记得小时候跟父母转外家,外公外婆会远远地就在等候迎接我们。“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家是我们童年最美最甜的回忆!

初三,为“送穷日”。由于传统风俗,初一、初二不能动秆扫,不能干活,初三大清早便起来扫地了,还要把垃圾送到路口,插上三支香,俗称“送穷”。初三这一天,一般不去拜亲访友,也没有亲友上门,是春节最闲的一天。

一节有关春节的小故事

据五代《录异记》载有《如愿》的故事:庐陵欧明过彭泽湖,被湖神青洪君请去作客,待之甚厚。有一吏告诉欧明,当青洪君问及需要什么时你只答要“如愿”。果然,青洪君问欧“何所需,”欧依照官吏教的话说了,青洪君不得已,将如愿送与欧。如愿,系青洪君的婢女。欧明把如愿带回家后凡欧有所求时,皆能很快得到满足,“数年后大富”。后来有一年的正月初一,如愿起床晚了,欧明就打如愿,如愿便跑入粪帚(即扫帚,因平日既扫地又扫鸡屎,客家人俗称“屎秆扫”)。欧明又用杖打粪帚,唤如愿,如愿再也没有回来。从此,欧家逐渐衰落了。以后,民间就有了年初一藏粪帚的习惯,怕把如愿扫走,失掉家中的。财气。《如愿》这个故事,现在不一定有很多人知道,但是在正月初一和初二不动扫帚的古代遗俗在客家地区却一直被保存了下来。

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封岁过大年

除夕这天,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爱幼。

点岁火(点年灯)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

客家春节的禁忌

春节本来出于对“年”的禁忌。邓云乡《红楼风俗谈》(中华书局1987年版)谓“年”字,按古文的写法,是一个象形字,有头有尾 ,脚向四面伸开,像一个大壁虎。据说是一种很可怕的爬虫,一岁之中,人家不遇到它,最好了,便平安无事度过了,因此烧一堆火,弄了一些好东西大家好好吃一顿,以示庆祝,这就叫做“过年”。后来,欢庆除旧迎新的岁首,就变成现今的“新年”和“过年”。

客家俗话说:“入哩年界禁忌多”。客家汉族民间奉行的春节禁忌包括:禁打骂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讲粗话恶语。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这一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意。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洒扫、倾倒垃圾,唯恐把"财气"扫走、倒掉。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初三日忌出门访友,初三各家都习惯扫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边去,喊做送穷鬼。因此这日少人出门;忌用针线,尤其忌在厅堂做针线活 。

过年的风俗 篇4

在兰州,春节往往从腊月就开始了。

腊八节要吃馓饭,糊糊涂涂一碗饭下去,就要糊糊涂涂准备过年了过年花费大,不糊涂一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怎么舍得花钱呢?

腊月二十三送灶神,做灶饼,灶饼要做成甜甜的糖馅儿,这样灶王爷的嘴巴就像抹了蜜一般,上天说的全是好话。

二十三以后就要忙碌起来了,打扫家里家外那是必须要做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迎接新年的到来。

当然,最让大家欢喜的还是各种各样的吃的:糟肉、肘子、八宝饭那一定要扣上十碗八碗的`,这是迎接客人的硬菜,还要炸油果、炸麻花,几乎每做一样都需要耗费一天的时间。

到了除夕这天,和全国其他很多地方一样,贴窗花、对联,还有福字。很多家庭还要全家人一起给去世的家人扫墓、祭奠。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吃臊子面,也有吃饺子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在农村,午夜十二点迎完灶神以后,要从外面打一桶水进来,走一路、洒一路,寓意新的一年财运滚滚。

大年初一,看望长辈,老兰州人有比较讲究的,初一看舅舅,初二回娘家,传统礼制是不能乱了的。

接下来几天都是走亲访友的日子,但有两天是例外,兰州俗语有“七不进、八不出”,这两天需要待在家里休息。

转眼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吃元宵,兰州人还要送火把、跨火堆。用麦草和向日葵杆扎成的火把点着以后要在每个房间晃一晃,除一除去年的晦气,然后把火把送往远处,谁家的火把送得远,谁家新的一年便会更加平安、幸福。伴随着火把送远,春节也就结束了,正月十六,人们便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除此以外,人们也会组织一些社火活动,让春节的气氛更浓,大人小孩都能够乐在其中。

