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紫日》观后感(优秀7篇)正文

《《紫日》观后感(优秀7篇)》

时间: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如下是小编有缘人帮大家收集整理的7篇《紫日》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紫日》观后感 篇1

冯小宁的片子多著于悲壮,其中《黄河绝恋》还是音乐欣赏课看的,一曲壮阔的“黄河之战”能够轻而易举地把人的思绪吸扯入一卷波澜壮阔的胜景里,只是胜景背后藏着哀绝,就像黄河诸流终将往赴大海,枉你汹涌异常也将平息,以致凄绝。

同样的,《紫日》里的电影原声也是荡气回肠。就在秋叶子犹如小鹿般从美丽的大兴安岭的山坡上跑下来时,配乐声响起,那是高亢之歌,也是生命最后的礼赞,她终将消失在枪林弹雨中,没入山间的林草,弃绝于西下的紫日余辉,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

于是,我热烈盈眶地看到,杨玉福和娜佳跨越国界、跨越生死、跨越情感与理智的疯狂报复,仿若那是来自灵魂深处的自我救赎,只求战胜那未知的恐惧和泯灭人性的无知惨怛,这是一种妙至毫巅的快感,让人感受到了反抗的力量。

别于《黄河绝恋》回忆式演艺,《紫日》的叙述更加注重细节的层层递进。我感受最深的便是影片中的三人行于大兴安岭的艰难历程。

我认为,这便是影片的精华所在,此时此刻,人性才得到了最为细腻的彰显。一步一步地,我感受到的来自不同国度的三人是怎样地从尖锐矛盾过度至真诚宁静,从中我发现每个人都有所牺牲,让渡自私,走向主动,走向团结,走向平和,演绎精彩于无声。

高中时,老师曾在班上播放过韩国电影《欢迎来到东莫村》,环境设置与《紫日》有同工之妙。同样的战争背景,同样的与世隔绝的地点,同样有代表不同背景的人物,同样有由对峙到无声沟通的人性较量,同样的悲旷结局。

就在太阳被战争的硝芒所掩盖之时,我发现了三人执着地向前行走,宛如悲壮的烈士,同那呼啸过林野的山风一样,昂首赴向那光明的道路,披荆斩棘,无所畏惧。十年《紫日》,它带着我的心灵穿越历史的绝迹,感受战争的残酷,更是让我贪恋于和平的安然自由。我没有经历生死,只是默默在此,表露我对《紫日》阔别十年的生死体悟。

电影《紫日》个人观后感600字精选 篇2

今天在晚饭时段播放的是《紫日》,先前我已看了一遍,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会让人有足够的耐心再看一次,作为一部抗日题材的影片,并不新鲜,但它绝不是其中普通的一部,起码在我心里这么认为。

我认为《紫日》之所以特殊,在于它的立场。导演并未将中国和日本独立的对立起来,他宣扬的并非是一种仇恨,而更多的是一些关于人的东西,一些关于人的最最根本的东西。我们中国人有着自己的伤痛,我们骂他们鬼子,骂他们禽兽,我不觉得没有什么不妥,但毕竟,他们也是人,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爹妈生出来的人,只不过他们那点作为人最最根本的东西被埋了起来,而使他们变成了一群禽兽。

我觉得,导演要挖掘的正是那被埋没起来的作为人最最根本的部分,而挑起这个重担的便是那个日本的小女孩。也正是这个角色的设计,使整部作品深刻起来,因为,她所代表的,正是日本人被埋没起来的人性,她的发展,正是导演将其挖掘出来的过程。最终,她还是倒下了,不是死在作为受害者的中国人的手下,而是死在了日本人的枪下。

她最终倒下了,那是她的宿命,因为没有人可以与历史相抗衡,但毕竟,那个唱着歌的娃娃留了下来,那人性的种子也留了下来,历史终要成为过去,未来总象征着美好。

导演他挖掘出来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痛,更是日本人民的痛,站在历史的面前,最后她献上了那朵已经布满沧桑的花,而这朵花,所包含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国界。历史已成历史,仇恨也不再应成为我们的目的,未来,一切只为了美好而前进。

说归说,我依然痛恨日本人,每每看到中国人在日本人的枪口倒下的片段,我仍旧牙关紧咬,我依旧热血沸腾,所以,我依旧抵制日货。

电影紫日观后感 篇3

这个片子,我感觉重点在唤醒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在一望无际的森林里,3个人的心灵不断挣扎,不断受到着拷问。

从最开始的猜忌、防备、仇恨、曲解 ,到后来的融合、包容、平静、友爱。影片用了3个人的内心独白串联起来,从每个人视角阐述了自己对战争和人性的看法。

3个人的心境都不约而同地,由开始的愤怒、仇恨,慢慢归于平静。开始发现,不管什么颜色的人种,和谐的生活在世界里才是最开心的事情。

在浩瀚的林海里,无数的未知,艰险等待着3个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并各自满腔悲愤的人。他们所能思考的唯一目标,不是报仇,不是痛恨,而是活下去,活着走出这森林。于是他们开始协作:寻找食物、放哨。.。.。.

