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包氏父子》读后感【优秀5篇】正文

《《包氏父子》读后感【优秀5篇】》

时间: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该页是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包氏父子》读后感【优秀5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包氏父子》读后感 篇1

《包氏父子》读完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可悲的社会病态与卓越的讽刺艺术。

《包氏父子》的作者是张天翼,学名叫张元定,字汉弟,号一之,笔名张天净、铁池翰,中国现代作家。祖籍湖南省湘乡县东山乡双泉村,出生于南京,在杭州读完小学和初中,1925年秋到北京,次年考入北京大学。1929年正式开始职业写作生涯,1931年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一直在长沙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和文艺活动。这些背景都成为了他的写作素材。

小说主要讲述老包是一个在大公馆里当听差的唯命是从的仆人,他不甘心永远处在这样卑下的地位,而自己又老了,发财致富无望,于是便把“往上爬”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包国维身上。他千方百计,费尽心机地供奉儿子上“洋学堂”,因为只有在“洋学堂”毕了业才能获得当官发财的机会,而老包也才能实现当老太爷的愿望,做个“人上人”,安享荣华富贵。但包国维却不争气,不用功读书,不思进取,追求虚荣,整日与富家纨绔子弟鬼混,甚至轻视、嫌弃生身父亲,最后因充当阔少爷的打手,闯了祸而被学校开除。老包的希望终致幻灭。

写作的背景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张天翼住在南京八府塘六号他姐姐张稼梅家。八府塘云集各色人等,从机关小职员、街上杀猪的、阔人家的大司务到公所看门的、走投无路的失业者,张天翼与他们一起喝酒淡天。这种环境为他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当时,正处于“五四运动”后,大革命失败的革命低潮时期,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对革命前途丧失了信心,由悲观转而消沉。城镇的一些市民阶层也增长了市侩习气,畏难苟安,汲汲于个人私利,他们既有光宗耀祖的封建思想,又填进了资产阶级的“新派”,追求起送子弟念洋学堂,将来做大官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张天翼根据张稼梅家所住大院的门房父子为原型创作了小说《包氏父子》。

小说全篇通过老包“望子成龙”的悲剧,写出小市民阶层幻想与现实的矛盾,鞭挞了愚蠢无知与空想虚荣以及“向上爬”心理。“向上爬”思想的实质是一种奴性思想。老包的“望子成龙”观念中分明体现着奴性。他想做老太爷,实际是寄望于依附儿子庇护,而无形中把自己降到了从属地位。

同时小说还通过老包与小包的冲突及共同失败的'结局,揭示了旧教育制度的黑暗与腐朽。包氏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着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时代特征。当时的社会,封建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普遍存在。如果说老包是封建思想观念的义仆,小包则是资产阶级思想的奴才。老包要求儿子走类似旧式科举成名的老路,十年寒窗,飞黄腾达;小包则幻想成为尽情享乐的时髦阔少,享乐腐化,得过且过。他们的矛盾反映了过时了的封建思想与摩登化的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作者既批判了老包“望子成龙”思想的可悲,也批判了小包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可恶。在现实面前,笃信“学而优则仕”的老包碰了壁,一味追求时髦的小包也没有好下场。这种同以失败告终的结局,体现了作者对旧教育制度和旧社会风气的彻底否定,也从客观上说明了不改变社会制度,劳动人民改变社会地位的一切努力都只能是幻想。《包氏父子》体现左联时期作家对半殖民半封建的都市社会光怪陆离、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的批判。

《包氏父子》应该说是一部悲剧性作品,可是张天翼却是用喜剧的手法来写的。这样,它就成为一部具有喜剧色彩的悲剧作品……张天翼擅长写喜剧化的人物……可是,作为他的代表作,《包氏父子》的成功却提醒人们对于他写悲剧的杰出才能也同样不能忽视。《包氏父子》的成功还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在喜剧作品中注入悲剧因素,就可使作品不致太过浮浅,太过夸张,而有所节制,增强了分寸感,从而使作品显得更为深沉,更有力量。《包氏父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是当之无愧的。

《包氏父子》读后感 篇2

《包氏父子》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无产阶级的生活状态,以包氏父子为代表,描写了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这些人的生活处境以及他们内心的渴望。生活的艰辛以及社会的压迫,老包将希望都寄托给他的儿子,包国维,希望他能够改变现在的生活状况,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成为大老爷。于是老包省吃俭用、借债求人,供养儿子包国维上学。但是包国维根本无心学习,三次留级,爱慕虚荣,喜欢跟富贵人家攀比,向往富贵的生活却从不从实际出发,并且还抱有幻想从富贵人家那得到些好处或者说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虚幻的满足感。这种对比的讽刺手法,表现了创作者对包氏父子所怀有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同时有一种更深沉的悲哀,给人一种压抑感。

