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冈仁波齐观后感优秀13篇正文

《冈仁波齐观后感优秀13篇》

时间: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可爱的小编Waner帮大伙儿整理的13篇冈仁波齐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1

电影让我了解了另一个世界,那群我从来都没有注意过的人群,藏族的淳朴人民们的朝圣之路。信仰真的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支撑人类做到想要做到的一切。跪走整整一年多,来到圣山脚下,哪怕即将临盆,哪怕婴儿刚刚出生,一样也没特殊待遇。让我感叹,自己真的太娇生惯养了,其实人类的潜能很大,可以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在城市娇滴滴惯了的我们实在是孱弱又矫情。电影中的这群人,极其的单纯,脑子里只有信仰,没有其他任何追求和杂念,这样的日子其实是幸福简单的啊。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2

《冈仁波齐》是一个没有程式化剧本的概念,就是用一年的时间,跟着一组真实朝圣的队伍拍摄。用苦行僧的方式跟他们朝夕相处,从他们本身的生活里挖掘故事和人物,虽然这个电影没有剧本,但大概的故事走向和人物设定我已经想了很久:首先要有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他(她)可能会死在路上;要有个孕妇,她的小孩会在路上出生;还要有个屠夫,因为杀生过多想通过朝圣赎罪;要有个七八岁的孩子,这样会增加很多趣味性和不确定性;有孩子就要有他(她)的父母;还要有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他可能是个小流氓,也可能就是一个青春期敏感害羞的男孩,一路上他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还要有一个50来岁、成熟稳健、类似于掌舵者身份的一个人,他会是整个朝圣队伍的头领。”

神奇的是,这一切预设居然全部应验了——在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汇处的芒康县普拉村,11个普通的村民愿意跟剧组一起踏上这次冒险的朝拜之旅。

《冈仁波齐》像“朝圣”,平静至极,而《掌纹地·皮绳上的魂》则如“降魔”,兼具“西部公路”与“魔幻现实主义”气质,神秘、悬疑、时空交错,人物环环相扣,爱恨交织,相生相杀,如入天堂,如堕地狱。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3

大家好!我是李路途,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电影爱好者。在这里,我为大家讲述一些发人深省的电影,也向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观影感受,对每一部电影都写下我的分析,在体验情感的路途上不断前行!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介绍这部电影看过的人一定印象非常深刻,因为这部电影是以一个纪录片这样的形式记录一行不一样的人。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冈仁波齐。听到这部电影的名字,其实你没有看过,是不是光听名字就觉得非常的吸引你呢?发挥自己的想象,看到这四个字,你一定会想到他是关于那个神圣的地方,也就是西藏。没错,你想的没错,这部电影就是和这两个因素,是息息相关的,一个是来自西藏这个神圣地方,一个是信仰的含义。

我相信很多朋友在浏览过祖国大好河山之外,一定非常想去的地方就是西藏。去西藏确实是一个每个人都想向往,想去领略风光地方。因为西藏这个地方总是给外人的感受是一种神圣,并且披着神秘的一个地方,所以很多人都因此非常好奇。所以说,很多人去西藏的目的,可能单纯的就是想要领略一下西藏不同于内地的不一样的风光。

然而,身边的朋友都说,去过西藏之后,你不光是被当地的自然风光所吸引,重要的是你的心里好像被那里的环境洗过一遍一样,非常的踏实,而且纯净。并且我也知道关于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很多人看完之后,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更多的是被里面所记录的真实感而感动。因此,带着对西藏的好奇还有向往,这部电影成为影单里面的必看电影。当了解之后,我知道冈仁波齐说的是西藏的一座山,而这座山是藏传佛教的四大神山。

他给那些有着佛教信仰的人是一个非常信仰,而且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很多人都想征服她,然而,很多人都被迫驻足而立。这是一部非常平稳,而且让你一种平静,平和的的心态看完。这部电影最开始的时候,让我非常印象深刻的就是这部电影的真实感,这部电影真实确实是非常真实的,而且有关于全部电影,整个情节当中的演绎。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在记录那些有着虔诚信仰的藏族人民,一次虔诚的去拜佛的一段旅程。关于这部电影里面的情景,你会深刻了解到藏族人民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那个时候是一个什么的心态去拜佛?感觉就像是自己身边里人的生活一样,非常的触手可及,而且非常的亲切。而且这部电影的真实感悟,不光是来自于影片的开始,一些藏民的真实生活,此外呢,怎么拍摄过程历经了一年之久,真实的跟拍,并且记录了这支朝圣队伍,他们整个的过程,而且走了大约有2000多公里。这部电影没有高大上的剧情,情节也并没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演员,并没有我们所能经常看到的演技的拙劣,这是一部有当地的西藏人民本色出演这样的一部记实的电影。虽然这部电影似乎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高大上,然后他向我们所传递出来的思想却是非常不一般。