在漫漫旅途中,一切与外界隔绝,偶尔能看到天空飞过的战斗机。除此以外,一切都是静谧的。最原始的需求淘洗着他们的心灵。

最终这三个人,都得到了升华。

杨,这个东北粗汉,母亲被日本鬼子用刺刀挑死,在初次见到同为天涯沦落人的秋叶子时,殷红的双眼,喷薄的愤怒,都在催动着他的每根神经,撕扯着,要杀了她泄恨!然而他终究没有,面对这个还是孩子的少女,他的心情由最初的痛恨转变为了怜悯。

秋叶子,为了追随自己青梅竹马的小情人作为日本女子自遣队的队员来到中国。在滂沱大雨中,踉跄着跑去送他最后一面,手里小心翼翼的捧着八音盒娃娃。哀伤的旋律仿佛诉说着她年轻彷徨而苦痛的心。然而满身泥水的秋叶子最终看到的只是恋人远去的背影。本是一个心灵纯净的孩子,在来到中国后被BT的法西斯教育扭曲了。到底善良的本质没有改变。在看到疯狂的顽固分子要逼迫普通百姓自杀殉国的时候,她想也没想的冲了出去,高叫着:“战争停了~我们都可以回家了~不要死!我们一起回家!”这欢快的笑靥还未完全绽放便随着枪声嘎然而至,她被自己的同胞射杀。这个镜头,让我印象颇为深刻,中枪的瞬间,秋叶子将手里的花束高高的抛向天空,花朵徐徐在天幕下散开来,仿佛无声的饮泣,无言的讽刺。和平之花,被血泪染红。死后的秋叶子,圆圆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望向大海的方向,向往着远方的故乡。孩子啊,才14岁的孩子啊。还记得她被杨揪住衣领,厉声责问的一幕:“你们凭什么跑到我们国家的土地上杀人?你们凭什么!现在和我说一切都过去了!过去的了么!”歇斯底里的杨声嘶力竭的喊道,无言的沉默,良心的强烈谴责,在这样艰难的拷问下,秋叶子失声痛哭。也许到这一刻,她才明白,自己心灵所受到的蒙蔽。我能听到,她虔诚的忏悔。

在影片的结尾,杨把秋叶子当年遗留下的那个八音娃娃,送回了那片林地。落叶缓缓落下,一片,两片,渐渐湮没了娃娃。也湮没了回忆。

太阳,还是紫得炫目。经过惨烈的战火之后,和平又回到了这个世界上,

无论白种人,黄种人还是黑种人,无论什么信仰,

本来都可以和平相处,建成一个新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里,生命尊严将被所有人尊重,

任何野蛮的暴行和恐怖都被禁止,

任何侵略战争都不会再发生,

在那个世界里,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朋友。

《紫日》观后感 篇4

一个叫杨玉福的中国人,他在被日军枪杀前被一辆失控的苏联坦克救了,他认识了少尉娜佳,后来遇到了逃生的日本人秋叶子。

镜头一:沼泽地。

经过沼泽地,秋叶子意外地落入了沼泽地,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拉上来。他们开始互相信任、团结一致了。

镜头二:失散,遇猛兽。

他们在森林中,遇上了大雨,娜佳害怕地跑了,他们失散了。雨停了,杨和秋叶子遇上了老虎,杨不会使枪,又不让秋叶子开枪,危机时刻,杨误打误撞开了枪,吓跑了老虎,娜佳也寻着枪声回来了。这更增加了他们之间的信任。

镜头三:草原大火。

正在他们寻找出路的时候,草原起了一场大火,这时,秋叶子机灵地把另一头燃起火,然后叫他们趴下,两边的草都被烧了一大块,只有土了,火一烧,烧到土了,火没了。他们已经完全信任对方了。

对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秋叶子指着落日说的:''你看太阳紫色的`''!

