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语文知识 > 谚语 > 关于大自然的谚语【优秀4篇】正文

《关于大自然的谚语【优秀4篇】》

时间:

人类的生活总是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该页是漂亮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大自然的谚语【优秀4篇】。

关于大自然的谚语范文 篇1

关键词:英汉谚语 宗教差异 历史差异 文学作品的差异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谚语是语言的花朵”。早在三千多年前,谚语就已经产生了,它凝聚着各个民族语言的精华。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它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谚语最大的特点是简练通俗、含义深刻,准确、凝练,富有启发教育意义。英语写作时引用谚语既可以节约语言,又可以使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让人们享受到令人陶醉的英语语言艺术。

培根曾说过:“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都可以在这个民族的谚语中找到)。从谚语中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智慧、处世哲学和共同心理,也可以看到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经济水平等发展变化的历史痕迹。作为一种不同于汉语谚语的语言艺术,英语谚语反映出了英语国家在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一、宗教差异

西方国家许多人都信仰基督教,《圣经》是他们的必读之书,因此英语中有许多谚语就是源自圣经故事。起初《圣经》只是一本宗教书籍,但随着人们对它的不断认识和理解,《圣经》中的许多语言被人们重新提炼,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和意义。这些被提炼的语言很多以谚语的形式存在,广泛为世人所接受,成为妇孺皆知的日常用语。例如:eyeforeye,toothfortooth(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就出自于《旧约,出埃及记》,指的是上帝向摩西的惩处暴力行为的法则。在现实生活中,这旬谚语引申为“以暴制暴”。Atreei8knownbyitsfruit,(观其果而知其树;观其行而知其人)也出自于《圣经》,上帝耶稣说道:“Make atree giid anditsfruitwillbe good,ormakeatreebadanditsfruit will be bad,for a tree is recognized by its fruit,”这则谚语引申为“观其行而知其人”。

在西方,《圣经》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和思想宝库,他们把上帝耶稣视为自己的神灵,上帝指导着他们的思想,因此很多英语谚语都和God有关。例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 selves,(天助自助者);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傻人有傻福);Godgivesthemilk,butnotthepail,(上帝赐牛奶,桶要自己买)。对基督教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耶稣最后被钉在十字架(cross)上,“cross”一词也常应用在英语谚语中,用来指代“苦难”。例如:No cross,no crown,这句谚语中的CROSS比喻苦难,crown意为皇冠,比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再如:Thecross on the breast,and thedevil in the heart,(十字胸前挂,恶念心中藏),Every man must carry his cross,(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等。

汉语里的许多谚语同样也受到宗教的影响,但和英语谚语不同的是,它的影响来自于佛教、道教等宗教。因此在汉语谚语里出现的不再是“上帝”、“十字架”、“禁果”等词汇,而是和佛教和道教有关的词,如“佛”、“道”、“仙”等。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借花献佛”、“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等就与佛教有关;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则与道教有关。

二、历史差异

英汉谚语有很多来自于历史,谚语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的变化。例如:Jack would be a gentleman if he could speak French,(只要会说法语,人人可做绅士)代表着英国历史上的某个特定时期。在英语的发展史上,英语与许多外族人和外来语的联系十分密切。1066年,以诺曼底公爵威廉为首的法国封建主统治了英国,诺曼人对英国的征服给英语语言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第一则谚语就出现在诺曼人征服英国的时代,当时法语(诺曼第语)以及法国的文化在英国占统治地位。1066年诺曼征服后三百年内,英格兰的国王只讲法语,因此会讲法语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直到今天,人们对三国的著名人物、事件仍是耳熟能详。当然源自于三国时期的谚语也十分的丰富,例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过五关,斩六将;过关斩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既生瑜,何生亮”、“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说曹操,曹操就到”等。

