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散文诗歌 > 优美写景散文【精选4篇】正文

《优美写景散文【精选4篇】》

时间: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漂亮的编辑给大伙儿整编的优美写景散文【精选4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写景散文 篇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时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那是70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篷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可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2002年8月,有删改)

1.文章把小花称做“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景物特点的把握。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景物特点的把握是体会作者感情,了解作者情趣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雪野里的精灵”――小花的特点从文章中找到相关的信息“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通过信息整合,不难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美丽,纤弱,稚嫩,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

2.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写景散文 篇2

总的说来,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篇幅短小精悍,Y构紧凑,内容集中

现代山水游记短则上千字,长则几万字;而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大多在千字左右,而且因为内容的相对集中单一,不枝不蔓。结构上多表现出紧凑严密等特点。这固然和其语言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文言文呈现出凝练隽永这一特点且大量使用省略句式;而明快易懂、表意具体详尽。但笔者觉得主要是和古人写作目的密不可分。古人写作山水不重在写景,而重抒情崇说理,因而描写景物绝不很详尽,侧重点非常明显,该写的写,该略的只字不提,该详的浓墨重彩,该略的惜墨如金。而今人写作此类文章则不然,大多以写景抒情为主,或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表现登山游水的点点滴滴感悟,写景状物常常占据了大量篇幅,有点类似“汉大赋”结构,此其一也。

二、表现手法

由于写作目的的不同,内容的不同,古代山水游记常常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大多以议论为主,而今以记叙描写为主。了解了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大体特点,我们在阅读欣赏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观其景

文中哪些文字是写景的,什么地方的景,景物具有什么特点等等,抓住了景物这一条线索,基本上就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其中一二段文字属于记游部分,先写游山,突出山名、本名,倒地之石碑及碑文;再写游洞,突出前洞平且近、游者众,后洞险以远、游者少之特点,这就是记游部分。文字如此之洗练,犹如白描,山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石,只字未提,篇幅上占不到全文的一半。同样,苏轼的《赤壁赋》历来也为人们称道,脍炙人口。但观其景,也不过如此:“苏子与客泛舟,游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就是所谓之景,概括起来不到五十个字,连《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写景的语句都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同为赤壁之境,但后者何其壮观,何其有气势,道尽了赤壁雄风。但且不急。

(二)看其事,即看人物活动

写景散文中,写景之中交待人物的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阅读欣赏时绝不可忽略之。《赤壁赋》中,人物活动就有:苏子与客夜游赤壁、饮酒、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唱歌以及人物的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为什么要写人物活动呢,结合下文,不难发现,这些正是为下文写客人吹洞箫继而感叹人生无常和短促作铺垫。《游褒禅山记》中未记这些活动,而重点强调“余于四人拥火以入”途中“一人呼,不出火且尽”,作者感受为“悔”,寥寥几语,但后面议论同样与此有着不可密分的关系。《兰亭集序》中叙事同此,尤与《赤壁赋》似。

(三)悟其情

情感是散文的灵魂,此为重点。因此在阅读中必须抓住这条主线,但一定要明白大多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赤壁赋》中由“乐”到“悲”再到“喜”;《游褒禅山记》中情感由“乐”(此种情感可以推断)到“悔”再到“叹”;《兰亭集序》中由“兴”到“悲”再到“痛”。所有散文作者的情感变化都是非常分明的。阅读中如果能抓住这些情感词语,也就抓住了解读这类文章的钥匙,也就把握住了散文的思想内容。

(四)赏其理

人们常说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里的“情”、“意”,绝不仅仅是情感、情绪,常常还含有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的独特看法与思考。如《兰亭集序》中王右军就由眼前之乐、眼前之景、眼前之文中,结合东晋当时大多士人崇尚玄学之歪风就提出了“死生亦大矣”这一人生命题;《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就悟出了治学处事必要的三因素,即志力物,尤其强调“志”的重要性;《赤壁赋》中让我们理解了“永恒与短暂”的相对性,“乐观人生与悲观人生”的不同。

三、综合景事情理,享文章之妙

在我们分块欣赏了文章中的美景乐事情趣哲理之后,如果我们再能把几者综合起来欣赏,就会了解作者行文之旨:借景抒情、借事说理;就会体味到作者行文之妙:结构之美、照应之圆、思维之密、语言之工。

写景散文 篇3

1、《难老泉》,作者 :吴伯萧;