过年的风俗 篇5

经过年初一的祭祖斋戒后,大年初二,广州人就要“开年”了。按照传统年俗,这天一大早,家中妇女要主持“开锅”,下花生油,煎萝卜糕、煎鱼。接下来是“开年饭”,这也是中国农历新年伊始最隆重的一顿饭。

同时,因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陪行,所以大年初二在民间又有“迎婿日”、“姑爷节”的俗称。“以前我们家是严格执行年初二开年的习俗的,大年初二一早,就要带上糖果贺礼回娘家,给父母拜年,妹妹们都在娘家,会给她们的孩子派利是。”老广州黄女士说,“不过,后来家中弟弟到北京工作了,小孩们长大后也有嫁到别的城市的,所以,就不一定是年初二开年了,等人齐那天一起聚餐就是开年饭。”

家住海珠区土华村的谭婆婆认为,“社会不同了”,年俗自然也就变淡。“以前,都是村里自己人通婚,要么就是嫁到隔壁村而已,大家习俗相近,都是那样做下来。现在年轻人都到外面上学工作,娶了外乡人和嫁了外省人的都不少,村里房子又旧,就算不是到外地定居,也不会住村里的老房子了。后生自己一个家,两边父母都要平衡,很多时候就顾不上那么多习俗了。这点,老人家应该理解的。”

虽然,年初二回娘家吃开年饭的年俗受到现代社会的新家庭结构冲击,但在广东地区,开年饭的菜式“意头”讲究总是不能免的。无鸡不成宴的广州人,开年当然是要杀鸡的,寓意生生猛猛、生气十足、威武雄壮;烧肉也少不了,因要取其“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或大显声威;发菜蚝豉取“发财好事”之意;猪脷(舌)取“大吉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伶俐,芹喻勤劳刻苦,韭喻长长久久等等。

据说,旧时广州的商行厂家请伙计吃开年饭,要是席上有鸡肉,则饭后会有人被解雇,称之为“食无情鸡”。

此外,广州的一些郊区农村在年初二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即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广州有“花城”之美誉,而每年的迎春花市则是花城的重要标志和最佳展示。花市一般选在春节前三天举办,从腊月二十八至大年三十晚上的十二点钟。举办单位为各区人民政府,位置一般都选在最繁华地段。海珠区历年的花市都设在滨江西路解放大桥南头,此处乃交通要道,为办好一年一度的花市,采取封路三天,从此经过的大小车辆一律绕道的措施,足见政府部门对花市的高度重视。今年的'花市仍设于此。

我和老伴今年在广州过春节,这里无朋友家可访,无亲戚家可走,更没有什么家庭娱乐活动,倍感无聊。大年三十中午吃过年饭后,二人就坐在电视机前,准备进行唯一的娱乐项目—看电视。此时,大女儿对我们说,今天是广州花市的最后一天,你们老看电视也没意思,不如去看海珠花市。于是,我们老两口立即行动,30分钟就赶到了解放大桥南头。只见滨江大道中间如一字长蛇阵般的红色大花棚一个接着一个,绵延千米以上,出售鲜花的摊位朝向两边,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鲜花,两边的通道及街边和江边,到处都是看花、买花、卖花的人,真的是花的世界,人的海洋,令人叹为观止。原来觉得广州的年关比平日寂静得多,车也少,人也少,就以为这花市最后一天,应该没有多少人,但花市现场的情景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热闹,品不到的年味,都在花市得到彻底体现。