通过这部电影,你会看到一个人的思想,尤其是自己所信仰的东西是有多么的力量大,他会主宰整个的行动,会让你变得快感,善良并且是坚强。其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两个情节应该就是那个怀孕大肚子的孕妇吧!即使她已经怀孕,有半年之久,但是她毅然决然的也摊上了这次朝圣的队伍。

我发现西藏人民,他们那种坚定的决心,有时候是我无法想象,我们可能会考虑很多因素,比如怀孕的一个女生,她怎么可能去啊?完成的一个前程任务呢,然而,她做到了。毕竟最后她的身体确实出现了问题,她生下的孩子,但是她带着孩子继续走上了这虔诚的路。还有一个让我非常印象深刻的情节就是关于那段男人们拉着拖拉机车头的那段过程,非常的让我深受触动,他们即使拖拉机,拖拉机拖着拖着,然后跪下这样一路的虔诚的叩头。那样子精神真的深受触动。

通过看这部电影,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西藏,不光有我们所触不到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它拥有那些有着崇高思想虔诚内心的西藏人民。这场朝圣之旅,是他们让我们更深知信仰是有多么的重要。有时候信仰就是这样简单,带着最单纯的思想,带着最虔诚的观念走上这一段路程。无论前途是有多么的困难,毅然决然地完成。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4

朋友圈看几次这部片子,老师也提到这部电影,于是我也报着窥探的心理看了这部电影。去看藏人在如何磕长头,如何让信仰在内心生长,去看看他们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平铺直叙的纪录片模式,看似沉闷,一点点触碰我们的内心深处。讲述着这十一个一路磕长头两千多公里到冈仁波齐朝圣的信徒们,一起有了一年多的时间。首先的观感是,他们的语言极简,无论多复杂的事情,去朝圣也是简单的一句话,我想和你们一起去。

路上车子坏了,多么大的困难啊,他们只是说,推着走。到了拉萨钱花没了,也只是轻描淡写的说,我们干活挣钱。语言中没有啰嗦,没有对困难的蔑视或增强,就只是简单的决定然后执行。相比之下,我们的心神很多时候耗费在对困难的畏惧,脑子嘴巴不停的琢磨困难,而不是行动起来立即解决。这才是最简单快捷的方法,也最能安定自己的心。第二个触动我的是,居然有孕妇一起去,路上居然生下了健康的孩子,居然带着孩子磕长头坚持完成朝圣。

这对于城市中的我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对于生孩子我们如临大敌,严阵以待,其实生产不过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越是小心翼翼,现在产妇的问题反而越多,其中也有心神不宁的原因吧。一路上遇到积水拦路,不管不顾磕头过去,再换下湿衣服礼物磕长头。困难有各种各样的,毕竟路上一年的时间,却一直感受到的只是他们安静笃定的内心,就只是相信朝圣可以解决一切。信仰的力量惊人,我们很难完完全全相信什么,完完全全奋不顾身的去做,一起去的孩子可以一年不上学,大人们一年抛开家里的生活不管不顾。信仰有神奇的力量,人生一世不易,信仰能够安抚人们的内心。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5

和同学谈起电影《冈仁波齐》,一部11位藏族人走上朝圣之路的纪录片,但同学显然兴趣不大,说她当时在电影院看睡着了,让我有满腔感情,却无处倾泻,因为在我心里,这部影片是给我震撼的,与其说是影片本身,更应该说是藏族人自身的信仰。

影片中杨培爷爷一生都守着羊,从未出过远门,所以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朝圣,他善良、淳朴,一直都是为照顾哥哥的孩子们而默默奉献,所以侄子尼玛扎堆为了完成他的心愿,下定决心带叔叔走上朝圣之路,而其他的同行者,也都有着各自的原因,屠夫是想减轻自己杀牛的罪恶,仁川晋美是为在建房中死去的两人祈祷……

