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文章摘抄 >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优秀4篇)正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优秀4篇)》

时间: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漂亮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优秀4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篇1

组成中国社会成员最广大的群体就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给我们留下的刻板印象。近几年中国政治明确提出重视三农问题。农民、农村、农业开始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虽然很多方面大家都在重视三农问题,但真正关注整个乡土风情人文理论性的知识探讨并不多。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呕心沥血之作。它不但是一本理论性的乡土风情生活著作,也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其中不乏很多名篇,它们给中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提供了很多参考意见

费孝通教授的一生并不是传奇的一生,但却做出了不朽的成绩。1933年费孝通教授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在很多大学从事教学、研究的工作。作为社会活动家,费教授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看来他不但在文学界和社会界有着非凡的成绩,在政治上也有所作为。

《乡土中国》第一段开篇就给我们谈到了乡土本色这一概念。作者开篇就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说中国社会虽然有很多阶层,但农民群众在社会成员中占非常大的一个比例。这样,中国社会在某一特定说法下就是乡土社会,中国社会的性质就带有乡土性。乡土本色似乎是纯朴,自然的代名词。

虽然费孝通先生已经去逝,但他在晚年依然有高的学术成就。晚年的费孝通明确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费老第一次明确明确提出的,看法的明确提出旨在提醒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

然而很多国人却没能明白费老的良苦用心,我们更应该从《乡土风情》的字里行间领悟这个时代所需要我们明白的东西、

“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却有着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确有万条万缕了然”。有读者在看完费老的《乡土风情》文字风格后,写下了这样的评论。自然、通俗是费老一贯的叙事风格,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写作的方法。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 篇2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对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乡土性的研究。这本书以中国基层的传统社会,农民为主线,通过对中国基层农村的描述来展现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

1.文字发生于语言之前,文字是为着记载事件和传播知识而发生的,有了事件和知识,引起需要,才发生文字。

2.文字所做的事情,印刷术都能做,而且不必费那些大印章了。用文字传送知识,也是靠团体,靠社会。

3.血缘是根植的,地缘却是漂浮的。

4.这是一个各安其居,各守本分的社会,是像一口莲池里的田田荷叶一样,各自绿着,各自黄着,各自在呼唤未来的莲蕾,各自在竞争将来的晴朗。

5.在文字发生之前,中国人早就有了像《诗经》那样纯文学的作品。

6.中国人的乡土本性体现在:聚村而居,生于斯死于斯;重视家族,国家是扩大了的家族;守望相助;聚村而居是因为人口流动太厉害所以只能聚村而居;人们生于斯死于斯是因为路途遥远,不容易移居他处。

7.在中国人的头脑里,理想的人是安土重迁的,一生所孜孜求的就是家乡。对于那些能够安土重迁的人来说,迁移是轻而易举的。

8.在我自己的想像中,中国的乡土著作已经写的不能再好了。为什么还要写《乡土中国》呢?只是因为在中国不是每个人都能作流动的近代人,也有许多人是永远的乡土人。我希望的(☆)是用我自己的步子去补充我所读过的几本书,而不是推翻它。

9.西洋社会所繁衍的是流动性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是在外力强迫下进行的,而乡土社会的人们是自给自足的,他们生活在传统所决定下的经验之中。

10.在西洋,“据我观察,他们几乎无人从事过游牧生活”。所以西洋人的家庭并不指着它本身具有保障生命的作用;家族观念和家族生活是保证社群生活的基础;但是中国人就不一样了。中国人既从事农业也从事工业和商业;既从事工业和商业又必然导致大家庭的难以维系。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篇3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里是愚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开门见山的写到。那么他们到底愚在哪里呢?

首先,愚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笨,蠢;另一种那么是大智假设愚的愚。相信很多人对于乡下人的看法就是不识字,粗鲁野蛮。但是现在一定没有人会不愿意识字了,因此他们只是缺少环境让他们学习罢了。

在我的老家——一个普通的小农村,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都有许多哥哥姐姐考上了重点高中或是一流大学。每次回到乡下,听家里的人说起,我总是羡慕不已。可见,乡下人并不愚,只要拥有学习的时机,他们一定不比别人差。

尽管如此,还有一小局部乡下人是不识字的,但是费孝通先生却这么说“乡下多文盲是不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因为他认为,从空间阻隔角度,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面对面社群”决定了人与人的交流只需要语言,甚至是特殊语言,无需文字。确实,每到周末,回到老家,村里的人们总是很亲切,我不知道为什么,只要一发出脚步声,他们就会探出头来打招呼。母亲每次都会与左邻右舍通过方言来交流。他们所说的方言,是否就属于费孝通先生说的`“特殊语言”呢?

小时候,听到方言,我常问母亲,这个字怎么写呢?她总是笑笑,然后我又问,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然后母亲狠狠地拍了下我的头就走掉了。现在,我慢慢的了解,每次当他们讲方言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围绕着他们,尽管我还是不能理解我为什会这样进行交流,但是我却能体会到其中的感情。

乡下人会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文字所不能够表达的情,这种表达是文字替代不了的。我认为如果一定要说乡下人“愚”,那便是大智假设愚的“愚”。在老家我总能看到地上放着很多菜,我知道那不是我们家种的,那他又是哪里来的呢?直到有一天,外婆推搡隔壁邻居的菜时,我才知道菜的由来。可是他们为什么要给我们家菜呢?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 篇4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读《乡土中国》让我深刻感受到,乡土不仅仅是中国人出生、成长的地方,更是中国人的根,是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始终保持的一颗稳定的种子。这本书是费孝通教授在1948年对家乡和童年记忆的怀念,但书中的思想对现在的我们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这本书中,费孝通教授以一个社会学家的视角,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揭示了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特点和问题。他的观点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对乡土中国的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他指出,乡土中国的稳定源于家族、血缘和地缘的维系,这种稳定虽然带来了稳定,但也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创新。此外,他还强调了社会等级和权力结构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指出中国社会的权力结构存在着家长制、长老统治等现象,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乡土中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更加明白了文化传统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和思想,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