我不懂得种花养花,平日也没有赏花这种闲情逸致。到花市看花,纯属是外行看热闹。逛了几个小时的花市,问了许多人,才对花市的花略有所知。花市的花五彩缤纷,五花八门,但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盆栽,如水仙、郁金香、牡丹、山茶;二为散枝,如桃花、剑兰、玫瑰、康乃馨等。盆栽的鲜花买回家,只要勤浇水肥,善于管理,可以长时间摆放;散枝类鲜花则是时鲜货,能摆放的时间,短的约三、五天,长的上十天。到底买哪种鲜花回家,也因人而异,一般上班族,就是假期有点空闲,平日太忙,大都会选择散枝类鲜花。年过完,花刚好要谢了,顺手就扔了,了无牵挂。家中常有人在家的人买花,大都会选择盆栽类,或者两种都买一些,既为节日增添喜庆,又为平日种花养草增加种类。

年关时节,广东人喜欢用谐音来取个好彩。一种十分寻常的花草,有些甚至与花连边都搭不上的蔬菜,往往因为名字的谐音寓意吉祥喜庆,而被市民所接受甚至追捧。金橘树几乎是家家必买的,这在我们湖南恐怕是想象不到的。其原因是在广东话中,“橘”与“吉”同音,所以买“橘树”也就不奇怪了。我曾经对花市上出售的一盆盆“生菜”大惑不解,常上街买菜的老伴在旁边告诉我,“生菜”,是因为其名与“生财”发音相同,买回去一盆生菜,寓意为家里“生财”,所以尽管不是花,但买“生财”的依然大有人在。人们争相买桃枝,则是因“红桃”与“宏图”同音,意在来年大展“宏图”。一种花名,在这里就是一种象征,一种寄托;一种谐音,在这里就是一种美喻,一种吉兆;中华谐音文化在花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折射出广州人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令我五体投地。

花如海,人如潮。在这些摩肩接踵的人群中,看热闹的人多,当然,真正来买花的人也不少。我和老伴从花市左侧进入,右侧返回,前后花了三个多小时走完看完所有花摊,经过几个摊位的比较与讨价还价,老伴花100多元买了一盆红色的蝴蝶兰花。她说,学习广州人,我也买一盆花回家,图个喜庆,图个吉祥。其实,这也是所有买花人的共同心愿。人们在这里将一朵朵、一枝枝、一盆盆鲜花带回家里,就是要把一份份希望、一份份祝福、一份份吉祥带回家……。

祝福花城广州,祝福爱花的广州人,你们的明天更美好!

过年的风俗 篇6

腊月二十四【扫尘、理发、买新衣服】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这几天大人开始带小孩去理发,购置新的衣裳,和购置过年用品一般是,对联、鞭炮、还要围炉的食材等等。

腊月二十五六【蒸年糕】

腊月二十四后,家家户户要蒸年糕,主要是为了敬神,这两天家里老老少少都聚在一起做年糕,潮汕地区叫“粿”这天也是孩子最高兴的一天;犹记得我小时候那些胡乱做的奇形怪状的年糕还历历在目!

腊月二十八【贴春联、宰畜牧】

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开始贴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潮汕人贴春联多在除夕的上午或下午。春联的内容多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如“和睦一家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有时,人们就在单扇门儿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一来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二来借“春”与潮州话“存”谐音,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

宰畜牧一般为鸡、鸭、猪、鱼,为了祭祖和祭神用的`,这天大大小小都忙的不亦乐乎!

腊月二十九【祭神、祭祖祠、花水】

这天大人一大早就起来准备了,大概是早上4-5点左右;挑着扁担罗庚就出发了,先祭神,祭完神,回家在准备祭祖(祖祠),这天是年前最热闹的一天,整天祭神的鞭炮响个不停!

各家各户在祭拜祖宗之后,全家老少开始轮流洗“花水”,即用四式(也有十二式)花叶加入洗澡水中,意在洗去旧的污秽,干干净净迎新正

大年夜三十【围炉、压岁钱、留财】

早上开始,家里的主妇就开始准备围炉的晚餐,围炉一般都是在中午2-3点就开始了,寓意团圆的意思

吃完团圆饭,大人们就开始走亲访友给孩子们和长辈压岁钱,这个时候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年轻人们也开始访友,聚一起玩乐!

今天是不可以洗澡的,寓意留财!

