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语文知识 > 歇后语 > 常用歇后语【精选6篇】正文

《常用歇后语【精选6篇】》

时间:

抱鸡婆带娃娃——只管自家一窝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常用歇后语【精选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常用歇后语 篇1

前一部分是“引子”,是一种具体的描述,或现实生活、自然界的现象,或历史上、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或者纯粹是一种离奇的想像;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常见歇后语,欢迎大家阅读!

常见歇后语1、矮子想登天——不知天高地厚;妄想;痴心妄想

2、矮子坐高凳——够不着;上下够不着;上下为难

3、爱打官司逞英雄——穷斗气

4、庵堂里的木鱼——任人敲打

5、鹌鹑要吃树上果——够不着;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6、岸上看人溺水——见死不救

7、岸上捞月——白费功夫;白费劲

8、按别人的脚码买鞋——生搬硬套

9、按彩球的乞丐——高兴得发傻

10、按方抓药——照办

11、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

12、按牛头喝水——办不到;没法办

13、按下葫芦起了瓢——顾了这头丢那头;此起彼落

14、案板顶门——管得宽

15、案板上的擀面杖——光棍一条

16、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随人宰割

17、案板上的鱼——挨刀的货

18、暗地里盯梢——偷偷摸摸

常见歇后语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暗室里穿针——难过

暗中使绊子——蔫儿坏

熬尽了灯油——烧心(芯)

鏊子上烙冰——化汤了

鏊子上烙饼——翻来翻去

八百吊钱掉井里——难摸哪一吊

八百年前立的旗杆——老光棍

八百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八宝饭上撒胡椒——又添一味

八辈子的老陈帐——说不清

八寸脚穿七寸鞋——别扭

常见歇后语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常见歇后语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芝麻开花--------节节高

新官上任--------三把火

瞎子点灯--------白费蜡

兔子尾巴--------长不了

偷鸡不成--------蚀把米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老虎屁股--------摸不得

老虎拉车--------谁敢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常见歇后语1.一个墨斗弹出两样线——思(丝)路不对

2.一串钱九百九——不成调(吊)儿

3.一根麦秆打鼓——不想(响)

4.一跤跌在青云里——交好运(云)

5.二两棉花打絮——谈(弹)不上

6.十月的萝卜——动(冻)了心

7.七十岁配眼镜——老话(花)

8.下巴底下支小锅——吵(炒)嘴哩

9.下雨不打伞——临(淋)到头上了

10.下雨出太阳——假情(晴)

11.大公鸡闹嗓子——别提(啼)了

12.大麦去了皮——白人(仁)

13.大胡子——难题(剃)

14.丈八的灶台——高照(灶)

常用歇后语 篇2

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4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5、猫哭耗子————假慈悲

6、饺子破皮————露了馅

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8、对牛弹琴————白费劲

9、八仙聚会————神聊

1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11、板上订钉————跑不了

12、背鼓上门————讨打

13、草把做灯————粗心(芯)

14、竹笋出土————节节高

1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1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1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1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常用歇后语 篇3

厕所里跳高的意思是过分(粪)。这是取了谐音,因为在厕所里跳高,跳的高度肯定高过便池里的粪,而“粪”的谐音是“分”,就可以理解为“过分”。很多歇后语都是采用谐音的方式,风趣幽默。

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来源:文章屋网 )

常用歇后语 篇4

输出固然重要,但是要让外国人接受并深刻理解中国这种丰富、幽默的这种语言文化形式,则需要借助一些理论和方法。关联理论就是语用学中非常有名的一种模式。它是由法国著名学者Sperber 和英国学者Wilson于1986年联名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该书虽然也受到学术界的一些批评,认为其理论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但是毫无疑问,至少在目前,他们的这一理论在实践教学中尤其是语言教授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启发性。所谓关联理论就是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必须明确地向听话人表达自己意图的一种方式,此即他们所谓的“明示”;然后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意图和本人的认知语境进行解码,经过判断以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此即所谓“推理”,这一模式后来被称为“明示――推理过程”。也就是说,语言学习和交际中,受动者根据主动者给出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根据一定的逻辑推理,然后达到理解的目的。[2]而交际中每个个体的认知环境都是由三种信息组成: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都有差异,因而,由这三种信息所组成的认知环境也会因人而异,对说话人所讲的话的推理自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而,在语言交际中为达到交际成功,“互明”就十分关键。[3]

