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语文知识 > 成语 > 与虎有关的成语精选9篇正文

《与虎有关的成语精选9篇》

时间:

成语是人们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观察和经验概括的。基础上,创造出的具有很强表现力的一种语言单位。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与虎有关的成语精选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带虎字成语(1—50个 篇1

1、一虎不河

2、三人成虎

3、三言讹虎

4、与虎添翼

5、与虎谋皮

6、两虎相争

7、两虎相斗

8、为虎作伥

9、为虎傅翼

10、为虎添翼

11、乔龙画虎

12、九关虎豹

13、九阍虎豹

14、云龙风虎

15、人中龙虎

16、以肉啖虎

17、以肉喂虎

18、以肉餧虎

19、伏虎降龙

20、众虎同心

21、假虎张威

22、养虎为患

23、养虎伤身

24、养虎留患

25、养虎自啮

26、养虎自残

27、养虎自毙

28、养虎自齧

29、养虎贻患

30、养虎遗患

31、冯河暴虎

32、凤叹虎视

33、刺虎持鹬

34、割肉饲虎

35、势成骑虎

36、卧虎藏龙

37、坐山观虎斗

38、垂饵虎口

39、大人虎变

40、大贤虎变

41、如狼似虎

42、如狼如虎

43、如虎傅翼

44、如虎得翼

45、如虎添翼

46、如虎生翼

47、如龙似虎

48、委肉虎蹊

49、官虎吏狼

50、宫邻金虎

带虎字成语(101—150个 篇2

101、狼餐虎噬

102、猛虎出山

103、猛虎插翅

104、猛虎深山

105、猛虎添翼

106、甘冒虎口

107、生龙活虎

108、画虎不成

109、画虎刻鹄

110、画虎成狗

111、画虎类犬

112、画虎类狗

113、畏之如虎

114、畏敌如虎

115、盘龙卧虎

116、眈眈虎视

117、离山调虎

118、猛虎出山

119、纵虎出匣

120、纵虎出柙

121、纵虎归山

122、绣虎雕龙

123、羊入虎群

124、羊落虎口

125、羊质虎皮

126、舄乌虎帝

127、藏龙卧虎

128、虎不食儿

129、虎体元斑

130、虎体原斑

131、虎体熊腰

132、虎体鹓班

133、虎兕出柙

134、虎党狐侪

135、虎入羊群

136、虎卧龙跳

137、虎变龙蒸

138、虎口余生

139、虎口扳须

140、虎口拔牙

141、虎口拔须

142、虎口逃生

143、虎咽狼飡

144、虎咽狼餐

145、虎啸狼号

146、虎啸风生

147、虎啸风驰

148、虎啸龙吟

149、虎头燕颔

150、虎头燕额

与虎有关的成语范文 篇3

“风从虎”――同气相求

“《乾卦》・九五爻”下《文言》云:“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此爻为64卦亮丽第一爻,既中且正,称“九五之尊”、隐喻帝王之象。“圣人作而万物睹”,飞龙在天,就像帝王在位一样,圣光普照,天下万物都可沐浴到,天下万民都可仰望到;“飞龙在天”即为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文言》为了进一步阐释“爻辞”,又博取系列喻象: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即:水流向低湿之地,火烧向干燥之处。云雨随从龙腾,谷风随从虎跃,此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联类譬喻。“风”为什么要从“虎”呢?这与古人对虎的感悟认知有关。虎啸威震山谷,令山谷生风;且繁体字“号”是由“号”、“虎”两字符组成,表示猛虎咆哮声。《水浒》描写“武松景阳冈打虎”:一阵狂风过后,跳出一只斑斓猛虎。“虎”音为何近“呼”,就是虎过风起,风的象声词为“呼”;名从音起,故虎字读音为“呼”。古人认为:山谷之风是虎啸、虎奔而生成的,李时珍日:“虎,象其声也。”在阐释“风虎”同类时,还有这样的延伸解读:风阴气,虎阴物,故虎啸而风生;虎威猛之兽,风疾烈之气,故虎啸则风生;坤为虎,风生地,故虎啸则风生;虎为参星,参出则风到。总之,形象大于思想,古人从方方面面来演绎“风从虎”,从而形象地印证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易学哲理。“风从虎”产生于古代特定语境中,折射出古人对虎类的畏惧心态――“猛虎欲来风满谷”,既是一种自然态的描摹,又是一种情绪态的渲染,更是一种哲理态的隐喻。

