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考作文 > 2022新高考全国卷一作文【精选6篇】正文

《2022新高考全国卷一作文【精选6篇】》

时间:

高考作文一般满分为60分。且需要思想健康向上,不得透露考生真实校名,人名,2022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你知道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2022新高考全国卷一作文【精选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2022新高考全国卷一作文 篇1

说到厚积薄发,不少人肯定会感觉到熟悉。厚积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累,薄发是指少量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成为好的事情。所谓原始积累是青云直上的“梯云纵”。

地层深处的泉水,一滴一滴浸透在土壤里,毫不起眼,而一旦积聚到一起,便会形成涌动的喷泉;毛竹在最初的5年,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变化,却不知它正在悄悄伸展着长达几公里的根系;第六年雨季到来时,它便会依仗巨大的根系,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生长,迅速达到30米的高度。

你或许常常抱怨生活的枯燥,要学习那么多课业,要掌握那么多技能,要考那么多的证书,要加班加点,要熬夜苦读……现在的你或许真的很辛苦,但请记得告诉自己,唯有厚,拥有一颗不断进取的心,不断积累,才能使自己强大;也唯有薄,最后的能量才会显示出惊人的力量。

也许你和你的工作都很平凡,但只要你不偷懒,够勤奋。数年如一日地付出心血和汗水,你就有机会迅速地成长和进步,具有任性的资本。有的时候,我们常常抱怨命运的不公,却不知原始的积累才是青云直上的“梯云纵”,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不断积累的结果。

你羡慕别人又美又瘦,自己却躺在床上懒得动,你眼红同事升职加薪,自己却熬夜怒刷微博、朋友圈……任何东西都是通过努力积累足够的实力,最后的能量才会展现出惊人的力量。

所以,你现在默默无闻也好,平平庸庸也罢,这些都不重要,只要你一直努力向上,默默前行,迟早会拥有你想要的一切。人生往往要蓄势待发,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2022新高考1卷语文作文 篇2

1、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2、山东、广东、江苏、福建、湖南、湖北、河北7省 使用新高考一卷;其中山东省是综合改革“3+3”模式,其他6个省份均为“3+1+2”模式。

3、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技巧 在安排复习内容时应侧重于以下方面:一是回顾整理,二是抓增长点。这一阶段,一些长期无法解决且对自己预期成绩影响不大的突出难点,可以适当放手,腾出精力回顾整理。

2022新高考全国卷一作文 篇3

如果一个人不能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些值得热泪盈眶的回忆,那么他便是白活了。通过这次观看俞敏洪的演讲视频,我受益匪浅。

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的成长经历却略微坎坷,先是两次高考失利,第三次才考上大学,又想到美国留学,却因高额的学费而被阻拦。然而他认为,一个经常失败的人却有着比他人更多成功的机会。因此在第一次高考英语只考了25分后,他便每天抽出时间翻看课本,时常在煤油灯下彻夜学到天亮。然而第二次高考他的英语仍仅考了55分,再一次与成功失之交臂。但他不仅没有沮丧,反而愈挫愈勇。他向母亲承诺:这是最后一次尝试,若还是失败,他便接受这命运的安排。于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俞敏洪付出了比前面两次还要大的努力,最终踏入了北京大学的大门。

对于成功,俞敏洪有他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成功就是一个目标放在那儿,但是这个目标不能太大,也要实际。当你最终获得了那个目标后,你一瞬间的喜悦就叫成功。同时成功的意义在于过程而非结果。他讲述他的朋友在攀登珠峰时,在离终点三百米的地方选择了放弃,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该是个莫大的遗憾。俞敏洪也十分不解。他说如果是他,就算拼命也要上去。然而他的朋友却说,这已经是他最大的极限了,从头到此他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这已经是他的终点、他的成功,他不会有任何遗憾了。正是这段话给了俞敏洪启迪,让他不再急于追求结果,而重在享受过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起初俞敏洪创办新东方只是为挣足他去国外留学的学费,而当他赚够了学费甚至有常青藤学校愿意给他奖学金时,他却放弃了留学的机会,因为他非常喜欢看到在新东方学习后的孩子成功考过托福、雅思后的笑脸。他认为,为了中国的教育,他应当留下来,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帮助。这种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是伟大的,他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学子要为生命添彩,为天地立心。

