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经典台词 > 双簧表演台词【通用4篇】正文

《双簧表演台词【通用4篇】》

时间:

现如今,用到台词的地方越来越多,台词一般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那什么样的台词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双簧表演台词【通用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双簧表演台词 篇1

【关键词】锡剧;困境;发展;创新

江苏是历史上多个朝代的地域政治文化中心,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江苏现存的戏种有20多个:昆曲、锡剧、淮剧、扬剧、滑稽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戏等。而被誉为“太湖明珠”的锡剧,则是生长在常锡一代的民间戏剧,如今已有200多年的悠久历史,更是吴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锡剧早期名为“滩簧”,有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之分。清末民初,滩簧在上海大受欢迎,称为常州古曲和无锡滩簧,此后更名为常州文戏和无锡文戏。1921年,常、锡合并,统称为“常锡文戏”,新中国建立以后,更名为“常锡剧”,简称“锡剧”。

随着时代的发展,锡剧最辉煌时代仿佛已是昨天,近年来的锡剧发展日渐式微,已经成为了不可争辩的事实。锡剧团演出少,演员工资低,后备人才不足,锡剧剧本老式落后等问题摆在面前,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锡剧发展进步。而锡剧发展困境原因是什么,未来要如何发展,这些都是现今锡剧研究的当务之急。

一、锡剧面临困境的原因

1.现代传媒手段的多元化,导致锡剧观众急剧减少。

改革开发以来,经济蓬勃发展,现代传媒手段呈现多元化现状,电视,网络,KTV等娱乐手段和场所日益增加,对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锡剧犹如一叶扁舟在风雨中飘摇。锡剧面临着尴尬困境:锡剧观众日益减少,演出市场的萎缩,从业人员工资不稳定等都造成了锡剧发展滞后的现状。

2.锡剧本身老旧化,致使锡剧无法吸引年轻观众

发展前景好的戏剧,不仅需要政府的扶持,社会各界的关注,更重要的在于戏剧本身发展是否具有创新,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锡剧在经历了辉煌的过去,创作了例如《双推磨》、《庵堂相会》、《庵堂认母》、《珍珠塔》、《红楼夜审》、《红花曲》、《红色的种子》、《孟丽君》、《玉蜻蜓》、《寻儿记》、《三夫人》、《海岛女民兵》等优秀剧本。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保留原有优秀剧本的同时,也要积极创作新的剧本来满足广大人民的要求。虽然改革开发以来,锡剧的从业者不断努力,创作了《殷雪梅》、《华罗庚》、《风流母女》、《当家人》、《阿炳》、《三夫人》、《南归记》等一批具有剧种特色的好戏。但就剧种的整体发展而言,优秀剧本稀少,专业从事锡剧剧本创作人才匮乏,剧本内容严重与时代脱轨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使得锡剧观众产生断层,无法吸引年轻观众,锡剧的发展可谓举步维艰。

3.锡剧演员出现断层,后备人才不足

锡剧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如姚澄、汤国祯、缪秀锦、王兰英、梅兰珍、王彬彬等优秀的锡剧表演艺术家,也涌现出了像王建伟、陈云霞、周冬亮、唐振华、万建焕、卞燕敏、李菊、张美华、沈蕙兰等一批后起之秀。但和越剧、黄梅戏相比,锡剧的后备储存演员实在太少了。为此,政府也在培养锡剧新人方面投入教育资金,例如2007年4月,无锡市政府决定将每年拨出40万元专款,用以培养无锡艺校锡剧表演专业的20名新生,无锡艺校锡剧表演专业招生计划由此出台。但是锡剧院副院长小王彬彬不无惋惜地表示,在他看来最终收到的20个苗子中,他所看中的条件最好的,一个也没来。这就是锡剧现在面临的境况,虽然很难接受,但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让锡剧这门艺术拥有一代又一代传唱下去的生命了呢?