初一【吃素、迎财神、拜年、掼春】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除夕子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但人们宁愿相信财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间,会在这新春脚步来临之际将财气送到人间,所以各家各户要在这时候拜祭。于是,子夜钟响,鞭炮喧天,烟雾袅袅,仿佛是一团团瑞云祥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 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茶 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谑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谑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初二、初三、初四【回娘家(食日昼)】

正月初二、初三、初四,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可是,现在回娘家,不仅可以吃晚饭,还可以留宿娘家,时代也在变化。

过年的风俗 篇7

新年前夕,德国人会用“Guten Rutsch”这个祝福语,也就是“顺利滑进新的一年”的意思。这种说法来源于依地语“rosch”一词,犹太人的新年就叫做Rosh Hashanah。和中国的春节相似,他们每年庆祝新年的日期也不同。一些语言学家则持另外的观点,他们认为这种表达,源于“Rutsch”古德语的意思“旅程”。

幸运送给你

如果你收到德国人赠送的这个礼物,请不要嫌弃它长得丑。要知道,这可是好运的象征。德国的四大幸运物分别为:幸运蘑菇(Glückspilze,图)、瓢虫、四叶的三叶草(幸运草)还有小猪。

给我满上!

许多德国人都以为“Bowle”是个英文词,但这种说法完全不对。这个词的来源可能是“bowl”,碗的意思。在德国,“Bowle”指的是带有果汁的酒精性饮料潘趣酒(punch),是许多德国跨年大趴的必备要素。它并没有固定的配方,通常用水果、酒精和果汁调制而成,搭配自由,可以调成带酒精和不带酒精两种基本版本。

新年大餐

有些聚会上会提供小吃自助餐,有些聚会会选择花上几个小时的晚餐形式,比如类似中式火锅的fondue,人们把切好的肉片放到热油之中,奶酪板烧也很受欢迎,大家围坐桌边,热闹喜庆,漫漫守岁夜也似乎没有那么长了。

新年运势

“倒铅”算命是除夕夜聚会上非常受欢迎的`一个游戏。人们用蜡烛将勺子里的铅融化,迅速倒进冷水,待凝固后捞出,根据铅块的形状来预测新年运势。英语中甚至有一个相关术语——融铅占卜(molybdomancy)。

永远的黑白影片

1963年,德国电视台首次播放了一部叫做《一个人的晚餐》(Dinner for One)的英国喜剧短片,自此之后,它成了德国持续多年的新年传统,每年12月31日,各家电视台就会播放这部片子,是德国重复播放次数最多的影片。全程以英语原音播出,不过其中的幽默通俗易懂。这部黑白片讲述的是苏菲小姐过90岁生日,老管家如何扮演她的数位性格迥异的老友为她庆生的故事。

过年的风俗 篇8

温州的春节比北京还早,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了,在十一月份,人们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上用的食物——酱油肉、酱油鸡、酱油鸭和鳗鲞。先把生猪肉、生鸡、生鸭放在酱油中浸泡一天,然后晒干食用。听外婆说,以前,在这晒腊肉的月份,每家的屋檐上都密密麻麻地扎满铁钉,上面挂满了腊肉;而鳗鲞是直接剖开,洗干净后放在地上直接晒。现在市场上都有现成的了,但外婆还是喜欢自己做,因为自己做的新鲜安全。

温州人除了元宵那天外,还有一天要吃汤圆,就是在冬至这一天。这天除了吃汤圆外,还有吃麻糍。麻糍味道很好,就是无馅的`“驴打滚”。

在除夕这一天,温州人还要吃“分岁酒”,也就是俗称的“年夜饭”。我们这里叫“分岁酒”,是因为除夕是新旧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就是代表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分岁酒上的菜除了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准备的腊肉和鱼干外,还必须有:年糕、花菜、柑橘、鲫鱼、豆腐。年糕象征年年高;花菜象征发财;柑橘象征大红;鲫鱼象征吉利有余;豆腐象征门前清洁。总之,每一道菜都有一个意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红萝卜盖顶端,以示讨彩。除夕还要“望年夜”,也就是俗称的“守岁”。

在吃完年夜饭后,还要放关门炮,表示旧岁平安。有关门炮就有开门炮。在大年初一清晨,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放了鞭炮,新的一年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