将关联理论运用到歇后语的教学中,首先要了解歇后语这种语言文化形式的核心要素及其格式。歇后语通常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1]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它们从形式上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利用汉字的谐音和比喻,其二是利用汉语的会意。

歇后语是中国语言文化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在英语中没有一个专门的词与汉语中的“歇后语”相对应。偶见词典中出现“sequels”作为歇后语的英译词,但它却不是“歇后语”的等译词,因为英语中不存在歇后语这种形式。因此,歇后语的学习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文化形式,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将歇后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百科知识以及词汇信息进行分解,然后再将之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教授给学生。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逻辑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根据关联理论,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所提供的显映方式结合其原有认知环境的旧信息对话语信息进行推理,在推理中便使用到了逻辑信息。如“聋子的耳朵――摆设”,“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在歇后语中如谜面的前一部分就是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听话人要理解这两个歇后语就需要用自身的逻辑信息进行推理。这种逻辑信息其实是一种语义推演,它一方面体现的是某一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各人不同的智力反映。如外国朋友听到“聋子的耳朵”,他的推理可能会是“聋子的耳朵”就是“听不见”。但是,根据中国人的思维进行推理,聋子的耳朵虽然是“摆设”――听不见,但有没有它可大不一样,有了它至少没有缺少器官,起到“装饰”作用,所以这样的耳朵就是“中看不中用”――摆设。

第二、从百科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百科知识,也会决定他对异文化的理解程度的深入与否。当听话人听到一个信息,首先就会用自己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尽可能快速地理解它,其次,对于知识渊博、百科信息了解全面的人来说,理解起来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百科信息在理解歇后语中至关重要,如“过河的卒子――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螃蟹与蛇为伴――横行霸道”,这两个歇后语需要学习者有宽泛的常识才能领悟谜底的真正意义。第一个歇后语如果学生不懂中国象棋的下棋规则,则难以领会和理解;同样,如果不了解蛇、蟹的行走方式,螃蟹横着行走,而蛇经常横穿小道,所以这两种动物走到一起的时候,人们就会想到 “横行霸道”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或势力胡作非为,不讲道理,如果这些知识不了解,那么听话人就好像是听天书。因此,如果学生的百科知识较为丰富,那么这样的歇后语经教师简单指点后学生便会恍然大悟,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否则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教授留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如中国象棋的产生、发展、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围绕象棋所形成的俗语,如“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而这种蕴含百科信息的歇后语经常是比喻式的,

第三、从词汇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词汇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话人对汉语词汇的掌握。词汇信息体现在歇后语教学中主要有要把握汉字的构成和词汇的谐音,如“巨木――水到渠成”,“ 六月里戴手套――保手(守)”。第一个歇后语是一个关于“渠”字构造的歇后语,这也是来华留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记忆汉字方法。如汉语教师经常在教授“臭”字时会使用与之相关的一个歇后语就是“自大一点儿――臭”。这是留学生包括本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汉字习得方式。第二个是词汇谐音歇后语,“六月里戴手套”,为的就是保护手,谐音为“保守(手)”,指跟不上形势,思想守旧。这种构字法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是来华留学生最能接受的一种形式,因为其认知过程也是根据词汇信息进行推测理解的,在这种过程中,学生会学到更多独体字、合体汉字和同音字。

第四、从百科、逻辑和词汇信息整合的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常用歇后语 篇5

关键词:《金瓶梅》;歇后语;连用;艺术效果

歇后语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化语言现象,它带有很强的俗文化的特质,因为它常出现在现实语言中的口头语中。而在《金瓶梅》一书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歇后语,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中,据有人统计《金瓶梅》歇后语共有二百二十余条,这恐怕是任何一部小说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在作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的语言中表现出来的意义和样式有所不同的歇后语,它不仅很好的应和了这部书的语言风格,而且这其中有的歇后语的独特使用,形成了它独特的语用风格。

表现得尤为突出的是歇后语中有这么几处典型而独特的歇后语连用,这是典型的“金瓶梅”式的歇后语运用。以下就《金瓶梅》歇后语连用方式形成的不同的两种典型用法加以举例分析。

