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四世同堂》读后感【优秀9篇】正文

《《四世同堂》读后感【优秀9篇】》

时间:

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这次为您整理了《四世同堂》读后感【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老舍四世同堂的读后感 篇1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创作始于1944年1月,此时正是北平陷落的第五年,抗日战争结束的前一年。

创作《四世同堂》前,老舍先生的很多至今在文学史上重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已经问世,《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猫城记》,《骆驼祥子》等。据后来老舍先生回忆:《四世同堂》是"写得最好的一本书"。

小说主要描写了在抗日爆发时期,北平的一个小羊圈胡同里的几户人对国家,生活的复杂纠葛。以祁家为主要视野,钱家,冠家和小羊圈其他住户为辅,紧紧围绕着抗争和顺从,国家和小家,个人利益和民族主义,刻画了当时普通老百姓在面对抗日战争中的纷繁复杂的脸谱。

面对摇摇欲坠的国家,全面陷落的北平,北平的老百姓是选择拿起武器和智慧抗日,还是选择哈腰俯首归顺求荣呢?

祁瑞宣,当时的知识分子代表,是个具有国家和民族大义,同时奉行孝道,上孝下慈的人。这种情感使他前期一直纠结着,上一刻愿意为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下一刻身为小家的主心骨无奈和职责。整部书无疑是祁瑞宣的一个漫长的心路历程,从被动抗争的障碍到主动战争的决心和自信。韵梅,结婚后才拥有名字的女性,祁瑞宣的妻,传统,勤劳,孝顺,却不认识几个字。这样一个女性,却爱恨分明,深明大义,虽然双手习惯于张罗着一家的口粮,但也就是这样的一双手,在小顺子被日本的孩子欺负时能决然对日本小孩进行回击,能在粮食饥荒时勇敢的走到街上挑起全家生命延续的重担和决心。钱默吟,相继痛失儿子和妻子,六十多岁的老诗人,从此弃笔从戎,他坚【】信只有勇于反抗,投身革命才能挽救北平,挽救民族,挽救国家。老三瑞全和刘师傅,同样怀着一颗保家卫国,坚决的抗日的决心,选择逃出北平参加革命。桐芳,李四爷,孙七,小崔,小文夫妇,对日本人同仇敌忾,却不幸成为日本人的刀下鬼。

同一片北平的天空下,有这么一小部分的中国人却选择充当敌人的爪牙。他们求当官发财的,求荣华富贵的,求权威,求苟活,求时髦,他们对日本人卑躬屈膝,不惜诡诈,愚弄中国人,且不以为耻,整日招摇。冠晓荷,大赤包,高亦庄,祁瑞丰,胖菊子,蓝东阳,李空山,招弟,是灰暗的北平中的毒瘤,最终一个个自掘坟墓,甚至落下被活埋,逼疯在监狱的下场。

小说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彷徨》,《偷生》,《饥荒》看完意犹未尽,我又找来了2009年同名电视剧《四世同堂》继续回温书中内容。

这部由老舍先生小说《四世同堂》改编的电视剧,演员选角个人认为比较出彩,很符合书本中的角色形象,如黄磊饰演的祁瑞宣,模样周正,具备知识分子的气质;蒋勤勤饰演的韵梅,传统,美丽,勤劳;元秋把大赤包的刁悍,西太后形象演活了,赵宝刚,演出了一个不知亡国之耻的小人形象。但是,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却不够小说来的丰满,有张力,比如祁瑞宣这个人物,小说是非常复杂的,这个人面对着国家的破败和小家的四世同堂的压力,较长一段时间游走在主动走出去抗争和留下来顾家,一方面不甘心为日本人谋职,一方面却不严厉批判老二和冠家充当汉奸行为的矛盾心理,与电视剧中黄磊所饰演出决断的,自信的,勇敢的祁瑞宣是不同的。小说版的祁瑞宣在后期,实际上应该是在老三瑞全的出现和影响下,才最终选择主动,积极参加抗日工作。

不是说电视剧拍得不完美,只是在小说的世界里,老舍先生的笔下,你能更近距离的剖析人物关系和人物心理,你能深刻的体会到这个人之所以会选择抗争,之所以会选择顺从,之所以会选择当亡国奴。同时,你能深刻感受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很多地方读起来使你心潮滂湃,给你一种随时舍身取义的民族愤慨,给你一种藐视亡国奴,冲破敌人汉奸的思想和勇气。也许,这就是老舍在抗战时期,写下这部著作的最原始初衷和动力。