秋叶子被日本军官打死了,手中的八音盒掉落在地,响了起来,我觉得这是传递幸福、和平的音乐。要是没有战争该多好呀!

紫日观后感 篇5

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看《紫日》,现在却又因为它辗转难眠,《紫日》凄美,像一支愁肠百结的咏叹调,久久地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影片讲述的是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前的一段故事,苏联红军从日军集中营的刑场上解救了唯一的幸存者——中国农民杨玉福。苏军将他与一批伤员一同送往后方,但装甲车误入日军防区,一场混战后,杨和苏军娜佳侥幸逃入林区,在逃亡的过程中,两人凭着对生命的尊重与人性的善良救下了日本少女秋叶子,并让秋叶子带他们走出林区,但深受法西斯毒害的秋叶子却一心要将他们置于死地,带着他们走进了雷区……

雷区里,当娜佳知道后痛恨秋叶子的行为,让杨杀了她,忠厚老实的杨玉福虽然怀着杀母之仇,当杨举刀对准女孩喉咙的那一刻女孩眸中闪出的单纯却又令杨震住,最终割断的是绳索——他不忍心杀害眼前这个年少无知的女孩,这种“不忍”之心便是爱心。爱心战胜了仇恨,在那生死一刻,拯救日本少女的是人类那颗不向仇恨屈服的良心。

沼泽地里,秋叶子越陷越深,一只稚嫩的胳膊绝望而又无助的伸向他们……那只孤立无援的手臂还在半空中挣扎着,一双清纯的眸子渐渐模糊了。抛开个人恩怨,于是他看到的不再是一个日本人,而是一个人,听到的是人的呼救,人类善良的天性终于战胜了心中的仇恨,他的手向她递了过去,秋叶子像突然抓到了一棵生命稻草,拼命地想拉住他,但他们隔得太远了,秋叶子越挣扎陷得越深,眼看就要被稀松的泥浆吞没了,死亡像一条毒蛇沿着他们的手臂蔓延开去。就在这生死一瞬,杨玉福的手臂突然变长了,他抓到了秋叶子,她得救了!原来是娜佳在关键时刻出手相助,她挽住杨玉福的腰,使他可以将整个身子探下桥去,两只手终于连在了一起,美好的感情和人性的力量在一瞬间改变了秋叶子的命运,这种力量使她挣脱死神的手臂而获得新生。

无人烟的日本军营里,秋叶子在无意间听闻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后,情绪波动,不能自持,她端起枪对着杨玉福和娜佳,但她却无力扣动扳机,连日来的互相帮助,使她对眼前这两个曾经视为敌人的人产生了友谊,虽然语言不通,三个年轻人却几乎忘记了战争的存在。她的那颗被军国主义意识所熏染的心,渐渐有了康复的迹象。

莽莽山林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林火像一条火龙在林里飞奔,它吐着长长的火舌吞没了周围的一切,死神再一次对三个人伸出了手,他们在林里飞奔,试图与火龙赛跑,但它粘满了火焰的舌头离他们越来越近了,已经快舔到他们的衣衫了,就在这时,是秋叶子!机智的她临危不惧想出了逃生的方法,是她明白了跑是没有用的,她拉住了正在飞奔的两个人,在面前用火柴点起了人工火,运用人工火与自然火相遇火便会熄灭的`道理,使死神与他们擦肩而过。完全可以乘此机会将杨与娜佳烧死的秋叶子,却下意识的抓住了杨与娜佳。娜佳和杨的善良,早已在无形间感染了这位深受法西斯茶毒的少女,他们将沉睡于秋叶子心底的人性之爱唤醒了。

在《紫日》里,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法西斯的残忍,它像我们手中的硬币一样,翻过去又是截然不同:残忍的背后也可以交织着爱。遍地尸体里我痛心难已,但在生死的极限人性的爱却更深的打动了我。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是人类共通的一种感情,是我们的天性。它没有国界,没有种族的沟壑,更不需语言,只是一种善良的本质与良心构成,凭着它们实现沟通,这是最原始也是最纯净的一种交流。影片中并没有多少语言,但我却深深地感受到那"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朴实生命交响,在死亡的旋涡里,有恶魔,也有天使,我相信,人性的复苏将使人们找回被尘世烟雾掩盖的本真自我,在《紫日》中,它还原了人们天使般的善心和笑容。

