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阿q正传》读后感优秀6篇正文

《《阿q正传》读后感优秀6篇》

时间: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本文是漂亮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阿q正传》读后感优秀6篇,欢迎参考阅读。

《阿Q正传》读后感 篇1

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里的主人公,是个总受人欺负的可怜人。

有次,阿Q喝了两碗黄酒,酒后胡话,说自己姓赵。但阿Q毕竟是个下等人,说自己姓赵岂不是侮辱了赵太爷。结果这事传到了赵太爷耳中,阿Q果然就被赵太爷狠狠地骂了顿,还被打了。如果般人被揍了,要么是愤懑不已,要么是默默忍受。但阿Q却别出心裁,竟然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还隐隐有种胜利感!

读到这儿,我想起人们常说的阿Q精神。我想,阿Q精神是什么呢?阿Q精神不就是精神胜利法吗?不就是自己骗自己,用自己的想象来替代事实上的失败,以此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吗?虽然阿Q使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很可笑,也很可悲。但当我们受到挫折失意时,不妨也可以像阿Q那样转换角度,当心绪平静,当自信回归时,再去处理问题,或许生活会变得更快乐。

记得在次语文考试后,面对着试卷上满目的叉,以及那鲜红刺眼的73,我顿感难受。心脏仿佛像被无数根针扎,渗出滴滴鲜血;胸口如同被无数块布层层裹住,喘不过气来。我不敢再直视那残忍的'分数。抬头间,发现抹黄色的身影——那是株野菊,正挺着它那纤细的身板,绽放着灿烂的笑容。中午时分,

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有时候用用阿Q精神,调节下,也不失为种良策哦!

阿Q正传读后感 篇2

这种日子若是放别人身上,肯定活不下去,但我们的阿Q先生却能活得好好的,并且还能给他人灰暗的生活添一点亮丽的。色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精神胜利法——阿Q唯一的精神武器。和人家打架,被拽着辫子撞墙,他这样安慰自己:儿子打老子;追吴妈未果,他窝在破庙里安慰道:脚太大,配不上自己。凭着这精神胜利法,阿Q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利中坚强地活了下来。

阿Q其实也不是老被欺负,有时候他也会主动找一些可怜人欺负一下:在看到小尼姑时他跑过去调戏人家;见到小D时,他又去找人家大家。所以阿Q属于那种欺软怕硬的可怜人,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阿Q正传读后感 篇3

电影看完了,免不了有一些感触。可要是付诸笔下,不免有些为难。当然,自己眼高手低是一原因,但除此之外,这跟电影的主人公阿Q有很大关联。

阿Q这个形象实在叫人为难,怎么说呢,他就像是云中月,有一会子你能从云缝隙窥清它的全貌,但云随风动,很快月儿又被遮隐住了,而事实上,月儿却并没有一丝改变。

呵呵,貌似有一点舒婷一直努力宣扬的`朦胧美,但只要你真的认认真真地完完全全地将它看完,再略经思考一下,你就觉得它非但不美反而丑陋,如同未经彩绘过的泥塑。

《阿Q正传》读后感 篇4

《阿Q正传》是鲁迅《呐喊》中的一篇小说,文中他写入了阿Q的动作,语言,神态表情以及心理描述,使我身临其境。

《阿Q正传》一共九章,写了阿Q的变化。第一章“序”交代了为给阿Q作传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此刻的处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描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利用别人的痛苦来表现自我的胜利,表现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后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已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的悲惨结局。

透过阿Q的故事,我能够看出当时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阿Q的爱国,一心向着革命的心使我深受感动,我要向他学习。

阿Q的生活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辛劳,痛苦。人们都不爱国,都成了假洋鬼子,里通外国,成了奸细。

由于阿Q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他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写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我的土地,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务必强迫理解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十分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能够给予同情呢?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体会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被讽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就应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阿Q正传》读后感 篇5

寒假里,为了丰富我的知识,我到书店借了一本《阿Q正传》来读,里面生动有趣的情节深深的把我吸引住了。

《阿Q正传》是20xx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以“精神胜利法”为主要特征的流浪汉阿Q,描画出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国人的魂灵。

读完这篇小说,我深受感动。我认为阿Q是个可怜的人,因为,他总是受尽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两碗黄酒,便说自己是姓赵的,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结果第二天就被赵太爷骂了一顿,还被打了。看到这里,我想起了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他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赵的呢?为什么赵太爷可以姓赵,而阿Q却不能姓赵呢?只不过是个姓氏而已。这或许是与贫富有关吧,赵太爷是有钱人家,而阿Q只是个给人打散工的农民,是个下等人。别人根本不尊重他,在这种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己骗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别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还有胜利感呢!

《阿Q正传》这部小说十分的短,但却表现出当时旧社会的弊处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是当时民众痛苦生活的缩影,我喜欢这部小说。

《阿Q正传》读后感 篇6

看了鲁迅写的《阿Q正传》,发现鲁迅写的《阿q正传》是旧社会堕落中国人的典型。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我觉得他只是想发泄一下对人性弱点的看法!所以鲁迅用反讽的手法写出了中国人的病态社会和人性的善与恶。从这篇文章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阿q践踏人权和他觉得永远正确的“精神胜利法”。这真是个馊主意,所以想从这方面讨论一下。“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各种挫折后发明的。说得好听点,简直就是鸵鸟心态。遇到困难的时候只在地下演练,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它只能转身就跑。

当今社会如果有人想靠精神胜利生存,我觉得应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一个老板想用这样的员工是不可能的,不要说他在工作或者再学习的时候有这种心态。我觉得这种心态的人以后应该会很惨,甚至在他同学中也可能站不住脚。文章中,为了缓解外力带来的压迫和虐待,阿q只能通过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正因为如此,阿q用自负安慰自己,所以越陷越深,让阿q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许精神上的胜利是缺乏自信的弱者的人生哲学,他们显然处于劣势,但因为种种外在的损失,他们只是用精神上的胜利来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并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人被抛弃的表现。

还有就是因为阿q的社会地位很低,他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为生。在文章里,他以短工的身份给别人写信,割麦子,割米,撑船。可是阿q连基本的生命权都没有,没有自己的土地,连房子都没有住。这种现象让我觉得很无奈。今天的社会似乎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社会上好像有钱人就是老大,没钱的只能在有钱人手下当玩具玩。在一个没有人权的社会,这些做法能给予同情吗?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后经历和思考比较深的一些地方。鲁迅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讽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鲁迅想告诉我们的是,不要停滞不前,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要对别人太自私,否则我们永远不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