《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2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四世同堂》是一部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近百万字。

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通过祁瑞宣、钱默吟、李四爷等众多小人物屈辱、悲惨的经历,生动真切地反映了北平市民在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心态,以及他们在这段屈辱的历史里所经历的人性挣扎,再现了那个时代众多普通人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

小说气魄宏大、视野广阔。在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下,老舍先生用小人物们的故事记录下整个民族的脉动,用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浓缩了整个北平“亡城史”,也深刻地展现了战争时代广阔中国的面貌,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微缩抗战史。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规模较大、写作时间教长的作品,也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描写平民战争创伤的长篇小说,堪称中国抗战文学史上“力透纸背的书写”

世同堂读后感800字 篇3

《四世同堂》这部小说是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为背景,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作品深刻的反映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军欺凌下的悲惨命运,同时谴责了卖国附敌者的丑陋。老舍以战争下的人性为笔触,为我们揭露了当时阴暗的社会。那种时代的烙痕成为读者不能磨灭的记忆。而通过人性丑恶余善良的比较,作者赞美了反抗侵略的勇敢无畏的人们,也鞭笞了卖国求荣的丑恶。在《四世同堂》里,我们看到了像祁老大爷这样正直,懂得民族大义与国家荣辱的令人肃然起敬的长者;我们看到了不屈不挠、深明大义的祁瑞宣;也看到了卖国求荣、贪图安逸的祁瑞丰;更看到了热血青年祁瑞全。一切不一样人物的描述都深刻的反映出了那个动荡年代下的人物、社会的缩影,或英勇不屈、忠贞报国,或苟且偷生、卖国求荣。在《四世同堂》里发生的一切,作者无非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民族的落后将会遭遇怎样的结局。

国破家必破。这个是我在《四世同堂》里看到的另一个道理。一个家族是不可能在国破的状况下依旧昌盛的,国破家必亡。就像小说里描述的一样,一个四世同堂之家最终也在侵略者的铁骑下、在战争的摧残下彻底的崩塌。我想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尚且如此,在战争中走向了瓦解,更何况那些千千万万的小家和小我呢?弱国无强家,只有把个人的荣辱和家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命运系在一起,才能真正的求得生存之道,才能得到全面的升华。战争永远都是可怕的,它是对人性的一个全面的考验和挖掘,在生死的较量中我们往往最容易迷失了,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像祁瑞宣、祁瑞全这样的刚正不阿?还是像祁瑞丰这样沦为走狗,出卖的国家、出卖的民族只为保全生命的完整?《四世同堂》为我们揭示的社会和生命太深刻也太沉重了,我们永远不敢设身处地的去想象,永远不敢应对在那种环境下的真实的挣扎。然而这就是老舍,一个饱经沧桑的伟大作家,他用有力的一支笔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如此沉重的世界,绝对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品读。

世同堂读后感 篇4

老舍在北平陷落、抗日战争的巨大压力下,能写出这样一部鸿篇巨著,叫我钦佩不已。小说围绕着一个名叫“小羊圈”的胡同展开故事。战争的硝烟早已在中国荡然无存,但从他的文字中,我却认识到了曾经倍受折磨的中国,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平民百姓,还有只为自身利益而遭到报应的卖国贼。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老舍也常用带着讽刺意味的语言,批判“刁民”。虽说书中有许多“意难平”,但结尾总是好的——抗战胜利。

“园内的灯光照到大槐上,大槐的绿色又折倒她的白绸袍上,给袍子轻染上一点灰暗,像用铅笔轻轻擦上的阴影。”老舍细节的描写,让读者的脑海中,一下子浮现出夜晚寂静,柔和的画面。有影子,但不直接写出来,而是比作铅笔擦出来阴影,更是增添了艺术性,有一种优雅,轻盈的感觉。

“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这是中秋节前后的北平,热闹的、富饶的北平。看到“清香甜脆”,我已经垂涎三尺;看到海棠木瓜,仿佛空气中已经飘散着香甜味;再看到“枕形西瓜”,猜测它一定和枕头一样,又大又方。老舍文字的魅力是,仅凭描写就能勾勒出你的想象——各式瓜果,五颜六色,琳琅满目。

