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范爱农读后感优秀7篇正文

《范爱农读后感优秀7篇》

时间: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本文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爱农读后感优秀7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范爱农》读后感 篇1

世间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时间了,因为它能够酝酿出切。

酝酿出友谊,时间是醇香的美酒。

酝酿出残暴,时间是阴森的小路。

酝酿出寂寥,时间是孤独的岁月。

在范爱农这篇深动的文章中,“我”与范爱农的初次认识是在一次发电报的争辩上,那时“我”觉得他十分可恨与冷酷。但随着时间的潜移默化,一次在酒店里竟然碰上了范爱农,我们居然像隔别多年的老友亲密无间。但军政府的逐日残暴与城里人民的轻蔑和迫害使范爱农穷困潦倒,最终酒后失足淹死于河中,结束了这一场如同杯具的一生。

初读,我觉得范爱农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便倔强的活在我的心中。他同作者对辩挖苦,又渐渐地和作者相依相随,形影不离。可最令我感到可悲的是:他——范爱农,竟然酒后失足掉进河中淹死了。

细细品味这其中的字里行间,惊喜的发现到作者原先是想表达“时间酝酿万物”这深刻的哲理。难道不是吗时间在悄然流逝之际,流水带走了怨恨和惆怅,但也不免裹挟着淤泥飘洋入海,汇进人生的港湾,在不经意之间,时间已经成了你的主人。

同作者一样,我在六岁时,也曾憎恨过一个和我同龄的女孩。她太爱哭,我一不细心伤害了她,诸如拿了她的皮筋当弹弓使,不细心踩了她的“贵”脚之类的,她就准会去向我母亲告状,被叫回家后,轻则骂重则打,她还在一旁幸灾乐祸!从此,我在心底就恨透了她!简直比日本鬼子还可恶!气死我了!……但随着时光的逝去,一次竟然在旅游期间碰上了她,真是冤家路窄,可我那时却已不再如昔日那么怨恨,她也一样,仿佛转眼之间就变成了一个聪明漂亮、落落大方的女孩了。我们的见面使两个感到都很惊喜,便乐呵呵地携手一齐去玩。

时间酝酿的,不仅仅是欢乐与悲伤,更是生命的感动。

范爱农读后感 篇2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著作,意为早上的花,傍晚时分拾起。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记录了很多关于他的温馨回忆。今天在闲暇之余,我便读到了其中一篇文章——《范爱农》。

一开始的时候,鲁迅先生是不太喜欢这个人的。“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自己的老师被杀了,连发个电报都害怕。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这些描写极为传神,通过外貌、神态、语言等细致的刻画,生动形象地传递了鲁迅先生最开始时对范爱农的不满与憎恶。

同范爱农争吵过几回后,鲁迅甚至认为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就必须将他除去。然而到后来,这种憎恶感却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薄了。

作者在文中也提到过:“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这次两人是又见面了,但和以前的针锋相对不同,也算是冰释前嫌了吧。“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这里详细介绍了范爱农困顿的现状,对外貌和破旧衣着的描写,使他所遭受的苦难更为直观。

鲁迅与范爱农从当初的对峙,到后来的再遇,虽然两人景况都拮据,但他们一起喝酒,满分作文网说疯话,看光复的绍兴,一起在师范学校工作,两人成为了同事也成了朋友,文章也逐渐走到高潮。范爱农变得很勤快,也不大喝酒,甚至没有功夫聊天。因为报馆案,鲁迅被迫离开故乡去南京。由于受到排挤和迫害,范爱农丢掉了工作,甚至到熟人家去寄食,最终沦落到各处漂泊。

到最后,范爱农失足落水,淹死了。“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范爱农死前时常盼望,也许明天就能收到鲁迅的电报,叫他去北京,给他找到了一份工作。范爱农写给鲁迅的信中,这样写到“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一个有理想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社会无法生存,甚至被逼迫得自杀,范爱农悲哀的命运令人悲痛。

“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结尾言简义丰,看似平淡一问,实则蕴含了鲁迅先生对故友的深切怀念与内疚,以及他内心深切的悲痛并且久久不能释怀!