一、格式连用歇后语

《金瓶梅》中出现的很多歇后语绝大多数是单用的。如:马蹄刀木杓里切菜一一水泄不漏,卖粉团的撞见了敲板儿蛮子叫冤屈一一麻饭胳胆的帐,山核桃——差着一哩等在书中都是由某一人物就某一事而使用的歇后语,使用的格式单一,意思有明显的针对性。

与上面所示不同的是在《金瓶梅》一书中却有与其它作品不可多见的连续使用歇后语语用现象。

例如:

金莲听了,一声儿没言语,使性子回到上房里,对月娘说:“贾瞎子传操——干起了个五更!隔墙掠肝肠——死心塌地,兜肚断了带子——没得绊了!刚才在门首站了一回,见陈姐夫骑头口来了,说爹不来了,醮事还没了,先打发他来家。”

(第三十九回寄法名官哥穿道服散生日敬济拜冤家)

这里连用的三个歇后语能巧妙地将意思连串起来,既单独有意,又贯穿一气,使要表达的意思得以增强,而又不显零散,把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展露无余。在时间上和语意逻辑上都显得那么自然,似乎有一种推移,而把人物的思想推到了一个极端,产生了急剧的炫染力。

“起得早——痴心地等——彻底绝望。”的脉络,一个使性的人——潘金莲,就这样遭到了一次彻底的打击,而这艺术性的表现却全包含在三个很通俗的歇后语中。

又如:

骂的人那绝情绝义。怎的没我说处?改变了心,教他明日现报在我的眼里!多大的孩子,一个怀抱的尿泡种子,平白扳亲家,有钱没处施展的,争破卧单——没的盖,狗咬尿胞——空欢喜!如今做湿亲家还好,到明日休要做了干亲家才难。吹杀灯挤眼儿——后来的事看不见。做亲时人家好,过三年五载方了的才一个儿!”(第四十一回两孩儿联姻共笑嬉二佳人愤深同气苦)

同样是三个连用,而这里却又有微妙的差别,除了语言的自然顺势外,也有着一种情绪纠结的节奏,而这种节奏中间的铺设“如今做湿亲家还好,到明日休要做了干亲家才难。”使语式既做了回环,又增添了叙事的补充,形成的对比,又在“吹杀灯挤眼儿——后来的事看不见。”恨恨中显示了人性的阴暗、歹毒、怨恨,统统活现。

再如:

“话说潘金莲见孩子没了,每日抖擞精神,百般称快,指着丫头骂道:“贼淫妇!我只说你日头常响午,却怎的今日也有错了的时节?你斑鸠跌了蛋一也嘴答谷了。春凳折了靠背儿——没的椅了。王婆子卖了磨——推不的了。老鸨子死了粉头——没指望了。却怎的也和我一般!”李瓶儿这边屋里分明听见,不敢声言,背地里只是掉泪。”(第六十回李瓶儿病缠死孽

西门庆官作生涯)

如果说前面的只是三个,而在这里却出奇地增到了四个歇后语连用,四个歇后语的妙处莫过于刁钻泼辣的潘金莲指桑骂槐的本事全出于此,照应了整部《金瓶梅》要表现的世俗人生勾心斗角的狠劲儿,并且是如此不惜用四个,真个是用墨如泼。

以上几个意思有异却语意丰富的歇后语连用,达到这样随心所欲,收发于心的地步,无论是单用时的惜墨如金还是连用时的用墨如泼,无不显示了《金瓶梅》在歇后语运用上的妙法高招,对歇后语的应用真可谓一代高手,登峰造极,造就了《金瓶梅》式歇后语应用,常常使得刻画人物语气连贯,层次渐进,不同角度折射下的不同人物以及特殊格式的妙用。

二、语意连用的歇后语

与以上格式连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金瓶梅中另一独特歇后语用法——语意连用的歇后语。

第六十五回《吴道迎殡颁真容,宋御使结豪请六黄》里用“豆芽菜——有甚捆儿”,而在《词话》的第七十二回《王三官拜西门庆为义父,应拜绝替李锦解冤》又一次出现“你这波答子烂桃行货子,豆芽菜有甚正条捆也怎的?老娘如今也贼了些儿了老。”两厢照应,前次出于月娘之口,纵观全书,吴月娘的语言中出现歇后语的现象并不多,全书总是把吴月娘放在“正统”人物的角度来刻画,然而正是第二次让潘金莲说出同样意思话语,这才展示了吴月娘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从中既反映了《金瓶梅》俗文学的特点来,也反映出了歇后语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渗透程度,更是小说精巧的艺术照应的展示。