三、文学作品的差异

在中英文里,文学书籍都是谚语的重要源泉之一。没有这些文学和历史著作,就不可能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彩的谚语。由于文学著作的不同,它们所产生的谚语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英语中的谚语很多源于莎士比亚的著作。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是语言的大师。他的语言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比喻新颖,寓意深刻。他的许多话语已成为世代流传的名言、警句,甚至演变成家喻户晓的谚语,并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所应用。来自于莎士比亚著作中的谚语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语言,并对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介绍的几则谚语均源于其文学作品。例如: Brevity is the soul ofwit,(简练是智慧的真髓);再如:To be or not to be,that’s question,(生存还是死亡,那是个问越);Time gives up those who give up time,(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Jealous brothers is falsehood,(嫉妒的手足是谎言)等。当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莎士比亚著作,还有很多来自于其他文学家的著作和《伊索寓言》。如:Reading makes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读书能使人充实;谈话能使人机敏:写作能使人精确)这一谚语就来自于培根的《论读书》。Neversaydie,(不要绝望)出自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Pickwick Papers),表达了一种永不言败的豪情。

中国的谚语很多也来自于文学著作,但不同于英语谚语的是,它们源于中国历史上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如“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出自《礼记・曲礼上》的“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这句话,意为傲慢之气不可继续增长,欲望不能放纵,傲、欲都应该有所节制。谚语“百密未免一疏”出自《唐史演义》第十二回:“百密未免一疏。不死还是大幸。”比喻事情考虑得再周密,也可能有疏漏之处,强调应常持谨慎之心。

纵然中英文谚语有诸多的差异,但它们都是各自语言的精华,是人民对生活的总结和归纳,体现着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机智。对中英文谚语差异的了解,可以让我们彼此了解对方语言所产生的背景,从而让交流更为顺畅,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

参考文献

[1]董之侠。英汉谚语格言[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关于大自然的谚语范文 篇2

关键词:动物词汇 谚语 翻译 英谚汉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200-02

西方谚语的翻译一直是我关注的一个问题,在下面的文字中我将从翻译的基础点着手,以搜集到的部分动物类谚语为例,分析英谚汉译体系的基本内容。

1从一般翻译到英谚汉译的基本内容

根据翻译在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把翻译定义写成: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义的桥梁,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即原语)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即译语)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都能得到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其次要把握翻译的标准。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是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严复提出了翻译标准"信达雅",而对新内容提出的标准可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

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任意增删的现象。内容通常指作品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叙述、说明的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和所流露的感情等。忠实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即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及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等。译者对原作的风格不能任意地破坏和改变,不能以译者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原作如果是通俗的口语体,不能译或文绉绉的书面体;原作如果是粗俗琐屑的,不能译成文雅洗练的;原作如果是富于西方色彩的,不能译成东方色彩的。总之,原作怎样,译文就应该是怎样,尽可能还其本来面目。正如鲁迅所说的,“翻译必须保持原作的风姿”。

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没有逐词翻译和硬译的现象,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鲁迅所说的,“翻译必须力求其易解”也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在通常情况下所必需遵循的准则。

具体到谚语的翻译,除了做到基本的翻译准则外,还须考虑诸多因素。 下面我将从基本的谚语知识开始,依次揭开谚语翻译的面纱。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谚语,英语中的谚语(即英谚)和汉语中的谚语(即汉谚)是怎样定义的。我分别从颇具权威的汉语词典和朗文词典上查到这样的词语解释:“谚语是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多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某种经验和深刻的道理”。/“Proverb is a short well-known supposedly wise saying usually in simple language.”单从定义上看,可以说英汉谚语是相似,甚至是相同的。因此从这点上讲,谚语是没有地域差异的(除了语言上的不同)。

其次一定要明确谚语是怎样形成的,英谚和汉谚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又有什么特点。谚语是古圣先贤的智能结晶,历经年月的考验,纵便是起源于千年以前的谚语,所反映的人生百态依然是真。因为千年以来人生并无多大改变,虽然科技发达,但并未改变人性。谚语也是语言文字的结晶(在日常沟通或写作中若适时引用谚语,可以让我们的语言更为精彩生动。)。

