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散文诗歌 > 心情散文随笔最新5篇正文

《心情散文随笔最新5篇》

时间: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没少接触或者看到经典的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什么样的随笔才算得上是好的随笔呢?该页是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整编的心情散文随笔最新5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情散文随笔 篇1

关键词:比较文学 散文 赫兹里特

Essay(随笔)是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作家蒙田的《随笔集(Essais)》引申出的一种文学体式,后经培根借鉴,引入英国文学并扩充了Essay的文体范围。至19世纪,受到浪漫主义思潮影响,英国散文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涌现出大量散文名家。威廉・赫兹里特是与查尔斯・兰姆齐名,“将Essay的创作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水平”①的散文家,其独特的文风和个性在英国散文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921 年周作人在《美文》中提到:“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②他因此被视为“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借鉴英国随笔的领头人。他所倡导的美文,“是注重文学性的散文,是注重自我表现、抒趣的散文,与英国散文中的随笔较为接近”。③周作人在推崇英国随笔之余,无疑在创作散文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其影响。他雅致随性、张扬个性的美文值得与赫兹里特之散文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印证赫兹里特理性自由、新颖独特的风格对周作人创作的影响。

一、跨文化领域的文学功用

赫兹利特年轻时兴趣广泛,饱读哲学、政治、文学书籍,因此为随笔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证。他对于文学、绘画、政治、体育、戏剧、旅行都有独特的见解,如《谈绘画的乐趣》结合自身的绘画经历,用真情实感叙写绘画时的愉悦舒畅,表达他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激情;《谈演员》中警示演员应该清楚自己的本分,应该“学会过不张扬的生活”,展示出他的演艺观。这些随笔针对社会中的普遍现象进行讽刺和调侃,从而增加了自身的批判功用。

世界性的眼光和品味与周作人的翻译和创作密切相关,他杂览群书,阅读范围涉及文学理论、文化生活、社会政治等方面,如“弗雷泽的文化人类学、安特路朗的神话学、蔼里斯的性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④他把英国随笔中的“理智”、“科学”与散文结合,显示出“五四”时期散文的现代性:《谈龙集》对文艺理论的探讨、《泽泻集》对民俗生活的追念、《看云集》对花鸟虫鱼的描摹等等。因此周作人的散文“具有浓厚的思辨性和人文性,具有思维广袤、题材丰赡、哲理深厚、形式多样的特点”,他把散文的功用提升到启蒙思想、“为艺术”、“为人生”的现实层面,契合了赫兹里特重视散文的批判价值。

二、恣意洒脱的行文风格

赫兹里特行文恣意,不受拘束,喜欢随性自由的风格,不过分讲究字句。如《谈远景愉人》中,他由空间上的远景顺推到时间上的长久,又联想到声音、气味、味道的除视觉外的感官刺激,从一件事情突然转变到另一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仿佛离题万里;但转了一圈后,他仍然在强调之前的观点。又如《谈技艺和艺术》中,他从印度杂耍艺人神奇的技艺表演中获得灵感,想到自己写作与之相比多么拙劣,继而写到历史上一连串演员、画家、文学家、科学家、军事家等等;“在自己的论述中随意加入例外,自由地改变语气和观点,不经核实地使用典故和文学引语”。⑤

周作人善于旁征博引,把知识、哲理、趣味融于一体,仅2800余字的散文《两株树》引证竟达33处之多;⑥《吃茶》中从徐志摩讲“吃茶”起笔,引用吉辛(George Gissing)《草堂随笔》(Private Paper of Henry Ryecroft)的英式红车和冈仓觉三《茶之书》的日式抹茶,最后以一首中国民间传统叫卖词升华主题;《诗的效用》中,从《圣经》到《诗经》、民谣,以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案例论证诗的文艺效用。周作人的散文引经据典,雅致闲适,不难发现这都受到赫兹里特的随性文风影响。

三、浪漫主义的个性魅力

赫兹里特的“说理”散文常出现奇思妙想和格言隽语,时常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新颖见解。“他始终以个人的自我经验为中心元素,通过自我与感受对象的关系――自我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与文学和艺术等――来表达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把自己特殊的感受传达给读者。”⑤如《谈只有一个想法的人》中讽刺把哲学概念硬塞进日常生活中的人“把许多哲学范畴像珍珠项链一样戴在脖子上,把原始性和先验性这些名词当做戒指戴在手上”;不欣赏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人,在《谈有学问的无知》中尖锐地指出,“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天才的力量,就读读英国莎士比亚的作品;如果我们想要看看学问的毫无意义,就研究一下那些给莎士比亚作品作评注的人”。这些作品里体现了赫兹里特张扬个性,重视感性和想象,反对权威和陈规陋习等浪漫主义精神。