无独有偶,在第二十一回《吴月娘扫雪烹茶,污月娘替花勾使》里潘金莲用

常用歇后语 篇6

关键词:歇后语 转隐 隐喻 交际

1、0引言

歇后语是汉语俗语体系中的一种,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曾有人给歇后语下了定义:“它是一种借词在此而实寓意在彼的常用语句。凡是先以假托观念去影射真正观念的习语,抑或因文法与语气的作用,使这习语之前句假托语极容易诱发或迫出尾句目的的意思者,便叫做‘歇后语’。”(崔慧明 孙玉华 2006:1)歇后语由语面和语底两部分构成,且两者之间的最基本关系是引注关系。如“娃娃看飞机――人小见识高”。前一部分是语面“娃娃看飞机”,如同谜语的谜面,用来描摹、比喻;后一部分是语底“人小见识高”,如同谜语的谜底,用来解释、说明。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歇后语的产生与人的认知能力直接相关,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关于歇后语的产生机制,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模式理论对此做出了有效的分析和解释。认知模式是在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方式,歇后语是在一定的意象图式模式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手段而形成的。隐喻和转喻是两个不同的认知机制,在歇后语的认知分析中通常只选其一,要么选择隐喻要么选择转喻,事实难道仅仅如此吗?本文将通过对歇后语的认知分析,表明歇后语是转喻和隐喻共同作用的结果。

2、0 转喻和隐喻的研究现状

认知语言学对隐喻和转喻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事实上,转喻研究基本上是20世纪50年代才慢慢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转喻才真正成为人类基本的认知识解之一,甚至有学者认为转喻比隐喻更为基本。大家都知道,Aristotle在他的《诗学》(Poetics)中,将隐喻分为四种,目前一般所说的转喻现象是其中的一种,只是当时Aristotle没有用转喻这个术语。而将转喻看作隐喻一个分支的观点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中叶。从Jakobson(1954)开始,隐喻和转喻被视为两种语言运用原则。但,相对隐喻而言,转喻还处于从属地位,被视为隐喻的一类。后来,转喻与隐喻一起被列入Lakoff(1987)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CM)的四种类型的结构原则之中,成为独立的认知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起,学者们开始深入研究转喻思维的基础性。其中,Taylor (1995:124)认为,转喻是意义延伸的最基本的过程,可能比隐喻更为基本。而现在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隐喻、转喻是一个连续统。

对于隐喻与转喻之间的联系,Lakoff & Turner(1989),Goosens(1995)等人揭示了二者并非静态的,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的,有时关系还相当错综复杂。Barcelona(2000)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归纳为两种类型:只在概念层次进行的互动和同一语言表达式纯粹由于语篇的作用而生成隐喻和转喻。Barcelona认为前者更为重要,而将它在细分出隐喻的转喻概念理据和转喻的隐喻概念理据两个小类别,认为隐喻在概念上是以某个转喻为理据的,这个转喻很接近隐喻的经验基础,反之亦然。Goosens(1995)在考察了人体隐喻后,将隐喻的互动关系概括为四类:由转喻构成的隐喻,隐喻内包含转喻、转喻内包含隐喻及隐喻语境中的非转喻化。Radden(1999)等人提出了“隐喻的产生是建立在转喻的基础上的”并提出了“转喻――隐喻连续体”的假设。还有Turner & Fauconnier(2000)最近提出的基于转喻―隐喻连续体观点上的“概念整合理论”试图解释表达者和接受者是如何通过建构临时的概念领域对概念进行整合,从而理解话语中的所指意义,并建构新的所指意义。这一理论对隐喻理论的映射单向说进行了合理的修正和补充。

3.0转喻和隐喻的理论基础

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CM)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所谓ICM,就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a complex structured whole, a geatalt),是一种具有格式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p207 王寅)。王寅(2006:208)把ICM分为四大类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转喻模型。前两个模型解释了ICM的主要内容和基础,后两个模型是ICM的扩展机制。