2、《荷塘月色》,作者 :朱自清;

3、《白杨礼赞》,作者 :茅盾;

4、《春》,作者 :朱自清;

5、《海燕》,作者 :高尔基;

6、《土地》,作者 :秦牧 ;

7、《背影》,作者 :朱自清;

8、《秋天的怀念》,作者 :史铁生;

9、《一日的春光》,作者 :冰心;

优美写景散文 篇4

关键词:海南散文 阴柔之美 原因 建议

一、阴柔之美的美学追求

散文创作手法,是作家为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内容而对艺术规律的独特把握,是创造美文的必备条件,也是作家艺术才能的外在表现,它从某个方面显示出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和人格修养都有密切的联系。这是说,散文的艺术手法,无不体现着作家的美学见解和美学追求,所以古人有所谓“文自新而法无穷”等说法。金马也曾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说过:“散文之为美文,就美在应该特别地富于个性,千人千面,万人万形,你美在鼻梁,他美在眼睛,没有标准相,没有可比相……要不怕写得‘四不像’,就要有勇气,不怕被列入‘怪物象’。”①通过阅读与思考发现,在整体的美学风格上,海南的散文作家的创作可以说是真切朴素基础上的细腻、平淡、委婉、柔和、秀丽的阴柔之美,与北方散文的粗犷雄浑、大气、豪壮、厚重的具有史诗般气度的阳刚之美截然不同。它缺少“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气魄,而更多地具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轻灵。究其原因是因为以写实等为主的手法,加上海南自然山水人物固有的特点与气质等。

具体来说,首先是由海南散文的特殊题材和海南的景物风光造成的。大家都知道,描绘北方的“大漠孤烟”、莽莽林海、巍巍高山,表现轰轰烈烈的生活场景和大波大澜,讴歌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和壮烈的事迹,适宜于用雄浑的笔墨,豪壮的旋律,高昂的格调,诸如刘白羽、魏巍的散文就是如此;相反,描绘海南的鲜花绿草、阳光海浪、椰树沙滩,要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则往往要用优美细腻的笔调,委婉柔和的色调和轻松流畅的叙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等。因此,不同的生活习惯、创作题材和山水景物,要求作家以不同的风格来表现它,海南散文所表现的这种“阴柔之美”正与此相适应。另外,从文学传统上来说,也还与海南所受的唐宋家散文风格的影响有关,如苏轼、柳宗元等的散文也是如此,甚至也受到了现当代的散文大家杨朔、秦牧等人的影响。因此海南散文作家的创作大都是在细腻真实的描写的基础上,再加上真挚深情的抒情,形象可感的议论,构成细腻、多情、流畅而又清新明丽的美学风格。

另一方面,散文写作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它反映的应该也是人类对世界的思考。有人认为人类精神能力的思考路程往往经历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哲学的过程,而这三个过程对应到写作上就是言说现实言说反现实言说灵魂。②如此而言,本土作家作品的写实性应该就是用散文的形式言说现实,对应于精神世界方面就是对世界是什么的追问。当然,我不敢说海南本土作家是有意识地用散文的形式去追问世界的本体是什么,但起码说明了一个问题,本土作家的思考多数在于对本体论的思考即世界是什么的思考。散文是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最贴近生活和最能见出作家实际情况的文体,散文也是最能表情达意的文体。正常情况下,一个地方的散文创作言说现实、言说反现实和言说灵魂同时并存,并且同等发展,但海南本土作家散文都集中言说现实,使得散文呈现出写实特征,从而体现了本土作家散文创作中的精神能力的层次。

另外,我们从本土作家在海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的描写和记叙中抒发的情感和哲思方面看,觉得本土作家散文创作中情感比较单薄或说缺乏哲思性。这种状态正如单正平所言:海南散文写作中的部分作者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情感抒发中常有过度的虚饰成分,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不够,只写自己的一点经历见闻和落入俗套的人生感慨,即使所批评议论,也缺少真知灼见。③我们说,优秀的散文往往首先彰显出高格的思维品质,那就意味着在散文的字里行间,书写主体是一个睿智的思想者,是生存的诠释者和质询者。从这一方面来说,部分本土作家散文创作描写和记叙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时,缺少对人、事、物、景的反思和批判,或说缺少思维的深度和批判的力度。