影片没有宏大震撼的场景,只有他们一路认真虔诚的叩拜,在朝圣的路上,他们遇到了路边建房的藏族人,遇到了从四川出发,拉着一头小毛驴的夫妻,还曾留宿在一个大爷家里,当中充满着真诚与温情,同族人邀请停下喝茶,夫妻把小毛驴当家人一样,只是牵着走,大爷给他们讲解磕头时心中要装着众生的幸福。在看到这朴实的一幕幕,心中只有感叹,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防备,在他们这里无从感知。到了后面,他们装行李的拖拉机在公路遭遇车子撞击,只能推着走,而我注意到的是,男子们在推着走完一段后,又会返回原点,继续磕头,就像他们之前在遇到大水也不肯少磕头一样。

影片的结尾,是杨培爷爷在冈仁波齐的山下长眠了,一行人在风雪中送走老人后,开始转山。这样的结尾无疑使影片得到了升华,让看完影片的人心中燃起信仰的火光。

我觉得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即使他们身处逆境,也不会抱怨生活。有人在看完影片后觉得当中有的做法很愚昧,不可理解,就像妇女对小女孩说“磕头好,磕头长知识”,以及大爷在抱怨机械化加快生活节奏一样,都是和年轻人的思想格格不入的,但是,我们真的不必高姿态的去评判那些心怀信仰之人,因为某种程度上,我们什么都没有。

现代的信息化看似让我们掌握了知识,觉得就是掌握了真理,然而呢?一个懂法律的人往往最能钻法律的漏洞,一个新闻报道者最能说假话,他们号称信仰法律,标榜公正真实,行事上却还是可以跨越规矩。而藏族人民的信仰,只为寻求内心的安宁,希望一生幸福安康,他们的信仰都建立在了对人对物的慈悲上。

我有幸和一位藏族同学关系颇近,上周六在兼职地方吃饭时,她回避掉了我们,细问之下,她告诉我那天需要戒荤,后来在问及她鲜少吃肉的原因,她说:“我们少吃一点,就能少一点杀生。”那一刻我丝毫不觉她的话有任何做作之嫌,只觉得从她口中说出及其自然,就像我在她身上感受到的单纯与善良。

我一直很喜欢的一个媒体人,白岩松就多次谈及“信仰”,他说:“信仰不一定与宗教有关,但一定与我们内心的充实有关,我们内心要建立一种信仰,就是要有敬畏。”就我看来,中国人内心的信仰,是植根于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就像人们常说的做人要有“底线”,并且每个人的底线都不尽相同。这个底线,就是一种信仰。我希望做一个“正直”之人,那么一切有违我良心之事,我都不会去做,这可以说是一种做人准则,道德约束,但比起虔诚的信仰还差了那么一点点,是什么呢?我想就是白老师说的“敬畏”吧。我们总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特别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人工培植,可以机械化操作,可以夺取一切资源,但却忘了人生来行走,便与土地有着深厚的情谊,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共生。最怕的,就是人高估自己的聪明,失去信仰。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6

昨晚吃着饺子,顺便打开电脑,看了这部下载了很久存于硬盘中的电影。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副原生态的西藏地区的生活画面,主人公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家里养着牛羊,一家人揉着青稞面边吃边聊天。

一直知道,藏族同胞是一群坚定的佛教信徒,藏传佛教的文化也深户到每家每户每个藏族人的心里。不知道电影里的东西是不是完全按照现实中来拍的,没有去研究这部电影背后的东西,只是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去观看它。

藏族同胞普遍皮肤比较粗糙,也很好理解,毕竟生活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高的地区,常年冰雪漫天,就是冻也得冻红了,还有寒风吹着。也正如古话长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藏地区的气候环境养育了这么一群朴素的人。在这里,女人作为家庭的一份子,身份地位并不比男人差,都很卖力的为家庭操劳。而无论男女老少,则都透露出一种最原始的朴素,尽管听不懂藏语,只能通过字幕去了解他们在说什么。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7

杨培叔叔,为了养活玛尼扎堆兄弟,终生未娶,他们带着感恩走在朝拜的路上

孕妇,就是想把孩子生在朝拜的路上,让孩子带着这份荣耀和福气走在朝拜的路上

屠夫,为了赎罪,在朝拜的路上戒了酒

小女孩 一家三口,家里盖房子两死两伤,为了祈福他们走上了朝拜的路

两个兄弟,带着自己的梦想,走在朝拜的路上

有人问我电影最触动自己的地方在哪里,我一时说不出来,不是不知道,而是太多不知道说哪一个: 路上车祸,没有纠纷,没有吵闹,只因挽留生命,留下了困难给自己 车如此的沉重,他们推着车子,唱唱跳跳,上坡下坡,寻找着乐趣?