周作人在散文集《自己的园地》、《谈虎集》、《雨天的书》中均表现出了个人色彩和风格,突出“我”的所感所受正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生活的再次创造。在《自己的园地》中,周作人接受文艺复兴以来的个人主义思潮,倾向于个人本位主义,重视纯文学的价值意义。他的不少文章,都属于“表现自我的个人文体”。他在《个性的文学》中说:“假的,模仿的,不自然的著作,无论他是旧是新,都是一样的无价值;这便因为他没有真实的个性。”⑦周作人把新文学当做“个性的文学”,是作家“自己的表现”。⑧他在说理散文《沉沦》中肯定了郁达夫《沉沦》的魅力价值,“通过英国性心理学家蔼理斯的学说,无限崇拜于英国自由主义文化传统,以同样巨大的热情追求着在‘禁欲’与‘’之间求得‘节制’的个人小天地的‘生活之艺术’”,⑨积极鼓吹在“灵”与“肉”的统一上表现人的欲望的“人的文学”。

周作人吸取了赫兹里特随笔中独特的个性自由、理性民主等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结合丰富的学识和阅历创作出大量知趣相融、情志合一的散文,从根本上更新丰富了散文的文学批评现实功用和表现方式,在文学发展史的散文现代化进程中树立不可磨灭的地位。

注释

① 引自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

② 周作人。美文[N].晨报副刊,1921-6-8.

③ 王春景。误读与影响――五四散文和英国散文的关系[J].

石家庄铁道大学,2012,12(6):4.

④ 王福和。世界文学与20世纪浙江作家[M].杭州:浙江大学

出版社,2004:78.

⑤ 何朝阳。众乐乐不如独乐乐――兼谈赫兹列的散文名篇

《独游之乐》[J].天津外国语学院,2003,1(10):1.

⑥ 黄遥。浅谈兰姆对周作人随笔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

2007,4(9):2.

⑦ 周作人。知堂文集・序[A]//周作人散文[M].北京:中国广播

电视出版社,1992:134.

⑧ 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十六家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989:75.

⑨ 周作人。关于我自己[J].

参考文献

[1] 王福和。世界文学与20世纪浙江作家[M].杭州:浙江大学

出版社,2004.

[2] (英)威廉・赫兹里特。燕谈录[M].严辉,胡琳,译。上海:上海社

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 潘文国。赫兹列散史精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

[4] 周作人。知堂文集・序[A]//周作人散文[M].北京:中国广播

电视出版社,1992.

[5] 周作人。泽泻集――过去的生命[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

出版社,2011.

[6] 周作人。美文[N].晨报副刊,1921-6-8.

[7] 王春景。误读与影响――五四散文和英国散文的关系[J].

石家庄铁道大学,2012,12(6):4.

[8] 何朝阳。众乐乐不如独乐乐――兼谈赫兹列的散文名篇

《独游之乐》[J].天津外国语学院,2003,1(10):1.

[9] 黄遥。浅谈兰姆对周作人随笔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

2007,4(9):2.

心情散文随笔 篇2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散文家之一,鲁迅称之为中国现代"最好的散文家"中的第一名。周作人称自己的文章是 "流氓鬼"和"绅士鬼"的文章。"流氓鬼"是针砭现实,文风激昂凌厉,如《死法》等;"绅士鬼"是指叙事抒情的小品散文,如《故乡的野菜》等,相应地形成了周作人的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不过,纵观周作人的散文,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在文学史上影响也最大的还是以冲淡为特色的小品散文。

周作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成熟的散文艺术风格--平和冲淡的风格,这种风格在中国散文的百花园中孑然独立、独树一帜,且影响所及,形成了中国现代

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其艺术风格表现为:

1,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

文章的笔势是形成一种独特风格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作者的性格特征在艺术上最自然最成熟的表现。周作人的散文,不同于鲁迅的洞彻犀利,也不同于冰心的委婉清丽,他的散文在用笔上从容不迫,流转自如,不会因为构思、结构而拘谨,不会因为文短而板滞,读起来,就像是一番闲聊,而往往在这种闲聊中能够触到某种道理,仔细体会,却又深藏在我们的脑海中,如周作人早期的《碰伤》一文中,作者意在抨击反动暴警任意殴杀各校在新华门前索薪的教职员一事,作者没有拘泥于枯燥的说理,也没有大肆的指斥,而是持一种随意闲谈地说:

"我从前曾有一种计划,想做一身钢甲,甲上都是尖刺,刺的长短依照猛兽最长的牙更加长二寸。穿了这甲,便可以到深山大泽里自在游行,不怕野兽的侵害。"

我想如果对于鲁迅而言,写起来肯定会用尖锐泼辣,透彻犀利的笔势来指斥这件事,而这也正是周作人和他的区别。

继而作者又谈到了佛经里说蛇的几种毒种最厉害的"见毒",谈到《唐代丛书》之一《剑侠传》所写的剑侠的飞剑可以"取人头于百步之外"等等,之后,作者才引出了"近日报上说有教职员学生在新华门外碰伤"的事情,进行了委婉的抨击,文章读起来不会浮躁,没有让人觉得特别尖锐的言辞,然而文章的激愤之情,作者的批判态度都淹没于这种飘放洒脱的笔势中,使自己的散文有一种慑人的魅力,这是同时代的作家所不能及的,也是后市作家所不能及的,它不仅给人一种艺术上美得愉悦,也陶冶了人的情操。

2,平和恬淡的抒情特色

读周作人的散文最大的感受就是始终能够在文章中体会到它那种平和恬淡的抒情特色,这种特色使读者感受不到汹涌澎湃的感情波涛。虽然他也有浮躁凌厉之作,但是随着他风格的转变,这种平和恬淡的特色亦趋明显。他在《雨天的书?自序》中曾经说过:"我近来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周作人的散文有意淡化内心的情感,通过含蓄、隐而不显的手法表现出来,给人一种宁静、质朴、幽远的美感。如在《初恋》一文中,作者写少年时代寄寓在杭州时的一次初恋,本来初恋在每个人心中应该是刻骨铭心的,然而作者却用极其平淡的笔调叙述:

"我在那时候当然是"丑小鸭",自己也是知道的,但是终不以此而减灭我的热情。每逢她抱着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迷蒙的喜乐。"

最后对于初恋情人的死讯也是平淡的:

"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像她的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表现出周作人散文浓郁而以平淡出之的抒情特色。

抒写爱恋的感情是这样,抒写厌恶的感情时也是如此。一切不满、悲哀、批评都蒙在作者平淡、冲和的笔调下,如《北京的茶食》一文中,面对军阀统治下中国人们干燥粗鄙的生活表示了淡淡的不满:"难道北京竟是没有好的茶食,还是有而我们不知道呢?这也未必全是为贪口腹之欲,总觉得住在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又如《喝茶》,作者写道:"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半天的闲情逸致,要抵得过在尘世中十年纷纷扰扰,忙忙碌碌而又不知所为的如梦生活。 说的是人应该给自己的心灵留一份空间,在淡雅闲适的氛围下体会人生的意味。 淡泊的言语,勾勒出一种喝茶的境界,一种理想,一种对于时间的漠视…… 瓦屋下、纸窗内,外面的俗尘屏蔽了,偶尔抿一口清茶,淡淡的苦味在舌尖和齿间停留,隐隐它就弥漫出幽幽的清香。人生的烦恼、生存的纷苦……都淡忘了。 淡淡的茶味中,生命渐渐以一种自嘲的幽默感在心底的泥沼中直立起一个简约的、晶盈的、恬淡的、纯真的灵魂。

可见,周作人的散文不会因为外事而改变其平和冲淡的抒情特色,然而却是这种平和恬淡,使得周作人的散文有了卓越的成就,对于当时亦或是后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

周作人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具有庄谐杂出的幽默风趣,无论是记叙性的文字。议论性的篇章还是具有讽刺性的杂文,写的都不板滞,反而有趣味,别有一种平易亲切的艺术魅力,使阅读它的文章时,感觉特别亲切,易被吸引。

周作人的散文说理时也不干燥乏味,而是庄中有谐地杂着许多趣笔,或使用一些形象化有趣的比喻,给文章平添一些风情、一些韵味。如在《古书可读否的问题》中:

"读思想的书如听讼,要读者去判分事理的曲直;读文艺的书如喝酒,要读者去辨别味道的清浊,这责任都在我不在它。"

作者以幽默风趣的说理,把道理叙述的平易而亲切:要读者自己去理解读书其中的道理。在风趣中寓着庄重,在庄严之中又杂之以幽默和风趣。可见,周作人总是能在恰当的时候引进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材料,然后加以提炼,加工成自己独特的语言,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使这篇文章写的生动有趣,而又富有哲理性。