二、成因分析

为什么海南的当代散文作家的创作会形成这样的美学风格呢,总的来说,还可尝试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从地理自然环境来说,海南是一个岛,四面环海,作为热带地区,相对于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方来说,海南确实几乎一年四季都阳光普照、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美不胜收。而且由于在经济方面主要是靠旅游和农作物,没有过多的工厂等造成环境污染,这里的空气干净、清洁、新鲜,比起别的地方来,天似乎更蓝,树也更绿,海更纯。这些都是别的地方所不能比拟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海南缺少了严寒霜降、冰川雪地的冬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就可能缺少厚重,缺少坚强、阳刚,因为富足,是福地,可能也就缺少了更多的勇气和魄力、冷峻、奋斗和追求。人们常说,风格即人,从某一方面来说,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作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和周围人受到的影响体现在作品中。

其次,从传统文化来看,海南省本来是一个相对比较落后一点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有物质文明等的落后,但也可以说更多地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缺少工业文明所带来的金钱观念以及虚伪自私。而且因为是热带,又是四面临海,各种特产包括土地和水产丰富,维持人基本的生活不需要像寒冷地方付出更多艰辛的劳作,维持生命本身的成本也不要那么高,加上经常有台风的侵袭,有时即使付出更多的努力也付之于一风,或许还不如只劳作到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就行。所以海南人民比别的地方更加纯朴善良、乐天知足、豁达从容等,也使作家们在笔下就情不自禁地这样去表现他们。

再次,从创作心理来说,我认为有着一种敝帚自珍的心理,正因其事实上存在的经济文化教育的落后,土生土长的海南本土作家才更想把她美的一面挖掘、描述出来,显示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唤起他人更多的认可和欣赏。而且正如母亲溺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对于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怀有深情,更何况原本就应该是感情丰富的作家们。他们随着海南省的建省,与其他省份的沟通和交流的增加,他们不再在得天独厚中优哉游哉、孤芳自赏,而有一种想把自己的家乡推广出去,为海南赢得一席之地的急切心情。正如单正平所说:“建构海南文化的自觉意识,是海南当代散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④

最后,从政治因素看,受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大多数海南作家都仍在非常自觉地弘扬主旋律,在寻找着美,感受着美,由于建省时间相对比较短,也许他们还没有或来不及对自己家乡的文化等进行反思,因而他们更加喜欢执著于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和人情世故的美好回忆。

三、对策初探

这样的审美追求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好的地方,这是他们的优点,但长此以往,也会变成弱点。那海南当代散文的出路何在呢?本人也稍微进行了一下思考。

首先要正视现实,奋起直追。海南的当代散文总体上来说,在数量上比较多,是个散文大省,而且从质量上来说,也出现了许多优秀散文作品,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前面已经说到了单正平的一些看法,另外他也说过:“部分作者的文体和风格相对单一乃至单调。”③个人也觉得还是缺乏深重凝练、震撼人心、气势磅礴的大气之作。所以部分作家不能只一味追求数量,而更应该在质量上下工夫。

其次,在创作时,要认真地研究抓住最具有海南文化特质的内容来写。不要以为,生活在海南,就会了解海南的文化,这只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要升华到理论的高度,还得作家沉下心来,更好地了解、分析、思考海南文化的本质特征。要写出古今海南与自身相比的变化与不同,与其他地方比的独特之处,尤其是要把握住现在。不能只一味地回味历史,也不能只描绘其表面上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更多地要尝试透过这些表面的东西挖掘民族的独特的心理、传统文化。最好能够通过具体物象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进行寓示和概括,用客观事物的美或丑来暗示社会生活中的人及本质意义,给人一种婉曲含蓄之美。这样写出来的散文才会有深度,才会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另外,要客观全面地看待海南的风土人情,不能只一味地唱赞歌,每种文化都有其优劣,对于一些不好的方面,也可以提出反思,提出建议,这样才能通过我们的作品更好地把完整真实的海南展现给世人。

最后,散文表现手法上要更加大胆地尝试或创新。从题材、体裁、语言到结构都不能一味地追求朴素美、真实美、自然美。各种题材和各种手法都可以尝试。这就要求作家除了生活、情感的积累外,还要加强理论修养的学习。

本文为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资助项目“海南本土作家及其散文研究”的成果,课题批准号为Hjsk200775

注释

① 曾绍义。意足不求颜色似[N].工人日报,1986-6-29.

② 李林荣。嬗变的文体――社会历史景深中的中国当代散文[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31.

③ 单正平。海南当代散文概观[M].海口: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