“履虎尾”――善处危境

《履卦》卦象是下兑上乾,《象》辞:上天下泽――履。《周易》撷取虎象最多的是“履卦”:一条卦辞、两条爻辞,都涉及到“履虎尾”这个短语。卦辞:“履虎尾,不A人,亨”;六三爻辞:“履虎尾,A人。凶”;九四爻辞:“履虎尾,想想,终吉”。履卦的象征义是:尊礼慎行,履虎尾就是踩到了虎的尾巴上;履卦为何要繁复地取虎为象呢?原来,古人有“设卦观象”之说,因为履卦是下兑上乾,在“文王八卦方位图”里,兑为西方之卦,而西方为“白虎之象”,故此卦要取虎为象。卦辞为何是“履虎尾,不喱人,亨”呢?因为:乾为人,兑为虎;虎阴物也,兑西方之卦,有虎之象;兑又为口,A人之象;乾在其上,有履虎尾之象,履虎之尾,其首必返,此为y人之危境;但竟然没有嘎人,这是不幸中的万幸,故结果是“亨”。此为“借物之象,以喻人事”的表达模式。六三爻辞为何是“履虎尾y人,凶”?因履卦当以谦退慎行为主调,可是“六三爻”是以阴爻居阳位,以柔乘刚,就像盲人强看、跛人强行一样,有点自不量力,故此处就是“履虎尾嘎人,凶。”九四爻:“履虎尾想想,终吉”,澹恐惧之貌,九四爻是以阳爻居阴位,但以谦慎为本,虽处危惧境地、终获其志,最终是吉利的。俗话说:老虎屁股摸不得,那么老虎尾巴更踩不得。《履卦》将人生危境取象于“履虎尾”,即踩上了老虎尾巴,这是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叙事”。同时此卦还传达出这样一些生态信息:古代虎踪遍地,人虎遭遇的几率很高,所以对虎的一些生活习性十分了解;虎除四个锋利如刃的爪子外,还有一条钢鞭似的尾巴。伏羲博求万象以画卦,虎是山兽之君、百兽之王;古人又司空见惯,故《周易》里动物取象自然虎最多;善处危境、虎尾馀生,这当然是一种生存艺术,其有效的路径就在于:尊礼慎行。

“虎视眈眈”――善于自养

《颐卦》卦象是下震上艮,《象》辞:山下有雷――颐。《颐卦》“爻”也取象于虎,云:“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颐卦的象征义――颐养,本爻的旨意是:倒过来向下求获颐养,吉祥;就像猛虎那样眈视一切,而贪欲却不是很强烈的,没有灾祸。颐卦的象征义是颐养人生,为何“九四爻”又要取象于虎?虎与颐卦的链接点如下:颐卦为下震上艮,艮在“文王八卦次序图”中,位于东北寅位,十二生肖寅为虎,故可取虎象;另外,颐卦中间四爻,分别构成两个“互卦”,且均为“坤”,坤为大阴性,虎为大阴物,故亦可取“虎”为象;再则,下震上艮还可看做一个“长离卦”,“离”为色彩、斑纹,亦可取象为虎。“虎象”何以能表达“颐养人生”之意?孔颖达《周易正义》云:爻有应于初九爻,是以上养下;虎视眈眈是威而不猛之象,其欲逐逐是寡欲少求之貌;上颐养下,既能威而不猛,又可寡欲少求,故一定吉利,无有灾难。从原生态的语义上解读:眈眈是下视貌,逐逐是敦厚貌,取虎象将一种复杂而又多变的人生处境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此即观卦取象,立象尽意,意在象中。颐养天年之“颐”为口颊,身养而靠口颊,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自养其身。其视眈眈,目不荣于纷华,视向下;其欲逐逐,心不主于艳羡,少贪欲;自养如此,当然就不会有什么灾难了。另外,颐卦取象:“初九”取于灵龟。“”取于老虎,二者互不相似,何以联类譬喻?以龟之为性不嗜食也,仲冬之月虎始交,则虎之为有时也;取不嗜食之龟,交有时之虎,以明君子善于自养;食、色性也,抓住了君子颐养天年的两个关键性环节。用“虎视眈眈”来隐喻“善于自养”,语义的间距似乎太大了些,但将其放到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解读,还是可以理解的:这里留有古人鲜明的“虎崇拜”的遗迹。

大人虎变――着意变革

与虎有关的成语范文 篇4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自主、合作、探究”这三个词语并不是并列关系,自主是合作与探究的根本前提,合作是探究的某种方式。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

出示爬山虎的全景图,引导观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和它生长茂密的样子。请大家仔细看图,在这郁郁葱葱的叶子下面,隐藏着什么?

生:叶子下面隐藏着爬山虎的脚。

师:同学们想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吗?请找出描写脚特点的语句读读。

师:请同学说说爬山虎有哪些特点?