“天上已有了星,很小很远,在那还未尽失去蓝色的天上极轻微的眨着眼。”天渐渐地黑,送葬的一行人却迟迟未归,主人公瑞宣在门口张望着。天空仅剩的蓝色,以及“很小很远”的星星,仿佛微弱的希望,是瑞宣,也是北平的。星星“极轻微的眨着眼”,读起来是俏皮的,却也暗含着无力,像极了被日本欺辱的北平人。

“东阳的怒气像夏天的云似的'涌上来。”“东阳把臭黄牙露出来好几个,像狗打架时那样。”“东阳满脸的肌肉就像服了毒的壁虎似乎全部抽动着。”几句话集合到一起,会发现,都是写蓝东阳生气,可写法都不一样,兴许就是老舍的写作技巧。一个讨人嫌的角色,于是老舍故意各种讽刺和贬低他,饶有趣味。有时紧张的情节多了,突然来几个这样可笑的句子,难道不是阅读时的一种乐趣?

“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地在摇曳,起风了。”以一句话作为文章结尾,有意犹未尽之感,也引发了我的联想。“起风了”,也许北平的风吹过,带走了凋零的枯叶,拂去了人们心上的惆怅,苟且偷生的人也随风而去,小羊圈重新焕发出它顽强的生命力。

“乱世出英雄”,在我眼里自然是指钱默吟钱先生了。钱先生是个诗人,从不惹事生非。可儿子撞死了一车日本人,专讨好日本人的冠晓荷,告发钱先生并让他入了狱,受尽毒刑,他有骨气,坚决不出卖别人。期间,儿子和老婆也相继去世。小羊圈里的人都以为他已死在狱中。他却出来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钱先生即使奄奄一息,依然去找冠晓荷,宣告自己活着。邻居们扶着他,撞进冠家的门,那些寻欢作乐的冠家人倒吓了一大跳。钱先生靠着特有的智慧,骨气和果敢,活到最后。我敬重他永远不会退缩的意志,出生入死,忠于自己的国家和信念,骨子里刻着中国人的魂。

合上厚厚的《四世同堂》,我只想告诉自己:无论什么时候,不要依赖依附于他人,万事唯有靠自己努力,而最重要的是——活着就一定要有骨气。

世同堂读后感 篇5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置身于那战雨纷飞的地方。

老舍这部书中以一种朴实无华的叙述手法,展示了北平沦陷区一群普通人特别是祁家四代人的生活。通过祁老人、瑞丰、瑞宣、韵梅、钱诗人、小文夫妇、李四爷、白巡长、孙七、小崔、马老太太、常二爷、小妞妞以及大赤包、招弟等性格迥异、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民族存亡之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苟且偷安、助纣为虐、卖国求荣的鲜明对照。

本书让我们看见了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人间百态:有的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其实日军占领北平后,客观地说,并没有什么令人发指的罪行。没烧圆明园,也没抢故宫,也没有大面积的屠杀等等。但是,他们残害了南京的人民,作为同胞,我们当然非常愤恨,这是正常的,所以看玩四世同堂,我更加确信了对日本人的恨。

随着整本书临近尾声,心中不禁感叹人的本性在那样一个年代,承受如此多的磨练后,展现得如此真实,区区一个小羊胡同,形形色色的人物却已代表了当时千千万万不同心态的中国人,已成为了那个年代整个中国的一个缩影。

世同堂读后感 篇6

《四世同堂》这部小说是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为那种时代的烙痕成为读者不能磨灭的记忆。而透过人性丑恶余善良的比较,作者赞美了反抗侵略的勇敢无畏的人们,也鞭笞了卖国求荣的丑恶。在《四世同堂》里,我们看到了像祁老大爷这样正直,懂得民族大义与国家荣辱的令人肃然起敬的长者;我们看到了不屈不挠、深明大义的祁瑞宣;也看到了卖国求荣、贪图安逸的祁瑞丰;更看到了热血青年祁瑞全。一切不一样人物的描述都深刻的反映出了那个动荡年代下的人物、社会的缩影,或英勇不屈、忠贞报国,或苟且偷生、卖国求荣。在《四世同堂》里发生的一切,作者无非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民族的落后将会遭遇怎样的结局。