4,舒徐自在的语言表达

心情散文随笔 篇3

1984年5月15日,日本书道访华团来到中国。团长、日本著名书法家青山杉雨看到一幅中国当代的草书作品后,本来狂放的他顿时恭恭敬敬地题上“草圣遗法在此翁”作为留念。北京的《t望》周刊紧接着对此发表了评介文章。自此,这幅作品的作者被称为“当代草圣”传颂四方,他就是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江苏省乌江镇人。他的父亲是一位天性忠厚、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因此林散之6岁便入私塾读书。其间,林散之不仅勤奋好学,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而且对诗、书、 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号“三痴生”。24岁时,其师张栗庵谐“三痴”之音,为其改名“散之”,终生用之。1966年,因其妻病逝和“”浩劫的双重打击,致两耳全聋,以后落款常署“散耳”、 “聋叟”。

林散之生长在战乱的旧中国,自小多灾多难。刚生下来时左耳微聋,至青年时,便什么也听不到了。因此,他在书画作品上落款时,常署名“左耳”。 林散之14岁时父亲去世,迫于生计,他独自一人离家到南京学画人像谋生,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1970年春节,他在乌江镇浴池洗澡,不小心跌入开水池中,全身严重烫伤。经过四个多月的抢救,才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但右手只有拇指、食指和中指能用了。林散之以顽强的毅力,用三指挥毫作书。对于这次“汤锅之灾”,他曾风趣地说过“可怜王母多情甚,接入瑶池又送回”。

林散之学习非常刻苦, 13岁就读完了《百家姓》、《千字文》、《左传》、《古文观止》、《诗经》、《唐诗》等名著。同时他还坚持写文章、做诗和学习书法。学习书法则从描红入手,每天清晨都一丝不苟地练习,12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这一爱好陪伴着他,寒灯夜雨,孜孜不倦,无一日懈怠。他还利用课余时间写生,或勾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的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32岁时,经朋友引荐,林散之拜在国画大师黄宾虹门下。黄的用笔与用墨,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林散之的书法,以“散草”名闻于世。奔逸的笔姿,入木三分的线条,随方就圆、虚实相生的结体,构成了其特有的艺术语言。

林散之书法精通四体,尤擅狂草书。自称 “以大王(王羲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王铎)为友,董思白(董其昌)、祝希哲(祝枝山)为宾”,具体说来,学书是“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这种扎实的临摹功夫,使他晚年的书法能纵横驰骋,随心所欲,貌似无法而不逾矩。他自己做诗:“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这种曲中还直、圆极便方的效果,是他草书的一大特色。所以林散之的书法线条个个好像钢丝一般,挺拔而弹性十足。

在精湛的传统笔法之外,林散之在用笔上还巧妙地加进了一些山水画中的“皴法”意趣,独辟蹊径,既新颖又符合古法,获得了非常好的视觉效果。

心情散文随笔 篇4

关键词:初中 散文写作 方法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至真至纯的语言艺术。散文必须以新颖的立意、独特的见解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美感享受。散文是四大文学的体裁之一。它往往通过对某人某事的叙述,或对某种事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如这几年,散文写作在中考中大行其道。

一、议论性散文写作

1、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体。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 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的,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总之,形式灵活、语言精美、渗透作者的感情,这是议论性散文与规范性议论文最明显的区别。

2、如何写好议论性散文

要写好议论性散文,就必须找准该类文体写作的成功支点,那么,哪些因素是其成功的支点呢?(1)要有明确的观点贯穿全文。有人认为,既然是议论性散文,就可以随意写,不必顾忌论点、论据、论证等。其实,议论性散文是用散文的笔法写成的议论文,同样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只是写法上比规范的议论文要更灵活些,文笔、形式更随意一些。(2)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形式。议论性散文,有些像随笔,从表面上看,信马由缰,形式多样,而实际上,好的议论性散文也要开合有度,有一个合理、完美的结构形式。(3)要体现出议论的逻辑性。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既能够使叙和议各展风采,又能使叙和议密切联系。议论性散文,属于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其内容层次之间应有内在逻辑性。

3、目前中考议论性散文存在的问题

?从内容上看,或回到古代,或罗列名人,贪多求全,臃肿庞杂,看不到鲜活的现实,闻不到时代的气息。从感情看,或缺乏真情,或矫揉造作,用成人的体验代替自己的心声,用美丽的词句掩饰自己的浅薄。从语言看,堆砌辞藻,追求虚美,用名言警句撑门面。

二、记叙性散文的写作

记叙性散文分写人、记物、叙事等。记叙性散文写作要注意如下几点:

1、感情浓郁,以情动人

散文是情感的载体,应十分重视个性化的体验,以叩击心弦的强烈感情打动人心。

2、联想丰富

散文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要想写出有新意的东西,就得提出一种新思想,立意有深度,就得多方开掘。这就要用到联想,没有恰当的联想,文章就放不开。联想的方式很多,由此及彼的横向联想是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其类型有相似联想(由此事物想到性质不同的彼事物)、相关联想(由此事物想到与它相关的彼事物)和相反联想。