我们都知道,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的谚语,谚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和短句,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适宜于用来比喻事物,因而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谚语有的意思明显;有的富于含蓄,意在言外可引起丰富的联想;有的可能含有几个意思,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明确它的意义。谚语既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同时其本身也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不少谚语前后对称,音节优美,韵律协调。

2从一般翻译方法到英谚汉译技巧

由于谚语具有以上这些特点,翻译时就应尽量保持这些特点,除了忠实的表达原文谚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原文译文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以及其民族、地方特色等。然而把翻译工作做到原汁原味,几乎是不可能。所以翻译谚语时保留了英文或中文的味道是不可避免的。但至少应做到两点:一是不要让外国读者产生误解,二是不要违背英语的词法句法,也就是不要把汉语的句法结构强加在英语上,反之亦然。

基于有关谚语翻译的一些必要理论,下面我将通过引用大量的动物类谚语谚语,辅之于正确的英谚汉译方法,逐步琢磨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并领略其中的乐趣。谚语的英译汉有三种主要方法:直译法、汉语同义谚语的套用法、意译法。

(1)直译法,即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有时,尽管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对汉语读者可能比较生疏,但由于在一定上下文中具有明显的西方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所以也应采用保留原文表达方式的直译法。用这种方法处理谚语,把西方谚语移植到汉语中来,往往可以丰富译文语言。

(2)汉语同义谚语的套用法:有的英语谚语和汉语同义谚语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而且有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形象比喻。

(3)意译法:如果不可能或没有必要用直译法保留英语谚语的表达形式,并且在汉语中也找不到合适的同义谚语可供套用,就得用意译法配合上下文把英语谚语的含义表达出来。

下面摘取了广泛的有关动物类英语谚语的汉语翻译:

The wolf may lose his teeth,but his nature.

狼可以失去牙齿,但决不会失去本性。

A crow is never the whiter for washing herself often.

乌鸦经常洗澡也不会变白。

A fox may grow gray,but never good.

狐狸会变灰色,但不会变善良。

A leopard cannot change its spots.

花豹无法改变自己身上的斑纹。

以上采用的是直译法,而采用汉语同义谚语套用法则译为:“狗改不了吃屎。”若用意译法,则译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以上四句谚语分别以狼、乌鸦、狐狸和豹子四种不同的动物为喻,指出他们不可能改变本性的事实。通过分析可以明显感觉到,直译后的汉语很容易被我们理解和接受,而且意思很丰富。而使用汉语同义谚语套用法,虽然在内涵上很好地传达出英谚要表达的意义,语言也通俗易懂,但损失掉如此美妙的译入语,实在是在翻译工作上留下不可弥补的缺陷。再看意译后的谚语,相比之下,缺失的精华更多。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这四句谚语最适合采用直译法。当然,我不否认在特定的语境下,其它两种方法未必不好。我则从英汉谚语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待这一翻译问题的。

下面又摘录了三句意义一致的谚语,关于翻译上的问题同样适用于上组谚语的分析。所以重点对比英汉谚语本身,我想这对促进谚语翻译不无裨益。

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宁为犬首,不为狮尾。(直译)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汉语同义谚语套用)

Better be the head of a lizard than the tail of a dragon.

宁为蜥蜴首,不为长龙尾。(直译)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汉语同义谚语套用)

Better be the head of an ass than the tail of a horse.

宁为驴首,不为马后。(直译)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汉语同义谚语套用)

这组谚语相对于上一组来说更难以理解。因为直译后的译文中的动物,像蜥蜴我们并不熟悉。但我们能推敲出,长龙应该是比蜥蜴庞大得多的一种动物。可以把长龙理解为我们所认为的龙(尽管东西方人心目中龙的形象并不一致)。另外,从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英语中动物类谚语是相当丰富的。仔细一想不难得出,《伊索寓言》对其的影响之大。

从英汉谚语对比的角度上看以上两组谚语,显然汉语中存在同义的谚语,而且表达相同意义的英语谚语很多。例如:

The fox preys farthest from home.