小包就读的学校是一种富贵和希望的代表,里面的学生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学习环境优美。当然这所学校的学费也是相当的贵的,一年算上所有的费用需要51。5块,而对于一个月只有7块钱收入的老包是十分沉重的财政负担。而小包在富贵的学校上学,里面的都是些富家子弟,他们常常向家里要零花钱就是1百、两百的甚至更多。于是小包产生了自卑感以及想谋求认同感的心理,于是他只跟富贵人玩,幻想着自己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事实上他的'那些同学完全没把小包放在眼里,他根本就是个替死鬼,出事时就找他做替死鬼,玩的时候对他的态度可有可无,这种阶级分化的表现尤为深刻。

小说中,小包猛地把牙刷抽出来大叫着,喷了老包一脸白星子。 “我要的是司丹康!司丹康!司丹康!懂吧,司丹康!”,“拿开!我用不着这种油!——多寒伧!”包国维一直忿忿着,一洗了脸就冲了出去。老包手里还拿着那个瓶子:他想把它放在桌子上,可是怕儿子回来了又得发脾气,摔掉可又舍不得。他开开瓶塞子闻了闻。他摸着下巴。他怎么也想不出包国维干么那么发火。这一场景可以看出老包对待自己的儿子十分的小心谨慎,但是小包却对自己的父子粗声粗气。我认为小包的性格就是老包给惯出来的,这种“父不父,子不子”现状让我们着实为老包感到悲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说所体现的悲哀情感。

最后,小包被退学,老包希望破碎。这一结局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一心想往上爬的底层人民,去最终仍与穷困结伴。这一注定的命运对中国民众的病态生存和奴性意识给予了犀利的讽刺和批判,尤其是中国人传统的望子成龙或养儿防老的落后观念,在作者的笔下,描绘得非常可悲。恶性循环从来就是一代传一代的,父辈无自由,子辈亦无,子辈不争气,父辈徒伤悲。由此可改变的命运也变成注定的结局。

《包氏父子》读后感 篇3

《包氏父子》是著名作家张天翼发表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篇小说。故事中的儿子包国维不认真学习,成绩极差,还像那些“阔少爷”一样追求刺激和物质享受,实际他们家穷苦不堪,只能依靠父亲每月十元钱来勉强维持父子俩的生活。

包国维多次留级,老包并没有责怪他,还为他的学杂费和制服费四处奔走借钱。而包国维却无视父亲好不容易为他争取的受教育的机会,最后,他在学校与同学打架被学校开除。被众人逼债、儿子被开除,还要赔医药费,为儿子煞费苦心、望子成龙的`老包彻底陷入绝望之中!

这就是这对相依为命的父子:一个不争气的儿子,一位可怜的父亲。

说到包国维,就不得不说说我们,现在的我们生活在蜜罐里,我们对得起父母的努力吗?我觉得每个人都该扪心自问。有一句话说得好,“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如果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没有价值的,那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是比以前好了,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便挥霍父母的血汗钱。现在的我们应该将绝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因为:青春是无比灿烂的年华,也是我们树立远大志向、打下良好基础的宝贵时光。

看完了《包氏父子》,我明白了最重要的一点:不管父母做什么,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我们好,希望我们能为自己的未来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金色年华的钥匙掌握在每一个人手中,它将引领我们走向成功,待我们到了而立之年,也会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包氏父子》读后感 篇4

它讲的是民国时候的故事。老包在富人家里做佣人。他没有文化,但他想,如果要让下一代翻身变成富人,过上幸福的日子,唯一的途径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包国维上学读书。

于是老包节衣缩食,东挪西借供应儿子上学。包国维五岁时,死了母亲,面对得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他本该逆境中崛起,刻苦奋进报答父亲的,然而,事与愿违,包国维丝毫不考虑父亲的艰难和自己的前途,他不思进取,整日跟富家公子鬼混,讲吃讲穿,寻衅滋事。包国维最终被学校开除了。除夕那天,面对一个个索债的人、面对欢天喜地的节日场景、面对不争气的。儿子,老包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代替他言语的只是那两行不停涌出的悲痛欲绝的眼泪……

看完这个故事,我几乎要流出泪来,那一半是为可怜的老包所感动的,一半是为不争气的包国维而愤怒的。回过头来仔细地想一想,在我们的校园里,还有包国维存在吗?每到放学的时候,校园门口,我们总能看到许多家长,他们或许刚下班,或许刚忙完自己的事情,或许还没有来及把事情干完……他们匆匆地来接我们了,在他们心里,只有我们啊!可是当他们微笑着接过我们的书包时,有谁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有谁说过一声:“谢谢!”我以前写过一篇作文叫《雨中》,那是我亲眼目睹的:大雨中的校园外,有一个腿有残疾的中年阿姨,给她的女儿送桑女儿接过伞后,头也不回地往前走。

中年阿姨拖着残疾的腿,在后面追。女儿扔下伞独自跑了!那是看不起母亲吗?当衣着寒酸的老包在大街上喊儿子时,包国维对他的同学说:那老头与我不相干!仅仅就因为父母不够体面,就变得与自己不相干了吗?!我们常听到同学们说:我的什么是什么什么牌子的,你的呢?我的什么是在什么地方买的,你的呢?爸,谁谁的什么是什么牌子的,你也给我买一个吧?妈,谁谁的什么是在什么地方买的,你也去什么地方给我买一个好吗?生活条件好,吃好,用好没有什么不对,但一味讲究吃穿的同学没有吗?