人性最美好的就是对生命的热爱,不为什么,只因为我们是人,我们知道自己无权阻碍任何生命的生长。但在《紫日》中,战败的日本军人却用结束生命来宣告自己对祖国的忠诚,连珍爱生命都不懂何来忠诚?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甚至杀害自己的同胞、亲人来表自己的忠心。那些人不曾参战也不想参战,对战争是那样的无奈,他们有的甚至还没有享受过生命,但最终无辜地迈向死亡。

当秋叶子满怀着与亲人团聚的喜悦,重获新生的欢乐,喊着战争结束的喜讯奔向她的同胞时,同胞迎接她的竟是一阵震碎心肺的枪声,秋叶子倒下了,在她的双眸中,流出的是无尽的疑惑,他们为什么要杀她呢?秋叶子一点也不明白。她来不及明白了,手中的鲜花洒落一地,八音盒滚了下去,乐声浸透了山……看到这里,我流泪了,为秋叶子的死,也为了人性复归的伟大!

紫日不仅是垂暮的落日,日薄西山不是死亡,那只是一次辞旧迎新,悲壮的降落中蕴涵着辉煌的升腾。死亡之后将会是另一番全新的复苏!战胜了法西斯的冷酷与战争的无情,人性之爱将再次在中国的土地上绽放!

瞧,人性之爱放射出的绚丽光彩染红了大兴安岭的上空!

电影《紫日》个人观后感700字精选 篇6

时间过的真快,这才想到又有好久没有写博客,生活依然如故,心情依然淡然。期间回家过春节,在家的日子过的就是快,似乎还带着那么一丝的留恋,最多还是希望可以有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很久以来,这样的希望开始变的有些奢侈。

春节过后再次回到这样一个城市,很久没有登陆天涯,再次登陆的时候看到南京版主舟舟子发来的生日祝福,生日已经过去,却还是格外的欣慰,茫茫网路,我不知道会飘向哪里,总还是这样真切的存在着,此刻外面飘起了如丝细雨。

很久都没有和你联系,我十分明白你现在的处境,为了心中的那个梦,我由衷的为你祝福,没有你的消息,我只能联系到你的姐姐,很久以来就很惦记着你,我想等你空闲的时候,总会来这里看的,那也是你梦想成真的时候,为你喜悦,就好象为我自己一样,相信这一切都很真实。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日子,想念扬州的人,心中始终放不下,不知道该怎样,曾经出现的始终无法忘记,无法磨灭,我就是这样一个怀旧的人,没有办法,连自己也搞不明白为什么,忘不掉的都埋在心底,总有一天会暴露在阳光下,看个彻底。

昨天下午在家看了影片《紫日》,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末期,日本即将投降的故事。深深被打动的是那男主人公(中国河北),秋叶子(日本),娜佳(俄国)逃离森林的过程。影片描述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令人发指。几个画面让人难忘,男主人公森林欲杀秋叶子的画面,秋叶子掉进泥沼的情节,秋叶子再次带进原地的情节,拿枪欲杀男主人公的情节。

三位不同国度的人聚在一起,更能打动人,每一个心理过程都是那样的紧张,心理的反复与挣扎,苦痛的回忆。海边的对话很是值得回味,你们为什么到我们国家乱杀人,你们有什么权力,不幸的是结局秋叶子死在自己国家日本人的枪口下,影片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反思和思考。

烟花三月,让花开的更绚烂一些。

《紫日》观后感 篇7

打小我就爱看战争片,尤其是抗战的。最开始时是觉得"好玩",因为每次都是游击队胜,不但小鬼子丑态百出,而且游击队几乎是零伤亡。后来再看时觉得整体上发空。-----没有艰苦的环境,没有残酷的战斗,就很难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给观众描绘的一清二楚,紫日并非一部具备史诗规模的影片,在冯小宁执导的“战争与和平”六部曲中,它也算不上扛鼎之作。但它值得我们去关注与讨论,因为它生当其时。

最震撼我的镜头就是杨和他奶奶被绑到柱子上,日本小队长张狂地指挥一个新兵杀死杨的奶奶那一幕:杨从莫名其妙到知道他们要杀死自己的亲人而歇斯底里地怒吼;日本新兵从害怕到被责打后丧失心智疯狂地把奶奶刺成筛子似的鬼哭狼嚎。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而影片伟大之处就是接下来的处理:杨的奶奶被日本人用这样残酷的方式捅死了,他被抓去做了劳工却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把他的伙伴用汽油活活烧焦,最后他们还要被集体枪决——可以说他对日本人的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限,但是他和苏联女兵娜加面对把他们引进雷区的秋叶子仍然没有举起军刺;明知粮食只够俩人吃,却还是和娜加冒着被打死的危险救了陷入沼泽的秋叶子。——甚至他以一种农民的可爱在情感上莫名地和会说中国话的秋叶子站在一边而固执地同娜加持相反意见