不能错过朝拜的每一段路,哪怕推车已经走过,返回去再走,这是虔诚的力量;哪怕前面有坑有水,整装出发,匍匐前进,这是信仰的力量。哪怕前面有一个小虫子,哪怕他只是一个小毛驴,那也是一个生命,我要保护你,这是大爱的力量。

一次次的震撼,一次次的揪心,我想观众应该是更加紧张,而这些朝拜者反而比较淡定,因为有着信仰的力量,任何困难在他们眼中都那么渺小,这应该是我们所应该修炼的地方吧。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8

全片没有高潮,没有意义,四季更迭,重复着一遍又一遍的下跪,这就是人生。

评论里有人说这些人愚昧。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在重复,只是他们重复着朝圣,而我们重复赚钱、娶妻、生子…,无休止的在生活的泥沼中争渡。

朝圣者攒钱只为朝圣,几千公里一路跪过去。

累了就歇息,醒来继续跪。

朝圣路上都会带着家人给自己补给。

男人在前面跪行,妇女拉的车,驴子跟在妇女身边。

有人问:怎么不让驴子拉车。

男人说:她心疼驴,我们都把驴当亲人一样看待,她拉不动的地方才会换驴拉车,到了拉萨,会带着驴子一切朝拜。

屠夫杀了牛,怕报应,所以也跟着朝圣,路上碰到蚂蚁,他跪着给蚂蚁让行。

路上遇到水,他们从水上跪过去。

朝圣的路上没钱了,他们打工挣钱,继续朝圣。

拉帐篷和食物的拖拉机被撞坏了,他们几个人推着拖拉机继续前行。

朝圣路上,女人生孩子了,生完孩子后带着孩子继续朝圣。

就这样,没有多少台词,没有高潮,没有结尾,只是在路上,朝圣。

只要干了坏事,他们就会害怕报应,朝圣就是求佛宽恕自己,也为众生祈愿。

然而这世上干坏事,却快活一生的人太多了。

干坏事,只有内外通透,言行一致,方能打破因果桎梏。

好人做了坏事结果特惨。

他总会暗示自己干了坏事,会遭报应,报应往往就这么来了。

内外不通透,思想和行为背离,必会有不好的结果,谓之因果。

真有因果?

2022冈仁波齐观后感优秀作文 篇9

何为信仰?是在生病难受的时候,祈求菩萨的保佑,是在庙会上香的日子,在未曾看过《冈仁波齐》之前,我从未想过信仰的力量会如此之大,让我震撼,也让我思考。

电影一开始,描述的是西藏小山村的乡村生活,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也没有利益冲突,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人情味和一帮虔诚的信徒,能去朝圣,是他们一辈子的愿望。如果你年轻的时候没有去过,那么可能这一辈子你都去不了了,它不仅仅是克服各种险情的发生,更是对于自己身体的挑战。但是如果你去了,我想他们在以后的日子更会一往无前,一直开心健康。

有信仰的人,不会去干坏事;

有信仰的人,但也会变得顽固。

为了能够去朝圣,他们可以舍弃一切外在的东西,求家人幸福安康,更求众生幸福。这也是我真正通过电影知道了朝圣在我国藏族地区又称为磕长头。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复前,该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不得不说,有信仰的人值得敬佩;不得不说,信仰的力量真伟大。这要是换做没有信仰的人可能走一半或者一个周就不能继续走了。

我想起了之前大傻子跟我说过用石头搭一个塔,能把最上边的石头放下去不掉就可以许愿,并且愿望成真。大傻子,我跟你说这东西叫做玛尼堆,藏语称“朵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有机会我自己也尝试搭一个,然后许一个大大的愿望,希望大傻子永远健康开心,嗯,我会帮你许愿的。

在朝圣的路上,不可避免的就是各种险情的发生,有向下滑落的石子,有路面积水,更有可能发生车祸。但是当遇到各种险情的时候,他们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难而上,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是比朝圣更神圣的事情。

