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苏东坡传》读后感【优秀7篇】正文

《《苏东坡传》读后感【优秀7篇】》

时间:

《苏东坡传》是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所作,该书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讲诉了东坡颠沛流离又充满潇洒传奇的一生。那么苏东坡传读后感怎么去写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下面是编辑给大家分享的《苏东坡传》读后感【优秀7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 篇1

一次又一次地走近东坡,一次又一次的被其吸引,沉醉,着迷。

书本的魅力是难以言喻的,尽管在校期间观看过东坡的纪录片,但我还是对于这本《苏东坡传》爱不释手。喜欢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东坡的爱,喜欢再这样离东坡更近一些。

很小的时候就总的听人哼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只是觉得:真是好听……到了初中,开始要求背诵这首《水调歌头》的时候,才初初知道了苏轼,因为小小的时后背的只是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类的诗句。到了这个时候,才算真的了解了些许苏轼。

不知道是怎样一个人,可以既是“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又是“不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只有东坡了。无奈那句“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是个天才,独得欧阳修的赏识,那时的他,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王安石变法却将东坡拖入深渊,想要凭着满肚子的才情去争上一争,并坦言自己如不抨击时弊便“如蝇在口,比吐之为快”,如此东坡,还是爱的,这般刚直性格。如不知,写一吐为快,便遭来了“乌台诗案”,遭来了往后的漂泊。

东坡这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初是被贬黄州,从当初的春风得意,到如今的潦倒落魄,东坡凭着他的乐观,亲自入田耕地,自建雪堂,作为吟诗作赋之所。甚至坐在村头与村夫欢谈。这样的东坡,如何不爱!时有落寞,便是想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但第二日还是在家呼呼大睡。东坡啊东坡,为何如此可爱?

不似常人,自然,东坡并非常人,他每到一处,毕竟造福一处,不说东坡肉,就是从其在旅居武昌时上表向太守请求禁止民间杀婴的野蛮风俗,到于杭州治理西湖,成就了著名的“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再到他在儋州建立学校,传播儒教。

还记得读《江城子》时的震撼,是的,是震撼,叹东坡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令人肝肠寸断;又有羡,羡那句“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懂我”;之于弟弟那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其兄弟情深,可见一斑。

豁达是东坡,淡泊是东坡,可爱是东坡,真性情亦是懂破,如何能不爱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了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了。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了,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传读后感700字 篇3

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如此豁达之人,而他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连我也佩服的五体投地。世上像这样的乐天派不多了,所以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苏家出了三个才子,称为“三苏”: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所以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赏苏东坡不仅仅因为他乐观,还因为他是一位正直的诗人,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医。”由此可见,他很注重人品。当我们学苏东坡他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找了几个合适的谐音词:贤人、嫌人、涎人、娴人和衔人。苏东坡虽然仕途历尽艰辛,但也很会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东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写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们说失意的人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苏东坡后来归隐于田园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所以我们才会叫他苏东坡。他变成了普通的农夫,真正开始务农了。

林语堂先生与谢老师最喜爱的诗人便是苏东坡了,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苏东坡的与众不同。当我们去阅读他的诗作时,没有苦涩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头的通达乐观。他真的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我要向苏东坡学习,他心静如水、胸无尘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闲适,而且拥有乐观豁达的胸怀,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实的上帝的最美花儿,没有缺点,如此灿烂的屹立在文学的高峰!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我第一次认识苏轼这位奇人是在语文书上——《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是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而被贬为黄州团练使。《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他被贬期间与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时,有感而发所写的。从他的诗中,不难看出他随遇而安、乐观开朗的个性。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梦中,终归一切空无。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叹,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苏东坡的一生,从他母亲教授读书到父子三人进京赶考,不难发现这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在文坛中佔据一方,在壮年时期的他血气方刚,对于不满的事写下不少抗议诗,以致与被逮捕审讯,到了成熟时期,可以发现他常常受到太后的恩宠,他也借此发挥他的才华,为国家百姓造福,可惜的是到了晚年,党争的结果造成他再度遭受迫害,竟被贬到海南岛,他的一生竟是如此的起伏。虽说他“驰骋”官场,但他并没有“进朱者赤,进墨者黑”。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不也体现诗人的淡泊的心境和淡定的生活态度吗?

淡定即宁静,淡泊。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也以此为座右铭,可见此语所示的人生态度。

一方之霸气的。曹操终成天下霸主,却能席地而坐,青梅煮酒论英雄;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终以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绝唱;海尔集团面对海外市场的巨大成功,究其原因,海尔的总裁却平静地说:“我们公司的信念是兢兢业业,如履薄冰。”;爱因斯坦摒弃尘嚣,独自在房内拉着不怎么悦耳动听的小提琴,终于在音乐的灵感中触碰迸发了思想的火花,产生了《相对论》。

淡定的生活态度是淡泊外物,使情感回归自身,从而坚定自己的追求。吴均在《与朱元思书》写道“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是自然的感召使吴均坚守着淡定;视名利如粪土的居里夫人对科学孜孜不倦地追求,终于发现了镭。苏轼也曾在仕途中饱受磨难,终于苏轼学会了淡定,“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之所共适”,是淡定使苏轼变得豁达。

对凡尘世俗的轻视,正是坚定自身精神追求的体现。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5

近日读了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传》,不愧是语言大师,活现了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的苏东坡。大师为大师写传,这点很吸引人。