国破家必破。这个是我在《四世同堂》里看到的另一个道理。一个家族是不可能在国破的状况下依旧昌盛的,国破家必亡。就像小说里描述的一样,一个四世同堂之家最终也在侵略者的铁骑下、在战争的摧残下彻底的崩塌。我想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尚且如此,在战争中走向了瓦解,更何况那些千千万万的小家和小我呢?弱国无强家,只有把个人的荣辱和家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命运系在一齐,才能真正的求得生存之道,才能得到全面的升华。战争永远都是可怕的,它是对人性的一个全面的考验和挖掘,在生死的较量中我们往往最容易迷失了自我,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像祁瑞宣、祁瑞全这样的刚正不阿?还是像祁瑞丰这样沦为走狗,出卖自我的国家、出卖自我的民族只为保全生命的完整?《四世同堂》为我们揭示的社会和生命太深刻也太沉重了,我们永远不敢设身处地的去想象,永远不敢应对在那种环境下的真实的自我挣扎。然而这就是老舍,一个饱经沧桑的伟大作家,他用有力的一支笔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如此沉重的世界,绝对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品读。

世同堂读后感 篇7

《四世同堂》是我国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北平城沦陷的畸形状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北平人民的悲惨遭遇。

从书名中可以看出本书主要说的是一家四代人“祁家”的故事。没错,故事就是围绕着祁家的住所“小羊圈”展开的。那里有“祁家”、“钱家”、“冠家”等许多住户,其中有正义的人与汉_。

正义派不满日本人的残暴,参加共产党,汉_们则“大义灭亲”,出卖亲人和朋友来讨日本人的欢心,但最后死得更惨。

所有的人物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钱莫吟老先生。不说钱老先生的才华出众,单提他的坚强与勇敢,就足以是全书的一抹不容忽视的风景。钱老先生曾被日本人抓走,因为冠小荷这个汉_兼邻居出卖了他。钱老先生在狱中被严刑拷打,但他没有寻死,而是一直坚持活下来,坚持到了出狱。中国不正是有千千万万像钱莫吟老先生的人才走向光明的吗?

再来看看生活中,有多少接受不了现实中的痛苦、悲伤、压力的人自杀。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只有能够承受打击的人才不会被这个竞争的社会淘汰。

中国人是痛恨日本人的,不是因为他们不讲道理,而是因为他们无比大的野心。他们曾妄图占领全中国、统治整个亚洲甚至全世界,他们曾向世界强国——美国挑战,偷袭珍珠港。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国,是多么不自量力、不可一世啊。

如今,日本的野心仍然存在,想要不时挑衅中国——已经强盛起来的国家,抢中国人的地盘?他们还以为中国是腐败时的清朝,该出手时就出手,在钓鱼岛的事情上中国绝不退让。

战争结束了,无论是革命了的还是汉_,没有完整活下来的。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

这本书仿佛没有结尾,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没有结尾。本书的最后一句话“起风了”足以表达老舍先生的意思了。历史的风流正推动着我们走出黑暗,驶向光明。

世同堂读后感 篇8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小说。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妻子韵梅正是大部分普通百姓对待国家受到侵略表现的缩影。韵梅作为北平城里一个最普通的主妇,她不像祁瑞丰的太太“胖菊子”一样沉溺于社交聚会,终日在北海,电影院游玩,也不像冠晓荷的太太大赤包一样终日为谋得官职而社交奔波。终日与韵梅相伴的是柴米油盐以及家庭琐事,她不仅要照顾一整个四世同堂家庭的衣食起居,还要安抚祁老人以及婆婆的不安情绪。韵梅自小便被北平的传统家庭观念所耳濡目染,在战争初期,她并不了解所谓家国观念,她只关心自己能否买到让家人满意的菜,而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的不断深入,北平的粮食紧缺,让普通人被迫只能靠根本不能下肚的共和面果腹。为了一家人的口粮,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韵梅不顾混乱与危险,一个人出门去购买劣质的共和粮,而她的小女儿妞妞甚至因为拒绝吃共和面而去世。种种打击不断刺激着韵梅,作为一个普通女性,她无法正面与敌人抗争,她寄希望于出走的。老三瑞全身上,从没有出过北平的韵梅在折磨困苦中把自己锻炼得更坚强,更勇敢,更负责。她的心由只关注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开拓到关注国家何时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韵梅的觉醒也正是大部分中国普通百姓经历战争时的心路历程,这种觉醒并不是在战争初期自发形成的,而是因为安稳的生活被破坏而“后知后觉”。不仅只有韵梅如此,失去丈夫的钱默吟先生的儿媳妇也在等待公公出现的过程中逐渐觉醒。她们代表着最平凡的百姓,思想上受旧社会传统封建的桎梏,灾难来临前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有没有受到侵害。中国二十世纪初期的小农经济决定了当时的中国百姓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家国观念弱,国家意识淡薄,因此这部分中国人民在战争初期“站起来”是十分困难的,相对狭隘的思想阻碍他们在面对灾难时作出反抗,他们只能在被迫接受残忍现实的同时顽强生存。但是这类人并不能完全拯救置身水火中的中国,他们就像穆旦《赞美》中所描述的“我要以带血的手与你们一一拥抱”,只代表着共赴国难的意识已经形成,而最后的结果却是未知的。