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1:我知道爬山虎的脚颜色是……

生2: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样子是……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

然后老师让学生画爬山虎的脚,共同纠正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合作演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的过程,理解体会“一脚一脚”。……

[案例二]

师出示课题——《爬山虎的脚》,指导审题。

师:请同学们反复读题。课题中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

生:爬山虎的“脚”。

师:请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有关段落,朗读文段,边读边想,跟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接着,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发现,如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等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反思]

这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有所区别的,前者遵循文章的思路,步步引导,通过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后者则用直奔重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先研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并在读中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学习课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这样设计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吗?显然,这样的设计过于简单了,未能真正触动学生内部的探究欲望。因为,教师仍未完全顾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自主也只能是浅层次的。

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设计:

在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的一和二自然段后,教师让学生展示有关爬山虎的彩色图片。正当学生被爬山虎碧绿、浓密、生机盎然所深深吸引,由衷赞赏,联想翩翩的时候,教师出示爬山虎的仿真枝条……

师:是啊,阳光晒不蔫它,风雨撼不动它,爬山虎以它那盎然的生机,给我们的城市、乡村增添了无数绿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好心情。请看,这就是“爬山虎”,我们让它也长在我们教室的墙壁上……(师请学生演示爬山虎长在墙上的样子。学生很快发现它很难“长”在墙上,一脸疑惑)

师(也一脸疑惑):咦,爬山虎顾名思义会爬,而且它一旦爬了上去,就很难能把它扯下来。是什么东西在帮了它的忙?

生:是爬山虎的脚!

师(拿着那根仿真爬山虎):假如这跟爬山虎是真的,它的脚一定能帮它爬上这块墙壁了。

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几米的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在高墙上扎根。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

除了“厉害”、“不简单”等等词语,学生大多会说到“神奇”一词。教师可借此词进一步引导。

师: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能这么神奇?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了解它的神奇?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如:实地考察,以便距离接触;查找课外资料,以研究它的生长原理;钻研课文,因为作者的观察与描写都很细致……

师(商量的口吻):看来,最快的办法就是借助我们收集到的小资料深入地研读课文了。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课文当中“寻宝”吧。

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书、画图、写旁注……教师来到学生身边,与学生一起研读,也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引导性的,帮助学生疏通思路的话语)。在学生不断地有所发现,急于得到别人认同的情况下,合作探究的时机成熟,师于是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看法,通过多种途径(抓住关键的词句说,画,演等等),达成共识,如有不同见解,要以充分的根据说服对方。在合作探究逐渐成熟之际,教师及时让出讲台和投影仪,让它们成为学生的展示台,从各个角度展示爬山虎脚的“神奇”……

……

与虎有关的成语范文 篇5

关键词:英汉 动物文化 对比 分析

一、引言

动植物文化意象概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信息。在语言习惯上,人们常用具体的东西来表现抽象的概念,以已知、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文化意象就是这样的信息载体,既包含了客观的物象,又蕴含了抽象的思想或情感。

文化意象由物象和寓意两部分构成,常用具体的东西来表现抽象的概念,以已知、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其中,物象是一种感性经验,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感观感知的具体物体,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文化意象构成中的客观部分;寓意通常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或情感,是物象在一定的文学语境中乃至整个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是文化意象构成中的主观部分。

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是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甚至文字等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两种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文化意象。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语言和作品里得到反复的使用,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中许多还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一提起,人们就心领神会,很容易就能达到思想的沟通,起到互相交流的作用。

二、中西方动物文化意象对比

1.龙。在中国文化中,龙自古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龙是一种神话动物。传说它有鹿的角,骆驼般的头,兔子般的眼睛,蛇样的颈部,鲤鱼般的鳞片,雄鹰般的爪子,老虎般的脚掌和公牛般的耳朵。作为中国四大吉祥神兽之首,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说文解字》中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后来,龙逐渐发展成为皇权的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真龙天子”,身体称“龙体”, 穿“龙袍”,皇帝的脸叫“龙颜”,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这些都是龙象征权力和尊严的最好证明。汉语中有许多和龙有关的表达带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如:“龙凤呈祥”,“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马精神”。中国人对“龙”情有独钟。

而如今,龙则成为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 “东方巨龙”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总会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海外华人的归属感!

而在外国,龙则是邪恶、残暴和残酷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它是一种被形容为有着长角,蝙蝠的翅膀,晃动的爪子和蛇尾的怪物。西方龙一般是邪恶的象征和财宝的守护者,因此,英雄勇者故事里常有的屠龙情景,谁杀死了龙,谁就被尊为英雄,如阿波罗。

2.虎与狮。在我国,虎文化紧次于龙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虎是一种极具阳刚之气的动物,它具备勇敢与威严,称虎为百兽之王,因此,长期以来,老虎一直被当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也一直为人们所敬畏。

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形容勇猛的战将为虎将,三国时期的关、张、赵、马、黄就被誉为五虎上将。乃至将门虎子、虎女,连调兵的信物也称虎符。喜爱其虎虎生气,中国人名里带虎字者多矣,小孩子戴虎帽、穿虎头鞋、睡虎形枕,希望他长成健壮的小老虎。因此,中国的书画家,写虎绘虎,创作出许多艺术珍品。虎是除马之外动物画的首选题材,画的人最多,也更引人注目。