狐狸到远方猎食。/兔子不吃窝边草。

Kill not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别杀会下金蛋的鹅。/勿杀鸡取卵。

He sets the fox to keep the geese.

让狐狸来看管鹅。/引狼入室。

When the fox preaches, take care of your geese.

当狐狸讲道时,小心自己的鹅。/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又如英谚:

Better lose the saddle than the horse.

宁可丢鞍,不可失马。(直译)认为马不可失。而汉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则认为失也无妨,说不定会带来好处。还有一则更奇怪的谚语,是让中国人很难接受的。我们都知道汉语谚语中有“坐井观天”而英语谚语有这么一句:

The frog in the well knows nothing of the great ocean.

井底之蛙不知道有大海。

不理解英国文化背景肯定不能接受。井底之蛙跟天有关系很自然,若跟海有关系,还只能从《伊索寓言》中加以考证了。还有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汉语中有一条的谚语,表示主动防范有效,“篱牢犬不入”即:篱笆关牢了,狗进不来。而英谚从反面角度表达同一个意思:

At open doors dogs come in.

开着的门狗进来。

下面举这个例子,反映英国和中国的地理条件的不同导致气候不一样,从而形成矛盾的谚语。

One sparrow does not make a spring.

一只麻雀不成春。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一只燕子形不成夏天。

而汉语中的谚语为“一燕不成春”。从地理知识上分析,其实并不矛盾。英国的夏天并不像中国的夏天那么热,反而更像中国的春天;而英国的春天用了麻雀来做预兆,正如中国的燕子。

由以上观之,英汉谚语之间存在如此多的有趣现象。这不禁激起了我们对英谚汉译的兴趣。反之,随着大量的英语谚语被译成汉语,我们又可以有更多的实例来分析英汉谚语的对比,从而发现更多有趣和有用的现象。下面列举更多动物类英谚汉译的例子,来加深我们对之了解。

Crows weep for the dead lamb and then devour him.

乌鸦为死羊哭泣,而后吃它。/猫哭耗子假慈悲。

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好奇心杀死一只猫。/好管闲事,往往惹来一身麻烦。

Curses, like chickens,come home to roost.

诅咒像鸡一样终会回巢。/害人者终将自食恶果。

Each bird loves himself sing.

鸟儿最喜欢听自己的歌声。/孤芳自赏。

Eagles do not catch flies.

老鹰不会捕食苍蝇。/大人物不计较小事情。

Hungry dogs would eat dirty puddings.

饿犬会吃脏布丁。/饥不择食。

以上六句谚语分别用直译法和汉语同义谚语套用法。它们来自西方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却以一种幽默直接的方式传达了出来。而同义的汉语谚语显得有些抽象,文笔多了些含蓄,寓意更深刻。这同时体现了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另外两则谚语:

Two dogs strive for a bone,and a third runs away with it.

两只狗争骨头时,第三只狗拿走骨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Hares may pull dead lions by the beard.

野兔也敢拖者死狮子的胡须走。/虎落平阳被犬欺。

从中更能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

既然英汉谚语存在着差异性,我们不禁要寻找其原因。由于语言的形成有规律性,同时又有随意性,可以因角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联想。有的联想是由于历史而形成的,现在情况变了,但是旧的说法仍沿用至今。不同民族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使用不同的比喻。凡此种种,常常造成语言表达出来的意思和词的表面意思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语言习惯不同的根本原因。

3结语

以上内容不见得全面,但从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英谚汉译的标准、具体方法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西方文化的思考和传播。由此可见,英谚的汉译工作极大的推进了西方文化向东方的传播。我相信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和更深入的了解,汉语文化会源源不断地涌入西方。这无疑对汉语谚语的英译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同时,也欢迎大家共同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明华。英文谚语精选[M].科学出版社,2007.

[2]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6.