二、锡剧未来的发展之路

1.适度回归农村,回归民众

贴近普通平民,是民间艺术近百年来获得匪夷所思的成功秘密所在,锡剧也不例外。早期滩簧的演唱艺人多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活动一般都随着农活的闲忙而起落,演出即搭台彩唱和坐着说唱两种形式,锡剧的这种演唱形式在民间大受欢迎,获得广泛的民众基础。研究锡剧专家李祺认为:“锡剧在滩簧戏阶段都是唱的对子戏,对子戏是江南民间的小戏形式,它的腔调基本上是从民间音乐发展起来的;对子戏纯粹是农民的艺术,它们的内容反映农民和小生产者的生活,表达农民的阶级意识,农民的感情,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性。”可见锡剧的产生是以农村为根据地,在农民中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

经过发展初级阶段,锡剧于20世纪50年代达到顶峰,纵观锡剧的兴起,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取材于民间,基本完好地表留了它在小戏时代的传统。同时锡剧移植改编了诸多大剧种的经典,且汲取时事题材创作新戏,形成了丰富而多层次的剧目系统。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锡剧的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日渐雅化的趋势,使得这一原本属于民众艺术的戏曲与农村观众越来越有距离感,甚至锡剧艺术团下乡表演也有农村观众看不懂听不懂的尴尬现状。

未来锡剧的改造之路必定要以农村为根据地,结合时代的发展前景,融入流行元素,重新赢得广大观众的心。韩斌生研究员认为,锡剧过多地带有农村草台班时期的某些特色,以演出满足农村需求的古装戏为主,曲目革新甚微,观众群仍以农村老年观众为主体,这在苏南农村迅速城市化的今天也是极不适应的,如果现在还不积极地培养和引导年轻观众群,锡剧失去“未来”不是危言耸听。

2.在继承传统中,对锡剧实现改革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新世纪的主旋律,也是艺术的生命之源,有着蓬勃生命力的事物,必定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的。锡剧近100多年的发展,现存以《庵堂相会》、《双推磨》、《珍珠塔》、《珍珠塔后传――麒麟豹》、《拔兰花》、《文武香球》、《六美图》、《七美图》等传统剧目历久弥新,经久不衰。这些优秀剧目能够深受百姓的欢迎在于贴近实际,深入民众的生活,但进入21世纪以来单靠这些传统剧目不再能够吸引年轻观众,这就需要对锡剧实行改革创新。

纵观我们城市周边和锡剧一同兴盛起来的越剧和黄梅戏,它们的发展相较锡剧而言仍具活力的,这是因为近几年越剧和黄梅戏也在继承中不断改革创新,既尊重传统,又博采众长,谋求创新,是越剧和黄梅戏与同时代的其他剧种竞争中拔得头筹的关键所在。从越剧和黄梅戏的成功之处我们可以吸取经验,锡剧也要根植于传统,深入发掘那些在民众中广为流传的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同时努力寻找观众容易接受的音乐与语言表达方式,在剧场与观众的互动中找到叙述及表演的准确定位。

参考文献

[1]孙中著。戏海魂游[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2]李祺著。锡剧史话[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双簧表演台词 篇2

1 配台词

[背诵内容]《莫高窟》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指导方法]学生没见过莫高窟的壁画,头脑中没有表象的文字要记忆只能是用机械记忆法,如能让学困生用效果更好的意义记忆法记忆,就能很快背诵出这些内容。我决定用"配台词"的方法引导学生记忆。实录如下:

师出示一组画面,画面分别是佛教故事、神像形象、民间生活和自然风光的壁画,再配以动听的背景音乐。师:这是纪录片《莫高窟》的片段,可惜没有配上旁白,谁来用这一段课文配音?生读文中相关句子配旁白,师根据学生配音速度调控画面流动,与课文内容一致: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师:配得真好,我们一起来配配。生看画面配台词。(用同样方法引导记忆描写飞天形象的句子)

[随想]把要记忆的文字内容与视觉获得的经验联系在一起,便构建起了记忆的坐标。对于远离生活、词藻华丽、修辞连篇又没有故事情节的课文,背诵的难度是最大的,此课就是这种情况。当学困生知道这篇课文要背诵时,一次次失败的痛苦经历本能地让学困生产生了一种应激心理,而这种心理状态是极不利于学习的。给学生补充生活经验,把文字描述的内容与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联系起来,再由此组成连续的“画面流”,是帮助建立记忆的好方法。这里,教师把课文表述的内容用画面展示出来,再让学生为壁画配台词,使学生的记忆变得有了意义。学生看着图片配音,不得不多看图少看书,在这种看似无意的过程中,课文内容被孩子们记进了大脑。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自觉地背诵课文,而不是强迫他们背诵,降低了背诵的难度。