虎也被人们认为是山大王,传说它能够驱除一切邪恶。虎画经常被挂在墙上并正对着大门以使恶魔因害怕而不敢进入。乃至在当代中国,也有儿童戴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鞋用以驱邪,还有的人睡虎头枕以使自己更加强壮。在战争年代,虎头被绘制在战士的盾牌上用以吓阻敌人。

在西方文化中,狮子被认为是“百兽之王”,象征着强大的太阳神,也象征着权力和勇气。因此,雄狮子是苏格兰和爱尔兰皇家法院的标志,狮子也是英国的国徽。此外,西方文化中,在艺术领域里当谈到伟大的人才时,人们用“文学雄狮”来形容。从regal as a lion(狮子般威严),majestic as a lion(像狮子一样雄伟),rise like lions(雪莱的诗中号召被压迫者象狮子般醒来)等用语可以看出,狮子享有很高的声誉。可是在中国文化里,人们对狮子一般没有那么多的联想,它不过是一种凶猛强大的动物,没有太多的联想意义。同时,狮子也引申为“危险、险地”,所以,才有lion in the way(拦路虎),the lion’s den(龙潭虎穴)的说法。

总之,在东方文化中老虎被视为是王,但在西方文化中,狮子则被视为百兽之王。

3.凤凰。根据中国古老传说,凤凰有五颜六色的羽毛和鱼一样的尾巴,大约是2.3米高,具有柔软纤细的脖子,鸡一样的嘴,燕子般的下巴。以植物为生的凤凰擅长跳舞和唱歌。在东方文化中,特别是在中国,凤凰是一个神圣的动物。它是高贵美丽和智慧的女性的象征。中国人把龙凤当成天作之合:龙象征一个聪明的男性,凤凰象征美丽的女性。因此,在中国有“龙凤呈祥”的说法。并且凤冠是显示皇后特殊地位的头饰。在这里凤凰是皇后的象征,她高贵、美丽和聪慧。成语“百鸟朝凤”展示了凤凰的高贵。中国人也有说“山沟里飞出个金凤凰”,这通常是说出生在一个边远贫困山区的女孩,经过持续的艰苦的努力终于成为了杰出人士。同时,凤凰也代表着幸福和繁荣。

总之,在传统意义上,凤凰象征着高贵、美丽和智慧的女性;与此同时,它也象征着繁荣和幸福。此外,凤凰也象征着恋人之间的爱情。

而在西方文化中,凤凰主要是象征着不朽。例如,在古埃及传说与希腊神话中,凤凰是所谓的“不朽的鸟”,它可以活500年。在大火中燃烧后,一个崭新的凤凰将会诞生。最后,这个新生的凤凰将带上死去凤凰的骨灰到达赫利奥波利斯并把它放置在太阳神的宫殿里。此外,根据犹太人的传说,上帝任命凤凰为不朽的鸟。因为夏娃偷吃了智慧树的果实,受到了惩罚,所以她嫉妒其他生物。随后,她说服所有的除了凤凰以外的其他人吃禁果。上帝就赐与凤凰1000年的寿命,一千年后,它会烧毁自己,然后得到重生并继续其新的生命。因此,凤凰象征着不朽。

总之,在西方文化中凤凰是不朽的象征。尽管凤凰的象征意义有很大的不同,但在两种文化中他们有着相似点――凤凰是一个神圣的动物。

4.猫头鹰。猫头鹰是一种惯于夜间活动并经常发出凄厉叫声的动物,它发出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因此,我国民间常把猫头鹰当作“不祥之鸟”,“逐魂鸟”,“报丧鸟”等,是一种不祥的征兆。民间常说“夜猫子进宅”,对它真是避之唯恐不及。

因此汉语中猫头鹰常被当作厄运和死亡的象征,俗话说“猫头鹰进宅,凶神跟着来”、“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 猫头鹰之所以这么不受欢迎是因为它的长相实在太古怪。眼珠子里挑明着杀气,杀伤力相当高。它冷酷的很,面部难得有表情,两只耳朵直立着,一双又大又圆又炯炯有神的眼睛带着的是一种鬼魅般的杀伤力,使人感到不寒而栗。

此外,猫头鹰昼伏夜出,飞时像幽灵一样飘忽无声,常常只见黑影一闪就不见了踪影,飞起来又没有声音,也使对其行为不甚了解。在黑夜中的叫声像鬼魂一样阴森凄凉,使人更觉恐怖。

虽然猫头鹰在许多东方文化里代表着奸诈、死亡、黑暗、神秘,但在西方主流文化里对他却有迥然不同的看法。希腊神话中代表智慧、理性、与公平的雅典娜,也就是后来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米娜瓦,身边站着的就是一只猫头鹰,因此英语有一句话:as wise as owl,即是将猫头鹰视为智慧象征的最好说明。