3.1转喻

Lakoff 认为,转喻是指在同一个ICM之内表述和理解“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的认知现象,即可用一个部分来认识另一个部分或整体,或通过整体来认识部分,两者具有接触或邻近关系(Contiguity; Contiguous)。(王寅:232)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转隐主要指在同一认知域中用较易感知的部分来理解整体或者部分的另一部分,人们常以一个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来理解整个范畴。(王寅:207)

例如,(1)有人问“ 你说说, 你们俩亲过嘴儿没有?” 大水满脸是笑, 可又皱着眉头说“ 这话可太不象问题啦我两个一块工作这么些年,,真是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别说亲嘴,就连个手也没有拉过呀!”( 《新儿女英雄传》第211页)该句子中的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其中,“清”与“青”互为谐音,青色是葱的特点之一,即,葱这个事物特点的一部分,而语底中用青字来代替葱这一整体。很明显的是“白”是豆腐的显著特点,歇后语后半部分中用白字来代替豆腐这一整体。所以,在歇后语中,用部分代替部分或整体的现象即转喻现象比比皆是。

3.2隐喻

根据Lakoff的观点,隐喻是基于从一个ICM向另一个ICM的映射,通过映射限定了两个ICM的关系。(王寅:232)当代认知科学普遍认为,隐喻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从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隐喻是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认知另一领域的经验,这样,就为人们利用相对熟悉或相对容易把握的经验领域,来理解相对不熟悉或较难把握的领域的经验提供了可能。因而隐喻对人类认知活动的影响是潜在而深刻的,它是人类认知抽象概念系统组织和运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同样,在例(1)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中,“青”和“白”,除了,反映谜面中“葱”和“豆腐”的特征,在谜底里,通过谐音的作用有映射到更深层次的涵义,即人的清白。通过隐喻把“葱”和“豆腐”之间简单的显而易见的颜色的对比投射到更抽象的内容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清白,尽无风流韵事。

3.3 转隐喻理论

在传统修辞理论中,转喻和隐喻被当作修辞格来看待。而现代认知语言学理论则认为转喻和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它们还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转喻涉及同一个认知领域事物之间的关系,基于事物之间的临近性(contiguity),着重于自身的特点;而隐喻涉及的是两个不同的认知领域事物之间的关系,根据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resemblance)。二者的区别很明显,但,在现实世界中,有些语言现象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转隐喻理论中,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现象表达基础概念,即在同一个认知区域内凸显出要表达的抽象的含义,然后再进行深化,即在不同的认知区域内,通过联想,使人们很容易感受到那一抽象含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不考虑先后问题以及谁包括谁的问题。因为,在这一认知过程中,二者的顺序先后和范围大小都可以悬置。其中,歇后语的形成正是转隐喻理论的最好例证。例如,

(2)他又添了一句:“你不必怕,咱们一东一伙,这么些年头,还能不照顾?往后别跟工作队胡混,别看他们那个熊样子,我看他姓肖的算是手里捧着个刺猬,撂也撂不开,扔也扔不掉。”(《暴风骤雨》第156页)

“手里捧着个刺猬――撂也撂不下,扔也扔不掉。”首先,“手里捧着个刺猬”是用整体代表的部分, 强调的是“刺猬的刺”,在这一过程中应用的是转喻,而在“撂也撂不下,扔也扔不掉”运用的是隐喻,把“刺猬不能拿在手里”这一具体事实,引申为“事情在心里放不下”的抽象事实,引到另一个认知域。而,“撂也撂不下,扔也扔不掉。”这种抽象感觉也可以作为一个要表达的整体,“手里捧着个刺猬”就是对这种感觉的具体的例证和表达。所以,歇后语最终要表达的效果是通过转隐喻理论作用的结果。该理论也为歇后语的成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理论基础。

4.0歇后语的转隐喻表现以及在交际中的应用

4.1语音类

语音类歇后语也叫谐音类歇后语,它是借用同音词构成的。比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在“外甥打灯笼”中,有“照舅舅”这一部分代替整体事件,是转喻的表现,在通过“舅”与“旧”的谐音关系,映射到另一认知区域,表现“事情没有变化”,为隐喻的运用。而,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谐音类的歇后语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的委婉。例如,

(3)村长说:“啊,我不是别的意思,要说最先与城里建筑行业联系石头生意的,啊,并不是我村长。”蛮牛说:“村长你是虾子过河―――牵须(谦虚) 。”(田雁宁等《都市放牛》二章六)

