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语文知识 > 歇后语 > 囫囵吞枣歇后语【精彩4篇】正文

《囫囵吞枣歇后语【精彩4篇】》

时间: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囫囵吞枣歇后语【精彩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囫囵吞枣歇后语 篇1

囫囵吞枣——不知滋味

【相关阅读:小学生必学的谐音歇后语大全】

1、和尚分家 —— 多事(寺)

2、和尚坐岩洞 —— 没事(寺)

3、和尚拖木头 —— 出了事(寺)

4、和尚的房子 —— 妙(庙)

5、和尚的'脑壳 —— 没法(发)

6、斧子破毛竹 —— 着急(斫节)

7、鱼池里下网 —— 多余(鱼)

8、狐狸吵架 —— 一派胡(狐)言

9、狐狸骑老虎 —— 狐假(驾)虎威

10、狗长犄角 —— 洋(羊)气

11、狗吃豆腐脑 —— 闲(衔)不着

12、狗吃青草 —— 装样(羊)

13、狗吃黄瓜 —— 错了时(食)

14、盲人做油条 —— 瞎咋乎(炸糊)

15、盲人戴眼镜 —— 聪(充)明

16、放牛的吃螃蟹 —— 不待言(带盐)

17、炒咸菜放盐 —— 太闲(咸)了

18、炕上安锅 —— 改造(灶)

19、河边洗黄莲 —— 何(河)苦

20、河里长菜 —— 不焦(浇)

21、油浇蜡烛 —— 一条心(芯)

22、泥水匠整耗子 —— 敷衍(眼)了事

23、泥水匠无灰 —— 专(砖)等着

24、泥水匠招手 —— 要你(泥)

25、泥水匠的瓦刀 —— 光图(涂)表面

26、泥菩萨身上长草 —— 慌(荒)了神

27、泥鳅打鼓 —— 乱谈(弹)

28、怯木匠 —— 就是一句(锯)

29、空中挂灯笼 —— 玄(悬)了

30、空梭子补网 —— 没法治(织)

囫囵吞枣歇后语下一句 篇2

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以下是关于囫囵吞枣歇后语,希望可以帮到你~!

囫囵吞枣歇后语下一句:难消化;不知滋味

囫囵吞枣意思是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

典故:

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 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嗓子,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嗓子。”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嗓子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词目】囫囵吞枣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出处】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

【解释】不多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思考仔细,笼统的接受。。囫囵:整个儿。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囫囵吞枣造句 篇3

囫囵吞枣造句

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下面为大家带来囫囵吞枣造句,快来看看吧!

1、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2、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3、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我们要消化,不要囫囵吞枣地接收。

4、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5、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6、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7、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8、小明回到家里,把老师发的家长信囫囵吞枣的看了。

9、同桌看一篇小说,才用十分钟就囫囵吞枣的看完了。

10、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11、爸爸讲的故事我不是很明白,只能让我囫囵吞枣的了解了一些。

12、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13、学问二字,学是学,问是问。要多问,不可再囫囵吞枣了

14、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15、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16、一直想着说、读、写、练,却总是囫囵吞枣的一带而过

17、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18、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19、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仔细琢磨,深刻领会,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只学皮毛。

20、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21、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22、培训讲课有点粗糙,囫囵吞枣,还得回家好好研究。

23、囫囵吞枣的也没太明白,过几天再看一遍。

24、学习要靠平时的积累,别到了临时才囫囵吞枣的抱佛脚,这是不可取的。

25、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26、爷爷坐在我面前,和蔼可亲地对我说:“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囫囵吞枣乱干一通。”

27、他饿极了,囫囵吞枣地吃下妻子做的食物。

28、老师叫我们熟读明天的课文,而我囫囵吞枣的几分钟就看完了。

29、今天心烦意乱,静不下心看书后半部分不能细细看下去了,囫囵吞枣竟有收获。

30、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31、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精益求精。

32、由于太饿了,饭菜一上来,我便囫囵吞枣吃起来,结果给噎着了。

33、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囫囵吞枣 篇4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

”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

【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释读】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