与韵梅这类人不同的是,还存在另外一部分人具有先进的眼光以及强烈的斗争反抗意识。以祁瑞全、钱默吟为首的一群人正拥有着敢于反抗现实的勇气。钱默吟在被冠晓荷陷害入狱后坚持咬紧牙关拒绝承认日本人强加于他身上的罪行,在出狱后面对儿子的死讯他选择独自忍受痛苦,在伤口痊愈后钱默吟先生选择将儿媳妇托付给金三爷,而自己却毅然投身于革命事业,致力于启蒙有思想的新青年。高第、冠家姨太太尤桐芳就是受钱先生的启蒙而反对冠晓荷与大赤包等人的卖国求荣行为,而祁瑞全也正是受到未入狱的钱默吟先生的鼓舞而走出北平积极运动。祁瑞全代表着当时中国接受新式教育的新青年,他们热情且富有激情,关注国计民生,视天下兴亡为己任,具有强烈的国家荣誉感。这群年轻学生具有极高的热情去斗争,但他们初期却并不被大众所理解支持,因此他们的活动进展缓慢,反抗效果不明显。

即便如此,他们的爱国热情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激励身边的有志青年们。在战乱的年代,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无法实现报国志向的人并不是少数,他们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女或手足以获得慰藉。

小羊圈胡同里的生死浮沉就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缩影,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回首过去,泥泞和伤痕总是有的,但除了记忆和叹息,我们更应该看见预示着光明的未来。

世同堂读书心得 篇9

战争是一个人肉收割机,战场上血肉横飞,沦陷区哀鸿遍野。老舍先生《四世同堂》故事发生的背景北平并没有因名字中有个“平”而得“平”,北平不平。

如果没有日军侵华,北平城小羊圈胡同里人们的生活将那么平淡地过下去:孩子们在大槐树下玩闹,大人们在大槐树下聊天。钱诗人自去做他的诗养他的花,小崔自去拉他的车,长顺儿自去放他的话匣子,黑毛方六自去说他的相声,刘棚匠自去舞狮子糊顶棚,李四爷自去给人跑腿帮人发丧,祁老人自去养养花逛逛护国寺享受他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祁掌柜自去布铺整天忙生意,祁瑞宣自去上他的课,瑞全自会毕业谋职,瑞丰继续当他的庶务主任,韵梅则继续当她的家庭主妇……

然而,七七事变的枪声惊破了小羊圈胡同的宁静,地处僻静的小羊圈胡同在这场战争的浩劫中也是血泪斑斑,平民的命在战争的洪流里就是一粒草芥,随时可能被湮灭。无辜的小崔不明不白挨了枪子儿,清白正直的祁掌柜被羞辱而投河自尽,骨子里有贵族气的小文夫妇壮烈殉国,家乡早已沦丧的东北苦命女子尤桐芳身赴国难,热心邻里一辈子的李四爷被鬼子兵殴打致死,懵懂不知事的小妞子因为吃共和面也丧了命。他们或死得壮烈,或死得冤屈,他们的血无一不在控诉着侵略战争的罪恶。

在那场漫长的罪恶里,善良人的善良随时可能被践踏,有良知的中国人终于选择了奋起反抗,以血还血。善良的钱诗人被日本人抓去施以酷刑,但酷刑摧残了他的身体,没有改变他的中国心,昔日柔弱的诗人经过酷刑的洗礼,涅槃重生成了一名勇敢无畏的战士。血性的瑞全和刘棚匠选择了出城投军,读后感·因为他们认为在国旗下吃粪,也比在太阳旗下吃肉强。担负家庭责任的祁瑞宣,忍辱负重,为战败而忧,为战胜而喜,内心守着一点不灭的信念,和大多数北平人一样苦熬着期待最后的胜利,苦熬着在枷锁加身的时候不易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