但是更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中间穿过拉萨的时候,他们和游人的对比,让我对他们的敬佩之情达到了最高,那种不在乎世俗的眼光,那种没有游人的匆忙,试问现在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在五彩缤纷世界里不迷失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心静如水,我想应该很少很少吧!因为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朝圣。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10

《冈仁波齐》,2015年在多伦多电影节参展,直到今年6月才在大陆上映。当时我忙着参加各个数据峰会未来得及进院线看,而媒体报道,大众评价褒贬不一,最终豆瓣评分7.7分。其实一开始我也没有对这种以纪录形式加戏剧的电影有什么特别期待,但觉得看过之后我一定想说些什么,于是一直拖到周末这种放松的时间才来欣赏。

我知道朝圣是一件多么神圣、多么辛苦、多么令人敬佩的行为,观影之前我还在想,电影能拍出这种感觉吗?

在影片播放到21分48秒的时候,朝圣的队伍迈出朝圣路上离开家乡的第一步,此时映入眼帘的是全身伏在地上的跪拜礼。那一刻,让我很震撼,很感动,我没想到刚出村口就开始磕头了。

我按下暂停键,放下手中的瓜子,去仔细的洗手和洗脸,然后拿起我的菩提子,庄重且虔诚地看着这段朝圣路上的故事。

在这么一支朝圣的队伍里,有老人,有孕妇,有孩子,老少中青全部包括,他们各自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以及最真诚的心,就这样开着一辆拖拉机,走上了20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老实说,现实生活中,除了这些藏民同胞,还有多少人能做出这样的壮举?又有多少人,能在这样的苦寒之地,坚持走到最后?我想,我自己只怕就坚持不了。崎岖的山路,泥泞的水滩,无论多么恶劣的环境也阻碍不了信仰者朝圣的那颗虔诚的心。曾经有个朋友问我,想不想去骑行川藏线(我平时比较喜欢骑车),我说以前想,现在怕死在路上。有人说那是因为你成熟了,有人说那是因为你有所牵挂,而我觉得,还是我的信仰还不够坚定。

镜头在318国道3436KM的里程碑上持续了数十秒,几天后的夜里孕妇即将临盆,让我不可思议的是,女人在生产时,没有大喊大叫,也没有任何浮夸举动,完全真实的诠释了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得到了新生命,并没有让新妈妈回家坐月子,而是队伍休整了一段时间,然后又继续向他们的《冈仁波齐》出发。

此时,镜头落在318国道3570KM的里程碑上。

又走过一段路,走过318国道3773KM的路碑。

路上,一位长者对他们朝拜的步伐和动作做出指正,后来长者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并与他们促膝长谈。

又走过一段路,山上的碎石掉落,不幸砸在了一个人的腿上。当晚他和大家说老天爷不公平,说自己家里人都从来没做过坏事,生活却不顺利,去年盖房子翻车两死两伤,赔了很多钱,家里的债都要他一个人背,但为了死去的两个人,也为了大家的平安幸福,所以他来磕头朝圣。领队的人说,不止你家,还有很多人也会遇到这种事,但你这种心态是好的,你的腿受伤了,我们先休息两天,等好了以后,一心一意的去朝圣,磕头的时候,要把众生的平安幸福放在心里。接着,大家开始念经。

又走过一段路,一天他们遇到一对夫妇和一头毛驴去朝圣,但却是人在拉车,毛驴在后面跟着。原来他们是怕毛驴累死在路上,只在上坡路上用毛驴拉车,而且他们把毛驴也当做家人,说等到了拉萨,带它去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转圈,会剪一点毛驴的毛放在释迦牟尼像前,然后我们一起为它祈福。

拜着拜着前面一段路上有些不深不浅的积水,朝圣的队伍中有人问怎么办,有人说应该没事,那我们拜过去吧,于是大家脱下外套拜过去了。这一幕再次震撼了我。此时背景的里程碑显示318国道4044KM。

接着是泥泞的道路,然后有个人拜着拜着伏在地上半天,有人问怎么了,原来是他前面有个虫子,他在等那个虫子过去。

然后,在离拉萨还有一座山的地方,有辆越野车为了躲避货车,撞了过来,他们没受伤,可拖拉机却彻底被撞坏了。然后没有想象中的怒气冲天,而是迅速的处理问题,越野车的车主说,他带了一名乘客,因为呼吸困难必须要赶紧送到医院,队伍的所有人几乎只是在转念之间,就放弃了追究责任,让对方走了。

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感叹,人性到底还是美好的,可是没有了拖拉机,他们这一路怎么走?