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范爱农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读《范爱农》这篇文章,我能体会到鲁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朝花夕拾范爱农读后感100字 篇3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书——《朝花夕拾》。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就更加充满了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

书中有批判,有嘲笑,可以视为鲁迅的杂文笔法向散文的渗透,不仅使其中的韵味更加丰厚,而且显示了鲁迅现实关怀的一面,这也是真正的鲁迅。这本书确实非常好看。

范爱农读后感 篇4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平凡又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他曾经在茶馆认识范爱农的事。先抒发自己对他的憎恶,为后文写对他的亲切友善作铺垫。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朴素却又不失精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死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一种责任感。

文中谈到,开始时,两人并非朋友,甚至几次争论过。但作者回国后,两人再次相遇,就由“敌”转友了。从此以后,他们几乎成了挚友。接着,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们成了同事。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作者与范爱农因工作的原因分别了(__)。最后,范爱农生活越来越拮据。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后,范爱农失足溺死于河中。

文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即对光复后的绍兴换汤不换药的描述。这其实已埋下了范爱农悲剧的伏笔。鲁迅对范爱农没有一句正面的赞扬,只是从他的神情“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从他的行动“实在勤快得可以”表现了革命后的范爱农心情愉快的一面。但范爱农心里产生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鲁迅其后又用了很多笔墨写光复后绍兴的现实,其实就是在探讨造成他的朋友悲剧命运的原因。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的内心是痛苦、悲凉的。

范爱农读后感600字 篇5

有勇气直面自我,才有勇气直面世界。鲁迅正是带着自我批判的歉疚心情描述对范爱农的最初印象的:“白眼看鸡虫”的傲态,“钝滞”而“冷”的《论语》,“离奇”而“可悲”的表现使“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这样写,一下子就勾勒出人物的独特形象,同时也毫无掩饰地暴露出自己的偏狭。

有了真诚,才能知己、识人、论世;而能够客观地本质地对待世界和人,也才有可能真诚。真诚是贯穿全文,并推动叙事发展的感情的动力线。这条线,由两条线索交织而成。一条叙述和范爱农的交往过程,一条抒写对范爱农的逐步理解。前者在社会变动的大背景下记叙一个小人物的命运。或用精炼传神的白描,刻画其外貌、言谈、行为,表现人物性格。或以衬托对比手法,突出人们的内在思想和凄凉境遇。一位朴实、平凡、正直、耿介、孤独而又软弱无力,渴望革命,追求革命,不愿与旧势力同流合污而最终被吞噬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后者在刻画的同时写出对不物的理解过程。误会的消除,友情的来往,共事的经过,死因的疑惑,无不贯注着真挚的情感。这情感既包含着范爱农对鲁迅的'深情,也带着鲁迅的沉郁的自谴之情。它始而激动,继而舒缓,终而回荡,内里起伏着一股暖流,蕴含着许许多多的社会历史感慨。情感的深化,导致思想的深化。真诚的情感使创作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达到真实、质朴、自然的高度美学境界。

ps:这篇文章是我第一次以全欣赏的角度写下的读后感,其中不乏过于主观的观点,但仍是本着追求史实而写下的。

范爱农读后感 篇6

对于这篇文章,说实话,我没看懂,主要是不懂得它所表达的中心是什么。鲁迅先生的文章一向十分有,意义深刻。我想这篇也一定如此,但我说不清,这篇文章是想讽刺范爱农,还是赞扬?它的中心是什么?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如果上述材料准确的话,那么,我按照这个思路再读《范爱农》,才有了一些感想。我想:一开始,正如作者所说:“从此我总觉得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作者是真的讨厌范爱农。“天下最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犀利的语言,一番激昂的言辞,可谓快人快语,性格立见吧。后来,作者与范爱农一同喝酒,说疯话,讲笑话,渐渐一些事也谈开,了,彼此更加了解,慢慢成为朋友。不过,对于范爱农这个人也好,这篇文章也好,耐人寻味的地方和情节简直太多了。我想还有待我细细想一想,细细品味一下。

但我还想凭目前粗浅的认识,再说点感想,整篇文章,无论示范爱农也好,“我”也罢,都给我一种很真实的感觉。不是说这事,这人一定完全是真的,但那种感情,直白的情感流露,我却有意无意的都能感到,并体会得真真切切。我记不清是那篇文章了,但记得其中的一句话:写文章要真诚。现在,我也体会了为什么写文章真诚,才能有真实感,才能感人肺腑;才是好文章,才是好作家!鲁迅就是鲁迅。

回到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也疑心他就是自杀的,因为从另一角度想,自杀对于他这种人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

朝花夕拾范爱农读后感100字 篇7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和青年的求学经历,追忆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记录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生动描绘清末生活画面,文笔深沉,是中国现代散文经典之作。在生命的长河里,露曦与朝暮更替交织,在看不清前进方向的时候,拾起脚边下路边的野花,装进思想的背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