[3] 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关于大自然的谚语范文 篇3

关键词:中国谚语;起源;语用意义

谚语是人民智慧和生产斗争、对敌斗争以及各种生活经验之总结,是带有讽喻性、训诫性、经验性和哲理性特征的语言结晶。

一、语用意义的研究现状

语用意义包含语用学研究的所有意义,Yule认为语用学研究的意义是说话人/作者所传递的意义以及听话人/读者所理解的意义,也就是说话语的生成和理解[1],包括话语的字面意义和话语的言外之意。而言外之意与话语所处的语境及说话人传递的意图有关,且该意图可能明确也可能不明确,这样听话人对该意义的理解可能就离不开语境[2]。在理解话语时,需考虑话语的命题意义和言外之义。

二、中国谚语的渊源及分类

中国谚语源远流长,从古至今,积累下的谚语不计其数,从谚语中人们可以看出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一)中国谚语的渊源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中国的谚语源远流长,根据《古谣谚・凡例》记载,“谣谚之兴,其始止发乎语言,未著于文字”。说明谚语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有了文字之后,才被记录下来。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先秦古籍中都早已经有了谚语的存在,至宋、明、清时期,谚语进一步发展成熟,新中国建立之后,对谚语的研究得到了重视。斯大林曾说:“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随着社会的发展,谚语在数量上有增加,且在质量上也有飞跃。

(二)中国谚语的分类

中国谚语多种多样,丰富多彩,集结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内容简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1.自然谚语

自然谚语即认识自然和总结自然的谚语。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农业谚语也异常丰富,有农作物、节气、耕作等方面的谚语。《中国谚语资料》中农谚占了五分之一。如“稻花要雨。麦花要风”;“浅水插秧,寸水返青”等等。

2.社会谚语

社会谚语即总结社会生活及社会经验的谚语。揭示社会生活中的处事原则及客观真理,为后来人们处理相关事件提供参照。如“夫妻反目,犹如狼虎”表明夫妻间要和谐相处,才能促成家庭的和睦。“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表明用合作原则来解决遇到的困难。“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表明再也不敢尝试曾经历过的痛苦。

3. 表达情状的谚语

谚语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了一定的情状。其反映人们所处时代生活的现状,反映人们对事件的态度,且表明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状况。如“只许周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表明封建社会,对人民大众的剥削。

4. 成语、俗语和歇后语

《辞海》“成语”定义是:“熟语的一种。所指多为特定的转义,有些可从字面解释,如“万紫千红”“乘风破浪”;有些要知道来源才能懂,如“患得患失”出于《论语。阳货》。”《辞海》“俗语”定义是:“也叫‘俗话’、‘俗言’。”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带有一定的方言性。《辞海》“谚语”定义是:“熟语的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简易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

三、中国谚语的语用意义

中国谚语富有丰富的社会意义、情感意义、修辞意义、审美意义和文化传承意义等。

(一)谚语的社会意义

谚语的社会意义大体上包括对社会生产、社会平等、社会认知以及权势地位的揭示。社会生产上,通过谚语,农民能很准确的把握农时,进行收种;社会平等上,主要指古代封建王朝时,一些古谚反映出古代社会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及农民迫切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社会认知上,谚语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和社会认知的产物,是外部客观世界和人类认知思维能力互动的结果。

(二)谚语的情感意义

谚语的情感意义指通过谚语能够反映出人们的情绪,如高兴、兴奋、愤怒等。语境不同,反映的情感态度也不同,而语境与人们的交际密切相关,交际语境不同,反映的情感就不同,由此可见,语境不仅是语用学的核心,也是谚语交际的核心。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表明人多智慧大,是一种赞赏的态度,而“三个和尚没水喝”则反映懒惰和依赖的性情,是一种谴责的态度。因而语境的不同影响交际时谚语的使用,正确能受益,错误则失败。

(三)谚语的修辞意义

谚语的修辞意义指谚语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更好的展示人们需要表达的事物及道理的内涵。谚语中含有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谚语要表达的意义。古代有许多谚语与黄河有关,多数使用其比喻意义,如“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修辞的魅力在于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和想象力,加入修辞的作用能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