他们说不要车头,拉着车身走,看他们拉的气喘吁吁,并且拉一段路,还要再折回来把拉车的路再跪拜一次时,我期待着像平常的电影剧情那样,那位越野车车主能在把人送到医院后,立马赶来负起因为他而闯下的责任,可是,没有任何人来帮助他们,这使我有些失望,但现实不就是如此吗?善良的人,为什么就不值得善良对待?

此时的里程碑上写着:318国道,4504KM。

终于,他们拜到了拉萨,喇嘛给他们赐福,他们也在拉萨休息了两个多月,而这两个月,他们并没有闲着,相反,年轻力壮的人除了朝拜,还要去打工赚钱。客栈的老板娘说,喇嘛让她磕十万个头,可她因为身体不好,所以想委托他们帮忙,在没说任何谢礼之前,朝圣队伍的人就答应了,比起大城市的斤斤计较,这样的人性多么可贵?

拉萨的朝圣结束了,队伍再次往目的地出发,也就是距离拉萨1200KM外的神山《冈仁波齐》。在前往神山的路上,年纪最大的老人,在睡梦中去了,大家说他是幸运的。

接着令人震撼的是后面的天葬,老人的尸体被背上了高山,镜头调转直上,鹰击长空,仿佛在说,他的灵魂已到达天国。

相比起内地的失声痛哭,闹丧喜丧,这里的死去,平静而祥和,还有那最虔诚的信仰。

很多人说,这部片子是猎奇,可我看到的是人性的情怀,以及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们善良勇敢正直,心怀天地,懂得宽恕,也懂得感恩,然而这些人性,恰恰就是大城市里所缺乏的。

有新生,也有老去,有满足,也有泪水,也许还会有嘲笑,就像本片的导演说,在拍摄拉萨朝圣的时候,有其它的朝圣者向队伍吐口水,认为他们在玷污神佛,并唾弃他们,可赶来阻止的喇嘛说:“他们不该害怕被人吐口水,只须要相信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

这句话说的多好?用心想想自己的这一生,不也是在走朝圣之路吗?不也是坚信着,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朴树在前几天上海的演唱会上说过,很多时候,这个社会逼着你去变坏,但我还是大家都能善良,不要做坏人。

最后,向世上所有善良的人们致敬!祝大家吉祥如意!扎西德勒!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11

《冈仁波齐是一部艺术片,但更像是一部纪录片。据了解,资金投入只有300万元左右,但票房已经超过1亿元。这部电影震惊了人们的两点:一个是美丽的西藏风景,另一个是纯粹的藏族人的心。

西藏是一个自然、美丽、独特、神秘的地区,荒凉的高原,无尽的田野,茂盛的绿林,高耸的雪山;奇怪的寺庙,精美的壁画,聪明的喇嘛,真诚的信徒。…在讲故事的同时,摄像机以清新美丽的镜头语言逐一向大家展示了这部分西藏自然人文景观。

故事从一次朝圣之旅开始,孕妇、年轻女孩、年轻女孩、犯罪屠夫、老年人、普通牧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也有自己的期望,只是几句容易讨论,无畏的旅程,艰难的过程,捡起行李在路上,仿佛邻近的村庄,一路长头,撞到数千英里外的圣地。

路上的几个镜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遇到水,一句让我们敲过去,团队工作人员毫不犹豫地依次冲进冰冷的水里。拖拉机头坏了,手动拉车很累,但他们仍然像往常一样孕妇生下孩子后,没有所谓的禁闭身体恢复,直接回到朝圣队。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对佛陀的真诚,对圣地的渴望。

据了解,在拍摄过程中,船员们遇到了一辆旅游巴士似乎有40多人,路过,突然,他们看到车掉在河里。生命的存在只在一瞬间。

制片人李雨林在接受《拙见》采访时说:我的理解是,信仰与宗教无关,但每个人都有我们的信仰,但信仰的东西是不同的。我认为:信仰是你的价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达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为的人。如果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们就不会再纠结于生活的收获、荣辱和苦乐,心中只有现实的宁静、纯净的向往。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12