在林语堂眼里,“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很多方面像李白、老庄,乐观、豁达,会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苏轼的文才更博,词、文、诗、画、书法都是第一流,就连烹饪也很有一套。苏轼在文字上最杰出的成就是把豪放风格揉入原本一味婉约哀伤的词里,使得词的地位能跟诗相比肩,在诗被唐人写尽后,开辟了文学的一块新天地。而苏轼自己的词刚柔兼济,气象万千,境界高远,单拿词的成就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苏轼的文字,无论是史论,还是奏折,都写的纵横恣肆、雄壮宏远;小散文则如孤云出岫、清静淡泊。

他认为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在苏轼的身上,体现出了读书人的天性。学而优则仕,又因为书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贬谪。值得庆幸的是,对读书人最宽容的年代让苏东坡赶上了。北宋一百多年,没有因为文字的缘故杀过一个读书人。几千年的中国,还没有哪个政府心胸有这么博大。虽然苏东坡命运坎坷,几次被贬至荒域,他自己也曾发牢骚:“人生糊涂识字始”。但总的说来,北宋的读书人还是幸运的,也是敢说话的,人文之盛,春秋战国以来就数这个年代。

苏轼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又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无论是反对派当权派,还是自己的党人得势,他过得都很“失败”。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欢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可是他却遭到贬官、逮捕,一辈子几乎没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然而,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捕捉这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使我们大家都充实不少。苏东坡最好的文章都是在被贬谪时写就的,却丝毫没有怨气,相反却表现出极其超远的视野和极其阔大的心胸。

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的诗词书画,还有名动天下的苏堤,甚至人人喜欢的东坡肉。苏东坡是个幽默的人,他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我不想讨论这里面的哲学意味,因为我相信,苏轼是出自真性情,而不是假道学,否则他就不会得罪理学家程颐。苏东坡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地线,并始终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

整个苏东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个心灵故事。他从不收敛他的幽默才能,他的充满机智的谈话让禅宗大师也难以应对;他从不掩饰他对于鬼神世界的好奇,他祈求天神并与魔鬼争辩,偶尔还占取上风;他欣赏生命的每一时刻,知道在任何情况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他追求长生不老,几乎到死还兴致勃勃地寻找不朽的仙丹,半受挫败,却含着笑死去。……今天我们读苏东坡的传记时,就是在追随这样一颗纯正无邪、真实不欺的伟大心灵。

林语堂是这样结尾的:“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恰如其分的概括了东坡的一生。

全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东坡的喜爱和崇敬,但对王安石的贬低或许过分了点,王安石的人品和才华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只是政见不同而已,书中对王安石变法贬到一无是处,这个还是需要论证的。

总之,这本出自语言大师之手的传记的确不同于其他传记作品,除倾注了作者太多情感,文字平实刘畅,真切自然,读来欲罢不能!

感觉稍微遗憾的是若能把东坡的经典作品柔和到他的不同经历中就更好了,当然其中也引用了很多,但多是不为人所熟知的。这只能怪自己见识少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700字 篇6

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苏轼虽文章名满天下,仕途却历经艰险,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立于尖峰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出任杭州太守时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这点倒是和我很像呢,从来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种任务。苏轼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吧,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有幸吃过一次真的是名不虚传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现在的厨师改良过。

个人总觉得会吃的人总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苏轼,不管朝廷怎么贬都贬不倒他,因为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总能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人似鸿雁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切经历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坚决的爱好人生。

读罢全书,留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们应该趁着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努力让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价值!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7

从小就读你的诗,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里我看到了你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淘尽”又无不流露出你的豪迈奔放。知道了东坡肉与你的关系,我对你这个吃货又增添了几分好感。语文老师花了一堂课的时间来歌颂你这位魅力四射的男神,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为你作传,甚至毫不掩饰地表露出对你的喜爱,称你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我喜欢一阵清风,而我也想进入那个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的人的世界,与你相遇,与你交谈,陪你走过一个个春花秋月,你的确如清风一样,清澈而又不失风度。

清——清镜怜清影

很多人喜欢你的深厚,广博,才智,而我喜欢你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你有时看似刚猛激烈,任性,放飞自我,但我想,你的心里定有一个清澈的明镜照亮你清风一样的影子。你不参与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人格格不入,只是为了守住自己内心的那份天真与淳朴。你的眸子定是如一潭清水般平静,星辰般闪亮,纯洁,你用你的纯真与善良喂养了它。你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致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这样的随心所欲,大无畏实在是难求了。你自称生性急躁,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你恨邪恶之事,但却不恨邪恶之人。在你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你做你想做的事,你做工程,学瑜伽,炼仙丹,一生都在实践你的理想,是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体。我想,这便是为什么中国历代都有这么多人喜爱你的原因,你身上有着许多人都没有的纯真,在官场这个大染缸里,你却未沾染一丝晦气,保持着生命的单纯。浩然正气,不依行而立,不恃刀而行,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比礼之常,无足怪者。

风——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我记得,你的眉眼总是带着笑意的,最爱的也还是你爽朗的笑声。你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在流放到岭南后又至海南的悲惨日子里,你总不愿让现实去破坏自己的诗性。初到岭南,言万户皆春死,还戏称,不久鸡犬识东坡。及至海南,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仍然觉得有所给予。诗人一般都极富生活情调,你也深谙此道。在惠州修放生池,建朝云堂,即使身无分文,也乐善好施。你认为,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知善,还与人研制酿酒,制墨,日子清贫却充实。

你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你,拿你的文章骨头里挑刺。你显然没与他们计较,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话中毫无归罪之意,一笑了之。

你的笑是苦中作乐,也是自得其乐,是大度也是善良。世界以痛吻你,你却报之以笑。西风多少恨,吹不散你眉弯的笑意,吹不碎你苦中作乐的情怀。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你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你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清风徐来,心中阴霾已散,从此替天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