(四)V语的审美意义

作为一种民间审美文化形态,谚语大多采用民众的口头语言,因而显得生动、活泼、形象、感人。在传承与完善中,不断提炼、加工和浓缩,使其变得更为准确、简明、精炼。而此特点的实现需靠各种修辞技巧,这就使谚语有了极为鲜明的修辞美,而这种修辞美,给我们带来了审美感受。“听话听声,锣鼓听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有一种简洁美。

(五)谚语的文化传承意义

谚语的文化传承意义主要指谚语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产物,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在浩瀚的“谚海”里,一条谚语可以折射出一段历史风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指宋朝时期,随着程朱理学思想的宣扬和普及,读书考取功名被认为是当时出人头地的一条绝佳出路。“要想富,先修路”指上世纪八十年代,落后的交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公路建设成了那个时期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普遍共识。不同时期谚语表达了不同的文化社会内涵。

四、结语

中国谚语源远流长,在谚语的使用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谚语的字面意义,还要关注谚语的社会、情感等意义。深入了解其语用意义,有助于人们深刻的了解谚语的内涵、弘扬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Yule, George. 1996. Pragmatic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3]Jean Stilwell Peccei.Pragmatics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罗福腾。民间夫妻谚语中的比喻[J].修辞学习,1997(1).

[5]李滋熹。中华谚语――语言艺术之精粹[J].福建艺术,2013(2).

关于大自然的谚语范文 篇4

1. 柱石脚下潮有雨。

2. 草灰结成饼,天有风雨临。

3. 水里泛青苔,天有风雨来。云下山,地不干。

4. 云绞云,雨淋淋。

5. 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6. 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7. 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8. 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9. 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10.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11. 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12.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13. 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14. 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15. 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16.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17.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18.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19. 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衣。

20.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21. 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22. 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23. 东风急,备斗笠。

24. 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25. 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26. 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27. 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28. 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29. 星星密,雨滴滴。

30. 星星稀,好天气。

31. 星星明,来日晴。

32. 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33. 直闪雨小,横闪雨大。

34. 炸雷雨小,闷雷雨大。

35. 雷轰天顶,虽雨不猛。

36. 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37.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38. 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39. 泥鳅跳,雨来到。

40. 泥鳅静,天气晴。

41. 青蛙叫,大雨到。

42. 鸡进笼晚兆阴雨。

43. 燕子低飞要落雨。

44. 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45. 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46.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47. 蜻蜓飞得低,出门→←带笠。

48. 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49. 扑地烟,雨连天。

50. 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51. 咸物返潮天将雨。

52. 柱石脚下潮有雨。

53. 草灰结成饼,天有风雨临。

54. 水里泛青苔,天有风雨来。

55. 云下山,地不干。

56. 云绞云,雨淋淋。

57. 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58. 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59. 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60. 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61. 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62.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63. 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64.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65. 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66. 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67. 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68.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69.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70.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71. 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衣。

72.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73. 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74. 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75. 东风急,备斗笠。

76. 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77. 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78. 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79. 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80. 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81. 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82. 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83. 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84. 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85. 星星密,雨滴滴。

86. 星星稀,好天气。

87. 星星明,来日晴。

88. 鸡进笼晚兆阴雨。

89. 燕子低飞要落雨。

90. 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91. 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92.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93. 星星密,雨滴滴。

94. 星星稀,好天气。

95. 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96. 直闪雨小,横闪雨大。

97. 炸雷雨小,闷雷雨大。

98. 雷轰天顶,虽雨不猛。

99. 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100.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101. 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102. 泥鳅跳,雨来到。

103. 泥鳅静,天气晴。

104. 青蛙叫,大雨到。

105. 云下山,地不干。

106. 云绞云,雨淋淋。

107. 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108. 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109. 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110. 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111. 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112.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113. 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114.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115. 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116. 扑地烟,雨连天。

117. 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118. 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