这一条朝圣路,他们走了一年。

遇上许多状况。

有时,要顶风冒雪在雾茫茫中向前;有时,会途径一大片烂漫的油菜花田;有时,会在鲜花盛开的河畔跳起锅庄;有时,头顶上山体滑坡滚落的石块,会分分钟要命;有时,车会坏在路旁;有时,人会受伤生病;有时,肚子里的孩子突然要出生;有时,会被追尾撞得稀巴烂;有时,路旁有人会招呼你们喝茶;有时,要送给其他朝圣者糌粑;有时旅费用尽,要暂时打零工赚钱;有时,老人时辰到了就去世……

他们走走停停。

因为知道自己终将要去向哪里,所以,心安理得面对发生的一切。

接受。面对。理解。放下。

然后,歇息片刻,继续上路。

这一路,像极了人的一生。

它是一个隐喻。电影的英文名字,paths of the soul,意为灵魂的千条万条道路。

这一路,你要把喜怒哀乐遍尝,要把生老病死流转。

跳舞有时,悲恸有时。

什么都会来,什么都会过去,什么都会回来。

电影最打动我的,是他们的“平常心”。好像,生活里发生什么,都是正常的。

孕妇想跟着一起去朝圣,好啊好啊。残疾的少年想去,好啊好啊。醉醺醺的屠夫想去,好啊好啊。

接受下来就是了。

他们不抗拒“麻烦”,不拒绝“波折”,不害怕“无常”。

发生什么,就面对就好了。

他们,没在怕的。

春天,山上的雪水融化,漫过了路面。

站在水汪汪的路上,他们彼此询问——怎么办,要不要磕过去?

答案是,要。

于是,众人欢快地脱掉身上的皮革围裙,脱掉厚重的外套,笑嘻嘻地在扑向水里。

水花四溅,每一个人都像孩子玩水一样欢畅。他们都在笑。

那个画面,真好看。

来什么,接什么。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13

途弟前几天给大家提到过一部叫做《冈仁波齐》的电影,我本来对这种类型的片子是不太热衷的,但这部电影却在朋友圈里被刷屏了,几乎看过的人都一致的好评,表示在电影中看到了最强大的信念。由于一时好奇,途弟便组织了朋友一起去看,结果可想而知,大家也被深深地震撼到。

《冈仁波齐》是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信仰,关于朝圣的故事。生活在西藏小村庄里的为了完成叔叔的夙愿,与他同村的亲朋好友等11人前往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2000公里徒步跪拜的朝圣之路。

这部电影的镜头很真实,叙事也那么平淡,但正是因为这样的真实,才深深打动每一个观影的人。让人只要想到电影中的画面、朝圣的人们、风景,就会因自身的渺小,电影中强烈表现出来的信仰而落泪。

也许大家没听过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是藏传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神灵之山”。藏传佛教认为这座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因此经常会见到来自不同地方的朝圣者来此转山。

观影结束的几天之后,收到了朋友写的观后感。有没有感觉一下子回到了初高中的时代。

请往下看!

“人生要有虔诚的信念与坚持”

坚持是此片中时刻能体会到的精神。风霜雨雪的恶劣天气简直就是毛毛雨啦。小妹妹生病了还和大人一起继续坚持燃不燃?生了孩子还要继续朝圣燃不燃?被泥石流砸断腿好了继续,车子被撞坏了,车头丢掉拉着车斗继续,钱用完了,四处打工赚钱继续,感觉她们这样能走遍银河系有木有。

信念是引导队无畏困难,勇往直前的动力。吴伯凡老伯伯曾经在文章里有个概念,缺损配置。好高大上的用语,大概意思就是永远不会有完全准备好的状态或者自身永远带着不可弥补的缺陷。队出发时老、弱、病、残、孕全部包括甚至还有不足周岁的婴儿,在成都坐个地铁那么多人挤在一起都不会聚这么全了吧。缺损的不能再缺损了吧,整个过程队的配置还一直处于不断耗损状态,然额,他们照样完成了。

整个影片是那样的平静淡然,却聚集着巨大的能量,最终以杨培爷爷在心愿达成后安然逝去而结尾,好像也没有太大的英雄般震撼结尾,但是他们的故事和我的故事中间却差了一个成功与不成功的节点。希望我们能够战胜面前挡道的恶犬,抓住人生中得到的每一份信念,转化成源源不断的动力,勇往直前,为自己的故事增加精彩点,而不是在文章里当反面教材用。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看这部电影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不管是坚持,信仰还是其他,我们都能从中汲取些什么。

朝圣之路就是一段人生之路,充满困难与坎坷,但只要有信仰,有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