2 唱双簧

[背诵内容]《金蝉脱壳》

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指导方法]这一段是描写蝉尾出壳的情景。整个过程生动有趣,如果能让学生对整个过程有个参与性的过程,让动作记忆协助对文本的的记忆;就能更好地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从而顺利地背诵出来。整个过程并不复杂,就是一个“抖、伸、仰、扑、抽、趴”的动作链,如果只用录像演示,虽然能给予直观的感性体现,但画面一晃而过,没有趣味性和参与性,学生就不易留下深刻的记忆;如果能采用一个游戏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景再现中参与其中,不仅便于记忆,还能引导学生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别的课文学习中去。我决定采用“唱双簧”的方法指导背诵。

双簧表演台词 篇3

[关键词]锡剧;电影艺术;运用;表现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江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指导项目阶段性成果。

一、锡剧概述

锡剧,俗称“无锡滩簧”①,在苏南地区极为流行,由无锡、常州一带的“东乡小调”经过曲艺“滩簧”阶段的发展而成,其后又陆续吸收了江南民间“采茶灯”的舞蹈,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成为正式的舞台艺术。“无锡滩簧”先进入上海,接着“常州滩簧”也进入上海,在上海逐渐合流而同台演出,所以一度被称为“常锡文戏”。

新中国成立后,锡剧从原来的太湖地区逐渐流传至长江三角洲。五六十年代,是锡剧“黄金时代”,上海的嘉定、金山、青浦、奉贤等县及浙江的嘉兴、安徽的郎溪等地,陆续组成了四十余个锡剧团,一跃成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被誉为“太湖一支梅”,列为江苏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锡剧主要有三大曲调:簧调、大陆调、玲玲调。这些曲调柔和轻快,富含江南水乡民间音乐的特色。另外锡剧还从苏南各地的民歌中整理出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调和特色的江南民间小调融合进锡剧唱腔,如《春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伴奏乐器有板胡、月琴、琵琶、唢呐、扬琴等,极具古韵。新中国成立后,锡剧开始整理改良传统曲目,如《双推磨》《秋香送茶》等,在音乐和表演上都作了重大改进,同时,也新编了一些现代剧,如《红色的种子》《姑嫂练兵》等,取得较为显著的成就。

二、锡剧电影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后,老一辈艺术家们开始将锡剧艺术搬上电影屏幕,从而产生了一批经典的锡剧电影,如《双珠凤》《珍珠塔》《双推磨》《孟丽君》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早期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李增力在《丰富强化戏曲舞台艺术的魅力——浅谈戏曲电影中的镜头运用》一文中写道:戏曲电影与一般故事电影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跨越了两种艺术形式。首先,它是电影,而电影的叙事是以镜头为单位的,以摄影机的角度、景别、运动以及分切与蒙太奇等镜头的运用自然写实地叙事、表情,是电影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其次,它又是戏曲,舞台戏曲的表现形式是以歌舞演故事,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艺术……营造特有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戏曲电影本身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就锡剧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与表现进行粗浅的分析,希冀此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用,吸引大方之家关注相关课题的研究。

三、锡剧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与表现

保留了锡剧的艺术特点

第一,保留了锡剧艺术“轻歌曼舞”的特点。锡剧《双珠凤》源自小说,作者不详,清同治癸亥海上一叶道人题序,同年净雅书屋刊本。各剧种均擅演,其中锡剧、越剧及评弹最有特色。1963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锡剧电影《双珠凤》,该片由舒适执导,姚澄、徐洪芳、王汉清等主演。该片讲述的是一对年轻人互生情愫,以珍珠凤为聘私订鸳盟,历经挫折,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该片在舞美上简练大气,天官府、宰相府的布景道具虽少,但并不使人觉得小气,反而生出一种豪华感,高大“立柱”的运用给演员的表演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全剧还保留了戏曲轻歌曼舞的特点,锡剧味浓郁,过场音乐也充满锡剧味。唱腔上以丝竹南音充分展现了锡剧的特点:舒缓、轻盈、优雅,如太湖的水波、河塘水池中的涟漪;配器以二胡、扬琴、琵琶等民族乐器为主,分外悦耳。而大陆调、簧调,犹如恬静田园的山歌,抒情而富有诗意。更重要的是,男、女主角扮相亮丽,嗓音悦耳,既保持经典又不拘泥于传统。姚澄的声线高亢激越而又柔美清澈。影片为观众展现了一对集古典美与现代美和谐于一身的才子佳人,赏心悦目。

