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语文知识 > 成语 > 破釜沉舟成语含义及造句(精彩7篇)正文

《破釜沉舟成语含义及造句(精彩7篇)》

时间: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这次为您整理了破釜沉舟成语含义及造句(精彩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 篇1

[拼音]:pò fǔ chén zhōu

[释义]釜:古代的一种锅;舟:船。砸碎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战斗到底。

[语出]明·陈孝逸《与罗杓庵书》:“秋间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粮;为射贼擒王计;必不败;而后杜门却轨。”

[正音]釜;不能读作“jīn”。

[辨形]釜;不能写作“斧”。

[近义]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

[反义]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用法]现常用来形容做事决心很大。

[结构]联合式。

[辨析]“背水一战”与~都有“决一死战”的意思。但~含有“不顾一切;战斗到底”的意思;“背水一战”表示“拼死干到底;以求得胜利”的意思。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造句]:

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心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3、卧薪尝胆,尝破茧而触痛。破釜沉舟,圆金色六月梦。

4、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5、大自然既然在人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强弱,也常用破釜沉舟的斗争,使弱者不亚于强者。

6、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7、造化既然在人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强弱,也常用破釜沉舟的斗争,使弱者不亚于强者。

8、他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去参加研究生考试。

9、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无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破釜沉舟的典故 篇2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破釜沉舟的意思: 篇3

破釜沉舟典故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项羽为报叔父项梁之仇,亲率二万精兵进攻章邯。渡江前命令兵士打破煮食用的釜镬,渡江后凿沉舟只,只带三天干粮。最后于巨鹿大败秦军。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返顾。

破釜沉舟的典故: 篇4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最先开始的农民起义是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后来全国动乱,各地纷纷揭竿而起,贵族子弟项羽也领导军队起义反抗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不想和秦军正面交锋,于是采取了消极抵抗的政策,让楚国的军队走到半路就停下来,安营扎寨不再前进。

大军停止行军很多天,军中的粮草告急,没有粮食吃,士兵就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上将军宋义不管士兵的死活,无视军中缺粮少食的严重情况,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

士兵们见宋义不顾大家的死活都有些激愤,身为次将军的项羽见主帅宋义先是怠惰不行军,后来竟然在军营夜夜笙歌,实在不是一个好的主帅。项羽和部下商议,决定杀了宋义以正军心。

项羽没有上报楚怀王擅自杀了主帅本来是不合法的,但是眼看和秦国的战事越来越近,他便在部下的拥戴下当了“假上将军”,并立刻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到了交战的地方,项羽的部队驻扎下来,他研究了秦国的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他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然后再亲自率领主力部队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全部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最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项羽用这样决绝的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士气高涨,所有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上阵杀敌,没有一点懈怠后退之心。在项羽亲自指挥下,楚国士兵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拼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落荒而逃。

一场决战下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了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项羽带着胜利的楚军回国,赢得了百姓的欢呼,楚怀王也没有计较项羽斩杀主帅的罪过,而是对项羽论功行赏,让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 篇5

[成语拼音] p fǔ chén zhōu

[成语解释]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典故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破釜沉舟成语近义词 篇6

义无反顾 [ yì wú fǎn gù ]

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犹豫退缩。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义不反顾,计不旋踵。”

决一死战 [ jué yī sǐ zhàn ]

不怕牺牲,对敌人作你死我活的战斗:誓与敌人~。

孤注一掷 [ gū zhù yī zhì ]

赌徒把全部赌本都押上,来拼最后的输赢。比喻在危急的时候,使出全部力量冒险一试。《元史·伯颜传》:“宋将士曰:‘备 吾甲兵,决之今日,我宋天下,犹赌博孤注,输赢在此一掷耳。’” 注:赌博时所下的钱物。掷(zhì)。

背水一战 [ bèi shuǐ yī zhàn ]

在不利情况下和敌人作最后决战,比喻面临绝境,为求得出路而作最后一次努力。

知难而进 [ zhī nán ér jìn ]

迎着困难上。

破釜沉舟例句 篇7

春秋.孙武《孙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明.史可法《请出师讨贼疏》:“我即卑宫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无救于事。”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我的意思,正要借今日这席酒,你我看事做事,索性‘破釜沉舟’痛下一番针砭,你道如何?”

蔡东潘《明史通俗演义》第一十回:“这友谅因疆宇日蹙,愧愤交集,意欲破釜沉舟,与元璋决一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