作为智慧的物化形象,猫头鹰在西方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从通俗的儿童作品到艰深的哲学,我们都能见到猫头鹰飞翔的身影和它以智者的目光审视世界的超凡能力。在一些欧洲国家的童话作品和寓言中,猫头鹰是动物世界中的智者,是答疑的老师。

在哲学家黑格尔看来,哲学正是密涅瓦的猫头鹰,“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意在说明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活动,是一种沉思的理性,必须自甘寂寞。这正是猫头鹰在黄昏后孤独潜行的写照。所以,一些读书人也常以此自喻本人的读书生活和精神世界。因此,在西方的许多藏书票上,总可以看到这样几个景象:猫头鹰在夜色中站立在书本上;猫头鹰陪伴着苦读的学者;猫头鹰头戴博士帽;猫头鹰睁大眼睛观察世界……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民族由于时空环境、社会状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对各种动物的观察体验也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相同的动物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意象。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契合英语语言知识与英汉文化意象的差异,一定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黎:《论英汉动物比喻的形象比较及翻译》,《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

与虎有关的成语范文 篇6

一、在理解词、句、段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

词和句的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词的理解不能以词解词,应当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得更深刻。如《温暖》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课文中的“寒冷”是指深秋的气温低,而“温暖”在课文中却是一个比喻,并不是指天气的温暖。那么联系课文,是什么意思呢?我引导学生这样理解:

师:请看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是写深秋季节的,找出来读一读。“深秋”和“寒冷”是什么意思?

生:“深秋”是秋天快过完了,冬天将要来临的时候。“寒冷”,就是冷。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师:看图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生:树枝上光秃秃的,只剩下几片黄叶。一阵秋风吹过,黄叶随风飘舞,落到地面上。穿上了大衣,清洁工人戴上帽子,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

师: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为什么清洁工人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呢?

生:天气虽然寒冷,但是不顾自己的劳累,亲切问候清洁工人,使清洁工人感到热乎乎的。

生:清洁工人受到的亲切关怀,心里十分感动,产生了温暖的感觉。

生:这里用“春天般的温暖”来比作清洁工人心里感到很愉快,很激动。

师:说得很好。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清洁工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句子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把意思转过来了?(生:却)对,“却”是表示意思转折的。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自己体会体会。

低年级的课文,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但也有一些课文较长,自然段多,我就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了解每一层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中年级学习分段作准备。如《一粒种子》一课一共出现了四个“挺一挺”,每个“挺一挺”都说明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体现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我就帮助学生抓住四个“挺一挺”来理清课文脉络;《雷雨》一课用“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课文的逻辑顺序;《狐假虎威》则先揭示每一层大意,然后要学生按大意分层次。划分层次,理清文章脉络,也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一个方面。

二、在想象、说话中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

语文教学既要促进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也要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儿童长于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再现表象,发挥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骄傲的孔雀》一课,第一句就说:“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孔雀怎样美丽?我让学生看着插图说话。学生说:“孔雀美在羽毛,它的尾巴特别美。”“孔雀展开尾巴,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孔雀是美丽的,可是很骄傲。哪些地方看出它很骄傲?我让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到表示骄傲的句子。学生找出:“只要谁长得漂亮,它就抖动羽毛,展开尾巴,炫耀自己的美丽。”“昂着头,挺着胸脯,拖着长长的尾巴”……这样,把看图跟学习语言结合在一起。

教学中用好插图,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如《雷雨》一课雨中、雨后景象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图画,想象当时情景,运用恰当的语句叙述雨中情景,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雨前、雨后景色作了比较后,再启发学生说说课文中没有写到的景物。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前后联系发挥想象,说了这样一段话:雨过天晴,天空蓝蓝的,地上的小草像是铺上了一条碧绿的地毯,花苞上清水滴滴,花朵格外鲜艳,大树在雨水中洗了个澡,树叶绿油油的,小鸟在树枝上唱歌啦!雨后的景色多么美丽。

三、注意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思维训练中,我还注意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狐假虎威》一课,我让学生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你知道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生: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带着”两个字就说明了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这个学生从“带着”这个词语中悟出谁在前、谁在后。)

生:课文写的“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那一定是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这个学生从词序的前后关系中分析谁在前、谁在后。)

生:从插图上也可以一眼看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生;从百兽眼中也可以看出。它们先看见狐狸,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说明老虎在狐狸后面。

一个启发性的问题不过三言两语,便能使满堂活跃,因为提问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与兴趣,寓难点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能学善问,鼓励他们经过自学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往往对同学们都有启发,既有助于大家开动脑筋,也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初入学的儿童,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不会提问。我经常教育他们学习要多想多问。预习课文时要学生在不懂的词语和课文内容旁做上记号,提出来问。经过引导,学生开始提问题了:这个字笔画多看不清,那个词意思不懂等。我鼓励他们说:“提得真好。学习语文就是要不懂就问。经常鼓励,提问的人数也更多了。预习《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小静小朋友平日胆小怕发言,我看她刚把手举起来,随即又放下了,就用眼色鼓励她发言。她忸怩了一下,终于站起来说:“小白兔是兔子应该用‘它’,课文中怎么用‘她’呢?”原来前面一课中刚学过“它”,这个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提出疑问。我表扬她读书认真,肯动脑筋,问题提得好。从这以后,小静就能主动提问了。

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即漫无边际地提问。我就给学生提出了思考问题的范围:一是不理解的词和句,二是课文内容上不理解的地方,三是不理解的标点。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边读边思考,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我。质疑问难形成习惯后,我就要求学生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出。比如《狐假虎威》一课讲读完了,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发问:

“狐狸是怕老虎的,但它为什么还要从老虎身边窜过?”