第二,表演方式对子戏。这是老百姓最喜欢、最熟悉的表演形式之一。全片载歌载舞,风格健康明快。这是一种草根文化,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对子戏”凡由二人一对,一男一女同场演唱的称“单对子戏”;由二男一组、二女一组同场演唱的称“双对子戏”。代表作品有《双推磨》《双落发》《拔兰花》《庵堂相会》等,这些剧目的念白口语化,较直接反映了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深受群众喜爱。

第三,音乐来自民间小调——[紫竹调]、[老簧调]。生活在苏南的老百姓都会哼几句。耳熟能详的“土”曲调,无形中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锡剧电影《双推磨》1953年由吴白陶、杨彻、谢鸣、俞介君创作,是在《磨豆腐》《小寡妇粜米》两出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磨豆腐》和《小寡妇粜米》这二出“对子戏”都是描写年轻寡妇与长工相爱结婚的故事。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为电影,描写青年长工何宜度,除夕之夜在回家的路上,无意撞翻了寡妇苏小娥的水担,为表歉意,帮她挑水回家。在苏家磨豆腐期间,相互交谈,遂互相爱慕,后结为夫妇。剧本展示的是一种人性“真、善、美”的自然流露。全剧唱词、道白朴实风趣,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老百姓爱看。

取材源于生活,展现人性的“真善美”

第一,取材于老百姓的身边事。事实证明,一部获得好口碑的电影取材往往源自生活,亦是这样平淡而温馨的电影才能带给观众真正心灵的共鸣。人生的酸甜苦辣都来源于未知,生活往往比电影复杂得多。

例如,1965年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锡剧电影《姑嫂练武》,是上海市嘉定县锡剧团一个小分队演出的戏曲片,同时表现了这个小分队在农村劳动和为农民演出的活动情况。讲述了在开展群众性练兵热潮中,女民兵张秀英在苦练硬功夫上不如乃嫂李兰珍勤奋。故在打靶时出现失误,经教育后,虚心向嫂嫂学习,双双获得十发十中“满堂红”,于1964年嘉定县锡剧团首演。

“现代戏影片”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里前面强调“新时期以来”,主要是与之前出现的一些虽是现代戏题材、但在银幕风格上却仍带有诸多旧戏色彩的影片相区别,比如锡剧影片《双推磨》,虽然演的也是“现代”的题材,但这个戏却有着很深的舞台积淀,程式化动作很多,尤其是“推磨”的一整套动作,因而为了保留这些精华,在拍摄影片时并没有运用真磨,基本上走的还是“戏曲艺术片”的路子。

新时期以来的“现代戏影片”,它的“母体”,舞台上的“现代戏”一般是应时代要求而新创作的,这些“现代戏”在舞台上的程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定型,因而提供了一种可供舞台与影片同时探索的可能性,在这里,“现代戏影片”虽然仍是“将戏入影”,但由于“现代戏”本身程式的不完备性,在将其拍摄成影片时,可以更好地将其融入实景当中,也更利于导演的发挥和创作。新时期以来的“现代戏影片”比较成功的有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我爱我爹》《村官李天成》等,这些影片都坚持实景拍摄,在观看时,可以发现它们与之前的舞台本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又不属于以牺牲舞台戏曲为前提的那种,可以说是对舞台戏曲的真正再创造。