3、形散神聚,线索连缀

?形散,是形式不拘,写法多样,生动灵活。要做到神聚,就得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就像放风筝,不管它飞得多高多远,风筝线始终在手里拽着,随时可以把它收回来。线索的主要类型有:(1)以具有象征意义或有深刻含义的某个物件为线索。(2)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3)以某句深刻意义的话为线索。(4)以人物某方面的特点(如:勤劳、勇敢、谦和、豪爽等)为线索。

4、文字清新,拒绝造作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是非常正确的。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缺乏真情实感、徒有丽词佳句的所谓美文,往往受到包括阅卷教师在内的各方人士的青睐,于是许多考生竞相仿效,以求高分。此类毫无实际意义的内容,只求表面华丽之作的泛滥,实在是语文教育的大话题。

5、几种散文的写作模式

第一,写人散文模式。开头: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中间: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的叙述和描写;几件事。每件事即每个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结尾:重申特质,照应开头;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心情散文随笔 篇5

在深圳报业集团成立的庆典活动中,我结识了前来参加活动的建华同志。他与我既是同行又是同好――都在报社办公室任职,都有个业余文学爱好。所以于杯光酒影中也就多了一些类似的话题。建华承诺,回去后即把他的随笔近作寄我。果然,一本散发着书墨香气的新书《太阳只有一个》,很快抵达我的案头。

随手翻阅这本新作,第一感觉是活泛但不轻佻;丰富却又下笔用心。的确,在自然界,太阳只能有一个,但“日出却多姿多彩”。在浩瀚的散文随笔海洋里,这本名为《太阳只有一个》的思想结晶,当是生活之光的自然反映,可以给读者奉献上些许热量、几缕清辉。在这本集子之前的序中,作者写道:“早几年流行《负暄琐话》,大家喜欢它老道的笔法和苍凉的史实,我记住了作者张中行老人的一句话,他说:‘天地不仁,人若胜天道,一则改进物质条件,一则创造艺术之境,以使生活更加充沛’。”的确,建华兄所感所作,不是出自矫情,他表白说,连街上一棵小树折断都会令自己的心紧一下,更何况世事多艰;他的零零星星的作品,也就成为生命体验的一部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他不把这些视为艺术创造,只是作为一个人对他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的关切:“为之添些有趣,诉些不安,说些有幸,道些不平……而已”。通观这本新著,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以其中文章的题目名之,即:“寻找崇高”(哲思随笔)、“风味人生”(生活随笔)、“打碎地狱”(社会随笔)、“不辱使命”(文化随笔)、“票友世界”(戏曲随笔)等()。这百篇随笔文章曾发表于《长江文学丛刊》、《当代作家》、《芳草》、《羊城晚报》、《南方周末》、《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等报刊,文笔不俗,思考良多,有的达到一定的思想艺术深度。所以,其中有的篇章被《新华文摘》、《杂文选刊》、《作家文摘》、《文摘报》等档次较高的刊物转载,就是名至实归之事了。

读《太阳只有一个》,常有所悟。鲁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鲁迅是崇高和伟岸的代表。中华民族需要的是鲁迅的非凡与不朽。但是,“一个世纪过去了,举目四望,那巨大的前行身影还是鲁迅,这未免寂寞和悲哀。一个鲁迅是不够的,中国和世界呼唤诞生更多的鲁迅,也需要更多的人超越鲁迅。眼下,我们该做的是为‘诞生’和‘超越’培育一点土壤”。(《还是鲁迅》)对于崇高,作者自有自己的认识:“崇高曾经穿过伪善的外衣,欺骗过纯洁的灵魂,被弄得面目可憎。然而,我们厌弃的只能是那件外衣,应洗去尘垢,让崇高的旗帜,引领我们精神操练。我们有过多年的伪崇高,如果再拒绝崇高、躲避崇高、嘲弄崇高,社会不知将为此付出何等代价。”(《寻找崇高》)中国地大物博,风物多元,很值得一说。比如西北,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之谜。西北的面,很有特色:“留心看,它的操作简直是艺术。就说拉面吧,初时在空中一拉,在案板上一摔,大起大落,啪啪有声,如挟风带电,爽劲儿嘎巴脆。尔后则和风细雨,形同剥茧抽丝,又像抚琴弄弦,面条儿细细缕缕,转瞬即是一挂白瀑飞泻到锅里。”(《西北面大观》)真是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