“课题《狐假虎威》能不能改为《狐借虎威》?”……

这些问题紧扣课文,提问质量明显提高了。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解决。比如讨论改课题的问题,学生的意见是:

“假与借意思一样,可以改成狐借虎威。”

与虎有关的成语范文 篇7

关键词: “虎”字成语 褒义 贬义 隐喻

1.引言

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其他语言中均存在大量带有动物语素的成语,这些成语大部分都不单纯用来描述或者形容动物本身,如虎背熊腰、尖嘴猴腮、贼眉鼠眼、狼心狗肺、马到成功等。这些词语大部分是人们以熟悉的动物原型来认知人的外貌、动作、行为或者其他事物,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扩大认知域,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描述新的事物。我整理了大量带“虎”字的成语,从纵向看,这些带“虎”字的成语,以一个相同的动物形象,从多角度比喻了不同的形象和感彩。我通过对此分析以阐释造成这种现象的认知机制和模型。

2.带“虎”字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

1980年,Lakoff与Johnson出版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明确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是我们认识外在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方式。并且指出隐喻的本质在于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一事物。这里的另一事物是始源域,一事物是目标域,并且认为隐喻的核心是一般的跨域映射。人们在认识客观外界事物和关系时,往往从具体到抽象。人类自身的许多特性、特征和行为往往无法或者很难直接观察,这就得借助其他人类已知的事物和关系,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动物隐喻是人类语言现象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许多人类行为可以借助动物行为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具有可直接观察性和直接感知性,所以在人类的语言中存在许多用动物来隐喻人类的词汇。就以带“虎”字的成语为例,很大一部分都已经不再用于形容虎这种动物本身,而是用以指代人或者事物。

我一共收集了196个带“虎”字的成语,经过分析整理,把一些意义相同、只是语素或者语序稍有变动的虎字成语去掉,共得到了108个虎字成语。并且,我根据源域凸显特征的不同,经过分析整理,得到了如下结果:

表一 “虎”字成语统计数据

我们发现,带“虎”字的成语,褒义一共有41个,贬义一共有58个,而表示中性义的只有9个。为什么同一种动物对其有爱憎两种极端的隐喻方向,隐喻机制及影响人们对其认知的因素是什么?我们将在下文依次展开讨论。

2.1褒义虎字成语的隐喻机制。

根据表一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用于褒义语境中的带虎字的成语大多是由虎的体态、力量等静态特征或者是在成语结构中虎作为施事者而形成的成语。根据隐喻凸显原则,由虎这种动物域向其它域的映射通常只是凸显源域的不同特征,具体如下。

2.1.1凸显虎强而有力、充满生命力的外在形象。虎的外在形象凶猛而威武,动作迅猛而敏捷,这些特征在人们的认知中得以凸显,从而使得这一特征投射到人类域中,用以指称某些具有此类特征的人或者活跃生动的气氛、行为等。常用的源域有:①虎的某个身体部分,如“虎背熊腰”意思是背宽厚如虎,腰粗壮如熊,用来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因为虎背一般而言是魁梧宽厚的,在这里用虎的背喻指人的背,生动而形象;“虎头虎脑”用虎威严勇猛可爱的头部做源域,映射到人类的头部,用来形容人的相貌生动可爱。这样的转喻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激活人们对其表述的特征形象的联想。②虎的动作行为。由于虎的动作快而迅猛、敏捷矫健,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把它隐喻到人类的行为活动之中,如用“龙腾虎跃”来比喻奋发有为。类似的还有“虎步龙行、龙吟虎啸、虎超龙骧”等。

2.1.2凸显虎至高无上的地位。由于虎威武凶猛的外在形象特征,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它在百兽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由此产生了许多借虎的地位来指代人的地位的虎字成语。如“人中龙虎”,用来比喻人中豪杰;“卧虎藏龙”用来指隐藏不露的人才。还有其他成语,如“将门虎子、猛虎出山、大贤虎变、众虎同心”等,这些词均用虎来指代英雄豪杰、俊秀人才等,把虎在百兽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始源域,投射到人类中地位较高、有能力这一目标域。在这里,我们发现,这里的隐喻其实是一个双向隐喻,即人类首先把人类社会里的等级制度映射到虎这种动物身上,根据其凶猛威武的特征,联想其在百兽中的地位,然后又把虎在百兽中的地位这一凸显特征,映射到某部分地位高、有才干的人身上,如图所示:

2.2贬义虎字成语的隐喻机制。

据表一的结果,“虎”在虎字成语中表示贬义的占了多一半。作为凸显项来隐喻的主要是虎凶残、贪婪的性格或者是令人恐惧的行为。

2.2.1用来喻指残忍凶狠的敌人。此种隐喻一般是以虎类的攻击行为或者人类对虎的强大而产生的畏惧以至厌恶憎恨为源域。①虎的攻击行为。由于虎善于出击,捕食时凶猛无情,人类就以此为其凸显特征,创造了大量与此有关的成语,如“虎荡羊群”,意为老虎冲进羊群中,比喻以强凌弱。这里的虎就用来指代横行霸道、以强凌弱之人,还有“饿虎擒羊、饿虎扑食、虎视眈眈、鲸吞虎噬、狼顾虎视”等。在此类成语中“虎”常用来指代以强凌弱的恶人。②人类对虎的畏惧、厌恶。由于虎的凶猛敏捷,人类一方面常用此为喻,表示杰出人物之外,另一方面也常常由于其过于凶猛而产生畏惧之情,并且由于畏惧进一步产生厌恶之情。如用“虎党狐侪”比喻凶恶狡黠之辈;“放虎归山”中的“虎”表示强大危险的敌人,类似的还有“官虎吏狼、引虎入室、为虎添翼、畏敌如虎”等。

2.2.2用来隐喻危险境地、情况。此种隐喻一般以虎的某个要害部位(尾、屁股、口等)或者虎常给人们带来恶劣后果由此而在人们心目中造成的一种印象为源域。①虎的要害部位。由于虎这种动物性格残忍,其身体部位就成为只可远观而不可碰触的东西。一旦接触,后果则是非常可怕的,如:“羊落虎口”表示弱者落入坏人的手里,“虎口逃生”比喻从危险的境况中逃生。类似的还有“虎尾春冰、虎口拔牙、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等。②虎常给人们带来恶劣后果,由此而在人们心目中造成的一种不好的印象。在人类与虎的较量中,一般是虎占上风,所以,人们把虎归为危险动物,由此引申出表示危险境况的含义,如“骑虎难下、前狼后虎、除狼得虎、虎狼之势”等。

3.从整体上把握虎字成语的褒贬色彩

通过对这些虎字成语的分析归类,我发现,虎字成语的褒贬色彩有着很强的规律性,在此我们把其分为三类。

3.1虎作受事一般表示贬义。

我发现,虎为受事的成语几乎都用于贬义语境中,而且施事者通常是人,如“虎口拔牙、骑虎难下、为虎作伥、以肉啖虎、放虎归山、除狼得虎、暴虎冯河”等。虽然从认知上来讲,人的生命度要高于虎,但是,由于人的力量、速度、凶猛程度均比不上虎类,因此,在二者交锋时虎一般是处于上风的,人类一般要避免和其正面交锋或者深入接触等。如果不幸发生了接触,则一般被认为是危险的,动作的发出者是愚蠢而鲁莽的。这实质上是一种实体和物质隐喻,也就是把人类与虎接触的直接或者间接经验看做实体,对此类经验作出总结概括,通过此来理解危险的境况、艰难的处境等。

3.2与龙连用时为褒义,与狼连用时为贬义。

通过归纳虎字成语适用语境,我发现大部分虎字成语都是和龙或者狼连用。一般而言,当虎和龙连用时,成语为褒义,如“龙威虎震、龙跳虎伏、龙腾虎啸、龙腾虎踞、龙腾虎蹴、龙I虎卧、龙盘虎、龙虎攫、龙虎风云、龙精虎猛”等等。当虎和狼连用时,成语一般表达贬义色彩。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帝王的象征,代表着尊贵荣华,也是阳刚之美、杰出人物的象征。由此龙的一些行为也就具有了王者风范。而成语其实是一种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材料。在此,把龙和虎连在一起简约概括,使得虎受龙的影响,动作、行为都具有了褒义色彩。另一方面,狼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奸诈狡黠、无恶不作,汉语中有关狼的成语几乎全部为贬义,所以当虎和狼连用时,受接近原则的影响,虎在褒义色彩里具有的凶猛形象变成了凶残,从而具有了贬义色彩。

进一步来讲,D.Sperber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的过程。而认知语境是人系统化了的知识结构,由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构成。在虎字成语中,当有龙出现时,由于龙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均是褒义色彩,因此,根据最佳关联原则,把虎也定义为褒义是最好的选择,这样能通过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最准确的信息量。相应的,当成语中有狼字出现时,人们就会依照狼的形象顺接推理,由此,虎就具有了负面形象。但是,我们注意到,连用动物的感彩必须为典型范畴,如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均为正面,狼均为反面,这样,才能根据人类思维中的顺接思维,自然而然的接受虎的正负两方面形象,而不至于产生突兀感。如若和虎字连用的是其它一些动物,如“九牛二虎、虎头蛇尾、断蛟刺虎”等,就不能直接感知虎的褒贬之意,此种情况必须通过其它认知经验来理解虎的形象。