第二,展现人性的“真善美”。这一类题材,在我国的各地方戏曲中,有着非常普遍的代表性和极强的生命力。区别于以男女爱情为主题的题材,这一类剧目往往呈现出另一番动人的情态。因为这种极尽普遍的人文关怀,是无论到了何时何地都会始终存在的,一如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除去温情脉脉的面纱,切近更为实际的普通人的常生活——也许有的人一辈子也不可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际遇,但是,却几乎没有人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境。正是由于人文困境、遭际的必然存在性,因此这样的人文关怀反倒容易于平淡之中显现出隽永深切的意象。1979年上映的锡剧电影《三亲家》,由江宁县锡剧团魏宏涛、何启发等人主演,讲述了苏南东村的管、王、李三亲家的故事,王亲家为给队里盖猪场,去林场买木料,不成想带的钱不够,便到附近管亲家队里借100块钱。当保管员的管亲家见他有队长的批条,就去银行取钱,回家后把钱交给老婆就走了。碰巧李亲家为给独生子办喜事,也来管亲家处借钱。亲家母误将那100块钱交给了李亲家,故导致三亲家闹了一场误会。最后,管亲家说服了李亲家勤俭办喜事,李亲家不仅退回了100块钱借款,还把自己办喜事的钱借出100元给王亲家去买盖猪场的木料。

锡剧电影《珍珠塔》的故事以元杂剧《冻苏秦》为滥觞。该剧是揭露和讽刺了以方朵花为代表的社会上势利刻薄、不仁不义的小人,讴歌了陈氏父女为代表的雪中送炭、急公好义的人们的善良热情。看多了浓墨重彩的历史剧、宫廷剧、爱情剧,再看身世飘零的《珍珠塔》,感觉像是愁雾浓云中浮起的一阵风——其实厚重的油彩抹去之后,简淡的勾画也是很动人的。

传承经典戏剧作品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锡剧电影的特色之一就是传承经典的戏剧作品。

1963年华文影业公司出品,有赵一山执导,梅兰珍、王彬彬主演的锡剧电影《孟丽君》由俞介君根据清代杰出女作家陈端生所作的长篇弹词《再生缘》整理改编。写元代才女孟丽君为救被权奸陷害的未婚夫——皇甫少华一家,女扮男装离家出走,后中试,官居丞相。元成帝识破丽君乔装,欲纳为妃,丽君不从,后在太后帮助下,丽君得以救忠除奸,与皇甫少华完婚,情人终成眷属。该剧所塑造的不朽的孟丽君是个惊才绝艳、智慧超群的艺术形象。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表演给人看的,观众是其生存之本,传承和繁荣锡剧艺术离不开广大观众的支持,更需要年轻人的加入。就锡剧的发源地无锡来说,“80后”的人接触、了解锡剧的并不是很多,这与锡剧艺术在青少年中的宣传普及不够有很大关系,现在无锡人从小到成年的正规教育阶段,严重缺乏锡剧文化的熏陶。为此,笔者建议应该在中小学阶段的语文、艺术、音乐等相关教学中增补锡剧的内容,可包括常识介绍和剧目欣赏等,既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也可培养热爱家乡的意识。保护、传承、弘扬锡剧艺术,使这一地方剧种永葆艺术魅力。

注释:

①据文学记载: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无锡、江阴、武进等地城乡已盛行滩簧。

[参考文献]

[1]李增力。丰富强化戏曲舞台艺术的魅力——浅谈戏曲电影中的镜头运用[J].东方艺术,2008(S1).

[2]卢海兵。由《双推磨》久演不衰而联想到锡剧的振兴[J].剧影月报,2009(02).

[3]许欢子。从话剧到电视剧——《吉庆有余》搬上屏幕点滴体会[J].中国电视,1983(11).

[4]梁振华。中国影像志·电视剧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潘先伟。论电影中戏曲元素的运用及审美意义[J].四川戏剧,2008(01).

[6]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双簧表演台词 篇4

某男:某女,你发现没,今天的节目很精彩啊!

某女:是啊,真是大饱眼福。

某男:不过,我刚才还听见有人提意见呢!

某女:哦?什么意见?

某男:有人说,怎么不见某女表演节目啊?

某女:哈哈,我不行,我啊,跳舞踩脚,唱歌跑调,演小品没人笑!哎,某男,我倒觉得你应该给大家表演个节目,大家说版权所有是不是啊?(带动底下观众,观众回答:是)

某男:得,你倒反将我一军!这样吧,咱们联合给大家表演个节目怎么样?