也许我们没有出色的外表,也许我们没有富裕的家庭环境,也许我们还在虚荣的躯壳下前行,但我们可以有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可以选择坚强,可以给自己定目标,然后坚持不懈地去奋斗,这样我们离告别庸庸碌碌的生活也就不远了。

我们即将与校园挥手作别,我们应该明白存在的意义。再次踏上新征程,等待我们的不知是荆棘小路还是康庄大道。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全力以赴,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让生命更加辉煌。

2022新高考1卷语文作文 篇4

1、山东、广东、江苏、福建、湖南、湖北、河北7省 使用新高考一卷;其中山东省是综合改革“3+3”模式,其他6个省份均为“3+1+2”模式。

2、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山东,共7省,使用新高考Ⅰ卷语文、数学、外语统一命题试卷。物理、历史、化学、政治、生物、地理由各省自主命题。

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全国新高考Ⅰ卷数学真题答案解析 高考数学冲刺备考技巧 对大多数的考生而言,决定其成败的往往是基础题和中等难度的问题,这些试题约占整张试卷的五分之四左右。

5、同时,高考中的题目大部分都是基础题,所以平时在训练的时候应该以基础题为准,对于偏题怪题应该选择性的做。

2022新高考1卷语文作文 篇5

1、山东、广东、江苏、福建、湖南、湖北、河北7省 使用新高考一卷;其中山东省是综合改革“3+3”模式,其他6个省份均为“3+1+2”模式。

2、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3、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山东,共7省,使用新高考Ⅰ卷语文、数学、外语统一命题试卷。物理、历史、化学、政治、生物、地理由各省自主命题。

4、全国新高考1卷数学答案详解 2022高考数学知识点 总结 定义: 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性质: ①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5、同时,高考中的题目大部分都是基础题,所以平时在训练的时候应该以基础题为准,对于偏题怪题应该选择性的做。

6、按科目找问题没错,重要的是将各科的问题集中到一起分类。就差这一步,效果就相去甚远。将问题分好类后,首先要消灭第一类问题。

2022新高考全国卷一作文 篇6

‘你相信什么,才能看见什么。你看见什么,才能拥抱什么。你拥抱什么,才能成为什么。你所相信的正是你的未来。’你所见即所愿。身处于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在接触到更多不同信息的同时,也因智能推送被同类信息包围的更加紧密。我们被所愿见塑造,因相信而拥有未来。

因为相信,所以坚持;因为相同,所以关注;因为喜爱,所以吸引。因为关注喜爱同一事物或人所聚合的群体共同发出的声音,不一定是乌合之众失去智慧的盲目呐喊;群体所共同发出的声音,也可以是结合群众智慧的非凡力量。群体产生的力量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值得被肯定的,‘中国装束复原小组’就是因为共同喜好而聚合一同复原汉服的小群体。他们仅因为热爱而共同努力最后成为超越专业的存在,可以代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汉服魅力。足够相信,足够坚持,就拥有了可能拥有了未来。

中国装束复原小组作品

被自己所相信塑造,不代表方向单一片面;信息出现同类,不代表观点产生同类。我们经常讨论因互联网产生的同类型信息的不断推送是否会埋葬我们产生不同观点的可能因而被信息洪流吞没,好像如果我们接受了各种五花八门的信息就能够抵抗洪流。其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去接受我们所相信的事物进而深度思考所产生的判断力才是能够抵抗信息洪流的最有效方法,在节约甄别对我们有用信息时间的同时,锤炼出的判断力有效优化了塑造我们的信息。

我们未来的样子源于选择和相信。选择什么样的人和信息包围着你,这种选择成为了塑造你未来样子的重要基础和来源,特别是正处于青少年时代的我们,因为拥有可能的无限和各种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因此更容易被身边所遇到的东西影响,选择就在此被凸显出了重要性。如果说选择是一种对于方向上的判断,那么相信就是‘不退’对于自己选好方向的坚守,相信就是一种信念感。你所相信的就是你的未来,你所相信的全世界都会祝你实现。

去相信你愿意相信的,就可以看到你愿意看到的。你周围的一切,互联网推送的一切都是源于你而存在的,由他们塑造你,但是由你来选择这塑造你的一切。你未来的样子只能由你决定,今日之我皆由昨日之我而来。‘凡我所见,皆我愿见’即是我所想见的一切都像我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