4.对虎字成语的进一步分析

一般而言,某种动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或者是正面或者是负面,或者中性,很少有动物兼具褒贬两种色彩。关英伟(1995)认为,进入成语的动物大都有着强烈的褒贬色彩,并且指出动物词语的褒贬色彩也是相对稳定的,有的常用于褒义,有的常用于贬义,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褒贬模式。并认为这是一种常规模式,对这一规则的突破就当是偏离。而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却发现,人们对虎有爱憎两种极端分明的感情。一方面,虎是可爱、正义、勇猛、才俊的象征,另一方面,虎又代表了凶狠残忍及危险艰难的境况,这种对虎褒贬参半的现象在成语中一直存在,使得虎这个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了双面性。

我认为,从认知上讲,对虎的这种极端的感彩必定有一个中间经验,人们对虎的认知是通过此经验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引申。也就是会有类似桥梁的认知经验,从此认知经验人们可以向相反的两方向认知虎类,而不会显得太突兀。人们对虎的双重认知情绪其实是建立在虎的勇猛之上的。一方面,由于虎勇猛、体形优美,人们用它来形象地认知人类中同样勇猛敏捷的同类,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力、勇猛的追求之情。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虎的勇猛,人类通常无法制服它,由此产生了对它的恐惧,进而是厌恶之情,使得虎又具有了残忍无情等贬义色彩。并且由于虎类不与人类密切接触,而是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所以所有有关虎的成语中的“虎”都不是其本意,而是引申义,这使得人类对它的褒贬评价具有相应的固定性,所以人类对其极端的两种感情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关英伟。动物词语的褒贬色彩、褒贬对立和偏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3).

[2]卢英顺。比喻现象的认知解释[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

[3]王永德。隐喻存在的认知基础[J].修辞学习,2000,(5).

带虎字成语(201—260个 篇8

201、饿虎吞羊

202、饿虎扑羊

203、饿虎扑食

204、饿虎擒羊

205、饿虎饥鹰

206、马马虎虎

207、驱羊攻虎

208、骏波虎浪

209、骑虎难下

210、鱼鲁帝虎

211、鲁鱼帝虎

212、鲸吞虎噬

213、鸱目虎吻

214、鸱视虎顾

215、鹰扬虎噬

216、鹰扬虎视

217、鹰瞵虎攫

218、鹰瞵虎视

219、鹰视虎步

220、麟角虎翅

221、龙争虎战

222、龙争虎斗

223、龙争虎鬪

224、龙化虎变

225、龙吟虎啸

226、龙威虎震

227、龙幡虎纛

228、龙战虎争

229、龙拏虎掷

230、龙拏虎攫

231、龙拏虎跳

232、龙江虎浪

233、龙潭虎穴

234、龙潭虎窟

235、龙盘虎拏

236、龙盘虎踞

237、龙睁虎眼

238、龙精虎猛

239、龙翔虎跃

240、龙腾虎啸

241、龙腾虎掷

242、龙腾虎跃

243、龙腾虎踞

244、龙腾虎踯

245、龙腾虎蹴

246、龙虎风云

247、龙蟠虎伏

248、龙蟠虎绕

249、龙蟠虎踞

250、龙蟠虎遶

251、龙行虎变

252、龙行虎步

253、龙跃虎踞

254、龙跧虎卧

255、龙跳虎伏

256、龙跳虎卧

257、龙蹲虎踞

258、龙飞虎跳

259、龙驰虎骤

260、龙骧虎啸

有关虎字的成语 篇9

1) 虎背熊腰

2) 虎踞龙盘

3) 虎入羊群

4) 虎头蛇尾

5) 虎掷龙拿

6) 虎穴狼巢

7) 虎视眈眈

8) 虎兕出柙

9) 虎尾春冰

10) 虎狼之势

11) 虎略龙韬

12) 虎窟龙潭

13) 虎踞龙蟠

14) 虎踞鲸吞

15) 虎视耽耽

16) 虎穴龙潭

17) 虎啸风生

18) 虎卧龙跳

19) 虎头燕颔

20) 虎头虎脑

21) 虎体熊腰

22) 虎变龙蒸

23) 虎不食儿

24) 虎斗龙争

25) 虎据龙蟠

26) 虎荡羊群

27) 虎党狐侪

28) 虎超龙骧

29) 虎步龙行

30) 虎落平阳

31) 虎珀拾芥

32) 虎落平川

33) 虎口余生

34) 虎口逃生

35) 虎口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