我们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知识,然而,总有张三或是李四就是不求上进。老师批评,父母打骂,还是不改!我们的校园,本该是一片和谐向上的,可是,总有个别人寻衅滋事,依强凌弱,甚至还有逼着人家给自己买东西的!他们好像在向别的同学炫耀:我就是包国维,不服?……

包氏父子读后感:它讲的是民国时候的故事。

看《包氏父子》有感 篇5

电影《包氏父子》改编自张天翼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三十年代在江浙水乡一个大户人家的老仆人——老包和他的儿子——包国维之间的生活片断。电影没有离奇的情节,平平淡淡的,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却入木三分。主要是通过比来实现的。第一组对比是包氏父子的衣着:父亲,一件穿了几年的旧棉袍,一双破棉鞋;儿子,一件青布棉袍,一双锃亮的皮鞋,油亮的头发。这反差极大的衣着,把父子俩的形象深深地烙入了我们的脑海中。

再有,就是他们的思想:父亲把儿子奉若少爷,百依百顺,以为儿子能够有出息,好让他下半辈子可以享清福;而另一方面,儿子又把父亲当奴隶,认为这样无能的父亲耽误了他.他包国维怎能有这样的父亲呢?两者比较之下,父亲的期盼是炽热的,可儿子去抛开自己的实际,追求奢靡的都市生活。当这个天真的儿子被学校开除时,富于幻想的父亲的精神支柱倒塌了,理想、希望全都幻灭了,老包已近于痴呆癫狂。

看完这部影片,不知为什么,内心有很大的颤动,对包国威流露出的是无奈,更多的是愤怒。为了一味的装阔,为了能够融入那所谓的上层社会,他总是竭力的让自己保持和富家子弟一样的步调,从一身的西装革履,到梳着头油的头发,这一系列的举动,只能表明他内心的`空虚,他个人人格的丢失,为了和所谓的富家子弟有些共同的语言,为了让郭纯更多的关注自己,他卑躬屈膝,他全然不顾。甚至看不起和自己一样同是劳动人民的穷人。

包国维是可气的。明明出生贫苦人家的包国维,为什么就不能体贴一下老包的艰辛,理解一下老包的付出,像个男子汉一样,勇敢的挑起家庭的重担,为老包去分担呢?他为什么非要刻意的去模仿阔少,加入那些所谓的富人的行列呢?包国维的世界,不是老包所渴望的努力学习,只是能把头发变得铮亮的头油,只是黑黝黝的皮鞋,只是郭纯柜子里那眼花瞭目的一件件西装。至今仍有一幕,让我想起依然隐隐作痛:当衣着寒酸的老包在大街上碰到宝贵儿子时,那种想叫而又不敢叫的谨慎,那份小心翼翼,换来的却是包国维的高傲、蛮横,轻蔑的一句:“那老头是干什么的?怎么穿成那样。”随之是一群看客空虚无聊的嘲笑。殊不知这看似平淡的一句,对老包是何等的打击!

对老包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看到了他作为父亲,对待心爱的儿子所流露出的深层的爱,同时也折射出了生活在底层的市民生活的不幸和所承受的压力——社会的嘲笑,家庭的不满。而儿子包国威对自己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老包整个人的生活,他小心的伺候着,像伺候秦府的老爷少爷似的,甚至要比伺候他们还要小心一百倍的细心去伺候儿子。老包——一个忠厚老实的形象,一辈子从未做过一件亏心事,但是为了儿子,为了小包的体面,忠厚的他强迫自己去偷少爷的头油。他一直不停的告诉自己:“不能让儿子吃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即使偷头油的一瞬,他依然不停的劝着自己。可是当他满心喜悦的把一包裹得严实散发着香气头油递给包国维时,换来的却是他的勃然大怒。我为老包感到悲哀,我为包国维感到无奈。

从老包身上,可以看到一种理念——“学而优则仕”,这种文化心态象一条幽邃的地下长河,千百年来流淌在我们民族意识的血脉中。普天之下的父母们,从孩子呱呱坠地之日开始,无不在为孩子精心设计着未来,用五彩的金线编织着富贵荣华、光宗耀祖的光环。而为了使美梦变成现实,父母们无不呕心沥血,督促孩子黄卷青灯,寒窗苦读。以求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企盼着孩子能三元及第,衣锦还乡。而父母们自己则如牛负重,任劳任怨,心力交瘁,死而后已。而老包继承了这一点,所以才让小包读书,想用这种方式来改变现在的生活状况。

小包堕落了,他那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就在那个社会熏染下,一点点异化,消失了。同时老包的梦也破灭了。

而如今我们身边的包国维和老包这样的例子还在每天上演,曾经在某所高校,一位大学生出手阔绰,穿着也是名牌,可是却拿着助学金。经调查,其家里确实相当贫困,为了他上大学,家里东凑西借、省吃俭用,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而他却为了虚荣,像包国维一样与别人比吃穿用,全然不考虑家里的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