秋叶子是被他们俘获的,或者说是被他们救下的——毕竟是苏联男兵抢下了她打算吞下的毒丸。但她仍然把他们引入雷区。就是在他们仨已经培养起很深的感情后,她依然把他们带回了日本)○(军营,最后还用枪对准了患难与共的朋友。当然这不是恩将仇报,仅仅是秋叶子简单幼稚地行为,最后她也为自己的单纯和可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满捧的鲜花撒向天空,当可爱的八音盒无助地滚落山野,当秋叶子圆睁双眼中弹倒下时,她也许仍然不愿意相信,她会死在自己同胞的枪口下,竟然会死在已经从她口中亲耳听到国家战败的消息后却依然举枪的同胞手中!

杨和娜加是善良的,他们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还放走了一头枪口前的麋鹿,当然更不会在仇恨的怒火下杀死一个无辜的日本少女。

秋叶子也是善良的,可是她却消失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残忍的军国主义情绪中。

这就是《紫日》的伟大!仅凭这一点,《紫日》就可以傲视中国一切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以傲视一切揭示人物性格的中国影视作品——这体现在作品对秋叶子的人物刻画:《紫日》对秋叶子这个日本人的刻画并不象以往的影视作品一样处理:先是冥顽不化,然后被俘,在我军或乡亲的感化之后化敌为友,立刻成为我方的军事力量—— 因为这不符合实际的人物性格,尤其是不符合长期受到军国主义教育的日本人的性格。

这种可怕的复杂的民族情感在我们这些曾经受过侵略的民族面前的确让我们感到气愤、可怕,但我们镇静下来想想,是否应该想到“耻辱”这个词?是不是应该想到 “敬佩”这个词?为自己的民族从1931.9.18-1945甚至至今对日本的暧昧态度感到耻辱,为日本民族的这种可怕的精神感到敬佩?虽然他们遵循的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我们却连基本的民族尊严都没有保留呀!

若鲁迅先生在天有灵,知道他的一些后世子孙看到影片中日军刺杀中国百姓的场面而哄堂大笑时,一定愤恨难平。虽然电影中的场景是演戏,但在日本侵华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中,这样的外侮暴行很多,这样面对外侮而无动于衷甚至从中取乐的中国人始终不少。当年,鲁迅先生因愤恨少数同胞的不争而弃医从文,寄望以笔开启国人心智。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我们不要轻视冯小宁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苦心孤诣。他对国家和民族有一份深沉爱心,有一种责任感,更有一种危机感。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即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今世,天下也并不太平。就在中国的家门口,总有那么几个鬼子鼓捣,所谓亡我之心不死,我们怎能继续沉醉于惰性之中、幻想着歌舞升平?

与我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看一看好莱坞的主流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U-571》、《珍珠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便会捧出一部警世大作。他们一直念念不忘战争的阴影,而在我国,冯小宁却孤掌难鸣!

当今的中国电影缺乏一种主流精神。这种主流精神应当具有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也离不开开阔的世界视野和文化胸怀。对比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它们哪一部不是在强调所谓的美国精神,正因为如此,好莱坞主流电影才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像冯小宁这样孜孜不倦于中国近代战乱的忧患历史,用发自内心的情感讲爱国主义、也具备开放视野的中国导演实在不多,而他的影片竟然受到嘲笑,这一定是我们在哪里出了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段历史都有着其主流精神与主流文化,好莱坞电影反复宣扬的“自由、爱国、勇敢、忠诚”主题就代表了美国的主流精神与主流文化。近代百多年来先贤们前仆后继、孜孜追求的强国梦理应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它是以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和世界视野为基础的,在这方面,中国电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不要忘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冯小宁的《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既拍给中国人看,也要给世界上的人们看一看,给美国人、日本人看一看。对过去的历史,我们永远都不可以忘却,而13万万颗中国心如果能连在一起,是现实中任何一种强权都抗衡不了的。

电影不能强国,但确实可以开启民智。历史不会慷慨地给中国许多机会,让我们及早地从少数国人对《紫日》的嘲笑中警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