在蛮牛与村长的这一对话中,蛮牛并没有直接夸奖村长,而是运用一个通俗易懂的歇后语,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使听话者既能轻松的领略其中对自己的赞赏,有使说话者的表达不会有奉承之嫌。在无形中保持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4.2典故类

喻事类歇后语是借用人们熟悉的故事打比方。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下、愿挨。“ 周瑜打黄盖” 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曹操攻打东吴,周瑜和黄盖定了一条“ 苦肉计” 来迷惑曹操,假装黄盖犯了过失,周瑜把他打了一顿,好让黄盖跪到曹操那里投降,使曹操信以为真,趁机杀败曹操。通过这一人们熟悉的典故,得出周瑜是愿打的,黄盖是愿挨的结论。后来人们不断在生活中运用。这种典故类的歇后语在生活中使我们的言语在富有幽默性的同时,还有极强的讽刺意味。例如,

(4)唉,你不知道我们这些人难处。管紧点,有人说我们吃饱了撑的,想着法子整人。不管嘛,也有人说我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唉,难啊,反正我们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贺慈航《寂静的麻风村》三)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西游记》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猪头人身,相貌丑陋。巧用它的形象特征来比喻现怪露丑,见不得人。例(4)中的“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运用到句中可以让我们从表层意思:猪八戒照镜子时,镜子里面、镜子外面都不像人的模样而联想到不管怎么做,都到处遭埋怨、落不是这一抽象意义。在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说话者巧妙幽默的表达了自己的难处,使自己的语言也更有趣味性。

4.3比喻类

比喻类歇后语是指前一部分是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前者比喻有某种难处不好说,不便说,或不愿说;后者比喻恶人的伪善后面藏着毒心。“黄鼠狼给鸡拜年”这一事件反映的是黄鼠狼把拜年当借口,从而达到吃鸡这一目的,在隐喻映射到抽象领域,即伪善的背后的恶毒目的。同时,这一歇后语的运用,能够暗示出说话者意思,是表达委婉,从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

(5)这个小子叫李长明,二十二,长得膀阔腰圆,外形真有点像龙驹,谁见了谁都喜欢。论干活,可跟龙驹不一样,那是两个哑巴见面――没说的。(金河《龙驹传》)

句子中的“两个哑巴见面――没说的”,语面指两个哑巴了见面,都说不出什么话,语底指人或事物很完美,没有什么可指责或挑剔的。这里通过这句歇后语把李长明干活干的好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了。

5、0结论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转喻与隐喻的角度,对我国的传统语言形式歇后语进行分析,我们知道歇后语是转隐喻共同作用的结果。歇后语作为汉语独有的一种具有幽默性质的言语交际形式,在人际交往中具有维护人际关系的功能。恰当地使用歇后语可以避免谈话人陷入尴尬窘境,可以委婉拒绝他人的不合理要求,在诙谐轻松的氛围中使谈话活动得以顺利完成。人们在了解了歇后语的成因之后,可以在以后不断创新,创造出适当的歇后语以幽默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提升自身的魅力或通过运用这一语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Antonio Barcelona. ed. 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M], Birli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0. (Which includes Turner & Fauconnier”s essay, “Metephor,

metonymy and binding” )

[2]Goosens, L. Metonymy: 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figurative expressions for linguistic action. In: By Word of Mouth, [M] ed. Goosens, L. at al. Amsterdam: m: 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3]Aristotle. The Poetics[M]. Trans. Fyfe, Hamilton. Loeb Classical L ibrary XXIII. London: Heinemann, 1932.

[4]Jakobson, Roman. Two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wo Types of Aphasic Disturbances[C ] Jakobson, Roman & Halle, Morris. Fundam entals of Language. The Hague, 1954.

[5]Lakoff, G.& M. Turner.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spho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6] Radden,G.. Kovecses, Z. 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 In: Panther, Klaus-Uwe, Radden, Gunter(Eds.),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9: 17-59

[7] Taylor, J. R. L 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 inguistic Theory [M]. Oxford: Clarendon, 1995.

[8]崔慧明 孙玉华。古今歇后语大关[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

[9] 束定芳。 隐喻和换喻的差别和联系[ J ]. 外国语,2004 (3) : 26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