某女:好啊,表演什么呢?

某男:演个双簧怎么样?

某女:双簧?怎么演?

某男:就是我在后面说台词,你根据我的台词做动作。很简单,怎么样?

某女:没问题。我先去化化装?

某男:好的。(某女下,某男面对观众说)我们今天表演的是一个老大爷过年的故事,我在椅子后面说,某女在前面模拟老大爷的动作,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真要配合好,还真不容易。哟,这也半天了,该化好装了吧?(面向后台)好了没?

某女:(以老大爷造型出场)好了,好了。

某男:那咱就开始吧。

(某女坐在椅子上,面向观众,某男在椅子后,某女一拍巴掌,某男说台词,某女模拟口型并做动作,开始表演。)

某男:北风吹,雪花飘

雪花飘飘年来到

年来到,真高兴

穿新衣,戴新帽

别看我的年事高

打扮打扮,嘿!酷毕了

过大年,吃的好

大鱼大肉吃不了

老伴说给我炸油糕

炸油糕,我爱吃

甜甜的,粘粘的

吃到嘴里香香的

哎哟,说着说着,我这就嘴馋了

老伴啊,给我吃一个吧?

(老伴):等炸完再吃

哎,老伴不给吃,怎么办?对!偷着吃!

趁着老伴不注意

我拿了一个放在嘴里

哎呀,好烫

(做被烫的痛苦表情、动作,某男继续)

我拿了一个放在嘴里

我拿了一个放在嘴里

我拿了一个放在嘴里

……

某女(做烫的受不了的动作,一手捂嘴):停,停,停,你想烫死我啊?

某男(站起):你不是爱吃油糕吗?我想让你多吃几个啊!

某女:刚炸出来的油糕多烫啊,我接二连三的吃,受的了吗?

某男:好,好,好,下次注意,来,咱们继续。

(某女坐下,一拍巴掌,开始)

某男:吃完油糕真舒服

不由的老头心里乐

心里乐,我想喝酒

对,喝酒!过年拉,喝酒乐呵乐呵

拿瓶口子窖

四十又六度

喝了不上头

味道很不错

恩,不上头,我多喝点

酒是粮

越喝越年轻

人若不喝酒

枉来世上走

(以醉的语气说)

感情深,一口闷

感情厚,喝不够

感情铁,喝出血

喝……(做倒酒动作)

哎哟,没酒了?一斤酒这么快就完了?

喝完了,这眼前怎么出星星呢?

坏了,还有点水涨肚,我得上厕所

(做穿鞋动作,醉的感觉要出来,站起,某男也从后面站起说)

别看我老头有点瘦

喝酒我是不含糊

半斤酒,漱漱口

一斤酒,照样走(一踉跄)

吆喝,今天状态不太好

一斤酒下肚

墙走我也走

往前走,不回头

前面有只大狼狗

大狼狗,真是凶

看见我,向上冲

(做转身逃的动作,某男继续,某女不得不做往前走的动作,但是表情很害怕,不情愿往前走)

大狼狗,我不怕

它敢咬我我咬它

……

某女:停,停,你成心不是?眼看狼狗扑过来了,你还让我迎上去?你看,这只狼狗那么大,我咬的过它吗?版权所有

某男(笑):看来,你没有醉啊!

某女:哼,小看人,就我这酒量,再来半斤也没事。

某男:好,好,好,i服了you,咱们继续。

(某女坐回椅子)

某男:过大年,真热闹

家家户户放鞭炮

噼里啪啦

噼里啪啦

听的我老头心痒痒

我也想去放炮仗

说放就放

我放一个二踢脚

(某女做点燃的动作)

某男:嘶………(某女伸出手臂)咚,叭

某女(拍手、高兴)

某男:太好了,太好了,再放一个

(某女做点燃的动作,伸出手臂)

某男:嘶………咚,叭

某女(手舞足蹈)

某男:哈哈,放炮仗真好玩,我还要放一个。

(某女做点燃的动作,伸出手臂)

某男:嘶………(没有声音)

某女(疑惑的,等了很久,依然没有声音,缩回手,想看炮仗是否灭火)

某男(突然):咚,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