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语文知识 > 歇后语 > 汉字歇后语【优秀2篇】正文

《汉字歇后语【优秀2篇】》

时间:

狐狸吵架——派胡(狐)言;老鼠跳到钢琴上——乱谈(弹)。以下是细心的小编午夜为大家整理的2篇汉字歇后语,欢迎参考阅读。

汉字歇后语 篇1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冻豆腐 —— 难办(拌)

冷锅炒热豆子 —— 越吵(炒)越冷淡

灶神上贴门神 —— 话(画)中有话(画)

沙石打青石 —— 实(石)打实(石)

沙滩上行船 —— 搁(起)浅了

没角的牛 —— 假骂(马)

没有赶庙会 —— 莫急(挤)

没有底的棺材 —— 不成(盛)人

没钱买海螺 —— 省些(吸)

怀儿婆过独木桥 —— 铤(挺)而(儿)走险

老奶奶吃稀饭——无耻(齿)下流

老太婆开了口——一望无涯(牙)

四两棉花——免谈(弹)

寺里起火——妙(庙)哉(灾)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下雪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汉字歇后语 篇2

关键词:对外汉语;歇后语;教学方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并广为流传的现成话。它作为交流思想的固定的造句材料,同成语谚语、惯用语一样,是词汇体系中的特殊成分。”①由于歇后语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准确而生动的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同时也表现了现代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因此,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了解歇后语的构成和类型成为重中之重。只有了解了歇后语的构成和类型,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歇后语的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的。

一. 歇后语的构成和类型

(一)歇后语的构成

整个歇后语由类似谜面和谜底的两部分组成,而前后两个部分采用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去表示同一个意思。前部分叙述一种情况,它采用形象的比喻、夸张或谐音等方式来引人联想,与后部分紧密配合去表达本意。而后面部分是对前部分进行解释,是整个歇后语的真正的语义所在。歇后语的前后两个部分相互配合使得汉语具有了生动、活泼、形象、风趣的特点,进而达到让人们更好的理解所讲述的道理的目的。

(二)歇后语的类型

1.喻意歇后语

歇后语的前部分运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后部分对前部分进行解释、说明,并点出真正意义之所在,这就是喻意歇后语。

(1)本义喻意

本义喻意是指歇后语的后部分对前部分进行直接的,不需多加联想的解释说明,即解释说明的意义是字面上的意义,如“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大海里丢针——无处寻”。

(2)转义喻意

歇后语后部分的解释说明不是用它的字面意义表示的,而是用字面之外更深一层的意义,即需要人们进行联想的转义,这就是转义喻意。如“木头眼睛——看不透”的“看不透”不是说眼睛是木头做的所以看不透,而是引申到不能透彻理解认识的意义。

2.谐音歇后语

谐音歇后语是指歇后语的后部分借助词语与事物之间的音同或音近从而造成一音双关效果,即一个歇后语有两种解释说明,从而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用意。此类歇后语的表面意思是次要的,而内在的意义才是主要的。例如,在“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中,表面上的意思是萝卜冰冻的结实,其实则是是说人心发生了波动。谐音歇后语主要有以下两类:

(1)音同谐音

几个字或几个词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均相同的谐音是音同谐音。如在“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中,就是由于“掸”与“胆”两字的同音而造成的谐音。再如,在“牵着胡须过河——牵须(谦虚)”中,音同谐音是由“牵须”与“谦虚”两词的造成的。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2)音近谐音

音近谐音是指几个字或几个词的声母、韵母和声调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相同的部分,即音与音之间仅是声音相近但并不时完全相同。如“酱萝卜——无缨(因)”的“因”与“缨”是声母和声调相同,但韵母不相同,音相近。

二.利用歇后语的构成和类型进行教学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创造的—种独特语言形式,是智慧的结晶。同时,歇后语的类型和构成特点,即由类似谜面的前部分与类似谜底的后部分结合方式和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决定其成为教学的难点。我认为可以利用歇后语的类型和构成特点进行教学,从而把汉字教学、语音教学、修辞教学、文化教学与歇后语教学相结合,以促进歇后语教学的成功,同时也可达到双赢的效果。

(一)与汉字教学相结合

以歇后语表现方法中的析字法为理论依据,把汉字教学与歇后语教学相结合。例如,“自大上加一点——臭”,骄傲自大是不好的,而比“自大”还过分一点,那不就成了“臭”。“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了吧”,心上放上一把刀,这肯定会使人感到很不痛快,所以当然要“忍”了。利用析字法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进行汉字教学,同时也教授了歇后语。

(二)与语音教学相结合

语言是音义的结合体,其中的“音”就是语音。学习任何语言都必须学习语音,因此语音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汉语语音中,声母、韵母和声调是最基本的,并成为教学的重点。而在歇后语中,谐音歇后语利用语音来达到独特的效果。例如,“张飞妈妈姓吴——吴氏生飞(无事生非)”,“吴氏生飞”是对前一部分的直接说明,是字面意义,而它的实际意义是“无事生非”,这种实际意义的表达,要通过“同音”词语的转换才能实现。

(三)与修辞教学相结合

歇后语不管是从构成方面还是类型方面,它都大量的运用了修辞方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认为以歇后语具有的修辞性为理据,利用各修辞格的特点去拓展学生想象力,促进歇后语的教学。如,“大海里丢针——无处寻”运用了夸张和比喻两个修辞格。此歇后语夸大的把丢了的物品比作“针”,寻的范围比为“大海”,从而得出结果“无处寻”,这就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歇后语意思。

(四)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是文化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文化的创造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而且文化的积累也是通过语言保存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依相存、密不可分的。同时,在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流中,学习他国的语言语无疑是了解一国文化的最重要的方式。歇后语作为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准确而生动的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同时也表现了现代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但是,文化的不同能够导致学习语言的障碍。所以,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我认为可以将文化教学融入歇后语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可以利用文化知识加深对歇后语的理解。例如,在“张飞穿针一大眼对小眼”中的“张飞”是三国时代的人物。《三国演义》给张飞塑造了“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领虎须”的形象,并多次出现“圆睁环眼”、“大眼”等等的描写。因此“大眼”是张飞的突出特征,并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就在讲文化故事中教授了歇后语,并还加深了对歇后语的理解,培养了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歇后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内容、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本文具体分析歇后语的构成和类型,从而引入歇后语的教学方法,即把歇后语教学与汉字教学、语音教学、修辞教学、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提高歇后语教学质量。(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2] 骆小所。现代汉语引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万艺玲。词汇应用通则[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4] 夏雨、楚风。歇后语集萃[M].北京:国纺织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